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沂牛肉糝湯的做法
以前經常會在街頭的小店子里喝到糝湯——一種香辣可口的臨沂特色粥品。鮮香濃郁,熱辣不膩,每每喝完總是大汗淋漓直呼過癮。
也曾動過自己DIY的念頭,可是搜到方子之後,不禁汗了一下……貌似很麻煩的說~~
那天做早飯時在甜沫里隨手加了點調料,沒想到竟頗有糝湯神韻。
改良了一下下後,感覺味道竟真的有些直逼糝湯的熱辣鮮香而去了。
呵呵~~~最重要的是做法超級簡單吖~~
材料:
麥米,雞蛋,超市裡買來的甜沫或是呼啦湯粉料,濃縮雞湯底料(或雞精),胡椒粉,花椒粉,姜粉
做法:
1.麥米放入水中浸泡一夜,使其易於軟爛。
2.鍋內放入清水,濃縮雞湯底料,滾開後放入麥米熬煮。也可以使用液體雞湯,味道會更加濃郁。
3.待到麥米軟而不爛時,將甜沫湯料加入姜粉,花椒粉,胡椒粉,少許鹽(註:湯料里已有鹽分),兌入涼水攪勻,倒入鍋中煮沸即可。
4.將碗內打入一枚雞蛋,攪勻,沖入煮滾的湯。
這時,一份濃香誘人的雞蛋糝湯便完成了,配上油條,燒餅,小籠包等,的確是一味很不錯的早點呢。
另附上臨沂糝湯的由來及做法吧:
「糝」在字典上有兩個讀音,一個是「Sǎn」,意思是米飯粒兒,另一個是「Shēn」,意思是谷類磨成的碎粒,但在臨沂方言中卻讀做「Sà」,實際上就是一種用肉湯熬制的米粥。最早形成影響的是雞肉糝,現在已經發展到可以根據個人的口味製作豬肉糝,牛肉糝,羊肉糝等等,種類繁多,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膩、祛風除寒、開食健胃為當地人所鍾愛,早晨喝糝是臨沂的傳統食俗,糝也因此而成為聞名全省的地方小吃。
相傳糝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飲料,唐朝傳入內地。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喝了此湯大加贊賞,問當地人這叫「啥」?皇帝金口玉言,當地人也叫它「啥」湯。糝湯尤其以臨沂、濟寧、徐州、濟南、棗庄等地為佳。
超級麻煩の做法:
現在臨沂做糝更加講究,對火候、時間、攪拌、工具等都有嚴格的要求。一般是頭一天選料,夜裡制湯,次日早晨才成糝。原料主要以肉、麥米、蔥、姜、五香粉、鹽、麵粉等為主,有的加進砂仁、公丁香、陳皮、肉桂、紫豆(去皮)、八角茴香、小茴香、玉果、廣桂、白芷、良姜、花椒等中草葯,以增加溫脾健胃功能。有的糝鋪用料多達40多種。做糝用的鍋也不同於一般的鍋,它比一般的鍋要大幾倍,和普通鍋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有頸,所謂的頸就是在鍋的上面用不銹鋼圈出一個高50厘米的「脖子」,據說這是為了防止跑香味。做糝的過程嚴格按程序進行,以做雞肉糝為例:(1)、選凈肥老母雞10隻(約18千克),大麥仁2千克,水70千克,蔥、姜、細葯料包、醬油、鹽、胡椒粉、味精、麵粉等各適量。(2)、將甑鍋加水,放入老母雞旺火燒沸,撇去浮沫。(3)、下入大麥仁、料包、蔥、姜小火煮2小時,雞熟撈出晾涼;雞肉撕成絲放碗中。(4)、雞骨架放入鍋中同麥仁等小火煮2-3小時,撈出雞湯中的骨架、蔥姜、葯包,下入醬油、鹽、蔥姜水,以稀面水勾成薄羹,盛入放有雞絲的碗中,澆入醋、香油即成(約200碗)。牛肉糝的主要配料及比例與雞肉糝基本相同,為了去膻,要增加一些香料。製作時用木柴燒開後改用文火熬4-8小時左右(根據肉的老嫩程度決定),制出的牛肉糝湯精而味濃。製作羊肉糝時,頭天晚上把水燒開,將洗干凈的羊肉入鍋(水開後將羊肉入鍋熬制出的湯清),煮2小時左右,撈出熟羊肉,下入麥米,開鍋後將爐火封閉,第二天凌晨將爐火捅開,開鍋後下入蔥姜,又開鍋後,將鹽、醬油、胡椒粉、五香粉攪勻一並入鍋,再開鍋,將麵糊下入煮熟。飲用或出售時,將味精下入鍋中攪爛,碗中放熟羊肉片,澆上糝湯,點上香油和醋,方可食用。
其實,做糝的學問主要在湯上,許多糝鋪都是世代相傳,湯料都是百年老湯,可謂老湯裡面加新湯「湯湯不息」。另外,煮湯用的鍋蓋和柴火都有講究。做糝用的鍋蓋必須要用柏樹木做;燒湯的柴火也要用果樹木,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原汁原味的臨沂糝來。
據說喝糝有四大講究,即熱、辣、香、肥。一碗熱糝配以油條、燒餅、烤牌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
2. 誰知道臨沂牛肉糝的製作方法
做糝很簡單,但做出糝味來可是要秘方的,臨沂幾個比較老比較出名的糝館,都有自己的秘訣,問他們要肯定打死也不給,但是你到那些小糝館,味道也還不錯的,他們的秘方都是買來的,不像老糝館是祖傳的,給個23百,要不請頓飯就教你了
3. 牛肉糝湯的做法和配料是什麼
主料
牛肉1500g。
輔料
食鹽適量、味精適量、蔥適量、姜適量、香菜適量、黃芪適量。
做法:
1、牛肉洗凈,泡出血水。
4. 糝湯怎麼做
用料
主料;老母雞1隻、糯米100克、雞蛋2個。
輔料;香菜1把、鹽5克、醋一茶匙、蚝油1克、胡椒粉2克。
糝湯的做法
1、老母雞加入蔥姜燉煮一個小時以上,煮出好味道。另起鍋,倒入雞湯,加入淘洗好的糯米。
5. 臨沂有傳授正宗牛肉糝的嗎,還有油條
這個好像一般人不外傳,我一個朋友的父親當年學糝,就是去每家店買回來自己品嘗,自己買料進行研究,經過很長時間,終於修成正果了。
臨沂賣糝的很多,但還真知不知道人家收不收徒弟,銀雀山路與臨沂2路交匯那家很不錯,店面不大,生意火的要命,不知道他們那收不收徒弟,以前在那喝糝的時候,記得他們那好像招工。
話說回來,你想找個去了就直接教你的肯定不可能,起碼你得跟人家工作一段時間,混熟了差不多
6. 「糝」是由什麼做的
糝湯」是流行魯南臨沂一帶的小吃,也是流行魯西南濟寧等地的小吃。「糝湯」的起源和主要流行地,從網上看,都說是屬於臨沂。 「糝湯」的「糝」,在魯南、魯西南只讀作「sha」,與「啥」同音。「糝」字的讀音和意義,據臨沂方面考證,一說與清朝皇帝乾隆有關,一說與東晉「書聖」王羲之有關。具體與誰有關,能否二選一,他們自己內部有兩家意見,並不一致。我個人認為,為便於統一認識、統一形象和品牌,臨沂方面可由權威部門出面,對兩家意見進行協調和商量,或採取投票的方式決定取捨。不然,一家人總說兩家說,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老那麼爭下去,容易讓外人見笑。 在此問題上,濟寧及其他地方,基本沒有參與爭論,保持緘默,光吃不說,「食不語」,表現得比較清醒、冷靜、理智和客觀。 檢索臨沂方面提供的資料,「糝湯」,有豬、牛、羊、雞、魚等諸多湯品,是用這些食物的骨肉與麥仁或大米、小米、高粱等一同熬制而成,稠乎乎的,類似於古代只限於貴族食用的「羹」或「肉羹」。後又檢索了一下,類似的這種湯,在寧夏西北地區被稱為「米肉粥」或「肉粥」,是回族人家的家常便飯,當然人家只用牛羊等清真食物熬制。西式餐廳的牛肉湯,也是加了粉子並同樣熬得稠乎乎的,不知能否一同視為「米肉粥」、「肉粥」或「羹」、「肉羹」或「糝湯」、「糝」。 還有一種介紹說,糝湯是從元代由蒙古傳入中原及運河流域的,後於明末清初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開始在商埠、鬧市、驛站、碼頭等客源充足的地帶擺攤設點,批量發展。對此種說法,我以為有一定道理,但也認為,中原及運河流域歷來為農業地區,是華夏的糧倉,祖先們既然能發明米罐菜甏飯碗水缸等制陶技術,那麼在煮肉煲湯時順便抓把稻米穀子大麥仁放進去,使「肉」、「湯」、「飯」三合一,應該不是什麼難題,只是沒有「糝湯」這個後世的稱呼罷了。 但不管怎麼說,不管「糝湯」是與皇帝有關還是與「書聖」有關,或與其他什麼有關,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糝湯」是個好東西,養人。 在臨沂、在濟寧,「糝湯」屬於早點,主要以簡陋的路邊店和地攤兒經營為主。搭個棚 、支口鍋、落個鏊子、擺幾張桌凳,即可起早貪黑燒湯、擀餅,開張經營。有賣的就有買的,只要主人勤快,不辭辛苦,一般的攤點兒都能維持下去,有的能持續干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發展成為祖傳的老店。估計堂堂清帝乾隆所喝的「糝湯」應是由老店特別製作和奉獻的。 在純農業時代,「糝湯」與其它飲食的做法,想必沒有太多的講究。那時的「糝湯」應該是本色食品,使用的都是無污染、無公害、無食品添加劑的有機綠色原料,即使是「葯料」也不會有動則幾種、十幾種、二十幾種的「祖傳秘方」。那時的「糝湯」應該是真正的原汁原味。 臨沂與濟寧的「糝湯」,經營場所都差不多,但各有不同風味和特點。臨沂的表現為油、熱、辣、咸、黑、稠,味道厚重,顏色不大好看,粘乎乎一碗下肚,得喝一上午熱水才能沖開;濟寧的清、淡、香、白,不稀不稠,不咸不辣,喝下去很暖胃。臨沂的辣是胡椒起的作用,濟寧不放胡椒,放幾縷姜絲,不吃薑絲不顯辣。濟寧湯菜受淮揚和蘇杭影響較大,菜餚和湯品講求清淡、鮮亮,口味適中。 濟寧的「糝湯」,以「羊糝湯」常見,個別賣「羊糝湯」的還兼賣「羊湯」,或以賣「羊湯」為主,兼賣「羊糝湯」,店牌上同時寫著「羊湯羊糝」。這樣的店往往不如集中精力單賣一種讓人感到正規、正宗。 濟寧喝「羊糝湯」通常會侵個雞蛋,將生雞蛋磕在湯碗里,打散,然後從鍋里舀出一勺滾湯倒進去沖開,並順便在湯面上捏撒上幾絲姜絲、點幾滴香油,有的還撒點芫荽,不僅好看,喝起來還很是味。 喝「羊糝湯」可配油餅或乾麵餅,泡著吃,或抹點紅辣椒糊子干吃並喝湯順順,以免噎著。油餅或乾麵餅,糝湯店自己做,也有的小店、小攤兒從別處批發,賣現成的,省事。 濟寧的「羊糝湯」,各家做法大同小異。「羊糝湯」以羊大骨、大梁骨和羊肉為主料,以麥仁和稀麵糊為輔料。調料主要有姜、鹽、料酒、羊油、香油、辣椒油、芫荽等。葯料主要有白芷、砂仁、懷山、草寇、肉蔻、豆蔻、草果、香葉、丁香、花椒等,其中白芷用帶皮整塊的,三塊或四塊直接下鍋,其他需要裝進葯料包,趁機下鍋。各種葯料的多少和搭配比例以及何時下鍋、何時撈出,是經營秘密和秘方,我知道,但不便寫明,也不轉讓。能寫明的都是大家喝湯時能親眼見到的,不保密。 燒「羊糝湯」,事先須將羊骨頭和羊肉用清水浸泡祛除污血和膻腥,一般冬天浸泡12小時以上,夏天8小時左右,夏天要換幾次水,以免把骨頭和肉泡臭了。麥仁和稀麵糊也需事先泡泡,麥仁泡軟後單獨煮爛再摻和進燒好的糝湯里,泡稀麵糊的水要倒掉,重新換上清水攪拌均勻後再慢慢邊攪拌邊下鍋,這樣湯里不會起麵疙瘩。姜要各切成末和絲,末一碗、絲一碗,薑末與涼水一同下鍋,用於祛腥;姜絲專門撒在盛好的湯碗里,可提前用清水泡泡,去辣生脆。泡姜絲的汁水千萬別倒了,要將其倒進湯鍋里,祛腥增鮮。 燒「羊糝湯」的鐵鍋是特製的專門加了約高20公分鐵皮箍圈的深湯鍋。「竹竿巷」的鐵匠鋪有賣。爐子一般砌個地鍋腔子,燒煤炭,煤炭的火,猛、穩,大小可調控。 「羊糝湯」作為通常的早點,買賣人家要趕在早晨6點前開門營業,就需凌晨1點左右開始忙活。燒湯、活面、擀餅、切肉,幾個人同時分工進行。濟寧有幾家買賣比較興旺的糝湯店,幹活的都是20歲左右的女孩子,不分冬夏,天天從凌晨1點一直干到上午10點、11點左右,十分勤苦。 糝湯店開得好壞關鍵在湯,因此負責燒湯的或是老闆自己及家人,或是交辦給非常信任、放心的熟練工。燒湯環節涉及許多技巧甚至秘方,專事燒湯的僱工大多與老闆有直接或間接的親戚關系。 每天凌晨1點左右,開始點爐子生火燒水,一大鍋燒開,約1個半小時,到2點30分左右。水開後放骨頭熬骨頭湯,大火熬約2小時,到4點30左右。湯見濃白,接著放羊肉,開鍋,大羊煮45分鍾,小羊煮30分鍾,全部煮完撈出來,在5點15左右。然後倒稀麵糊,中火,邊熬邊攪,至5點30左右成湯。之後,小火、微火,一直保持至9點半左右將湯舀凈賣完。 一大鍋湯,買賣特好的店,平均每鍋能賣出1000碗,稍好的能賣出600—800碗,稍差的在300碗左右。各家燒多少湯、賣多少碗,都有數,一般不會浪費。店裡自己加工的油餅或乾麵餅,也掌握在可控范圍內。如按300碗銷售量,需兩袋100斤面,按烙好的餅1斤出1斤3兩計算,100斤面至少能烙出130斤餅。煮好的羊肉不現賣,而是涼透後放冰櫃里冷凍至生硬,便於切薄片撒到湯里,或單獨加醬油、蔥絲調拌。熟羊肉的銷售量,按售300碗湯算,每天大約能售出30——40斤。 現在糝湯加雞蛋一般賣1塊5每碗,油餅或干餅約2塊7每斤,熟羊肉30元每斤。一個平均每天賣300碗的小店,忙活一大清早、一大上午,掙不多,也就平均每天純利200到300塊錢。好的,能凈掙500左右,特好的如「小南門」的"楊家",如"太東商城"的"劉家",都是每天早晨排著長隊喝湯吃餅的,人家是掙一千還是兩千,咱不好亂說。 濟寧城裡經營「糝湯」在二十年以上的,我認識的有兩家,一家是原「小閘口」運河西岸的「金家」,一家是市委黨校路對面、「半截閣」路口的「王家」;經營時間在十年以上的,我認識的也有兩家,一家是「小南門」的「楊家」,一家是「楊家」北邊、「十五中」北側的「黨家」。 以上四家,均為回民開辦,做法和味道是正宗的「清真」。「金家」和「王家」的路邊店,沒有字型大小,只在門口擺個寫著「糝湯」的牌子,「金家」因所在地拆遷,前幾年不知搬往何方,「王家」一兩年來斷斷續續,有時干、有時關門。「楊家」和「黨家」兩家買賣做得一直火紅,「楊家」從十多年前路邊的糝湯棚子發展到前幾年的「三層樓」——字型大小為「楊興海糝湯」;「黨家」的店鋪雖破,卻不妨礙其在07年初正式組建餐飲公司,廣招加盟,品牌叫「黨記糝湯六百碗」。 這四家,除「金家」外,王、楊、黨三家多少有拐彎摸角的親戚關系,彼此偶爾見面會交流些如何改進糝湯、進一步提升質量和口味的問題。三家中,黨校「王家」的老王年齡最大,今年已年邁70。老王在80年代初40多歲的時候開始擺攤兒,先是在黨校東側的路口,擺了十多年,90年代後,在黨校路對面的「半截閣」街道路口置辦了門面,有了固定場所。老王的店屬於小店,每天也就賣個400碗左右,收益較穩定,日積月累也較為可觀。兩年前買賣正常的時候,雇有6到8個員工。
7. 真正臨沂牛肉糝湯哪位高人給指點,謝謝
糝,讀音為San(「傘」音),是指用肉料制茸,加鹽、水、蛋清、油,攪拌而成的糊狀原料。在我國各大菜系以及地方菜系中叫法不盡相同。如:在江蘇淮揚菜中稱為「締子」,廣東菜中稱為「膠」或「青」,北京菜中稱為「膩」,河南菜中稱為「糊」,山東菜中稱為「泥」等。一般將加工成泥茸狀的動物性原料,經過充分水解,加料定味,再通過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種網狀包水結構組織,即為糝。
糝在烹調過程中,可根據不同的要求,改變其成熟時的形狀;且色白味鮮、細嫩油潤、粘著性大、可塑性強,在烹調中運用十分廣泛。在各種不同類型宴會的造型、工藝菜中,糝可作主料或配料。如高級湯菜中的一品豆腐、推紗望月、蝴蝶竹蓀;煎烙菜中的梅花鍋貼、鮮花豆腐、鳳眼鴿蛋;燴菜中的金錢海參、茄汁魚脯、荷包魚肚等。特別是一些大型彩盤,如熊貓戲竹、三峽風光、松鶴延年等,糝的作用十分重要。
一些獨特的烹調方法,如釀、蒙、貼、卷、嵌,必須有糝才能完成。糝的品種除有雞糝、魚糝、肉糝、蝦糝、兔糝五種外,還有豆腐糝等。
糝的製作比較復雜,其主要過程如下:
:
選料
一般要選質地新鮮、細嫩、無筋絡雜質、肌肉纖維束細短、粘性大、韌性較強的原料,原料本身必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取材分別是:雞取雞脯肉;魚取白條魚、鯰魚的背側肉;蝦取河裡的清水蝦;兔、豬均用裡脊肉,豆腐按需求用老或嫩的豆腐。常用的有雞糝、魚糝、肉糝。
制糝
分為捶茸去筋和加料攪拌兩大環節。捶茸,如制魚糝,應取料就捶,捶茸一層,就用刀刃刮下一層,漂進清水中,以去血水凈色。如制雞糝,則先漂去血水之後捶。捶時應選擇平整、干凈的案板(墩子),菜刀背厚而寬,用力要均勻,掌握輕重適度,重則雞肉捶不細茸,輕則不起作用。茸捶好後,用刀刃一點點地淌開,以擇凈小筋絡,然後再輕剁數遍,以去盡筋絡,讓茸更為細膩。在這種情況下,其原來的纖維組織結構受到破壞,由塊狀變成了細料狀,便於產生分子間摩擦,充分吸收水分,使分子之間的接觸面的拉力加大,使其有粘性,可塑性增強。
在捶茸之後,進行攪拌,最好選擇無破損的面盆或瓦缽作為攪拌的容器。將姜、蔥白洗凈拍松,漂於清水中,作制糝的添加劑,去腥助鮮。攪拌時,先下少量姜蔥水,調散肉茸成濃糊狀,按每50克肉茸,加10克精鹽的比例攪拌至膩手(又稱起膠),再分次下水攪拌。攪拌力應由輕至重,動作應由慢至快,循序漸進;每次加水,應在茸攪拌到手感上勁發粘之時。在茸加水攪拌至用手擠丸,呈光滑球體狀,即為吃夠水分,然後再配料。加鹽、水除使糝便於成型外,還影響其口味及口感的嫩爽度。
。
配料
糝加入的配料主要有蛋清和油兩種。蛋清具有凝結固體的作用。若做可塑性強的品種,蛋清應用筷子打出泡後才加入;若做鍋貼類品種,則輕輕攪打即可。油在糝中起著滋潤作用。根據氣溫,可分為油茸和化油兩種。夏天多用油茸,冬天用化油。油茸,即用豬板油去皮膜,捶成茸,先用肉茸和勻後,再加精鹽、水,進行攪拌;加化油(豬化油),則在肉茸攪拌後,加入即可。攪拌上勁的功效是:一是破壞了原料蛋白質的多肽鍵,使蛋白質分子產生游離,便於重新組合;二是從力學上看,攪拌時產生了一定的內聚力,使原料粘力大增。所以,攪拌對制糝十分重要。
製作標准
糝的製作是否成功,其判斷標准十分重要。有經驗的老廚師把它概括為「五不傷缺」。即:不傷缺鹽、水、油、蛋、味。傷鹽,味咸;缺鹽,味淡,無骨力,烹制後會縮筋。傷水,可塑性差,影響菜品的工藝造型;缺水,干癟質老。傷油,對蒙制菜品的粘附力不夠;缺油,食之不滋潤。傷蛋,質地綿韌;缺蛋,無頓力,不嫩爽。傷味,缺味,即生薑、蔥、胡椒、味精之味多則傷肉質本味,少則不壓腥助鮮。除此以外,糝在製作中還應根據具體品種的要求,考慮加減鹽、水、油、蛋、味的比例。如:蒙豌豆苗,糝可多加些水溶合,而勿傷油,這樣才好蒙制;如鍋貼類菜,糝可多加些油至干而潤嫩,勿傷水,這樣才不致於糝漏出破壞菜型。符合要求的糝,以色白光亮、質地細嫩、味鮮適口、浮力好為標准。
8. 雞肉糝、牛肉糝、羊肉糝的做法。。那個想中
我感覺自己在家做出來的味道就是不如去人家小攤的味道好
我覺得臨沂吧就一個地方的糝好喝
在銀雀山路,就是桃源大廈,二小的東邊,路南
有個小糝館,名字我忘記了
不過早上人很多,你應該能找到
我覺得他們家的糝一點都不膩,
感覺不出來那些胡椒、姜吖什麼的,那些我不喜歡的東西
反正就是很好喝啦
有空去嘗嘗哈
9. 臨沂糝湯的做法
做法:
1、大麥仁250克洗凈,用清水浸泡回軟;凈老母雞10隻清洗干凈,焯水。
2、取一大鍋,放入清水 25千克,大火燒開,放入雞和大麥仁,大火燒開,改小火熬煮3-4小時,將雞撈出,將雞肉撕成小細條。
3、鹽、蔥米各750克,姜米1500克,五香粉、 黑胡椒粉各150克,醬油1千克提前調拌均勻;麵粉5千克加入清水調成稀糊。
4、先將調好的調料倒入煮麥仁的鍋內,大火燒開,改小火,將調好的麵粉糊倒入 鍋內,用小火慢慢熬制(防止糊底),湯再次燒開後即可開非常小的火保溫。
5、取雞絲少許放入碗內,倒入熬好、燒熱的湯料,淋入少許芝麻油調味。客人可以根 據自己的喜好,放入少許香菜末或醋調味即可。
10. 牛肉糝湯的做法和配料
摘要 步驟1、牛腱肉約600g,放入冷水鍋,加薑片和紹酒,燒開後繼續煮5分鍾,撇去浮沫。關火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