㈠ 低熔點玻璃粉在導電銀漿中是如何應用的呢
導電銀漿由導電相銀粉、粘合劑、溶劑及改善性能的微量添加劑組成,可分為聚合物導電銀漿和燒結型導電銀漿,二者的區別在於粘結相不同。燒結型導電銀漿使用低熔點玻璃粉作為粘結相,在500℃以上燒結成膜。
導電銀漿產品集冶金、化工、電子技術於一體,是一種高技術的電子功能材料,主要用於製作厚膜集成電路、電阻器、電阻網路、電容器、MLCC、導電油墨、太陽能電池電極、LED、印刷及高解析度導電體、薄膜開關/柔性電路、導電膠、敏感元器件及其他電子元器件。
金屬銀粉是導電銀漿的主要成分,其導電特性主要靠銀粉來實現。銀粉在漿料中的含量直接影響導電性能。
從某種意義上講,銀的含量高,對提高它的導電性是有益的,但當它的含量超過臨界體積濃度時,其導電性並不能提高。銀漿中的銀的含量一般在60~70% 是適宜的。
銀微粒的大小與銀漿的導電性能有關。在相同的體積下,微粒大,微粒間的接觸幾率偏低,並留有較大的空間,被非導體的樹脂所佔據,從而對導體微粒形成阻隔,導電性能下降。反之,細小微粒的接觸幾率提高,導電性能得到改善。一般粒度能控制在3~5μm,這樣的粒度僅相當於250目普通絲網網徑的1/10~1/5,能使導電微粒順利通過網孔,密集地沉積在承印物上,構成飽滿的導電圖形。
銀微粒的形狀與導電性能的關系十分密切。用於製作導電印料的導電微粒以呈片狀、扁平狀、針狀的為好,其中尤以片狀微粒更為上乘。圓形的微粒相互間是點的接觸,而片狀微粒就可以形成面與面的接觸,印刷後,片狀的微粒在一定的厚度時相互呈魚鱗狀重疊,從而顯示了更好的導電性能。在同一配比、同一體積的情況下,球狀微粒電阻為10-2,而片狀微粒可達10-4。
由於銀是貴金屬,易被還原而回到單質狀態,因此液相還原法是目前制備銀粉的主要方法。
粘合劑是導電銀漿中的成膜物質。在導電銀漿中,導電銀的微粒分散在粘合劑中。在印刷圖形前,依靠被溶劑溶解了的粘合劑使銀漿構成有一定粘度的印料,完成以絲網印刷方式的圖形轉移;印刷後,經過固化過程,使導電銀漿的微粒與微粒之間、微粒與基材之間形成穩定的結合。
燒結型導電銀漿主要採用低熔點玻璃粉作為粘結劑,通過有機樹脂和溶劑作為中間載體,印刷圖形在基材上,在燒結過程中,有機樹脂和溶劑揮發分解,低熔點玻璃粉熔融成膜,與導電銀粉形成牢固可導電的塗層。
當低熔點玻璃粉含量不變時,電阻率在一定范圍內隨著銀粉的含量逐漸增加而降低。當銀粉含量過大時,電阻率反而升高。因為銀粉含量過大,低熔點玻璃粉含量不變,即漿料的固體含量過大,有機載體含量過低,那麼漿料的黏度過大,流平性差,絲網印刷時,不易形成連續緻密的銀膜,故電阻率過大。
當銀粉含量不變時,電阻率在一定范圍內隨著低熔點玻璃粉含量的逐漸增加,電阻率逐漸升高,導電性能越差。在漿料燒結過程中,隨著溫度升高,低熔點玻璃粉熔融,由於毛細作用浸潤並包裹銀顆粒,銀粉以銀離子的形式溶解在熔融的玻璃相。當漿料中的低熔點玻璃粉含量很少時,銀粉由於缺少液相而不能鋪展在基板上,銀粒子傾向於沿垂直方向生長,導致銀粒子之間的接觸變差。當低熔點玻璃粉含量增加到某一值時,低熔點玻璃粉能夠有效潤濕銀粉,使銀粉充分鋪展在基板上,銀粒子沿水平方向生長,銀粒子的接觸更加緊密,能夠有效形成導電網路。
當低熔點玻璃粉含量繼續增加,多餘的低熔點玻璃粉就會聚集在表面上,導致電性能下降,電阻率增加。同時,當低熔點玻璃粉含量過高時,有機載體的含量就越低,有機載體的含量直接影響到漿料的黏度,有機載體的含量越低,漿料的黏度越高,在印刷的過程中,漿料的流平性很差,不利於漿料分布均勻,銀粉與低熔點玻璃粉容易成團聚態。
㈡ 石墨烯身態內養內衣代理加盟費需要過萬嗎
應該差不多,現在石墨烯生態內衣好的品牌不多。真正好的不便宜。
㈢ 低熔點玻璃粉燒結後的熱膨脹系數
不同的玻璃系統不一樣。可以根據你需要的熱膨脹系數來調節玻璃組分。
㈣ 玻璃粉燒結拿出來後都會有裂紋,不知道什麼原因
這個我也遇到過,原因一應該是成分的原因,可能你的成分穩定性比較差,建議修改成分。原因二可能是退火溫度不合適,有的玻璃退火溫度范圍比較窄,最好做個差熱分析確定退火溫度。在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