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分類 » 儒家教育加盟費
擴展閱讀
安莉芳加盟招商熱線 2025-08-25 18:55:45
快餐湘菜加盟哪家公司好 2025-08-25 18:55:28

儒家教育加盟費

發布時間: 2022-02-10 18:31:10

㈠ 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什麼

儒家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教育
1、將教育放在治國治民的首要位置.
2、強調在人的發展中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二、擴大教育對象
實施「有教無類」,擴大教育范圍.
三、注重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1、「禮賢下士」「舉賢才」
2、通過教育培養士、君子和成才.
四、教育內容
在重視思想品質和倫理教育的基礎上,講述詩、書、禮、易、春秋
五、主要教學思想
1、因材施教
2、啟發誘導
3、學思並重
4、由博返約
六、德育思想
1、立志樂道
2、自省自克
3、身體力行
4、改過遷善
七、教師觀
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2、熱愛學生,對學生無私無隱藏
3、言傳身教

㈡ 儒家教育的缺點是什麼嘞

長期以來,幾乎所有教科書、辭典、網路全書中都講:孔子打破官學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之風.
孔子是我國古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人士,這是沒什麼問題的.但一定要說是因為有了孔子才打破官學壟斷、才有了私人教育,這恐怕不是歷史事實.
我國自古就有極為重視教育的傳統,在孔子之前,教育之普及、文化水平之高恐怕超出很多人的想像.《禮記��學記》中講:「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孟子也講:「設為庫序以教民,庫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滕文公上》)我們都熟悉子產不毀鄉校的故事,子產比孔子約長三十歲,是同一時期人,可見孔子時代「鄉校」是很普及的.「鄉」的規模,有解釋為一萬二千五百家,有解釋為三千六百家.如果連「鄉」都普遍有「校」的話,那就很難說是「官學壟斷」了.
陳來教授在《古今原儒說及其研究之反省》一文中,對「儒」的源流及孔子之前的教育狀況論之甚詳,文中也講:「總合所有上述職官的功能所構成的西周行政教化傳統就是儒家思想的來源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就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儒教』的一部分.『師德』既然是致仕賢者教授鄉里子弟的人,則這種職業教化就亦不待王官失守而已有之.」
孔子自述「吾十五而有志於學」(《論語��為政》),又自稱「吾少也賤」(《論語��子罕》).既然「少也賤」的孔子都可以受到良好教育,那就很難說「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是自孔子始.
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又講:「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可見孔子是樂於、善於向別人學習的.《莊子》、《禮記》、《史記》中均載孔子問禮於老子;《呂氏春秋��仲春紀��當染》中講「孔子學於老聃、孟蘇、夔靖叔」.那麼,老子等人屬於官學呢還是私學呢?
孔子擁有眾多弟子,這的確是很突出的.但任何現象都不會是突然出現、孤立存在的.如果說少正卯聚徒講學、與孔子爭奪弟子事屬虛妄的話,那鄭國的鄧析實有其人,只比孔子年輕幾歲,自編「竹刑」,還幫人打官司.據《呂氏春秋》:「民之獻衣而學訟者不可勝數」,弟子比孔子可能還要多些.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孔子時代乃至孔子之前,「官學」與「私學」的界限很可能就並不明顯.我們甚至可以做這樣一個假設:對「國人」來說,也許原本就沒有官學與私學的區別,因為在理論上每個「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當然,這一假設能否成立還需要更多的證據.
下面就孔子教育思想的優缺點談一些個人看法.
孔子教育思想的缺點:
1. 忽視科學
忽視科學這點是中外不少人對孔子的批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孔子那個時代,中國自然科學已經有了驚人的發展和積累,主要有:
在天文學方面,如李約瑟先生所講:「中國是文藝復興以前所有文明中對天象觀測得最系統、最精密的國家.」而且中國天文學自始就使用赤道坐標系,不同於古希臘的黃道坐標系和阿拉伯的地平系統,而現代天文學採用的是中國式的赤道坐標系.世界上最早的日食紀錄是《尚書��胤征》中的記載,發生在公元前1970年或前2019年.世界上第一次新星爆發紀錄也是中國殷商甲骨卜辭中的「新大星並火」,約為公元前1300年.
在數學方面,在商代就已經比較普遍地應用了十進制記數法.《周禮��地官司徒��保氏》中有:「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東漢鄭玄在註疏引鄭眾所言:「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這同後來的《九章算術》差不多少.從任何知識所需要的積累、發展的時間過程判斷,西周時即有「九數」的教學內容是合乎情理的,當然也許不會有《九章算術》中的內容那樣高深.但只要有這些概念和最粗淺的運算技巧,在當時世界上也明顯居領先地位.

㈢ 儒家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積極一面:1.規范了國家考試制度,從內容形式上都有了統一規范。2.較以前的貴族絕對世襲制度有了很大進步,百姓子弟也有了走上仕途的可能。3。進一步強化了儒家「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的理念在中國知識分子中的地位並提高了同時期國人的禮儀素質。4,封建時期使整個國家儒家化並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儒家思想漸漸成為中華文明中重要的一部分。
當然,任何被統治者利用的思想,都必須為統治者的利益服務,儒家中某些不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東西都遭到了刪除和篡改。消極方面:1,文科式的儒家內容是考試的絕對主要內容,自然科學受到冷落,嚴重滯緩國人的思想萌芽。2,筆試考試成為制度,並逐步發展畸形,造成選取人才時只注重理論,不考慮實際能力的現象,這在當今的教育制度中也深有體現。3,知識分子之注重儒家的文科式的思想理論,極少人重視自然科學在社會中的意義,導致中國封建時代的自然科學逐步下滑。4,「學而優則仕」的理念被逐步歪曲,導致讀書嚴重功利化。並在當今時期發展到了極致,這也是我朝培養不出真正的知識分子的原因之一。

㈣ 儒家思想對教育的影響

文化是教育之源,是教育之根,且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承載著文化的傳承、發展,文化與教育緊密相關,共同發展。我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似一個巨大的寶庫,其中的精華我們不言而喻,「建國軍民,教育先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德育為先」等教育理念大大促進了我國現代教育的發展,然而,儒家文化中「功利性」的一面對現代教育產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覷。

傳統儒家文化倡導「學而優則仕」,這種教育目的觀嚴重誤導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三字經》里說:「上致君,下澤民,揚名志,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從中可以看出光宗耀祖,顯榮父母,遺澤後代是當時特有的家族思想,而對自身的身心發展沒有太多的提及,幾千年來,這種「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教育觀根深蒂固,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家長和學子。「學也,祿在其中也」,兒童從小就被這種以學求官,以學求利的思想所熏陶、所誘導,他們的學習動機自然也是為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把讀書看成是跳出苦海、將來飛黃騰達走向政壇的唯一途徑,希望可以通過讀書取得好成績,拿到高文憑,最終找到所謂的「鐵飯碗」。如今我們的大學畢業生在畢業找工作之際競相報考公務員、選調生,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為了競爭一個崗位不計一切代價,報考各種輔導班,練就各種「神功」,總之是使出了渾身解數,這種趨之若鶩的現象與功利性的學習目的、學習動機不無關系,這樣的教育目的如何實現人和社會的真正發展。同樣,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為了提高升學率,無視學生的個性差異,無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一味灌輸書本知識,讓學生機械硬背,完全將學生視為存儲知識的容器,完全背離了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形成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喜劇性」悲劇。

傳統儒家文化中「尊師重教」的思想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和思維發展。尊師重教是孔子所倡導的思想之一,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為了統一人們的思想,一般情況不允許有不同聲音出現,所以那個年代的尊師可謂是唯師,老師就是權威,老師說的一切都是正確的,學生一般不允許有異議,認真遵從便是。雖說我們現在倡導言論自由,但古代那種「師道尊嚴」的影響還是根深蒂固,很多學校和家庭從小就對孩子灌輸「要聽話」、「不要頂撞老師」、「老師就是權威」、「老師說的都是正確的」的思想,尤其是在很多中小學里,學校教育就是一種教師教、學生聽的單向傳遞,教學過程中缺乏師生、生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其實兒童的思維是極其活躍的,他們有很多新奇且有趣的想法,只是被家長和教師所灌輸的「要聽話」思想所束縛,礙於教師的權威很少敢於發表異議,長此以往習慣了聽從老師的安排就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再往後就出現了我們現在大學課堂上老師提問題後出現的「鴉雀無聲」的局面,不再願意積極主動地各抒己見,很多人都是因為從小受「尊師重教」、「師道尊嚴」這些思想毒害而變成這樣的。其實尊師重教本身並沒有什麼錯,我們確實應該尊重教師的人格尊嚴,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但錯就錯在我們過於尊師甚至唯師,將教師的言行視為唯一的標尺,從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個性差異,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個性,讓他們在智力、思維、想像力等發展的最佳時期沒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發展。

傳統儒家文化對「勞動」(這里主要指體力勞動和物質生產勞動)的鄙視也不利於當代素質教育的順利推行。從孔子不屑談「稼、圃」之事,到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的思想能夠看出:儒家文化所蘊含的教育理念並不提倡體力勞動和物質生產勞動,甚至輕視體力勞動,認為讀書人應儒冠儒服、溫文爾雅,「手腳不沾泥,毛孔不出汗」,應以讀書為本,將來做個勞心者去統治他人,而且勞心者受勞力者供養,不需要去自食其力,更不需要為此感到羞恥。然而,當代素質教育所提倡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里的「勞」就是勞動教育,即一定的體力勞動和物質生產勞動。教育的真諦在於學生將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精神勞動和物質生產勞動結合起來實現自身潛力和能力的發展,深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不論是我們的社會、教育者、家長還是學生對勞動總有一種鄙視的眼光,認為體力勞動是一件很低賤的事情,沒有能力的人才會從事體力勞動。盡管現在學校開設有勞動教育課,但僅是迫於政治需要和行政壓力,而不是發自教育者本身真正的教育思想,所以很多學校的勞動教育課都是名存實亡,被其它諸如語文、數學、英語課所佔用。社會和家長們從內心深處也認為體力勞動是低人一等的,總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擺脫體力勞動,將來學有所成做一個勞心者,尤其是農村的一些家長,把上學看作是跳出農門,擺脫體力勞動的跳板。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高速發展,我們必須要改變這種傳統觀念,勞心者未必就是治人者,勞力者未必就是治於人者,而且現代的物質生產勞動者已不再只是勞力者,他們的生產是體力與腦力的結合,所以我們應該更科學地理解「勞動」,教育者也應該科學地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以便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合格的勞動者。

傳統儒家文化的精華我們應積極發揚,但對現代教育的這些消極影響也亟需重視,教育事業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奠基工程,推動著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所以在對整個傳統文化的選擇中,教育要充分發揮其篩選發展功能,辯證地看待傳統儒家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一些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舊文化進行更新、改造,保證傳統文化功能的有效發揮。

作者:宋穎 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㈤ 中國有推行儒家教育嗎

你好,你現在學的就是儒家的東西。難道你不知道嗎?包括中國的傳統和習俗統統帶有儒家的成份。

㈥ 中國古代儒家教育的目的

儒學:也稱為儒教或儒家思想,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㈦ 儒家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談到儒學,人們可能馬上會聯想到它是舊的、封建的、保守的、已死的東西。其實不然,早在封建社會以前,儒學已經存在,而且一直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從中國「孔子學院」在世界多個國家受歡迎的程度,可見儒學中的許多思想是值得推崇且具有現實意義的,尤其是對現代教育的影響。
一、有教無類:教育普及的萌芽階段
「有教無類」作為一個命題,首先是由孔子提出來的。它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從人的外在性來看,「有教無類」是指在教育對象上,不分地域與國別,不分貴族與平民,人人都應該受教育。第二,從人的天賦素質以及後天的習慣與行為方面來看「有教無類」是指不論智愚,不論品行善惡,只要誠心求教都當給予教育。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他們來自魯、齊、晉、宋、陳、楚、秦等各國。有貴族出身的南宮敬叔、孟懿子和司馬牛等,也有「賤人」出身的仲弓、魯之「鄙人」子張;有「家累千金」的子貢,也有身居陋巷,過著「一簞食,一瓢飲」的清苦生活的顏淵;有比孔子只小四歲的秦商,也有比孔子小五十多歲的公孫龍。在孔子的私學教育中,不分民族,不受等級、地區、年齡等條件的限制。
當下,為了資助貧困地區的孩子上學,我國相繼推出了「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計劃」等助學計劃。同時,還頒布了「義務教育法」,使教育走向大眾化,普及化,這與孔子「有教無類」「教育平等」等教育觀念不謀而合。
二、教師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儒家認為一名好教師必須具備以下素質:學而不厭,具有淵博的知識;誨人不倦,具有良好的教學態度;嚴於律己,以身作則;應善於鼓勵學生「當仁不讓於師」等等。這些品質,在今天仍然是評價一個好老師的標准。
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一代宗師,他認為學習應該採取老老實實的態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反對那種「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的求學態度。孔子重視學人之長,補己之短。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孔子學無常師。孔子還說過:「學不可以已」。在儒學看來,學習知識作為一個過程,它是永無止境的。孔子還主張「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即含有在「博學」的基礎上走向「專精」的思想意蘊。孟子則明確提出了「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主張既要廣泛學習,又要加以融會貫通,掌握要領。儒家非常重視教師知識更新的問題。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他還注重「學而時習」。儒家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儒家尊重教師以及對為人師表提出的具體要求,對我們社會主義文化教育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教學方法論
歷代儒學大師多直接從事教學活動,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對教學過程中某些規律的認識,提出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孔子是第一個系統地運用因材施教方法獲得成功的教育家,實施因材施教必須對每個學生都有全面的了解,孔子就非常注重這一點,平時十分注意觀察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教育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還注意根據受教育者的不同智力水平進行教育。「因材施教」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已經成為中國教育史上一種傳統教學法。
第二,啟發誘導。孔子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創啟發式教學方法。他最為欣賞的就是遇事皆問「怎麼辦」「為什麼」的態度,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受教主體真正是從內心裡想要解決問題,才是施教的最好契機和最直接的動力。在教學活動中,如果不能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老師的一切努力都將是徒勞無功的。教師的任務首先要促使學生達到「憤」「悱」狀態。現代教育要求教師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客體變成積極的、主動的主體和中心,使教育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自覺的活動和自我建構過程。這既是對傳統啟發式教學思想的繼承,也是現代化教育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在思想領域的反映。
第三,教學相長。這是儒家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原則和方法,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教學的過程中,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認真思考,既解答了學生的問題,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識水平;其二是「相觀而善」,即師生間的相互切磋,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共同進步。儒家教學相長的思想,提示了教與學之間的本質性規律,即教與學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教因學而得益,學因教而日進,而這種思想,對我們現今的教育教學活動無疑有良好的借鑒作用。
四、教育目的論
教育目的論,歸根到底就是要回答培養什麼人的問題。儒家從「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出發,論證賢才的標准便是「仁德」修養。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為了實現這一人格追求,孔子繼承西周以來的「六藝」教育傳統,以《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來教育弟子們,要求他們在「禮」的約束下,盡力去實現「仁德」。在當今社會歷史條件下,認真總結儒家的德育思想,對於建設社會主義德育體系也有很大幫助。我們認為:「學也者,學做人也」與「教也者,教做人也」,應該是辯證統一的。儒家創造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德育方法,並且通過這種方法塑造出理想的人格典範,為全社會所追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民族一代代英才的出現,都與儒家所塑造的人格風范有著直接的關系。

㈧ 儒家教育思想及意義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後,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儒學創始人——孔子
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由於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就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當時所處的時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並對傳統文化加以適當的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這種情況到了大變革的戰國時代顯得尤為突出,因為人們在崩塌的舊世界廢墟上已經依稀看到了沖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的曙光。 未來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模式,就成了舉世關注的大問題,並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場百家爭鳴式的大辯論。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而進行的思想交鋒,儒、法兩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們旗鼓相當,針鋒相對,英者雲集,皆為顯學。另外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兵家等等學派,可謂學派林立,在中國歷史上學術與言論為開明時代。

㈨ 儒家的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教育

1、將教育放在治國治民的首要位置。

2、強調在人的發展中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二、擴大教育對象

實施「有教無類」,擴大教育范圍。

三、注重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1、「禮賢下士」「舉賢才」

2、通過教育培養士、君子和成才。

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

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1、孟子,主要思想主張: 把「仁」思想發展成為「仁政」,主張「不以仁政,不能賓士天下」、「施仁政以民,省刑罰,薄稅斂」; 提出「民貴君輕」民本思想,認為人民、國家比國君更重要;提出「性善論」倫理觀。

2、荀子,主要思想主張:「仁義」、「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提出「性惡論」倫理觀;主張進行法治。

㈩ 儒家文化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儒家文化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儒家是中國教育的開山祖師,其篳路藍縷之功永垂史冊。按照馮友蘭的研究,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第一人,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藩籬,為平民子弟爭取了受教育的權利。孟子「乃所願,則學孔子也」,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教育的概念,還把教育視為君子「三樂」之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孔子和孟子都有著豐富的教育經驗,孔子是「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孟子是「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在深厚實踐的基礎上,孔子和孟子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教育思想,對於中華民族及其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教育是政治統治的重要內容。古今中外,教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個社會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孔子不是單純地就教育論教育,而是從社會政治經濟的視野中看待教育,認為教育是治國安邦的必要環節,「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孟子總結歷史經驗,認為教育是政治統治的重要內容,夏商周都「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孟子特別重視教育與經濟的關系,認為只有經濟發展,老百姓衣食無虞,才能搞好教育工作,他甚至認為,教育是最好的政治,「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