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佛法是否不承認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的來源是絕對的因為緣起
如是因,如是果。這是佛教講的因果。也就是說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但是果報的時間是不固定的,有的很短,有的很長,長到好幾生好幾輩
㈡ 聖賢教育陳大惠演講錄 全文
這是一本書。只能給出簡介和目錄。《陳大惠聖賢教育演講錄》是從陳大惠老師的多次授課中,擷取精華,供養大眾。目錄如下:文若其人,見文如見人(任登第)
第一講
傳統文化與吉凶禍福
傳統文化的力量有多大
趨吉避凶的關鍵
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禍患的先兆——傲慢
錢是有吉凶的
相由心生,境由心轉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第二講
中國人的價值觀
善惡就在一念間
老祖宗為什麼不發展高科技
更快、更高、更強的後果
競爭是苦難的根源
神奇的水結晶
價值觀是民族的命脈
崇洋媚外的後果
你會吃飯嗎,你會睡覺嗎
第三講
人與人相處的自然規律
人人都有五種身份
父子有親
善因必得善果
人人本有一顆純凈純善的心
孝親是愛的原點
長幼有序
夫婦有別
為何「女子無才便是德」
孔子歧視女性了嗎
怎樣找男女朋友
第四講
人生第一課:半盆熱水治天下
孝養父母是頭等大福
父母的愛最圓滿
國泰民安離不開孝道
洗腳洗出合家幸福
有敬才有孝
人生的最高享受
不花錢的長壽葯
父母最需要的是你
半盆洗腳水的無量智慧
第五講
富與貴是怎麼來的
他為什麼能成為億萬富翁
財富怎樣才能長久屬於你
形象善能感召來財富
德行是一切幸福的根源
借錢享受損福報
富裕之後還要有尊嚴
什麼是中國人的樣子
基辛格最佩服的中國人
小不忍則亂大謀
真正值錢的是人
為何當代缺少大師
第六講
色情泛濫對現代人的傷害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正解
腎精是生命最精華的濃縮
紅顏為何是禍水
縱欲,五臟失去滋養
著裝性感也能傷著別人
西方價值觀刺激人慾望
縱欲易患三種頑疾
性亢奮是好事還是壞事
縱欲導致婦科重症疾病
刺激帶不來真正的幸福
附:為什麼不可縱欲
——陳大惠老師對話中醫女博士
第七講
教孩子的學問
分辨傳統文化學校的辦法
家長能來考老師嗎?
孟子選擇學生的智慧
如何找到好老師
學好人生的基礎課
教育孩子的方法應靈活掌握
傳統教育的根本所在
第一次就把孩子教對
問起對,視勿移
動靜相結合
教育是靈活的
反思誇獎的作用
教育不能與社會相隔離
勞動培養孩子的品質
反思西方價值觀
教育孩子也要分次第
給孩子打基礎的時候要謹慎
以孩子能否接受為前提
孩子為何任性
性格分裂的由來
吃軟不吃硬是怎麼教出來的
自殺率高的原因所在
倫常第一等重要
生活常識教育比較缺乏
建議開設「常識教育頻道」
安全教育是基礎
要重視生活細節
生活常識關繫到吉凶禍福
好孩子全憑父母德行來感召?
附錄
企業和社會最大的問題如何化解
——2008年山東青島企業家交流會演講摘要
㈢ 047佛教教育短片 念佛為什麼要行善
南無阿彌陀佛
凈空法師---「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這是事實,絕對不是假的!
1 世出世法總離不了因果的定律,學佛的同修,大概都能接受因果定律的說法。「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這是事實,絕對不是假的!
2 凡事有因有果,我要善果,一定要種善因;不種善因,希求得善果,在佛法里講「無有是處」!我們看到人家發財了,學佛的人絕不羨慕,為什麼?曉得他過去世當中多行財布施,他種的這個因,現在他自然得到。
3 想發財的人很多,天天在那裡想,他能發嗎?發財畢竟還是少數人。縱然用非法手段得來的財富,還是他命里頭有的。譬如搶劫銀行,他搶了幾千萬,我們去搶,搶得到搶不到?搶不到!可見你命里沒有,搶都搶不到。
4 命裡面沒有,一搶馬上就被人抓去;能搶得到,還是他命里有的。他命里有,不搶,他還是會得到那麼多,你說這個冤枉不冤枉?所以古人說,真正懂得因果報應,「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所以一定要懂得因果報應。
5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過去世我造的是什麼因,我這一生當中享受的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來生果報怎麼樣,這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就是。
6 「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為一切眾生真實的幸福去著想,你來生的業報一定非常殊勝。要知道,我們一生的受用是自作自受,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就各得其所。
7 你這一生如果生在富貴家庭,或者你從事的行業發財致富了,你會安於富貴;如果生活很貧困,你也會安於貧賤,為什麼?曉得這是自己過去世修因的關系,對於富貴人不會羨慕,他種的這個因,應當受這個果報,我沒種因,不會怨天尤人。
8 懂得因果報應,那就快樂,知足常樂;不懂得因果報應,生活就很苦!真正學佛的人,相信因果報應,懂得守本分,懂得去種好因。「種善因一定得善果」,天天種好因的人,內心仁慈,一片祥和,他怎麼不快樂?
㈣ 西遊記第十一回的主要內容,必須200字以上,求。
回答:西遊記第十一回的主要內容:《 還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蕭瑀正空門》這一回主要說閻王派了判官送唐王直至那超生貴道門後便走了。於是唐太宗還魂後,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劑,連進了數次粥湯,心[神都得到了恢復,被眾臣扶入寢室。第二天,唐太宗派劉全給閻王敬送瓜果,待劉全回到人間後終於妻子團聚。唐太宗登朝宣布大赦天下,嚴禁毀僧謗佛。於是眾人推舉唐僧主持水陸大會,太宗同意了眾人的意願派選唐僧主持。
㈤ 佛教重點強調「因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如果行善積德自然得到善果,自己不積累福報求佛肯定也沒用。對
佛教重點強調「因果」····這句不對 佛法是講道理
佛法 是教育世人的 而不是保佑的
佛法教育世人 積累功德 功德可以化解業力 可以改變很多事情·······
㈥ 四個字教育理念
儉以養德。
在明朝,有一個人叫羅洪先,他特別有才華,二十多歲就高中狀元,他為人正直,因看到官場黑暗腐敗,感念人生之無常,於是辭官隱居,斷然出家,世稱「狀元和尚」。他出家後,假裝愚鈍,甘心承擔最苦的雜役,劈柴挑水無所不做,以此來磨練自己的心性十三年之久。
他出家前原有妻室,並育有一子,此時兒子已經長大也高中狀元,父子都中狀元,是很不容易的。一時傳為佳話,此時妻兒很相信他,無奈他出家後音信全無,無從尋找。
可能是親人的思念真切的緣故吧,有一天狀元和尚忽然起了回家探親的念頭,於是返回家鄉。到了兒子的狀元府邸門前,僕人以為是和尚化緣的,便入室稟告夫人,夫人生性善良,讓僕人施米一斗;狀元和尚未接受,希望求見主人。僕人認為和尚貪心,又報夫人;夫人又讓僕人施錢一貫。狀元和尚還是不收,即索紙筆,題詩一首:「斗米千錢我不收,十三年返故鄉游。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僕人將詩稿入呈夫人;夫人見後驚訝萬分,急帶跑出門外,但和尚已經離去。夫人即刻派人四處尋找,再也不見人影。
這首詩非常適合現在的很多家庭,一家人都為了孩子而奔波,年輕時說:等孩子和大了就輕鬆了。等孩子長大了,又操心孩子的孩子,沒有輕松的時候。
每個家庭都在付出所有去培養下一代,可是下一代卻不盡相同。除了與家庭的貧富、文化等有關系之外,也是這個孩子本身的福報夠不夠的問題。所以父母不僅僅是為孩子的將來付出努力,同時更重要的是為孩子積攢福報,這樣才是解決了源頭問題。孩子本身能夠明白善有善報,多做善事,也會帶來善果。如果能夠有緣份修習佛法,將會給人的一生帶來莫大的助益!
現在比較流行辦「滿月灑」、「成人酒」、「圓鎖宴」等等,有條件的一請就是幾十桌,滿桌子的生命,要為了孩子的這個生日宴會而丟失生命,此時你覺得這筆命債是算在誰頭上的呢?做為父母,要明白如何為孩子積攢福報,如何是為孩子好?這也需要理智的去學習,去思考。
兒孫自有兒孫福,天下的父母還是要為孩子盡量多積攢福報,做有善因之事!
假設這個人,福報只有十萬,如果父母從小就疼他,給他好吃好喝,靠錢買學校給他讀書。大學畢業前,他已經花了十萬。
那他畢業後,去賺錢就很辛苦。因為福報從小就花完,很可憐。所以大學生給小學生打工,老闆很多都是沒有文化的,但不能瞧不起他們。他們有福報。沒有文化不會餓死,沒有福報那就衣食都不能豐足。
教育孩子上,不要給他花太多的錢。花的是你的錢,損的是他的福報。很多人小時候很風光,到了長大了,就可憐了。把福報風光掉了。古人講,要培養老來福報,年輕不要享受福報,把老年的福報都拿來享受。
教育孩子,要懂得尋根。孝順好父母了,孩子自然聽話。頂撞父母,以後孩子就頂撞你。
宇宙規律中,很多都不能代替。小孩的福報損了,他得自己去慢慢培,你沒有辦法代替的。越是關心孩子,這個孩子以後就很難有出息,太關心了,關心到了牽掛,把他的福報都損了。他以後就要在艱苦中好好培福報了。
那福田中,長輩前輩都是我們的福田。我們要恭敬長輩和前輩,以後我們當了長輩,後人才會恭敬你。
我們要照顧長輩,勝過照顧晚輩。現在人,都關心孩子勝過關心父母,以後孩子長大了,他生孩子了,也是關心孩子勝過關心你。
古人講的,不要留錢給孩子,孩子有出息,他能自力更生。孩子沒有出息,你留錢給他,他容易敗壞。
那要留什麼呢,留陰德,我們好好做善事,言傳身教,兒孫自然得福報。把錢存在陰德的銀行,是最好的,福蔭後代。
見過許多人行善積德,吃齋念佛,後代都很好。弘一大師的父親被當地稱為李善人,虛雲和尚的父親也被稱為蕭善人。
有福德的人,自然能感召有福德的子孫。天道是公平的,古人講的,富不過三代,意思是德行不好,不可能一直富貴下去。富人會變成窮人。那窮人慢慢努力,德行好了,福報上來了,就變成了富人了。這就是因果規律,能量的守恆。
富人都喜歡給孩子花很多錢,提供很好的教育。世間的教育雖然也很好。但最好的教育,還是福德的教育。
給孩子福德教育,甚過知識和技術的教育。
讓孩子受苦,讓他在逆境中成長,將來才能頂天立地,父母真想為孩子積福報,有多餘的錢,拿去布施做善事,積累陰德,
許多人留了許多錢給孩子,都給孩子敗壞了,讓孩子嬌生慣養,結果孩子就不聽話。要讓孩子受些苦,是為他積福報,是好事!
讓孩子積累福報的方法
父母是根,兒孫是枝葉。父母不受孝順供養,則根斷樹枯;父母受孝順供養,則枝繁葉茂,子孫福厚,源遠流長。
佛陀告訴大家,修世間法(工作、考試、財富、姻緣、人緣、地位、身材高等等做人的福祿壽喜康),要從孝順供養父母師長里修。
我們的供養一定不要集中在下一代,一定要放在上一代。眼睛放在上一代,下一代一定有大福氣。眼睛放在下一代,下一代不會有福氣。如果我們能夠從小孩子出生開始,就孝順我們自己的父母,每天都讓小孩子看到並且學習— 那麼小孩子將來福氣會非常大。
反過來,如果我們把眼睛放在下一代,不管不顧上一代,薄我們的父母,厚我們的小孩,那麼小孩的福氣是很差的。這樣也會造成一個後果,就是將來小孩做了父母,也不管不顧我們,只關心寵愛他的孩子。我們可以觀察任何香港富豪的小孩子,對待父母祖上的態度——畢恭畢敬,不抵觸頂撞半句。這是積累大福分。懷孕起就示範小孩孝順父母,小孩的福氣會很大。
任何時候都要記住:把自己壓得低,是真正的尊貴,將來也一定會得到尊貴的果報—壓低自己才能像大海一樣把自己放在低地勢,匯聚百川福德智慧。
其他還有過生日初一十五幫助孩子放生,用孩子壓歲錢做善事,印經書,多引導孩子自己去做,平時路邊小蟲子要愛護,吃飯飲食服裝要節約,身口意都要善,多去孝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長輩,總的來說做好弟子規,我們父母要身體力行哦,隨緣做善事,阿彌陀佛。
㈦ 學佛既然要眼中心中皆放下,為何又要求善因善果 到底是放下還是追求
因果教育是佛法的必修內容 他說明了 宇宙規律的一種現象 也是眾生一切煩惱 習氣的因緣 根源 不能不說 佛法只是解釋了這個過程 好壞眾生一看就明白了
再有凡事看發心 發願 修小乘的 自我修正 自律 大乘佛法 修菩薩行 積累福德因緣 是必然的 必然不能夠有大量的資源使用 發心不同
㈧ 自來處而來,去處而去.佛在心中,心中有佛.結善因結善果,人是未來佛,佛是過來人.河南開封尉氏七里河觀音廟
個人理解:佛教講的是因果循環,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得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