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雲南米線 順序
不管有多少配料
一般是按照先生後熟 先葷後素的順序放,這里給您提供兩個簡單的資料,介紹一下過橋米線. 祝胃口好!
資料一:
過橋米線由湯、片和米線、佐料三部分組成。吃時用大磁碗一隻,先放熟雞油、味精、胡椒面,然後將雞、鴨、排骨、豬筒子骨等熬出的湯舀入碗內端上桌備用。此時滾湯被厚厚的一層油蓋住不冒氣,但食客千萬不可先喝湯,以免燙傷。要先把鴿雞磕入碗內,接著把生魚片、生肉片、雞肉、豬肝、腰花、魷魚、海參、肚片等生的肉食依次放入,並有筷子輕輕撥動,好讓生肉燙熟。然後放入香脆、叉燒等熟肉,再加入豌豆類、嫩韭菜、菠菜、豆腐皮、米線,最後加入醬油、辣子油。吃起來味道特別濃郁鮮美,營養非常豐富,常常令中外食客贊不絕口。過橋米線集中地體現了滇菜而豐盛的原料,精湛的技術和特殊的吃法,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過橋米線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的起源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過橋米線最初起源於滇南的蒙自縣城。相傳在城外有一個南湖(現在猶存),湖水清澈如碧,湖畔垂柳成行。湖心有個小島,島上不公有亭台樓閣,而且翠竹成林,古木參天,景色優美幽靜,空氣清新宜人,是附近學子們攻讀詩書的好地方,有個書生到湖心的小島去讀書備考,但因為埋頭用功,常常忘記吃妻子送去的飯菜,等到吃的時候往往又涼了。由於飲食不正常,天長日久,身體日見消瘦,賢妻十分心疼。有一次,妻子殺了一隻肥母雞,用砂鍋熬好後送去,很長時間仍角溫熱,便用當地人喜歡吃的米線和其他佐料放入,味道很鮮美,收生也喜歡吃,賢惠的妻子就常常仿此做好送去。後來,書生金榜題名,但他念念不望妻子的盛情,戲說是吃了妻子送的雞湯米線才考中的。因為他妻子送米線到島上要經過一道曲徑小橋,書生便把這種做法的米線叫做"過橋米線",此事一時傳為美談。人們紛紛仿照書生妻的做法吃米線,過橋米線從此流傳開來。經過後人的加工改進,過橋米線越做越好,越傳越遠。
資料二
過橋米線,是雲南著名的風味小吃。過橋米線主要以湯、肉片、米線再加作料做成。湯用肥雞、豬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為佳,將雞脯、豬裡脊、肝、腰花、鮮魚等切成薄片,擺入小碟,米線則以細白、有韌性者為好;同時備有豌豆尖、黃芽韭菜、嫩菠菜等。進餐時,以大"海參碗"盛湯,加味精、胡菽、熟雞油。湯滾油厚,不冒一絲熱氣。湯上桌後,將鴿蛋磕入碗內,繼而將肉片氽入湯中,輕輕一攪,霎時變得雪白、細嫩。然後再放入鮮菜、米線,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
雲南米線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大米經過發酵後磨粉製成的,俗稱「酸漿米線」,工藝復雜,生產周期長。特點:米線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的清香味,是傳統的製作方法。另一類是大米磨粉後直接放到機器中擠壓成型,靠摩擦的熱度使大米糊化成型,稱為「干漿米線」。干漿米線曬干後即為「干米線」,方便攜帶和貯藏。食用時,再蒸煮漲發。干漿米線筋骨硬,咬口,線長,但缺乏大米的清香味。
不光如此,這吃法也大有講究。第一次吃過橋米線一定要先學點常識,正確的吃法不但關系品嘗到美味,更關繫到食客的「人身安全」。過橋米線會同時上桌滾湯、葷料盤、素料盤和風味鹹菜碟。萬不可上來就先嘗湯,因為表面上看起來的一碗不冒熱氣的滾湯溫度達到170度,雲南就曾發生過滾湯燙傷外國遊客的事件。吃慣了過橋米線的雲南人會不慌不忙地先端起葷料盤,按先生後熟的順序把各種肉片一一入湯,並用筷子將肉片在湯內輕輕涮幾下,頓時鮮活的肉片變成白色;之後放入鵪鶉蛋,接著放素料盤中的各種配料,先菊花後其它,可根據自己口味選擇或放棄某些品種。這時,大海碗內已呈現出五色交映的動人景象,令人胃口大開、垂涎欲滴。
下面就該「過橋」了——把米線碗湊近湯碗,用筷子夾起米線向上提起放入湯內,米線在兩碗之間搭起一座不斷線的「橋」,如果一下把一碗米線囫圇倒進,不是不可以,只是辜負了「過橋」的意境。最後選幾種自己中意的風味鹹菜碟(多為酸辣口味),在雲南不講究的農家,這些小料全部都是擺在一邊,客人隨意選幾種,而在城市的餐廳一般就只提供兩種左右了。正所謂,小料不在多,意在提味。
吃到正宗道地的過橋米線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北京如此,在雲南也是如此。雖是一道地方小吃,但是上好的過橋米線對原料和製作過程要求非常高,在北京或雲南只外經營的商家,如果沒有運輸和采購上的能力,或者規模、檔次上的經營能力,根本就不太可能做的出來。即使對於雲南當地的廚師來說,料理出過關的過橋米線也需要多年的經驗。
過橋米線的水準如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於湯。用的是老土雞、老鴨、童子骨和宣威火腿骨(純雞湯太鮮,奪味)經六、七個小時熬制,之後再調好湯味待用。配湯的比例很關鍵,各家的好壞全在這湯上看高低。湯要濾過,使其清澈透亮,在我們的酒樓,師傅們都是每天半夜三、四點鍾熬湯,當天熬當天用。
葷、素料盤里的大部分原料都是非常有講究的,比如魚片一定要用新鮮的生烏魚片,火腿必須是雲腿,豆芽要掐尖。尤其是葷料盤里的「香酥」,用的是農民家自養的吃糧食、菜葉的豬,精選五花肉切好腌制後,外裹豌豆粉小火慢炸。很多人想不到這么簡單的一種小配料其實有挺大學問,就連豬肉的不同部位做出來的香酥味道都會不一樣,所以行內有「一碟香酥,三年學徒」的說法。
才子佳人的俗故事
到雲南吃過橋米線,幾乎所有人都會同時聽到這個聞名遐爾的有關過橋米線的傳說,知道來歷,吃起來會更添美妙滋味。
相傳,清朝時滇南蒙自縣城外有一湖心小島,一秀常到島上讀書,秀才賢慧勤勞的娘子常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後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著厚厚的那層雞油有如蓋蓋一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線等吃時再放,還能更加爽口。於是她先把肥雞、童子骨等熟好清湯,上覆厚厚雞油;米線在家燙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世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
雲南蒙自是過橋米線的發源地之一,那裡的過橋米線正宗且味美,有四大特色。第一是碗大,據說最大的碗可以給小孩子洗臉!再說過橋米線有幾十種配料,碗不大也著實裝不下。第二是湯滾,高湯起鍋後用油封住,上桌時看起來死水微瀾,其實溫度能把生肉燙熟。第三是用的是生肉,過橋米線的配料中葷菜幾乎全是生的,用刀切得飛薄,全靠那碗湯燙熟。第四是料多,雲南人把過橋米線叫作一套米線,稍有檔次的一套米線配料就能有十幾種,包含了許多雲南的土特產。
建新園是國有老字型大小店,至今已有50多年歷史,經營的是老昆明口味過橋米線,採用無火烹飪藝術。雖然現在的客人多不太喜歡油膩,但建新園還是極力保持著過橋米線的傳統口味,這也包括「油多」這一特點。
昆明有一家經營蒙自過橋米線的,光辣椒就有七八種之多,在滇池電影院和平村,店名不記得了,靠近舊鐵路。
想看美景就去「滇陽六景」之一蓮花池畔的「過橋都」,波光碧影、亭台樓榭的清幽環境,讓人先有心曠神怡的心境。在傳統口味的基礎上,將雲南特色的民族菜餚引入過橋米線,比如各種野生菌、乳扇、蜂蛹等特色菜。
有「雲南麥當勞」之稱的橋香園屬於大眾化的檔次,把米線當成快餐來賣也就有快餐的標准了。優點是連鎖店多、標准化管理,在昆明隨處吃得到。
要吃真正的過橋米線,要到其發源地蒙自,那裡曾是雲南南部的文化中心,還保留了法國殖民時期的尺軌鐵路。蒙自的米線用料好,柔糯適口,絕非干米線可比;配料考究,調味豐富,製作精細,湯味香醇。最經典的是「菊花過橋米線」,在蒙自的天馬路上有家著名的過橋米線店,聽說是蒙自過橋米線的鼻祖之一,也是滇南最大的過橋米線專賣店。每天十多個小時賣過橋米線,價格從十幾元到百元。
Ⅱ 麗江過橋米線有哪幾家
古城秋月閣餐吧,古城入口,新義街一號。從大水車東邊的警務亭南行約50米拐角處。
魚米河手機城對面有一家很到招牌的「蒙自過橋米線」。
Ⅲ 麗江古城哪裡的米線比較正宗啊
我剛回來,吃過一家,叫秋月閣的,聽說是從昆明專門請了做米線的廚師,挺好吃的,是我麗江吃過最好吃的了。早中晚都提供。他們家還有三文魚、臘排骨。可以一起點。
希望你不會失望,呵呵。
Ⅳ 絕句宋志南
南宋僧人志南《絕句》的詩意:
乘小船沿溪水而來,小船系在溪水邊老樹下。感覺下雨,便戴上小草帽,繼續過橋在細雨中欣賞前方美景。扶著藜杖來到小橋東面,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輕盈多姿。
原文: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著拐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絕句》選自清代厲鶚《宋詩紀事》卷九三,表達了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4)蜀雲閣過橋米線加盟費多少擴展閱讀
詩詞賞析
這首詩寫春天美景,沒有一般地描繪花開鳥鳴,主要寫了春天的風雨。表現了作者體察的細膩和筆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淺顯的詞句是經過精心錘煉的,因而韻味十足。他重點從感覺入手,寫自己春遊的喜悅心情,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也為讀者展現出春天無限美好的世界。
第一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古木,老樹。陰,樹蔭。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說:我在一棵老樹蔭下拴住小船。它告訴我們,作者是乘船出來春遊的。而且這個地方有樹有水,是個好去處。古木成蔭,又乘帶篷的船,暗示了春來天暖,並會有風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過橋東」。杖藜,藜杖,藜是一種草,莖很堅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實際是「我扶杖藜」。說藜杖扶著我,將杖擬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間的感情。
這句寫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雖然年紀老了,但游興很濃。其實在乘船途中,他已經在欣賞春天美景了,現在又徒步游賞,可見春天景色的迷人。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濕」、「不寒」二詞上。
「欲濕」,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
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作者簡介
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麼前。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Ⅳ 正宗雲南過橋米線怎麼做好吃
不管有多少配料
一般是按照先生後熟 先葷後素的順序放,這里給您提供兩個簡單的資料,介紹一下過橋米線. 祝胃口好!
資料一:
過橋米線由湯、片和米線、佐料三部分組成。吃時用大磁碗一隻,先放熟雞油、味精、胡椒面,然後將雞、鴨、排骨、豬筒子骨等熬出的湯舀入碗內端上桌備用。此時滾湯被厚厚的一層油蓋住不冒氣,但食客千萬不可先喝湯,以免燙傷。要先把鴿雞磕入碗內,接著把生魚片、生肉片、雞肉、豬肝、腰花、魷魚、海參、肚片等生的肉食依次放入,並有筷子輕輕撥動,好讓生肉燙熟。然後放入香脆、叉燒等熟肉,再加入豌豆類、嫩韭菜、菠菜、豆腐皮、米線,最後加入醬油、辣子油。吃起來味道特別濃郁鮮美,營養非常豐富,常常令中外食客贊不絕口。過橋米線集中地體現了滇菜而豐盛的原料,精湛的技術和特殊的吃法,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過橋米線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的起源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過橋米線最初起源於滇南的蒙自縣城。相傳在城外有一個南湖(現在猶存),湖水清澈如碧,湖畔垂柳成行。湖心有個小島,島上不公有亭台樓閣,而且翠竹成林,古木參天,景色優美幽靜,空氣清新宜人,是附近學子們攻讀詩書的好地方,有個書生到湖心的小島去讀書備考,但因為埋頭用功,常常忘記吃妻子送去的飯菜,等到吃的時候往往又涼了。由於飲食不正常,天長日久,身體日見消瘦,賢妻十分心疼。有一次,妻子殺了一隻肥母雞,用砂鍋熬好後送去,很長時間仍角溫熱,便用當地人喜歡吃的米線和其他佐料放入,味道很鮮美,收生也喜歡吃,賢惠的妻子就常常仿此做好送去。後來,書生金榜題名,但他念念不望妻子的盛情,戲說是吃了妻子送的雞湯米線才考中的。因為他妻子送米線到島上要經過一道曲徑小橋,書生便把這種做法的米線叫做"過橋米線",此事一時傳為美談。人們紛紛仿照書生妻的做法吃米線,過橋米線從此流傳開來。經過後人的加工改進,過橋米線越做越好,越傳越遠。
資料二
過橋米線,是雲南著名的風味小吃。過橋米線主要以湯、肉片、米線再加作料做成。湯用肥雞、豬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為佳,將雞脯、豬裡脊、肝、腰花、鮮魚等切成薄片,擺入小碟,米線則以細白、有韌性者為好;同時備有豌豆尖、黃芽韭菜、嫩菠菜等。進餐時,以大"海參碗"盛湯,加味精、胡菽、熟雞油。湯滾油厚,不冒一絲熱氣。湯上桌後,將鴿蛋磕入碗內,繼而將肉片氽入湯中,輕輕一攪,霎時變得雪白、細嫩。然後再放入鮮菜、米線,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
雲南米線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大米經過發酵後磨粉製成的,俗稱「酸漿米線」,工藝復雜,生產周期長。特點:米線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的清香味,是傳統的製作方法。另一類是大米磨粉後直接放到機器中擠壓成型,靠摩擦的熱度使大米糊化成型,稱為「干漿米線」。干漿米線曬干後即為「干米線」,方便攜帶和貯藏。食用時,再蒸煮漲發。干漿米線筋骨硬,咬口,線長,但缺乏大米的清香味。
不光如此,這吃法也大有講究。第一次吃過橋米線一定要先學點常識,正確的吃法不但關系品嘗到美味,更關繫到食客的「人身安全」。過橋米線會同時上桌滾湯、葷料盤、素料盤和風味鹹菜碟。萬不可上來就先嘗湯,因為表面上看起來的一碗不冒熱氣的滾湯溫度達到170度,雲南就曾發生過滾湯燙傷外國遊客的事件。吃慣了過橋米線的雲南人會不慌不忙地先端起葷料盤,按先生後熟的順序把各種肉片一一入湯,並用筷子將肉片在湯內輕輕涮幾下,頓時鮮活的肉片變成白色;之後放入鵪鶉蛋,接著放素料盤中的各種配料,先菊花後其它,可根據自己口味選擇或放棄某些品種。這時,大海碗內已呈現出五色交映的動人景象,令人胃口大開、垂涎欲滴。
下面就該「過橋」了——把米線碗湊近湯碗,用筷子夾起米線向上提起放入湯內,米線在兩碗之間搭起一座不斷線的「橋」,如果一下把一碗米線囫圇倒進,不是不可以,只是辜負了「過橋」的意境。最後選幾種自己中意的風味鹹菜碟(多為酸辣口味),在雲南不講究的農家,這些小料全部都是擺在一邊,客人隨意選幾種,而在城市的餐廳一般就只提供兩種左右了。正所謂,小料不在多,意在提味。
吃到正宗道地的過橋米線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北京如此,在雲南也是如此。雖是一道地方小吃,但是上好的過橋米線對原料和製作過程要求非常高,在北京或雲南只外經營的商家,如果沒有運輸和采購上的能力,或者規模、檔次上的經營能力,根本就不太可能做的出來。即使對於雲南當地的廚師來說,料理出過關的過橋米線也需要多年的經驗。
過橋米線的水準如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於湯。用的是老土雞、老鴨、童子骨和宣威火腿骨(純雞湯太鮮,奪味)經六、七個小時熬制,之後再調好湯味待用。配湯的比例很關鍵,各家的好壞全在這湯上看高低。湯要濾過,使其清澈透亮,在我們的酒樓,師傅們都是每天半夜三、四點鍾熬湯,當天熬當天用。
葷、素料盤里的大部分原料都是非常有講究的,比如魚片一定要用新鮮的生烏魚片,火腿必須是雲腿,豆芽要掐尖。尤其是葷料盤里的「香酥」,用的是農民家自養的吃糧食、菜葉的豬,精選五花肉切好腌制後,外裹豌豆粉小火慢炸。很多人想不到這么簡單的一種小配料其實有挺大學問,就連豬肉的不同部位做出來的香酥味道都會不一樣,所以行內有「一碟香酥,三年學徒」的說法。
才子佳人的俗故事
到雲南吃過橋米線,幾乎所有人都會同時聽到這個聞名遐爾的有關過橋米線的傳說,知道來歷,吃起來會更添美妙滋味。
相傳,清朝時滇南蒙自縣城外有一湖心小島,一秀常到島上讀書,秀才賢慧勤勞的娘子常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後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著厚厚的那層雞油有如蓋蓋一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線等吃時再放,還能更加爽口。於是她先把肥雞、童子骨等熟好清湯,上覆厚厚雞油;米線在家燙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世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
雲南蒙自是過橋米線的發源地之一,那裡的過橋米線正宗且味美,有四大特色。第一是碗大,據說最大的碗可以給小孩子洗臉!再說過橋米線有幾十種配料,碗不大也著實裝不下。第二是湯滾,高湯起鍋後用油封住,上桌時看起來死水微瀾,其實溫度能把生肉燙熟。第三是用的是生肉,過橋米線的配料中葷菜幾乎全是生的,用刀切得飛薄,全靠那碗湯燙熟。第四是料多,雲南人把過橋米線叫作一套米線,稍有檔次的一套米線配料就能有十幾種,包含了許多雲南的土特產。
建新園是國有老字型大小店,至今已有50多年歷史,經營的是老昆明口味過橋米線,採用無火烹飪藝術。雖然現在的客人多不太喜歡油膩,但建新園還是極力保持著過橋米線的傳統口味,這也包括「油多」這一特點。
昆明有一家經營蒙自過橋米線的,光辣椒就有七八種之多,在滇池電影院和平村,店名不記得了,靠近舊鐵路。
想看美景就去「滇陽六景」之一蓮花池畔的「過橋都」,波光碧影、亭台樓榭的清幽環境,讓人先有心曠神怡的心境。在傳統口味的基礎上,將雲南特色的民族菜餚引入過橋米線,比如各種野生菌、乳扇、蜂蛹等特色菜。
有「雲南麥當勞」之稱的橋香園屬於大眾化的檔次,把米線當成快餐來賣也就有快餐的標准了。優點是連鎖店多、標准化管理,在昆明隨處吃得到。
要吃真正的過橋米線,要到其發源地蒙自,那裡曾是雲南南部的文化中心,還保留了法國殖民時期的尺軌鐵路。蒙自的米線用料好,柔糯適口,絕非干米線可比;配料考究,調味豐富,製作精細,湯味香醇。最經典的是「菊花過橋米線」,在蒙自的天馬路上有家著名的過橋米線店,聽說是蒙自過橋米線的鼻祖之一,也是滇南最大的過橋米線專賣店。每天十多個小時賣過橋米線,價格從十幾元到百元。
Ⅵ 中國十大排名小吃
1.口水雞排
推薦原因:不需要加盟費,商店的要求低,商店可以在5平方米的地方開業,無論是在一線和二線城市,還是三線和四線城市,都可以 開了 它的招牌黑雞排在眾多雞排,特殊的芥末醬和蜂蜜調味料中脫穎而出,美味而獨特,目前在全國擁有2600多家商店。
特點:黑雞排,零加盟費
加盟費:0元
品牌介紹: 巴比起源於上海的黃埔。 2003年更名為「芭比饅頭」,並升級為品牌連鎖店。 2006年,Babi Bun升級為全國營養早餐。 Babi Bun一向以創造國家早餐為原則,為企業家創造新的創業平台。立足於市場已有16年的歷史,擁有中心工廠和成熟的管理體系,保證了質量。
04.又卷燒餅
推薦理由:在互聯網名人的大力推薦下,王思聰和潘石屹都喜歡吃飯,開業不到半年就創造了1000萬元的天使融資奇跡。該公司的核心管理團隊由原始的「土家西施」土家渣餅的創始人楊玉琦創立,是餐飲業的知名人士和高級餐飲連鎖經營者。他在多個品牌餐飲項目的運營中擁有成功的經驗。
特點:品種多,口感好,價格低
入會費:69,800
品牌介紹:「又卷燒餅」由原「土家西施」土家渣餅的創始人楊玉琪於2015年創立。在餐飲業已有十多年經營歷史的上海新夥伴食品飲料管理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它專注於特色小吃和快餐項目的開發和運營。它具有成熟的運營經驗,並在全國各地設有商店。另一卷餅干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它定位為「樂趣,材料,故事和溫度」的四人商店。市場品牌力量和影響力穩步提高,小吃項目實力得到重新定義。
Ⅶ 七八月自助游雲南(昆明大理麗江)麻煩給點路線安排(乘車,住宿,費用等。越詳細越好)
你好:
昆明一般1天石林,可以專線車去,也可以報團,費用200。1天民族村,費用200。晚上火車到大理
K9618 / K9619 昆明 - 大理 10:38 - 當天 17:56 空調快速 7小時18分 359公里 硬座 30 硬卧下 69
K9614 / K9615 昆明 - 大理 23:00 - 第二天 06:03 空調快速 7小時3分 359公里 硬座 36 硬卧下 80
大理一般是2天時間,費用600左右,大理下關到麗江大巴45
第一天:大理——蝴蝶泉——三塔——古城(洋人街)住大理古城
第二天:洱海遊船——南詔風情島——午餐後前往麗江
瀘沽湖摩梭風情3日,費用一般是800-1000.
第 1 天:麗江-寧蒗-瀘沽湖觀景台觀看瀘沽湖全景-里格,晚上在里格參加篝火晚會(207公里)
第 2 天:里格-情人樹-索道—格姆女神山、女神洞-小落水(家訪)-走婚橋(草海)-趙家灣徒步-住洛瓦 。
第 3 天:洛瓦劃船橫渡瀘沽湖上里務比島-落水-寧浪-麗江(207公里)
★虎跳峽、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二日游 一般費用800左右
第一天:麗江 → 徒步虎跳峽 →小中甸牧場→ 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龜山公園—宿香格里拉
第二天:香格里拉→ 遠眺伊拉草原(納帕海)→ 普達措國家公園 → 返回麗江
1天玉龍雪山,,甘海子,大索道,印象麗江,下午束河古鎮,費用600,包車1天150。
剩下天逛逛古城,束河古鎮,黑龍潭,木府,買買紀念品就可以了。
麗江古城客棧價格100租標間,吃飯一個人50就可以了,吃特色的除外!!!
祝你旅遊愉快!!!
Ⅷ 過橋米線吃的時候放菜順序是怎樣的
不管有多少配料
一般是按照先生後熟 先葷後素的順序放,這里給您提供兩個簡單的資料,介紹一下過橋米線. 祝胃口好!
資料一:
過橋米線由湯、片和米線、佐料三部分組成。吃時用大磁碗一隻,先放熟雞油、味精、胡椒面,然後將雞、鴨、排骨、豬筒子骨等熬出的湯舀入碗內端上桌備用。此時滾湯被厚厚的一層油蓋住不冒氣,但食客千萬不可先喝湯,以免燙傷。要先把鴿雞磕入碗內,接著把生魚片、生肉片、雞肉、豬肝、腰花、魷魚、海參、肚片等生的肉食依次放入,並有筷子輕輕撥動,好讓生肉燙熟。然後放入香脆、叉燒等熟肉,再加入豌豆類、嫩韭菜、菠菜、豆腐皮、米線,最後加入醬油、辣子油。吃起來味道特別濃郁鮮美,營養非常豐富,常常令中外食客贊不絕口。過橋米線集中地體現了滇菜而豐盛的原料,精湛的技術和特殊的吃法,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過橋米線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的起源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過橋米線最初起源於滇南的蒙自縣城。相傳在城外有一個南湖(現在猶存),湖水清澈如碧,湖畔垂柳成行。湖心有個小島,島上不公有亭台樓閣,而且翠竹成林,古木參天,景色優美幽靜,空氣清新宜人,是附近學子們攻讀詩書的好地方,有個書生到湖心的小島去讀書備考,但因為埋頭用功,常常忘記吃妻子送去的飯菜,等到吃的時候往往又涼了。由於飲食不正常,天長日久,身體日見消瘦,賢妻十分心疼。有一次,妻子殺了一隻肥母雞,用砂鍋熬好後送去,很長時間仍角溫熱,便用當地人喜歡吃的米線和其他佐料放入,味道很鮮美,收生也喜歡吃,賢惠的妻子就常常仿此做好送去。後來,書生金榜題名,但他念念不望妻子的盛情,戲說是吃了妻子送的雞湯米線才考中的。因為他妻子送米線到島上要經過一道曲徑小橋,書生便把這種做法的米線叫做"過橋米線",此事一時傳為美談。人們紛紛仿照書生妻的做法吃米線,過橋米線從此流傳開來。經過後人的加工改進,過橋米線越做越好,越傳越遠。
資料二
過橋米線,是雲南著名的風味小吃。過橋米線主要以湯、肉片、米線再加作料做成。湯用肥雞、豬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為佳,將雞脯、豬裡脊、肝、腰花、鮮魚等切成薄片,擺入小碟,米線則以細白、有韌性者為好;同時備有豌豆尖、黃芽韭菜、嫩菠菜等。進餐時,以大"海參碗"盛湯,加味精、胡菽、熟雞油。湯滾油厚,不冒一絲熱氣。湯上桌後,將鴿蛋磕入碗內,繼而將肉片氽入湯中,輕輕一攪,霎時變得雪白、細嫩。然後再放入鮮菜、米線,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
雲南米線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大米經過發酵後磨粉製成的,俗稱「酸漿米線」,工藝復雜,生產周期長。特點:米線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的清香味,是傳統的製作方法。另一類是大米磨粉後直接放到機器中擠壓成型,靠摩擦的熱度使大米糊化成型,稱為「干漿米線」。干漿米線曬干後即為「干米線」,方便攜帶和貯藏。食用時,再蒸煮漲發。干漿米線筋骨硬,咬口,線長,但缺乏大米的清香味。
不光如此,這吃法也大有講究。第一次吃過橋米線一定要先學點常識,正確的吃法不但關系品嘗到美味,更關繫到食客的「人身安全」。過橋米線會同時上桌滾湯、葷料盤、素料盤和風味鹹菜碟。萬不可上來就先嘗湯,因為表面上看起來的一碗不冒熱氣的滾湯溫度達到170度,雲南就曾發生過滾湯燙傷外國遊客的事件。吃慣了過橋米線的雲南人會不慌不忙地先端起葷料盤,按先生後熟的順序把各種肉片一一入湯,並用筷子將肉片在湯內輕輕涮幾下,頓時鮮活的肉片變成白色;之後放入鵪鶉蛋,接著放素料盤中的各種配料,先菊花後其它,可根據自己口味選擇或放棄某些品種。這時,大海碗內已呈現出五色交映的動人景象,令人胃口大開、垂涎欲滴。
下面就該「過橋」了——把米線碗湊近湯碗,用筷子夾起米線向上提起放入湯內,米線在兩碗之間搭起一座不斷線的「橋」,如果一下把一碗米線囫圇倒進,不是不可以,只是辜負了「過橋」的意境。最後選幾種自己中意的風味鹹菜碟(多為酸辣口味),在雲南不講究的農家,這些小料全部都是擺在一邊,客人隨意選幾種,而在城市的餐廳一般就只提供兩種左右了。正所謂,小料不在多,意在提味。
吃到正宗道地的過橋米線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北京如此,在雲南也是如此。雖是一道地方小吃,但是上好的過橋米線對原料和製作過程要求非常高,在北京或雲南只外經營的商家,如果沒有運輸和采購上的能力,或者規模、檔次上的經營能力,根本就不太可能做的出來。即使對於雲南當地的廚師來說,料理出過關的過橋米線也需要多年的經驗。
過橋米線的水準如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於湯。用的是老土雞、老鴨、童子骨和宣威火腿骨(純雞湯太鮮,奪味)經六、七個小時熬制,之後再調好湯味待用。配湯的比例很關鍵,各家的好壞全在這湯上看高低。湯要濾過,使其清澈透亮,在我們的酒樓,師傅們都是每天半夜三、四點鍾熬湯,當天熬當天用。
葷、素料盤里的大部分原料都是非常有講究的,比如魚片一定要用新鮮的生烏魚片,火腿必須是雲腿,豆芽要掐尖。尤其是葷料盤里的「香酥」,用的是農民家自養的吃糧食、菜葉的豬,精選五花肉切好腌制後,外裹豌豆粉小火慢炸。很多人想不到這么簡單的一種小配料其實有挺大學問,就連豬肉的不同部位做出來的香酥味道都會不一樣,所以行內有「一碟香酥,三年學徒」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