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眷村的牛肉麵和台灣牛肉麵的區別在哪裡
台灣牛肉麵基本是來自眷村
眷村以前是很多內地各省的同胞聚集的地方,不同省的文化交流,所以最早的眷村是北方山東華北等地方的口味八角,桂皮,丁香,陳皮等等香味(譬如我們所熟知的鹵料),因為融合,有些眷村的牛肉麵就加入一些華中,西南的元素,譬如花椒, 茴香,或是番茄等等,用紅燒,清燉等等不同的做法去呈現出牛肉味與湯跟面融合在一起的感覺.
後續因為台灣這邊當地的民情, 發展出比較不咸,比較符合台灣當地本土民眾口味,稍為偏甜一點的口味.或是後續發展出一些獨特的牛肉麵,譬如之前台北國際牛肉麵節出現很多不同態樣的面點,譬如麻辣,涼拌,
但是人氣跟品種不一定有關,現在台灣這邊本地的牛肉麵多糅合風味去創造出老闆自己的風格,有些強調自己是眷村牛肉麵的在整體手法上會更堅持原本的用料,跟原創的特色. 可以都嘗試看看, 對我個人來說, 品嘗過程會體驗那裡面不同兩種的文化過程.
提供參考
㈡ 台灣牛肉麵好吃嗎怎麼做呢
台灣牛肉麵,起源於台灣桃園眷村。最早是因為當地的四川老兵思念家鄉的味道,結合台灣的食材改良而成的川味牛肉麵,不曾想卻成了獨樹一幟的台灣特色美食。台灣牛肉麵採用牛腱、牛腩、牛筋燉煮的澆頭,口感豐富,滋味香濃。小火慢燉出的牛肉湯底更是一絕,下面,我就用內地最容易購買到的食材來教各位做一份正宗的台灣牛肉麵。
首先是配料的選擇:
豆瓣醬50g(並非郫縣豆瓣醬,而是台灣豆瓣醬,台灣豆瓣醬比較甜,如果買不到台灣豆瓣醬可以用郫縣豆瓣醬加糖來代替)、冰糖5g、生薑、蔥若干,牛筋500g、牛腩250g、牛腱250g
香料:八角、香葉、肉桂、干辣椒、陳皮、山楂等適量
貼士:
1、牛肉牛筋一定要分開煮,由於需要燉煮的時間不同;
2、有條件最好在湯鍋中加牛尾骨一起燉,湯頭會更加香濃;
3、豆瓣醬在下鍋之前剁碎是最好,風味更佳;
4、煮牛筋的鍋加水之前,可以加適量廚用花雕,風味更佳!
這樣的牛肉麵,真是吃多少都不會膩啊!
㈢ 眷村牛肉麵怎麼做好吃
主料:牛腩、面條(生)
輔料:西紅柿、蔥、姜、蒜、八角、桂皮、花椒、茴香、香葉、番茄醬
調料:醬油、 辣豆瓣醬、花生油、老冰糖、花雕酒
做法
1、牛肋條肉洗凈,整塊兒涼水下鍋,中小火煮開後保持沸騰2分鍾,讓血水充分析出;
2、撈出肉塊兒,用溫水沖洗干凈備用;
3、所有香料放進茶包袋備用;
4、西紅柿洗凈切成小丁,蔥姜蒜切片;
5、起炒鍋,下入食用油,熱鍋涼油爆香蔥姜蒜;
6、下豆瓣辣醬,改小火慢慢煸炒出紅油,下入西紅柿丁,轉中大火,煸炒。
7、待西紅柿丁煸炒至出濃湯,下入番茄醬,煸炒均勻;
8、加入水;待水沸騰後,下冰糖;
9、下香料包和整塊兒牛肉;加入其它調味料:
10、醬油2大勺、醬膏(或蚝油)2大勺,芝麻醬1小勺,白鬍椒粉2小勺,五香粉1小勺,花雕酒(或料酒)2大勺;煮至沸騰;
11、轉入比較深的燉鍋;
12、大火煮開後,轉小火,加蓋燜煮約1小時;
13、關火,燜到涼。
14、取出牛肉;切成方便入口的大塊兒;
15、過濾湯汁,除去調味料不要;
16、湯汁和牛肉重回鍋中;大火煮開後,轉小火,加蓋燜煮20—30分鍾,湯頭即成;
17、煮熟面條;洗凈香菜並切碎;
18、面條入碗,加入湯汁和牛肉,撒上香菜碎即成。
㈣ 最好吃的牛肉麵在哪裡
最好吃的牛肉麵在大廚師這里。
最好吃的牛肉麵做法:
紅燒牛肉麵
主料:牛肉 500克,冰糖 1小勺,番茄醬 1大勺,豆瓣醬 1大勺,生抽 2大勺,鹽適量。
輔料:蔥半顆,八角、桂皮、香葉、陳皮 小茴香、干辣椒、大蒜瓣、薑片、香蔥 適量。
製作過程:
1、牛肉切小塊,清水浸泡,泡大約5個小時,每個小時換一下水。這里我沒有泡這么久,就泡了兩個小時,感覺也行的。
㈤ 中國最好吃的牛肉麵在哪裡
文字:魏水華 鄒恬怡
頭圖:Pixabay
東亞和南亞的民族,有許多歷史共性。
比如,都有不吃牛肉的歷史。
雖然不吃牛肉的原因各異,但無論是日本源自皇權的禁肉令,還是印度源於宗教的牛為神靈,本質上來說,都與中國人不吃作為生產資料的耕牛是同樣的歸因。
是的,中國人骨子裡不信神,也不信皇權,所以中國古代禁食牛肉的法令,從一開始就把理由解釋得明白通透。
㈥ 牛肉麵沒牛肉膻味,怎麼增加牛膻味
可以適當放些牛油,味就出來了
㈦ 台灣牛肉麵的來歷
在台灣地區,大家一提到山東,第一個想到的不是泰山、青島等標志,就好像條件反射一樣,腦中浮出的第一個東西竟然是大饅頭,彷彿包子和饅頭已經成為山東的符號。包子、饅頭、燒餅、油條這些台灣人原本沒在吃的東西,就是因為外省人的移入才開始出現在台灣社會。現在台灣社會上有所謂「眷村口味」「眷村菜」,常常都把它當作懷舊料理來操作。眷村菜其實也不是多高明精緻的菜,它是指那個年代眷村裡的居民,這些老兵在思鄉情緒之下,利用台灣本地的食材湊合著,想辦法做出家鄉口味的食物。
當年軍人津貼不一定能養活一個家庭,為了家計,許多眷村的婦女只好走出眷村,早上賣些豆漿、油條和燒餅,黃昏時兜售自己親手做的饅頭、花捲或各省口味的小吃,漸漸地,這些眷村口味也為一般台灣本省民眾接受。因為這些眷村口味用的是台灣本地食材,常常沒辦法做得像家鄉那麼正宗,再加上大江南北的口味相互交流,左鄰右舍互相學習,串門子串出一堆新菜來,就好像混在一起做撒尿牛丸一樣,結果反而變成一種有新特色的口味,豐富了台灣本地菜的種類。比如台灣南部高雄的崗山,最有名的特產是辣豆瓣醬。原來崗山也是「國軍」空軍官校所在地,空軍大部分都是四川人,旁邊眷村居住著1949年國民黨從成都帶走的最後一批空軍官兵,他們試著用台灣食材做出四川口味的辣豆瓣醬,沒想到久而久之也做出名堂,打出名號,成為崗山當地的特產。
台灣本省人飲食習慣也受到這些外省人很大的影響,比如台灣本省人過去是不吃牛肉的,因為在早期台灣農業社會里,牛算是「工作夥伴」,一頭牛在農家裡從出生到終老就跟自己家人一樣,為了感念牛的辛勞與付出,在早期台灣是不吃牛肉的。這種風俗成為一種家訓,直到現在仍有部分人在遵守。
所以,現在台灣很有名的小吃「川味紅燒牛肉麵」,其實也是這些外省人到台灣後湊合著做出的料理,辣豆瓣加上紅燒湯頭,再放美援品里牛肉罐頭中的大塊牛肉,在台灣本省人原本不吃牛、不吃面的情況下,幾十年後反而變成人盡皆知的台灣小吃。很多台灣人後來跑到四川去尋找最正宗的川味紅燒牛肉麵,結果當然找不到,因為它是在台灣被發明的吃法。現在大陸很多「加州李先生」,就是台灣人過個洋水後回大陸開的,不過跟台灣口味落差真的蠻大的。
還有在大陸打出高知名度的「永和豆漿」也是一樣,與台北市一橋之隔的永和,一向是許多外省籍人士或退伍老兵選擇定居之所。約在20世紀50年代,一群大陸北方人士搬來永和,為了謀生便賣起了豆漿,每天凌晨兩三點鍾開始辛勤工作,磨豆漿、煮豆漿。一開始,台灣本省人不太能接受豆漿這種東西,就跟現在外地人到北京都覺得豆汁味道惡心一樣,所以很長一段時間經營慘淡。
㈧ 想學台灣眷村的牛肉麵
我剛好是眷村人 媽媽很會煮牛肉麵 要吃到好吃道地的牛肉麵當然要來台灣嘗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