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平台费用 » 苾苾屋加盟费
扩展阅读
郑州老北京布鞋加盟店 2025-07-31 14:04:54
我想加盟百度外卖平台 2025-07-31 14:02:16
大龙焱火锅加盟商倒闭 2025-07-31 14:01:22

苾苾屋加盟费

发布时间: 2022-05-22 10:10:17

A. 苾字五笔输入为 苾字组词及带苾字的成语有哪些

苾字五笔输入为
ANT
苾字组词
芬苾 苾芬 苾苾 芳苾 契苾 苾刍 苾勃 苾蒭 契苾羽 契苾儿苾刍尼

B. 麻姑仙坛记原文

有唐抚州(2)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并书。

麻姑者,葛稚川(3)《神仙传》云:王远(4)字方平,欲东之括苍山,过吴蔡经家,教其尸解(5),如蛇蝉也。经去十馀年,忽还,语家言:“七月七日王君当来过。”到期日,方平乘羽车,驾五龙,各异色,旌旗导从,威仪赫奕,如大将也。既至,坐须臾,引见经父兄。因遣人与麻姑相闻,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报:“久不行民间,今来在此,想麻姑能暂来。”有顷信还,但闻其语,不见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见忽已五百馀年。尊卑有序,修敬无阶。思念久,烦信,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被记当按行蓬莱(?思念久烦,信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被记。当按行蓬莱)。今便暂往,如是便还,还即亲观,愿不即去。”如此两时间,麻姑来。来时不先闻人马声,既至,从官当半於方平也。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顶中作髻,馀发垂之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得见方平,为起立。坐定,各进行厨。金盘玉杯,无限美膳,多是诸华,而香气达於内外,擗(6)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间蓬莱水,乃浅於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陆陵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经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便以掷之,堕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复作此曹狡狯(7)变化也。”麻姑手似鸟爪,蔡经心中念言:“背蛘(8)时,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经心中念言,即使人牵经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谓其爪可以杷背邪?”见鞭著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大历三年(9),真卿刺抚州。按《图经》(10),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於此得道。坛东南有池,中有红莲,近忽变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坛傍有杉松,皆偃盖,时闻步虚(11)钟磬之音。东南有瀑布,淙下三百馀尺。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西北有麻源,谢灵运诗题《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恐其处也。源口有神,祈雨辄应。

开元(12)中,道士邓紫阳(13)於此习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见虎驾龙车,二人执节於庭中。顾谓其友竹务猷曰:“此迎我也,可为吾奏,愿欲归葬本山。”仍请立庙於坛侧,元宗从之。天宝五载,投龙於瀑布,石池中有黄龙见。元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仪、侍从、云鹤之类。

於戏!自麻姑发迹於兹岭,南真(14)遗坛於龟源,花姑(15)表异於井山。今女道士黎琼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梦琼仙而餐花绝粒。紫阳侄男曰德诚,继修香火。弟子谭仙岩,法箓(16)尊严。而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皆清虚服道。非夫地气殊异,江山炳灵,则曷由纂(17)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馀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时则六年(18)夏四月也。

注释:

(1)麻姑: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葛洪《神仙传》说她为建昌(今江西南城县建昌镇)人,修道牟州(今山东掖县)东南姑余山(昆嵛(yú) 山,古名根余山、姑余山,据《仙经》记载:“姑余山因麻姑曾于此修道上升,有余址尚在,因以得名。”传说麻姑是一个小官吏的女儿,因不满父亲虐待民工,遭到父亲的关押,后来越狱逃跑,经王母娘娘指点,来昆嵛山修炼成仙。)。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自言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蓬莱之水也浅于旧时,或许又将变为平地。后世遂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之急剧。她的手指像鸟爪,蔡经见后曾想:“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后代文人常用作典故。如唐杜牧《读韩杜诗》:“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又相传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故旧时祝女寿者多赠麻姑像,称“麻姑献寿”。(《辞海》)

(2)抚州:今江西抚州市。

(3)葛稚川: 283年-363年,名洪,自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著有《抱朴子》、《神仙传》传世。

(4)王远:东汉时人,名远、字方平。汉桓帝时做过官,精通天文、河图、道鑯学。后来辞官隐去,在丰都平都山升天成仙。

另《神仙传》有关麻姑的记载中,也提到了王方平,“沧海桑田”的成语也出自此。

《神仙传·王方平》原文:

后汉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举孝廉,除郎中。明天文图谶学。桓帝问以灾祥,题宫门四百余字。帝令人削之,墨入板里。后去官隐去。魏青龙初飞升于平都山。见《广成先生神仙传》。按平都山,今之丰都县也。又《新都志》,方平常采药于县之真多山,有题名云,王方平采药此山。童子歌,玉炉三涧雪,信宿乃行。(过了一天才能走过去)

《广异记》篇名,记载了一个名叫王方平的人“纯孝”的神异故事。

“太原王方平,性至孝。其父有疾危笃,方平侍奉药饵,不解带者逾月。其后侍疾疲极,偶于父床边坐睡,梦二鬼相语,欲入其父腹中。一鬼曰:“若何为入?”一鬼曰:“待食浆水粥,可随粥而入。”既约,方平惊觉,作穿碗,以指承之,置小瓶于其下。候父啜,乃去承指。粥入瓶中,以物盖上,于釜中煮之百沸—视,乃满瓶是肉。父因疾愈,议者以为纯孝所致也。”

(5)尸解:道教认为道士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剑)遗世而升天,谓之尸解。又喻之为“蝉蜕”,“如蝉留皮换骨,保气固形于岩洞,然后飞升成于真仙。”尸解之说在汉代十分流行。尸解术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术,多遭世人非议,王充《论衡·道虚篇》即称之为“虚妄”之术。一些道士也在逐渐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视之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道更在基本否定肉体成仙的基础上,加以彻底摈弃。

(6)擗:pǐ,用力使离开原物体。

(7)狯:kuài,狡猾。

(8)蛘:同“痒”。

(9)大历三年:768年。

(10)《图经》:以图为主或图文并重记述地方情况的专门著作。又称图志、图记。是中国方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编纂形式。图是指一个行政区划的疆域图、沿革图、山川图、名胜图、寺观图、宫衙图、关隘图、海防图等;经是对图的文字说明,包括境界、道里、户口、出产、风俗、职官等情况。它由地记发展而来,内容比地记完备。现知图经以东汉的《巴郡图经》为最早。

(11)步虚:道士在醮(jiào)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传说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得名“步虚声”。但“步虚声”腔,现已不得而知。现存各地道教仪式中的步虚音乐大多舒缓悠扬,平稳优美,适于道士在绕坛、穿花等行进中的诵唱。

根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后步虚词成为诗体之一种,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中国古代宗教和早期道教并无步虚仪式。陆修静的《洞玄灵宝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有“步虚”一词,指出道士的“步虚”是对天宫中神仙巡行时吟诵之声的模仿,大约成书于南朝梁陈时的《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收有《洞玄步虚吟》十首,当是道教仪式中最早使用的步虚词,词作五言,句数不一。根据法国汉学研究所所长施舟人教授的研究,道教的步虚形式同印度教轮回仪式有关,步虚曲腔同传入中国的“梵呗”有关。这一说法对深入研究“步虚”的形成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重视。

(12)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为唐朝皇帝唐玄宗的年号,共计29年。开元意思是开辟新纪元。开元年间,唐朝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

(13)邓紫阳:初唐道士,名思权,亦名思璞。江西临川人。初隐县境内麻姑山修炼。“后因省亲,路获神剑,佩之。性颇刚毅,自负济世之材,每憩溪壑之间,诵天蓬咒不辍,遂感北帝,遗神人授以剑法。”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四亦曰:“邓紫阳入麻姑山,日夜诵天蓬神咒,感金甲神人与语曰:‘吾是北方六天使者,缘子念诵灵文,帝君已置子之功矣,遂令降墨篆神符真文。上有神仙之术,中有役使鬼神,下有救疗疾病。子宜秘之,后当为王者师。’次日果于石室中得其真形符篆,行持有验。”其后,邓紫阳又远访南岳朱陵洞天,谒青玉、光天二坛,道法更加精深,名闻当时。开创北帝派,授“北帝录”等经录,最崇拜北极紫微大帝——北帝,以擅长治制六天鬼神、辟邪禳祸之事而称着。开元年间多次应召,入宫访以道妙,建醮祷福,被玄宗封为天师。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仙逝,玄宗命于麻姑山设观,归葬本山。

李隆基曾作诗《赐道士邓紫阳》“太乙三门诀,元君六甲符。下传金版术,上刻玉清书。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书。自知三醮后,翊我灭残胡。”

(14)南真:星名。即南极老人。古时认为此星可主宰人寿命的短长。 宋 晏殊《殢人娇》词:“南真宝箓,赐玉京千岁。”(殢tì困扰;纠缠;滞留;沉溺于:殢云,殢云尤雨(喻男女之间的缠绵欢爱))

(15)花姑(节):农历正月二十八日为“花姑节”,是高唐县独有的传统节日。据传,过去有位叫花姑的女子,从南方来高唐定居,教人们植棉、纺线、织布,使高唐人丰衣足食,人们对她奉若神明。她去世后,在高唐城西门外修建一座花姑庙,以表其功德,并把她的生日正月二十八定为花姑节。过去,每至此日均举办花姑庙会;二十八日,农村则家家煮面疙瘩、面片和面条食用,面疙瘩示为棉桃,面片示为棉叶,面条示为棉枝,以纪念花姑,祈求棉花丰收。“收花不收花,须看正月二十八”的农谚,至今仍在高唐境内广为流行。据传,这一天晴天便是花姑喜欢,即当年棉花丰收;阴天,则是花姑不悦,便不收棉花。

《子部·道家·卷一百一十五·纪传部·传十四》花姑者,女道士黄灵微也。年八十而有少容,貌如婴孺,道行高洁,世人号为花姑。蹀履徐行,奔马不及,不知何许人也。自唐初来往江浙湖岭间,名山灵洞,无所不造。经涉之处,或宿于林野,即有神灵卫之,人或有不正之念,欲凌侮者,立致颠沛。远近畏而敬之,奉事之如神明矣。闻南岳魏夫人,平昔渡江修道,有坛靖在临川郡,临汝水西石井山,有仙坛,遂访求之。岁月且久,榛芜沦翳,时人莫得知之。以则天长寿二年壬辰冬十月,诣洪都西山,谒道士胡超而问焉。超字拔俗,能通神明,即为指南郭六里许,有乌龟原,古有石龟,每犯田苗,被人击,其首折则其处也。姑访之,见龟之左右,坛迹宛然,立处当坛中矣。于其下得尊像、油瓮(瓮)、锥刀、灯盏之类,因葺而兴之。复梦夫人指九曲池于坛南,访而获之,砖砌尚在。

景云中,睿宗皇帝使道士叶善信,将绣像幡花来修法事,仍于坛西建洞灵观,度女道士七人,住持洎明皇,醮祭祈祷不绝。每有风雨,或闻箫管之声。凡是礼谒,必须严洁,不尔,有蛇虎惊吼之异。时有云物如乌,群飞垂带,直下坛上,倏忽西出,如向井山,前后非一而已。花姑肹苾(xībì)灵通,密有所告曰:井山古迹,汝须崇修。俄闻异香从西来,姑累得嘉兆,躬申葺理,行宿洞口,闻钟磬之音,虽荒梗多时,若有人接导。寓宿林莽,怡然甚安。达明入山,果遇坛殿余址,遂立屋宇,闻步虚仙梵之响,环坛数里。有樵采不精洁者,必有怪异之惊。有野象中箭,来投花姑,姑为拔之,其后每斋前,则衔莲藕以献姑。开元九年辛酉岁,姑欲升化,谓其弟子曰:吾仙程所促,不可久住,吾身化之后,勿钉吾棺,只以绛纱罩覆棺上而已。明日,无疾而终,肌肤香洁,形气温暖,异香满于庭堂之内。弟子依所命,棺不钉,以绛纱覆之而已。忽闻雷震击纱上,有孔大如鸡子,棺中唯有被覆木简,屋上穿处可通人。座中奠瓜,数日生蔓,结实如桃者二焉。每至忌辰即风云郁勃,直入室内。明皇闻而骇之,使复其事,明日,使道士蔡伟,编入《后仙传》。(注:肹xī,古同“肸”,多用于人名。羊舌肸,春秋时晋国大夫。肸响xīxiǎng,散布,传播。也作“肸蚃”。肸蚃布写。——《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苾bì,香;芳香。苾芬孝祀。——《诗·小雅·楚茨》。又作“吡”晻薆ài咇咈fú(形容香气充盛。)。——司马相如《上林赋》;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荀子·礼论》。又如:苾芬--芬芳,本指祭品的馨香;苾苾--香气浓郁)

开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乙酉,敕道士赍龙璧来醮,忽有白鹿自坛东出,至姑冢间而灭,即花姑葬空棺木简之处。又有五色仙蛾,集于坛上。刺史张景佚,以为圣德所感,立碑颂述。天宝八载已丑,以魏夫人上升之所,度女道士二人,常修香火。大历三年戊申,鲁郡开国公颜真卿为抚州刺史,旧迹荒毁,阙人住持,召仙台观道士谭仙岩、道士黄道进二七人住洞灵观,又以高行女道士黎琼仙七人居仙坛院。颜公述仙坛碑而自书之,以纪其事迹焉。

(16)法箓:道教语。用以“驱鬼压邪”的丹书、符咒。通常是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之“法箓”。法箓牒文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

(17)纂懿:古同“缵zuǎn”,继承。

(18)六年: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

C. “苾"这个字念什么

苾 bì
香;芳香苾 / 苾芬孝祀。——《诗·小雅·楚茨》
字又作“吡” / 晻薆咇咈。——司马相如《上林赋》 / 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荀子·礼论》
又如:苾芬(芬芳。本指祭品的馨香);苾苾(香气浓郁)

D. 阿弥陀佛这句话源自哪里

【阿弥陀佛(梵Amita-buddha,藏Dpag-tu-med、dpag-yas)】
意译为无量光,或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这是我国佛教界最熟稔的如来。

依据《无量寿经》所载,阿弥陀佛在成道以前,原是一位国王,由于受到世自在佛的启示,乃发起求无上道的愿心而出家。在修行期间,曾发出四十八大愿,誓愿建立一个庄严的极乐世界,以救渡一切念佛名号的众生。其中有三个大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基于这些深宏的誓愿,因此,在他成佛之后,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悲愿至广,慈心极深,其念佛法门又至为易行,因此在中日等国,信仰弥陀法门的众生为数极多。‘家有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谚语,正是弥陀信仰普遍流传的最佳说明。

◎附一∶〈阿弥陀佛〉(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梵本所载,阿弥陀佛的梵文有两种。其一,阿弥陀婆(Amita^bha),译为无量光。Amita^bha系由形容词的amita(无量的)与女性名词a^bha^(光)结合而成。此中,amita的mi,语根为ma,意为‘量’;在mi之后加上接尾语ta,则成为形容词,意为‘有限量的’;又在mita之前,加上有‘无’或‘不’语意的接头语a,而成amita(无量)一词。又‘a^bha^’是在bha^(光耀)的语根上,加上有‘近’的意思的接头语a^,其词性属女性名词。但此处不是指无量的光明,而是当作有无量光明佛的名号,因此,将语根的母音的语尾a^缩成短音,而成男性名词。其二,阿弥陀庾斯(Ami-ta^yus),译为无量寿。Amita^yus系由形容词amita与中性名词a^yus(寿命)合成。据说a^yus的语根是具有呼吸之义的‘an’,然而有人认为a^y的语根是ay(行),其后加上接尾语us,而成有‘寿命’之义的中性名词。罗什在译《阿弥陀经》时,对此二者并不加以区别,都称之为阿弥陀。

据《无量寿经》所述,于过去久远劫中,世自在王佛出世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发无上道心,弃国出家,号为法藏。其后,彼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前,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的清净行,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其愿文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法藏比丘发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净土,其佛土距此十万亿刹,名为安乐。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袾宏在《阿弥陀经疏钞》卷三举出八种∶

(1)《法华经》载大通智胜如来时有十六王子出家,其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号为阿弥陀。

(2)《悲华经》载无量劫前有转轮王,名为无诤念。彼于西方世界作佛,号为阿弥陀,国名安乐。

(3)《大乘方等总持经》载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有净命比丘总持十四亿部经典,随众生意乐广为说法。彼净命比丘,即今之阿弥陀。

(4)《贤劫经》载云雷吼如来时,有一王子名为净福报众音,曾供养彼云雷吼如来。彼净福报众音王子,即今之阿弥陀。

(5)《贤劫经》又载金龙决光佛时,有一法师名为无限量宝音行,力弘经法。彼时之法师,即今之阿弥陀。

(6)《观佛三昧经》卷九载空王佛时,有四比丘得念佛三昧,其第三比丘,即今之阿弥陀佛。

(7)《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载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一国王名为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彼胜威王,即今之阿弥陀。

(8)《一向出生菩萨经》载阿弥陀佛往昔为太子时,闻此念佛微妙法门,精进奉持。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因缘,除前文所举者之外,经典中尚有多说。按,阿弥陀佛并未见于小乘经典中,然在其余大乘经中,则屡有载及。

又,阿弥陀佛乃一切大乘经典所通说,故大乘诸宗无不言及,然其见解未必一致。总的说来,大抵可分为两类。其一,以理性为主的唯心弥陀,己心净土。其二,以事相为主,指方立相,立界外净土,现在说法的弥陀。兹略述各宗所说如下∶

(1)法相宗∶《唯识论》卷十说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弥陀与诸佛应无分别。受用身分自受用、他受用。阿弥陀佛是他受用报身。但地前菩萨及凡夫二乘所见的弥陀是变化身,地上菩萨所见是他受用报身。亦即初地菩萨所见的弥陀佛,是坐于百宝莲台座上,如《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六十万亿那由他佛身。二地所见,系千叶莲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后得无漏智所变,为十地菩萨而现,其所居净土,系净居色究竟天。

如是,现一实身,凡圣不同见,应机而现种种身,是因众生福力不同,而产生佛身粗妙之别。亦即能化的弥陀随所化根机示现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弥陀所现佛身为增上缘,凡圣各各随智识福力浅深厚薄变现佛身,故所见佛身有粗妙之别。三贤的菩萨、二乘凡夫之类见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萨见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萨见坐大宝莲台、具无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卢舍那身是弥陀对地上菩萨所示现的佛身。以此佛身为增上缘,地上菩萨依各自之心识变现相好圆满的广大能化佛身而观。因此,菩萨进至初地时,地前所见的劣佛身潜隐,殊胜微妙的佛身显现。但地上菩萨非不能见地前所见佛身,地上菩萨欲见佛变化身亦能得见。因此,地上菩萨以他受用报身为正所见,兼见变化身。

(2)三论宗∶此宗亦谈三种佛身,即{1}正法法身,{2}修成法身,{3}应化身。正法法身就是实相法身,又名理法身、自性身、法佛。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报身,又名智法身、报佛、内应身。应化身是他受用身与化身所合并,都是起利他之化用,故合为一身。此化他之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报因位的佛身。若此佛身别开为二身时,就他受用身而言,是殊妙广大的佛身,又名外应身,是化度地上菩萨的佛身。又就化身而言,是丈六等的粗身形,又名变化身;此系为化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佛身。

此三身中,正法佛是理法身,为修证之理,故不生不灭而常住。修成佛是智法身,为能证之智。因为是冥契所证之理的能证之智,故智法身亦是常住。《大智度论》说,萨婆若是实法,非生灭。萨婆若译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是常住不灭的实法。应化佛系法身应所化根机而现起的化他悲用,故为生灭无常之形相。初二身乃理智之本体,非化他之佛身,故无说法。应化身系由本体而现起的化他佛身,有色声,有宣说法门的悲用,故能对所化有情说法。

(3)华严宗∶据智俨的《孔目章》卷四〈往生章〉所述,阿弥陀佛国,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弥陀佛土属世界海摄,此系近引初机成信故。教境真实,佛国圆融、不可说故。若依三乘,西方净土是实报处。通成四土,即法性土、事净土、实报土、化净土。化是报化,非化身之化。如是,系以西方净土摄属于世界海,以阿弥陀佛为莲华藏庄严世界主,也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毗卢遮那的同体。

华严宗分佛土为二,一为国土海,一为世界海。国土海是不可说之果分,世界海是因分可说之土。此世界海有三类,一是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二是十重世界海,三是无量杂类世界。若配于三生成佛,第三是见闻生之土,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证入生之净土。莲华藏界既是证入生之净土,故与不可说果分同其体。故《五教章》卷三说(大正45·498b)∶‘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西方净土摄于此主伴具足的莲华藏海,阿弥陀佛与十身具足的毗卢遮那同体。

(4)天台宗∶此宗认为佛必具足三身,土是四土横竖一处。故弥陀之安养,虽难定何身何土,然皆为具缚凡夫生处。有昼夜六时之别,饭食经行之义,有声闻缘觉,佛亦说三乘法。是故判弥陀净土为应身应土。而《大乘同性经》所说的于净土中成佛者,皆是报佛,是就断无明的人所见而言,非同居土的凡夫所见。《观经》第九观所说的弥陀身量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为达圆教第七信位的人而特别显现的佛身。《大智度论》说西方世界出于三界,故西方世界不摄属于三界。又就彼佛土而言,彼土虽有三界但无四恶趣。

然此弥陀净土与诸佛同居土又有不同。弥陀净土横具四土,故修圆妙观而生彼者通惑虽未尽,其身常拜实报身,得居实报土,此与生于诸佛同居土后,断通惑,转果报方住上土不同。诸佛同居土虽具四土,悉是竖四土,断惑,转报然后能入上三土。其有横之义,但只是暂时依佛之加被力而见。故极乐上品的生死,通惑尚有,与常时见报佛,住报土者大异其趣。

又依智旭《梵网经玄义》及《小经要解》所述,四土横竖之义俱约断惑而说。所谓竖,是出同居土后入方便土,出方便土后入实报土等。横则不移当处,自感见方便、实报、寂孕三土。诸佛四土中的寂光土等上三土虽有横之义,但于同居净土中,大体有竖义无横义,唯极乐同居横具四土。此系十方世界未曾有之处,全性起修之因缘唯弥陀有之。华严之秘藏、法华之极意唯在执持名号的念佛法门。其他如带业往生,即得不退之说,如弥陀同居土、最胜无比之说,颇能发挥天台、四征微意。

(5)禅宗∶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以佛心传心,只修行心地,自分觉知。故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唯守本来面目,显自己本分,不拘泥善恶因果之差别,安住无住空寂之心,若至无念无想,本来真性顿显,称为成佛。其本有圆成本来面目,人人具足的佛性一理,名为无量寿。即心即佛之宗义,心外不见佛。《六祖坛经》说(大正48·352a)∶‘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宝志和尚以为,智者知心作佛,愚人庆往西方。但若偏于此,失其不可得,亦非禅意。因此,宗颐禅师作二十六行颂指赞西方。

(6)净土宗∶昙鸾在《往生论注》中以二种法身论述弥陀佛身。二种法身是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如如之理,是无相法身,是略门。方便法身是正直,是救济一切众生的大悲无不相法身,是广门。无相法身相即无不相法身,无不相法身成无相法身。故二法身,异而不分。此系广略相入的佛身,故统以‘法’之名。所以如此,是因清净愿心所庄严之身,其清净义,是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为净因所庄严的净果,完成真实智慧的无为法身。所以,弥陀佛身是由清净愿心(四十八愿)所庄严的广略相入之清净佛身,即二种法身。道绰在《安乐集》中说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并说《观音授记经》的弥陀入灭说,是在示现报身五相之一的隐没相。而化身的弥陀是《鼓音声经》所说的清泰国之弥陀,西方净土的弥陀绝对是报身佛。善导更以酬行、酬愿二义来论述‘报’,并且以《大品般若》〈涅盘非化品〉的涅盘如化非化说,会通《观音授记经》的弥陀入灭说。即涅盘性空如化,为新发意菩萨说非如化,是为了避免新发意菩萨产生惊怖。弥陀的入灭不入灭说同此。不入灭说如非化说,入灭说如如化说。如化不妨涅盘义,入灭说岂能害报之义。

◎附二∶〈十二光佛〉(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十二光佛,为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德用的十二种称号。即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语出《无量寿经》卷上。

依《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之解释,佛光不能计数故名无量;无缘不照故名无边;无有人法能障故名无碍;非诸菩萨所及故名无对;光明自在而无更上者故名焰王;由佛无贪善根而现,亦能除众生贪浊之心故名清净;从佛无嗔善根而生,能除众生嗔恚戚心故名欢喜;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名智慧;佛之常光恒为照益故名不断;光非诸二乘等所测度故名难思;光亦非余乘等所堪说故名无称;佛光日夜恒照不同娑婆二曜故名超日月。

除上述十二光佛之通称外,其它译本及梵文在名称、数目上又有不同的说法。如《大阿弥陀经》卷上及《平等觉经》卷一中,仅有光明经叹语而不列佛名。《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中、《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梵文《无量寿经》等,则各举十三光、十四光、二十光之名,明示佛光之德相。

又,《大佛顶首楞严经》、《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中,则以十二光佛为十二如来之别号,然此均是由《无量寿经》而来的一种转说,属后世之思想。

◎附三∶〈阿弥陀三十七号〉(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阿弥陀三十七号,指阿弥陀的三十七种德号。即无量光、真实明、无边光、平等觉、无碍光、难思议、无对光、毕竟依、光炎王、大应供、清净光、欢喜光、大安慰、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无等等、广大会、大心海、无上尊、平等力、大心力、无称佛、婆伽婆、讲堂、清净大摄受、不可思议尊、道场树、真无量、清净乐、本愿功德聚、清净勋、功德藏、无极尊、南无不可思议光等三十七种。此系日僧亲鸾于《净土和赞》之初,依《赞阿弥陀偈》而列出者。其中,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光炎王、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等十二种德号,称为十二光,阿弥陀由于有此光明,故有此德号。

◎附四∶〈阿弥陀三尊〉(编译组)

阿弥陀三尊,指阿弥陀佛及其胁侍观世音及大势至。如《观无量寿经》说(大正12·342c)∶‘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关于胁侍菩萨的方位,一般以观音在佛的左方,势至在佛的右方。但在梵文《法华经》〈普门品〉的颂文中,观音在弥陀佛的右方或左方。《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卷中及《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说右方是观音,左方是势至。《大陀罗尼集经》卷二说佛的右方是十一面观音,左方是大势至。而《观无量寿经》及《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五说佛之左边有一大莲华,观音坐于其上,佛右边的莲华上坐大势至菩萨。这是因为观音为悲之代表,即下化众生之义,故置于左方;势至代表智,意为上求菩提,故安于右方。

关于二胁侍的形像,观音的宝冠中有化佛,势至的宝冠中有宝瓶。自中古以来,一般是作观音两手持莲台,势至合掌。

◎附五∶〈阿弥陀大咒〉(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等)
阿弥陀大咒,指阿弥陀佛的陀罗尼(dha^ran!i^)。出自《无量寿仪轨》。也称为无量寿佛根本陀罗尼、阿弥陀如来根本陀罗尼或十甘露咒。为真言宗三陀罗尼(阿弥陀大咒、宝箧印陀罗尼、尊胜陀罗尼)之一。

兹列汉字音译的阿弥陀大咒于后∶‘曩谟、阿啰怛曩、怛罗夜耶、娜谟、阿哩野、弥多婆野、怛佗■跢夜、阿啰喝帝、三藐三菩驮耶、怛尔也他、唵、阿蜜■帝、阿蜜哩妒、纳婆吠、阿蜜■多、三婆吠、阿蜜哩多、伽啰吠、阿蜜■多、悉帝、阿蜜■多、帝际、阿蜜■多、尾讫磷帝、阿蜜■多、尾伽磷多、■弥宁、阿蜜■多、哦哦曩、吉底伽龄、阿蜜■9a39多、懒弩、尾娑婆龄、萨■啰佗、婆驮宁、萨■、羯罗磨、讫礼舍、讫洒盈、迦龄婆婆诃。’

此咒之罗马字读音如次∶Namo ratnatraya^ya namah! a^rya^mita^bha^ya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sam%buddha^yatadyatha^ om% amr!ite amr!itodbhave amr!ita-sambhave amr!itagarbhe amr!itasiddhe amr!i-tateje amr!itavihr!im%te am%r!itavihr!im%tagamineamr!itagaganaki^rttikare(?)amr!itam%bhi-svare sarvarthasadhane sarvakarmakrama-s/asks!ayan%kare(?)svaha.

此咒自古即常被音译,如唐·不空译《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二、唐·菩提流志译《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唐·实叉难陀译《甘露陀罗尼咒》、失译《阿弥陀佛说咒》等,亦皆载之。然其所载咒文长短不同。今所举之咒,中有十句阿蜜多(amr!ta,意为甘露),故称之为‘十甘露真言’。

依《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所载,诵此阿弥陀咒一遍,即灭十恶四重五无间,一切罪障皆悉消灭。若有苾刍苾刍尼犯根本罪,诵七遍已,即时得还戒品。诵满一万遍,则获得不废忘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显现于身中,皎洁圆明犹如净月,临命终时,见无量寿如来及无量俱胝菩萨众来迎,即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证菩萨位。

◎附六∶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第一节(摘录)
从大本《阿弥陀经》来看,阿弥陀佛净土,在初期大乘的净土思想中,是富有特色的。法藏比丘立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成立一完善的净土,作为救济众生,来生净土者修道的道场。在选择二百十亿国土,结成二十四愿以前,弥陀净土的根本特性,早已在佛前表示出来,如《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说(大正12·300c)∶‘令我后作佛时,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智慧勇猛。头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无极。所居国土,自然七宝,极自软好。令我后作佛时,教授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莫不闻知我名字者。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来生我国者,悉皆令作菩萨、阿罗汉无央数,都胜诸佛国。’

经中所说的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都不外乎这一根本意愿的具体组合。阿弥陀佛的光明,胜过一切佛。佛的光明、名闻(称),为十方无数佛国所称誉,为十方诸天人民称叹,所以发愿往生∶这是第二十四愿。阿弥陀佛的特胜,从佛的光明、名闻而表达出来。佛的光明遍照,使一切众生的苦迫,得到解除,在释尊入胎、出胎、成佛的因缘中,部派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放光传说。阿弥陀净土,是重视光明的利益众生,而予以高度的赞扬。胜过一切佛,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所以第十七愿说∶‘令我洞视(天眼通)、彻听(天耳通)、飞行(神足通),十倍胜于诸佛。’十八愿说∶‘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于诸佛。’也许这过于特出,不大适合‘佛佛平等’的原则,所以这二愿,其他译本都删略了。根本意愿中的国土七宝所成,是第三愿,《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没有这一愿。在净土本愿思想的发展中,着重于来生净土者的功德。净土思想的重点,不止是理想的自然环境,而在乎净土中的德行与进修,圣贤间和平的向道。

E. 原创节日诗歌

仲秋感怀

秋风渐近归时远,夜半难眠独自愁。
故里锦书千万卷,只为泊岸一扁舟。

仲秋---
乡 归 赋

引:月魄萌动,天门崩离,帝惊闻之,令诸神眺查。少时,禀曰:时月圆有缺,下界有母一名,伤怀鹿子难聚,面西而泣。佛主心悯,赐天舟渡鹿,遮月,故天门损。帝惋,遂诏:仲秋之夜,月圆人圆,子不远游,家勿残缺。
时人感怀,作乡归赋,与游子同伤。
月兮月兮,惟圆旖旎。月聚愈满,归步愈蹙。心之忧矣,天亦霡霂。驻足寒山兮冷夜幽晦,思慕桑梓兮剥心若菹。桂华薿薿兮苾苾芬芬,渰云萋萋兮奋身不顾。辔马促促兮忧怀奕奕,纵牡騑騑兮念景无暇。
黍草淠淠兮遍野俱盈,日月蹉跎兮离人将老。身不如稷兮其物尚爨,心不如石兮其物尚诒。母泪怜子兮难侍于旁,终事无济兮今犹矜人。谓妣劬劳兮独感其深,何以报恩兮匍匐其足。空余长恨兮挥鞭如虐,化身为隼兮越岭翻江。思生缱绻兮长俯于前,嗟叹浮尘兮裹足乡梓。惟奉孝道兮涕流如雨,怜母身劳兮心怀怊怊。拾取长虹兮寥以存志,藏轸折翼兮终不远游。
黄梁一梦兮天已昢昢,朝霞微露兮驱马长鸣。迅如惊雷兮无惧漫漫,晨光隐隐兮且伴风吟。满月未现兮必返故土,鞠躬家母兮以慰苍天。

端午-----

乾坤赋---《答屈子问》

亘古混沌,宇宙鸿洞,一日九变,初民盘古,力破鸿蒙,始有天地。经百万岁滋养,清浊各归,乾坤造化。然欃枪扫翼,彴约奔游,珠贯棋布;峘岌座落,陟英分错,井然有序;人兽鱼木,鞠鶨痡徂,迷岸轮回,实为天机。
穹生苍昊旻上四时,分陬如寎余皋且相壮玄阳辜涂十二月,经岁轮转,生生不息。仰以眺注,见星辰叠落,若上神博弈;银汉相接,似车载迁次;四方平布,像星宿屋居。叹神工之笔,虽浩然不可称其雄,犹智慧难以夸其睿。故有屈子问: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实天之精工,凡夫经百万岁而不得解,赞苍天!
地长夷狄戎蛮四海,分仁智信武四极,遇五行而合,依彼此共存,长久不灭。凝神思忖,臆山峦叠纵,崧岑峤扈岿各有其胜;海流接壤,江河淮济洲各有其波;万物生化,鸟兽虫鱼木各有其处。叹佛主妙手,虽六道不可止其众,犹蒙翳难以蔽其灵。故有屈子问: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实地之博物,吾等亦在生死海中轮回,何需详解,谢大地!
屈子虽逝,玄光尚存,愚以问天,当修中品,再入人道。方今弥渡贰仟余岁,重拾残心,不减修行,寥答寸言,以证前身。知乾坤有官,必谅错失,赐居士之处,落凡尘无定,感世俗造化,以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