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商周歷代帝王
中國歷代皇帝名單
1 上古時代
炎帝 神農氏
黃帝 軒轅氏
少昊 金天氏
顓頊 高陽氏
帝嚳 高辛氏
帝摯 高辛氏
唐堯 放勛
虞舜 重華
2 夏
禹
啟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發
癸
3 商
湯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發
周成王 姬誦
周康王 姬釗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滿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厲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靜
周幽王 姬宮湦
4.2 東周
東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莊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齊
周惠王 姬閬
周襄王 姬鄭
周頃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簡王 姬夷
周靈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貴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戰國
戰國
周安王 姬驕
周烈王 姬喜
周顯王 姬扁
周慎靚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則
秦孝文王 嬴柱
秦莊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嬰
6 漢
6.1 西漢
漢高帝 劉邦
漢惠帝 劉盈
漢高後 呂稚(太後稱制)
漢少帝 劉恭
漢少帝 劉弘
漢文帝 劉恆
漢景帝 劉啟
漢武帝 劉徹
漢昭帝 劉弗陵
昌邑王 劉賀
漢宣帝 劉詢
漢元帝 劉奭
漢成帝 劉驁
漢哀帝 劉欣
漢平帝 劉衍
孺子 劉嬰
更始帝 劉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東漢
漢光武帝 劉秀
漢明帝 劉庄
漢章帝 劉炟
漢和帝 劉肇
漢殤帝 劉隆
漢安帝 劉祜
漢少帝 劉懿
漢順帝 劉保
漢沖帝 劉炳
漢質帝 劉纘
漢桓帝 劉志
漢靈帝 劉宏
漢後少帝 劉辯
漢獻帝 劉協
7 三國
7.1 魏
魏
魏武帝 曹操 (為追謚,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厲公)
高貴鄉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奐
7.2 蜀漢
漢昭烈帝 劉備
漢後主 劉禪
7.3 吳
吳
長沙桓王 孫策
吳大帝 孫權
吳廢帝 孫亮
吳景帝 孫休
吳末帝 孫皓
8 晉朝
8.1 西晉
宣帝 司馬懿
景帝 司馬師
文帝 司馬昭(以上三帝為追謚,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馬炎
惠帝 司馬衷
懷帝 司馬熾
愍帝 司馬鄴
8.2 東晉
元帝 司馬睿
明帝 司馬紹
成帝 司馬衍
康帝 司馬岳
穆帝 司馬聃
哀帝 司馬丕
海西公 司馬奕
簡文帝 司馬昱
孝武帝 司馬曜
安帝 司馬德宗
恭帝 司馬德文
8.2.1 十六國
8.2.1.1 成漢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漢)昭文帝 李壽
(漢)末主 李勢
8.2.1.2 漢(前趙)
(漢)光文帝 劉淵
(漢)昭武帝 劉聰
(漢)隱帝 劉粲
(前趙)劉曜
8.2.1.3 後趙
後趙
明帝 石勒
海陽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義陽王 石世
新興王 石尊
石鑒
石祗
8.2.1.4 前涼
武公(明王) 張軌
元公 張實
成王 張茂
忠成公(文王) 張駿
敬烈公(桓王) 張重華
哀公 張耀靈
威王 張祚
敬悼公(沖王) 張玄靚
悼公 張天錫
8.2.1.5 後涼
懿武帝 呂光
隱王 呂紹
靈帝 呂纂
建康公 呂隆
8.2.1.6 西涼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涼
武王 禿發烏孤
康王 禿發利鹿孤
景王 禿發傉檀
8.2.1.8 北涼
建康公 段業
武宣王 沮渠蒙遜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後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寶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沖
段隨
慕容覬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雲
文成帝 馮跋
昭成帝 馮弘
8.2.1.13 南燕
獻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連勃勃
平原王 赫連昌
昌定王 赫連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厲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堅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後秦
武昭帝 姚萇
文桓帝 姚興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國仁
武元王 乞伏乾歸
文昭王 乞伏熾盤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閔
8.2.1.19 代國
拓跋猗盧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鬱律
惠帝 拓跋賀傉
煬帝 拓跋紇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渾
吐谷渾
參見吐谷渾首領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劉裕
少帝 劉義符
文帝 劉義隆
太子 劉劭
孝武帝 劉駿
前廢帝 劉子業
明帝 劉彧
後廢帝 劉昱
順帝 劉淮
9.1.2 齊
高帝 蕭道成
武帝 蕭賾
鬱林王 蕭昭業
海陵王 蕭昭文
明帝 蕭鸞
東昏侯 蕭寶卷
和帝 蕭寶融
9.1.3 梁
武帝 蕭衍
臨賀王 蕭正德
簡文帝 蕭綱
豫章王 蕭棟
武陵王 蕭紀
元帝 蕭繹
閔帝 蕭淵明
敬帝 蕭方智
宣帝 蕭言
明帝 蕭巋
後主 蕭琮
9.1.4 陳
武帝 陳霸先
文帝 陳蒨
廢帝 陳伯宗
宣帝 陳頊
後主 陳叔寶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燾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獻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詡
幼主 元釗
孝庄帝 元子攸
長廣王 元曄
節閔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東魏
孝靜帝 元善見
9.2.3 西魏
文帝 元寶炬
廢帝 元欽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齊
文宣帝 高洋
廢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後主 高緯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恆
范陽王 高紹義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閔帝 宇文覺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贇
靜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楊堅
隋煬帝 楊廣
隋恭帝 楊侑
隋秦王 楊浩
隋越王 楊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淵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後 武曌(太後稱制)
武周聖神皇帝 武則天
唐中宗 李顯
唐殤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肅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適
唐順宗 李誦
唐憲宗 李純
唐穆宗 李恆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曄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詔
南詔
11.2 渤海國
渤海高王 大祚榮
渤海武王 大武藝
渤海文王 大欽茂
大元義
渤海成王 大華興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義
渤海簡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錫
大瑋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國
12.1 五代
12.1.1 後梁
太祖 朱溫
末帝 朱瑱
12.1.2 後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閔帝 李從厚
末帝 李從珂
12.1.3 後晉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貴
12.1.4 後漢
高祖 劉知遠
隱皇帝 劉承佑
12.1.5 後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榮
恭帝 柴宗訓
12.2 十國
12.2.1 吳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錢鏐
世宗 錢元瓘
成宗 錢弘佐
忠遜王 錢弘倧
忠懿王 錢弘俶
12.2.2 閩國
(909年-945年,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審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鈞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荊南
荊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興
文獻王 高從誨
貞懿王 高寶融
荊南侍中 高保勖
荊南侍中 高繼沖
12.2.4 楚國
楚國
(907年-951年,創立者馬殷實際自897年開始地方割據)
武穆王 馬殷
衡陽王 馬希聲
文昭王 馬希范
廢王 馬希廣
恭孝王 馬希萼
馬希崇
12.2.5 吳國
(904年-937年)
太祖 楊行密
烈宗 楊渥
高祖 楊渭
睿帝 楊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後主 李煜
12.2.7 南漢
(917年-971年)
高祖 劉岩
殤帝 劉玢
中宗 劉晟
後主 劉鋹
12.2.8 北漢
(951年-979年)
世祖 劉旻
睿宗 劉鈞
少主 劉繼恩
英武帝 劉繼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後主 王衍
12.2.10 後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後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趙匡胤
宋太宗 趙光義
宋真宗 趙恆
宋仁宗 趙禎
宋英宗 趙曙
宋神宗 趙頊
高太後 宣仁太後高氏(太後垂簾)
宋哲宗 趙煦
宋徽宗 趙佶
宋欽宗 趙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趙構
宋孝宗 趙眘
宋光宗 趙淳
宋寧宗 趙擴
宋理宗 趙昀
宋度宗 趙禥
謝太後 謝道清(太後垂簾)
宋恭帝 趙顯
宋端宗 趙昰
趙昺
14 遼
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
遼應天後 述律平(太後稱制)
遼東丹王 耶律倍
遼太宗 耶律德光
遼世宗 耶律阮
遼穆宗 耶律璟
遼景宗 耶律賢
遼蕭太後 蕭綽(蕭撒葛只)
遼聖宗 耶律隆緒
遼興宗 耶律宗真
遼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繼遷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諒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順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純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頊
獻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金太宗 完顏晟
金熙宗 完顏亶
海陵王 完顏亮
金世宗 完顏雍
金章宗 完顏璟
衛紹王 完顏永濟
金宣宗 完顏珣
金哀宗 宛顏守緒
金末帝 完顏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鐵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監國)
元太宗 窩闊台
馬乃真後 (稱制)
元定宗 貴由
海迷失後 (稱制)
元憲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禪汗)
元成宗 鐵穆耳 (完澤篤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 (普顏篤汗)
元英宗 碩德八剌 (格堅汗)
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圖帖睦爾 (札牙篤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寧宗 懿璘質班
元順帝 妥懽帖睦爾 (元惠宗)(烏哈圖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號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號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號永樂 (廟號初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熾,年號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號宣德
明英宗 朱祁鎮,年號正統/天順
明代宗 朱祁鈺,年號景泰
明憲宗 朱見深,年號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號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號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號嘉靖
明穆宗 朱載垕,年號隆慶
明神宗 朱翊鈞,年號萬曆
明光宗 朱常洛,年號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號天啟
明思宗 朱由檢,年號崇禎
18.1 順
李自成,年號永昌
18.2 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號弘光
唐王 朱聿鍵,年號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號永曆
19 清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c
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通稱順治皇帝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通稱康熙皇帝
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通稱雍正皇帝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乾隆,通稱乾隆皇帝
清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年號嘉慶,通稱嘉慶皇帝
清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年號道光,通稱道光皇帝
清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年號咸豐,通稱咸豐皇帝
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通稱同治皇帝
清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年號光緒,通稱光緒皇帝
清遜帝 愛新覺羅溥儀,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
2. 誰知道商末周初的真正歷史,越詳細越好
商朝的滅亡
商紂王,名叫帝辛,是商朝最後的一位君主。「紂」是「殘義損善」之意,「紂王」是後人對他的貶損評價。史書上記載的紂王的罪行有:沉溺酒色,奢糜腐化。
據說,紂王喜歡飲酒,他鑿地為池,池中注酒,酒上行船。紂王同姬妾親眾在池上劃船飲酒。據說,他在宮內豎起像樹林一樣的木樁,上面掛滿熟肉,叫一些陪伴他的人光著身子在這「肉林」里瘋打瘋鬧。餓了就吃,吃了就玩。據說,他還大興土木,造了一座鹿台。地基三里見方,高逾百丈。他把搜刮來的金銀珠寶和美女們聚集在台上,宴飲狂歡,長達七日七夜,以至君臣姬妾都忘了日月時辰。殘忍暴虐,荼毒四海。據說,他行炮烙之刑,用炭火把中空的銅柱子燒紅,然後叫被殘殺之人在上面爬行,烙得皮焦肉糊而死。
商朝到商紂王時已把自己的國家搞得很糟。他特別講究闊氣,尤其喜歡吃喝。他在王宮里設了酒池肉林。酒池就是鑿一個大得可以行船的池子,裡面灌滿了酒。肉林就是在酒池邊上豎立許多木樁,上面掛著烤得香噴噴的肉。紂王和貴族在酒池邊上盡清地酗酒,到肉林一伸脖子就能吃到肉。
紂王特別寵愛一個叫妲己的女人。妲己盡想出一些壞主意,叫紂王干一些傷天害理的事。例如,她叫商紂王用一種炮烙的殘酷刑罰來懲治那些反對他的人。炮烙就是用炭火把銅柱燒熱後,強迫人在銅柱上爬,掉下來被熊熊燃燒的炭火活活燒死。
據說,他為了觀察正在成長的胎兒,竟殘忍地讓人剖開孕婦的肚子;他想知道冬天光腳過河的農夫為什麼不怕凍,竟叫人砍掉他的雙腳,砸骨驗髓。還有像是寵幸奸臣,重用小人,不敬祖先,不信忠良等種種罪行,令人罄竹難書。後來,紂王失去士氣和民心,終於被武王打敗。他一把火把自己燒死,他的妻子妲己也被武王送上了斷頭台。
紂王這樣荒淫殘暴,經常有人勸阻他,但他總是不聽。他的異母哥哥微子啟對他說:「我們這樣拚命喝酒,敗壞了先祖留下來的美德。喝酒使我們的百姓、大臣們都做出偷竊姦邪的壞事來,眼看我們殷朝就要滅亡了。」紂王不聽微子啟的勸告,微子啟只得偷偷離開他。紂王的堂兄弟箕子也勸紂王,紂王不但不聽,反而把他囚禁起來。紂王的叔叔比干好言規勸他懸崖勒馬,他居然命人殺死比干,剖開肚子,取出心來觀賞。紂王這樣殘暴,嚇得誰也不敢再規勸他了。大臣們有的裝病不出,有的雖上朝但一言不發。一些大官甚至偷偷地拿起商朝太廟里的祭器、樂器,投奔了周武王。
紂王對大臣們尚且這樣殘暴,對待老百姓就更加肆無忌憚了。他要造鹿台,就強迫老百姓去服勞役;他要喝酒,就隨意把老百姓的口糧奪去釀酒;他要吃肉,就迫使老百姓沒日沒夜地到深山密林去獵取野獸;他的愛姬妲己喜歡看殺人,他就隨便地把老百姓拉去砍頭、剁足、剖肚子。老百姓實在無法生活下去了,只好扶老攜幼,哀號哭泣著四處逃亡。
紂王的暴政,使得商朝的統治再也維持不下去了。這時周武王在姜尚和他叔父周公旦的協助下決定進攻商朝。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領兵車300輛,虎賁(近衛軍武士)3000人,士卒45000人,會合各小國部隊,從孟津出發,向商朝都城朝歌進軍。周武王在牧野,豎起伐紂大旗,在誓師大會上,歷數紂王腐敗荒淫、凶惡殘暴的種種罪惡,然後指揮大軍向商軍進攻。此時紂王正帶著他心愛的妲己和寵臣在鹿台欣賞歌舞,飲酒作樂。當下屬把周軍進攻的消息告訴他時,他才慌忙召集大臣商量對策。因商軍主力當時正在東南地區對付東夷,一時調不回來,紂王只好臨時把大批奴隸武裝起來,共70萬人,開赴前線,抵抗周軍進攻。
當周殷兩軍擺開陣勢,准備廝殺時,殷軍在陣前紛紛起義,掉轉戈矛和周軍一起殺向商紂王。紂王大敗,帶著少數衛士逃回朝歌。他知道自己的末日即將來臨,就把玉石和其他寶貝圍在腰上,在鹿台大吃一頓,然後放一把火,把自己燒死了。商朝就這樣滅亡了。周朝
周朝 (公元前1066 -前256)
周朝存在約8O0年.從公元前11世紀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可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西周建都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到公於前771年結束。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周朝和各諸侯國的統治范圍包括今黃河、長江流域和東北、華北的大部。
西周的興起,發展及興亡:
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從周武王滅商朝建國,到周幽王亡國,共歷三百多年,是中華帝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他的物質,精神文明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音「庫」kuˋ」元妃「姜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後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於邰。商朝初年,他的後代「公劉」率族人遷到磁。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古公」的幼子「季歷」繼位後,修行道義,發展生產,驅逐夷狄,力量更為強大,與商發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將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於游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發繼位, 稱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准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周武王建周後,大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四十。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征,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制。周公還制澧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當時,王道微缺,「周昭王」貴為天子,南巡漢水時,卻被船夫用特製的膠船暗算,葬身於魚腹之中。「周穆王」繼位後,為了恢復周王朝的威望,新設太僕一職,作為太御眾仆之長,以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他制定刑律,減輕刑罰,以加強對臣民的控制,施善政於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禦,制止了掠奪。穆王又曾東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南討「楚國」,大會諸侯於「塗山」。
「周穆王」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於周圍戎狹的不斷侵擾,王朝陷 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國內矛盾日益尖銳。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周厲王」,不僅不採取安撫民眾、發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揮霍,連年對外征戰,變本加厲地剝奪,壟斷山澤 之利,引起民眾的不滿和議論。他就派巫師監視,殺死議論的人,使矛盾更為尖銳。三年以後,憤怒的鎬京居民終於發起暴動,將「厲王」流放到「彘(音「至」ˋ」,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歷史上稱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周厲王」死後, 他的兒子「宣王」整頓朝政,曾經使周王朝有所復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 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最嚴重的問題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後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據走褒姒。幽王的兒子「宜臼」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宜臼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周王朝帝系表
1.西周朝
周文王->周武王 -> 周成王 ->周康王 -> 周昭王 -> 周穆王 -> 周共王 -> 周懿王 -> 周孝王 ->周夷王 -> 周厲王 -> 周共和行政 -> 周宣王 -> 周幽王
2.東周朝
平王宜臼 -> 桓王林 -> 庄王佗 -> 厘王胡齊 -> 惠王閬 ->襄王鄭 -> 頃王壬臣 -> 匡王班 -> 定王瑜 ->簡王夷 -> 靈王泄心 -> 景王貴 -> 悼王猛 ->敬王□ -> 元王仁 -> 貞定王介 -> 哀王去疾 ->思王叔 -> 孝王嵬 -> 威烈王午 ->安王驕 ->烈王喜 -> 顯王扁 -> 慎靚王定 -> 赧王延
西周
西周朝(公元前1029年-公元前771年),始於文王,終於幽王,共13帝。周朝的始祖名棄,帝嚳的後裔,棄曾做過堯,舜的農師。周朝姬姓。
西周朝皇帝譜
文王
在位51年
文王姓姬名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後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後被釋放。他禮賢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輔佐,為以後滅商打下基礎。據傳文王死時97歲。
武王
在位5年
武王姬發,父姬昌。即位後大舉伐商,並於牧野,大敗商軍,紂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於鎬京。史稱西周。武王死時54歲。
成王
在位30年
成王姬誦,武王子,即位時12歲。由周公旦攝政。之中,平定武更(紂王子)叛亂,並大封諸侯。成王造東都洛邑。成王死時42歲。
康王
——
康王姬釗,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為的周王,史稱「成康盛世」。康王時,周朝較強盛。
昭王
在位2年
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時,王道微缺」,周國力開始下降,昭王南巡死於楚。
穆王
在位55年
穆王姬滿,昭王子。穆王時作《呂刑》,是流傳下來的我國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周王。
共王
在位12年
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懿王
在位25年
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時,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無力抵抗。
孝王
在位15年
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兒子,共王的弟弟。
夷王
在位12年
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兒子。夷王時,周天子與諸侯的矛盾尖銳化,夷王曾烹殺齊哀公。
厲王
在位16年
厲王姬胡,夷王的兒子。厲王是一位暴君,對外戰爭屢敗,國勢日危。在位16年,竟被國人放逐。
周,召共和
執政14年
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與召穆公共同執政。此二人均為宗周的大貴族。
宣王
在位46年
宣王姬靜,厲王的兒子。即位後針對周王室的內憂外患,進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稱「宣王中興」。
幽王
(前781-前771)年在位,在位11年
幽王姬宮生,宣王的兒子。貪淫無道,為博寵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戲諸侯」,從而亡國被殺。這就是「一笑傾國」的由來。
東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幽王,滅西周。翌年(即BC770年),幽王太子宣臼由鎬京遷都於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遷後之周王朝為東周。周赧王59年(BC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二十五王,歷時五百一十五年.
在周幽王死後,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平王。鑒於鎬京殘破,又處於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衛護下,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王朝。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一百四十多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衛、陳、蔡、吳及越等國.
春秋時期,牛耕已多有使用。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戰國鐵犁鏵冠的出土,說明犁耕在中原已經得到推廣。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東周時期,以農田灌溉為重點的水利建設高潮逐漸興起。水利工程有多種類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東周的建築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是土木工匠中的傑出代表,後人尊稱為祖師。考古發掘所見東周的建築遺跡,多為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以瓦當最為常見,還有青銅斗拱、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築的宏偉壯觀。東周時期,大國爭霸,戰亂頻繁。各諸侯國為其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線的基礎上,不遺餘力地將道路擴展到更為遙遠險絕的地方,因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交通的發展。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 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最後,僅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
東周帝王譜
歷史長河
帝王
帝王介紹
元前770年登基
元前720年去位
平王(宜臼)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720年(在位50年)
東遷於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而周室弱,齊、楚、秦、晉開始強大
元前719年登基
元前697年去位
桓王(林)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97年(在位22年)
平王孫,桓王三年,鄭庄公朝,桓王不禮。十三年,伐鄭,鄭射傷桓王,就是史書說的「箭射王肩」。
元前696年登基
元前681年去位
庄王(佗)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81年(在位15年)
庄王四年,周公黑肩要殺庄王而要立王子克為王。辛伯告發,庄王殺死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國。
元前682年登基
元前677年去位
厘王(胡齊)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77年(在位5年)
庄王子.厘王三年時,齊桓公開始稱霸.
元前677年登基
元前652年去位
惠王(閬)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52年(在位25年)
厘王子.即位初,庄王還有一子叫頹,而且很受寵。及惠王即位,頹聯絡眾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計劃召燕國、衛國的軍隊討伐惠王。惠王逃至鄭國。頹稱王。鄭國、虢國國君大怒。四年,鄭國和虢國發兵討伐,殺死頹,又立惠王。惠王十年的時候,賜齊桓公為伯。
元前651年登基
元前619年去位
襄王(鄭)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19年(在位32年)
惠王子.惠王王後生子叔帶,很受惠王寵愛,襄王也很畏懼他的勢力。三年,叔帶勾結戎、翟討伐襄王,襄王要殺叔帶,叔帶逃往齊國。齊桓公派管仲平滅威脅周朝的外戎,派隰朋平滅威脅晉國的外戎。襄王以上卿之禮款待管仲。管仲拒絕.於是管仲接受下卿之禮的款待,回國。九年,齊桓公卒。二十四年,晉文公卒。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元前619年登基
元前613年去位
頃王(壬臣)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13年(在位6年)
襄王子.
元前612年登基
元前606年去位
匡王(班)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06年(在位6年)
頃王子.
元前606年登基
元前585年去位
定王(瑜)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585年(在位21年)
匡王弟.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的敵人,第二年經過洛邑,讓人問周朝索要九鼎。定王讓王孫滿出使拒絕,楚兵退去。十年,楚莊王圍困鄭國,鄭伯投降,被放。十六年,楚莊王死。
元前585年登基
元前571年去位
簡王(夷)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571年(在位14年)
定王子.簡王十三年,晉國國君厲公被殺,晉國人迎回在周朝的公子子周,立為悼公。
元前571年登基
元前544年去位
靈王(泄心)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544年(在位27年)
簡王子.靈王二十四年,齊國崔杼殺死齊國君庄公。
元前544年登基
元前521年去位
景王(貴)
出生:不詳--死亡:不詳(在位23年)
靈王子.
元前520年登基
元前520年去位
悼王(猛)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520年(在位0年)
景王子.景王喜愛兒子朝,但景王死後.國人立長子猛為王.但被子朝殺死.
元前519年登基
元前476年去位
敬王(丐)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76年(在位43年)
景王子.子朝殺猛後自立,但是晉國擁立丐為敬王.但是子朝在周自立.四年後,晉國率諸侯擁敬王回朝.三十九年,齊田常殺其君簡公這就是有名的"田姓代齊",也就是從這起,齊國的國君不是姜子牙的後裔了,而是田姓,四十一年,楚滅陳。孔子卒。
元前476年登基
元前468年去位
元王(仁)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68年(在位8年)
敬王子.
元前468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定王(介)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41年(在位27年)
元王子.定王十六年,三晉滅智伯,分有其地。這就是有名的"三家分晉".這是春秋和戰國劃分的標志..
元前441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哀王(去疾)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41年(在位0年)
定王長子.哀王即位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就是思王。思王即位五月,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就是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這里就將哀王,思王列在一起
元前440年登基
元前425年去位
考王(嵬)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25年(在位15年)
定王之子.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為桓公,接替周公的官職。桓公死後,兒子威公代立。威公死後,兒子惠公代立,封他的小兒子在鞏這個地方,號東周惠公。
元前425年登基
元前401年去位
威烈王(午)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01年(在位24年)
考王子.威烈王二十三年,正式給與韓、魏、趙諸侯的身份.
元前401年登基
元前375年去位
安王(驕)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375年(在位26年)
威烈王子.即位這一年,楚國盜殺楚聲王
元前375年登基
元前367年去位
烈王(喜)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367年(在位8年)
安王子.
元前367年登基
元前321年去位
顯王(扁)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321年(在位46年)
烈王弟.顯王五年,秦獻公稱伯。四十四年,秦惠王稱王。其後諸侯皆為王
元前320年登基
元前314年去位
慎靚王(定)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314年(在位6年)
顯王子.
元前314年登基
元前256年去位
赧王(延)
出生:不詳--去世:元前256年(在位58年)
慎靚王子.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3. 請問大家《都江堰聯》中「河渠大書秦守惠」一句中的「秦守」,指的是什麼~
戰國時秦國蜀守李冰
巴蜀,今天的四川盆地,兩千年前就是天然糧倉。秦國擁有巴蜀之後,軍糧儲備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公元前280年的秋天,秦滅蜀三十多年後,大將司馬錯在蜀國的首府成都齊集十萬人馬,以數千艘戰船的浩盪之勢,從岷江上游出發,順水進入長江,南下東攻楚國,實踐自己借岷江之勢攻楚的軍事思想。
然而在奪取了楚國的商喻也就是今天的重慶涪陵之後,軍隊卻因為糧草和兵馬不能及時補充,在商喻陷入了癱瘓境地,無法繼續深入楚國。這次戰爭的失敗,暴露了秦國利用蜀國作為攻楚跳板的缺陷。因為當時訓練士兵、打造兵器、徵集軍需物資,主要是在蜀國的中心成都進行。可是造船和起運卻要在岷江上游的汶山進行,兵馬從成都到岷江運輸碼頭,至少要經過五十多公里的陸路行進。糧草從成都出發,也需要數以百萬計的勞工,經過沿途的裝卸艱難才能到達碼頭。這樣一來,就很難在作戰中及時地補充兵援和物資。因此,把岷江改道使其經過成都的想法,在司馬錯伐楚之後開始醞釀。
一項註定將成為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宏大工程,就這樣在公元前三世紀群雄對峙、軍事利益高於一切的中國大地上開始了運籌帷幄。
公元前272年,三十歲的秦國人李冰,奉秦昭王之命,一路艱險來到蜀郡擔任郡守。按照秦國的耕戰文化和司馬錯的軍事思想,這位青年郡守要把自己的蜀地建成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略基地。而當時秦楚兩國也已形成了劍拔弩張的對立局面,所以,把岷江改道,引水經過成都,使其真正成為一條戰爭補給線的計劃的實施,最終歷史性地落在了這位新任郡守身上。
上任後的李冰沿岷江而上,直抵岷江源頭,行程七百多里,開始了水情勘察工作。怎樣才能讓岷江水持續而又穩定地經過成都,使航道暢通。同時又要在洪水季節控制水,不危害平原上的城市,修建一個引水和控水的工程,成為李冰思考的重點。經過了長達三年的時間,在公元前270年,一部精妙的治水方案終於出爐。方案中提出,如果在蜀郡首府成都建立航道,必須先在岷江河道上建起一個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這個工程是這條戰爭補給線能否形成的關鍵。
發源於甘肅與四川交界處雪山的岷江,是長江最大最長的支流。千百條涓涓細流穿過峽谷,千回百轉匯成江河,在千山萬壑間奔騰而下,呼嘯而出。一入平原就像脫韁野馬、四處奔泄。任意塑造出了寬闊而不穩定的河床和時分時合的岔道。不僅水勢洶猛,而且全年水量不穩定。
那麼,在岷江河道中哪一個位置設置工程,才能最好地控制水的流量呢?這將會關繫到工程的成敗。經過考察,李冰選擇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點上建造都江堰,以鎖住岷江的咽喉。
這一年李冰率數萬民工,在岷江河岸邊開始動工。工人們用竹片編成籠,籠內塞滿卵石,然後通過渡船運輸到江心。用整整四年的時間,在岷江江心建起了酷似大魚之嘴的分水堤。當江水流至魚嘴時,自然分成了內外兩江。其中內江為引水河,也就是岷江改道通往成都的工程。在這時,李冰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岷江水在坐落於成都平原西北的尖山前,戛然而止。這座大山成為內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而尖山又是江水流入平原的必經之路。怎麼樣才能把水引入成都平原呢?
李冰決定開山辟水。他要鑿開尖山,讓江水流入平原。這個決定就意味著要將一座大山從中截斷。但是,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戰國時期。那時還沒有發明火葯,也沒有更多的先進工具。要把大山劈開,就只能依靠簡陋的石錘曠日持久地鑿打。如果只用這種方法,鑿開尖山至少需要30年的時間,而秦國的統一大業卻迫在眉捷。
直至今日,我們都不得不佩服李冰那超人的智慧,他想出了一個奇妙的方法。決定對岩石使用火燒水澆的方式:民工們先在尖山虎頭岩岩面上架起大量木柴點火燃燒,一直燒到岩石發紅,再用冰涼的江水,一瓢瓢潑向滾燙的石面。經過熱脹冷縮,岩石崩裂疏鬆之後,民工們才腰系吊繩,登上虎頭岩,揮錘鑿打。這一來,便大大加快了工程的進度。
光蔭荏苒,歷經8年,尖山終於敞開胸懷。虎頭岩的山體,分出了一條寬20米的水路。工程的關鍵部分,航道入水口的建成,使岷江水進入了平原。後人為了紀念李冰的奇思妙想,把這個入水口稱為寶瓶口。從此,汩汩清流,從寶瓶口奔涌而出,永久性地灌溉著成都平原。
李冰當時把都江堰工程的修建選擇在岷江河流的彎道處,依據彎道的水流規律,把江水引入都江堰工程的主體。都江堰工程又分為三大部分對水進行處理: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和魚嘴分水堤尾部的飛沙堰。
面對滾滾而下的江水,首先由魚嘴分水堤把江水分為內外兩江,平時六成江水分入內江,以保證成都平原的航運灌溉,夏季洪水到來時則利用彎道動力學的自然規律,將六成以上的江水,泄入外江主流,而後匯入長江,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澇之災。同時內江最終入口寶瓶口如同約束狂野江水的瓶頸,控制著多餘的江水無法進入成都平原,轉而從飛沙堰溢入外江,做到二次分洪。不僅如此,今天全世界水利工程都為之困擾的泥沙排放問題,已在都江堰工程中得到了最為精妙的處理。在魚嘴分流的地方,內江處於凹地,外江處於凸地,根據彎道的水流規律,表層水流流向凹地,底層水流流向凸地。因此,隨洪水而下的沙石大部分隨底層水流流向外江。
分沙之後,仍然有部分泥沙流向內江。這時,河道又利用江水直沖水底崖壁而產生的旋流沖力,再度將泥沙從河道側面的飛沙堰排走。洪水越大,沙石的排除率越高,最高竟可達到98%。都江堰工程這巧奪天工的三大部分,首尾呼應、互相配合,成功地做到了防洪排沙,它所蘊含的精湛水利原理,使都江堰工程成為世界水利史上的典範之作。
都江堰建成後,李冰還定下了每年維修河道的制度。政府組織民工,每年利用枯水季節清理河床。清淤時必須要挖夠深度,以什麼深度為標准呢?李冰當時在寶瓶口前的河床底埋下了石馬,每年掏灘只要看見石馬,深度就夠標准了。過深,內江進水量大,灌區會受到洪水威脅;過淺,內江進水量少,灌區會遭受旱災。同時,在歲修時還要調整飛沙堰的高度,確保飛沙堰既能排沙,又能泄洪。這條「深掏灘低作堰」的治水經驗歷經千年至今還被奉為治水經典,為人們所使用。
千年滄桑之後,都江堰不僅沒有衰退成為歷史遺跡,發揮的效益還與日俱增。控灌的農田從秦漢時代的一百多萬畝,增加到了今天的一千多萬畝。
由於都江堰崇尚自然的治水思路,有濃厚的東方哲學色彩,使它在漫長的時代里,已經與自然融為了一體,渾然天成,所以才能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公元前256年,歷時14年之後,世界水利史上的驚世之作———都江堰建成竣工,開始了它對四川平原持續至今的影響。
此後,從成都出川的暢通水路上,漂滿了船舶,岷江上游沿岸的木料順水而下,運往成都製造戰船,士兵和兵器都直接在成都集散。
面對岷江之水在成都平原上的新水源,老百姓紛紛主動開挖大小溝渠,把水引向田間。巨扇式的渠網使廣袤的平原和附近的丘陵一改舊貌,短短數十年就使曾經旱澇無常的四川盆地增加了萬畝良田。
從公元前230年開始,又有十萬秦國人,陸續從北方遷往蜀地,與當地居民共同開墾廣闊的平原。囤積的糧食使蜀郡成為當時天下最大的糧倉。秦國國力與日俱增,成為當時中國疆土上最強大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