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平台費用 » 法拉利加盟費多少
擴展閱讀
明記三文魚加盟店 2025-05-15 11:46:33
現宰牛肉餐廳加盟 2025-05-15 11:36:46
貝殼房產中介加盟電話 2025-05-15 11:27:14

法拉利加盟費多少

發布時間: 2021-06-01 04:54:13

① 法拉利跑車全資料 100分

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家始終將 F1 技術應用到新車上的公司,法拉利製造了現今最好的高性能公路跑車,因而備感自豪。
法拉利現代化的 GT 秉承了公司的傳統,即製造面向駕駛員的汽車,這些跑車具有無限超強的動能、高級的空氣動力特性以及 Pininfarina 設計的絕對優美的線條。此外,為競賽准備的車型(例如 360 Challenge)突出了法拉利恪守自己特有的賽車傳統。
法拉利為新車車主提供質保延期服務,使其可以超過購買新車時製造商提供的質保期限。
有了正式的法拉利動力性能質保系統,您的汽車保修現在可以延長至 9 年。授權經銷商將在授權的服務中心,根據不同級別的質保方案所提供的保障,免費進行所有的相關維修或免費更換相關配件。
法拉利跑車的設計、規劃和製造均在義大利馬拉內羅進行,以體現該品牌在性能、技術和工藝等方面的卓越品質。雖然每款車型都能將跑車設計彰顯極至,但由於 Carrozzeria Scaglietti 程序所提供的各種個性化選項,每個客戶都留有一定空間,可為自己的愛車添上最後一筆。所有選項均可在下單時指明,我們的銷售人員將樂於探討您可能提出的任何其他定製要求。
從一開始,法拉利的公路汽車就直接源自其賽車運動的經驗。這一傳統鮮有其他製造商能夠比擬。
法拉利汽車經 Pininfarina 的精湛設計,始終展現出優雅姿態、卓越性能、尖端科技和火熱激情的非凡融和——這種激情在如今的 V8 和 V12 引擎跑車中一覽無遺,正如同法拉利車隊長久以來稱霸 F1 世界時所燃燒的激情。
[編輯本段]F430
F430 滿懷喜悅地迎來了全新一代配備法拉利 V8 引擎的 berlinetta 車型。該車的每一寸肌膚無一不體現出法拉利 Gestione Sportiva F1 賽車部門所承擔的工程研究的超凡卓越之處。其研究成果帶來了高度創新的設計,並體現在前沿科技如此完美地應用於我們的路面汽車上。
其中兩項對高性能跑車的創新堪稱世界首創:電子差速器 (E-Diff),它最初由法拉利為其 F1 單座賽車開發;以及安裝在方向盤上的駕駛模式開關 (manettino),此開關直接控制懸掛設置、CST 穩定性和牽引力控制、電子差速器以及 F1 變速箱的換擋。
F430 採用了 4308 cc 全新引擎,功率達到 483 bhp,扭矩達到 465 Nm(343 lbs/ft)。勿庸置疑,該車性能卓越:從靜止加速到 62 mph(100 km/h)只需 4 秒;最高時速可達 195 mph。除性能提高外,該車的新型空氣動力設計還提供了更大的下壓力,在 186 mph 時可達 616 lbs。
可選的碳陶瓷製動碟則顯示了法拉利 F1 賽車對該車的另一種影響,該制動碟提供超高的制動力;而 F1 換檔按鈕本身,與 360 Modena 相比,可有效將換檔時間減少一半。
新款 19" 合金車輪以及自適應懸掛系統是 F430 的標准裝備,完美提供傑出性能和最佳駕駛樂趣。
《2》F430 Spider
F430 Spider 是法拉利眾多 V8 引擎運動跑車系列中的最新一款,將極佳性能與敞篷駕駛樂趣巧妙融和。Spider 裝有與 F430 coupé 相同的、來自賽車技術的 4.3 昇平面型曲軸引擎,實際最高車速達到 193 mph,同時提供震撼的加速,只需 4.1 秒即可完成 0-62 mph 的沖刺。
能實現這些性能數字,源自 F1 賽車的空氣動力組件功不可沒。事實上,賽道仍然是法拉利偏愛的研發測試平台,而 Spider 繁復的外形已得到改進,從而減少阻力,同時在 186 mph 時產生不低於 572lbs 的下壓力。
底盤部分同樣得到了重大改進,與 360 Spider 相比,扭轉剛度增加了 10%,而彎曲強度則提高了 5%。因此,操縱性和穩定性均達到了最高標准,與此同時,創新的電子控制差速器和 F1 變速器幫助將 V8 引擎的 483bhp 強大動力傳遞到公路上。
法拉利的車標
法拉利車的標志是一匹躍起的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有一位表現非常出色的飛行員;他的飛機上就有這樣一匹會給他帶來好運氣的躍馬。在法拉利最初的賽車比賽獲勝後。該飛行員的父母親---一對伯爵夫婦建議:法拉利也應在車上印上這匹帶來好運氣的躍馬。後來這位飛行員戰死了,馬就變成了黑顏色;而標志底色為公司所在地摩德納的金絲雀的顏色.

② 法拉利資料

樓上那位,你把網路上該復制的,不該復制的都復制上來了...

法拉利簡介
法拉利是一家義大利汽車生產商,主要製造一級方程式賽車、賽車及高性能跑車,1929年由安素·法拉利創辦。早期的法拉利贊助賽車手及生產賽車,1946年獨立生產汽車,其後變成今日的規模,現在由快意汽車集團擁有,總部設於義大利摩德納(Modena)附近Maranello。

菲亞特公司擁有該公司50%股權,但該公司卻能獨立於菲亞特公司運營。法拉利汽車大部分採用手工製造,因而產量很低。年產量只有4千輛左右,公司總部在義大利的摩德納。

法拉利汽車公司的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說,他最中意的賽車是他還沒有造出來的賽車,他最大的成功是他還沒有達到的成功。這位被譽為「賽車之父」的義大利人,嗜車如命的血液從小就在他的身上沸騰。當他13歲時,終於說服了父親,開始了自己單獨駕車的歷史。賽車場上發動機的轟鳴聲,比賽的驚險和刺激,使他越戰越勇。他當時駕駛著阿爾法•羅密歐馳騁賽場,屢獲勝利,被隊友們譽為賽車隊的「騎士」。他由參加賽車到組建賽車俱樂部,最後終於創建了自己的汽車公司。現在的法拉利被譽為「紅色閃電」。

法拉利歷史

公司歷史的早期階段不可避免地與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聯系在一起,他在1988年去世之前始終保持著對公司的強大影響力。之後,盧卡•迪•蒙特澤莫羅1991年底加盟法拉利公司,他以恩佐•法拉利提倡的創新和勇氣原則作為出發點,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將法拉利的成功帶到了從未夢想過的似不可及的空前高度。

恩佐•法拉利於1898年2月18日出生在義大利摩德納,逝世於1988年8月14日,享年90歲。他曾經是FIAT的一名賽車手,他在FIAT的鼓勵下於1929年在摩德納的viale Trento成立了Scuderia Ferrari公司,幫助他的合作夥伴參加賽車活動。該公司使用阿爾法•羅密歐賽車參加比賽,直到1938年,恩佐•法拉利加入阿爾法•羅密歐公司,成為阿爾法Corse部門的賽車經理。1939年9月,恩佐•法拉利離開了阿爾法•羅密歐公司,在Scuderia Ferrari公司原址上成立了Auto Avio Costruzioni Ferrari公司。新公司向羅馬國家航空公司、Piaggio和Riv等公司提供服務,主要業務是製造機床,特別是液壓動力磨床。

自從離開阿爾法公司之後,盡管同意遵守在四年以內不以自己的名義製造汽車的不競爭條款,但是法拉利很快就開始研製一款8缸1500 cc賽車的兩個樣本,這就是為人所知的815敞篷賽車,它參加了1940年的Mille Miglia比賽。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所有賽車活動都陷入了停頓,法拉利的工廠於1943年從摩德納遷至馬拉內羅,盡管廠房在1944年11月和1945年2月遭到轟炸,但是液壓動力磨床的製造沒有中斷。

戰爭一結束,他們就開始設計和製造第一輛法拉利賽車125 Sport,這是一款1500cc 12缸發動機賽車,賽車手Franco Cortese於1947年5月11日駕駛它參加了在皮亞琴察賽道進行的比賽,並在兩周後贏得了羅馬大獎賽的勝利。從那時起,法拉利賽車在全世界的賽道和公路比賽中先後贏得了5000多次勝利,創造了法拉利今天的傳奇。

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恩佐•法拉利於1969年將他50%的股份出售給了菲亞特集團,1988年,菲亞特集團所持股份達到了90%。盡管如此,由於其高度專業化的生產,法拉利始終保持著完全獨立的經營。

1977年,著名的汽車車身設計和製造專家Carrozzeria Scaglietti加盟法拉利公司,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法拉利GT跑車設計底盤和車身。

1997年,菲亞特將瑪莎拉蒂公司50%的股份給予了法拉利,這是一個根植於摩德納的傳奇汽車品牌,於1993年為菲亞特獲得。1999年,法拉利完全接收了瑪莎拉蒂公司。

瑪莎拉蒂公司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跑車製造商,長期以來就是優秀和高貴的象徵,是義大利賽車史上毫無爭議的明星,同時也是法拉利在賽道上最早的對手。它在法拉利的管理下踏上了復興之路,其車型系列和工廠設施都經歷了全面更新。隨著更新過程的結束,瑪莎拉蒂於2005年4月重新回到菲亞特集團的直接管理之下。

截止至2006年底,法拉利獲得的錦標賽冠軍包括:14次一級方程式車手總冠軍、14次一級方程式車隊總冠軍、14次製造商世界冠軍、9次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8次Mille Miglia比賽冠軍、7次Targa Florio比賽冠軍以及不下192次一級方程式大獎賽分站賽冠軍。

法拉利富有傳奇色彩的躍馬標志有著英雄的起源。獲得高度榮譽的一戰義大利飛行員Francesco Baracca首先採用該標志作為個人徽章,將它噴塗在飛機機身上。

戰爭結束後,Baracca的父母將這一躍馬標志託付給恩佐•法拉利,法拉利將它放置在黃色(摩德納的顏色)盾牌背景上,作為車隊的象徵。

具有傳奇色彩的「法拉利紅」起初僅是國際汽車聯合會在上世紀初期分配給義大利賽車的顏色,作為這些賽車參加大獎賽的專用顏色。

法拉利的紅色
在這個世界上的許多領域有些顏色只有一種象徵意義。在足壇上,橙色代表荷蘭足球,藍色代表義大利足球。在汽車世界裡,很容易就由一種技術革新而記下一個品牌。渦輪增壓技術可以讓人記下紳寶汽車;L6引擎是寶馬的驕傲;4驅代表奧迪的光輝;豪華車的代名詞是勞斯萊斯;越野車的代名詞是陸虎;F1的代名詞就是法拉利。如果要在汽車世界中尋找一種顏色來引證一個品牌,那麼非紅色的法拉利莫屬!如果說F1就是法拉利最好的廣告形式,那麼紅色就是最能夠代表運動精神的顏色!相映成趣的是,在中國擁有最多球迷的俱樂部就是曼聯和AC米蘭。這兩支優秀的球隊也是紅色的!法拉利是惟一參加過1950年第一屆F1大賽的車隊。在法拉利近百年的歷史里也有過低谷。在20世紀的60年代,法拉利幾乎賣給了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恩佐·法拉利堅持將紅色保留下來。今天英國的勞斯萊斯早已經是德國寶馬人的東西;義大利的林寶堅尼也已經是德國人的驕傲。法拉利卻一直支持下來了,成為現在義大利最值得自豪的顏色和理想。和德國的斯圖加特與美國的底特律比起來,出產法拉利的義大利小城摩德納名不見經傳,但那裡的紅色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勞斯萊斯是豪華車的頂級力作;陸虎也是越野車當之無愧的冠軍。但它們打造出來的僅僅是一種完美的汽車文化而已,在拉力賽和公路賽上,它們並沒有舍我其誰的霸氣。但法拉利卻在永遠追求一種人車合一的境界。義大利在20世紀將紅色打造到無以復加,甚至很難說法拉利到底是一輛跑車還是賽車,幾乎每一輛法拉利也不用經過改裝就可以成為公路賽事的參與者!法拉利最直接的對手是林寶堅尼和保時捷,但它們和法拉利的競爭更多的是在體現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如果說林寶堅尼是搖滾音樂,保時捷是鄉村音樂,那麼法拉利就是古典音樂。現在是一個倡議環保的世紀,但F1的本田車隊打造出的綠色環保F1賽車卻落下一個讓人好笑的笑話,不過這也不是本田車隊的錯。現在的許多越野車也在追求極大的馬力,這不是應該的。法拉利沒有越野車系列,也不以更大的馬力為目的。在每一個車迷的心中,也有一個關於賽事或者設計的夢想。而紅色一直就在每個法拉利車迷的夢里。德國和美國是每一個飆車者也想停留下來的地方,而義大利則是所有設計者最終願意到達的地方。

車標故事

法拉利車的標志是一匹躍起的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有一位表現非常出色的飛行員;他的飛機上就有這樣一匹會給他帶來好運氣的躍馬。在法拉利最初的賽車比賽獲勝後。該飛行員的父母親---一對伯爵夫婦建議:法拉利也應在車上印上這匹帶來好運氣的躍馬。後來這位飛行員戰死了,馬就變成了黑顏色;而標志底色為公司所在地摩德納的金絲雀的顏色。

基本信息

一.法拉利248F1技術參數:

賽車型號法拉利248F1引擎代號056
車身總長4545毫米氣缸數量8
車身總寬1796毫米氣缸夾角90度
車身總高959毫米氣閥數量32
車身軸距3050毫米引擎排量2398毫升
前輪輪距1470毫米氣缸直徑98毫米
後輪輪距1405毫米引擎質量大於95KG
底盤結構碳纖維蜂窩狀復合底盤閥門驅動氣動
變速箱7擋順序式變速箱(含倒擋)噴射系統MagnetiMarelli數字電子噴射
整備質量600KG(含水、潤滑油和車手)點火系統MagnetiMarelli靜態電子點火
制動系統碳纖維剎車碟燃油殼牌V-powerULG59
車輪直徑前後13英寸潤滑油殼牌SL-0932

二.法拉利F1車隊2006賽季高級陣容:

車隊主席兼CEO蒙特澤摩羅(LucadiMontezemolo)車隊常務主管&領隊讓-托德(JeanTodt)
引擎主管馬蒂涅利(PaoloMartinelli)技術主管羅斯-布朗(RossBrawn)
總設計師科斯塔(aldocosta)車隊經理多米尼卡(StefanoDomenicali)
設計與發展主管西蒙(gillessimon)比賽工程主管巴蒂斯里(LucaBaldisserri)
引擎測試經理卡維(noelcavey)比賽測試技術經理斯蒂普尼(nigelstepney)
比賽引擎工程師比諾特(MattiaBinotto)車隊測試經理馬左拉(LuigiMazzola)

三.法拉利F2007技術參數 :

車型代號 F2007 車身總長 4545毫米
車身總寬 1796毫米 車身總高 959毫米
軸距 3135毫米 輪轂尺寸 13英寸
後輪輪距 1405毫米 前輪輪距 1470毫米
車身總重 600公斤(含水、潤滑油和車手) 底盤結構 碳纖維蜂窩狀符合結構
引擎代號 056 氣缸數量 8
氣缸夾角 90度 氣閥數量 32
閥門驅動 氣動 引擎排量 2398毫升
活塞直徑 98毫米 引擎質量 95公斤
燃油 殼牌V-PowerULG62 潤滑油 殼牌SL-0977
變速箱布置方式 縱置變速箱(帶防滑差速鎖) 變速箱結構 7擋連續式半自動變速箱(1倒擋)
制動系統 碳纖維通風剎車碟 懸掛系統 前後雙叉臂(主動推桿、旋轉減震器)

四.法拉利車隊2007年高級陣容一覽
職位名稱(中文) 職位名稱(英文) 人員(中文) 人員(英文)
首席執行官 CEO 讓-托德 Jean Todt
總經理 General Manager 菲利薩 Amedeo Felisa
技術總監 Technical Director 阿爾芒多 Mario Almondo
設計和發展主管 Design nd Development 科斯塔 Aldo Costa
主設計師 chief designer 通巴西斯 Nicholas Tombazis
引擎總監 Engine Director 西蒙 Gilles Simon
運動總監 Sporting Director 多蒙尼卡利 Stefano Domenicali
技術顧問 Technical consultant 拜恩 Rory Byrne

輝煌戰績

車隊冠軍次數:15次,分別是1961,1964,1975,1976,1977,1979,1982,1983,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7

車手冠軍次數:15次,分別是:2007年:Kimi Raikkonen(芬蘭);2000年--2004年:邁克爾-舒馬赫(德國);1979年:約迪-舒克特(南非);1977年:尼吉-勞達(奧地利);1975年:尼吉-勞達(奧地利);1964年:約翰-蘇蒂斯(英國);1961年:菲爾-希爾(美國);1958年:麥克-豪索恩(英國);1956年:胡安-曼努爾-范吉奧(阿根廷);1952年、1953年:阿爾博特-阿斯卡里(義大利)

車隊首次分站賽奪冠:1951年英國大獎賽(銀石賽道)、岡薩雷斯(阿根廷)

車隊最成功的車手:邁克爾-舒馬赫(83次分站賽奪冠)、尼吉-勞達(15次分站賽奪冠)、阿斯卡里(13次分站賽奪冠)、吉萊斯-維綸紐夫與傑克-埃克斯、吉米·萊科寧(現役)(均6次分站賽奪冠)

從1950年F1大獎賽創辦時起就開始參賽的法拉利車隊,無疑是F1車壇的一塊活化石,在半個多世紀時間里,法拉利人見證了F1大獎賽的興衰變遷。恩佐-法拉利親手創辦的這支車隊,在最初的那段日子裡,雖然充滿活力,卻不幸地與偉大的方吉奧和他的阿爾法-羅密歐車隊成為對手。在巨人的陰影下不斷抗爭,直到1961年,法拉利人才終於拿到了他們第一個年度總冠軍。

此後,經歷了起伏不定的60年代,1974年尼克-勞達的加盟,使法拉利真正成為了一支超級車隊,從1975到1983之間的9年時間里,他們包攬了6屆F1大獎賽年度冠軍。但那之後,又是一段厄運不斷的日子,整整15年裡,法拉利人沒有拿到一個冠軍。

1996年邁克爾-舒馬赫來到這里,經過3個賽季的磨合,德國人開始顯示出他的王者風范,從1999到2002,連續4年,舒馬赫和他的法拉利壟斷了F1車壇的幾乎所有榮譽。

2003年對法拉利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大舒馬赫與巴里切羅組成的"法拉利"夢幻組合接受了來自邁凱輪、威廉姆斯車隊的挑戰,特別是車手總冠軍與車隊總冠軍在最後一站才決出,大舒馬赫以2分優勢險勝邁凱輪車隊芬蘭小將萊科寧衛冕成功,也創造了6奪車手年度總冠軍的紀錄。

2004年是法拉利獲得豐收的一年。他們從賽季一開始就橫掃F1賽場,大舒馬赫連續獲得了6個分站冠軍,舒馬赫和法拉利車隊的積分一直遙遙領先,巴里切羅也獲得了車手亞軍。他們只是在賽季中期受到了英美車隊的一點挑戰,但是這根本無法阻擋法拉利奪冠的步伐。舒馬赫最終獲得了他的第七個世界冠軍。

2005年以100分列車隊積分榜第三,僅獲得1個分站冠軍,是車隊歷史上最差的1個賽季。

2006年F1歷史上最成功的車手舒馬赫在法拉利主場義大利蒙扎宣布退役,技術總監羅斯布朗休息一年,曾經的鐵三角只剩讓拖德一人繼續留任。

2007的F1賽季是F1歷史58年歷史上話題最多的一年,經過重組的法拉利迎來了芬蘭冰人Kimi Raikkonen ,F2007的穩定性和間諜案讓法拉利始終徘徊在勝利的邊緣,最後在收關站巴西kimi已一分的優勢奇跡般地險勝邁凱倫超級新秀漢密爾頓,首度加冕年度車手總冠軍。法拉利也在04年後再次成為車隊和車手總冠軍。

法拉利參加F1歷史成績:
1950-1957年、沒有製造商錦標賽
1958賽季第二,積分40分、車手:M.Hawthorn、P.Collins、L.Musso、W.Von Trips、P.Hill.
1959賽季第二,積分32分、車手:T.Brooks、P.Hill、J.Behra、D.Gurney、C.Allison、O.Gendibien
1960賽季第三,積分24分、車手:P.Hill、W.Von Trips、R.Ginther、C.Allison、W.Mairesse
1961賽季冠軍,積分40分、車手:P.Hill、W.Von Trips、R.Ginther、G.Baghetti、W.Mairesse
1962賽季第五,積分18分、車手:P.Hill、W.Mairesse、G.Baghetti、L.Bandini、.Rodriguez.
1963賽季第四,積分26分、車手:W.Mairesse、J.Surtees、L.Bandini、L.Scarfiotti.
1964賽季冠軍,積分45分、車手:J.Surtees、L.Bandini
1965賽季第四,積分26分、車手:J.Surtees、L.Bandini
1966賽季第二,積分31分、車手:J.Surtees、L.Bandini、M.Parkes、L.Scarfiotti
1967賽季第四,積分20分、車手:L.Bandini、C.Amon、M.Parkes、L.Scarfiotti.
1968賽季第四,積分32分、車手:J.Ickx、C.Amon、A.de Adamich
1969賽季第五,積分7分、 車手:C.Amon、P.Rodriguez
1970賽季第二,積分55分、車手:J.Ickx、I.Giunti、C.Regazzoni.
1971賽季第四,積分33分、車手:J.Ickx、C.Regazzoni、M.Andretti
1972賽季第四,積分33分、車手:J.Ickx、C.Regazzoni、M.Andretti
1973賽季第六,積分12分、車手:J.Ickx、A. Merzario
1974賽季第二,積分65分、車手:C.Regazzoni、N.Lauda.
1975賽季冠軍,積分72.5分、車手:C.Regazzoni、N.Lauda.
1976賽季冠軍,積分83分、車手:N.Lauda、C.Regazzoni、C.Reutemann
1977賽季冠軍,積分95分、車手:N.Lauda、C.Reutemann、G.Villeneuve.
1978賽季第二,積分58分、車手:C.Reutemann、G.Villeneuve
1979賽季冠軍,積分113分、車手:J.Scheckter、G.Villeneuve
1980賽季第十,積分8分、車手:J.Scheckter、G.Villeneuve.
1981賽季第五,積分34分、車手:G.Villeneuve、D.Pironi.
1982賽季冠軍,積分74分、車手:G.Villeneuve、D.Pironi、P.Tambay、M.Andretti
1983賽季冠軍,積分89分、車手:P.Tambay、R.Arnoux.
1984賽季第二,積分57.5分、車手:M.Alboreto、R.Arnoux.
1985賽季第二,積分82分、車手:M.Alboreto、R.Arnoux、S.Johansson.
1986賽季第四,積分37分、車手:M.Alboreto、S.Johansson.
1987賽季第四,積分53分、車手:M. Alboreto、G.Berger.
1988賽季第二,積分65分、車手:M. Alboreto、G.Berger.
1989賽季第三,積分59分、車手:N.Mansell、G.Berger
1990賽季第二,積分110分、車手:A.Prost、N.Mansell.
1991賽季第三,積分55.5分、車手:A.Prost、J.Alesi、G.Morbidelli.
1992賽季第四,積分21分、車手:J.Alesi、I.Capelli、N.Larini.
1993賽季第四,積分28分、車手:J.Alesi、G.Berger
1994賽季第三,積分71分、車手:J.Alesi、G.Berger、N.Larini.
1995賽季第三,積分73分、車手:J.Alesi、G.Berger.
1996賽季第二,積分70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埃爾文
1997賽季第二,積分102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埃爾文
1998賽季第二,積分133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埃爾文
1999賽季冠軍,積分128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埃爾文
2000賽季冠軍,積分170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
2001賽季冠軍,積分179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
2002賽季冠軍,積分221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
2003賽季冠軍,積分158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
2004賽季冠軍,積分262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
2005賽季第三,積分100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
2006賽季第二,積分201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馬薩
2007賽季冠軍,積分204分、車手:Kimi Raikkonen、FELIPE MASSA

法拉利型號

跑車

法拉利最早期的型號全為跑車。

1948年-1950年 166
1951年 195 Coupe
1951年-1952年 212 Coupe/Cabriolet
1952年 340 MM Berlinetta/Spider

中置引擎 V6/V8

1968年-1975年 Dino
1968年-1973年 Dino 206GT
1968年-1973年 Dino 246GT/GTS
1975年-1989年 208/308/328 GTB/GTS
1975年 308 GTB/GTS
1980年 208 GTB/GTS
1980年 308 GTBi/GTSi
1982年 208 GTB/GTS Turbo
1982年 308 GTB/GTS Quattrovalvole
1985年 328 GTB Berlinetta
1986年 GTB/GTS Turbo
1989年 348
1989年 348 TB/TS
1993年 348 GTB/GTS
1995年-1998年 F355
1994年 F355/GTS
1997年 355 F1
1999年-2004年 Ferrari 360
1999年-2004年 360 Modena/Spider
2003年-2004年 Challenge Stradale
2005年 F430

2座位 Gran Turismo

1952年-1967年 America
1952年 340 America
1953年 375 America
1956年 410 superamerica
1957年 410 superamerica III
1960年 400 superamerica
1964年 500 Superfast
1966年 365 California
1953年-1962年 250
1952年 250S/250MM
1953年 250 Export/Europa
1954年-1963年 250 GT Europa/Boano/Ellena/Coupe Pininfarina/Lusso
1957年-1960年 250 GT Berlinetta/Cabriolet/California Spyder/SWB
1964年 330
1966年 330 GTC Coupe
1966年 330 GTS Spider
1964年-1968年 275
1964年-1965年 275 GTB/ GTS
1966年-1968年 275 GTB/4
1968年 365
1968年-1969年 365 GTC Coupe
1969年-1970年 365 GTS Spider
1968年-1973年 Daytona
1968年 365 GTB4/ 365 GTS4
1996年-2001年 550 Maranello
1996年-2000年 550 Maranello Coupe
2001年 550 Barchetta
2002年-2006年 575M Maranello
2004年 Barchetta
2005年 Superamerica
2007年 599 GTB Fiorano

中置引擎 2+2

1974年-1980年 208/308 GT4
1974年-1975年 Dino 308GT4
1976年-1980年 308GT4
1975年 208 GT4
1980年 Mondial
1980年 Mondial 8
1982年 Mondial Quattrovalvole
1983年 Mondial Cabriolet
1985年 3.2 Mondial/ 3.2 Cabriolet
1989年 Mondial T

前置引擎 2+2

1960年-1963年 250
1960年-1963年 250 GT 2+2
1964年-1967年 330
1964年-1967年 330 GT 2+2
1967年-1971年 365
1967年-1971年 365 GT 2+2
1968年-1973年 365 Daytona
1971年-1972年 365 GTC4
1972年-1976年 365 GT4 2+2
1976年-1989年 400/412
1976年 400 Automatic
1979年 400i
1985年 412
1992年-2003年 456/456M
1992年-1997年 56 GT/GTA Coupe
1998年-2003年 456M GT Coupe
2004年-2005年 612 Scaglietti

中置引擎 12汽缸

1971年-1984年 512 Berlinetta Boxer
1971年 365 GT4 BB
1976年 512BB
1981年 512iBB
1984年-1996年 Testarossa
1984年-1992年 Testarossa
1992年-1994年 512TR
1994年-1996年 F512M

超級跑車

1962年 250 GTO
1984年 288 GTO
1988年-1992年 F40
1995年-1997年 F50
1996年 F50 GT
2003年-2005年 Enzo

比賽型號

現在

360 GTC
360 Challenge
575 GTC
FXX

舊型號

1947年 125 Sport
1948年 166
1949年 125 F1
1951年 340 America
1952年 250MM
1953年 340 MM
1953年 375 MM
1954年 750 Monza
1954年 250 Monza
1956年 250 Testa Rossa
1960年 250 TR60/61
1962年 GTO
1962年 250 GTO
1963年 330 LMB
1963年 P/LM series
1963年 250 P
1964年 250 LM
1964年 330 P
1965年 330 P2
1966年 330 P3
1967年 330 P4
1967年 412 P
1969年 312 P
1969年 512 S and 512 M
1971年 312 PB
1994年 333 SP
1996年 F50 GT
2003年 F60 ENZO|ENZO

③ 法拉利誰發明的

法拉利
法拉利是一家義大利汽車生產商,主要製造一級方程式賽車、賽車及高性能跑車,1929年由安素·法拉利創辦。早期的法拉利贊助賽車手及生產賽車,1946年獨立生產汽車,其後變成今日的規模,現在由快意汽車集團擁有,總部設於義大利摩德納(Modena)附近Maranello。

菲亞特公司擁有該公司50%股權,但該公司卻能獨立於菲亞特公司運營。法拉利汽車大部分採用手工製造,因而產量很低。年產量只有4千輛左右,公司總部在義大利的摩德納。

法拉利汽車公司的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說,他最中意的賽車是他還沒有造出來的賽車,他最大的成功是他還沒有達到的成功。這位被譽為「賽車之父」的義大利人,嗜車如命的血液從小就在他的身上沸騰。當他13歲時,終於說服了父親,開始了自己單獨駕車的歷史。賽車場上發動機的轟鳴聲,比賽的驚險和刺激,使他越戰越勇。他當時駕駛著阿爾法•羅密歐馳騁賽場,屢獲勝利,被隊友們譽為賽車隊的「騎士」。他由參加賽車到組建賽車俱樂部,最後終於創建了自己的汽車公司。現在的法拉利被譽為「紅色閃電」。

【法拉利歷史】

公司歷史的早期階段不可避免地與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聯系在一起,他在1988年去世之前始終保持著對公司的強大影響力。之後,盧卡•迪•蒙特澤莫羅1991年底加盟法拉利公司,他以恩佐•法拉利提倡的創新和勇氣原則作為出發點,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將法拉利的成功帶到了從未夢想過的似不可及的空前高度。

恩佐•法拉利於1898年2月18日出生在義大利摩德納,逝世於1988年8月14日,享年90歲。他曾經是FIAT的一名賽車手,他在FIAT的鼓勵下於1929年在摩德納的viale Trento成立了Scuderia Ferrari公司,幫助他的合作夥伴參加賽車活動。該公司使用阿爾法•羅密歐賽車參加比賽,直到1938年,恩佐•法拉利加入阿爾法•羅密歐公司,成為阿爾法Corse部門的賽車經理。1939年9月,恩佐•法拉利離開了阿爾法•羅密歐公司,在Scuderia Ferrari公司原址上成立了Auto Avio Costruzioni Ferrari公司。新公司向羅馬國家航空公司、Piaggio和Riv等公司提供服務,主要業務是製造機床,特別是液壓動力磨床。

自從離開阿爾法公司之後,盡管同意遵守在四年以內不以自己的名義製造汽車的不競爭條款,但是法拉利很快就開始研製一款8缸1500 cc賽車的兩個樣本,這就是為人所知的815敞篷賽車,它參加了1940年的Mille Miglia比賽。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所有賽車活動都陷入了停頓,法拉利的工廠於1943年從摩德納遷至馬拉內羅,盡管廠房在1944年11月和1945年2月遭到轟炸,但是液壓動力磨床的製造沒有中斷。

戰爭一結束,他們就開始設計和製造第一輛法拉利賽車125 Sport,這是一款1500cc 12缸發動機賽車,賽車手Franco Cortese於1947年5月11日駕駛它參加了在皮亞琴察賽道進行的比賽,並在兩周後贏得了羅馬大獎賽的勝利。從那時起,法拉利賽車在全世界的賽道和公路比賽中先後贏得了5000多次勝利,創造了法拉利今天的傳奇。

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恩佐•法拉利於1969年將他50%的股份出售給了菲亞特集團,1988年,菲亞特集團所持股份達到了90%。盡管如此,由於其高度專業化的生產,法拉利始終保持著完全獨立的經營。

1977年,著名的汽車車身設計和製造專家Carrozzeria Scaglietti加盟法拉利公司,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法拉利GT跑車設計底盤和車身。

1997年,菲亞特將瑪莎拉蒂公司50%的股份給予了法拉利,這是一個根植於摩德納的傳奇汽車品牌,於1993年為菲亞特獲得。1999年,法拉利完全接收了瑪莎拉蒂公司。

瑪莎拉蒂公司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跑車製造商,長期以來就是優秀和高貴的象徵,是義大利賽車史上毫無爭議的明星,同時也是法拉利在賽道上最早的對手。它在法拉利的管理下踏上了復興之路,其車型系列和工廠設施都經歷了全面更新。隨著更新過程的結束,瑪莎拉蒂於2005年4月重新回到菲亞特集團的直接管理之下。

截止至2006年底,法拉利獲得的錦標賽冠軍包括:14次一級方程式車手總冠軍、14次一級方程式車隊總冠軍、14次製造商世界冠軍、9次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8次Mille Miglia比賽冠軍、7次Targa Florio比賽冠軍以及不下192次一級方程式大獎賽分站賽冠軍。

法拉利富有傳奇色彩的躍馬標志有著英雄的起源。獲得高度榮譽的一戰義大利飛行員Francesco Baracca首先採用該標志作為個人徽章,將它噴塗在飛機機身上。

戰爭結束後,Baracca的父母將這一躍馬標志託付給恩佐•法拉利,法拉利將它放置在黃色(摩德納的顏色)盾牌背景上,作為車隊的象徵。

具有傳奇色彩的「法拉利紅」起初僅是國際汽車聯合會在上世紀初期分配給義大利賽車的顏色,作為這些賽車參加大獎賽的專用顏色。

【車標故事】

法拉利車的標志是一匹躍起的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有一位表現非常出色的飛行員;他的飛機上就有這樣一匹會給他帶來好運氣的躍馬。在法拉利最初的賽車比賽獲勝後。該飛行員的父母親---一對伯爵夫婦建議:法拉利也應在車上印上這匹帶來好運氣的躍馬。後來這位飛行員戰死了,馬就變成了黑顏色;而標志底色為公司所在地摩德納的金絲雀的顏色。

【基本信息】

一.法拉利248F1技術參數:

賽車型號法拉利248F1引擎代號056
車身總長4545毫米氣缸數量8
車身總寬1796毫米氣缸夾角90度
車身總高959毫米氣閥數量32
車身軸距3050毫米引擎排量2398毫升
前輪輪距1470毫米氣缸直徑98毫米
後輪輪距1405毫米引擎質量大於95KG
底盤結構碳纖維蜂窩狀復合底盤閥門驅動氣動
變速箱7擋順序式變速箱(含倒擋)噴射系統MagnetiMarelli數字電子噴射
整備質量600KG(含水、潤滑油和車手)點火系統MagnetiMarelli靜態電子點火
制動系統碳纖維剎車碟燃油殼牌V-powerULG59
車輪直徑前後13英寸潤滑油殼牌SL-0932

二.法拉利F1車隊2006賽季高級陣容:

車隊主席兼CEO蒙特澤摩羅(LucadiMontezemolo)車隊常務主管&領隊讓-托德(JeanTodt)
引擎主管馬蒂涅利(PaoloMartinelli)技術主管羅斯-布朗(RossBrawn)
總設計師科斯塔(aldocosta)車隊經理多米尼卡(StefanoDomenicali)
設計與發展主管西蒙(gillessimon)比賽工程主管巴蒂斯里(LucaBaldisserri)
引擎測試經理卡維(noelcavey)比賽測試技術經理斯蒂普尼(nigelstepney)
比賽引擎工程師比諾特(MattiaBinotto)車隊測試經理馬左拉(LuigiMazzola)

三.法拉利F2007技術參數 :

車型代號 F2007 車身總長 4545毫米
車身總寬 1796毫米 車身總高 959毫米
軸距 3135毫米 輪轂尺寸 13英寸
後輪輪距 1405毫米 前輪輪距 1470毫米
車身總重 600公斤(含水、潤滑油和車手) 底盤結構 碳纖維蜂窩狀符合結構
引擎代號 056 氣缸數量 8
氣缸夾角 90度 氣閥數量 32
閥門驅動 氣動 引擎排量 2398毫升
活塞直徑 98毫米 引擎質量 95公斤
燃油 殼牌V-PowerULG62 潤滑油 殼牌SL-0977
變速箱布置方式 縱置變速箱(帶防滑差速鎖) 變速箱結構 7擋連續式半自動變速箱(1倒擋)
制動系統 碳纖維通風剎車碟 懸掛系統 前後雙叉臂(主動推桿、旋轉減震器)

四.法拉利車隊2007年高級陣容一覽
職位名稱(中文) 職位名稱(英文) 人員(中文) 人員(英文)
首席執行官 CEO 讓-托德 Jean Todt
總經理 General Manager 菲利薩 Amedeo Felisa
技術總監 Technical Director 阿爾芒多 Mario Almondo
設計和發展主管 Design nd Development 科斯塔 Aldo Costa
主設計師 chief designer 通巴西斯 Nicholas Tombazis
引擎總監 Engine Director 西蒙 Gilles Simon
運動總監 Sporting Director 多蒙尼卡利 Stefano Domenicali
技術顧問 Technical consultant 拜恩 Rory Byrne

【輝煌戰績】

車隊冠軍次數:15次,分別是1961,1964,1975,1976,1977,1979,1982,1983,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7

車手冠軍次數:15次,分別是:2007年:Kimi Raikkonen;2000年--2004年:邁克爾-舒馬赫(德國);1979年:約迪-舒克特(南非);1977年:尼吉-勞達(奧地利);1975年:尼吉-勞達(奧地利);1964年:約翰-蘇蒂斯(英國);1961年:菲爾-希爾(美國);1958年:麥克-豪索恩(英國);1956年:胡安-曼努爾-范吉奧(阿根廷);1952年、1953年:阿爾博特-阿斯卡里(義大利)

車隊首次分站賽奪冠:1951年英國大獎賽(銀石賽道)、岡薩雷斯(阿根廷)

車隊最成功的車手:邁克爾-舒馬赫(83次分站賽奪冠)、尼吉-勞達(15次分站賽奪冠)、阿斯卡里(13次分站賽奪冠)、吉萊斯-維綸紐夫與傑克-埃克斯、吉米·萊科寧(現役)(均6次分站賽奪冠)

從1950年F1大獎賽創辦時起就開始參賽的法拉利車隊,無疑是F1車壇的一塊活化石,在半個多世紀時間里,法拉利人見證了F1大獎賽的興衰變遷。恩佐-法拉利親手創辦的這支車隊,在最初的那段日子裡,雖然充滿活力,卻不幸地與偉大的方吉奧和他的阿爾法-羅密歐車隊成為對手。在巨人的陰影下不斷抗爭,直到1961年,法拉利人才終於拿到了他們第一個年度總冠軍。

此後,經歷了起伏不定的60年代,1974年尼克-勞達的加盟,使法拉利真正成為了一支超級車隊,從1975到1983之間的9年時間里,他們包攬了6屆F1大獎賽年度冠軍。但那之後,又是一段厄運不斷的日子,整整15年裡,法拉利人沒有拿到一個冠軍。

1996年邁克爾-舒馬赫來到這里,經過3個賽季的磨合,德國人開始顯示出他的王者風范,從1999到2002,連續4年,舒馬赫和他的法拉利壟斷了F1車壇的幾乎所有榮譽。

2003年對法拉利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大舒馬赫與巴里切羅組成的"法拉利"夢幻組合接受了來自邁凱輪、威廉姆斯車隊的挑戰,特別是車手總冠軍與車隊總冠軍在最後一站才決出,大舒馬赫以2分優勢險勝邁凱輪車隊芬蘭小將萊科寧衛冕成功,也創造了6奪車手年度總冠軍的紀錄。

2004年是法拉利獲得豐收的一年。他們從賽季一開始就橫掃F1賽場,大舒馬赫連續獲得了6個分站冠軍,舒馬赫和法拉利車隊的積分一直遙遙領先,巴里切羅也獲得了車手亞軍。他們只是在賽季中期受到了英美車隊的一點挑戰,但是這根本無法阻擋法拉利奪冠的步伐。舒馬赫最終獲得了他的第七個世界冠軍。

2005年以100分列車隊積分榜第三,僅獲得1個分站冠軍,是車隊歷史上最差的1個賽季。

2006年F1歷史上最成功的車手舒馬赫在法拉利主場義大利蒙扎宣布退役,技術總監羅斯布朗休息一年,曾經的鐵三角只剩讓拖德一人繼續留任。

2007的F1賽季是F1歷史58年歷史上話題最多的一年,經過重組的法拉利迎來了芬蘭冰人Kimi Raikkonen ,F2007的穩定性和間諜案讓法拉利始終徘徊在勝利的邊緣,最後在收關站巴西kimi已一分的優勢奇跡般地險勝邁凱倫超級新秀漢密爾頓,首度加冕年度車手總冠軍。法拉利也在04年後再次成為車隊和車手總冠軍。

法拉利參加F1歷史成績:
1950-1957年、沒有製造商錦標賽
1958賽季第二,積分40分、車手:M.Hawthorn、P.Collins、L.Musso、W.Von Trips、P.Hill.
1959賽季第二,積分32分、車手:T.Brooks、P.Hill、J.Behra、D.Gurney、C.Allison、O.Gendibien
1960賽季第三,積分24分、車手:P.Hill、W.Von Trips、R.Ginther、C.Allison、W.Mairesse
1961賽季冠軍,積分40分、車手:P.Hill、W.Von Trips、R.Ginther、G.Baghetti、W.Mairesse
1962賽季第五,積分18分、車手:P.Hill、W.Mairesse、G.Baghetti、L.Bandini、.Rodriguez.
1963賽季第四,積分26分、車手:W.Mairesse、J.Surtees、L.Bandini、L.Scarfiotti.
1964賽季冠軍,積分45分、車手:J.Surtees、L.Bandini
1965賽季第四,積分26分、車手:J.Surtees、L.Bandini
1966賽季第二,積分31分、車手:J.Surtees、L.Bandini、M.Parkes、L.Scarfiotti
1967賽季第四,積分20分、車手:L.Bandini、C.Amon、M.Parkes、L.Scarfiotti.
1968賽季第四,積分32分、車手:J.Ickx、C.Amon、A.de Adamich
1969賽季第五,積分7分、 車手:C.Amon、P.Rodriguez
1970賽季第二,積分55分、車手:J.Ickx、I.Giunti、C.Regazzoni.
1971賽季第四,積分33分、車手:J.Ickx、C.Regazzoni、M.Andretti
1972賽季第四,積分33分、車手:J.Ickx、C.Regazzoni、M.Andretti
1973賽季第六,積分12分、車手:J.Ickx、A. Merzario
1974賽季第二,積分65分、車手:C.Regazzoni、N.Lauda.
1975賽季冠軍,積分72.5分、車手:C.Regazzoni、N.Lauda.
1976賽季冠軍,積分83分、車手:N.Lauda、C.Regazzoni、C.Reutemann
1977賽季冠軍,積分95分、車手:N.Lauda、C.Reutemann、G.Villeneuve.
1978賽季第二,積分58分、車手:C.Reutemann、G.Villeneuve
1979賽季冠軍,積分113分、車手:J.Scheckter、G.Villeneuve
1980賽季第十,積分8分、車手:J.Scheckter、G.Villeneuve.
1981賽季第五,積分34分、車手:G.Villeneuve、D.Pironi.
1982賽季冠軍,積分74分、車手:G.Villeneuve、D.Pironi、P.Tambay、M.Andretti
1983賽季冠軍,積分89分、車手:P.Tambay、R.Arnoux.
1984賽季第二,積分57.5分、車手:M.Alboreto、R.Arnoux.
1985賽季第二,積分82分、車手:M.Alboreto、R.Arnoux、S.Johansson.
1986賽季第四,積分37分、車手:M.Alboreto、S.Johansson.
1987賽季第四,積分53分、車手:M. Alboreto、G.Berger.
1988賽季第二,積分65分、車手:M. Alboreto、G.Berger.
1989賽季第三,積分59分、車手:N.Mansell、G.Berger
1990賽季第二,積分110分、車手:A.Prost、N.Mansell.
1991賽季第三,積分55.5分、車手:A.Prost、J.Alesi、G.Morbidelli.
1992賽季第四,積分21分、車手:J.Alesi、I.Capelli、N.Larini.
1993賽季第四,積分28分、車手:J.Alesi、G.Berger
1994賽季第三,積分71分、車手:J.Alesi、G.Berger、N.Larini.
1995賽季第三,積分73分、車手:J.Alesi、G.Berger.
1996賽季第二,積分70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埃爾文
1997賽季第二,積分102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埃爾文
1998賽季第二,積分133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埃爾文
1999賽季冠軍,積分128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埃爾文
2000賽季冠軍,積分170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
2001賽季冠軍,積分179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
2002賽季冠軍,積分221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
2003賽季冠軍,積分158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
2004賽季冠軍,積分262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
2005賽季第三,積分100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馬薩
2006賽季第二,積分201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馬薩
2007賽季冠軍,積分204分、車手:Kimi Raikkonen、FELIPE MASSA

【型號】

街車

跑車

法拉利最早期的型號全為跑車。

1948年-1950年 166
1951年 195 Coupe
1951年-1952年 212 Coupe/Cabriolet
1952年 340 MM Berlinetta/Spider

中置引擎 V6/V8

1968年-1975年 Dino
1968年-1973年 Dino 206GT
1968年-1973年 Dino 246GT/GTS
1975年-1989年 208/308/328 GTB/GTS
1975年 308 GTB/GTS
1980年 208 GTB/GTS
1980年 308 GTBi/GTSi
1982年 208 GTB/GTS Turbo
1982年 308 GTB/GTS Quattrovalvole
1985年 328 GTB Berlinetta
1986年 GTB/GTS Turbo
1989年 348
1989年 348 TB/TS
1993年 348 GTB/GTS
1995年-1998年 F355
1994年 F355/GTS
1997年 355 F1
1999年-2004年 Ferrari 360
1999年-2004年 360 Modena/Spider
2003年-2004年 Challenge Stradale
2005年 F430

2座位 Gran Turismo

1952年-1967年 America
1952年 340 America
1953年 375 America
1956年 410 superamerica
1957年 410 superamerica III
1960年 400 superamerica
1964年 500 Superfast
1966年 365 California
1953年-1962年 250
1952年 250S/250MM
1953年 250 Export/Europa
1954年-1963年 250 GT Europa/Boano/Ellena/Coupe Pininfarina/Lusso
1957年-1960年 250 GT Berlinetta/Cabriolet/California Spyder/SWB
1964年 330
1966年 330 GTC Coupe
1966年 330 GTS Spider
1964年-1968年 275
1964年-1965年 275 GTB/ GTS
1966年-1968年 275 GTB/4
1968年 365
1968年-1969年 365 GTC Coupe
1969年-1970年 365 GTS Spider
1968年-1973年 Daytona
1968年 365 GTB4/ 365 GTS4
1996年-2001年 550 Maranello
1996年-2000年 550 Maranello Coupe
2001年 550 Barchetta
2002年-2006年 575M Maranello
2004年 Barchetta
2005年 Superamerica
2007年 599 GTB Fiorano

中置引擎 2+2

1974年-1980年 208/308 GT4
1974年-1975年 Dino 308GT4
1976年-1980年 308GT4
1975年 208 GT4
1980年 Mondial
1980年 Mondial 8
1982年 Mondial Quattrovalvole
1983年 Mondial Cabriolet
1985年 3.2 Mondial/ 3.2 Cabriolet
1989年 Mondial T

前置引擎 2+2

1960年-1963年 250
1960年-1963年 250 GT 2+2
1964年-1967年 330
1964年-1967年 330 GT 2+2
1967年-1971年 365
1967年-1971年 365 GT 2+2
1968年-1973年 365 Daytona
1971年-1972年 365 GTC4
1972年-1976年 365 GT4 2+2
1976年-1989年 400/412
1976年 400 Automatic
1979年 400i
1985年 412
1992年-2003年 456/456M
1992年-1997年 56 GT/GTA Coupe
1998年-2003年 456M GT Coupe
2004年-2005年 612 Scaglietti

中置引擎 12汽缸

1971年-1984年 512 Berlinetta Boxer
1971年 365 GT4 BB
1976年 512BB
1981年 512iBB
1984年-1996年 Testarossa
1984年-1992年 Testarossa
1992年-1994年 512TR
1994年-1996年 F512M

超級跑車

1962年 250 GTO
1984年 288 GTO
1988年-1992年 F40
1995年-1997年 F50
1996年 F50 GT
2003年-2005年 Enzo

比賽型號

現在

360 GTC
360 Challenge
575 GTC
FXX

舊型號

1947年 125 Sport
1948年 166
1949年 125 F1
1951年 340 America
1952年 250MM
1953年 340 MM
1953年 375 MM
1954年 750 Monza
1954年 250 Monza
1956年 250 Testa Rossa
1960年 250 TR60/61
1962年 GTO
1962年 250 GTO
1963年 330 LMB
1963年 P/LM series
1963年 250 P
1964年 250 LM
1964年 330 P
1965年 330 P2
1966年 330 P3
1967年 330 P4
1967年 412 P
1969年 312 P
1969年 512 S and 512 M
1971年 312 PB
1994年 333 SP
1996年 F50 GT
2003年 F60 ENZO|ENZO

④ 我想知道法拉利跑車的詳細資料,比如車發源地,創始人等等基本的資料

法拉利簡介 法拉利是一家義大利汽車生產商,主要製造一級方程式賽車、賽車及高性能跑車,1929年由恩佐法拉利創辦。早期的法拉利贊助賽車手及生產賽車,1946年獨立生產汽車,其後變成今日的規模,現在由快意汽車集團擁有,總部設於義大利摩德納(Modena)附近Maranello。義大利汽車有「二王一後」二王分別是「法拉利」「蘭博基尼」一後就是「瑪莎拉蒂」。 菲亞特公司擁有該公司50%股權,但該公司卻能獨立於菲亞特公司運營。法拉利汽車大部分採用手工製造,因而產量很低。年產量只有3400輛左右,公司總部在義大利的摩德納。 法拉利汽車公司的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說,他最中意的賽車是他還沒有造出來的賽車,他最大的成功是他還沒有達到的成功。這位被譽為「賽車之父」的義大利人,嗜車如命的血液從小就在他的身上沸騰。當他13歲時,終於說服了父親,開始了自己單獨駕車的歷史。賽車場上發動機的轟鳴聲,比賽的驚險和刺激,使他越戰越勇。他當時駕駛著阿爾法羅密歐馳騁賽場,屢獲勝利,被隊友們譽為賽車隊的「騎士」。他由參加賽車到組建賽車俱樂部,最後終於創建了自己的汽車公司。現在的法拉利被譽為「紅色閃電」。 法拉利歷史 公司歷史的早期階段不可避免地與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聯系在一起,他在1988年去世之前始終保持著對公司的強大影響力。之後,盧卡迪蒙特澤莫羅1991年底加盟法拉利公司,他以恩佐法拉利提倡的創新和勇氣原則作為出發點,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將法拉利的成功帶到了從未夢想過的似不可及的空前高度。 恩佐法拉利於1898年2月18日出生在義大利摩德納,逝世於1988年8月14日,享年90歲。他曾經是FIAT的一名賽車手,他在FIAT的鼓勵下於1929年在摩德納的viale Trento成立了Scuderia Ferrari公司,幫助他的合作夥伴參加賽車活動。該公司使用阿爾法羅密歐賽車參加比賽,直到1938年,恩佐法拉利加入阿爾法羅密歐公司,成為阿爾法Corse部門的賽車經理。1939年9月,恩佐法拉利離開了阿爾法羅密歐公司,在Scuderia Ferrari公司原址上成立了Auto Avio Costruzioni Ferrari公司。新公司向羅馬國家航空公司、Piaggio和Riv等公司提供服務,主要業務是製造機床,特別是液壓動力磨床。 自從離開阿爾法公司之後,盡管同意遵守在四年以內不以自己的名義製造汽車的不競爭條款,但是法拉利很快就開始研製一款8缸1500 cc賽車的兩個樣本,這就是為人所知的815敞篷賽車,它參加了1940年的Mille Miglia比賽。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所有賽車活動都陷入了停頓,法拉利的工廠於1943年從摩德納遷至馬拉內羅,盡管廠房在1944年11月和1945年2月遭到轟炸,但是液壓動力磨床的製造沒有中斷。 戰爭一結束,他們就開始設計和製造第一輛法拉利賽車125 Sport,這是一款1500cc 12缸發動機賽車,賽車手Franco Cortese於1947年5月11日駕駛它參加了在皮亞琴察賽道進行的比賽,並在兩周後贏得了羅馬大獎賽的勝利。從那時起,法拉利賽車在全世界的賽道和公路比賽中先後贏得了5000多次勝利,創造了法拉利今天的傳奇。 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恩佐法拉利於1969年將他50%的股份出售給了菲亞特集團,1988年,菲亞特集團所持股份達到了90%。盡管如此,由於其高度專業化的生產,法拉利始終保持著完全獨立的經營。 1977年,著名的汽車車身設計和製造專家Carrozzeria Scaglietti加盟法拉利公司,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法拉利GT跑車設計底盤和車身。 1997年,菲亞特將瑪莎拉蒂公司50%的股份給予了法拉利,這是一個根植於摩德納的傳奇汽車品牌,於1993年為菲亞特獲得。1999年,法拉利完全接收了瑪莎拉蒂公司。 瑪莎拉蒂公司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跑車製造商,長期以來就是優秀和高貴的象徵,是義大利賽車史上毫無爭議的明星,同時也是法拉利在賽道上最早的對手。它在法拉利的管理下踏上了復興之路,其車型系列和工廠設施都經歷了全面更新。隨著更新過程的結束,瑪莎拉蒂於2005年4月重新回到菲亞特集團的直接管理之下。 截止至2006年底,法拉利獲得的錦標賽冠軍包括:14次一級方程式車手總冠軍、14次一級方程式車隊總冠軍、14次製造商世界冠軍、9次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8次Mille Miglia比賽冠軍、7次Targa Florio比賽冠軍以及不下192次一級方程式大獎賽分站賽冠軍。 法拉利富有傳奇色彩的躍馬標志有著英雄的起源。獲得高度榮譽的一戰義大利飛行員Francesco Baracca首先採用該標志作為個人徽章,將它噴塗在飛機機身上。 戰爭結束後,Baracca的父母將這一躍馬標志託付給恩佐法拉利,法拉利將它放置在黃色(摩德納的顏色)盾牌背景上,作為車隊的象徵。 具有傳奇色彩的「法拉利紅」起初僅是國際汽車聯合會在上世紀初期分配給義大利賽車的顏色,作為這些賽車參加大獎賽的專用顏色。 http://ke..com/view/4490.htm

⑤ 法拉利和瑪莎拉蒂的關系

義大利
的FIAT
公司旗
下有幾個子公司,FIAT,藍起亞,阿爾法羅密歐,
瑪莎拉蒂

法拉利
,其中瑪莎和法拉利是非常獨立的,也是FIAT
旗下
的最高端產品,瑪莎和法拉利之間也互有技術支持,但是他們2個之間是平級的
朋友你知道法拉利是
超級跑車

代名詞
,而瑪莎就是高品質轎跑的代名詞,
超跑
的性能一定要在
賽道
上體現,而轎跑的性能在日常就可以體會,瑪莎的最大特點就是,高品質的性能加上最大的享受,因為性能超強就會導致舒適性降低,而瑪莎做了平衡,讓人兩者兼得,不管是他的
總裁
系列或者是GRAND
TOURISME系列(GT)都是絕對的好車
說個
題外話
,買法拉利的無非2種人,法拉利車迷和暴發戶(有炫耀心理的),而買瑪莎的人,車迷和紳士(代表著高品味),,我是這么理解的

⑥ 法拉利汽車的資料

法拉利汽車歷史

紅色像風一樣席捲而過,彌漫在空氣中的是烈焰熱火般的激情,路人的尖叫不只是贊嘆,那是對擦身而過的紅色的景仰。她來了,帶著她的名字--法拉利。
義大利摩德納,這個僅擁有17萬人口的義大利北部小城擁有太多的幸福,因為那是紅色的天堂,那是法拉利的城市。
歷史造就了文化、歲月凝結成價值。法拉利誕生在義大利也許是歷史的安排。愷撒驅駕鐵騎席捲歐洲,成為王者的信念綿延千年,澎湃於歷代義大利人的血脈中;喬托的《寶座上的聖母》、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那些都是對藝術最摯純的追求,那是用生命的燃燒所換來的燦爛;還有馬可.波羅這樣探尋未知世界的先驅,斯巴達克斯這樣命運的挑戰者,鮮花廣場前用鮮血塗寫真理的布魯諾。這樣的一方土地、這樣的一種民族,她們有資格締造這位紅色女神。
人們熱愛法拉利的性感、驚艷、活力與沖動不如說是在愛她的純粹,那種獻出自己一切去追求一個美麗的夢的純粹。那夢如同朝露在粉紅色陽光撫摸下閃出的一絲晶瑩,那夢如同維蘇威火山毀滅的龐培古城一樣神秘;她是永不落下的彩虹,她是永不消散的迷霧;她太完美了,沒有人可以擁有她、駕馭她,只能悉心地收藏著她那份嬌貴的美麗。
很多人一生都不能擁有自己的法拉利,駕駛法拉利究竟是什麼樣的感覺?追憶起十年前風靡一時的電影,93年奧斯卡影片《聞香識女人》(Scent of a Woman)。影帝艾爾.帕辛諾飾演失意、跛腳、失明的退伍軍人,影片尾聲部分的一個鏡頭也許值得所有法拉利的車迷將此片再看一遍。帕辛諾的最後夢想就是能夠駕駛一次法拉利,他成功了,在朋友的指揮下他的法拉利馳騁於喧囂的街區中,他歡呼著,驚叫著,雖然他感覺到的只有冰冷的方向盤和迎面的風;他什麼都看不到,但是他的心在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而悸動,那被歲月腐蝕而斑駁了的激情與青春重新注入了他的血液中。這樣的感受是沒有文字可以描述的,也許是一個偉大的夢想實現時瞬間的戰栗,也許是佇立於雪山之顛下覽稀薄雲層的那一刻忘情吧。

工業詩人恩佐.法拉利
上個世紀,世界車壇出現了3位偉大的作家。亨利.福特,他是美國著名"暢銷小說家"。他的T型車1500萬的產量今日只有甲克蟲可與比肩。恩佐.法拉利和埃托雷.布加迪,他們是義大利工業時代的"浪漫詩人",他們的作品曲高和寡,美輪美奐的辭藻引得無數觀眾駐足參悟。本文所介紹的就是浪漫派詩人之一、法拉利超級跑車之父--恩佐.法拉利。

在阿爾法-羅密歐的歲月
1898年2月18日,恩佐.法拉利出生於義大利摩德納的一個富裕家庭。他的一生聲名顯赫,但卻常年住在三個城市:摩德納、費柯蘭奴和馬拉內羅。
法拉利出生的那天,大雪紛飛,他也因此遲遲沒有申報姓名。法拉利 (Ferrari) 來自意大 利文中的ferro,即是鐵的意思。Ferrari也與ferrare這個字有關聯,它是替馬匹裝上馬蹄鐵的意思。這樣的一個名字也可以暗示出法拉利父親的職業,他是摩德納的一個小型打鐵公司的老闆。
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年青時曾經一度期望成為畫家,改變世界歷史的是維也納藝術學校的老師,他們本有兩次機會阻止二戰的爆發,可是兩次他們都沒有錄取希特勒。法拉利同樣不是天生的機械師,他曾立志成為體育記者,但是他的努力被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傾覆。這也許就是歷史吧。
法拉利成功的路途上布滿了艱辛和傷痛。由於他只受過七年的正規教育,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多數時間只是負責為交通部照料一群騾子。
法拉利退伍後發現家中一片創痍,父親和哥哥先後故去。他曾經到菲亞特公司申請職位,但是復員回家的義大利青年實在太多了,菲亞特拒絕了法拉利。無奈的法拉利經常毫無目的地漫步於街頭,留存在心中的是無限的孤獨與凄涼。
後來法拉利總算找到了工作,他以在一家汽車公司擔任測試員的身分進入重新起步的汽車業,而這家汽車公司主要工作是將藍旗亞(Lancia)貨車改裝成客用轎車。法拉利隨後轉往米蘭的國家機器製造公司CMN (Costruzioni Meccaniche Nazionali) 從事賽車手兼試車手的工作。他的賽車生涯始於1919年的帕爾瑪-柏塞托(Parma-Berceto)爬坡大賽。在同級別車競賽中法拉利排名第四,總成績列第十二名。1920年法拉利加盟了阿爾法-羅密歐車隊,同年在西西里島上舉行的義大利最著名的塔格.佛羅熱(Targa Florio)公路賽取得第二名的佳績。
1920年,法拉利在都靈火車站看到了一個女孩。她是一個貌美、金發、高雅、活潑和細致的女孩。她的名字叫勞拉 (Laura),法拉利和她很快便結了婚,他們後來的兒子叫做迪諾。
1924年,法拉利代表阿爾法-羅密歐參加法國里昂舉行的歐洲GP大賽。心高氣傲的法拉利在這里經歷了第一次打擊,他的賽車沒有完成幾圈就退出了。法拉利帶著一身沮喪乘火車回到了家鄉摩德納。事後法拉利沒有對公司作出任何解釋,法拉利為何退出這一謎團至今無人知曉。
另一個讓法拉利沮喪的事情發生在1931年。法拉利被諾瓦拉利(Nuvolari)擊敗,這被他看作一生中非常恥辱的事情。1929年12月1日,法拉利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車隊成立了,它將代表阿爾法-羅密歐參加比賽。通常一些資料和文獻都會把1929年定為法拉利公司最初奠基的時間,雖然那時法拉利還僅僅是一個車隊。為了得到更多的勝利,法拉利決定去僱傭那些最高水平的車手。那些車手當中的一個就是諾瓦拉利,諾瓦拉利也是在法拉利的領導下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輝煌。
法拉利從菲亞特汽車製造公司挖來了義大利車壇一流的汽車製造工程師維托瑞.加諾(Vittorio Jano),藉此增強阿爾法-羅密歐汽車製造公司的的技術開發實力。1935年他們設計了一款雙發動機(分置前後)單座8缸跑車。這種跑車據說可以跑出300公里/小時的速度,但是當時的輪胎技術還沒有辦法承受這樣的速度。這一時期,羅密歐推出了代號為B的賽車,後來人們通常稱之為法拉利B型賽車。王牌車手諾瓦拉利於一九三五年駕著B型賽車,打敗了陣容堅強的德國聯合車隊(由波爾舍博士組成一支代表奧迪、DKW、Horch、Wanderer等汽車公司的車隊),這是GP大賽歷史上常為人津津樂道的事情。
1929-1936年,恩佐o法拉利統率的法拉利車隊先後在方程式賽車、24小時跑車耐力賽、米勒.米格大獎賽(Mille Miglia)、塔格.佛羅熱大獎賽(Targa Floria)等各種大賽中出盡了風頭,參加了39場大獎賽,獲得了11場冠軍。
功高過主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恩佐.法拉利在阿爾法-羅密歐的地位日趨微妙。1939年埋藏已久的炸彈終於爆發了。法拉利和他最親密的同事倫格.巴茲(Luigi Bazzi)、阿爾貝托.馬西米諾(Alberto Massimino)一同離開了阿爾法-羅密歐。法拉利與公司分手的原因版本很多,其中義大利版(也是最可信的說法)是法拉利與公司總裁烏戈.古巴托(Ugo Gobbato)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縱然如此,最終將炸彈引爆的卻是阿爾法-羅密歐的總工程師西班牙人韋佛多.里查德(Wilfredo Ricart)。法拉利與里查德之間的相互攻擊沒有中斷過,面對里查德的嫉妒與嘲諷,法拉利反唇相譏。法拉利總是挖苦裡查德頭頂稀疏而又油性的頭發,挖苦他的舉止像剛進大城市的暴發戶。"與他握手時,你會感到他的手掌如僵屍般冰冷。"這樣的話說出口,可見法拉利的確沒有興趣再留下去了。而立之年,法拉利開始自己的事業。

再度輝煌
這是一次冒險,非常大的冒險。法拉利自己知道這一點,但是他離開了汽車就什麼也沒有了。再最初的四年中,阿爾法-羅密歐的總裁不允許法拉利生產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更不允許他駕駛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車去參賽(法拉利與羅密歐的不競爭承諾)。回到摩德納,法拉利自己的公司成立了--Auto Avio Costruzioni。法拉利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生產了兩輛名為815S的8汽缸1500毫升排量的汽車,這款車的車身是在都靈完成的,1940年它還參加了米勒.米格車賽。1943年,法拉利的工廠從摩德納搬到了馬拉內羅,1944年前一直生產滾珠軸承, 1944年工場由於二戰被炸。
二戰之後,Auto Avio Costruzioni公司正式更名為法拉利汽車製造公司。成立俟始,恩佐.法拉利聘請來義大利車壇最優秀的工程師倫格.巴茲(Luigi Bazzi)和喬治諾.佐羅伯(Gioacchino columbo)來負責汽車的設計。法拉利本人則專心預測車型的發展趨向、協調公司的各項事務。恩佐.法拉利曾經說:"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是一名工程師,更不是一名設計師和發明家。我頂多隻能算是一個鼓動家,只會不斷地將適當的事情運作發展,通過激發能工巧匠們的各種潛能來創造事來年輝煌。"
1946年法拉利公司製造出了有12個缸,排氣量僅為1.5升、功率高達90馬力的"Ferrair Tipo125"發動機。12缸發動機在戰後還不流行,此舉被後來的專家認為是法拉利要豪賭世界車壇。當年法拉利一舉贏得義大利羅馬大獎賽等6個冠軍,法拉利紅彪席捲冠軍獎杯的時代帷幕就此拉起了。
拿到冠軍的法拉利賽車上都有一個"奔馬"的標記。這個故事要追溯到1923年。25歲的法拉利在參加賽車時候,有幸遇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義大利傑出飛行員的母親--康蒂絲.白麗查女士。她告訴法拉利:她兒子在戰斗中一共擊落了34架敵機,在他的戰機兩側的飛行微章是一匹"奔馬",如果法拉利也把它畫到賽車上,那麼會帶來好運。法拉利聽了這位母親的話,果真很靈驗。那位飛行員戰死後,法拉利把馬的顏色改為黑色,駿馬以單一後腳昂立,馬尾巴聳立起來。而標志的底色為公司所在地摩德納的金絲雀的顏色。
對恩佐.法拉利來說,平民用車只是賽車的副產品。他的至愛始終是單坐位賽車。而在 1950年,當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正式成立時,它便成為了他的主要興趣。
1951年7月14日,法拉利的阿根廷車手岡薩雷斯(Jose Froilan Gonzalez)駕駛的紅色法拉利375F1賽車在英國GP賽一舉擊潰戰無不勝的羅密歐阿爾菲塔(Alfetta)159。法拉利毫不掩飾其得意之情,"我幹掉了我的母親!"(I have killed my own mother!)。這句話雖然略顯粗口,但是十多年壓抑於胸口的一股怨氣可見一斑。
1952年法拉利重金聘請了傳奇設計師賓尼法利尼擔綱法拉利汽車製造公司的首席設計師。法拉利在賓尼法利尼指揮下新款跑車層出不斷--250、330、365、365GT/4、400自動變速型、400I型跑車。
在1963年福特(Ford)嘗試收購法拉利,但是恩佐.法拉利拒絕將車廠賣給美國人。之後, 在1969年,義大利國營汽車集團菲亞特(Fiat)收購了法拉利的控制權,而恩佐.法拉利則保留了管理賽車部的權利。這讓他可以全神灌注在賽車隊身上。他每天早上七時半就會回到他的辦公室,而且(即使已年屆九十)他知道賽車部每一個員工的名字(他死前總共聘用了二百人)。在一級方程式中的每一次勝利,在他的車手阿爾貝托(Michele Alboreto)的眼中"就好像替恩佐.法拉利換了血一樣。"而他對賽車的熱愛毫無疑問延長了他的生命。
1987年在法拉利公司創立40周年的慶典上,恩佐.法拉利說:"我就要抵達(人生的)終點了!"這樣的話雖然沮喪,但是又無比動情。聖努奇(Cernuschi),他是一位車手、記者,也是法拉利60年的老朋友了。在法拉利去世的時候,他寫到:"恩佐.法拉利永遠都是一個榜樣,無論作為賽車手,車隊經理還是公司董事長"。
恩佐.法拉利一生都懷有"追求完美,決不留遺憾"的激情投身於他的汽車製造事業。他為我們奉獻了無數美麗的作品與激動的時刻。恩佐.法拉利於1988年8月14日於睡夢中謝世,當時他己經主導賽車界近七十年;他所打造的汽車曾經贏得世界各地的五千多項賽事,而且曾經囊括了27項世界冠軍杯。因為有恩佐.法拉利的堅持,才能造就了今日的法拉利以及不朽的傳奇。

紅色的哀傷
關於法拉利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一個創造力極強的人,他在性格上一定或多或少的憂郁。1956年,法拉利的兒子迪諾(Dino)死於白血病。老來喪子是何其悲涼的事情,法拉利一生都沒有從這哀傷中恢復過來。為了紀念自己的兒子,法拉利出品的很多發動機和車型都以迪諾命名。
"每天早上醒來死亡都在我的口袋!"迪諾的葬禮之後法拉利每天早上都會單獨去到他的墓前,之後他會在一間特別為其兒子而建的教堂內祈禱。在他的太太勞拉死後他才開始親近他的私生子皮耶羅.拉迪.法拉利 (Piero Lardi Ferrari)。
賽車這一運動常常是拿著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歡呼和掌聲無法掩蓋一個個事故的出現,雖然法拉利車隊命撒天涯的車手多數都與法拉利賽車本身設計無關,但是法拉利本人卻必須承受新聞媒體的壓力。晚年的法拉利常常住在摩德納過著隱士般的生活,在遠離人群喧囂的寂靜中他還能夠有屬於自己的天空。
恩佐.法拉利深愛著自己的賽車,他也眷戀著曾與他共事過的車手。他們中的很多人都隕命於法拉利賽車,恩佐.法拉利為他們的離開而深深內疚。
最後我們以恩佐.法拉利這些朋友的一些簡短的哀傷的故事結束對恩佐.法拉利的介紹,我想這也是對他本人最好的慰藉。
Giuseppe Campari 坎巴利,阿爾法-羅密歐旗下的法拉利車隊主力成員。一九二○年,坎巴利駕駛著造型古典的羅密歐跑車,蠃得義大利慕吉羅(Mugello)兩百三十英里大賽車的錦標,這是阿爾法-羅密歐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獎杯。
1933年10月10日,坎巴利喪命於義大利米蘭東北部的蒙扎賽道(Monza)。
Alberto Ascari 阿斯卡里,1952年為法拉利贏得首個車手世界冠軍錦標,1953年又蟬聯了冠軍。阿斯卡里在1952賽季和1953賽季間曾創造了九站連勝紀錄,至今無人能破;50年來只有舒馬赫成為過一次六站連勝的車手。
1955年5月26日,義大利蒙扎賽道阿斯卡里在一個彎道不幸失事。
Eugenio Castellotti 卡斯特羅蒂,在阿斯卡里喪命後他接任前者出任法拉利首席賽車手。1950年,年僅20歲的卡斯特羅蒂就開始駕駛法拉利賽車。卡斯特羅蒂在幾年內取得了很多冠軍,包括GP賽、耐力賽以及坡路賽等等。
1957年,卡斯特羅蒂的名字更多地出現在緋聞雜志,他與歌劇明星斯卡拉(Delia Scala)的故事被媒體大肆炒作。一日在佛羅倫薩度假的他接到總部指令回到摩德納試車,他們准備打破瑪薩拉蒂250F新創造的車速紀錄。
卡斯特羅蒂駕乘剛剛三圈時,他不幸撞到了看台,當場喪命,這一年他27歲。
Luigi Musso 梅素,第一屆法拉利F1車隊主力成員,1958年他率領法拉利奪得一級方程式製造商錦標賽第二名。卡斯特羅蒂喪命後他成為法拉利賽車的代言人,他一生奪得冠軍無數。
1958年7月6日,梅素參加法國蘭斯GP賽。在超越隊友候科(Mike Hawthorn)時不幸駛入溝中,人從賽車中飛出而受重傷,隨後不久喪命於蘭斯醫院。同年候科成為第三位為法拉利贏取世界冠軍的賽車手,這也算是對多災多難的法拉利一點安慰。
Peter Collins 科林斯,第一屆法拉利F1車隊主力成員,1958年他同梅素協力奪得一級方程式製造商錦標賽第二名。科林斯於1956年加盟法拉利車隊,他與世界冠軍候科是最好的朋友。1958年科林斯奪在英國銀石賽道奪得GP賽冠軍顯示了年輕人的潛質。
同年8月3日,科林斯在原西德首都波恩的紐博格林賽道喪命,這一年他僅僅27歲。
Alfonso de Portago 普塔戈,一個極具運動天賦的西班牙人。普塔戈十幾歲時曾為與人打賭,駕駛飛機從一座大橋下飛過。他還是西班牙奧運會長橇代表隊的隊員,參加過法國及英國的馬術障礙賽。1953年普塔戈受24小時勒芒賽(Le Mans)冠軍、法拉利的美國進口商希奈蒂(Luigi Chinetti)的鼓動參加了正式的賽車運動。在取得一些列成績之後,1956年普塔戈受法拉利邀請成為法拉利車隊第5號車手。普塔戈在當年的英國GP賽中取得第二名,第一名是科林斯。1957年1月科林斯在阿根廷取得第5名,這也是他最後一個好成績。
1957年3月12日,摩納哥GP賽前的一個星期,普塔戈在米勒.米格發生車禍身亡,他的導航員納爾遜(Edmund Nelson)與十名觀眾(其中五名是兒童)一同喪命,二十多人受傷。法拉利因此被以殺人罪起訴,米勒o米格大賽因此而停辦。普塔戈這一年29歲。
Wolfgang von Trips屈普茨,1928年5月4日出生於德國。1957年他首次參加阿根廷GP賽,1961年他獲得荷蘭與英國兩站GP賽冠軍,他是1961年奪得一級方程式製造商錦標賽第二名的主力成員。
1961年10月10日,義大利GP賽中屈普茨意外喪命。他的隊友菲利普.希爾(Phil Hill)替法拉利贏得了個人冠軍。
Lorenzo Bandini班迪尼,1935年12月21日出生於北非國家利比亞。班迪尼最輝煌的時刻是1964年戰勝眾多高手奪得奧地利GP賽冠軍。
1967年10月10日的摩納哥蒙特卡羅賽道上,班迪尼駕駛的法拉利賽車撞上了乾草堆後起火,結果活活燒死在車中。"那起事故是我在賽道上所目睹的最慘的一幕!"菲利普o希爾(PhilP Hill)在其自傳Life at the Limit(極限的生活)一書中寫道。
Gilles Villeneuve維倫紐夫,他是世界冠軍雅克o維倫紐夫(Jacques Villeneuve)的父親、加拿大著名熱血車手。維倫紐夫反鎖法拉利T4賽車入彎是一級方程式界中最經典的動作之一。法拉利本人對他青眼有加:"我愛他就像我愛我自己的兒子一樣。" 維倫紐夫1979和1982年率領法拉利奪得一級方程式製造商錦標賽冠軍,他個人奪得過6個GP賽冠軍。
1982年維倫紐夫在比利時的練習賽中意外身亡。維倫紐夫曾留給我們一句賽車名言:"如果可以讓我實現三個願望,第一個我希望是能夠賽車;第二個我希望是參加F1;第三個是駕駛法拉利參賽。" 但那之後的整整15年裡,法拉利沒有拿到一個冠軍。
1996年邁克爾-舒馬赫來到這里,經過3個賽季的磨合,舒馬赫開始顯示出他的實力,從1999到2002,連續4年,舒馬赫和他的法拉利壟斷了F1車壇的幾乎所有榮譽。
2003年對法拉利來說是極為關鍵的一年,在賽道上的壟斷性優勢,使他們成為眾矢之的。國際汽聯在年初作出的種種規則修改中,大多是針對法拉利車隊,試圖削減他們的壟斷地位。舒馬赫雖然一再表示自己對榮譽依舊貪婪,但他畢竟已經34歲。新人馬薩簽約成為法拉利的第3車手,舒馬赫和巴里切羅與法拉利的合約都會在2004年到期,是續約保持目前的冠軍班底,還是扶植新人,為將來打算,對法拉利來說,這一切都要在今年決定。
參考資料:http://club.gz163.cn/viewthread.php?tid=4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