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招商代理 » 呈坎羅氏家族來字輩是多少代理加盟
擴展閱讀
coco奶茶加盟coco奶茶 2025-05-14 16:46:27
韓式烤肉店加盟沈陽 2025-05-14 16:44:39
火鍋店加盟怎麼做 2025-05-14 16:38:40

呈坎羅氏家族來字輩是多少代理加盟

發布時間: 2021-05-25 17:40:54

A. 羅氏家族族譜

拼音Lo
郡望豫章郡
名人羅貫中,羅聘,羅榮桓,羅瑞卿,羅英德,羅香林
勝跡缺
文獻羅氏重修族譜
歷史羅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大姓,在台灣排名第二十八位。羅姓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羋姓。也有說羅姓是祝融的後代。據記載,羅國是周武王滅商後封的異姓諸侯國之一,稱羅子國,在春秋初期被楚國所滅,他的國人就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羅。許多羅姓人認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們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種的官員,被稱作「祝融」。他們的遠祖是重離,是高辛時的祝融,後來被殺,他的弟弟吳回繼任。吳回生陸終,陸終的第六個兒子季連姓羋,有一個孫子叫穴熊,他的後代就是熊氏,並且逐漸轉化成羅姓。羅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鮮卑族的破多羅氏,解瑟羅氏和叱羅氏為羅姓。羅姓早期在長沙和豫章發展,唐代時遷居廣東,元代時遷居福建,並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清朝時,羅姓進入台灣。羅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長沙,豫章,大埔,興寧,扶陽,梅縣,成都,襄陽等。通志氏族略:周時國名,熊姓國本自顓頊之後,受封於羅,子孫以為氏

B. 羅氏豫章堂,日昌公是誰

據有關資料:羅姓在現今中國姓氏人口排列位於第22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86%,預計人口數約有1000餘萬。羅姓還遍布港澳台地區以及韓國、泰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羅氏後裔世代繁衍枝繁葉茂,盡管他們的足跡踏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盡管他們遷徙到域外番邦世界各地;無論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無論時光流逝歲月蹉跎,散居各地的羅氏後裔,都堅定地認准豫章(今江西南昌)是天下羅氏的發源之地,羅珠公是天下羅氏之祖。

羅珠公,字懷漢。仕漢惠帝,先為「治粟內史」,後改為「大農令」,故世稱為「大農公」,羅珠與灌嬰平定九江郡。漢景帝時,在南昌一帶置「豫章」郡,建築城堡,並環城廣種豫章樹(樟樹)。其後世子孫,遂被稱為「豫章羅氏」。

《江西通志》載:羅珠「漢高祖時跟隨灌嬰,平定豫章,有功德於民」。

據羅氏22世孫羅新會羅龍勝為《羅氏家譜》作序解說:「豫章羅氏者,始自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再傳顓頊高職氏,姬姓,皆有聖德帝天下。顓頊之裔黎回代司祝融。回後季連,羋姓。連後鬻熊,佐周有功,以熊為氏,孫熊繹封於荊楚,┅┅遂國於羅,以國為氏。子孫奔散於江漢之間。漢羅懷,為梁王相,食采於豫章。父君用為武陵令。用子珠為大司農,自長沙奉命守九江,遂籍豫章。豫章之裔出大司農者,子孫特盛焉!」

北宋丞相司馬光為追念羅珠的崇高品德,卓越功勛,作詩贊曰:「起家內史,職在司農,留侯推轂,灌侯共功,相度豫章,仡仡崇墉,勛成辟穀,邈矣高風。勛在漢室,澤及生民,媲美後稷,於今為烈,定太平功,建中興業,壽而且康,厥後克昌。」

千百年來,民間世代流傳「天下羅家無二派」的名言。自羅珠之始,家族繁衍,分支發展脈絡清晰,家譜記載嚴謹有序,至今已有70餘代。

羅氏發源之初,各分支自行起名,並無統一的排行字輩。至宋代,第40代後裔羅盛得任吏部侍郎,著手統一天下羅氏排行字輩。他把對羅氏子孫的殷切期望,寫成一首四十個字的五言古詩。「盛應實用君,成彥伯公叔。以德懋憲光,秉興克允福。亨運會時來,賢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得業是常祿。」(大意:羅氏興盛依賴你們,仿效前輩成為俊彥。憑借德行光耀家族,依靠奮斗追求幸福。亨通機運時常來到,賢能後裔繼祖傳宗。根基厚實每天進步,受業創業發達永恆。)

由於羅盛得的顯赫地位和社會影響,所以這首五言古詩成為羅氏統一字輩。自此開始,散居各地的羅氏家族後裔基本按照統一字輩起名,記入《羅氏家譜》。至今全國各地的羅氏後裔,主要是:運、會、時、來、賢、嗣、序等輩。

到了明代,儒學訓導羅文溥仿照羅盛得,也作一首四十個字的五言古詩,為羅氏家族延續制定字輩,兩者合並共計80代。「忠孝全鴻烈,芳名振豫章,立朝榮甲第,奕世萃冠裳,理學家聲遠,英才國瑞長,靈礽同紹述,慶衍發麟祥。」(大意:忠孝兩全滿門忠烈,芳名遠播豫章之羅。高官滿朝榮耀門第,顯貴輩出世代相承。理學世家聲名遠振,英才俊傑國運久長。靈敏聰慧後裔光大,繁衍興旺家族吉祥。)

羅文溥制定的字輩,其中特別指明羅氏家族發源於豫章,「芳名振豫章」。

自豫章羅氏一世祖羅珠公始,由於做官、經商、謀生、避禍等等原因,羅氏後裔逐漸遷徙五湖四海,散居九州各地。逐漸形成5個郡望,即豫章、襄陽、河東(太原)、齊郡(濟南)、長沙。今國內的四川、廣東、湖南、江西、湖北、貴州等6省所聚居的羅氏,約佔全國羅氏總人口的75%。

據古代史書和各地羅氏家譜的記載,大致可以看出豫章羅氏遷徙的概況。以豫章(江西南昌)為發源地,至東漢末年,羅氏後裔主要聚集在襄陽、長沙、豫章三個地方,開始進入四川,隨後又進入貴州。

至唐代中頁,羅氏後裔遍布江西及湖南、湖北,開始進入福建。宋末元初又由閩入粵。

羅姓遷居台灣,目前所見文獻記載最早始於清朝雍正初年。福建漳州羅氏與郭、何二人一道到台灣基隆開墾。雍正八年廣東人羅朝章在台灣新竹紅毛鄉開墾。雍正十一年有福建泉州人羅合泉在台灣彰化縣東螺西堡新莊仔庄開墾。此後大批羅姓子孫遷入台灣,與當地民眾一起建設台灣,生息繁衍。今天羅姓人口在台灣排名第十八位。

自清朝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海外遷徙。主要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祖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里曼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制」,立國時間達一百零八年(公元1777~1885年)。目前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還居住著數十萬羅氏後人。

韓國是豫章羅氏海外後裔的主要居住國家。據統計,全羅南道、全羅北道共居住羅氏後裔60萬人。韓國的羅氏分為「錦城羅氏」和「羅州羅氏」兩大分支,均自認是豫章羅珠公後裔,均自認江西南昌是尋根問祖之地。

摘錄於《錦城羅氏大同譜》卷一《姓原考》:「珠公在漢初事高祖有功,封於豫章郡,是為豫章羅氏。……遭黃巢亂,徙往各處,中國之羅皆一本。」

據《錦城羅氏大同譜》卷一《先系考》記載,羅至強是「錦城羅氏」一世。羅至強,唐代人。曾任尚書左僕射、兼侍中侍郎、御史中丞大夫、黃州團練副使、按全州致討司馬事。羅至強避難逃至韓國,有兩種說法。一是反對唐太宗征伐高句麗的廷議,二是由於戰亂。由於史料缺乏,難以定論。

羅至強駕船到達韓國,在發羅縣(今羅州)定居,後來在新羅朝廷任左丞相。羅至強官居高位,顯赫一世。於是家族繁榮,根深葉茂,人丁興旺,形成浩浩盪盪的「錦城羅氏」。

《羅州羅氏大同譜》記載羅富為「羅州羅氏」始祖。「舊文記載,始祖諱富,奉命出使東渡,未及返命,宋亡,仍居艅艎,後貫羅州。」(譯:歷史文件記載,始祖羅富,奉朝廷之命出使,東渡韓國。還來不及返回復命,北宋滅亡,於是仍然居住在艅艎,最後定居於羅州。)

《羅州羅氏大同譜》對始祖羅富特別註明:「本是中國人仕宦,來渡東方,定居羅州,麗朝出仕,官至正議大夫監門衛上將軍和金紫光祿大夫門下平章事。墓所在羅州艅艎面涌珍洞子坐之原。」

韓國《李朝姓原雜記》更加明確指出:羅富是江西南昌人。「羅氏由中國豫章東渡而來,有諱富者,是高麗正議大夫監門衛上將軍,為始祖,貫羅州。」

羅富本是武官,又是宋朝使者,留居韓國之後,因此受到高麗朝廷重用,榮華富貴。雖遠離祖國,卻光宗耀祖,使豫章羅氏發揚光大於異國他鄉。

國內《羅氏族譜》記載鑿鑿:羅富是江西南昌東崗羅村人(今羅家集羅家村)。其父:「羅廷重,北宋慶歷元年應茂才異等試簿將作終嚴州通判。」其母:「樊氏,進賢縣人。」

羅富是羅廷重次子,「仕萍鄉令。大觀二年明堂恩進武騎尉,加雲騎尉升奉議郎。」

國內《羅氏族譜》和《羅州羅氏大同譜》相互吻合,歷史紀年和相關史料以及傳說相互應證,韓國「羅州羅氏」是江西南昌羅家集羅家村羅氏後裔和分支。

2006年至2007年間,南昌縣蓮塘鎮小藍村(柏林羅氏)曾經迎接數批韓國羅氏尋根問祖代表團。據《羅氏通譜》記載,「一世祖珠公世系,傳至十六世祖綏公字均章生二子:企生、遵生、忠孝一門,分成南昌柏林羅氏兩大支派」。由此可見,蓮塘鎮小藍村並不是豫章羅氏最早的發源地。

地方誌准確記載,我們今天說說的的南昌城是在「公元637年(貞觀11年)從灌城西遷至東湖太乙觀西」。既然南昌城是「西遷」,那麼羅珠公與灌嬰一道所築「灌城」就應該在今日湖坊鄉一帶。所以,豫章羅氏最早的發源地應該是羅家集一帶,即東崗羅氏。至今,韓國羅氏還流傳說他們的祖先在「豫章東20里」。

(二)

「天下羅家無二派」,羅氏後裔無論如何背井離鄉漂泊異國他鄉,他們永遠銘記列祖列宗延續羅氏家譜。他們的心中永遠保持著對「根」的思念,永遠保持著對「發祥地」「發源地」的崇敬。由此,「豫章羅氏宗祠」成為天下羅氏頂禮膜拜的聖地。祠堂是宗族的象徵,古人說「追源溯本,莫重於祠」,「無祠則無宗,無宗則無祖」。古時候,人們認為祠堂是祖宗靈魂的棲息所在。

「豫章羅氏宗祠」始建於西漢景帝年間,大約公元前150年。據《豫章羅氏宗祠重修祠志序》記載:「吾羅姓豫章始祖,諱珠、字懷漢公,本諸學問文章,發為功名事業。佐漢高開國,內而治粟,外而太守。繼灌侯之後,竟築城之功。望重奇勛,賢稱大隱,藉以家於豫章。厥後,子孫濟美,忠孝一門,遂有『豫章世家』之譽。

太尉周亞夫奏以公築豫章城功績,奉敕建祠祀之以崇明德。」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尉周亞夫(周勃之子)上奏提議,皇帝准奏降旨,可見由此「豫章羅氏宗祠」地位之高。北宋徽宗趙佶特為「豫章羅氏宗祠」御制詩曰:「羅氏大宗祠,晉唐柏垂絲,始代不遷祖,萬古常如斯」。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74年),「豫章羅氏宗祠」因年久頹廢而重建。

明代末年,「豫章羅氏宗祠」毀於兵燹戰火。

自清朝嘉慶十九年至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豫章羅氏宗祠」遷址重建,規模宏偉,蔚成大觀。

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豫章羅氏宗祠」重修。

1931年,羅氏後人集股募捐,「豫章羅氏宗祠」再次重修。

民國期間政府所頒「產權證」復印件至今依然存於《羅氏家譜》。由於歷史的原因,「豫章羅氏宗祠」早已煙消雲散。據《豫章羅氏宗祠產權證》記錄,其原址具體方位:東臨子固路(民德路口至「福輝大廈」);南臨民德路(「南昌市第二按摩醫院」及「家常飯酒家」大部;西接「鳳凰坡小學」;北即「福輝大廈」圍牆),佔地面積約10畝。

「豫章羅氏宗祠」是天下羅氏之根,另外還有兩處重要的「羅氏宗祠」是羅氏分流的重要見證:「呈坎羅氏宗祠」和「石壁羅氏宗祠」。

一、呈坎羅氏宗祠

安徽黃山市的呈坎羅氏宗祠,規模宏大,裝飾精美,整體上仿照曲阜孔廟等規制,四進四院,軸線對稱,是中國祠堂建築的最傑出的代表,在20世紀60年代就被列為「國家文物保單位」。

唐朝末年,呈坎羅氏始祖文昌公、秋隱公為避黃巢之亂,從江西南昌舉家逃難。見此地萬物中和,風水奇佳,於是定居下來。羅氏兄弟通曉風水理論,把原名「龍溪」改為「呈坎」。整個村落按《易經》:「陰(坎),陽(呈),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風水理論選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宮。呈坎羅氏家族鼎盛於宋、元、明三個朝代,高官、隱士、富商、詩人、畫家、高僧等等,英才輩出,各領風騷。《羅氏族譜》記載,僅在明代在朝為官者就達110多人。朱熹在《羅氏族譜》序中贊曰「以進士發科嗣世家業赫,為歙文獻稱首」。

二、石壁羅氏宗祠

客家羅氏始祖羅令紀(688—777年),系豫章羅珠公第二十五世裔孫。其曾祖父羅萬發,於隋開皇年間(580—600年),由沙縣徙居黃連峒。羅令紀協同巫羅俊率眾闢地墾荒、開山伐木,致力開發黃連,使黃連於唐乾封二年(667年)建鎮,開元十三年(725年)升鎮為縣,天寶元年(742年)更黃連縣為寧化縣。

寧化尚屬初創時期,地廣人稀山清水秀,各地羅氏陸續向寧化匯集。例如:唐乾符五年(878年),豫章珠公第三十二世羅儀真因避黃巢之亂,攜子羅景新由南昌西山遷虔州虔化縣(今贛州寧都縣),歷數十年,又遷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定居。元代戰亂,豫章珠公第四十五世羅尚立由虔州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謀生。

羅令紀是福建寧化的開縣功臣,福建寧化是羅氏在南方的播遷中心。後來廣東和台灣等地的羅氏全都是來自該地,例如順德、南海、番禺、河源、程鄉(梅縣)、興寧、長樂(五華)、歸善(博羅)、龍川等等。《嘉應州志》雲:「梅州人民抗元的壯烈,地為之墟。閩之鄰粵者,相率遷移來梅,大約以寧化為最多。所有戚友詢其先世,皆來自寧化石壁人。」英國傳教士肯貝爾早在1912年發表的《客家源流與遷移》一文中也說:「嶺東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稱其祖先系來自福建汀洲府寧化縣石壁村者」。

寧化石壁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寧化素有「客家祖地」和「客家搖籃」之稱,由此衍播、散居在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家後裔有1.2億人,其中客屬台胞460多萬人。豫章羅氏後裔是寧化石壁最早的開拓發展者最重要的群體,由此石壁也是世界客家羅氏總祖地。

「石壁羅氏祖祠」原建於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傳至明代永樂年間遷建於今址,至今已有600餘年。「石壁羅氏祖祠」是石碧客家羅氏唯一總祠,也是世界客家羅氏總祠,總祠內設始祖羅令紀紀念堂。

(三)

祠堂常常會有一個「堂號」,實際上就是家族分流的一個名號。例如:唐朝末年,兵部尚書羅令則,從浙西北桐廬遷往浙東北慈溪。慈溪羅氏敬羅令則為「慈溪羅氏基祖」,其祠堂號稱「嘉德堂」。 「嘉德堂」就是慈溪羅氏的名號。列舉部分豫章羅氏支脈的「堂號」,以「窺一斑而知全豹」。

豫章堂、尊堯堂:豫章羅氏的嫡系的堂號。豫章本是羅氏的郡望,由此以郡望為堂號。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羅從彥謹遵師訓,隱居不仕,廣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由於羅從彥德高望重影響深遠,所以嫡系羅氏亦稱為尊堯堂。

柏林堂:南昌柏林羅氏的堂號。柏林公,名瑭,字公秀,珠公第十三世後裔,南昌柏林羅氏之基祖。幼居武陽之泗洲,因夢柏而移北林遷居,廣種柏樹於所居之左右。不數年,柏漸成林,於是改北為柏。羅瑭曾和許遜一道治水,享譽四方。於是其後裔堂號「柏林」。

明德堂:大埔豫章羅氏的堂號,是客家羅姓的一支。據清嘉慶六年(1801年)羅氏總祠「明德堂」會簿載:「吾族自豫章衍派迨宋季由閩人粵、散往四方,各世其家,各宗其祖,雖同出一源,無以聯之……」。其後遂有興建大埔羅氏總祠「明德堂」之舉。據載,在該祠陳役主位的計有一十八個宗支。

貽谷堂:浙江上虞羅氏的堂號。《上虞羅氏譜》稱「始遷祖」是南宋的羅元。羅元,行元一,字元善。由慈邑羅江遷居上虞三都永豐鄉,是為遷虞始祖,開「貽谷」之名。

忠直堂:江西吉水竹溪羅氏的堂號。羅復仁(1306-1381),明代著名廉吏,曾任弘文館學士,與劉基同列。明太祖朱元璋為羅復仁題詩:「性雖粗率,忠直可喜。賜此布衣,放歸田裡。」取詩中「忠直」為堂號,以示榮耀。

世德堂:廣東南海豫章羅氏堂號。元代羅寵為《南海紫洞豫章家譜》作序:「始至宋紹興間,先世,諱點,居於江西,生子諱明,生孫,諱周易,咸失紀錄,及曾孫諱裔,然後遷居於保昌珠璣里,生子,諱福。至孫,諱佑,又遷居於南海梓桐鄉,實為保昌祖裔之孫也,是故有可考者,因以為始焉。生子諱芳譽,至元,祖兵,詩書第宅,幾為之危。幸而成立,斷簡殘篇,掇拾於灰燼,得存其一二,亦我豫章氏一脈之未絕也。」

羅寵,字承恩,號念公,南海紫洞羅氏第九代子孫。元朝英宗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以司務部高官。然而羅寵執意辭讓,英宗皇帝只得准其還家,並賜手書「世德堂」作為羅氏宗祠牌匾。由此,「世德堂」成為堂號。

義恩堂:福建沙縣羅氏堂號。據《沙縣羅氏宗族譜牒》記載,其肇遷始祖為江西南昌柏林里人,可惜名諱已失,只知唐元和十五年(820)作官於沙縣。居「羅巷」,肇啟閩沙羅氏一脈。

肇光堂:福建省永安市大陶鎮美坂(原名「尾坂」)村的羅氏宗祠名稱。宗祠原為祭祀洪砂羅姓開基始祖「真輝公」所建。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所謂「肇光」,即「開始、光大」之意。

(四)

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以血緣文化這一特殊形式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形成、代表著中國民族傳統的宗族觀念。「血濃於水」,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今天,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和推動作用。

目前,全國各地都非常重視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例如無錫市已經宣布將修復和恢復一批祠堂建築,鄒公祠、李忠定公祠、華孝子祠、張中丞廟、至徳祠(泰伯殿)、過馬郡祠等。

中華民族(包括海外華人及漢族後裔)自古以來都有根深蒂固的觀念:尋根祭祖,造化桑梓,報效祖國。南昌是天下羅氏的發源地,羅珠公是天下羅氏的始祖。重建「豫章羅氏宗祠」,使之成為天下羅氏尋根祭祖的聖地,對於廣泛聯系天下羅氏,對於南昌的建設發展,必定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這正是筆者撰寫短文的根本目的。

C. 羅氏族譜字輩

我已姓羅,我們老輩是從四川仁壽縣核桃彎搬來的,我也只知道,成~辛~志~維~德~永~遠~紹~書~真。這幾個字。其它的就不知道了。

D. 貴州望謨羅氏家族字輩口訣

大 成 譜 派 衍 (全國通行班次) 舊派 珠公43世 盛;字輩起 盛應實用君,成彥伯公叔;以之懋憲光,秉興克允福。 亨運會時來,賢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業世常錄。 新派 忠孝傳鴻烈,芳名震豫章;歷朝榮顯位,奕代佐元良。 理學垂聲久,英才毓瑞長;宗支同紹述,煥發衍嘉祥。

E. 羅氏家譜中文字輩下面是什麼

羅姓氏源流: 羅姓是當代第18大姓,佔全國人口的1%,約1338萬人。其來源與原始社會善於結網(羅)捕獵鳥獸的羅部落有關。據考證這一部落最早活動於今河南羅山一帶。
夏商時代為某部落的一個分支,與荊楚同祖。周武王滅商時,羅被封為子爵,稱「羅子國」,正式成為周的屬國。

F. 羅氏家族

羅姓起源參考之一
「羅」源出 :
一 :出自「妘」姓,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代有羅國,初封宜城(湖北宜城縣),徙枝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周末居長沙,國人以原國名「羅」為氏。
二:相傳古帝祝融的後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羅入中國,其後以斛瑟羅為氏,後改姓「羅」氏。
四:為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破多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羅」氏。
五:清代皇族愛新覺羅氏中有改姓「羅」,後代亦稱羅氏。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
六:據《後漢書.南蠻傳》及《華陽國志》載「板楯七姓」有羅氏。

家族名人:
西漢有巨商羅裒,隋末有幽州總管羅藝,唐代有文學家羅隱,又有西突厥可漢斛瑟羅留居中國,子孫稱為斛瑟羅氏,後來又改為羅姓。明代有小說家羅貫中,清代有畫家羅聘。
羅貫中 名本,以字行,號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跡不詳。工曲,善為通俗小說,著名的有《三國志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隋唐兩朝志傳》、《說唐》、《殘唐五代史演義》、《粉妝樓》、《三遂平妖傳》等。
近代有元帥羅榮桓,大將羅瑞卿等。

地望分布:江西豫章郡,湖南長沙郡。

羅姓起源參考之二
羅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大姓,在台灣排名第二十八位。羅姓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羋姓。也有說羅姓是祝融的後代。據記載,羅國是周武王滅商後封的異姓諸侯國之一,稱羅子國,在春秋初期被楚國所滅,他的國人就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羅。許多羅姓人認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們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種的官員,被稱作「祝融」。他們的遠祖是重離,是高辛時的祝融,後來被殺,他的弟弟吳回繼任。吳回生陸終,陸終的第六個兒子季連姓羋,有一個孫子叫穴熊,他的後代就是熊氏,並且逐漸轉化成羅姓。羅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鮮卑族的破多羅氏,解瑟羅氏和叱羅氏為羅姓。羅姓早期在長沙和豫章發展,唐代時遷居廣東,元代時遷居福建,並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清朝時,羅姓進入台灣。羅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長沙,豫章,大埔,興寧,扶陽,梅縣,成都,襄陽等。通志氏族略:周時國名,熊姓國本自顓頊之後,受封於羅,子孫以為氏。

羅姓起源參考之三(本集由玉竹輯錄)
周代有楚國的同姓國羅國(楚君姓熊)。春秋時楚國滅羅國,羅君的子孫就以國名為姓。此外,北魏破多羅氏、叱羅氏、唐代斛瑟羅氏、清代愛新覺羅氏都有改姓羅氏者。

家族名人
羅含(生卒年不詳)晉耒陽人。字君章。擅長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長沙相。桓溫極重其才,稱為江左之秀。致仕還家,喜種蘭菊,後來詩文中常用為才人或退仕後託身有所的典故。
羅倫(公元1431—1478年)明江西永豐人。字彝正,人稱一峯先生。成化二年舉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著有《一峯集》。
羅聘(公元1733—1799年)清歙縣人,寄寓楊州。字遯夫,號兩峯,別號花之寺僧。從師金農,工詩善畫,楊州八怪之一,著有《香葉草堂詩存》。
羅隱 (公元?—909年)唐末餘杭人。原名橫,舉進士不第,改名隱,字昭諫,自號江東先生。甚有詩名,尤長於詠史。與同縣羅鄴、台州羅虯齊名,時稱三羅。著有《讒書六十篇》、《甲乙集》、《淮海寓言》等。
羅願 (公元1136—1184年)宋歙人,字端良,號存齊乾道二年進士,博學好古,文法秦漢,為朱熹所稱。著有《爾雅翼》、《鄂州小集新安志》。
羅從彥 (公元1072—1135年)宋南劍人。字仲素,人稱豫章先生。從學於楊時,為程顥、程頤再傳弟子。著有《遵堯錄》、《春秋指歸》、《豫章集》。
羅洪先 (公元1504—1564年)明吉水人。字達夫,號念庵。嘉靖八年進士第一,授修撰,官左春坊左贊善,天文、地理、水利、軍事、算學無不研習。著有《念庵集》。
羅貫中 (公元1330—1400年)元.明間錢塘人,一說山西太原人。名本,字貫中。所著小說數十種,今存者《三國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等。尚有雜劇《龍虎風雲會》。
羅欽順 (公元1465—1547年)明泰和人。字允升,號整庵。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後官至南京吏部尚書。主要著有《困知記》。
明清尚有羅士琳、羅汝芳、羅有高等羅氏名人。

G. 羅氏家族字輩:大世文明顯 光宗永祚昌 熙庭隆甲第 鴻業煥堯章 國運千年...

你的祖籍是湖南衡陽的蒸佐羅氏,到羅氏通譜網上搜索蒸佐羅氏就能看到。

H. 羅氏家族族譜輩分

我家的族譜是『世代從本德』到我這輩就是德字輩,那麼在下來有一個顯字輩,在下去有誰知道是什麼輩分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