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列支敦斯登公國和普魯士公國的歷史的比較..
列支敦斯登公國 歷史沿革
列支敦斯登人為阿勒曼尼人的後裔,是在約公元500年以後才到目前的地區定居。列支敦斯登的國名起源於18世紀初,來自奧地利維也納的列支敦斯登大公約翰·亞當(Johann Adam von Liechtenstein)買下了兩塊采邑:許內勒貝格庄園(Schnellerberg,1699年)與瓦杜茨郡(Vaz,1713年),並且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加盟成員之一。1719年1月23日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Karl VI)將這兩個地方合並成立一個獨立的小型大公國,賜名為列支敦斯登。 1800至1815年拿破崙戰爭時期,遭到法國和俄國侵略。1806年成為主權國。1805至1814年為拿破崙控制的「萊茵聯盟」成員。1815年加入「德意志聯盟」。1852年列與奧匈帝國簽訂關稅條約,1919年隨奧匈帝國崩潰而終止。 列支敦斯登衛星地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列支敦斯登一直與奧地利保持非常密切的關系,但也在戰時因這關系使得該國的經濟元氣大損,而轉而尋求與瑞士成立關稅與貨幣同盟,1919年時更進一步將該國的對外關系(國防、外交)完全委由瑞士代理,組成一個中立聯盟。與瑞士的這一聯盟使列支敦斯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戰爭中免受德國的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列支敦斯登因為其境內的低稅率環境、永久中立地位與完美的居中地理位置,成為許多歐洲企業的避稅天堂。觀光業(主要是冬季時往阿爾卑斯山區的滑雪人潮)與金融服務業的發達,支撐起該國絕大部分的經濟收入。 1990年列支敦斯登加入聯合國。1995年加入歐洲經濟區和世界貿易組織。
普魯士公國Herzogtum Preußen
普魯士公國[[條頓騎士團國|←]] File:Image:Teuton flag.svg 1525年–1618年File:Image:Wappen Mark Brandenburg.png [[勃蘭登堡-普魯士|→]]
首都柯尼斯堡官方語言德語、波蘭語、立陶宛語國教新教政制君主制普魯士公爵 - 1525年-1568年阿爾布雷希特 - 1568年-1618年阿爾布雷希特·腓特烈歷史 - 成立1525年 - 解體1618年普魯士公國(德語:Herzogtum Preußen、波蘭語:Prusy Książęce)位於普魯士地區東部,存在時間為1525年至1701年(其中1618年-1701年間以勃蘭登堡-普魯士形式存在)。普魯士公國是歷史上第一個新教國家,人口中德語使用者佔多數,波蘭語和立陶宛語佔少數。 1525年宗教改革中,條頓騎士團大團長阿爾布雷希特宣布條頓騎士團國世俗化,改宗新教,建立普魯士公國,向波蘭國王效忠,首都柯尼斯堡。1618年,來自霍亨索倫家族的勃蘭登堡侯國選帝侯約翰·西吉斯蒙德繼承公國王位,勃蘭登堡-普魯士建立。1657年,根據《韋勞條約》,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獲得公國完全主權,1660年的《奧利瓦條約》對此進一步確認。1701年,普魯士公國升級為普魯士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