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梅蘭芳的資料
梅蘭芳是中國最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家,他的表演風格自成一派,並且有很多優秀的作品流傳於世,也為中國藝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梅蘭芳最主要的成就就是開創了梅派藝術,發揮了京劇中旦角的新的唱法和表演形式,將中國京劇傳統很好的傳揚並發揮到全世界,他的藝術貢獻是非常重大的。
Ⅱ 簡短的京劇歷史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
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泰州潘大師加盟費多少擴展閱讀:
京劇誕生於市民文化尚未高度繁榮的時期(最初是為宮廷演出才進京的),鼎盛於藝術門類有限的時期,從未經歷過如此沖擊,所以說它衰落過、難以恢復舊日風采是有理由的。
但以此判斷它會消亡未免武斷。 京劇藝術被稱為「國粹」,其唱腔融合了「西皮」與「二簧」。京劇分為四大行當分別為生,丑,凈,旦。
京劇代表人物:
1、盧勝奎
盧勝奎(1822~1889)中國京劇形成初期演員,工老生,也是最早的京劇劇作家。乃丑角巨匠蕭長華之義父。江西人(一說安徽人)。
綽號「盧檯子」。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愛戲曲,常與劇界人士交往,因考試不中遂入梨園,初演即為三慶班主持程長庚賞識,約其入三慶班學藝,宗余派(餘三勝)。
深受程長庚器重,為程長庚得力輔弼。入劇界後隱去真名,時張二奎正值紅極之時,便取"勝奎"為藝名。譚鑫培常與他配戲,做功身段亦受其影響。同名的有早期山東梆子知名老藝人盧勝奎。
2、梅蘭芳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台。
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
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梅蘭芳在50餘年的舞台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
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並先後培養、教授學生100多人。
3、徐小香
徐小香(1832~1912),京劇小生。同光十三絕之一。原名馨,別名炘,字心一,號蝶仙,小名阿大祖籍江蘇常州,1832年1月11日,道光十一年(辛卯)十二月初十日生於蘇州吳縣;逝世:1912年,農歷壬子年。
4、時小福
時小福(1846年10月28日~1900年6月13日),京劇青衣演員,原名慶,別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紉之,號贊卿,乳名阿慶。江蘇吳縣(今蘇州市)人,幼年至北京學唱京戲。
寓所名「綺春堂」,位於北京宣南豬毛胡同(今朱茅胡同),嗓音委婉,高亢嘹亮,略欠圓潤,吐字發音真切,但仍不脫徽調味道,唱法屬陽剛性質,唱腔極富情韻。
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譽。時小福與梅巧玲,時人稱其為四喜班之「二絕」,弟子眾多,梅蘭芳也為其弟子之一。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國聯軍兵驚嚇病故寓所,後葬於永定門外。
5、譚鑫培
譚鑫培,1847年4月23日出生於武漢市江夏區,中國內地京劇演員。譚鑫培10歲隨父到北京,11歲入小金奎科班習武丑,後改武生及文武老生。
1863年出科。23歲搭三慶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灘》及"八大拿"等武生戲為主。曾傍程長庚演《青石山》馬童,得"大老闆"賞識,委以武行頭。
在《同光十三絕》畫中,譚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員。譚鑫培為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影響深遠。
在京劇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代表劇目有《定軍山》、《四郎探母》和《戰太平》等。譚鑫培1917年逝世,享年70歲。
Ⅲ 梅蘭芳的生平簡介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 [1] ,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台。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
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3)泰州潘大師加盟費多少擴展閱讀:
梅蘭芳的藝術特色:
1、唱腔
梅蘭芳的唱腔醇厚流麗,感情豐富含蓄。由於他嗓音高寬清亮、圓潤甜脆俱備,故音色極其純凈飽滿,唱工從不矜才使氣,始終保持平靜從容的氣度,決無氣餒音懈之處。他的唱腔基本上是從傳統唱法中來,但又無一腔照搬傳統,而是以自己的潤腔方式和行腔規律,將其化為具有從容含蓄的梅派韻味的唱腔,旋律優美,順暢流利。
2、表演
梅蘭芳善於運用歌唱、念白、表情、身段、舞蹈等技藝,把人物的心理狀態刻畫入微。他運用藝術手段自然、和諧、圓活、灑脫、出神、人化,富有節奏感和塑形美。他的表演藝術特點是質朴中見華貴,端莊中含俏麗,淑靜中蘊情致,嫵媚中顯大方。
3、舞蹈
梅蘭芳在京劇表演中選擇了新舊相融合,在傳承中去其不美與低俗,留其精華與清雅來積極學習與吸納。梅蘭芳所創造的「梅派」道路,也和其他流派創造者一樣,先是走承師之道,而後在承師的基礎上,走自己的創新道路。
4、化妝
梅蘭芳對旦角角色化妝進行了創新,北方的旦角,不講究畫黑眼圈,淡淡的畫上幾筆就行了。片子貼的部位,又高又寬,往往會把臉型貼成方的,如果在鬢邊貼出一個尖角,內行叫「大開臉」。頭上再打個「茨茹葉」,這就是標準的青衣扮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梅蘭芳
Ⅳ 關於梅蘭芳的資料
梅蘭芳(1894.10.22-1961.8.8),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北京人,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出身於梨園世家,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台。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Ⅳ 試論丁文江對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記》研究的貢獻
劉瑞升
( 中國知識產權報社)
一、徐霞客及 《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 ( 1587 ~1641) ,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我國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生活在我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他走出書齋,寄情山水,游遍全國名山大川、海隅邊陲。東邊渡海到落迦山,西至騰沖西境,南達廣東羅浮山,北游盤山。足跡遍布明代的兩京十三布政司,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19 個省 ( 區、市) 。他把一生獻給了旅行考察事業。
徐霞客從 22 歲開始出遊,到 56 歲逝世前一年因積勞成疾,不得不返回家鄉止,他不殫虎狼,不畏艱險,三次遇盜、多次絕糧,仍孜孜不倦地勇往直前,表現出探險旅行家的宏偉氣魄。徐霞客一生志在 「問奇於名山大川」[1]。他溯江窮流、登山入洞、訪村走寨,考察了各種各樣的地貌,記錄了內容各異的奇觀異景。徐霞客說: 「昔人志星官輿地,多承襲附會。」[2]即使對 《禹貢》這樣被視為權威的專著,徐霞客也絕不盲目迷信。就 《禹貢》中有關 「岷山導江」的結論,經過實地考察後徐霞客確認了金沙江是長江的主源,他說 「不知禹之導,乃其為害於中國之始」。[3]要知道從古到今,這是被人們認為是唯一正確的結論。
60 多萬字的 《徐霞客游記》 ( 以下簡稱為 《游記》) ,是徐霞客以日記體記錄中國地理的名著,是我國古代篇幅最長的游記作品。《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 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中國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其文字優美,語言生動,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生動、准確、詳細地記錄了祖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景觀。它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其主編的 《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是這樣評價徐霞客的: 「他的游記讀來並不像是 17 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 20 世紀的野外考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他不但在分析各種地貌上具有驚人的能力,而且能夠很有系統地使用各種專門術語。」[4]《游記》為我國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都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開創了我國地理學上實地考察自然、系統描述自然的先河。
《游記》的內容十分廣泛、豐富,從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勘察,到奇峰異洞、瀑布溫泉的探索; 從對動植物的考察,到對手工業、礦產、農業的記錄; 從對風土民情的了解,到對民族關系的關注等,皆有記載。《游記》最初是以突出的文學價值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被推為 「古今游記之最」。其實,它涉及的廣闊領域,所包括的豐富科學內容,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科學價值,在我國古代的地理著作中幾乎是無與倫比的。
二、歷史上對徐霞客及 《徐霞客游記》的評價
直至 20 世紀 20 年代,丁文江提出 《徐霞客游記》的地理學價值之前,300 多年間人們對 《游記》的贊賞多集中在文學方面。人們肯定 《游記》內容真實,說該書 「文字質直,不事雕飾」,[5]「記文排日編次,直敘情景,未嘗刻畫為文,而天趣旁流,自然奇警」。[6]他的手稿,在當時就被人們爭相傳閱、抄錄,被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7]人們還贊揚 《游記》在描述自然之美時的清新雋永、朴實無華的風格,以及物象、情愫和志趣相互統一協調的文風。正如楊明時所述: 「霞客之記,皆據景直書,不憚委悉煩密,非有意於描摹點綴,托興抒懷,與古人游記爭文章之工也。」[8]奚又溥則稱贊徐霞客 「其筆意似子厚,其敘事類龍門。」[9]
明清時代的文人們以徐霞客旅行考察時 「升降於危崖絕壑,搜探於蛇龍窟宅,亘古人跡未到之區,不惜捐軀命,多方竭慮以赴之,期於必造其域,必窮其奧而後止」,[10]而贊譽徐霞客為「千古奇人」,其 《游記》為 「千古奇書」。[11]丁文江則認為,徐霞客是一代新學風的開創者和實踐者,是近代地理學的先驅。明清文人評價霞客及其 《游記》為「奇人奇書」,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 丁文江對霞客實證考察的科學精神,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在筆者收藏的一本沈松泉於 20 世紀 20 年代初標點的 《徐霞客游記》中,有丁文江撰寫的一篇題為 《徐霞客游記》的文章,此文一開頭就指出: 「錢牧齋[12]說,『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記乃千古奇書,』似乎他真是徐霞客的知己,然而看他所做的徐霞客傳,連霞客游歷的路途都沒有弄明白,真可謂怪事! 後來的人隨聲附和,異口同聲地說 『奇人奇書,』但是他們不是贊賞他的文章,就是驚嘆他的腳力,除去潘次耕以外,沒有一個人是真能知徐霞客的。」[13]接著丁文江寫道: 「徐霞客曾游歷過五嶽,匡廬,白岳,黃山,天台,雁宕,所以近人有五嶽之中游過幾岳的,他們的朋友就要恭維他為霞客第二。這真是把徐霞客看得太不值錢了! 」[14]
丁文江在這篇文章中還說: 「他是很愛山水的,然而賞玩山水決計不是他唯一的目的。況且近省的山水可以賞玩的很多,何必去吃這種大苦? 他是頗信佛教的,然而他絕對不是行腳僧,以拜佛為朝山的目的地———況且他去的許多山都無佛可拜。」[15]
三、丁文江對徐霞客及 《徐霞客游記》研究的貢獻
在丁文江之前,由於認識上的局限,人們還不能夠辨識 《游記》的科學成就,也不能透析霞客的內心世界和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丁文江曾留學日本和英國,攻讀動物學及地質學,獲雙學士。他是用近代地學眼光來認識、分析和評價徐霞客及其 《游記》的第一人,也是使徐霞客在中國和世界科技史上確立應有地位的第一人。
在沈松泉標點本 《游記》中,丁文江寫道: 「……文章是霞客的餘事,腳力是旅行的常能,霞客的真精神都不在此。」[16]
那麼,什麼是徐霞客的 「真精神」呢? 我們可以從丁文江編的 《徐霞客年譜》中找到答案: 「然則先生之游,非徒游也,欲窮江河之淵源,山脈之經絡也。此種 『求知』之精神,乃近百年來歐美人之特色,而不謂先生已得之於二百八十年前! 故凡論先生者,或僅愛其文章,或徒驚其游跡,皆非真能知先生者也。」[17]
丁文江極力推崇徐霞客的這種 「知識欲」。為此,丁文江在 《徐霞客游記》一文中說: 徐霞客 「不肯承襲附會,所以要自己去觀察江河二經,山脈三條的真相———這是先生游歷的真目的。這種 ( 知識欲) ———為真理而犧牲的精神,18 世紀以前,世界上是很少見的,先生乃得之於二百八十年前。這真是我們學術史上無上的光榮! 錢牧齋諒他以張騫,元 ( 玄) 奘,耶律楚材自擬,恐怕是牧齋附會的,然而據我們眼光看起來,他的成績不亞於這三人,而精神卻不一樣,因為這三個人不是恭維皇帝,就是恭維佛爺,霞客是純粹的為知識,而求知識與他們有求己求人的分別。」[18]
在丁文江 《重印徐霞客游記及新著年譜序》中,丁文江還以十分欽敬的心情贊頌了徐霞客的勇氣和獻身精神: 「乃求知之念專,則盜賊不足畏,蠻夷不能阻,政亂不能動,獨往孤行,死而後已。」[19]
丁文江在 《徐霞客游記》一文中全面地總結了徐霞客的地理大發現: 「①自先生始,才知道金沙江是揚子江的上流。先生所著的江源考……不但是完全與事實符合,而且劈頭提出他懷疑的緣故,然後拿他自己的觀察來一層一節的來證明解釋,末後又說江源不易知的緣故,是一篇絕好的科學論文。②自先生始,才知道南盤江上游的來歷……③自先生始,才知道禮社 ( 即紅水江) ,瀾滄,怒江是三條江,分別入南海。④自先生始,才知道龍川,大盈,檳榔江的源流。」[20]
丁文江在仔細閱讀 《游記》後深情地寫道: 「可以知道考究雲南水道之難。在雲南西南這種地方,河流是在極深的峽中,兩邊都是高山 ( 最低的嶺比河身要高出六七千尺! ) ,河裡又不能行船。一條河隔幾十里名目就變; 上流的人同下流人,這條河同那條河的人,都是老死不相往來! 要打聽一條河的來源出路是極不容易的事。」[21]
就 《游記》的文學價值,丁文江的分析也獨具慧眼。丁文江認為許多愛讀 《游記》的人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丁高度評價 《游記》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他為 《游記》概括了四個特色:
第一,觀察的詳盡真確。他批評有些文人觀察自然的能力非常薄弱,所以經常用套語來塞責讀者,他舉例說,一個幾丈的陡崖,就被說成是 「峭壁千尺」; 幾里周長的湖泊,就描寫為 「一望無際」。還有人說登泰山可以望見東海,把汶河當做黃河,這些更不值得一笑了。丁文江說; 「先生一部游記,從頭至尾,沒有一句浮泛的話; 遠近大小,總是有里數、尺數、步數……凡地形、地質、植物、物產、礦業、兵事、歷史、風俗,沒有一件不留心,下起筆來,自然句句切實詳盡,令人百讀不厭了。」[22]
第二,用名詞的不苟。丁文江認為,許多文人描寫地形時,往往濫用名詞。他贊賞霞客所作的 《雞足山志》,霞客把雞足山的地形分作: 台、嶺、梯、谷、峽、箐、坪、林、泉、瀑、潭、澗、溫泉 14 種。丁文江評價說: 「這種分析的精神,的確是先生的獨到,所以全部 《游記》,所用的名詞,沒有重復、模糊的毛病。」[23]
第三,系統的明白。丁對徐霞客富於觀察分析的能力非常贊賞,他認為 《江源考》和 《盤江考》就是絕好的例證。他感到讀 《游記》「條理井然,有頭有緒」。[24]
第四,欣賞的真誠。丁文江認為,觀察事物,並能系統地分析事物固然重要,但是描寫風景名勝沒有趣味,那麼 「無論他觀察如何真確、分析如何精細,系統如何明白,文章仍然枯燥無味,不能引起讀者的同情。」[25]
丁寫道: 「先生是以山水為性命的人,所以讀他的游記,就是不愛游的人也要為他所感動。陳函輝送他的詩,說他: 『尋山如訪友,遠游如致身』,真可以形容他樂而忘返的天真。」[26]
在這里,另有一位學者不能不提,他就是潘耒[27]。在丁本 《游記》里,丁文江把潘耒為 《游記》寫的序言放在了最前面,而將其他幾篇舊序統統放在全書之後,這是一個創舉。在數篇為 《游記》寫的序言中,丁文江為什麼獨鍾情於潘次耕的序呢? 在丁本《游記》首頁潘序後的按語中,可以找到答案。丁認為為游記作序的人雖多,然而都不是真了解徐霞客的真意。而唯獨在潘次耕的序言中,首次說出了霞客之游求知的要旨。「乃真能知先生者」。[28]
丁文江在整理徐霞客游記時,開始並未看到潘序,而是梁任公 ( 啟超) 偶然讀潘耒所著 《遂初堂集·卷七》時發現的。此序是以前 《游記》各刻本所未載的,後梁任公推薦給丁文江。在沈松泉標點本 《游記》中,梁任公先生代序中寫到: 「吾友丁文江,研究霞客最深,吾以此序鈔示之,彼歡喜贊嘆,謂為佳構」。[29]
由此可見,丁文江見到潘序後的狀態,丁用 「喜極欲狂」[30]形容自己的心情。丁文江認為這是一篇最了解霞客真意的序言了。丁在自己編的 《游記》中寫道: 「因冠於本篇之首,而移葉刻各序於卷二十舊序篇,以示區別焉。」[31]
1921 年至 1927 年間,丁文江著手整理、校勘、編訂 《徐霞客游記》、 《年譜》、地圖及各種附錄。他把自己當年在雲、貴、川進行地質考察時的資料找出來,與 《游記》進行比較、對照研究。在撰寫的 《徐霞客年譜》中,丁對霞客的家世、生平事跡、旅遊經歷、精神風貌、游記著述與流傳以及前人對霞客評述,進行了疏理。丁文江還在 《游記》中配製了一套 ( 共 36 幅) 徐霞客旅行路線的地圖,這是前所未有的。另外,丁還將存世極少的咸豐刻印本上的一幅徐霞客畫像放在丁本 《游記》內,使這張畫像得以流傳至今。
胡適在其編的 《丁文江的傳記》中說: 「徐霞客在三百年前,為探奇而遠游,為求知而遠游,其精神確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難得、最可佩的」。「在君在三百年後,獨自在雲南、川南探奇歷險,做地理地質的調查旅行,他的心目中當然常有徐霞客 『萬里遐征』的偉大榜樣鼓舞著他。他後來用他的親身經驗和地理新知識來整理 《徐霞客游記》,給他作詳細地圖,給他作 『年譜』,並在 『年譜』里一面表彰他的重要發現,一面也訂正他的 《盤江考》、《江源考》里的一些錯誤。這就是他報答那位三百年前的奇士的恩惠了。」[32]
胡適最了解丁文江對徐霞客敬重之情,胡適說: 「他最佩服徐霞客,最愛讀他的游記,他這一次去西南,當然帶了 《徐霞客游記》去作參考。他後來 ( 民國十年) 在北京的 『文友會』用英文講演徐霞客,特別表彰他是中國發現金沙江是揚子江上游的第一個人。在民國十五年,他在 《小說月報》 ( 第十七卷號外) 上又特別表彰這部空前的游記。他對於這位十七世紀的奇士,費了很多的功夫,整理他的 《游記》,給 《游記》做了一冊新地圖,又做了一篇很詳細的 《徐霞客年譜》,民國十七年由商務印書館印行。」[33]
胡適寫道: 「丁在君是我們這個新時代的徐霞客,這是我們公認的。他最惋惜徐霞客的 《金沙江游記》散失了,使我們不能知他在三百年前 『對金沙江的直接觀察』。在君自己記載金沙江的幾篇文字,可以說是有意彌補那個大缺憾的。」[34]
從胡適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丁文江做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樣的工作———整理 《徐霞客游記》,配發地圖,做了 《徐霞客年譜》及出版發行。最為重要的是丁文江以現代地理學的角度明確了 《游記》的科學價值。可以毫不誇張地講,徐霞客在中國地理發展史上受到重視,始於丁文江。縱覽徐霞客同代或後人對徐的贊譽都是 「愛其文字,或驚奇游跡」。而丁文江作為一個地質科學家,對徐霞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翁文灝說: 「……先生 ( 指丁文江———本文作者注) 對科學方面之寫作,極為審慎,除非已全部確信無疑者外,決不輕易發表」。丁文江對徐霞客的認識和了解,以至整理 《游記》是有一個過程的,正像丁文江自己所言: 「餘十六齣國,二十六始歸,凡十年未嘗讀國書,初不知有徐霞客其人。辛亥自歐歸,由越南入滇,將由滇入黔。葉浩吾前輩告知曰: 『君習地學,且好游,宜讀 《徐霞客游記》。徐又君鄉人,表彰亦君輩之責。』」[35]
1914 年,丁文江入雲南考察,他 「獨行滇東滇北二百餘日,倦甚則取游記讀之,並證以所見聞,始驚嘆先生精力之富、考察之精、記載之詳且實。因思輿地之學,非圖不明,先生以天縱之資,刻苦專精,足跡又遍海內,故能言之如指掌。後人限於舊聞,無圖可考,故僅知先生文章之奇,而不能言其心得之所在。頗欲搜集新圖,分制專幅,使讀者可以按圖證書,無盲人瞎馬之感,而所藏圖不多,不足以證全書; 回京後又為職務所羈,無復餘力; 僅於十年夏間,作一總圖,加以先生游歷之路線,乃於北京文友會中,宣讀英文論說一篇,略敘先生之生平而已。」[36]
黃秉維在 《徐霞客游記中之植物地理資料》一文中指出: 「然遍觀吾國歷史,不畏險阻,不辭勞瘁,涉深越峻,以尋幽探奇,如明季徐霞客先生,實為高映之孤霞、獨舉之明月,古今來一人而已。丁在君先生於先生獨行邁往之勝概、櫛風沐雨之勤勞、曠朗無前之襟懷、詳密朴實之文筆,深致景佩,乃為編年譜,闡舉休明,既以彰先民之高矩楷模,復使來者知所循勉。」[37]
徐霞客和丁文江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在對祖國山河的深厚情感上。三百年前徐霞客身體力行、客觀真實地對自然社會的文字報告,在三百年後經過丁文江的實地勘察,予以證實; 三百年前徐霞客對中國地質學的卓越貢獻,在三百年後得到中國地質學奠基人丁文江審慎的考證後予以高度贊揚。徐霞客與丁文江,都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地理學家、都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都是值得後人學習的楷模。
丁文江既是一位出色的地質學家,又是一位卓越的探險家。在徐霞客之後,他追蹤徐霞客的旅行路線,以其一貫主張的 「科學精神」,見證了徐霞客之發現,糾正了徐的一些錯誤,更填補了這位前驅者留下的空白。
丁文江曾嘆曰: 「可憐如許人讀先生的 《游記》二百八十年來,只有一個潘次耕是他的真知己! 」[38]今天看來,丁文江何嘗又不是徐霞客的真知己呢?! 不僅是真知己,而且丁文江是現代唯一一位真正的徐霞客。
今天,筆者僅僅是通過丁文江對徐霞客及其 《游記》研究所作的貢獻,來彰顯丁文江的功績,其實,在丁文江短短的 49 年的生命航程中,他不僅對我國地質事業的開拓和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傑出貢獻,他還在諸多領域里都有開創性業績。2007 年 10 月,在江蘇省泰州市黃橋鎮———丁文江的家鄉,隆重舉行了中國地質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丁文江誕辰120 周年紀念活動,緬懷這位被稱為網路全書式的地學泰斗,筆者有幸參加。在研討會上,筆者提出對丁文江的研究要系統化,要形成合力; 適時應成立丁文江研究會; 建議黃橋鎮與江陰徐霞客故鄉的馬鎮結為姊妹鎮。筆者還提出應當將對丁文江的研究稱之為「丁學」,因為,丁文江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不僅僅是地學方面的,還涉及經濟、教育、軍事、文化、科技、歷史、政治、旅遊、考古、測繪以及地圖學、社會學、人類學、少數民族語言學等諸多領域。徐霞客研究被稱為 「徐學」,紅樓夢研究被稱為 「紅學」,酈道元與 《水經注》研究被稱為 「酈學」。丁文江作為我國地質事業的主要創始人和奠基人,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科學大師和著名的社會學家,研究他的學問稱之為 「丁學」是恰如其分的。
參 考 文 獻
[1][2] 陳函輝 . 《霞客徐先生墓誌銘》.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3 印,1191,1194
[3]《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 印,1128
[4] 李約瑟 . 《中國科學技術史》( 中譯本) 第 5 卷,《地學》第一分冊 .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76 年版,62
[5] 錢謙益 . 《囑徐仲昭刻游記書》.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186
[6] 潘耒 . 《徐霞客游記》序 .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 印,1269
[7] 楊明時 . 《徐霞客游記》序二 .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273
[8] 奚又溥 . 《徐霞客游記》 序 .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269
[9] 楊明時 . 《徐霞客游記》序一 . 《徐霞客游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272
[10] 錢謙益 ( 1582 ~1664) 明末清初常熟人。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明萬曆進士。崇禎初官禮部侍郎。清兵南下,率先迎降,以禮部侍郎管秘書院事。生平博覽群籍,精於史學,詩文在當時負有盛名。家有絳雲樓,藏書豐富,尤以明代史料收集完備著稱,清初毀於火。所著有 《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等。輯有 《列朝詩集》。藏書之富,幾埒內府。後來常熟一帶藏書蔚然成風,跟錢謙益的提倡有很大的關系
[11][12][14][16][18][19][20][21][22][23][24] 丁文江 . 《徐霞客游記》一文 . 《徐霞客游記》沈松泉標點本 . 上海: 上海群眾圖書公司,20 世紀 20 年代,1 ~17
[13]丁文江 . 《徐霞客游記》一文 . 《徐霞客游記》沈松泉標點本 . 上海: 上海群眾圖書公司,20 世紀 20 年代,2
[15]《徐霞客游記》.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年版,28 ~29
[17]《徐霞客游記》.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年版,丁序: 3
[25] 潘耒 ( 1646 ~1708) ,清初學者,字次耕,號稼堂,吳江平望鎮溪港 ( 今江蘇) 人。師事徐枋、顧炎武,博通經史、歷算、音學。往來燕趙,與名人雅士相從游。清康熙十七年 ( 1678 年) ,以布衣中博學鴻辭科,授翰林院檢討參與纂修 《明史》,主纂 《食貨志》兼訂紀傳。不解說詞,充任日講起居注官,纂修 《實錄》、 《聖訓》,又任會試考官。名益盛忌者益眾,終以浮躁降職。遂南歸遍游天台、雁盪、武夷、黃山諸名山,各以詩記。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賜復原官,耒堅辭不受。晚年,研究聲韻、易象,著 《類音》、《遂初堂詩集 . 文集 . 別集》,還刻顧炎武所著 《日知錄》及遺書數種
[26][28][29]《徐霞客游記》.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年版,潘序: 2
[27] 梁任公 . 《徐霞客游記》代序 . 《徐霞客游記》沈松泉標點本 . 上海: 上海群眾圖書公司,20 世紀 20 年代,3
[30][31][32] 胡適 . 《丁文江的傳記》. 遠流出版公司,1986 年 3 月版,37 ~38,43
[33][34] 丁文江 . 《重印徐霞客游記及新著年譜序》. 《徐霞客游記》.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 年版,1
[35] 竺可楨 . 《地理學家徐霞客》. 北京: 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七年二月初版,40
[36] 丁文江 . 《徐霞客游記》一文 . 《徐霞客游記》沈松泉標點本 . 上海: 上海群眾圖書公司,20 世紀 20 年代,18
Ⅵ 當代的古琴大師有哪些啊
因為各流派都有很多優秀傳承者。龔一、李祥霆、王友斌、吳文光、丁承運、成公亮、戴樹紅、吳釗、衛家理、汪鐸、謝導秀、顧澤長、林友仁、劉善教等等
Ⅶ 清朝初期的葉狀元是誰印光大師曾經贊嘆過的。
清朝並無姓葉的狀元。
清朝的文狀元名單
清朝一共進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狀元的列表:
順治三年(1646年):傅以漸(1609年-1665年,山東東昌府聊城縣人)
順治四年(1647年):呂宮(1603年-1664年,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
順治六年(1649年):劉子壯(1609年-年,湖北黃州府黃岡縣人)
順治九年(1652年)滿榜狀元:麻勒吉(?-1689年,滿洲正黃旗人)
順治九年(1652年)漢榜狀元:鄒忠倚(1623年-1654年,江蘇常州府無錫縣人)
順治十二年(1655年)滿榜狀元:圖爾宸(?-?,滿洲正白旗人)
順治十五年(1658年):孫承恩(1619年-1659年,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順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蘇蘇州府崑山縣人)
順治十八年(1661年):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蘇鎮江府溧陽縣人)
康熙三年(1664年):嚴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今湖州市)人)
康熙六年(1667年):繆彤(1627年-1697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康熙九年(1670年):蔡啟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縣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韓菼(1637年-1704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今蘇州)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今蘇州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歸允肅(1642年-1689年,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縣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陸肯堂(1650年-1696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1711年,江蘇金山衛(今上海金山區)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胡任與(?-1704年,江蘇江寧府上元縣(今南京市)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蟠(?-?,江蘇徐州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繹(1671年-1706年,江蘇蘇州府常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式丹(1645年-1718年,江蘇揚州府寶應縣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王雲錦(1657年-1727年,江蘇常州府無錫縣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趙熊詔(1663年-1721年,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世琛(1680年-1729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王敬銘(1668年-1721年,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今屬上海市)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徐陶璋(1674年-1738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祖籍崑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汪應銓(?-?,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鄧中嶽(?-?,山東東昌聊城人)
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於振(?-?,江蘇鎮江府金壇縣人)
雍正二年(1724年):陳德華(1696年-1779年,直隸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雍正五年(1727年):彭啟豐(1701年-1784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1684年-?,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陳倓(1695年-1739年,江蘇揚州府儀征縣人)
乾隆元年(1736年):金德瑛 (1701年-176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乾隆二年(1737年):於敏中(1714年-1779年,江蘇鎮江府金壇縣人)
乾隆四年(1739年):庄有恭(1713年-1767年,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人)
乾隆七年(1742年):金甡(1702年-178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乾隆十年(1745年):錢維城(1720年-1772年,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
乾隆十三年(1748年):梁國治 (1723年-1786年,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中塘(今屬上虞)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吳鴻(1725年-1763年,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秦大士(1715年-1777年,江蘇江寧府江寧縣人)
乾隆十九年(1754年):庄培因(1723年-1759年,江蘇常州府陽湖縣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蔡以台 (?-?,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畢沅(1730年-1797年,江蘇太倉州鎮洋縣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王傑(1725年-1805年,陝西同州府韓城縣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秦大成(1720年-1779年,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張書勛 (?-?,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陳初哲(1736年-1787年,江蘇蘇州府元和縣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黃軒(?-?,安徽徽州府休寧縣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金榜(1735年-1801年,安徽徽州府歙縣人)
乾隆四十年(1775年):吳錫齡 (?-1776年,安徽徽州府休寧縣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縣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汪如洋(1755年-1794年,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錢棨(1734年-1799年,江蘇蘇州府長洲縣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茹棻(1755年-1821年,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1828年,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胡長齡(1758年-1814年,江蘇通州(今南通)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韞玉(1755年-1837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1770年-1854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乾隆六十年(1795年):王以銜(1761年-1823年,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
嘉慶元年(1796年):趙文楷(1761年-1801年,安徽安慶府太湖縣人)
嘉慶四年(1799年):姚文田(1758年-1827年,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
嘉慶六年(1801年):顧皋(1763年-1832年,江蘇常州府無錫縣人)
嘉慶七年(1802年):吳廷琛(1773年-1844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嘉慶十年(1805年):彭浚(1769~1833年,湖南衡山縣人)
嘉慶十三年(1808年):吳信中(?-?,祖籍安徽休寧,寄籍江蘇蘇州府吳縣)
嘉慶十四年(1809年):洪瑩(?-?,安徽徽州府歙縣人)
嘉慶十六年(1811年):蔣立鏞(1782年-1842年,湖北天門人)
嘉慶十九年(1814年):龍汝言(?-1838年,安徽安慶府桐城縣人)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吳其浚(1789年-1847年,河南固始縣人)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陳沆(1785年-1826年,湖北蘄水縣(今浠水)巴河人)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陳繼昌(1791年-1849年,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
道光二年(1822年):戴蘭芬(1781年-1833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寧縣,寄籍安徽天長縣)
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1786年-1873年,廣東吳川縣人)
道光六年(1826年):朱昌頤(1784年-1855年,浙江嘉興府海鹽縣人)
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鈞(1794-1839年,安徽安慶府太湖縣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恩科:吳鍾駿(1798年-1853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道光十三年(1833年):汪鳴相(1794年-1840年,江西九江府彭澤縣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劉繹(1798年-1879年,江西永豐人)
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鴻年(1805年-1885年,福建福州府侯官縣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承霖(1808年-1891年),江蘇鎮江府丹徒縣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龍啟瑞(1814年-1858年,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孫毓桂(山東濟寧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蕭錦忠(?-?,湖南長沙府茶陵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張之萬(1811年-1897年,直隸南皮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陸增祥(1815年-1882年,江蘇太倉人)。
咸豐二年(1852年):章鋆(1820年-1875年,浙江寧波府鄞縣人)
咸豐三年(1853年):孫如僅(山東濟寧州人)
咸豐六年(1856年):翁同龢(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咸豐九年(1859年):孫家鼐(1827年-1909年,安徽壽州人)
咸豐十年(1860年):鍾駿聲(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同治元年(1862年):徐郙(1836年-1908年,江蘇太倉州嘉定縣人(今屬上海市))
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1834-1887年,江蘇蘇州府常熟縣人)
同治四年(1865年):崇綺(?-1900年,原為蒙古正藍旗人,後改為滿洲鑲黃旗)。
同治七年(1868年):洪鈞(1839-1893年,江蘇蘇州府吳縣人)
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樞(1832年-1888年,廣東廣州府東莞人,廣東順德杏壇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陸潤庠(1841年-1915年,江蘇蘇州府元和縣人)
光緒元年(1875年):張謇(江蘇通州人)
光緒二年(1876年):曹鴻勛(1848年-1910年,山東濰縣人)
光緒三年(1877年):王仁堪(1848年-1893年,福建福州府閩縣人)
光緒六年(1880年):黃思永(1842年-1914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寧縣人,寄籍江蘇江寧府江寧縣(今南京市))
光緒九年(1883年):陳冕(1859年-1893年,祖籍浙江紹興府山陰縣,寄籍順天府宛平縣(今北京))
光緒十二年(1886年):趙以炯(1857年-1907年,貴州貴陽青岩鎮人)
光緒十五年(1889年):張建勛(1848年-1913年,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
光緒十六年(1890年):吳魯(1845年-1912年,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
光緒十八年(1892年):劉福姚(?-?,祖籍江西廬陵,寄籍廣西桂林)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駱成驤(四川省資中縣人)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和(麻哈州高梘(原名獅山)人)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王壽彭(山東濰縣人)
光緒三十一年(1904年):劉春霖(直隸肅寧人)
★★★★★★★★
清代武狀元名單
朱彭壽〈舊典備征》對清代武鼎甲姓氏作了匯考,現據他的記載,將清代武科狀元的科分、姓氏、籍貫、臚列於下:
順治朝 (7人)
順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郭士衡 山東章邱。
順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 金抱一
順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 王玉璽 浙江仁和。
順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 於國柱
順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 劉 炎 浙江山陰。
順治十七年庚子補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 江蘇上元
順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 霍維鼐 山東濟寧。
康熙朝 (21人)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 吳三畏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 秦藩信 順天宛平.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 張英奇 直隸深州。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 郎天詐 浙江山陰。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 荀國梁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 羅 琪 浙江會稽。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 王繼先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 徐憲武 直隸。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 王應統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 張文煥 甘肅寧夏。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 曹日緯 京衛。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79年) 繳煜章 京衛。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 馬會伯 甘肅寧夏。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 曹維城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 楊 謙 江蘇儀征。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 田 唆 直隸獻縣。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顯光
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 李如柏 甘肅寧夏。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賽 都 漢軍正紅。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鱗 封榮九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 林德鏞
雍正朝(5人)
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 李 埃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 曹國瓊 漢軍鑲白。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 王元浩 山東膠州。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 齊大勇 直隸昌黎。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 孫宗夏 陝西鎮安。
乾隆朝 (27人)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 馬負書 漢軍鑲黃。
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 哈攀龍 直隸任邱。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 朱秋魁 浙江金華。
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 賈廷詔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 董 孟 漢軍正黃。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 張兆潘 江蘇泰興。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 張大經 山西風台。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 哈廷梁 直隸獻縣。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 顧 麟
乾隆二十二年]『丑科(1757年) 李國梁 直隸豐潤。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馬 全 山西陽曲。壬中科時已取中探花,名馬瓊,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 段飛龍 直隸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德 灝 滿洲正黃
乾隆三十—年丙戌科(1766年) 白成龍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 錢治平 順天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 林大彪 浙江江山。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 廣東長樂。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年) 玉懋賞 山東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邢敦行 直隸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 黃 瑞 浙江江山。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 劉 雙 順天大興。
乾險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 劉榮慶 江蘇泰州。
乾險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 馬兆瑞 山東臨清。
乾險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劉國慶 江蘇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玉 福 漢軍鑲黃。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 徐殿飆 山東掖縣,
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 邸飛虎
嘉慶朝 (12人)
嘉慶元年丙辰科(1796年)黃仁勇 廣東海陽.
嘉慶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雲龍 直隸阜城。
嘉慶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寧 廣東南海。
嘉慶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 直隸蔓城。
嘉慶十年乙丑科(1805年)張聯元 直隸獻縣。
嘉慶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 徐華清 山承臨潤。
嘉慶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 汪道誠 江西樂平.
嘉慶十六年辛未科(18U年) 馬殿甲 河南鄧州。
嘉慶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 丁殿寧 山東益都。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 武鳳來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 徐開業 以傳臚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鍾英推升狀元,陝西神木。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昌伊蘇 滿洲正黃。
道光朝 (15人)
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 張雲亭 直隸清豐。
道光三年癸末科(1823年) 張從龍 山西臨縣。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 李相清 山西陽曲。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 吳 鉞 山東蓬萊。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李廣金 山西靈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 牛鳳山 河南沿縣。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波啟善 滿洲正紅。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 王 瑞 宜隸安肅。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 郝光甲 宜隸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 趙雲鵬 河南汝陽。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慶 漢軍鑲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張殿華 直隸棗強。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吳德新 直隸東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 直隸晉州。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陽春 四川華陽。
咸豐朝 (5人)
咸豐三年王子科(1852年) 田在田 山東鋸野。
咸豐三年癸丑科(1853年) 溫常勇 直隸天津。
咸豐六年丙辰科(1856年) 王世清 直隸南和.
咸豐九年己未科(1859年) 韓金甲 山東歷城。
咸豐十年庚申科(1860年) 馬鴻圖 直隸撫寧。
同治朝 (6人)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 史天樣 直隸邯鄲。
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 黃大元 直隸懷安。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 張蜀錦 宜隸廣平。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 陳桂芬 浙江天台。
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 丁錦堂 福建上杭。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張風鳴 河南西平。
光緒朝 (11人)
光緒二年丙子科(1876年) 宋鴻圖 福建侯官。
光緒三年丁丑科(1877年) 佟在棠 直隸天津。
光緒六年庚辰科(1880年) 黃培松 福建龍泉。
光緒九年癸未科(1883年) 楊廷弼 河南祥符。
光緒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 宋占魁 山東昌邑。
光緒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李夢說 山東陽谷。
光緒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 張憲周 山東琿城。
光緒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卞 賡 江蘇海州。
光緒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 張鴻翥 江西鄱陽。
光結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武國棟 直隸天津。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張三甲 直隸開州。
以上從順治三年至光緒二十四年共取中武狀元109人。
Ⅷ 了解梅蘭芳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台。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
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8)泰州潘大師加盟費多少擴展閱讀:
梅蘭芳在50餘年的舞台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
梅蘭芳的藝術造詣正如北大書法史巨匠李志敏的狂草一樣耐人回味,可謂爐火純青、臻入勝境。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並先後培養、教授學生100多人。
梅蘭芳之青衫亦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藝之佳,早已名滿都下二難兼並,必有特異之技藝以動人,觀聽者有梨園癖者自必聯翩往觀,第一台又將座物隙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