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把加盟商當韭菜割只是其一,為啥說喜姐炸串沒護城河、衰落是必然
最近,炸串界的一姐「喜姐炸串」虛火正盛,其成立於2018年,至今2021年,炸串一姐的門店數早已超過了炸串界的一哥——誇父炸串。
炸串品牌化的呼聲是從誇父炸串於2018年開業前後喊出來的,之後的2019年,行業開始有了不下十來家新的炸串品牌,但非常心痛的是,炸串品牌們不過剛冒頭就遇到了疫情的嚴重打擊,大多新品牌們非殘即廢。
而我們也看到,之前高調的誇父炸串似乎也有了慢下來的調調,這個從發展之初就解決了供應鏈和品牌模型的炸串一哥開的炸串品牌會慢下來,是否意味著炸串品類實際並沒有預想中的那麼風光?
一哥發展慢了,一姐自然春風得意,在喜姐炸串的官網上赫然寫著「幫助10萬人成功實現創業夢想」的小目標。
喜姐炸串想要百城(十)萬店,按品類發展模型來看,在一個品類下想要有一家超過萬店級且可持續發展的大品牌,則意味著該品類下會有3-5家千店品牌、10-30家百店品牌以及成百上千家非品牌門店。
喜姐炸串能否實現自己的豪言壯志?又或者所謂的「幫助10萬人成功」不過是完全不考慮到品類實際、僅僅是為了加盟而營造出來的面子工程?
今天,筷玩思維就來剖析下炸串這個品類,再對應喜姐炸串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看炸串這個行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更重要的,我們想探討炸串品類到底有沒有未來、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
✔面對正新雞排等的後來者居上,喜姐炸串的模型毫無優勢
喜姐炸串創始人王寬寬早前曾對外表示,之前做麻辣燙連鎖受過品類發展痛點的傷害,所以現在做炸串堅決不做蔬菜等生鮮產品,其餘菜品必須實現全鏈條配送。
實際上,目前加盟風頭最盛、發展速度最快的麻辣燙、火鍋、串串等基本還無法做到全鏈路配送,它們為什麼不去掉生鮮?
答案其實是因為它們知曉餐飲的本質就在於蔬菜等生鮮二字,沒有了蔬菜這類生鮮,餐飲二字是無法成立的,不信去問問海底撈、大董、全聚德、西貝、麥當勞、真功夫等任何餐飲品牌,問問他們能去生鮮、能去蔬菜不?
喜姐公然diss麻辣燙等連鎖加盟的非全鏈路實際之後做出了自己的決定,從門店可見,喜姐的菜品有99.86%屬於葷菜且都是完全可以實現速凍配送的市場化標准產品。
這樣的自斷一臂導致了誇父炸串和正新雞排等都可以與喜姐直接競爭,且前兩者都必然比喜姐炸串更有優勢,誇父炸串的產品更多元化,葷素搭配也更加解膩,正新雞排在競爭中更是直接幫喜姐圓夢。
2019年5月,正新雞排就開始賣炸串了,它從炸雞到炸串不過就是如同左手握右手,靠著自家供應鏈優勢的正新早已將供應鏈的各種可能玩出了天際,一個標准品到手,正新瞬間就可以在全國兩萬多家門店鋪開。
目前,正新雞排門店菜單的版面從視覺的角度已有85%以上被炸串占據,基於全國兩萬多家門店,正新可以迅速測試市場對於某個產品的消費喜好度,以高效上新或迅速下架。
當有些人還在思考炸串能否開一萬家店,而正新早在自己的兩萬多家門店鋪開了,就算未來炸串的生命周期到了,正新下架炸串也不過舉手之瞬而已,事實上,正新雞排的炸串包括其它產品如此熱銷,這得益於正新自有供應鏈的成熟和穩重的定價。
喜姐可以上的串,包括臭豆腐等,正新完全可以無縫對接,而正新雞排玩得很溜的並不只有炸而已,其門店還有煎、烤兩個位置。這意味著,喜姐不過是縮水版的正新而已。
一個品牌被去了勢,又沒有葵花寶典護身,它在江湖是難有未來的。
✔事實上,炸串不是傳統品類,它的根基比酸菜魚米飯更飄搖
今天還會有多少人願意去開酸菜魚米飯門店?而在2017年,酸菜魚米飯可是餐飲加盟的一大明星品類。
酸菜魚米飯會被替代,是因為這個品類的文化屬性偏低,它屬於後餐飲的改良品類,如果門店用的是巴沙魚,它甚至和酸菜魚這個菜品本身都沒有太多關系。餐飲業的發展也告訴我們,越是後期的產品,它的生命力就越短。生物學也告訴我們,側枝盲端99%以上的結局都是消亡,越後衍的物種,它的根基就越是飄搖。
為什麼酸菜魚米飯會落寞?因為像酸菜魚米飯一樣讓人口爽的菜品太多了,人們根本就不需要特意去消費酸菜魚米飯,早前的高度標准化反而害了它,畢竟味型標准化了,那麼該標准化也同樣可以給其它菜品使用,這就導致酸菜魚米飯的解決方案失去了獨特性。
我們來分開看炸和炸串這兩個東西。北大客座教授、北京食品研究員王仁興特意研究了從商代到清代的所有宮廷菜、官府菜,包括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王仁興在《國菜精華》研究並收錄了616道傳統菜品,但從古至今,該菜譜中用了「炸」這個工藝的菜品不過才11道,佔比連1.8%都不到。
在過去連米都吃不飽的時代,油當然是奢侈品,但宮廷、官府的油是管夠的,對於官府菜而言,不吃炸的菜和油的存量關系不大,到了清代,袁枚是知名美食家,他可以說是清代最懂吃的人之一,但他也不怎麼吃炸的菜品,可見炸在我國傳統極其小眾,出來的東西實際並「不好吃」,到了當代,其背後更有價值感偏低的問題。
比如你去酒店吃一萬元一位的大餐,如果上的全是炸的菜品,你當然會不高興。日本雖然有天婦羅之神,但同樣有拉麵、壽司等「神位」。
炸串是從串串改良來的,串串當然也是後期的產物,過去的人們在田裡的活都忙不完,哪有那麼多閑情去吃串(過去有串串,不過並不屬於民間菜,且在官府菜也極為小眾,佔比同樣不到0.1%)。
所以炸串根本就不是傳統的產物,它的未來甚至比酸菜魚米飯更飄搖、更危險,而說炸串是傳統的,大多數人要提的是80-90年代街頭的炸串,但它嚴格來說不過是油多一些的鐵板燒而已。
過去的小孩喜歡吃炸串,那是因為過去的可選擇消費太少,而現在的新生代群體們,他們的可選擇菜品不說恆河沙數,但起碼也有如江海之多。也就是說,炸串既沒有傳統文化優勢,更不是傳統菜品,甚至也沒有獨特性可言。
✔炸串品類風雨飄搖,或許加盟商盡早下車才是王道?
炸串是一個沒有爹媽的孤兒(無機品類),它更沒有一技之長(無技術壁壘),過去的人們下班推個鐵板車就能賣炸串,而在樂山,大多不到50米的大街甚至就有七八家炸串店,但其中不過一兩家風光而已。
炸串有兩個兄弟,一個是(串串)火鍋,另一個是燒烤,炸串和火鍋、燒烤比,誰更好吃?這個根本無需爭論。
不是火鍋、燒烤更好吃,所以它們可以賣得更貴,而是它們的價值感更高,所以,消費者願意為之付更高的價格。
相比之下,大多炸串就只能賣出每串3-5毛的價錢,如10元20串或者10元30串。所以,一些10元5-8串的產品才是炸串店真正的盈利入口。而這個每串1.25-2元的價格基本和一些中端火鍋店的消費持平了,只不過火鍋有鍋底費而已,但如果人多,鍋底費就不足以為道,且消費者付一個鍋底費有一個桌台可以獨享,更有著其它菜品可選擇。
但大多炸串店基本只能讓消費者在路上邊走邊吃,喜姐炸串為了坪效基本不設座位,誇父炸串有座位也有生鮮菜品,但它的核心同樣放在了走街外帶。
問題在於:炸串實際並不適合走街外帶。它會產生竹簽這樣的垃圾,消費者吃完一串需要將空簽拿在手裡,又或者將帶有口水的空簽放回產品袋裡,這是其一,其二是竹簽的頭是尖的,這讓消費者在邊走邊吃時可能會導致系列危險問題(早有系列新聞)。
炸串過去的痛點是不好吃,而它在當下的品類缺陷不僅是文化需求本身,更是與當下年輕人的健康飲食理念相沖突,在持續高溫下也極容易導致油的老化。
大多炸串店因成本問題,它們對老化油會持續使用,如進行過濾,再老油混合新油,但這依然避免不了油在持續高溫下與食物殘渣氧化生成的亞硝基吡啶、烷等致癌物質,以及帶有對人體產生一定毒性的環狀單聚體、二聚體及多聚體等油脂聚合物(參見網路-油炸)。
且不論全供應鏈配送的產品到底還有多少營養價值,就說高溫下長時間使用的油會產生熱氧化反應,生成的過氧化物會直接妨礙機體對油脂和蛋白質的吸收,它也會造成食品營養價值的衰減。所以,蔬菜生鮮在炸串店除了葷素搭配,更是來降低油炸問題影響的,但喜姐炸串直接去了蔬菜等生鮮,這一定不是好的選擇,更不是對顧客負責任的選擇。
炸串,或許真的不是一個好品類?
✔結語
炸串如果真不是一個好品類,那麼喜姐炸串會是一個有價值的好品牌嗎?它有沒有護城河?
我們先從炸串品類本身說起,上文已寫明,無論從產品的角度還是傳統文化的角度,又或者作為餐飲需求解決方案的角度,炸串都不具備真正的市場價值。
炸串不過是一個非常時期的替代物,在當下百花齊放的餐飲市場,它必然會被市場淘汰掉,又或許說,炸串從「炸」這一開始就錯了,而走街外帶更不是炸串的解決方案,它不過是炸串店坪效之低和需求之自卑的一個解決方案而已。
對於喜姐炸串的去生鮮化更是對炸串品類的未來砍了一刀,所以,喜姐的產品都是毫無門檻的標准化產品,這也意味著喜姐其實並無真正的競爭力,更無品牌護城河,喜姐炸串的產品可以出現在任何一家炸串店、炸雞店以及任何一家火鍋店、燒烤店甚至任何一家有炸爐的餐飲門店。
按這個邏輯來看,隨著炸串品牌的多元化,喜姐炸串也會如同過往的單一小龍蝦門店一樣失去它應有的消費價值。那麼,是不是這樣呢?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市場一定早有苗頭,確實,喜姐炸串也給我們展示了這個苗頭。
在喜姐炸串2021年的推文中,它還在用2019年南京門店日銷7萬的數據。一般來說,誰都想要給出最好的數據,但如果這個數據是過去很久的,那麼就代表從過去到現在,它一直都處在低谷下。
2021年喜姐炸串還在推2019年的數據,這就可見喜姐炸串從2019年疫情之後就一直沒真正緩過來,而且南京是喜姐炸串的總部,只有總部的樣板店實現了最高的數據,這就值得加盟商深深思量了,且從2019年10月的某天以後,就算是總部的樣板店也沒能突破輝煌,更沒能再現輝煌,這就是市場熱度、市場需求度下滑的開端了。
在這個下滑的開端之後,正被加盟商拋棄的喜姐炸串沒想著怎麼去解決問題,而是想方設法多發展加盟商、多割韭菜,司馬昭之心,潛在加盟商們可以仔細想一想了。
除了自賣自誇與自導自演,或許炸串至今都從未真正火過。
2. 自己創業開店開什麼比較能掙錢
小吃創業的市場前景廣闊、風險較低、投資小、收益大,小吃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我院特色小吃班主要學習:各式小吃原料初加工、腌制處理技巧; 鐵板系列、涼皮、酸辣粉、麻辣燙、臭豆腐、鹵水鴨霸王、糖油粑粑、口味花甲、口味蝦、重慶烤魚、鐵板煎餅、油炸雞柳、雞排等特色小吃。
還有早點、燒烤、夜宵、煲仔飯、蓋碼飯、鹵水燒臘、泡菜、粉面、奶茶等一站式創業班,可供選擇。
3. 吉阿婆麻辣燙好吃嗎
還是可以的,目前有4種口味,番茄的、骨湯的、麻辣燙、奶味的,每個食客各有各的愛好吧。
4. 陳赫的火鍋、黃曉明的烤肉、關曉彤的奶茶——明星連鎖店的幕後人
自譚鴨血開始,至膳開始打造「明星IP+專業團隊」的運營模式。 (南方周末記者 周小鈴/圖)
在全國開出七百多家分店的賢和庄鹵味火鍋,在其注冊地成都僅有一家門店。
成都的賢和庄位於錦江區東大街下東街道,毗鄰成都最繁華的春熙路步行街和太古里商圈。正因為扎在最熱鬧處,這條街也擠滿了餐飲品牌。
這條街上有各種各樣的火鍋店,其中賢和庄的招牌上用簡筆勾勒著明星陳赫的樣子,相比其他只有服務員站在門口的火鍋店,賢和庄更引人注意,也常常大排長龍。
「站」在這條街上的明星不止陳赫。距賢和庄幾步之遙,有蕭敬騰的面館,和黃曉明的烤肉店,兩家店門口都豎著明星的人形立牌。有明星元素的餐飲店,總能引發過路者的討論,吸引更多食客。
蕭敬騰的面館每到中午,店內就坐得滿滿當當。一位食客坐下沒多久,忍不住問服務員,「你們為什麼穿著譚鴨血的制服?」服務員透露,因為兩家實際上是一家。這位服務員的服裝正面,印著「至膳」兩個大字。
至膳,全稱四川至膳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部距下東街道步行只有700米,位於IFS大廈的30層。公司官網介紹,至膳的前身是一家成立於2011年的火鍋品牌「炊二哥」,創始人周楊。
譚鴨血是至膳最亮眼的一塊品牌。在至膳總部,專門辟有一塊區域,展示譚鴨血的店內設計,「百年譚鴨血」的牌匾高懸頭頂。展示區內,有一口超大的火鍋陳列著至膳孵化的一系列餐飲品牌:賢和庄、燒江南、灶門坎、天然獃等,它們是與陳赫、黃曉明、孫藝洲、關曉彤等明星合作的品牌。
3月11日,賢合庄一家杭州分店吊頂石膏脫落,砸傷兩名顧客引發關注。4月11日,陳赫在微博表示「向兩位顧客深表歉意,全面排查整改,安全問題絕不姑息!」
成都僅有一家賢合庄,且為直營。店員介紹,這里幾乎都要排隊,只有周一人稍少。 (南方周末記者 周小鈴/圖)
至膳能與明星結緣,與創始人周楊有密切的關系。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他身邊的朋友了解到,周楊生於1984年,18歲起跟著師父學火鍋炒料。打工四年後,他萌生出創業的想法,在朋友介紹下,找到了成都本地的「巴蜀笑星」林曉東。
林曉東個子不高,笑容可掬,藝名「矮冬瓜」。在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中,他是一名丑角。1994年,他曾在春晚上表演皮金滾燈,「雖然只有幾秒的展現時間」。林曉東還擅長評書和金錢板,語言類節目吸引到許多成都本地的觀眾。
林曉東自認「好吃嘴」,尤其是四川火鍋。當周楊和幾個朋友找到他後,合作做火鍋店的想法一拍即合。2008年,「矮冬瓜火鍋店」開張,四年就在全國開了一百多家分店。
但也逐漸出現了內部分歧。
林曉東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當時的團隊可以理解為「草台班子」,隨著店鋪增多,管理能力不足,管理層內耗嚴重,經營思路背道而馳等矛盾激化。2012年,周楊決定離開「矮冬瓜」,創建自己的火鍋品牌「炊二哥」。
「我當時留過他。」林曉東說,他認為周楊是一個有能力、有想法的人。「矮冬瓜火鍋店」雖然用的是林曉東的藝名,但當時林曉東和周楊也只是小股東,沒有話語權。
分家後,林曉東所在的團隊繼續經營「矮冬瓜」,但由於「矮冬瓜」定位為市井火鍋,要做平價,由於以前的管理團隊不專業且難以做好加盟商的品控。林曉東坦言,早期矮冬瓜的門店存活率僅為40%-50%。
與此同時,周楊的炊二哥開始在火鍋界嶄露頭角。
儒墨早期在成都從事 美食 領域的出版工作,對火鍋頗有研究。他曾當面與周楊交流,炊二哥當時是成都第一個能將重慶老灶火鍋標准化、連鎖化的品牌。尤其當炊二哥開到第三十家時,周楊得到了第一筆六百萬投資,這筆投資讓其品牌得以快速發展、規模擴大。
周楊曾對儒墨提到,正是由於有了第一筆投資,炊二哥的定位也從市井火鍋轉變為品牌精品火鍋,也是在這一階段,周楊的火鍋店開始吸引到了明星來買火鍋底料,周楊也藉此積累下了明星人脈。
儒墨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在餐飲行業結識名流不足為奇,「明星也要吃飯,只要你的產品好,明星也會自己找上門」。
天然呆奶茶店由關曉彤任店長,實際操盤的企業是至膳。 (南方周末記者 周小鈴/圖)
2018年1月,周楊新推的品牌「譚鴨血」上線。這一時期,周楊維持一貫的思路,像先前找到林曉東一樣,他找到了同為「巴蜀笑星」的廖健加入譚鴨血。
作為巴蜀本土藝人,豐富的表演經驗讓廖健面對公眾時游刃有餘。在譚鴨血火鍋官網上,廖健身穿白色廚師服,戴著高筒廚師帽,左右手各拿著一柄大勺站在一口大鍋前向來客展示。周楊則帶領團隊在幕後負責運營。
至膳總經理劉少全在2018年5月正式加入譚鴨血,這一年他50歲。此前他在成都一家知名中餐廳從事管理工作,有近二十年餐飲管理經驗。在下海經商之前,他是政府官員。
劉少全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他反復考慮周楊的邀請,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考察譚鴨血成都的線下門店。劉少全觀察到,在譚鴨血吃火鍋有儀式感,這一點是同時期其他的火鍋店沒有的。且譚鴨血主打的單品有記憶點,出於餐飲人的職業敏銳,他決定加入譚鴨血。
目前,周楊任四川至膳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少全負責內部的運營管理事務。南方周末記者在至膳公司前台了解到,周楊本人鮮少出現在公司,有活動時才會來。
劉少全說,目前譚鴨血全國加盟店已達七百多家。
譚鴨血也有不少明星護航。楊坤、蕭敬騰、譚維維、吳孟達等明星都出鏡為其錄制過祝福視頻。在譚鴨血的加盟網站上,掛著周楊、廖健等人與孫楠、任賢齊、容中爾甲等明星的合影。
在2018年中國餐飲首屆火鍋行業分享會上,廖健談到,譚鴨血是明星到成都後都要打卡的地方,「我就有這么好的人緣」。
推出譚鴨血不久,至膳還聯合林曉東推出了另一火鍋品牌蓉一鍋豆花麻辣燙。同樣是「主打單品」和「巴蜀笑星」的標配,但蓉一鍋卻遠不如譚鴨血火。
林曉東分析,譚鴨血能火,一方面是當時川渝火鍋品牌正處於青黃不接時期,另一方面在於譚鴨血將長處合理放大,形成自己的特色。由於當時至膳團隊精力有限,周楊全身心在做譚鴨血,分配到蓉一鍋的精力不多,「總體還是缺少天時地利人和」。
與此同時,業內已經有人注意到「明星+餐飲」的運營模式,也有人向其「示好」,希望能運營矮冬瓜火鍋店。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大多數人只想著讓品牌「遍地開花」,林曉東一一回絕了。
最終,他與四川光琿餐飲管理公司達成了合作。這家火鍋餐飲公司發家於新疆,已在四川簡陽投資建廠。董事長曾光輝是簡陽人,曾是一名駐疆軍人。林曉東看重的是曾光輝團隊的管理能力和供應鏈體系。
經過調整,矮冬瓜火鍋店推出「紅茶鍋底」,開鍋之前服務員送上一段吉祥話增加就餐儀式感。他表示,目前門店存活率已提高至90%。
曾光輝認為,品牌能否真正成功,取決於門店存活率。而門店存活率的高低離不開總部團隊對加盟商的督導、管理及支持。
陳赫的賢和庄是至膳所操作的明星跨界項目中知名度最高的。
福建省賢和庄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11月,由陳赫、朱楨、葉一茜三人創辦,葉一茜於2021年1月6日退股,李晨隨後補位。
2019年6月,成都賢和庄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至膳開始參與運營。目前,至膳持股51%,福建賢和庄持股49%。
成都賢和庄成立後,開店速度明顯提升。2020年夏,成都賢和庄成立一周年,其新聞稿寫到,已開出五百餘家門店,創下「五店齊開」的盛舉。至今,賢和庄全國門店數已超700家。可以比較的是,2020年海底撈新開門店為544家。
南方周末記者以廣州地區加盟商名義向至膳招商人員了解到,加盟商開一家火鍋店的預算,不含房租均在150萬左右,烤肉店在200萬左右,奶茶店不含房租在50萬左右。至膳旗下目前開放加盟的品牌為賢和庄、譚鴨血、燒江南和天然呆。
賢和庄的加盟費根據城市等級、門店規模有所不同。根據《市界》報道,北京地區開一家350平米的賢和庄,投資預算為兩百多萬,三年加盟費為55萬。另據AI 財經 社報道,北京地區300平米的賢和庄投資預算為168萬,三年加盟費為48萬。而在鄭州地區,300-500平米的加盟費用為38萬。
對陳赫的賢和庄成功改造後,至膳開辟出一條孵化明星餐飲品牌的路子。
2020年6月3日,陳赫和孫藝洲共同現身成都,為灶門坎鹵味燒烤站台。兩人在《愛情公寓》中分別扮演曾小賢和呂子喬。天眼查顯示,灶門坎商標屬於四川至鮮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曾遞,原股東周楊在2019年2月27日退出。目前,灶門坎的經營主體為個體戶——錦江區曾記鹵味燒烤,法定代表人為張穎,曾為四川至鮮的股東。
2020年11月24日,黃曉明投資的燒江南在成都太古里開業。燒江南的大股東為四川至膳,持股58%。黃曉明並無直接持股。
2020年12月6日,關曉彤的奶茶店天然呆,在四川至膳總部的對面正式開業。奶茶店由她父親關少曾持股35%,至膳品牌負責人熊傑任董事。
目前的明星餐飲品牌,明星對外公布的身份有首席品牌官、品牌主理人、明星合夥人等。一部分明星以個人名字或親屬名義持有該公司股權,作為股東獲得盈利分紅,如陳赫、關曉彤,而另一部分明星則沒有明面上持股。
周楊也是如此,他雖是至膳董事長,但企業實控人為羅毅,在股權關系中沒有周楊的名字。對此,業內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這種情況主要還是看各人性格,有的人不願意站到台前,他本人也是如此,「只要有協議就可以了」。
南方周末記者就火鍋店的合作方式向陳赫團隊發去采訪訴求,但未獲回復。
位於成都的 「辣斗辣」火鍋,杜海濤為品牌大掌櫃,吳昕為品牌大小姐。其運營團隊在附近也開有四家袁老四火鍋。 (南方周末記者 周小鈴/圖)
除了至膳的明星品牌外,在成都的春熙路商圈,還有吳昕、杜海濤合作的餐廳「辣斗辣」,運營團隊是成都金承時光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運營的自有品牌為袁老四火鍋。
與黃曉明的「燒江南」隔街相望的,是Angelababy作為合夥人的「斗鎏火鍋」,其運營團隊為成都見烴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董事長為電台巷火鍋創始人唐一。
「在近一年裡,至少有十家『明星+專業團隊』的餐飲品牌並非出自至膳。」四川傳柒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李銳表示,明星資源是開放的,這種『明星+專業團隊』的組合也沒有門檻。區別在於,這里所說的專業團隊,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菜品研發、廚政、運營,還包括全域媒體的推廣團隊、美團點評的運營團隊、活動策劃執行團隊、視覺團隊等,並非簡單組合就能玩得好。
李銳原是四川衛視副總監,在電視台做節目時就與周楊相識。在成立公司之前,李銳常為周楊出謀劃策。2020年4月成立公司,李銳帶著一支主要由媒體人組成的團隊,開始承接至膳在明星餐飲IP傳播、視覺設計、美團點評運營等業務。這支團隊目前有60餘人,公司將近70%的業務量來自至膳。
「關系好到什麼程度?至膳的人在自己公司坐不下,可以暫時到我們公司來辦公。因為我們都在一棟樓。」南方周末記者在傳柒樂辦公室看到許多穿著「至膳」字樣紅色套頭衛衣的員工。
傳柒樂成立後,也是至膳明星餐飲品牌集中爆發的時期。至膳孵化的四個品牌,營銷模式幾乎相同:明星出席開業典禮親自站台,通過短視頻在社交媒體分享裂變,擴大品牌影響力。
「本質上就是用媒體的思維來做餐飲」,李銳團隊的工作包括門店的視覺設計、線上宣傳營銷、線下活動,甚至還成立專門的輿情部門,跟蹤處理明星餐飲品牌的網路輿情。
李銳解釋,明星跨界做餐飲並非易事,既要投入精力,又要承擔風險。明星都會愛惜羽毛,一旦副業經營不善甚至會毀掉明星的個人聲譽。與明星合作,對企業而言亦是雙刃劍。明星自帶流量,但稍有差池,負面話題就會迅速發酵。
「你不要以為明星開店只是站個台而已。」李銳指著自己的手機,接受采訪前,他剛與陳赫就一個短視頻的海報確定顏色細節,「細化到這種程度」。明星老闆會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不遺餘力地宣傳品牌,也常常要出席開業活動。
至膳旗下品牌,明星到店的線下活動和線上推廣也由李銳團隊做。
針對坊間傳聞的明星出席一次加盟店活動收費100萬,李銳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明星參與開業活動是沒有酬勞的,但承接藝人團隊的吃住行、活動經費就不少,更重要的是明星老闆到店作用就在於線上投放,總費用通常高達百萬級。鑒於成本過高,一般單店不建議邀請明星老闆到店。
至膳近一年來密集孵化多個明星餐飲品牌,以加盟形式快速擴張,也為其帶來「割韭菜」的非議。
至膳總經理劉少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按照周揚的說法,2021年的工作思路主要圍繞」維護、穩定、安全」六個字開展,其中「維護」就是指服務好現有加盟商,幫加盟商做好門店經營管理工作。他舉例,從今年4月份起,至膳有近兩百號人在全國各地門店進行巡檢,主要檢查食品安全、服務規范和產品標准等。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儒墨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