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疫情過後,什麼食品會最暢銷
作為一個資深食品從業人員,通過對這段時間的親身體會和感觸,總結了疫情過後相對最暢銷的食品如下:
一,新鮮的果蔬
由於疫情期間物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很多品種的食品供應相對少,尤其是新鮮的果蔬,既能對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又能豐富家庭餐桌。疫情期間很多人出於各種因素考慮會相對比較限制果蔬的購買和食用,有點計劃經濟時代的感覺,一旦放開,供應會更有保障更充足,那麼對人體有益的新鮮果蔬會首推成為最暢銷的食品。
午餐肉
很多家庭可能會採取定期更新庫存的方式來保持自己家庭的應急食品儲備都在保質期內,能夠在很多突發情況出現的時候,解決一家老小的吃飯問題。
五,大健康類的食品
健康的概念也會更加深入人心,因為如果自身身體好,免疫力強,那麼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所以大健康類的食品也成為最暢銷的食品之一,主要有:
1. 保健類食品,比如黑桑葚、紅棗、黑枸杞、桂圓、海參、阿膠、蜂膠、花粉、靈芝粉等等具有保健功能的葯食同源的保健類食品。
2. 提高人體免疫力的鮮食食品,比如說蟲草花、白靈菇、雞胸肉、牛肉、深海魚等等
總之隨著大家對健康意識的增強,只要對身體有好處,能夠提高自身免疫,能夠增強保障的食品,都有可能成為暢銷的食品。
B. 傳統飲食與現代飲食區別
伴隨著餐飲業的動盪與變革,傳統市場正在默默的洗牌,一批新來者悄然登台。他們與傳統的餐飲有什麼不同呢?
應該的品種不一樣。傳統餐飲是大而廣,菜品多,新餐飲是少而精,可搭配套餐。
經營者不一樣。新餐飲大都是80、90後,許多是大學生,學歷高視野寬;還有就是轉行而來的,他們的經營思維有更多的創新與突破。
經營方式不一樣。現在的新餐廳不拘束於店面銷售比較被動,主要依靠移動互聯網,在虛擬的空間里打響口碑,讓顧客還未登門,對餐廳狀況已了如指掌。其營銷方式千奇百怪,擅長抓住顧客的好奇心,製造消費話題。
經營模式也不一樣。傳統餐飲一般是夫妻店,沒有充足的資金,靠的是滾動發展。然而新餐飲則利用資本的思維與能力,他們創業之初就懂得藉助資本的力量。
1.新型調料的運用
比如中餐里傳統的「高湯」,常常用在高檔素菜里。但是高湯獲取不易,得用火腿、雞等高檔食材反復熬煮——吊高湯;成本高昂,耗費時間漫長。
但現代科技的進步,味精(谷氨酸鈉)的發明使得食物的鮮味來源很容易獲得,成本極低,時間極省。同理還有味極鮮醬油、高湯包等的使用。
2.烹飪方式的雜糅
實際上,在新航路開辟以前,整個世界尚未被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各個地區的人們的烹飪方式相對獨立且互不貫通。
比如歐洲地區擅長使用煎炸烤煮等烹飪方式,而中國則在宋朝以後擁有了十分豐富的烹飪技巧,例如爆、炒、溜、燴等。
而大航海時代以來的現代食物實際上都絕非是純粹的「本土食物」了,例如中國現代的白領快餐「蓋澆飯」就融合了西式分餐習慣、便當文化、以及傳統的將「肉糜」澆汁在米飯上的烹飪方式。很多現在的普通中式家庭,也會使用烤箱來製作菜餚。
3.原料的極大豐富
新航路開辟以前,中國沒有玉米、番茄、辣椒、土豆等美洲農作物。而遙遠的西歐則缺少東方的香料,例如白寇、茱萸、芫荽、香葉。
當時的烹飪大多就地取材。西歐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和多雨,豐富的草場適合畜牧業發展,因而乳酪、奶油、黃油成了重要的烹飪調料。遙遠的東方則把帶有辛辣味道的蔥姜蒜帶入食譜。
歐洲人在菜上撒一把歐芹,和中國人在菜里撒一把香菜,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差別。西式沙拉,中式冷盤,其實都是殊途同歸。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交通的發展,放眼現代食物,打開一個普通家庭的冰箱,泰國的魚露、印度的咖喱、西歐的乳酪、日本的海魚、自家地里種的大蔥,應有盡有,融匯廣通,而這樣的場景是古代廚師想都不敢想的。
4.食物等級的差異
在現代文明建立以前,不管是原始奴隸社會還是封建君主專制社會,貴族都享有極大的特權,在飲食上的表現就是「食物貴族化」。
貴族階級的食物極盡精巧、不計成本,不管是在品種還是口味上都幾乎達到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奴隸和平民階層的悲慘遭遇。
C. 傳統餐飲和現代餐飲經營的區別
做餐飲
以前:經營產品
現在:經營人群
如果說如何判定傳統餐飲和互聯網餐飲,那就是傳統餐飲經營產品,互聯網餐飲經營人群。傳統餐飲業之所以容易陷入紅海競爭,表象看是因為同質化競爭,一條街上只要有一家火鍋生意紅火,立刻旁邊就會多了幾家同行。黃燜雞米飯一火,瞬間滿城竟是雞米飯。
徹思叔叔火了,馬上就多了瑞可爺爺,某某爸爸。然後就是團購戰、價格戰、最後就是倒閉戰。本質上看,是因為大家僅僅關注產品,追求爆款,追趕潮流,而本質上是缺乏對消費者的真正關注、理解與洞察。例如:隨著95後,2000後的新生代走向市場,他們的興趣、愛好、審美、社交場景等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隨著國家經濟戰略調整,資本市場的發展,未來會誕生大批的中產階級,他們又有哪些餐飲社交需求尚未被滿足?
別小看我們把思維從產品端轉移到人群端,你的餐飲生意的商業模式都會發生巨大改變。這也是很多傳統餐飲老闆看不上的黃太吉、人人湘、伏牛堂、新西少等卻大受資本青睞的根本原因。因為他們聚焦一個目標人群。例如黃太吉就是為都市潮人、95後而生,聚焦此類人群,解決他們早(黃太吉)、中(牛燉)、晚(大黃瘋)的就餐問題。
因此,如果你的餐廳沒有準確的定位、清晰的目標消費人群,又不懂得如何經營人群,你的生意將變得非常困難。說到這,很多人可能會笑話,說這就是你的狗屁互聯網思維啊,這個誰不會啊。是的,很多人只是知道或者聽過這個,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不信,你看看周圍有幾家餐飲會員系統做得非常好的)
做品牌
以前:以產品為中心,口碑傳播
現在:把產品做成內容,讓媒體爭相報道
什麼是互聯網品牌呢?我的定義是:
1、有溫度、有情感、有人性關懷、走心的品牌。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有網感的品牌。
2、品牌的建立和傳播主要依靠互聯網、靠互聯網口碑傳播,而不是靠大眾傳播,靠線下店傳播。
過去我們傳統餐飲業取名大多數是以產品、品類為核心,例如:張家小面、老李家肉夾饃、老孫家泡饃。品牌的建立主要是依靠人與人之間的口碑加線下門店開拓,個別實力雄厚的土豪則靠大眾媒體轟炸。
而今天在移動互聯網、社交網路傳播時代,傳統的餐飲業一定要懂得借用互聯網、尤其是社交網路高效率、低成本、快速度的方式來做品牌傳播。更重要的是,企業要懂得把企業所有的產品都做成內容,讓消費者和意見領袖、傳統媒體和自媒體爭相報道、免費報道。這一點,不可否認,京城的互聯網餐飲品牌的創始人都深諳此道。很多人都說他們善於忽悠,要知道這年頭忽悠確實是第一生產力啊。
低水平的忽悠叫忽悠,高水平的忽悠就是製造話題、製造內容。黃太吉的「土豪金」煎餅、比「bigger 更 bigger」,絕非一般的餐飲企業能創造的內容。我們過去常常羨慕KFC、麥當勞的廣告多麼牛逼、多麼煽情、多麼有意思,如今我們國內的品牌終於也可以透過社交網路來製作高水平的、可傳播的內容,這樣的忽悠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越多越好!
我們失控互聯網餐飲俱樂部會員彭暉先生的莫奈花園,僅僅依靠彭總親自在線與微博上的粉絲們互動,短短四個月就吸引16000多名真實粉絲,更重要的是透過粉絲之間的口碑傳播,莫奈花園成為武漢地區法式甜點的第一品牌,更被瑞安集團旗下、武漢地區最嚴苛的商業地產商武漢新天地邀請進入。這就是傳統餐飲運用互聯網、社交網路建立品牌的最佳詮釋。
做服務
以前:感動顧客
現在:把餐廳做成社交平台
什麼是互聯網化的產品與服務?
1、單品突破、精品致勝
傳統餐飲業,小到一個面館,大到一個大酒樓,菜單之豐富、品種之繁雜,往往令人眼花繚亂。中餐的標准化一直被認為是制約中餐發展的難題,但是近年來發現,越是簡單的、越是可以復制的。我們來看第一波的互聯網餐飲品牌,黃太吉主打煎餅、伏牛堂主打常德米粉、西少爺主打肉夾饃,無一不是單品突破、精品致勝。再看看這幾年悶聲大發財的黃記煌燜鍋,品類也是少之又少。只有精品化,才可以標准化。
2、產品有美感(顏值高)、服務有驚喜(可拍照)氛圍有共鳴(可分享)
今天的年輕消費者到餐廳,不是用嘴吃,而是先用手機看。如果你有服務生,他的作用絕不僅僅是端個盤子。要麼服務生顏值高、要麼會跳舞善互動,看看57度湘、水貨的服務生,要知道他們可都是朋友圈曬圖的熱點、微信公眾號里的熱門案例、熱門話題。
3、氛圍有共鳴
今天的餐飲業有一個死穴,就是過度裝潢,大家言必稱綠茶、外婆家的裝修多麼有調調。要知道他們可是有商場裝修補貼的,更重要是的他們是這類小資情調餐廳的開創者、領導者。你一個後來者,既沒有補貼,也沒有自己的風格,盲目地模仿和追隨領先者,不過是幫他在強化消費者印象罷了。而真正具備互聯網思維的環境,是回歸人性、回歸以消費者為核心,創造一個可以讓他覺得適合某個社交場景的氛圍或者場景。
餐飲的本質是社交。我們要思考她(他)是和誰來吃,怎麼吃,為什麼吃。今天吃飽只需要一個外賣,而更多時候,就餐是一種線下社交行為。所以,老闆們,你們要思考打算提供給目標消費者一個什麼樣的氛圍、什麼樣的場,讓她們沉浸其中、並樂於分享。
做顧客粘性
以前:靠會員、靠電話號碼
現在:建立社群,與粉絲互動
什麼是互聯網會員?簡單講,就是會員數字化。很多餐廳今天居然還在使用實體會員卡,與會員之間的連接居然是手機號碼,會員既無法自助查詢積分、賬戶余額、也無法與商家進行離店後的互動。在這樣一個全面數字化、信息化、互聯網化的時代,我不得不說這樣的企業真的很危險。
我們失控互聯網餐飲俱樂部的一位會員,在一個SHOPPINGMALL內有四家不同品牌的餐飲店,如今他把會員數字化、社交化放在第一戰略。在會員招募上,只使用微信會員系統,完全放棄紙質會員卡,僅僅依靠在店內給到店客人提供微信會員價、掃微信會員贈飲品幾個策略,短短幾個月就集聚了8萬名會員。而透過在微信公眾號里舉辦各種試吃、會員限時限價限量的活動,大大提高了會員活躍度。下一步,他還聽取了奕宏的建議,將自己打造成吃貨們的朋友和意見領袖,與粉絲面對面地互動。相信,這一系列的布局,會讓他擁有高質量、高活躍度、高粘度的粉絲用戶,我跟他說,你從此再也不擔心MALL漲你的房租,而你只要是圍繞這群粉絲,想開什麼店、就開什麼店。這就是未來每個企業都要懂得經營粉絲和社群,這才是你抵禦房東無節操漲房租,還有防止被互聯網餐飲平台空心化的最佳手段。
與平台合作
用好平台與工具
美團、大眾點評、餓了么、淘點點、網路外賣等等,這些互聯網餐飲平台,今天用各種補貼、各種促銷來吸引你與他們合作,本質不是為了幫助你,而是要成為新一代餐飲消費人群的首選入口。最終他們就會和淘寶、京東一樣成為線上的SHOPPINGMALL,漲房租是必然的事。所以餐飲企業在與其打交道時,必須懂得借用他們的力量和流量,而不依賴,否則下場會很慘。
在現階段這些平台還在處於跑馬圈地階段,因此,在他們可以提供低價高質流量時,緊緊把握機會,懂得分析各家平台優勢,為我所用。就像十年前的淘寶,你若抓住那時流量價格極低的機會,再懂得後期維護好自己的用戶和粉絲,今天也能做成一個億級甚至十億級的品牌。
所以,一方面是我們既不要談平台色變,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要唯平台是尊。至於談到互聯網工具,那就更加令人眼花繚亂,也是最讓傳統餐飲企業困惑的地方。微博、微信(個人號、朋友圈、微信群、訂閱號、服務號)、H5頁面、各種CRM、ERP、排隊APP、預定APP、外賣APP,究竟該如何選擇,如何運用。再加上一些無良商家,利用餐飲老闆對互聯網的恐慌,用欺騙忽悠手段,賣給他們一堆垃圾軟體,更是加深了餐飲老闆對互聯網化的恐懼感。
其實工具永遠是死的,只有你真正掌握了餐飲互聯網化的本質、核心、原理,選擇工具就不難了。我今天在失控俱樂部就推行一個好的工具,只要有會員用得好,大家就共享,甚至共同出資開發,大大降低了選擇成本和製作成本。
企業發展
用好互聯網金融與資本
我們都知道傳統的餐飲企業經營的好,現金流非常好,所以絕大多數餐飲企業是很少跟資本打交道。還有一些品牌採用加盟代理的方法,更是賺得盆滿缽滿。
但是,一個企業要想做大、尤其是那些懂金融、與資本關系良好的企業,就顯示出他們在這個時代的優勢。尤其今天的資本不僅僅能夠提供企業發展的資金,還可以提供給企業宏觀的戰略布局、高級人才的引進,幫助企業規范化、制度化。
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我們的國家戰略就是成為品牌大國、資本強國,國家都在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如果我們的餐飲企業家還按照過去的經驗,老的思維來思考企業發展路徑,就又要落後於時代。而今天互聯網金融更是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融資渠道,例如眾籌、P2P等,傳統的餐飲企業也不可以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