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招商代理 » 胡新民鳳翔泥塑加盟代理
擴展閱讀
萌飯團加盟店 2025-05-25 23:00:58
超群蛋糕加盟 2025-05-25 22:52:25
冷門創業加盟項目 2025-05-25 22:39:56

胡新民鳳翔泥塑加盟代理

發布時間: 2023-05-01 11:12:02

『壹』 泥塑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今天有什麼價值

鳳翔泥塑作為一個古老而傳統的漢族民間手工藝,登上中國生肖郵票,應該說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然而這輝煌就像流星一樣,從六營村的天空迅速滑落,快得讓人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

鳳翔彩繪泥塑是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的一種漢族民間藝術,當地人俗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中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鳳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畫、剪紙和刺綉中的紋飾,造型誇張,色彩鮮艷,深受人們喜愛。過去逢年過節或趕廟會,當地人以泥塑為禮品,加孩子滿月,長輩要送坐虎。陝西鳳翔彩繪泥塑以創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經精拋、彩繪、勾線、裝色、上光等數十道工序精製而成。其形態逼真、粗獷誇張、簡練概括、色彩大紅大綠或素描。其種類主要是座虎、掛虎、五毒、卧牛、十二屬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鸚鵡等玩具類,八仙、三國、西遊記等神話民俗類。

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據說,明朝的時候,朱元璋軍隊一部中的第六營兵士屯紮於此,這個村便命名為「六營」。這些來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藝,閑暇無事,就和土為泥,捏制各種形態的泥活兒當做玩具,並且彩繪示人。後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製作手藝,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繪,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鎮旁生、辟邪、鎮宅、納福。

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鳳翔彩繪泥塑有三大類型,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主要為漢族民間傳說及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鳳翔泥塑共有17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掛臉,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獅;製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膠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練、誇張,裝飾華美富繁,色彩艷麗喜御亮橡慶,形態稚拙可愛,在全國眾多的民間泥塑中獨樹一幟。

鳳翔泥塑的工藝程序為制模、紙筋、入泥、脫胎、掛粉、勾線、彩繪和塗漆。鳳翔泥塑製作方法簡使易行,造型生動,色彩別具一格。其用色不多,以大紅大綠和黃色為主,以黑墨勾線和簡練筆法塗染,對比強烈,使人愛不釋手。

在數百年的歷程當中,泥塑作品不斷的繼承和發展著,眾多優秀的傳統泥塑作品都得以不斷傳承,尤為典型的是虎的形象。

其十二生肖泥塑極具特色,農歷馬年,發行的生肖郵票是以鳳翔泥塑馬為圖創作的。被選中泥塑馬的創作者胡新民為胡深侄子,他在祖傳泥塑手藝的熏陶、染指及自己的刻苦鑽研、大膽創作下,在八二年三月創作完成。作為秦漢文化重地的民間藝術品,馬的前圖案為秦漢時期的雙獾紋,表示青梅竹馬;五個墨點表示五子奪魁;馬鞍上的圖案為青銅器上常有的角形陰陽紋,表示生息養生;馬尾上的十二道紋絡,代表天乾地支,表示生死輪回永不停息;馬後還有七點,代表北斗七星,表示老馬識途、吉(七)星高照。

鳳翔泥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及較高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深為有關專家所矚目。

但在商業環境的影響下,鳳翔泥塑藝人往往以銷定產,一味迎合市場需要,這使得許多傳統產品近於滅絕,也使得鳳翔泥塑技藝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不斷發生變異。20世紀60年代前,六營村及周邊村有三百多戶農家生產泥塑,現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興、韓鎖存、杜銀等藝人利用農閑時從事泥塑創作與生產。

如今鳳翔泥塑已遠銷海外,如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等,同時每年有著大量的到訪者,參觀、購買,村年人流量可達十萬鍵悄人,六營村也被評為陝西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泥塑是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陝西省鳳翔縣的胡深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貳』 像泥塑這種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有什麼價值

自新石器時代之後,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工作者從兩漢墓葬中發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製的。漢代先民認為亡靈如人生在世,同樣有物質生活的需求。因此喪葬習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這在客觀上為泥塑的發展和演變起了推動作用。

兩漢以後,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被譽為雕塑聖手的楊惠之就是唐代傑出的代表。他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道子學成,惠之不甘落後,毅然焚毀筆硯,奮發專攻塑,終成名家。為當世人稱贊:「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

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製作,作為商品出售。北宋時東京著罩蘆名的泥玩具「磨喝樂」在七月七日前後出售,不僅平民百姓買回去「乞巧」,達官貴人也要在七夕期間買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後,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中著名的產地有無錫惠山、天津「泥人張」、陝西鳳翔、河北白溝、山東高密、河南浚縣、淮陽以及北京。

陝西鳳翔彩繪泥塑,始於先秦西周時期,流傳民間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國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類手工製品。

經考證專家們認為,其彩繪紋飾與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有所不同。以花鳥魚蟲、祥鳥瑞獸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國古代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神靈崇拜的遺存,反映出圖騰時代的文化特點。鳳翔彩繪泥塑,造型優美,生動逼真。具有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泥塑內容有人物、動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圓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掛片。其製作方法簡便易行,將粘土和紙漿攪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涼干,上白色底粉,隨後塗彩、繪畫和上光。

鳳翔泥塑的色彩別具一格,非常鮮艷,對比強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紅、大綠和黃色為主。以黑墨勾線和簡練的筆法塗染,給人以 明快醒目的感覺。鳳翔彩塑取材立意極為廣泛,戲劇臉譜、吉祥圖案、民間傳說、歷史故扒悶慎事、鄉俗生活等無所不有。黑牛、卧虎、坐獅、虎頭為拳頭產品,造型洗煉誇張,神情生動,別具一格。

隨著改革開放、旅遊事業的發展,這朵古春敬老的民間藝術之花大放光采。成為陝西重要的旅遊紀念品之一。1998年6月訪華的原美國總統柯林頓夫婦也來觀看了這"絕活兒";世界兒童組織負責人得到彩繪泥塑,如獲至寶,稱贊泥塑是為孩子們製作的最好禮物。來陝的旅遊客人總要帶幾件回家作以紀念。

『叄』 鳳翔泥塑的傳承意義

鳳翔泥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及較高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深為有關專家所矚目。
但在商業環境的影響下,鳳翔泥塑藝人往往以銷定產,一味迎合市場需要,這使得許多傳統產品近於滅絕,也使得鳳翔泥塑技藝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不斷發生變異。20世紀60年代前,六營村及周邊村有三百多戶農家生產泥塑,現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興、辯悔韓鎖存、杜銀等藝人利用農閑時從事泥塑創作與生攜升正產。
如今鳳翔泥塑已遠銷海外,如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等,同時每年有著大量的到訪者,參觀、購買,村年人流量可達十笑謹萬人,六營村也被評為陝西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肆』 有關於泥塑的特點和泥塑的故事泥塑的形式

鳳翔彩繪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近年來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相傳明代曾在此駐扎六營軍隊,後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慶或陶瓷製作手藝,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繪,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鳳翔彩繪泥塑有三大類型,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主要為民間傳說及殲差鬧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鳳翔泥塑共有17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掛臉,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獅;製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膠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練、誇張,裝飾華美富繁,色彩艷麗喜慶,形態稚拙可愛,在全國眾多的民間泥塑中獨樹一幟.20世紀60年代前,六營村及周邊村有三百多戶農家生產泥塑,現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興、韓鎖存、杜銀等藝人利用農閑時從事泥塑創作與生產.
鳳翔泥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及較高的民俗文化、民氏罩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深為有關專家所矚目.但在商業環境的影響下,現在的鳳翔泥塑藝人往往以銷定產,一味迎合市場需要,這使得許多傳統產品近於滅絕,也使得鳳翔泥塑技藝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不斷發生變異.

『伍』 鳳翔泥塑對國外的影響

鳳翔泥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及較高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深為有關專家所矚目。但在商業環境的影響下,鳳翔泥塑藝人往往以銷定產,一味迎合市場需要,這使得許多傳統產品近於滅絕,也使得鳳翔泥塑技藝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不斷發生變異。20世紀60年代前,六營村及周邊村有三百多戶農家生產泥塑,現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興、韓鎖存、杜銀等藝人利用農閑時從事泥唯旦塑創作與生產。如今鳳翔泥塑已遠銷海外,如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等,同時首山搭每年有著大量的到訪者,參觀、購買,村年者拿人流量可達十萬人,六營村也被評為陝西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陸』 鳳翔泥塑的基本分類

坐虎前腿立後腿坐,形態極度概括,但不失虎的神韻。面部緊湊,耳朵誇大,顯其威嚴。軀體飾以蓮花、牡丹等紋飾,濃艷大方,很富有觀賞性。
然而令人驚異的是,當初鳳翔六營村的泥塑藝人從未見過虎的模樣,他們卻憑借自己豐富的想像,創造出了民間百姓心目中大美無邊的理想老虎的形象。這所有虎的造型都與虎的原形有著很大差距,但無一不具虎的神韻和氣勢。
這種理想化創作是與當地的風俗相互影響著的。我們當地風俗,遇到小孩滿月、百天、周歲,親友們通常以坐虎相贈,置於炕頭上,以表達他們對小孩長命、滾核富貴的祝福。虎,就成了這種質朴情感的寄託。同時,受封建思想的影響,民間習俗前門帖門神,後門懸掛虎。虎,這時成為正義的化身,用以驅魔辟邪。
其十二生肖泥塑極具特色,農歷馬年,發行的生肖郵票是以鳳翔泥塑馬為圖創作的。被選中泥塑馬的創作者胡新民為胡深侄子,他在祖傳泥塑手藝的熏陶、染指及自己的刻苦鑽研、大膽創作下,在八二年三月創作完成。作為秦漢文化重地的民間藝術品,馬的前圖案為秦滑兆漢時期的雙獾紋,表示青梅竹馬;五個墨點表示五子奪魁;馬鞍上的圖案為青銅器上常有的角形陰陽紋,表示生息養生;馬尾上的十信備租二道紋絡,代表天乾地支,表示生死輪回永不停息;馬後還有七點,代表北斗七星,表示老馬識途、吉(七)星高照。

『柒』 泥塑的製作工藝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消好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蜂蜜等。泥塑的模製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制子兒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磨光、晾乾後即可,有些地方還要用火燒一下,加強強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壓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見有單片模和雙敬知片模,也有多片模。脫胎就是用模子印壓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狀,然後壓進模子,再把兩片壓好泥的模子合攏壓緊,再安一個「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嚴,在胎體上留一個孔,使胎體內外空氣流通,以免胎內空氣壓力變化破壞泥胎。最後一道工序是著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一般著色之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於吸收彩繪顏色,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 導致古代泥塑破損的原因很多,有人為因素損壞和自然因素損壞。
1、自然因素就有潮濕的影響,水溶性鹽類及支撐內部結構的變化,微生物的生長,物理氣候(通常指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日曬、雨淋以及風沙的侵襲,大氣污染物的作用等等。此外,不正確的修復方法以及使用了一些不適當的修復材料,也往往會加速泥塑的變質。
2、泥塑常見的病變現象主要有空臌、剝落,酥粉、龜裂起甲、起泡、脫膠掉皮、畫面褪色、變色及污染(霉斑、昆蟲屎斑、煙熏等)。 泥塑長期保存下去,重要的是創造良好的保護環境。防止病變的發生比治理病變更加重要.只有徹底地消除、產生病變的根源,才能從根本上保護好泥塑。
3、泥塑的保護重要的還是控制好濕度。因為潮濕是使壁畫產生病變的最危險因素。建築物應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這對於保存泥塑的完整性有很大意義。牆壁要注意保持自然通風,建築物內空氣要保持清治、乾燥,建築物的附近不應當有叢生的雜草.在保存壁畫的環境內,溫度和濕度要適宜,並且比較穩定,上、下變動不能過烈.只要能做到這點,黴菌和其它微生物也就難以生長和發展。
4、要避免光的影響,絕對不許陽光直射到泥塑上。倘已排除了過量的潮氣,一般講在暗處保存較為有利.最好採用人造光源照明,這樣便於控制照明度,更有效地消除光線對泥塑的損害。要防止灰塵、煤煙以及各種有害氣體對泥塑的危害亮橋消. 作為個人收藏的中小泥型塑,也應遵守以上保管事宜。 申報地區或單位:天津市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清道光年間發展起來的,自張明山先生首創,流傳至今已有180年歷史。泥人張彩塑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藝術特色,能真實地刻畫出人物性格、體態;追求解剖結構,誇張合理,取捨得當;用色敷彩,典雅秀麗。泥人張彩塑適於室內陳設,一般尺寸不大,約40厘米,可放在案頭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無雜質的純凈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以棉絮反復砸揉而成的「熟泥」。經藝術家手工捏製成型,自然風干,再施以彩繪。 江蘇省無錫市無錫彩塑相傳已有400年的歷史。經藝人世代藝術實踐,創造出享譽世界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品類豐富,分為粗貨、細貨兩大類。粗貨又稱耍貨,主要以吉祥祈福為題材,採用模具印坯,手工繪彩,其造型誇張,線條簡拙,整體豐碩稚胖,彩繪用筆粗放,色彩對比強烈。主要供兒童玩耍。細貨是以手捏為主塑造藝術形象。內容大多以戲劇題材為主,故稱手捏戲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現時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從腳捏起,從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組合,一氣呵成。在彩繪上則以細膩的筆觸,從頭到腳,從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襇作精緻的描繪。手捏戲文再現了戲劇演出的典型場景,突出戲劇人物的瞬間神態,造型生動,色彩艷麗悅目,裝飾精美,歷久不衰。是人們家居的裝飾品和送禮的佳品。 惠山泥人產生的時間很早,無從可知其確切時間了。一到農閑季節,幾乎家家都作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戶戶會彩的說法。每逢過年,在廟會和集市上,人們托個盤子,盤子里放著自己作的泥人到處叫賣,這也是農家的一份收入。在清代,惠山有袁、朱、錢等姓的專業作坊。彩塑師王春林製作五盤泥孩兒進獻,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贊賞。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大量戲劇為題材的戲文泥人,這也是惠山泥人歷史上最昌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惠山有作坊、店鋪四十多家,專業匠師三十多人。在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時,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戲文泥人《蟠桃會》供奉內廷,從此惠山泥人成為貢品。
惠山泥人有粗貨、細貨之分。粗貨為玩具,用模具翻制,大批量生產;細貨手捏而成,製作精細。題材多為戲曲人物,或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壽星等。惠山泥人造型豐滿、簡練,誇大頭部,著重刻畫表情。匠人特別重視彩繪,有所謂三個坯子七分畫之說。常用的色彩有大紅、綠、金黃、青等原色,對比強烈,主次分明。如果說泥人張的作品清新雅緻,那麼惠山泥人則鮮明艷麗。 惠山傳統彩繪中必須做到「新、清、齊、爆」四字訣:
新:是抓住人的視覺的第一印象,色彩要新鮮,明快醒目,要「落台鮮」,不能「落台蔫」。意思說一台泥人作品至少數十件(套),彩繪結束時,滿台泥人鮮明光亮,欣賞者看了會喜歡。
清:一是指清爽、干凈,在畫的過程中保持清潔;二是指用色要純。要求十分嚴格:「紅要紅得艷」;「黃要黃得鮮」;「藍要藍得純」;「白要白得凈」。要保持色的明度;使人感到明朗爽快。用筆干凈,不邋遢。
齊:是指筆法整齊,「直線要直,曲線要活,線界要清晰」;「落筆如飛,厚薄均勻」。圖案紋樣疏密得當,簡潔得體。
爆:是指用色強烈的意思。因為泥人本身體積小,泥坯的內結構起伏變化不大,因此要求在色彩上調子大膽強烈,底色採取原色對比,以引人注目。
惠山泥人的手捏技藝與彩繪裝飾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而在色彩上,惠山泥人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表現方法。
首先要處理好圖案紋樣與底色的關系:「遠看顏色,近看花」,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經得起近看,局部不影響整體,底色與紋樣相互襯托。圖案紋樣要做到「少里看多,多里看少」。即妙在多而不亂,達到細細品賞、有看頭的藝術效果。
再說手捏戲文中常用的圖案花樣,不是按照舞台戲服原樣搬抄的。在不失人物角色身份的前提下,基凋色不變,衣服上的圖案紋樣則是隨意發揮,「所以很多藝術家在空閑時喜歡賞花、種花、養貓、喂鳥。這些愛好可以很自然地融化到作品中去。」趙館長介紹道。例如大師王錫康的《說書女》,捏的是位民國初的女性,梳著螺旋型的發髻,手抱琵琶,身穿淺綠底、粉色月季花的上衣,下為雪青褲,配上墨綠色的袖口衣襟邊,桌上是一盆蘭花和梅花,台桌前掛著大紅花配黑邊水波紋的檯布,流露出南方清雅明靜的情調。 申報地區或單位:陝西省鳳翔縣
鳳翔彩繪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相傳明代曾在此駐扎六營軍隊,後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製作手藝,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繪,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中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鳳翔彩繪泥塑有三大類型,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主要為民間傳說及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鳳翔泥塑共有17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掛臉,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獅;製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膠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練、誇張,裝飾華美富繁,色彩艷麗喜慶,形態稚拙可愛,在全國眾多的民間泥塑中獨樹一幟。20世紀60年代前,六營村及周邊村有三百多戶農家生產泥塑,現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興、韓鎖存、杜銀等藝人利用農閑時從事泥塑創作與生產。
鳳翔泥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及較高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深為有關專家所矚目。但在商業環境的影響下,鳳翔泥塑藝人往往以銷定產,一味迎合市場需要,這使得許多傳統產品近於滅絕,也使得鳳翔泥塑技藝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不斷發生變異。 山東高密聶家莊是中國的泥塑發源地之一,作品樸拙、雅俗、艷麗、大氣,富有濃郁的地方氣息,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為當地民眾喜聞樂見。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欣賞水平的提高,聶家莊的藝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並大膽借用「撲灰年畫」的色彩,在題材和內容上不斷創新,順應了當地民俗的需要,受到人們的歡迎。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明朝隆慶,萬曆年間,這里的農民就自己設計用泥做成一種叫「鍋子花」(也稱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後來又把裝火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過以後,再當玩具或裝飾品擺設.最後這各泥塑的品種逐漸發展,並且塗以各種顏色,使其生動活潑。題材豐富,到清朝乾隆年間,聶家莊泥塑又借鑒了楊家埠年畫的藝術特點,在表現手法上和著色上有所創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動作,吏聲音,色澤.動作融為一體.每逢山集,廟會都有賣泥玩具的。 申報地區:河南省浚縣
浚縣位於河南省北部,為鶴壁市所轄。據《資治通鑒》載,隋末農民起義軍與隋軍爭奪黎陽倉(當時浚縣稱黎陽),瓦崗軍首領李密手下有一員叫楊圯的大將在此屯兵,得楊圯屯村名。當時軍中有一些士兵會捏泥人,為紀念在戰場上陣亡的將士和戰馬,他們用當地的膠泥捏塑泥人、泥馬。後來軍隊中一些人員就地安置,這門手藝便流傳下來。浚縣泥塑形體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兩小孔,吹時發出「咕咕」的聲音,故稱「泥咕咕」。黎陽鎮楊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產地。
浚縣泥咕咕的基本內容有人物、動物、飛禽三大種類一百多個品種。其製作工具很簡單,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製作者利用這些器具,經過和水、捶制等工序,將當地的黃膠泥塑成作品,然後蘸上松香(現改為墨汁)、洋顏色(現改為水粉顏料)、用自製的麻筆(現改為毛筆)在塑型坯上塗繪,多以黑色為底色,然後再以紅、黃、藍、綠等比較鮮艷的顏色繪出各種圖案,與黑底形成強烈的對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層,放入高與寬約一米左右的磚砌小土窯焙燒。
泥咕咕作品主要有歷史人物、戲曲人物、十二屬相、小動物、飛禽、騎馬人等。浚縣泥咕咕歷史久遠,有著濃厚的民間特色,造型古樸,誇張別致,深受廣大群眾和專家學者的好評,被民俗學專家稱為歷史的活化石。主要傳承人有王學峰、王安田、宋學海等人,但現代的年輕人不願再繼續學習這門手藝,傳統手藝後繼乏人,逐步失傳,亟需搶救。 潮汕泥塑是一種捏泥藝術,潮州俗稱「土安仔」。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的泥塑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為中國三大泥塑。相傳南宋末年,始祖吳靜山自福建漳浦攜眷到大吳定居後,以塑造泥玩具為生,其技藝世人相傳,逐漸發展,蔚為大觀,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清光緒年間,大吳泥塑進入繁榮發展期,以吳潘強為代表的大吳泥塑藝人相繼涌現,捏塑技 藝日臻成熟。大吳泥貼塑技術獨樹一幟,有文身、武景、臉譜等流派手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品種豐富多采,色彩鮮艷自然、清新典雅,藝術造詣之深令人嘆為觀止。
敦煌
敦煌泥塑歷史:魏晉南北朝
敦煌莫高窟以其豐富多採的壁畫而成為敦煌藝術中的耀眼部分,但就石窟藝術而言,雕塑、建築、壁畫三者是互為依存的統一整體,其中雕塑部分由於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靈,在石窟中處於顯著的位置,因而是石窟藝術的主題。莫高窟因系沙礫性岩石,質地疏鬆,不宜雕鑿,所以佛像多為敷彩泥塑。保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彩塑約729個,其中「影塑」456個。從造型風格的變化來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以孝文帝太和改制為界線。改制前的作品風格較多地保留有外來佛像藝術的痕跡;改制後的佛像造型更多地受中原「秀骨清像」藝術風格的影響。
雕塑在石窟中的位置對整個石窟藝術起著主導作用,窟內壁畫是圍繞這些塑像而展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一般有菩薩脅侍左右,組成一佛二菩薩的形式組合。佛像有彌勒像,釋迦、多寶並座等,早期佛像以交腳彌勒像為常見。體態較大的佛像通常被置於正壁,以圓雕手法表現,體態較小的佛像被置於窟內南北兩壁上端或中心方柱四壁,以圓雕或影塑相結合。形象的位置擺放與與其身份地位密切相關,神或人以他們不同的身份地位被置於不同的角度,如佛均以 正面形象放置,並有一定呈式化的坐式,顯得庄嚴神聖,菩薩則以半側方式擺放,胡人則多以側面形式出現。
北朝後期雕塑組合出現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的五身組合,逐漸演以隋唐出現的一鋪七身或九身的群像組合。隨著有中心方柱的「支底窟」的減少,佛像均以固定的組合模式被置於正壁。這也是外來文化逐漸民族化的過程。
敦煌泥塑製作工藝特色
敦煌雕塑在製作上分泥塑和彩繪兩個過程,所以又稱彩塑。泥塑階段除幾個唐代巨佛為石胎泥塑外,一般都是用木頭作身架,外面用穀草、蘆葦或芨芨草捆紮身架,塑泥一般有兩層,里層用草泥粗塑,外層用紙漿泥或棉花泥精塑,塑造完畢,干後上色即完工。影塑部分一般先用模型塑好,然後貼在壁上,經描繪後有浮雕效果,這種工藝兼有彩塑和壁畫的功能,使得三維的彩塑和二維的壁畫在石窟內的組合更加協調和渾然一體。塑像造型圓渾,形體結構以外來佛像粉本為主,呈式化較強,效果統一完整,但不夠精確。造型技巧還保留著石雕手法,沒有充分發揮泥塑自身特有的舒展性能。魏晉南北朝時期塑像的形體比例有一個漸進過程,佛像菩薩的身段漸趨修長,至西魏由於中原審美觀念的影響,人體比例誇張到高峰。
敦煌泥塑風格造型特點
在塑像造型特徵上,孝文帝改制以前的塑像,臉型長方,鼻挺額平,頸長,肩寬胸平,衣著式樣為右袒式或通肩式,菩薩梳有高髻,上身半裸,神情端莊。受外來影響以及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影響較重。孝文帝改制以後,中原審美觀念給敦煌人物從造型到服飾以全面影響。南北門閥世族享有世襲的高官厚祿,並有家學,文化素養很高,思想上崇尚清淡玄學,過著孤傲獨立,任性不羈的生活,並以清瘦為美,這也是「秀骨清像」審美意識的社會基礎。受之影響塑像形體扁平,脖頸細長,臉型瘦長,整體形象瘦而不失骨法,對形體結構的表達能力有所增強。塑像服飾部分也融入了中原漢式衣冠,佛像內穿交襦,後套對襟袈裟,腰圍長裙,肩披裟巾交於胸前,南方灑脫的「秀骨清像」在這一時期得到體現。
另外在北朝末期的北周,由於北方民族的統一及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強在雕塑造型上出現了「面短而艷」的新形式,佛像呈頭大,體壯,臉型方闊的特徵,標志著莫高窟藝術風格的又一次轉變。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戰亂紛爭動盪不定的時代,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動不斷對文化造成沖擊和影響,敦煌所處位置雖相對穩定,由於大文化背景的作用對其石窟藝術不斷施以影響,使這一時期的藝術呈現豐富多變的面貌。
製作方法是在粘土裡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後,捏製成各種人物的泥坯,經陰干,禿上底粉,再施彩繪。阿里製作過程圖解,這個製作不需要那麼麻煩,只需將其捏成阿里的模樣即可。

『捌』 泥塑——寶雞的古老民間藝術

鳳翔彩繪泥塑是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的一種漢族民間藝術,當地人俗稱泥貨。鳳翔滑余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中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鳳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畫、剪紙和刺綉中的紋飾,造型誇張,色彩鮮艷,深受人們喜愛。過去逢年過節或趕廟會,當地人以泥塑為禮品,加孩子滿月,長輩要送坐虎。陝西鳳翔彩繪泥塑以創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經精拋、彩繪、勾線、裝色、上光等數十道工序精製而成。其形態逼真、粗獷誇張、簡練概括、色彩大紅大綠或素描。其種類主要是座虎、掛虎、五毒、卧牛、十二屬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鸚鵡等玩具類,八仙、三國、西遊記等神話民俗類。

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據說,明朝的時候,朱元璋軍隊一部中的第六營兵士屯紮於此,這個村便命名為「六營」。這些來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藝,閑暇無事,就和土為泥,捏制各種形態的泥活兒當做玩具,並且彩繪示人。後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製作手藝,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繪,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

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鳳翔彩繪泥塑有三大類型,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塑十信掘滾二生肖形象;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主要為漢族民間傳說及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鳳翔泥塑共有170多個花色品種,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掛臉,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獅;製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膠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練、誇張,裝飾華美富繁,色彩艷麗喜慶,形態稚拙可愛,在全國眾多的民間泥塑中獨樹一幟。

鳳翔泥塑的工藝程序為制模、紙筋、入泥、脫胎、掛粉、勾線、彩繪和塗漆。鳳翔泥塑製作方法簡使易行,造型生動,色彩別具一格。其用色不多,以大紅大綠和黃色為主,以黑墨勾線和簡練筆法塗染,對比強烈,使人愛不釋手。

在數百年的歷程當中,泥塑作品不斷的繼承和發展著,眾多優秀的傳統泥塑作品都散乎得以不斷傳承,尤為典型的是虎的形象。

掛虎

掛虎屬其掛片類,虎頭暴額突睛,傳統的製作色彩強烈鮮艷,雙眉為兩條相對的魚(起源於6000多年以前的仰韶文明的彩陶紋飾),鼻子為人祖,有趣的是鼻子中插著三根火紅的辣椒,據泥塑藝人解說,民間話說婦女的潑辣,借之渲染虎的厲害。這種醇醇的民風,就自然的融入到其中。虎頭的「王」字為牡丹所替代,象徵富貴。虎面的其他紋飾多為五穀、花草、蔬果的結合,反映了自然界生生不息、開花結果的永恆規律。虎面上還繪有寶葫蘆,《詩經》中有雲「瓜瓞綿綿」,其象徵子孫昌盛。

坐虎

坐虎前腿立後腿坐,形態極度概括,但不失虎的神韻。面部緊湊,耳朵誇大,顯其威嚴。軀體飾以蓮花、牡丹等紋飾,濃艷大方,很富有觀賞性。

然而令人驚異的是,當初鳳翔六營村的泥塑藝人從未見過虎的模樣,他們卻憑借自己豐富的想像,創造出了民間百姓心目中大美無邊的理想老虎的形象。這所有虎的造型都與虎的原形有著很大差距,但無一不具虎的神韻和氣勢。

這種理想化創作是與當地的風俗相互影響著的。我們當地風俗,遇到小孩滿月、百天、周歲,親友們通常以坐虎相贈,置於炕頭上,以表達他們對小孩長命、富貴的祝福。虎,就成了這種質朴情感的寄託。同時,受封建思想的影響,民間習俗前門帖門神,後門懸掛虎。虎,這時成為正義的化身,用以驅魔辟邪。

其十二生肖泥塑極具特色,農歷馬年,發行的生肖郵票是以鳳翔泥塑馬為圖創作的。被選中泥塑馬的創作者胡新民為胡深侄子,他在祖傳泥塑手藝的熏陶、染指及自己的刻苦鑽研、大膽創作下,在八二年三月創作完成。作為秦漢文化重地的民間藝術品,馬的前圖案為秦漢時期的雙獾紋,表示青梅竹馬;五個墨點表示五子奪魁;馬鞍上的圖案為青銅器上常有的角形陰陽紋,表示生息養生;馬尾上的十二道紋絡,代表天乾地支,表示生死輪回永不停息;馬後還有七點,代表北斗七星,表示老馬識途、吉(七)星高照。

鳳翔泥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及較高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深為有關專家所矚目。

但在商業環境的影響下,鳳翔泥塑藝人往往以銷定產,一味迎合市場需要,這使得許多傳統產品近於滅絕,也使得鳳翔泥塑技藝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不斷發生變異。20世紀60年代前,六營村及周邊村有三百多戶農家生產泥塑,現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興、韓鎖存、杜銀等藝人利用農閑時從事泥塑創作與生產。

如今鳳翔泥塑已遠銷海外,如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等,同時每年有著大量的到訪者,參觀、購買,村年人流量可達十萬人,六營村也被評為陝西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泥塑是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陝西省鳳翔縣的胡深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玖』 鳳翔泥塑的郵票結緣

2002年、2003年,陝西一級工藝美術大師胡新民和老藝人胡深合作的泥塑馬、泥塑羊連續兩年鍵昌飢被國家郵政總局郵票設計司確定為生肖郵票主圖案;2007年胡新民設計製作的「福壽豬」,再迅畝次打動了國家郵政總局的專家,不僅被選為了2007年中國郵政有獎郵資明信片的主圖,還再次榮登2007年中國生肖郵票。2007年元月5日,由國家郵政局發行的2007年《丁亥年》特種生肖郵票,在西安舉行首發儀式,《丁亥年》特種生肖郵票全套共一枚,面值1.2元。該套郵票的圖案為一頭戴頭巾、披肩,憨態可掬的豬媽媽,用慈祥的目光看著5個孩子。很多人盛傳該套郵票圖案由我省鳳翔縣民間藝人胡新民設計製作,其實它出自著名郵票設計家陳紹華先生。
但胡新民並非沒有收獲。他創作的泥塑豬又一次成為中國郵政賀年有獎信封的票面圖案。從2002年他創作的泥塑馬成為當年生肖特種紀念郵票造型以來,鳳翔泥塑就與中國郵票結下了不解之緣。泥塑羊、泥塑猴、泥塑雞、泥塑狗,乃至泥塑豬等造型,或者成為特種生肖紀念郵票的主圖,或者登上特種郵票集郵冊封面或封底,稿返或者作為中國郵政有獎賀年卡或賀年信封,進入了千家萬戶,在給人們帶去了新年祝福的同時,也使鳳翔泥塑成為家喻戶曉的民俗工藝品和頗具特色的饋贈禮品,深受人們喜愛。

『拾』 鳳翔泥塑的創新發展

鳳翔泥塑作為一個古老而傳統的漢族民間手工藝,登上中國生肖郵票,應該說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然而這輝煌就像流星一樣,從六營村的天空迅速滑落,快得讓人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這道下滑的軌跡,讓胡新明意識到了繁榮背後的危機。 「目前這種狀況,不發展、不搞創作、不搞研究、不完善,不夠精密、不夠標准、太鬆散。按照目前這種狀況,將來只能一家比一家差,一家比一家的價格低,質量也就沒法保證了,形成惡性競爭,走著走著就失傳了,這對做市場很不利。對外鳳翔泥塑激逗的形象,要形成統一的協會組織,要有統一的品牌意識,對大好鉛茄家約束。這泥娃娃不是一個泥娃娃,應該是個金娃娃。」 針對這個設想,胡新明提出了「小作坊的特色,工廠化的規模」的鳳翔泥塑產業發展思路。他認為,要讓鳳翔泥塑具有品牌競爭力和凝聚力,就應該有生產的標准,也友察就是從制坯到描線再到彩繪都要有統一的技術要求。為此,胡新民聯合六營村多家泥塑生產戶,由他統一提供泥塑模具、和制泥坯的配方及各種生產資料,生產戶進行統一生產,他負責泥塑的設計和銷售。他希望通過這樣整合六營村泥塑產業,讓鳳翔泥塑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