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鹵煮火燒,爆肚哪家味道最地道
朋友如果真的對鹵煮火燒和爆肚感興趣,就不要去小腸陳了,它已不能代表北京鹵煮水平。鹵煮火燒是個手藝,全仗著廚師的造詣,小腸陳那個已經企業化,就像方便麵不能算廚藝。歡迎你來北京,給你介紹些別人不知道的真正鹵煮和爆肚:
北京現在第一鹵煮,我認為是凱琳,總店在虎坊橋福州管胡同(湖廣會館往南),水準已是一流,但他的分店,在永安路靠近東口,才是超一流。我認為排名第二的,在東四四條西口,就叫「鹵煮店」,是重口厚味的代表。並列排名第二的,是一家一般人不以為甚至不知道它賣鹵煮的店,在鼓樓往東一點,叫萬興居褡褳粥店,一般都以為它只賣褡褳火燒和粥,其實它的鹵煮火燒是清口的代表。
北京鹵煮火燒的三甲,我認為是上述三家,其實排名不分先後,看個人喜好,而且見仁見智。
再說說爆肚。
老北京水爆肚,我認為第一名是老爆肚馮,現在叫金生隆,在健德橋。由於爆肚馮的名字被別人搶注了商標,真正馮天傑的後代,不能叫爆肚馮只好叫金生隆了。爆牛羊肚很講究,不同的部位有十二種爆法,要是不太懂可以讓服務員幫忙點。馮天傑的第四代,老人家基本天天在店,但不常親自下廚了,你帶瓶本地普通白酒,求一求老爺子,說外地慕名而來,老爺子說不準真去廚房你給爆一盤,你會吃到驚為天上物的爆肚。排名第二的爆肚,我認為是滿文福,在花園東路,離海底撈很近,它還有其它店,是其他兄弟開的,都不行。這家店其實是以涮羊肉著名,但爆肚卻是其真正名聲大噪之處,稍有遺憾的是,他徒弟的手藝實在是比師傅差得多了些。排名第三的,呵呵不是爆肚滿、爆肚皇之類,而是什剎海銀錠橋往南、海東岸邊的東興順,張老爺子至今親自下廚。
鹵煮、爆肚,都是真正見功夫的吃食,誰掌勺比店招牌更重要。像小腸陳,企業越來越大,卻連個傳人廚師都沒有了,甚至都不如取燈胡同的老妹妹的店了;再如姚記炒肝,老爺子的手藝,現在的傳人只學到了六七分,也是只能維持個炒肝還湊合,鹵煮是徹底在北京排不上了;像北新橋的老湯鹵煮,三代人留下一鍋湯,現在沒有傳人了,連作料都是讓客人自取自選、小腸大腸都不敢搭配了,其水準甚至不如翠微路上的大腸張,他的傳人倒是學成了前輩的全套手藝,仍保持著北京城除超一流外的一流水平。
到此,介紹完畢。順便囑咐一句:您這鹵煮和爆肚,一個是漢民小吃一個是清真小吃,咱們要是去吃爆肚,稍微注意點,尊重回民習慣。
❷ 怎麼判斷加盟店是不是真的
現在網上,報紙上有很多加盟店招商的廣告,特別是服裝類加盟店的廣告居多,而且騙人手段繁多,另你防不勝防
❸ 鹵煮怎麼吃
鹵煮吃法講究,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里舀一勺老湯往碗里一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
熱騰騰的一碗鹵煮端上來,火燒、豆腐、肺頭吸足了湯汁,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還是小腸。腸酥軟,味厚而不膩,沒有任何異味。偶爾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滿口脂香。
因為是老湯的緣故,口輕的人如果覺得湯口有點咸,可以向店家要些白開水兌入湯中。
(3)四友居鹵煮火燒是加盟店嗎擴展閱讀
鹵煮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鹵煮火燒在北京最著名的是「小腸陳」,這道已有百餘年歷史、被認為只有窮人才會吃的小吃卻起源於宮廷。
清宮廷中有一道名為蘇造肉的菜餚,後來傳入民間,加入用麵粉烙成的火燒同煮,便成為大眾化的風味小吃。出售蘇造肉的小販清晨在東華門外設攤,專為進入昇平署的官員做早點。民國之後,什剎海一帶的飯館和東安市場的景泉居出售蘇造肉最有名氣。
「小腸陳」的創始人陳兆恩當時就是售賣蘇造肉的。舊社會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貴,一般老百姓吃不起,於是他就用價格低廉的豬頭肉代替五花肉,同時加入價格更便宜的豬下水煮制。沒想到歪打正著,一發不可收拾地創出了傳世美味鹵煮。
❹ 智能家居加盟店怎麼開
要開一個智能家居的廠家加盟店還是蠻簡單的。
只需要開一個個體工商營業執照就可以的。在合適的地段租一個不小於40平台的展廳來安裝智能家居體驗館。
體驗館主要是用來給消費者體驗用的,只有良好的消費體驗才可以讓產品更好的銷售;
然後就找合適的廠家簽訂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比如:產品扶持,營銷支持,人員支持,技術支持等;
有了廠家的幫扶,智能家居店才能開的更順手,更快的把產品賣出去。
❺ 想開一鹵煮火燒店,鹵煮的工藝
王廚鹵水原料:
A.八角50克,花椒20克,香葉30克,陳皮25克,草果30克,丁香10克,甘草15克,羅漢果3個,沙姜25克,白豆蔻25克,肉豆蔻25克。
B.蔥200克,姜300克,蒜瓣300克,洋蔥250克,胡蘿卜250克,西芹200克,青椒150克,紅椒100克,整棵香菜600克,干辣椒絲25克。
C.冰糖1000克,白醬油500克,魚露150克,山西陳醋150克,李錦記生抽2000克,桂花口急汁250克,龜甲萬醬油300克,花雕酒500克,玫瑰露酒150克,草菇老抽100克,精鹽400克,味精300克,雞粉250克。
D.豬大骨5000克,老豬肘子1500克,老母雞2000克,老鴨子4500克。E.料包2個,色拉油2000克。
製作:
1、將A料包入料包種備用;將B料中所有原料的一半包入料包(干辣椒絲全部)備用。
2、湯桶加水50斤,放D料大火煮30分鍾轉小火,熬至湯桶中湯中剩1/3時,將原料全部撈出,湯汁用細漏網過濾。打撈湯油備用。
3、將色拉油放入炒鍋內燒至三成熱時,將B料中剩餘的原料放入小火煸炒10分鍾至香味出盡時打出原料製成料油,將料油、兩個包好的料包、C料一起放入湯桶內小火熬30分鍾後便可鹵制原料。
特點:色澤紅亮,口味香醇。
適用范圍:乳鴿、豬耳朵、鵝掌、豬肚、牛肚、雞蛋、豆腐等。,5
❻ 北京鹵煮火燒加盟店在其他城市怎麼樣
鹵煮火燒是老北京純粹的東西,土生土長,比京劇還要純粹。最初的鹵煮出自於宮廷的「蘇造肉。」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鹵煮火燒。
❼ 鹵煮火燒配方及做法
鹵煮火燒配方及做法如下:
需要提前准備好的材料包括:肥腸 500g、豬肺 500g、豆腐 500g、火燒 2個、桂皮 1塊、肉蔻 2個、花椒 5g、大料 5g、小茴香 5g、姜 20g、蔥 20g、料酒 20g、醬油 20g、黃醬 10g、鹽 20g、味精 20g、干辣椒 4個、醋 20g、香菜 10g、韭菜花 10g、豆腐乳 10g、蒜 10g。
1、第一步把豆腐切塊。
❽ 愛花居有總部嗎都是加盟店嗎
您好,首先,作為一個老品牌,肯定是有總部的,在成都。其次,他們也是有加盟店的,如果有需要可以打他們客服電話咨詢一下哦
❾ 找鹵煮火燒店
道在地安門鼓樓把角有一家味道還不錯
城老字型大小-小腸陳(鹵煮火燒)鹵煮火燒,簡稱鹵煮,是北京的一道傳統小吃。其主要原料是豬腸、豬肺和干豆腐,用大鍋鹵制,一般要在清早就開始「鹵煮」,快到中午吃飯時間,加入戧面做的火燒,待到火燒邊軟,即可食用。鹵煮火燒比較在意的,一是豬腸豬肺一定要洗的干凈,一是火燒一定要戧面的。如果上述兩條做不到,那麼或是有異味,或是火燒會被煮爛,而無法食用。和北方多數的飲食一樣,鹵煮火燒以味兒厚見長。在鹵制過程中,加入大量的作料。在食用中,可根據個人口味,適量的放辣椒油、蒜汁、醋,以及香菜等等。
北京有無數家飯館賣鹵煮,但其中最有名的,是百年老號「小腸陳」。小腸陳最早經營的地界兒,在宣武門外南橫街兒。說起宣武門,還得拉扯兩句兒別的。北京城從打明永樂起事得了天下,也就成了京城。京城分內城外城,內城裡面又有紫禁城。這宣武門,就是內城南側的一個城門。在它東邊,是正陽門(也稱前門)和崇文門。在古代,大軍出征就是從宣武門出發的。在宣武門南邊,就是著名的菜市口,是明清兩代的法場,有名的袁崇換就是在這里殺的。再往南就到了南橫街兒。南橫街東起虎房橋,西到牛街,是條東西向的街,長約兩三里地。南橫街因為特殊的位置,距離內城非常的近,也就成了會館集中的地方,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地方住京辦事處。有了會館也就有了名人府邸,比如清朝有名的人物如曾國藩、康有為、譚嗣同等等,都先後在南橫街附近住過,就連大名鼎鼎的孫中山,當年也曾在湖廣會館落腳。隨著民國誕生,等級逐漸被打破,尤其是新中國建立後,南橫街周圍也就成了老百姓的聚居地。由於居住的人多了,自然飲食業也就發達起來,小腸陳在南橫街偏東處,小腸陳東邊,是著名的李記白水羊頭;在西邊牛街,有著名的年糕錢等回民吃食。店面不大,也就有個六七十平米。說到小腸陳的特點,其實和所有的老字型大小都一樣,一是選料精緻,一是做工認真,再加上量足,於是也就慢慢的出了名。來的人多了,也就可以不間斷的熬湯,時間一長,竟剩下一鍋老湯。有了這鍋老湯,買賣也就沒人可比了在。
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陳玉田不僅大膽引入從前沒有的鹵品,使湯鍋里的「內容」更為豐富,還對多少年一貫制的鹵湯進行「改革」,加入幾味去腥提味的中草葯,讓其味道更為香濃。
小腸、肺頭、肚子、豬心、豬肝、白肉、豆腐,火燒……各類質地不一、口感各異的鹵品「歡聚一堂」,再加上那鍋鮮香撲鼻的鹵湯,吊足了顧客胃口,勾動著食客饞欲。
除了獨特的風味,北京小吃製作中的表演性,更讓人流連忘返。
鹵煮火燒「明案」操作,讓食客賞心悅目,未曾動箸,眼睛已自「進食」不斷。
你若是親眼目睹陳玉田老人在鹵湯鍋前忙碌的情景,再聽到從熱爐膛里奔外撿煤球的事兒便不覺得稀奇。那鍋熱浪翻滾的鹵湯,在陳老先生看來與剛從自來水管子接的涼水並無二異。只見他不時把手探將進去,隨心所欲地在鍋中撈取各種鹵品,其動作之泰然,神態之平靜,令人嘆為觀止。
鹵品置於案頭,切法已在心中。火燒井字落刃,豆腐三角給刀。小腸花樣分斷,肺頭剁爛筋腦。一陣眼花繚亂之後,各種鹵品已然分門別類碼放碗中。最後,陳老爺子舀起一勺濃濃的鹵湯,慢慢淋落在層層疊疊的鹵品之上,開始為自己的「作品」殺青。可別小看澆湯。湯少了,鹵品不能入味,吃來味道太淡。湯多了,將「貨」淹沒,又丟了碗中風景。
北京人吃飯,喜歡專門吃「那口兒」,原本鹵煮是窮人的吃喝,但架不住好那口的人。雖然搬過幾次家,但老主顧都跟著小腸陳,在南橫街跑來跑去。相聲大師侯寶林老先生,原來也是那裡的常客,由於他經常光顧,帶的兩個兒子耀華耀文也經常在那兒吃。買賣火了,於是一家子也就有了點小毛病,分了家,哥兒幾個姐兒幾個,加上七姑八大姨,也就開出了幾間分號,但始終都在南城,比如虎房橋、永定門。後來南城老城區改造,楞是把周圍都拆遷了。於是哥幾個中,就出了個另類,跑到北城黃寺兒開了家大店。
現在的南橫街,破舊的大雜院變成了新型的公寓,小腸陳的老號,也已經再也找不到了。但在城北城南,在北京城的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它的字型大小。而且,隨著時代的變化,小腸陳也推陳出新,有了新的鹵煮火鍋,從一種小吃象高層次的飲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