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慶每一個火鍋都有故事嗎
重慶火鍋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成吉思汗發明說:火鍋的起源並不在四川,它是成吉思汗發明的。他長年統兵征戰四方,看到士兵們吃傳統的燒烤羊肉很費時,為了使得部隊不延誤戰機,他將羊肉切成小塊擲進沸騰的鍋里,從此這個世上就有了火鍋。從某種...
② 重慶火鍋的由來
火鍋作為重慶的代表美食,起源於長江與嘉陵江畔,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在百年的歷史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火鍋逐漸成為了國民美食,其麻辣鮮香深受人們的喜愛,就算在炎熱的夏季也蓋不過火鍋的熱度。是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纖夫的粗放餐飲方式,把原料主要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等,這些東西放進一個鍋里一起煮,於是後來就有了火鍋這個。
重慶依山為城,憑水而興。巴山林密,渝水流急,重慶人的祖人-巴人,就在這一片過著艱苦而又危險的漁獵生活。這樣的生產生活方式,養成了巴人不畏艱險,粗獷豪放的性格,也註定了巴人愛熱鬧,喜群聚的習性。對安穩富足的極度渴望,一代代的流傳下來,融入在重慶人的血液里,演變成這座城市對火鍋的摯愛。重慶人嗜辣,花椒,辣椒....麻辣鮮香的底料,與形形色色的食材融為一鍋,成就大名鼎鼎的重慶味道。
③ 重慶火鍋的起源,詳細 ,關於纖夫的,好像是纖夫吃火鍋是為了去除乾燥什麼的,求
著名作家李劼人的考證
四川著名作家李(吉加力)人1947年在成都出版的《風土雜志》上發表文章,對重慶火鍋做了可信的考證。文中說:「吃水牛的毛肚火鍋,發源於重慶對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擔子零賣販子將水牛內臟買得,洗凈煮一煮,而後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於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洋鐵盆一隻,盆內翻倒滾著一種又辣又麻又鹹的鹵汁。於是河邊、橋頭的一般勞力朋友,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把它高尚化了,從擔頭移至桌上,泥爐依然,只是將分格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鹵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凈而適合各人的口味。」由此可見,重慶火鍋發源於長江之濱,最初為船工所用,繼而發展開來是毫無疑問的了。
說道重慶火鍋起源,得先從重慶地理位置說起。川渝之地位於西南,四川盆地之內,常年霧氣籠罩,氣候潮濕陰冷,古語雲「瘴氣彌漫,命難久矣」,川渝居民多患風濕等疾病……重慶長江、嘉陵江交匯處名曰朝天門,原是回族居民屠宰牲口的地方,但是回民只取其肉、皮、骨,拋內臟不用。社會下層的農戶、纖夫等體力勞動者就就地取材,把牛毛肚、肝臟等收集起來洗凈,再搭上灶火,架起瓦罐,燒開水,把大把的辣椒、花椒(那時的辣椒、花椒作為調味品已經很流行了)等味料加入鍋中,再把毛肚、肝臟等食材下入鍋中燙熟後食用,這就是近代火鍋的雛形,這也是最早的麻辣毛肚火鍋。這種吃法不但能填飽肚子,還能去除寒濕,減少病症,而且簡單衛生,受到下層人民的喜愛。
這種下里巴人的飲食方式直到民國才正式被引入餐館,得以上檯面,一直延續到現在,這種物美價廉、口味豐富的大眾化餐飲方式逐漸在重慶的大街小巷開花,並且在早一代火鍋老藝人的不斷努力之下很多火鍋企業開始集團化經營,通過重慶火鍋加盟業務,重慶火鍋得以走向全國,邁向世界。現在,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到處可以看到重慶火鍋店加盟的招牌,重慶已經成為火鍋的代名詞。
④ 重慶火鍋的來歷故事
重慶火鍋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成吉思汗發明說:火鍋的起源並不在四川,它是成吉思汗發明的。他長年統兵征戰四方,看到士兵們吃傳統的燒烤羊肉很費時,為了使得部隊不延誤戰機,他將羊肉切成小塊擲進沸騰的鍋里,從此這個世上就有了火鍋。從某種角度來說,正是有了火鍋,才使得蒙古騎兵填飽了肚子之後,精神煥發地攻下中原,並一直向西打到了中亞。
三峽纖夫發明說:
一千多年前,在長江三峽,一群纖夫,邁著沉重的腳步,拖著疲憊的身軀,就在江邊砌土為灶。他們掏出隨身攜帶的辣椒、花椒、香辛料,取長江水,熬成湯,佐以烈酒,燙食鮮魚活蝦及各種蔬菜。一番豪邁,一番激情,全身疲乏頓消,纖夫們又吼著激昂的號子,背著纖繩上路了。身後留下一個個土灶和一縷縷青煙。
拓展資料:
火鍋的容器、製法和調味等,雖然已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但一個共同點未變,就是用火燒鍋,以水(湯)導熱,煮(涮)食物。這種烹調方法早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可以說它是火鍋的雛形。
《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鍾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在鼎的周邊,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這就是火鍋的萌芽。歷經秦、漢、唐代的演變,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鍋的記載。
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鍋之事,即其所稱的「撥霞供」,談到他游五夷山,訪師道,在雪地里得一兔子,無廚師烹制。「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半吊子),候湯響一杯後(等湯開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涮)熟,啖(吃)之,乃隨意各以汁供(各人)隨意沾食。」從吃法上看,它類似現在的「涮兔肉火鍋」。
直到明清,火鍋才真正興盛起來。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辦了530桌宮廷火鍋,其盛況可謂是當時中國火鍋之最。清嘉慶皇帝登基時,曾擺「千叟宴」,所用火鍋達到1550個,其規模堪稱登峰造極,令人驚嘆。
⑤ 尋求幾個關於重慶火鍋的故事~最好的古代的
你好!
根據歷史記載,重慶火鍋可以追述到宋代。這個是有史實記載的。
宋代的時候,有個人叫林洪,這個人愛好寫書,與其說是寫書,更確切的講,那叫記日記,而且記錄的很詳細。
有一次,他就記錄了這么一件事,裡面講的就是「吃火鍋」的事情。
那一天,他到武夷山旅行,在遊玩中,無意中在雪地里逮到了一隻兔子,正好,他也飢腸轆轆了,就想怎麼把這只兔子弄吃的呢?於是他就地找到了農戶,弄到了些菜,酒醬(也就是我們吃的類似醬油的東西)、大椒和大料。
於是,他就把兔子殺掉,然後剝皮,用他得到的那些佐料把兔子腌上, 然後,桌子上擺上風爐(估計是火爐子一類的東西),風爐上做鍋,裡面放上水,等到水滾開的時候,把兔子肉放到滾開的水裡涮,再蘸上那些調料,於是就吃的有滋有味的。
從吃法上看,林洪的這個吃法,和現在的重慶火鍋的「涮兔肉火鍋」極為相似, 也許就是重慶火鍋的原始方法。
謝謝!!
⑥ 重慶火鍋的由來,主要是說重慶火鍋是怎麼發展的故事,好像是清代的吧。【可以詳細一點嗎】
代表重慶飲食文化特色的重慶火鍋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吃法,正宗川味的辣香味濃、燙菜的鮮香嫩脆、味美可口而聞名遐邇,香飄四方。來重慶旅遊觀光的遊客,只要走上街頭,就可以看到各類鋪面、各色招牌的火鍋館遍及大街小巷。僅方圓不足9公里的渝中區,就有火鍋館近3000家之多,重慶被譽為「火鍋之城」,實在是名不虛傳。
(一) 重慶火鍋的起源 火鍋是中國的傳統飲食方式,起源於民間,歷史悠久。今日火鍋的容器、製法和調味等,雖然已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但一個共同點未變,就是用火燒鍋,以水(湯)導熱,煮(涮)食物。這種烹調方法早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可以說它是火鍋的雛形。《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鍾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在鼎的周邊,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這就是火鍋的萌芽。歷經秦、漢、唐代的演變,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鍋的記載。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鍋之事,即其所稱的「撥霞供」,談到他游五夷山,訪師道,在雪地里得一兔子,無廚師烹制。「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半吊子),候湯響一杯後(等湯開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涮)熟,啖(吃)之,乃隨意各以汁供(各人)隨意沾食。」從吃法上看,它類似現在的「涮兔肉火鍋」。 直到明清,火鍋才真正興盛起來。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辦了530桌宮廷火鍋,其盛況可謂是當時中國火鍋之最。清嘉慶皇帝登基時,曾擺「千叟宴」,所用火鍋達到1550個,其規模堪稱登峰造極,令人驚嘆。 麻辣火鍋發源於重慶。大約是在清道光年間,重慶的筵席上才開始有了毛肚火鍋。毛肚火鍋的起源和由來,說法不一,它的由來和淵源,值得探討。據老街坊說:毛肚火鍋起源於清末民初,重慶碼頭和街邊下力人吃的廉價實惠的街頭大眾飲食攤上的「水八塊」。水八塊全是牛的下雜(毛肚、肝腰和牛血旺),生切成薄片擺在幾個菜品不同的碟子里,食攤泥爐上砂鍋里煮起麻辣牛油的鹵汁,食者自備酒,自選一格,站在攤前,拈起碟里的生片,且燙且吃。吃後按空碟子計價。價格低廉,經濟實惠,吃得方便熱烙,所以受到碼頭力夫、販夫走卒和城市貧民的歡迎。至於純粹地道的毛肚火鍋,據老重慶們回憶,出現於民國十五年前後,發源地不是江北而是下半城南紀門的宰房街(現長江大橋橋坎下)。當年牛販子多從川黔大路趕運菜牛來渝,在南岸過夜,翌日早過江,將牛趕到宰房街宰殺。有馬氏兄弟廉價收購不易售出的牛毛肚和血旺,在下宰房街開了一家以毛肚為主要菜品仿市井「水八塊」的製作和吃法的紅湯毛肚火鍋館。將毛肚漂白洗凈,去梗,外加一碟只是芝麻醬和蒜泥的調和。據說,這就是重慶毛肚火鍋的起源和得名。直到抗戰時期,較場口街邊仍有一馬姓老嫗開一家專供應毛肚的正宗毛肚火鍋,碟中的牛毛肚按匹論價(每匹二分錢)。正宗的麻辣毛肚火鍋,毛肚的鮮嫩脆香,味道比其他牛豬的下雜遠勝一籌,贏得食客贊揚。 (二) 著名作家李劼人的考證 四川著名作家李(吉加力)人1947年在成都出版的《風土雜志》上發表文章,對重慶火鍋做了可信的考證。文中說:「吃水牛的毛肚火鍋,發源於重慶對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擔子零賣販子將水牛內臟買得,洗凈煮一煮,而後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於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洋鐵盆一隻,盆內翻倒滾著一種又辣又麻又鹹的鹵汁。於是河邊、橋頭的一般勞力朋友,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把它高尚化了,從擔頭移至桌上,泥爐依然,只是將分格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鹵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凈而適合各人的口味。」由此可見,重慶火鍋發源於長江之濱,最初為船工所用,繼而發展開來是毫無疑問的了。 (三)重慶火鍋的特色 1、菜品多樣 傳統的毛肚火鍋以牛的毛肚為主。正宗的毛肚火鍋的菜品用的幾乎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蓮白、蒜苗、蔥節、豌豆尖等素菜。如今的菜品已擴大到家禽、水產、海鮮、野味、動物內臟、各類蔬菜和干鮮菌果等。在毛肚火鍋的基礎上,發展到清湯火鍋、鴛鴦火鍋、啤酒鴨火鍋、狗肉火鍋、肥牛火鍋、辣子雞火鍋等等,品種不下百餘種,還有為外國人准備的西洋火鍋。 2、調料獨特 在製作配料上,最能代表川味中麻辣燙的典型性格,正宗的毛肚火鍋以厚味重油著稱,傳統湯汁的配製是選用郫縣辣豆瓣、永川豆豉、甘孜的牛油、漢源花椒為原料。先將牛油放入旺火的鍋中熬化,在把豆瓣剁碎倒入,待熬成醬紅油後,加速炒香花椒,然後摻牛肉原湯,加進舂茸的豆豉和拍碎的冰糖、老薑,加川鹽、醪糟和小辣椒熬制。 近年來,又出現了啤酒風味、酸菜風味以及海鮮風味等味型,不同的火鍋品種,有不同的火鍋湯汁和不同的調味料,數量可達30多種。此外,附屬重慶火鍋的味碟也很多,可用麻油、蚝油、熟菜油、湯汁和味精、蒜泥、蛋清等調制而成,將燙好的菜品蘸著吃,既調和滋味,又降火生津。 3、吃法豪放 重慶火鍋在吃法上獨樹一幟。昔日的老火鍋館內,特製高大的桌凳,鐵銅質的鍋下,炭火熊熊,鍋里湯汁翻滾,食客居高臨下,虎視眈眈盯著鍋中的菜品,舉杯揮箸。尤其盛夏臨鍋,在爐火熏烤中汗流浹背,吃得起勁時脫掉上衣赤膊上陣。重慶人吃火鍋的豪放與氣吞山河之勢是其他地區無法相比的,這正是巴渝飲食文化的體現,是古老巴民族勇武豪放性格和飲食文化心理的表現。如今的重慶火鍋已現代化了,在火鍋的設備和燃料上都有了很大的改進,吃重慶火鍋的樂趣和豪放氣派,只有身臨其境,親口品嘗才能體會。 (四)重慶火鍋香飄四方 由於重慶火鍋的影響,四川各地的火鍋逐漸興盛起來,使得四川火鍋的源流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充實。四川火鍋以重慶火鍋為主流,各地火鍋為支流一起匯合成一條美食之河。 隨著歲月的推移,重慶火鍋逐漸風靡全國名揚四方。在北京,大大小小的火鍋店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在上海,重慶火鍋猛烈沖擊上海灘;在南京,重慶火鍋紮根大小飯店、百姓家;在深圳,「山城火鍋」隨處可見;在天津、昆明、貴陽、拉薩、西安……重慶火鍋已流傳全國,香飄四方。 遠渡重洋 落戶海外 山城火鍋,不僅香飄國內大中城市、邊陲小鎮,而且作為川菜烹飪文化遠渡重洋,在日本和南洋落戶。在港台,重慶火鍋十分走紅,在國外,如日本、美國、俄羅斯等,重慶火鍋也有一定影響。我國專門派重慶火鍋特級廚師許遠明到日本獻藝,日本朋友十分推崇,贊不絕口,認為毛肚火鍋是「中國美食第一」,並稱許遠明為「毛肚火鍋先生」。足見重慶火鍋的誘人魅力和影響。目前,在日本東京、美國紐約、俄羅斯莫斯科等地,已有重慶火鍋營業,生意興隆。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sanxia/338029.htm
⑦ 好吃的重慶火鍋有哪些哪個牌子的重慶火鍋最正宗
重慶火鍋正宗的有:枇杷園火鍋、劉家佳碼頭老火鍋、德庄火鍋、火鍋故事老火鍋、渝中記憶老火鍋。
1、枇杷園火鍋:
如果說外地顧客不能只吃辣,那德庄就是很好的選擇,德庄三寶之首的「德庄湯」讓其鴛鴦鍋十分出名,雖然紅湯味道不足,但是清湯肯定讓你稱贊。
4、火鍋故事老火鍋:
作為90年代風靡一時的火鍋品牌,曾也引得無數老重慶人趨之若鶩。在90年代新派火鍋的沖擊下,是為數不多堅持走過那段時間的的老牌火鍋之一,經過十餘年的不斷堅持發展,終於贏來了春天。在2012年重慶火鍋故事老火鍋開始全國范圍開展連鎖加盟,截止目前為止全國已有400餘家加盟連鎖店。堅持至今,最終找回屬於自己的輝煌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