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招商代理 » 關羽後代到現在是多少代理加盟
擴展閱讀
一點點奶茶店湖南加盟店 2025-05-14 10:46:19
特色火鍋加盟聯系方式 2025-05-14 10:45:20

關羽後代到現在是多少代理加盟

發布時間: 2021-05-25 13:15:54

『壹』 關羽的後代有幾個

關羽在蜀中的後代雖被殺盡,但荊州一脈傳了下來。
在《三國志》的裴註上,蜀記記載,在北伐中被關羽斬殺的龐德,其子龐會在蜀漢投降之日「盡滅關氏家」。《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在文末對關羽後世略有交代:「(關羽死)子(關)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聞,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關)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關)彝續封」。由此可知在蜀漢亡前,關羽後嗣上有關彝。
依照現存的關氏族譜記載,關羽、關平父子於麥城兵敗被殺後,關平之妻趙氏帶著八歲的兒子關樾,在安鄉避難,改姓為門。直到西晉滅吳後趙氏才帶兒子出來恢復關姓。

『貳』 關羽後代

三國志》中提到魏滅蜀漢後,將關公的子孫全部殺死。然而依照現存的關氏族譜記載,關羽、關平父子於麥城兵敗被殺後,關平之妻趙氏帶著八歲的兒子關樾,在安鄉避難,改姓為門。直到西晉滅吳後趙氏才帶兒子出來恢復關姓。清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確定由關樾一支後裔世襲五經博士。關羽另一子關興,在蜀漢時任侍中,為諸葛亮所器重,惜早卒,遺有兩子關統和關彝,因為嫡子關統無子,所以由庶子關彝承襲爵位,成為關公後裔的一大宗派。至北魏時期,關羽的後代關朗,精通經史,為魏孝文帝所器重。此後還有一支關羽後人向南遷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帶定居下來。西晉末年關姓又有一支從山西遷至江蘇定居。南朝宋有名儒關康之,精通經史,著作甚豐,其祖籍為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洞)人,後徙居京口(今江蘇鎮江)。
唐朝五代時,關姓已經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據《舊唐書》記載關羽後裔關播,字務先,在唐朝德宗時擔任檢校尚書右僕射(相當於宰相)的官職,其祖上即從山西遷入河南。五代時有著名畫家關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擅畫山水。
至宋代末期,關姓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關漢卿,號已齋叟。約生於金末,卒於宋亡(1279年)之後。他是元代戲曲奠基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安國(今屬河北)人,一說大都人。一生所作雜劇60餘種,現存《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種。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種婦女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流傳至今而不朽。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就有關姓將士入台駐守,後定居於當地。清政府統一台灣後又有不少關姓人從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遷居台灣。現在關姓子孫已廣泛分布全國各地,並流播海外。

『叄』 關羽有後人嗎

有的。關羽育有一女二子。

大兒子關平,與關羽一同被斬於臨沮。

二兒子關興,關羽之子,字安國。年少成名,深得諸葛亮器重,二十歲即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死去。

小女兒關氏,關羽之女,傳說名為關銀屏,又稱關三小姐,孫權曾為子求婚,遭關羽所拒,並辱罵來使。後嫁李恢之子李遺。

關羽的兩個孫子:

關統,關興之子,妻為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

關彝,關興的庶子,關統死後承襲其位。

(3)關羽後代到現在是多少代理加盟擴展閱讀: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肆』 【三國_關羽】到現在還有後代嗎

傳說關羽僅有兩個兒子,且後人全部被殺,而《關氏家譜》中卻記載關羽有三個兒子,仍有後人在世…… 關羽的身世以前一直不甚清楚。直到清初康熙年間,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時候,發掘出關羽的墓磚。上面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資料比較詳細,還略有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他因此寫了《關侯祖墓碑記》。據墓磚上文字記載,關氏家其實是個文人世家。關羽祖父叫關審,字問之。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鎮)常平村寶池裡。記載說他「沖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訓其子,於桓帝永壽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關毅,字道遠。性至孝,父審卒後,在墓上結廬守喪三年,除喪,於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關羽。羽長成後娶胡氏為婦,靈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關興。 【緣起】 關羽貴為稱聖稱帝,有多少人知其身世?關羽以「武聖人」揚名立威,但有多少人知其乃文人世家,祖上奉行「四好主義」?世傳關羽僅有兩子,後代被仇人全部殺掉,又有多少人知道他還有個小兒子「小關王」關索,並且其後人流落到了鄧州?8月30日,記者前往鄧州,揭秘《關氏家譜》。 檔案館從村民手中獲得家譜 在24年的從業經歷中,收藏《關氏家譜》,對剛剛退休的鄧州市檔案館主任劉殿信來說可謂最得意的一筆。說起當年的「奇遇」,他依然激動。 1980年初,鄧縣(今鄧州市)文化館開始整理地名志,從部隊剛剛轉業至此的劉殿信熱情很高,但所獲並不豐富。直到1990年夏季的一天,他翻看《南陽日報》時,獲知鄧縣構林鎮發現「奇書」——一份家譜。 他當即聯系構林鎮負責當地檔案收集工作的李玉旺,希望他幫忙訪查,但半年多過去了,毫無線索。1992年2月15日,農歷正月初二,正准備走親戚的劉殿信突然接到李玉旺的電話,讓他趕緊過去。 見到李玉旺後,李玉旺立即拉著他去見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鎮上的郭朝石老師。郭老師偶然間見過家譜,並知道藏在官劉行政村關營村村民關喜貴手中,但他並沒有把握此行能否見到家譜,因為關喜貴藏得十分嚴密,從不輕易外露。 為保險起見,三人找到官劉行政村村主任及關營村組長,一起來到關喜貴家中。關喜貴並不在家,接待他們的是關喜貴20多歲的兒子關光周。關光周讓他們看到了夢寐以求的家譜,但就是死活不同意把家譜送給檔案館。 幾個人強調,這是國家文物,按規定應該送檔案館管理,這樣也更有利於保存。而且,如果送給他們,他們還將給他頒發一塊捐獻文物的牌匾。 關光周最終同意免費送給檔案館。 關羽後人替人尋仇偶然入鄧? 時隔16年,關光周見到了《關氏家譜》的抄寫本及復印本。這兩本家譜是在鄧州市交警隊工作的關振明去年輾轉從檔案館抄寫和復印而來的,隨記者轉交給關光周收藏。 摩挲良久,關光周十分感慨,原家譜為白棉紙木刻印製,較之抄寫本與復印本,根本無法企及。關光周說,家譜一直由家族中細心的學問人保存,1976年之前,由村裡老私塾先生關景山保存,關景山年老感到力不從心時,才轉交給關喜貴。 家譜一直被秘密保存著,村裡人知道的並不多。關於家族歷史,村裡人只知道是關羽的後代,但因何遷入鄧州,家譜中並沒有詳細記載。 關振明說,小時候曾聽爺爺關景山講,關營村原來叫黨庵兒,這里住著黨姓人氏,其中一家因女兒婚姻問題被人欺負,女兒黨氏於是在村後庵中出家。黨家人氣憤不過,遂從看守關廟的關家後人中聘請了一對功夫了得的父子,前來報仇。報仇成功後,可能黨家人怕仇人在關氏父子走後報復,遂勸關家兒子留下,並許配黨氏為其妻。 這個留下的兒子叫關大經,在關營村南,有其墳墓。村裡有一習俗:每逢哪家娶媳婦,新郎必於結婚前夜來到墳前,告之祖先關家要添人了,次日婚禮過後,再夜帶新娘,讓祖先相看;哪家有人去世,也必在出殯前夜,前來墳前相告。 後人入鄧為奉旨看護關廟 查《關氏家譜》,關大經確有其人,娶妻兩個,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即為黨氏,並註明關大經遷鄧州南關營。這從某種程度上證明了傳說的可靠性。 關大經之父為關世明,關世明曾祖為關節,關節籍貫為平陸縣夏郭村;關節祖父為明永樂年間貢士關成,其籍貫則註明世居山西解州古馮村(古馮村正是關羽及其父親籍貫地),後遷「解州屬平陸縣東北吳山之麓夏郭村」,以此可以推斷關營村的關姓人是從山西平陸縣夏郭村遷移而來。 從譜系看,夏郭村遷出的後代有四支:一為安邑縣古村,一為猗氏縣源頭,這應該是與關節一同遷出的;另兩支為關節的曾孫關世明之子關大經遷鄧州,曾孫關世威之子關仲相遷許昌。 關仲相遷許昌時間為萬曆四十二年,遷徙原因是奉諭旨奉祀「關聖帝君廟」,由此推斷,關大經遷徙時間與原因應該與此相同,當在近400年前,同為看廟。 關羽祖訓為十二字「四好主義」 《關氏家譜》雖然早已發現,但並未公開示人。鄧州市文史研究專家塗征也是第一次聽說,他大為驚訝。 塗征仔細翻看了這本發黃的家譜,發現其內容相當豐富,其中包括關羽事略和受封經過、世系繁衍、遷徙分布、後代官職及傳記等各方面的情況。從序言看,為清康熙二十三年關起輝「遵世譜」所撰,塗征推測應該可信。 塗征說,在《三國志》和各種典籍的記載中,都沒有關羽身世的詳細記載。 其身世謎團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逐漸明晰: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時,發掘出關羽的墓磚。上面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資料比較詳細,還提到了關羽的家庭情況。根據墓磚上的文字,關家其實是個文人世家,其祖父關審,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寶池裡;羽父關毅,於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關羽。關羽長成後娶胡婦為妻,靈帝光和元年戊戌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 這與《關氏家譜》所記關羽父親、祖父情況相同。 有意思的是,關羽祖父曾撰寫12字訓誡後人:「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可謂「四好主義」。 關羽後人沒有全部被殺 針對關羽的後代,塗征說,《三國演義》中頻頻提到的其子關平的下場,也只是說了一句「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其他情況並不詳。但是在《三國志》中,在關羽死後說道:「——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興)子統嗣,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 裴注《蜀記》中提到,關羽在成都的後人被魏國大將龐德之子龐會隨鄧艾入蜀後全部殺掉。這就是後來傳說關羽後人全部被殺掉的來源。 關於關羽後人生死,家譜中又如何講?根據家譜記載:關羽與胡氏共生了三個兒子,除了上文提到的關興、關平之外,還有一子叫關索。但是,關索幾乎在其他文獻中不見記載。 在關興的子嗣系統中,也可以發現關羽後人全部被殺之說不可靠。關興生有兩個兒子,關統和關彝,關統因無後卒,關彝因此被封為車騎將軍;關彝之下為關郎,郎生一子為郎中有,郎中有生一子為關康。關興後代延續數代。 鄧州關營人是關羽第三子之後? 關羽有三個兒子,那麼,關營人是關羽哪個兒子的後代呢? 關營人認為他們是「小關王」關索之後,根據是家譜上關索小傳上的記載。根據家譜譜系,關索並無生子記錄,更無後代譜系。 關索被封為總鎮雲南將,根據家譜上的關索小傳記載:關索被遺留在雲南,故其名不甚顯。《水滸傳》中曾有「病關索」諢號,雲南也的確有關索嶺、關索廟,這些似乎印證了家譜中關索小傳的記載。 但問題是,關索與後代的延續關系在家譜中出現斷代。據關營人講,關家自夏大夫關龍逄起,至關羽為第32代,到關索為第33代。關索之後,出現譜系空白。而族譜顯示,現關營先祖關大經為第48代後裔,關大經向前可續接到第42代關成,之前再無法連接。也就是說在關成與關索之間,空白了9代。

求採納

『伍』 關羽的後代現在還有嗎

沒子嗣
有親戚的
所以
是有後代的

『陸』 關羽的後代下場如何

公元264 年(魏咸熙元年)春天,在蜀漢投降的翌年,成都城裡爆發了一場大動亂。動亂是降將姜維挑起的。最後造成魏軍自相殘殺,事後,魏國實際當政者、大將軍司馬昭下令,將蜀漢後主劉禪父子、文武大臣及其子弟盡數內徙到京都洛陽。 這天,這支名為遷移實系軟禁的隊伍出發了,在前後有魏兵看押的人員中,有57歲的劉禪和皇後張氏(張飛的小女兒)以及他們的5 個兒子(皇太子劉璿已死於亂軍,另一個兒子,即北地王劉湛在去年成都獻城時已自殺),此外就是文武百官了。他們之中有曾為諸葛亮稱贊的董厥、樊建,70高齡的將軍廖化、宗預。此外就是一群開國功臣子弟,如諸葛京(諸葛亮次孫)、張紹(張飛次子)。從那本亡國降臣花名冊檢閱,可以說已夠網羅完整了,但細細思索,此中卻缺了一個赫赫有名的大將後代。 他,就是關羽的子孫。 關羽死在劉備做皇帝前,劉備對他是寵禮有加的,並為他的被殺害,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興師動眾討伐東吳。關羽死後,還追謚為「壯繆」,子孫世襲。從《三國志。關羽傳》看,他至少有兩子一女。關平,見於本傳「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即在失荊州後,在出走臨沮(湖北遠安) 時戰死的。他大概沒有後代,襲爵的是次子關興,當吳將呂蒙白衣渡江攻陷荊州時,他和家眷都被充作俘虜,估計是後來吳蜀連和後,才遣送還成都的。他就是托關羽的福蔭,20歲就當上了侍中中監軍的官,可惜沒幹上幾年就病死了。嫡子關統接班,爾後又被劉阿斗招為女婿(和諸葛亮獨子諸葛瞻為連襟)。官拜虎賁中郎將,沒有幾時,他又死了,因為沒有兒子接爵,就由庶兄弟關彝接班。 這樣從關興到關彝,關氏家庭父子兄弟綿延了40年,在成都靠父親之蔭,安居樂業。就是這場亡國後的大動亂,這一家子全都滅絕了。據稱是當年關羽水淹七軍擒殺的魏將龐德兒子龐會公報私仇所為,「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蜀記》)。如果有如是說,那就是關彝一家了,所以羅本《三國志演義》有「漢壽亭侯關彝,皆被魏兵所殺」(第一百十九回),即按此據。 看來,關羽是沒有後代了! 可是,後人多不以為關羽無後代。 西南地區至今仍多流傳有所謂關羽第三子關索的故事,羅本《三國志演義》還穿插有隨諸葛亮南征,擔任先鋒。明成化年間流行的說唱詞話《花關索傳》還介紹其生平事業。至今四川廣元鄉間尚見有關索妻鮑三娘墓,有碑記鮑三娘世居夔州鮑家莊,與關羽第三子關索成親,隨其夫同扶漢室情由,由此可證,關羽在成都的家族被殺害,但關索一脈卻繼續綿延。可也有學者說,關索僅見於民間傳說,「在《三國志》中未見記載,乃虛構之人物」(《三國演義辭典》)。在明清小說里,也創造關羽有後代,常見的如《水滸》水泊梁山的大刀關勝,以及見於《說岳全傳》,他的兒子關鈴,而關勝的原型確有其人,乃北宋末期鎮守濟南,堅決抗金的宋將關勝,此人即被稱為關羽後代,「或曰是壯繆後(《堅瓠秘集》)。當然《水滸》說得更是神乎其神了,所謂」生的規模,與祖上雲長相似,使一口青龍偃月刀「(第六十三回)。當然此處帶有很大的小說家藝術思維的虛構,是不足為依據的。 可是,仍有人稱關羽有後裔。台灣學者彭桂芳說:「自關羽之後,關羽家族的盛譽,也千古長傳,他們的子孫在光榮的傳統下,世世代代人才輩出,表現傑出卓越,令人對這個家庭更增敬意。」「子孫遍布大江南北,興盛無比」。(《五百年前是一家》)。在他所舉例中,關氏家族遍及中國,其中確有兩個人值得注意:南北朝劉宋的關康之和後魏大學者關朗,都是山西解縣人,無論從鄉緣和血緣,他們和關羽是同脈的,當然這些姓關的,以及自關羽之後凡是姓關的,如唐關播(西汲人)、元關玉(河北行唐人)、元關漢卿(大都人)、金關仝(長安人)等名流學者,都因關姓,列入是關羽後代,那就顯得有些牽強附會了。要是這樣,關羽同時的那些關姓人家,豈不是都絕子絕孫了嗎? 但確有學者以為關羽有後裔,30年代,呂楠認定後魏關朗、唐關播,「史志及《關氏宗譜》及《解人世傳》又皆雲羽之裔」。(浙江《湖州月刊》)可是這些譜牒都是在關羽乃神乃聖之後出籠的,誰能說它沒有水份,甚至多系附會處呢?近獲友人何光岳信告,「關公是有後裔的,他是關龍逢之後,世系直到現代,從未間斷過。」何光岳對中華氏族姓名頗有研究,並在出版的《夏源流史》中,就關氏的來源和遷徙作了考證:關羽、關興「其後世居信都」。因為《蜀記》有龐會「盡滅關氏家」記載,筆者為此向《三國演義》研究學者沈伯俊求教,沈伯俊推測所謂關羽有後代之說,無非是(一)滅而未盡,有漏網者;(二)荊州可能有關羽後代——按年齡算,關平當已婚而有子女,呂蒙對之並未屠滅;(三)關羽故鄉,亦當有其兄弟子侄之後。他同意筆者所說:各地關姓多有自稱關羽後裔(包括華僑),主要還是一種文化現象。 關羽有否後代,可有此事,但缺實據。它不僅囿於史料缺乏記載,更見於綿延幾千年的中國,姓氏多有嬗變和移植。誰能說解州常平村關氏一脈均相承,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呢!何況在傳統文化影響圈裡,政治價值往往替代和補充文化價值,姓氏也常常由此塗上各種莫明其妙的油彩。在民間,隨著關羽走上神壇的臉譜化,關姓也成為崇高有加的超級貴姓,小說平話、戲劇里沒有一個姓關的不是好人賢人,也許這樣附名於關羽譜下後代就更多了,可是至今還未界定有一部正宗「關氏宗譜」,旗幟鮮明地標明自己是關羽的嫡系子孫。(盛巽昌)

『柒』 漢代關羽的後代到當今有多少代

《三國志》中提到魏滅蜀漢後,將關公的子孫全部殺死。
但也有個說法,關羽、關平父子於麥城兵敗被殺後,關平之妻趙氏帶著八歲的兒子關樾,在安鄉避難,改姓為門。直到西晉滅吳後趙氏才帶兒子出來恢復關姓。清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確定由關樾一支後裔世襲五經博士。這也不能排除是清朝收買人心的措施。
2012年,自稱關羽第68世後人的關聯鳳女士代表關氏後人,將一部近十厘米厚的「關氏族譜」捐贈給武侯祠博物館。但其族譜未得到專家認可。
孔子的嫡傳後人到今天已經是第80代了,現居住在台灣,平均約三十年左右是一代人。
以此作為參考,如果關公有後人,傳到今天應該是60代至70代之間。

『捌』 關羽的後代現在在哪裡

[字義]
「關」的本義為門閂。許慎《說文解字》:「關,以木橫持門戶也。」
[遺跡]
河南洛陽關林
河南許昌西郊灞陵橋
[關姓源流]
關姓在現今中國姓氏人口排列位於第153位。
關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源自顓頊帝的後裔關龍氏。顓頊帝是黃帝的孫子,有聖德,為五帝之一。帝舜時,顓頊的後裔董父為舜養龍,被賜為豢龍氏。上古時豢與關二字互相通用,所以豢龍氏又寫作關龍氏。到夏朝末年夏桀在位時期,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大夫關龍逢苦苦勸諫,反被殺害。後來關龍逢的後人把姓簡化為關氏,並尊關龍逢為關姓的始祖。夏人的活動范圍主要在河南、山西等黃河中下游地區。夏朝的國都曾設於安邑,亦即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北方。據說,關氏的始祖關龍逢,便是當時的安邑人。換言之,關氏家族的發源地也就在這里。二是春秋時期關尹喜的後人,以官名為氏。關尹即守關的關令。春秋時期老子見周王室衰敗,欲離開周地西遊,走至函谷關時,負責守函谷關的關尹喜非常景仰老子的學問,再三請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就寫了《道德經》,闡述了其哲學思想。傳說喜將此書傳播於世後,也隨老子成仙而去。喜的後人就以其官名為氏,稱關氏。據說,這一支關氏主要是繁衍於山東、江蘇的交界之處。三是一些少數民族改姓為關。如清朝滿族姓氏瓜爾佳氏和烏扎拉氏的後人有改姓為關的。如嘉慶年間延綏鎮總兵關騰,為鑲黃旗瓜爾佳氏。道光咸豐年間黑龍江副都統關保,為正黃旗烏扎拉氏。
春秋時期有鄭國大夫關其思。關氏子孫到三國時期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關羽。根據目前見到的一些關氏族譜記載,三國蜀漢大將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為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人,是夏代忠臣關龍逢第二十七世(一作三十七世)後裔。關羽的祖父關審,字問之,號石磐,深諳《易經》、《春秋》。關羽的父親關毅,字道遠。關羽作為忠、義、勇、武的代表,受到中國人普遍崇敬,關羽本人也被神話,與孔子共尊為「文武二聖」。後世的關姓人也都驕傲地稱自己是關羽的後裔。關羽的後裔在史書中記載不詳。《三國志》中提到魏滅蜀漢後,將關公的子孫全部殺死。然而依照現存的關氏族譜記載,關羽、關平父子於麥城兵敗被殺後,關平之妻趙氏帶著八歲的兒子關樾,在安鄉避難,改姓為門。直到西晉滅吳後趙氏才帶兒子出來恢復關姓。清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確定由關樾一支後裔世襲五經博士。關羽另一子關興,在蜀漢時任侍中,為諸葛亮所器重,惜早卒,遺有兩子關統和關彝,因為嫡子關統無子,所以由庶子關彝承襲爵位,成為關公後裔的一大宗派。至北魏時期,關羽的後代關朗,精通經史,為魏孝文帝所器重。此後還有一支關羽後人向南遷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帶定居下來。西晉末年關姓又有一支從山西遷至江蘇定居。南朝宋有名儒關康之,精通經史,著作甚豐,其祖籍為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洞)人,後徙居京口(今江蘇鎮江)。
唐朝五代時,關姓已經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據《舊唐書》記載關羽後裔關播,字務先,在唐朝德宗時擔任檢校尚書右僕射(相當於宰相)的官職,其祖上即從山西遷入河南。五代時有著名畫家關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擅畫山水。
至宋代末期,關姓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關漢卿,號已齋叟。約生於金末,卒於宋亡(1279年)之後。他是元代戲曲奠基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安國(今屬河北)人,一說大都人。一生所作雜劇60餘種,現存《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種。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種婦女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流傳至今而不朽。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就有關姓將士入台駐守,後定居於當地。清政府統一台灣後又有不少關姓人從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遷居台灣。現在關姓子孫已廣泛分布全國各地,並流播海外。
[祖地今日]
[新鄭]位於河南省中部,北靠省會鄭州,距鄭州市38公里,是中原商貿城鄭州市的衛星城市,居河南省經濟發展核心區。全市總面積873平方公里,總人口 60萬人,城鎮人口15萬人。農業主要種植玉米、紅薯、小麥。養殖業有生豬、禽、蛋等。新鄭紅棗非常有名。工業有機械、電力、建材、化工、煙草、食品加工等行業。新鄭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建都之地,也是眾多姓氏的祖地。春秋戰國時的鄭、韓兩國先後在此建都500多年。因此新鄭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 「中華第一古都」。主要旅遊景點有軒轅故里、鄭韓故城、始祖山文化游覽區、新鄭博物館、歐陽修陵園等。鄭韓故城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另有風台寺塔,唐戶遺址,華陽故城、裴李崗文化遺址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