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湖南最大隐形富豪:开出15000家小卖铺,靠服务穷人赚大钱
湖南最大隐形富豪:开出15000家小卖铺,靠服务穷人赚大钱
推荐语:几个月前,中国最大的生鲜实体零售商——永辉超市、生鲜食材B2B运营商——美菜网,以及基于低线生鲜市场最大的社区团购运营商——兴盛优选,三家企业的掌舵者成为了湖畔大学的“同学”。
然而,相对于永辉超市和美菜网来说,芙蓉兴盛在资本市场确实很少“露面”,而很多人也都不知道,其背后的大老板岳立华其实也是个正宗的湖南人。
作为中国零售业的领军人物,岳立华堪称真正的白手起家,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更没有优越的 社会 关系,他唯一拥有的就是敢打敢拼的勇气和敏锐独特的眼光。
那么,芙蓉兴盛又有怎样的实力,竟然可以媲美永辉等零售巨头?
相信很多在广东待过的朋友都知道,芙蓉兴盛其实是较为“低端”的连锁便利店品牌,其门店主要是开在一些边远地区或是一些大城市的城中村,可以说做的就是服务穷人的生意。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芙蓉兴盛的老板岳立华却成为了湖南的大富豪:芙蓉兴盛在全国开出了超过15000家的加盟门店。
不过芙蓉兴盛不是上市公司,所以我们无法得知它具体营收和利润是多少。
但是大家可以侧面的想象一下,15000家便利店每天可以赚多少钱。
或许很多人说,这15000家都是加盟店,所以岳立华赚的钱都是加盟费而已,按照芙蓉兴盛2万块一个的加盟费用,那么加盟费板块芙蓉兴盛的获利不过3亿,这个财富量相比于很多富豪来说,并不算太富有。
但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地方,芙蓉兴盛所有的商品配送都是由总部统一调配的。也就是说,本质上岳立华的芙蓉兴盛还是背后的大老板,因为他是最头部的供应商,这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
岳立华的发家致富之路
岳立华出生于1973年,湖南益阳人。他家里有7个兄弟姐妹,岳立华则是家里最小的一个。按理说,他应该会受到父母的偏爱,可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在其小时候经常会遭遇饿得吃不上饭的情况。
直到父母攒钱开了一家杂货店,家里的日子才真正有了好转。
或许是受到父母亲的影响,岳立华认为可以把小卖铺生意继续做大,2001年,岳立华创办了芙蓉兴盛这个零售品牌。
为了切实方便更多老百姓的生活,岳立华转换思路,把800平米的大店一步步缩小到80平米的小店;为了帮助更多小夫妻创业,他从直营改成了加盟,只要掏2万块钱,就可获得一站式开店支持。
到2019年,芙蓉兴盛开出15000家店,覆盖16个省,累计帮助五六万人实现了创业梦。
而且,早在2014年,芙蓉兴盛就成立了兴盛优选转型电商,虽然其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最终 探索 出来的“预售——自提”模式大获成功,陆续获得今日资本、腾讯、春华资本等的投资,如今兴盛优选的估值已经达到了40亿美元,成为了一个新兴独角兽。
不知道大家对此富豪怎么看呢?
『贰』 胖哥俩一年投资超40家公司,这些公司的应收情况如何
胖哥俩是一家加盟连锁店,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就投资了超过40家的公司。由于很多网红都喜欢在胖哥俩打卡,所以说胖哥俩的热度渐渐的有所提升,甚至成为了大家的打卡胜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胖哥俩的公司收入情况非常的好,在这几年期间越来越火。可是却没有想到就是一个这样的加盟连锁店竟然被曝光了一些食品安全的问题,而且这些安全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
土豆是肉蟹煲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食物,可是胖哥俩的厨师在明知土豆已经变质了的情况下还毅然决然的使用。这样的做法对于消费者而言是非常不尊重的,并且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相关权益,而且有很多消费者表示自己在吃完了肉蟹煲以后都出现了身体不适等症状。因此有关部门正在调查当中如果发现了非常严重的现象的话,那么胖哥俩还有可能会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叁』 一尊皇牛企业简介
“一尊皇牛”是陕西一尊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一尊企业)持有并经营的连锁餐饮品牌,以肥牛火锅为核心产品,以丰富民族餐饮火锅文化为目标,在创始人曹万勤董事长的带领下,一尊企业经过十年的创业和发展,已成为投资管理型集团公司,拥有餐饮火锅连锁、培训学院、肉类加工基地、物流配送、洗浴酒店、装饰工程、茶业等多个产业体系。
公司自2003年初启动肥牛火锅特许经营业务,截至2011年,已经拥有40多家直营店和60多家加盟店,遍布陕西、山西、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河北、山东、吉林等省市。一尊企业以“一尊皇牛”为核心品牌,与多个品牌共同发展,如“三食六趣”、“X-Power一尊皇牛”、“牛博士”、“摩登假日”等,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一尊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与各分公司所在省、市各级慈善单位合作,为孤、残、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资助、奉献爱心。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期间,一尊实业心系灾区,组织抗震救灾募捐活动,捐款总额达到30多万元,并累计捐款100余万元。
一尊企业提炼出成熟的企业发展五大保障体系:品牌体系、产品体系、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品牌体系方面,一尊企业注册了“一尊皇牛”、“X-power一尊皇牛”、“三食六趣”、“牛博士”、“摩登假日”等商标,并投入大量品牌推广费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满足消费者需求。产品体系方面,在肉品原料采集上,公司专注于品质,集养殖、屠宰、加工、包装为一体,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绿色环保食品认证,为公司下属的全国各店提供优质优量的原材料。管理体系方面,公司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以诚信、创新、协作为企业精神,并尊崇“忠、义、信、智、仁、勇”的关公文化,保障公司整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公司实行军事化管理与培训,为公司及各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物流配送体系方面,公司拥有自主的物流中心,集采购、加工、设计、制造、配送为一体,实现优质高效配送,从而实现资源稳定供应,减少商流环节、降低管理成本。
一尊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运作,屡获殊荣,在国内餐饮行业位列百强。自2005年以来,一尊企业和“一尊皇牛”品牌连续多年被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授予“中国特许经营连锁百强”、“中国餐饮连锁行业十大标志性品牌”、“中国十佳最具竞争力餐饮连锁品牌”、“河南省著名商标”、“AAA+级质量信誉资质单位”等荣誉。在科学实用的体系和高效务实的精神指引下,一尊企业必将不断创新,稳步前进。
『肆』 顺溜刀削面创始人郑宇:面通天下,打造世界刀削面品牌
山西刀削面居于中国五大面食之首,同时也是山西人的重要名片,这也是郑宇当初选择刀削面作为创业品类的原因。
顺溜公司创立于2005年,是经营山西刀削面,山西地方特色小吃的一个快餐连锁店。创始人郑宇先生白手起家,创办了“顺溜削面”品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现拥有全国连锁店130余家,目前在山西和上海有40多家直营店,全国还有80多家加盟店,已成为山西刀削面领军企业。
“今生做好一碗面”,这是山西顺溜刀削面的企业宣传语,也是创始人郑宇的信念准则。为了不断向它靠近,顺溜削面不仅从原材料的选料上用的是内蒙河套地区的高筋特淀粉,更主要还是从工艺上面,通过和面三光、三揉、三醒,让面分子和水分子充分的结合,这才做出了有筋道,口感好的“一碗真正的好面”。
郑宇表示,顺溜刀削面坚持顺溜生产、顺溜培训、顺溜销售的三大发展战略,以及产品标准化、操作流程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科学化的经营思路,为减少制作过程的无序化,在汲取长期对刀削面工艺的标准制定、实施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顺溜与商务厅、烹饪协会共 同拟定了山西刀削面制作标准规范。只用短短几年,就从一个30平米的小店,发展到旗下拥有加工配送中心及全国五十多家分店,日接待客流超过两万人次的中式快餐连锁店。刀削面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既是传承, 也是保护,更为了发展,向外界展示山西刀削面的名片,也标志着山西刀削 面标准化工作迈入崭新阶段。
“弘扬山西面食文化,传承晋商立业精神”是顺溜削面的企业使命。谈及资本,郑宇说道:“我觉得餐饮企业和资本的结合,他这是个好事情。核心的问题在于资本和餐饮企业家的价值观能不能相同”,餐饮企业引进资本以后,既能推动企业的这个快速的发展,同时也能提升这个餐饮企业的这个抗风险的能力。企业家应当学习怎么去把这个度把握好,怎么能让企业健康的,长久的活下去。
除此之外,顺溜刀削面取得如今的好成绩也离不开公司以“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共同致富”为原则。旨在给员工打造一个“高高兴兴工作,快快乐乐生活,轻轻松松挣钱”的创业平台;以“安全稳定、创新发展”的思路,实现“打造千家顺溜,成就万人梦想”的美好愿景。郑宇表示,为顾客谋幸福,为员工谋幸福是顺溜的价值观,而他也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初心去继续将顺溜发扬广大,为社会、为客户群体做贡献。
说道餐饮内卷现象,郑宇有着十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真正的内卷实际上就是一个企业老板格局和思维意识的突破。“只有我们打破了自己的认知边界,提高了自己的格局和意识,那你这个企业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之间的模仿,最后的竞争是一种品牌的竞争,也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也就是老板格局和认知力的一种竞争。所以说我们需要餐饮内卷的核心是让老板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胸怀格局。”
面对当下的疫情常态化,餐饮行业也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顺溜作为一家山西本土的餐饮品牌也不可避免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然而,顺溜削面却在郑宇的带领下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那便是:改心、改革、改命。
“改心”旨在不忘初心,明心净心。郑宇开始将关注点从卖产品中脱离,转变到爱客户之上,将目光转向企业之“心”。第一颗“心”,初心。顺溜的初心,是“吃得好、吃得起”的一碗面。第二颗“心”,孝心。顺溜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孝道文化,以“孝顺之心”切入企业文化中,以客户为衣食父母,“孝心”--唯有以顾客之心为心,做利益人心之事。第三颗“心”,雄心。如果说发掘企业之心,是“修身”;以顾客之心为心革新企业是“齐家”;引领本地行业促成新气象为“治国”,那么顺溜就还有一个“平天下”的“雄心”。
“改革”旨在从卖产品,到爱客户。在改造升级的过程中,顺溜围绕着“从卖产品,到爱客户”这一宗旨,在不断尝试调整之后,最终确定了“27字”心法“345”方针,即——
“27字心法”——全品类,全时段,全客群;吃得起,吃得好,吃得饱;环境好,产品好,服务好;
“3大免费”——米、面、粥免费加!4款小吃,免费吃!8种小料,随意调!
“4大优惠”——3.6元粥品,管饱喝!4.6元小菜,随便拼!6.6元面食,任意续!晚9点后菜、粥,半价!
“5条便民服务”——免费提供手机充电、免费提供热水、免费提供应急医药箱、免费提供打气筒、免费提供微波炉加热服务。
通过“27字”心法“345”方针升级改造,顺溜正将每个门店变成有美食、有服务、有爱心的“社区幸福型服务站”。郑宇希望,通过这样的改造,为社会和民众做一些事,在疫情的经济严冬中,送出一份走“心”的温暖;在新时代的盛世光芒中,添上自己的光。
“改命”旨在心灵链接,与客共舞。顺溜开设董事长直达号,与一线员工以及客户直接触达,心与心的进行链接。
在后疫情时代下,郑宇认为餐饮人自救应当以客户为中心出发,更为敏锐、精准地感知顾客需求,并针对痛点需求提出差异化的解决方案,进行经营改造。所有品类、场景,内容都值得重新考量与深入,找到自身的差异化特色和细分品类、场景,不断对产品、效劳、品牌进行精进,
『伍』 弃医从商的越南咖啡大王邓黎原羽的创业故事
弃医从商的越南咖啡大王邓黎原羽的创业故事
提起越南,多数人不会想到咖啡。但这个东南亚国家早在2012年就成功超越巴西,成为罗布斯塔咖啡(较便宜,主要做即溶咖啡)最大出口国,咖啡总出口量近年来也一直保持在世界前三名。把邓黎原羽(DangLeNguyenVu)誉为越南这个咖啡大国的代言人,一点不为过。
把邓黎原羽(DangLeNguyenVu)誉为越南这个咖啡大国的代言人,一点不为过。他创办的中原咖啡集团(TrungNguyenCorp.)是越南最大的咖啡零售商,集团业务已拓展到中国及东南亚市场。按照邓黎原羽的计划,未来几年,集团业务还将快速增长,到2016年底集团销售将达10亿美元。
A.财富历程
“弃医卖咖啡,母亲大哭了一场”
中原咖啡总部位于胡志明市最繁华的第一街区,转角不远处就有一间中原连锁店。在越南大大小小的城市,到处是这位咖啡之王的“领地”,直营店40多家,还有1000多家特许加盟店。和星巴克等美式咖啡店一样,中原咖啡所有的连锁店都是相同的风格:亚热带的绿色植被随处可见,咖啡桌椅则是深棕色的。
越南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于财富一向讳莫如深。但中原咖啡的老板邓黎原羽行事却张扬不羁。这位越南排名前五位的富豪,40岁开外,光头,喜欢赛车、骑马,在办公室内摆放着一台考究的咖啡机,墙上贴着格瓦拉的头像,屋子里还有一辆哈雷摩托车。他在自己的咖啡庄园里养了120多匹名驹,做派和欧美富豪毫无二致。他喜欢在瑞士雪山脚下观察星巴克的.连锁模式,在以色列农庄内研究灌溉技术。他还去麻省理工学院演讲,并多次主持国际会议。
邓黎原羽出身农村,全家只能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于是,姐姐主动辍学,他则考进了西原大学,攻读医学。读大学时,邓黎原羽和同学都很喜欢喝咖啡。越南的咖啡文化源自19世纪法国殖民时期,咖啡早已成了当地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喝上一杯冰咖啡。
1996年,25岁的邓黎原羽看中了咖啡将是越南最有潜力的产业,“就想弃医从商”。母亲听说后,大哭了一场。
在邓黎原羽看来,母亲对他影响最大,“她在瓦砖厂做工,从小我没事也会去那里帮忙制砖”。此时,邓黎原羽的医科已经读到了大四,全家对他的决定甚为不解。他承认创办中原咖啡集团整个过程中,“就数这一段时光,最为艰难”。最终,父母还是同意了邓黎原羽的选择。“亲情能战胜一切。”
“我从包装和分销上,都和别人不同”
1986年,越南启动经济改革,经过十年变革,1996年邓黎原羽创办公司时,“到处充满了活力,只要你敢想敢干”。他之所以选择在越南大叻省的邦美蜀创业,是因为越南中部的高原地区天生就是咖啡沃土,盛产阿拉比卡(Arabica)和罗布斯塔(Robusta)两种咖啡豆。这里是全球十大最佳咖啡产地之一。
一开始,邓黎原羽用200美元买来一台咖啡烘焙机,在同学的帮助下租了一个小房间,并将招牌做成TrungNguyen(意为“中原”,当地少数民族的名称)。他想靠卖咖啡来改变当地的贫困。
手上没有资金,邓黎原羽就采用“借鸡生蛋”的方法,挨家挨户去游说咖啡种植户提供咖啡豆,等他卖出咖啡后再分成。免费原料集齐后,他一个人接电话、烘焙咖啡、骑着自行车去交货。当时,也有许多人跟他一同起步。“别人笑话我,怎么给公司起了如此宏大的名字?”
但仅仅6个月,他的中原咖啡就超过了别家的销量,送货的自行车也变成了摩托车。主要是他观察到,当时越南咖啡压根没有品牌一说。“而我从包装和分销上,都和别人不同。”比如,中原咖啡不用真空包装,因为真空会影响咖啡的香气。
邓黎原羽还是越南“特许经营”的先锋,他给中原咖啡设立了统一的品牌、质量标准,并大力推广。如今,中原咖啡公司已拥有3000名员工、以及卡车车队,还是越南加盟店最多的公司,并已登陆海外市场。
在邓黎原羽的计划中,通过在纽约、波士顿等美国大城市开设咖啡店,“要将中原咖啡70%供应国内、30%出口的比率倒过来。”他还计划在美国寻找合作者,把公司15%的股权出售给投资方。“未来,这一比例可以达到30%。”
B.财富理念
打造最顶级咖啡叫板跨国公司
中原咖啡中的顶级品种Legendee,来源于“野鼬咖啡”,是邓黎原羽的得意之作。据说,早年越南的野鼬喜欢在田野摘吃咖啡豆,但又无法消化,只能通过分泌某种特殊的消化酶加以排出。第二天,咖啡工人便会从野鼬粪便里寻找完整的咖啡豆,洗净晒干后佐以奶油烘焙,最后生产出类似巧克力风味的咖啡。由于工艺特殊、产量稀少,因此越南野鼬咖啡价格昂贵,和印尼的麝香猫咖啡一同被视为世界顶级咖啡。
邓黎原羽生性爱动脑子。他后来专门请来德国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以特殊的配方模拟出野鼬体内的消化酶,开发出咖啡因含量较低的Legendee,让人们不必再经过野鼬的粪便,也能炮制出全世界最棒的冰咖啡。
谈到2013年2月首次在越南开店的星巴克,邓黎原羽不以为然,“它最厉害的是讲了一个深入人心的故事。”他说,“但是他们卖的不是咖啡,那只是一杯加了咖啡味的糖水而已。它难以改变越南传统的咖啡文化。那些去星巴克的人只是想显示他们的时尚品味,但如果你想品尝真正的越式咖啡,就得到我们这里来。”
不过,和许多生产咖啡、可可、蔗糖的国家一样,越南赚的钱只有咖啡产业的零头。邓黎原羽算了一笔账,“通常,全球咖啡产业每创造20美元产值,咖啡豆种植国只能分到1美元。而大多数利润,都落入了雀巢和星巴克之类的跨国公司。”他决心“打烂”旧秩序。他预计,今后15年内,如果提高咖啡豆生产力,在咖啡豆的烘焙和包装上提高附加价值,越南应该可以从咖啡生产中获利200亿美元。
以生态种植推广“新咖啡主义”
邓黎原羽每天都要喝10杯咖啡。几年前,他到德国买下全球最大咖啡博物馆,将其全盘移植到越南邦美蜀,规模则扩大了5倍。“我要把这里打造成全球咖啡信徒的圣地。”邓黎原羽说,“全球可是有2亿人每天都要喝咖啡。”
在邦美蜀,邓黎原羽还拥有一家占地面积达500公顷的模范咖啡种植园。偌大的庄园中,人们可以观看制作咖啡的全过程——从咖啡豆种植、培育、收获到加工。
邓黎原羽花了大价钱兴建这个种植园,连肥料都从芬兰进口。几年前,他去以色列考察,发现当地的滴灌系统不仅节水省力,而且十分高效,当即引进。现在,他还开始免费给当地的咖啡种植户安装这套系统。“以前我们的咖啡每公顷产量为800多公斤,安装这种系统后的第二年,我们的产量提高到1200多公斤。去年我们全年的产量更是飙升至2040公斤。”种植户马宗说。
不只是咖啡,邓黎原羽还把这种生态庄园的模式推广到了Dalat红酒、PhuQuoc鱼露、BinhThuan火龙果、CanTho皇家五号柚等越南农产品,哈佛大学教授彼得·提莫将这些做法定义为“新咖啡主义”。
未来,邓黎原羽有意在亚洲和非洲等落后地区推广这种绿色农业模式。显然,邓黎原羽把咖啡当作了越南的“软实力”,“如果基于咖啡的绿色农业生态模式经过研发之后在全球推广,越南就能在全球经贸领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彼得·提莫对此深有同感,并指出绿色农业模式应该成为越南经济转型的重点。
彼得·提莫评价邓黎原羽,“看起来他就像一个越南经济大使”。
;『陆』 有没有这样一句话:“人类从烧烤步入文明”这个是不是小不点烧烤的广告语
是的
看看如今中国烧烤的领头羊,小不点烧烤老板的创业故事!
胡继文简历:男,汉族,1974 年2月出生于河南信阳,小学文化。1991年来到包头打工,先后做过沙场小工,包钢下夜工等工作。1993年,年仅19岁的胡继文怀揣50元,支起了属于自己的烧烤摊,历经艰辛和磨难,以超常的精神和韧力,并独特的文化理念和创新精神,继承和发展着鹿城的烧烤文化,一步步的走向成功。2004年正式创办内蒙古小不点餐饮连锁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至今“小不点”公司已在全国拥有40多家加盟连锁店,并涉及小吃城和便捷酒店等其他产业,成为内蒙古地区名声响当当的餐饮连锁公司。
胡继文的人生格言:人的一生,不需要追求做多少大事,只把一件事做好就行了。
“小不点”的企业文化精髓:感悟火的魅力,传承火的精神,把事业从“小不点”做成巨无霸。
人类最早的烧烤起源应该是一致的,只是后来的发展方向不同而已。相对而言,中式烧烤的进化程度更好一些,中式烧烤的形式、处理食品形态,和原始社会有很大的差异;中式烧烤的祖宗,该算是新疆的羊肉串了,而对中式烧烤贡献最大的莫过于内蒙和东北烧烤了,尤其在内蒙地区,烧烤逐渐成为餐饮业的主流。而在我们鹿城,最近十多年,有一批传承着民族烧烤事业的人物,其中成功的就有“小不点”的创始人胡继文,他以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和创新精神,继承和发展着鹿城的烧烤文化,成为鹿城烧烤业的领军人物。
20多年前,由于家庭贫寒,年仅14岁的胡继文小学辍学了,第二年他便离开家乡河南信阳,开始了他的闯荡之路,深圳、上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最后,是鹿城这片热土接纳了他,使他开始了创业的第一步。
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中国,为了寻找改变命运的出路,大批农民工涌向南方城市打工。胡继文村也有几个年轻人出去了,节假日回乡的时候,他们无论是从衣着上还是言谈举止上,都给村里人带来了一股新鲜的风气。这给胡继文触动很大,于是,出去闯一番天地的想法在他的心里滋生,当年,他便从小学辍学,瞒着父母独自一人带着铺盖卷上了深圳。
胡继文把深圳想象像天堂,但一踏入就感觉不是那种。当时深圳刚改革开放,满世界是工地。他年纪小,头一天找了十多个工地都不要他,晚上在马路边圈了一宿,第二天也是一样,无奈第三天只好往回返了。到家后还让父亲给痛打了一顿。深圳之行虽然失败了,但他还是不甘心,不久,他跟上一个表哥到了上海一家造船厂,当油漆工,每天刷造船底面,刷涂料,一天挣5块钱,呛得晕头胀脑的。干了两、三个月,皮肤过敏,实在撑不住了,又回家了。后来家人包括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有点淘,农活不爱干,出去也不行,瞎折腾。在家干了一年多的农活后,他又来到了包头。
胡继文临来包时只揣了一个同学的电话号码。可他一下火车就懵了,号码丢了,没找着同学,在包头呆了一天。正准备要返回的时候,在火车站附近有个沙石坑子,几个老板在那招工。他好奇的凑上去问怎么招工,有什么条件,老板说没条件,只要能干活就行。他就去了,一个扁担,两个箩筐,一个大板锹,还有一个筛子,在沙坑筛沙子,那年他16岁。筛沙子的活辛苦那就不用提了,干了两个来月,扁担把肩膀给磨坏了,先起了茧,又起疮,碰一下都钻心的疼。再干下去肩膀就废了,有一个拉料司机看在眼里,说小伙子你干不了这个活,这是我们成年人干的,我给你找个清闲点的活,下夜。于是,他到包钢一个单位下了三年的夜。
有一年冬天,他和几个哥们到包钢招待所附近的烧烤摊吃了顿烧烤,大冬天,穿着棉鞋在雪天里吃烧烤感觉特别好。他的班长的哥哥也搞了一个烧烤摊,有一天,班长跟他说,你下夜没事,别在这加班了,帮我哥去。于是,他开始帮班长的哥哥开烧烤摊。干了有半年,有一次晚上熬的实在受不了,在回去的路上骑着骑着自行车就睡着了,一不小心掉进一个地坑里,地坑太深,没爬出来,第二天早晨有一个扫大街的工人把他拽出来了,回到包钢上班时,锅炉水没烧开,卫生也没打扫,领导一怒之下把他开除了。
下夜的工作丢掉了,走投无路时,班长的哥哥说你也自己干烧烤摊吧,他就开始焊炉子,做凳子,投入了50块钱,头一天卖了20块钱,挣了10块钱。这是他创业挣的第一笔钱。
胡继文的烧烤摊一摆就是七年,这七年真是不堪回首。当初他离开包钢后,每天还回下夜棚睡,但是到冬天过后,领导发现了,彻底不让他睡了。友谊市场有个卖家具的地方,白天把家具帆布拉开,然后夜里把帆布下了,他没地方睡,就在那里面睡。天热的时候肉没地方存,没钱买冰柜,他就认了一帮顾客,谁家有冰柜,就给谁吃烧烤免单,然后半夜上人家敲门取放肉。这样过了二年多,他才有钱租房买冰柜。
当时烧烤摊互相竞争的挺厉害,胡继文的愿望就是做到最大,最好,但搭个临时毡房,夜里搭,白天收,遇到刮风天特别不方便,正好马路对个有一移动板房,一问价年房租8000,可他还是咬牙租下来了,经过简单的装修,买了几张桌子,支个小火坑,一开业就特别火。后来他又建了一个大铁棚,并增加了沙锅等品种,开始了真正的原始积累,并带动自己的弟弟和朋友们一同建棚干烧烤,组成了烧烤一条街。
到了2001年,铁棚子所在的街道面临改造,所有烧烤铁棚均要拆除,大部分干烧烤的都回了乡。但胡继文却不甘心就此罢手,此时他已把烧烤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来追求了,他要开大店。于是,他把现在华联海德汉堡那个地方租了下来,仿肯德基的特色进行装修,并首开了鹿城餐饮业昼夜24小时营业的先河,开业第一天就火爆异常,原备好的材料及桌椅不够,只能现去买。但好景不长,政府招商,烧烤店污染厉害,政府让迁走,考虑再三,他大胆的把原永和豆浆店即现在的小不点总店盘了下来,同时接收了其经营的所有产品项目和人员,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超越。
中国的烧烤文化源远流长,但现代文化的烧烤理念却远不同于原始文化。在创业的过程中,胡继文不断地在思索,如何在继承传统烧烤文化上进一步创新,使“小不点”即拥有传统烧烤文化的底蕴,更适合现代餐饮的思想和潮流。
在进行烧烤创业的过程中,胡继文一直在不断地创新。他不断地在思索,如何在继承传统烧烤文化上进一步创新,使“小不点”即拥有传统烧烤文化的底蕴,更适合现代餐饮的思想和潮流。
当时,社会上流行吃啥补啥的说法,胡继文就留心一些羊的下脚料,在一个顾客的启发下,他打出了 “要想青春永葆,吃点鞭蛋最好”的 广告语。把一些人们不敢吃的下脚料,精心琢磨着烧烤出来,结果赢得了顾客的欢心和肯定。
他经常买肉,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卖羊肉的把肉筋拌了凉吃,就琢磨着把这东西也烤着吃。他第一次尝试着串了一百串,当天就卖完了。有个顾客连吃30多串,效果特别好。他从此大受启发,便天天去收羊筋,把个不值钱的废料变成了宝贝。当其他搞烧烤的知道了这个秘密后,羊筋的价格便一路暴涨。
除此,他还在烧烤的炉具上、烧烤的用料上进行许多新的革新,特别是他较早的倡导并带头使用电烤,使这一绿色烧烤的理念逐步深入到鹿城烧烤业。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多元价值的文化时代,烧烤文化也从现实主义出发,以进取的姿态拓展它的文化与经济疆域,特别是烧烤的经营方式,也在向着两个方向分裂,其一是仍保持街头巷尾的烧烤,其二是饭店式集约化烧烤。而胡继文,在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后,其经营方式便开始向饭店式集约化、连锁化的现代企业制度飞跃。
胡继文在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后,便想着如何把自己的事业做大,总店开起来之后,便有人要求加盟了。他看到小肥羊、韩师傅啊,都已经有加盟连锁店了,便也开始和一些搞餐饮的朋友探讨搞连锁。有人建议他先与广告公司合作包装公司和品牌,于是,他接触了双子广告公司,并与之开始了合作。他希望通过广告公司把“小不点”这个品牌更规范化,然后进行加盟连锁这样的经营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合作头一年双方尝试加盟连锁放出的10来个店铺,试运营一年总体亏损,合作失败了。后来,他经过好长时间思考,不是这个思路不好,而是这种操作模式有问题。于是,以后他经常走出去,看别人的大公司怎么操作,甚至经常扮演一种加盟商的角色,看他们的理念及操作,小肥羊、肯德基等他都去探讨过,从他们身上学了不少东西。同时,他又申请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并在短短的几年后就成为了本市及内蒙的知名商标,为“小不点”品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胡继文正式注册成立了“内蒙古小不点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建立起了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休闲快餐、商务快餐,所属经营场所全部昼夜24小时营业。小不点跃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连锁店在全国开到了40多家,并涉及小吃城和便捷酒店等其他产业,最远的开到了云南、上海,成为内蒙古地区名声响当当的餐饮连锁公司。
胡继文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二次飞跃。
胡继文和“小不点”的今天,再次向世人昭示了当今社会创业者成功的决定因素———远大的理想、正确的战略发展方向、团队协力同心的意志、超强的掌控力、精细化的管理和诚实守信勇于担责的经营理念。
要理解“小不点”快速兴盛的要诀,就不能不研究胡继文严密务实、卓有成效的管理成就。在经营上,他面对大市场大战略大视野大胸怀,抓住大时代千载难逢的机遇,借势内蒙古大草原的产业资源优势,积聚优秀人才,引领精锐团队,掌控调配运作优势资源,做成大企业,搭建事业大平台,创出大品牌、大业绩。
在对待员工理念上,他有一个很朴素的思想,他认为:对待员工就是要亲,就是要好,就是要为他们着想。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因此,他不拘一格用人才,聘了一批职业经理人,帮自己搞经营,并向他们学习经营和管理。作为企业家,他格守诚信经营的原则,勇担社会责任,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时,它带动全公司员工捐款,平时,他还积极扶助贫困失学儿童,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他辅以科学务实的精细化管理,构建起现代企业运作机制,因时、因地、因需、因人而动的处事风格,更多可预见、可掌控的从容不迫,更多可持续的良性扩张和较高收益,面临各种风险时,轻松快速化解的能力;“小不点”不仅赢得了昨天和今天,赢得区域和国内市场,而且必将赢得未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的大发展。
胡继文带领“小不点”从街边摊到帐篷再到铁皮棚子,直到正式进入第一家底店,再组成连锁加盟公司,二十多年中一步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