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羽的后代有几个
关羽在蜀中的后代虽被杀尽,但荆州一脉传了下来。
在《三国志》的裴注上,蜀记记载,在北伐中被关羽斩杀的庞德,其子庞会在蜀汉投降之日“尽灭关氏家”。《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在文末对关羽后世略有交代:“(关羽死)子(关)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闻,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关)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关)彝续封”。由此可知在蜀汉亡前,关羽后嗣上有关彝。
依照现存的关氏族谱记载,关羽、关平父子于麦城兵败被杀后,关平之妻赵氏带着八岁的儿子关樾,在安乡避难,改姓为门。直到西晋灭吴后赵氏才带儿子出来恢复关姓。
『贰』 关羽后代
三国志》中提到魏灭蜀汉后,将关公的子孙全部杀死。然而依照现存的关氏族谱记载,关羽、关平父子于麦城兵败被杀后,关平之妻赵氏带着八岁的儿子关樾,在安乡避难,改姓为门。直到西晋灭吴后赵氏才带儿子出来恢复关姓。清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确定由关樾一支后裔世袭五经博士。关羽另一子关兴,在蜀汉时任侍中,为诸葛亮所器重,惜早卒,遗有两子关统和关彝,因为嫡子关统无子,所以由庶子关彝承袭爵位,成为关公后裔的一大宗派。至北魏时期,关羽的后代关朗,精通经史,为魏孝文帝所器重。此后还有一支关羽后人向南迁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带定居下来。西晋末年关姓又有一支从山西迁至江苏定居。南朝宋有名儒关康之,精通经史,著作甚丰,其祖籍为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洞)人,后徙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唐朝五代时,关姓已经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河北、江苏等地。据《旧唐书》记载关羽后裔关播,字务先,在唐朝德宗时担任检校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其祖上即从山西迁入河南。五代时有著名画家关仝,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擅画山水。
至宋代末期,关姓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关汉卿,号已斋叟。约生于金末,卒于宋亡(1279年)之后。他是元代戏曲奠基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安国(今属河北)人,一说大都人。一生所作杂剧60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种。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谭记儿等多种妇女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流传至今而不朽。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就有关姓将士入台驻守,后定居于当地。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又有不少关姓人从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迁居台湾。现在关姓子孙已广泛分布全国各地,并流播海外。
『叁』 关羽有后人吗
有的。关羽育有一女二子。
大儿子关平,与关羽一同被斩于临沮。
二儿子关兴,关羽之子,字安国。年少成名,深得诸葛亮器重,二十岁即担任侍中、中监军,数年后死去。
小女儿关氏,关羽之女,传说名为关银屏,又称关三小姐,孙权曾为子求婚,遭关羽所拒,并辱骂来使。后嫁李恢之子李遗。
关羽的两个孙子:
关统,关兴之子,妻为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
关彝,关兴的庶子,关统死后承袭其位。
(3)关羽后代到现在是多少代理加盟扩展阅读: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肆』 【三国_关羽】到现在还有后代吗
传说关羽仅有两个儿子,且后人全部被杀,而《关氏家谱》中却记载关羽有三个儿子,仍有后人在世…… 关羽的身世以前一直不甚清楚。直到清初康熙年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镇)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兴。 【缘起】 关羽贵为称圣称帝,有多少人知其身世?关羽以“武圣人”扬名立威,但有多少人知其乃文人世家,祖上奉行“四好主义”?世传关羽仅有两子,后代被仇人全部杀掉,又有多少人知道他还有个小儿子“小关王”关索,并且其后人流落到了邓州?8月30日,记者前往邓州,揭秘《关氏家谱》。 档案馆从村民手中获得家谱 在24年的从业经历中,收藏《关氏家谱》,对刚刚退休的邓州市档案馆主任刘殿信来说可谓最得意的一笔。说起当年的“奇遇”,他依然激动。 1980年初,邓县(今邓州市)文化馆开始整理地名志,从部队刚刚转业至此的刘殿信热情很高,但所获并不丰富。直到1990年夏季的一天,他翻看《南阳日报》时,获知邓县构林镇发现“奇书”——一份家谱。 他当即联系构林镇负责当地档案收集工作的李玉旺,希望他帮忙访查,但半年多过去了,毫无线索。1992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二,正准备走亲戚的刘殿信突然接到李玉旺的电话,让他赶紧过去。 见到李玉旺后,李玉旺立即拉着他去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镇上的郭朝石老师。郭老师偶然间见过家谱,并知道藏在官刘行政村关营村村民关喜贵手中,但他并没有把握此行能否见到家谱,因为关喜贵藏得十分严密,从不轻易外露。 为保险起见,三人找到官刘行政村村主任及关营村组长,一起来到关喜贵家中。关喜贵并不在家,接待他们的是关喜贵20多岁的儿子关光周。关光周让他们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家谱,但就是死活不同意把家谱送给档案馆。 几个人强调,这是国家文物,按规定应该送档案馆管理,这样也更有利于保存。而且,如果送给他们,他们还将给他颁发一块捐献文物的牌匾。 关光周最终同意免费送给档案馆。 关羽后人替人寻仇偶然入邓? 时隔16年,关光周见到了《关氏家谱》的抄写本及复印本。这两本家谱是在邓州市交警队工作的关振明去年辗转从档案馆抄写和复印而来的,随记者转交给关光周收藏。 摩挲良久,关光周十分感慨,原家谱为白棉纸木刻印制,较之抄写本与复印本,根本无法企及。关光周说,家谱一直由家族中细心的学问人保存,1976年之前,由村里老私塾先生关景山保存,关景山年老感到力不从心时,才转交给关喜贵。 家谱一直被秘密保存着,村里人知道的并不多。关于家族历史,村里人只知道是关羽的后代,但因何迁入邓州,家谱中并没有详细记载。 关振明说,小时候曾听爷爷关景山讲,关营村原来叫党庵儿,这里住着党姓人氏,其中一家因女儿婚姻问题被人欺负,女儿党氏于是在村后庵中出家。党家人气愤不过,遂从看守关庙的关家后人中聘请了一对功夫了得的父子,前来报仇。报仇成功后,可能党家人怕仇人在关氏父子走后报复,遂劝关家儿子留下,并许配党氏为其妻。 这个留下的儿子叫关大经,在关营村南,有其坟墓。村里有一习俗:每逢哪家娶媳妇,新郎必于结婚前夜来到坟前,告之祖先关家要添人了,次日婚礼过后,再夜带新娘,让祖先相看;哪家有人去世,也必在出殡前夜,前来坟前相告。 后人入邓为奉旨看护关庙 查《关氏家谱》,关大经确有其人,娶妻两个,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即为党氏,并注明关大经迁邓州南关营。这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传说的可靠性。 关大经之父为关世明,关世明曾祖为关节,关节籍贯为平陆县夏郭村;关节祖父为明永乐年间贡士关成,其籍贯则注明世居山西解州古冯村(古冯村正是关羽及其父亲籍贯地),后迁“解州属平陆县东北吴山之麓夏郭村”,以此可以推断关营村的关姓人是从山西平陆县夏郭村迁移而来。 从谱系看,夏郭村迁出的后代有四支:一为安邑县古村,一为猗氏县源头,这应该是与关节一同迁出的;另两支为关节的曾孙关世明之子关大经迁邓州,曾孙关世威之子关仲相迁许昌。 关仲相迁许昌时间为万历四十二年,迁徙原因是奉谕旨奉祀“关圣帝君庙”,由此推断,关大经迁徙时间与原因应该与此相同,当在近400年前,同为看庙。 关羽祖训为十二字“四好主义” 《关氏家谱》虽然早已发现,但并未公开示人。邓州市文史研究专家涂征也是第一次听说,他大为惊讶。 涂征仔细翻看了这本发黄的家谱,发现其内容相当丰富,其中包括关羽事略和受封经过、世系繁衍、迁徙分布、后代官职及传记等各方面的情况。从序言看,为清康熙二十三年关起辉“遵世谱”所撰,涂征推测应该可信。 涂征说,在《三国志》和各种典籍的记载中,都没有关羽身世的详细记载。 其身世谜团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逐渐明晰: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时,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资料比较详细,还提到了关羽的家庭情况。根据墓砖上的文字,关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其祖父关审,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羽父关毅,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关羽长成后娶胡妇为妻,灵帝光和元年戊戌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这与《关氏家谱》所记关羽父亲、祖父情况相同。 有意思的是,关羽祖父曾撰写12字训诫后人:“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可谓“四好主义”。 关羽后人没有全部被杀 针对关羽的后代,涂征说,《三国演义》中频频提到的其子关平的下场,也只是说了一句“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其他情况并不详。但是在《三国志》中,在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兴)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裴注《蜀记》中提到,关羽在成都的后人被魏国大将庞德之子庞会随邓艾入蜀后全部杀掉。这就是后来传说关羽后人全部被杀掉的来源。 关于关羽后人生死,家谱中又如何讲?根据家谱记载:关羽与胡氏共生了三个儿子,除了上文提到的关兴、关平之外,还有一子叫关索。但是,关索几乎在其他文献中不见记载。 在关兴的子嗣系统中,也可以发现关羽后人全部被杀之说不可靠。关兴生有两个儿子,关统和关彝,关统因无后卒,关彝因此被封为车骑将军;关彝之下为关郎,郎生一子为郎中有,郎中有生一子为关康。关兴后代延续数代。 邓州关营人是关羽第三子之后? 关羽有三个儿子,那么,关营人是关羽哪个儿子的后代呢? 关营人认为他们是“小关王”关索之后,根据是家谱上关索小传上的记载。根据家谱谱系,关索并无生子记录,更无后代谱系。 关索被封为总镇云南将,根据家谱上的关索小传记载:关索被遗留在云南,故其名不甚显。《水浒传》中曾有“病关索”诨号,云南也的确有关索岭、关索庙,这些似乎印证了家谱中关索小传的记载。 但问题是,关索与后代的延续关系在家谱中出现断代。据关营人讲,关家自夏大夫关龙逄起,至关羽为第32代,到关索为第33代。关索之后,出现谱系空白。而族谱显示,现关营先祖关大经为第48代后裔,关大经向前可续接到第42代关成,之前再无法连接。也就是说在关成与关索之间,空白了9代。
求采纳
『伍』 关羽的后代现在还有吗
没子嗣
有亲戚的
所以
是有后代的
『陆』 关羽的后代下场如何
公元264 年(魏咸熙元年)春天,在蜀汉投降的翌年,成都城里爆发了一场大动乱。动乱是降将姜维挑起的。最后造成魏军自相残杀,事后,魏国实际当政者、大将军司马昭下令,将蜀汉后主刘禅父子、文武大臣及其子弟尽数内徙到京都洛阳。 这天,这支名为迁移实系软禁的队伍出发了,在前后有魏兵看押的人员中,有57岁的刘禅和皇后张氏(张飞的小女儿)以及他们的5 个儿子(皇太子刘璿已死于乱军,另一个儿子,即北地王刘湛在去年成都献城时已自杀),此外就是文武百官了。他们之中有曾为诸葛亮称赞的董厥、樊建,70高龄的将军廖化、宗预。此外就是一群开国功臣子弟,如诸葛京(诸葛亮次孙)、张绍(张飞次子)。从那本亡国降臣花名册检阅,可以说已够网罗完整了,但细细思索,此中却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将后代。 他,就是关羽的子孙。 关羽死在刘备做皇帝前,刘备对他是宠礼有加的,并为他的被杀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兴师动众讨伐东吴。关羽死后,还追谥为“壮缪”,子孙世袭。从《三国志。关羽传》看,他至少有两子一女。关平,见于本传“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即在失荆州后,在出走临沮(湖北远安) 时战死的。他大概没有后代,袭爵的是次子关兴,当吴将吕蒙白衣渡江攻陷荆州时,他和家眷都被充作俘虏,估计是后来吴蜀连和后,才遣送还成都的。他就是托关羽的福荫,20岁就当上了侍中中监军的官,可惜没干上几年就病死了。嫡子关统接班,尔后又被刘阿斗招为女婿(和诸葛亮独子诸葛瞻为连襟)。官拜虎贲中郎将,没有几时,他又死了,因为没有儿子接爵,就由庶兄弟关彝接班。 这样从关兴到关彝,关氏家庭父子兄弟绵延了40年,在成都靠父亲之荫,安居乐业。就是这场亡国后的大动乱,这一家子全都灭绝了。据称是当年关羽水淹七军擒杀的魏将庞德儿子庞会公报私仇所为,“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蜀记》)。如果有如是说,那就是关彝一家了,所以罗本《三国志演义》有“汉寿亭侯关彝,皆被魏兵所杀”(第一百十九回),即按此据。 看来,关羽是没有后代了! 可是,后人多不以为关羽无后代。 西南地区至今仍多流传有所谓关羽第三子关索的故事,罗本《三国志演义》还穿插有随诸葛亮南征,担任先锋。明成化年间流行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还介绍其生平事业。至今四川广元乡间尚见有关索妻鲍三娘墓,有碑记鲍三娘世居夔州鲍家庄,与关羽第三子关索成亲,随其夫同扶汉室情由,由此可证,关羽在成都的家族被杀害,但关索一脉却继续绵延。可也有学者说,关索仅见于民间传说,“在《三国志》中未见记载,乃虚构之人物”(《三国演义辞典》)。在明清小说里,也创造关羽有后代,常见的如《水浒》水泊梁山的大刀关胜,以及见于《说岳全传》,他的儿子关铃,而关胜的原型确有其人,乃北宋末期镇守济南,坚决抗金的宋将关胜,此人即被称为关羽后代,“或曰是壮缪后(《坚瓠秘集》)。当然《水浒》说得更是神乎其神了,所谓”生的规模,与祖上云长相似,使一口青龙偃月刀“(第六十三回)。当然此处带有很大的小说家艺术思维的虚构,是不足为依据的。 可是,仍有人称关羽有后裔。台湾学者彭桂芳说:“自关羽之后,关羽家族的盛誉,也千古长传,他们的子孙在光荣的传统下,世世代代人才辈出,表现杰出卓越,令人对这个家庭更增敬意。”“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兴盛无比”。(《五百年前是一家》)。在他所举例中,关氏家族遍及中国,其中确有两个人值得注意:南北朝刘宋的关康之和后魏大学者关朗,都是山西解县人,无论从乡缘和血缘,他们和关羽是同脉的,当然这些姓关的,以及自关羽之后凡是姓关的,如唐关播(西汲人)、元关玉(河北行唐人)、元关汉卿(大都人)、金关仝(长安人)等名流学者,都因关姓,列入是关羽后代,那就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了。要是这样,关羽同时的那些关姓人家,岂不是都绝子绝孙了吗? 但确有学者以为关羽有后裔,30年代,吕楠认定后魏关朗、唐关播,“史志及《关氏宗谱》及《解人世传》又皆云羽之裔”。(浙江《湖州月刊》)可是这些谱牒都是在关羽乃神乃圣之后出笼的,谁能说它没有水份,甚至多系附会处呢?近获友人何光岳信告,“关公是有后裔的,他是关龙逢之后,世系直到现代,从未间断过。”何光岳对中华氏族姓名颇有研究,并在出版的《夏源流史》中,就关氏的来源和迁徙作了考证:关羽、关兴“其后世居信都”。因为《蜀记》有庞会“尽灭关氏家”记载,笔者为此向《三国演义》研究学者沈伯俊求教,沈伯俊推测所谓关羽有后代之说,无非是(一)灭而未尽,有漏网者;(二)荆州可能有关羽后代——按年龄算,关平当已婚而有子女,吕蒙对之并未屠灭;(三)关羽故乡,亦当有其兄弟子侄之后。他同意笔者所说:各地关姓多有自称关羽后裔(包括华侨),主要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关羽有否后代,可有此事,但缺实据。它不仅囿于史料缺乏记载,更见于绵延几千年的中国,姓氏多有嬗变和移植。谁能说解州常平村关氏一脉均相承,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呢!何况在传统文化影响圈里,政治价值往往替代和补充文化价值,姓氏也常常由此涂上各种莫明其妙的油彩。在民间,随着关羽走上神坛的脸谱化,关姓也成为崇高有加的超级贵姓,小说平话、戏剧里没有一个姓关的不是好人贤人,也许这样附名于关羽谱下后代就更多了,可是至今还未界定有一部正宗“关氏宗谱”,旗帜鲜明地标明自己是关羽的嫡系子孙。(盛巽昌)
『柒』 汉代关羽的后代到当今有多少代
《三国志》中提到魏灭蜀汉后,将关公的子孙全部杀死。
但也有个说法,关羽、关平父子于麦城兵败被杀后,关平之妻赵氏带着八岁的儿子关樾,在安乡避难,改姓为门。直到西晋灭吴后赵氏才带儿子出来恢复关姓。清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确定由关樾一支后裔世袭五经博士。这也不能排除是清朝收买人心的措施。
2012年,自称关羽第68世后人的关联凤女士代表关氏后人,将一部近十厘米厚的“关氏族谱”捐赠给武侯祠博物馆。但其族谱未得到专家认可。
孔子的嫡传后人到今天已经是第80代了,现居住在台湾,平均约三十年左右是一代人。
以此作为参考,如果关公有后人,传到今天应该是60代至70代之间。
『捌』 关羽的后代现在在哪里
[字义]
“关”的本义为门闩。许慎《说文解字》:“关,以木横持门户也。”
[遗迹]
河南洛阳关林
河南许昌西郊灞陵桥
[关姓源流]
关姓在现今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位于第153位。
关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源自颛顼帝的后裔关龙氏。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有圣德,为五帝之一。帝舜时,颛顼的后裔董父为舜养龙,被赐为豢龙氏。上古时豢与关二字互相通用,所以豢龙氏又写作关龙氏。到夏朝末年夏桀在位时期,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大夫关龙逢苦苦劝谏,反被杀害。后来关龙逢的后人把姓简化为关氏,并尊关龙逢为关姓的始祖。夏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河南、山西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夏朝的国都曾设于安邑,亦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方。据说,关氏的始祖关龙逢,便是当时的安邑人。换言之,关氏家族的发源地也就在这里。二是春秋时期关尹喜的后人,以官名为氏。关尹即守关的关令。春秋时期老子见周王室衰败,欲离开周地西游,走至函谷关时,负责守函谷关的关尹喜非常景仰老子的学问,再三请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就写了《道德经》,阐述了其哲学思想。传说喜将此书传播于世后,也随老子成仙而去。喜的后人就以其官名为氏,称关氏。据说,这一支关氏主要是繁衍于山东、江苏的交界之处。三是一些少数民族改姓为关。如清朝满族姓氏瓜尔佳氏和乌扎拉氏的后人有改姓为关的。如嘉庆年间延绥镇总兵关腾,为镶黄旗瓜尔佳氏。道光咸丰年间黑龙江副都统关保,为正黄旗乌扎拉氏。
春秋时期有郑国大夫关其思。关氏子孙到三国时期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关羽。根据目前见到的一些关氏族谱记载,三国蜀汉大将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为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人,是夏代忠臣关龙逢第二十七世(一作三十七世)后裔。关羽的祖父关审,字问之,号石磐,深谙《易经》、《春秋》。关羽的父亲关毅,字道远。关羽作为忠、义、勇、武的代表,受到中国人普遍崇敬,关羽本人也被神话,与孔子共尊为“文武二圣”。后世的关姓人也都骄傲地称自己是关羽的后裔。关羽的后裔在史书中记载不详。《三国志》中提到魏灭蜀汉后,将关公的子孙全部杀死。然而依照现存的关氏族谱记载,关羽、关平父子于麦城兵败被杀后,关平之妻赵氏带着八岁的儿子关樾,在安乡避难,改姓为门。直到西晋灭吴后赵氏才带儿子出来恢复关姓。清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确定由关樾一支后裔世袭五经博士。关羽另一子关兴,在蜀汉时任侍中,为诸葛亮所器重,惜早卒,遗有两子关统和关彝,因为嫡子关统无子,所以由庶子关彝承袭爵位,成为关公后裔的一大宗派。至北魏时期,关羽的后代关朗,精通经史,为魏孝文帝所器重。此后还有一支关羽后人向南迁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带定居下来。西晋末年关姓又有一支从山西迁至江苏定居。南朝宋有名儒关康之,精通经史,著作甚丰,其祖籍为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洞)人,后徙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唐朝五代时,关姓已经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河北、江苏等地。据《旧唐书》记载关羽后裔关播,字务先,在唐朝德宗时担任检校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其祖上即从山西迁入河南。五代时有著名画家关仝,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擅画山水。
至宋代末期,关姓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关汉卿,号已斋叟。约生于金末,卒于宋亡(1279年)之后。他是元代戏曲奠基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安国(今属河北)人,一说大都人。一生所作杂剧60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种。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谭记儿等多种妇女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流传至今而不朽。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就有关姓将士入台驻守,后定居于当地。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又有不少关姓人从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迁居台湾。现在关姓子孙已广泛分布全国各地,并流播海外。
[祖地今日]
[新郑]位于河南省中部,北靠省会郑州,距郑州市38公里,是中原商贸城郑州市的卫星城市,居河南省经济发展核心区。全市总面积873平方公里,总人口 60万人,城镇人口15万人。农业主要种植玉米、红薯、小麦。养殖业有生猪、禽、蛋等。新郑红枣非常有名。工业有机械、电力、建材、化工、烟草、食品加工等行业。新郑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建都之地,也是众多姓氏的祖地。春秋战国时的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500多年。因此新郑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 “中华第一古都”。主要旅游景点有轩辕故里、郑韩故城、始祖山文化游览区、新郑博物馆、欧阳修陵园等。郑韩故城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另有风台寺塔,唐户遗址,华阳故城、裴李岗文化遗址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