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意大利战争的战争背景
15世纪正经历着文艺复兴洗礼的意大利是一个经济繁荣发达,文化辉煌灿烂的富庶之地,然而它在政治上却是四分五裂,残破不堪。罗马教廷、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和米兰是五个旗鼓相当的国家,尽管规模和性质有很大差异,但大致上维持着政治势力上的均势。除此以外,略逊一筹的小国,如埃斯特家族的费拉拉,贡萨加家族的曼托瓦和罗韦雷家族的乌尔比诺,以及波洛尼亚、佩鲁贾、锡耶纳等共和国,地位也都不尽相同,各有自己当地的特色,都对丰富多彩的意大利文明作过贡献,实际上也都是意大利孱弱的根源,统一的障碍。更致命的是,意大利诸国的统治者们在发生内争时总是习惯寻求外国的支持,使得国外列强对意大利事务越来越感兴趣。与此同时,川流不息的新知探求者从欧洲各地汇集而来,其中不仅有穷苦的学者,而且有在本国地位显赫有权有势的人物。此外还有前往各主要宫廷的外交人员和商务客人。所有这些人都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制造了一种印象:意大利是一个艺术的宝库,它富庶而分裂,军事力量薄弱——是不难击败又获利颇丰的战利品。
自从天主教大分裂结束,教廷从阿维尼翁迁回罗马之时起,它就不遗余力的试图将在教皇宗主权之下的所有意大利土地置于教廷直接控制之下。文艺复兴的光辉也让这里为之眼花缭乱,从尼古拉五世开始,教廷进入了一个世俗的荣誉和艺术的光辉使宗教信仰黯然失色的发展过程。教宗们专心致志于尘世的尊荣,甚或更加卑鄙的一味追求扩大家族势力,即使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也未能改变。到“教会三恶魔”西克斯特四世、英诺森八世和亚历山大六世的时代,这些文艺复兴舞台上的伟大人物均不能掩盖罗马日益衰落的现实,寡廉鲜耻的任人唯亲、巧取豪夺和横征暴敛,以及罗马城一次次遭受的蹂躏,预示着基督教即将到来的分崩离析。
15世纪,威尼斯共和国在亚平宁半岛上不断取得土地,它的疆域由阿尔卑斯山直至波河,由阿达河直至伊松佐河,成了意大利政治的重要因素。它在国内的统治稳定而健康,各个阶级都能从繁荣的对外贸易和工商业中获利。由于财富殷实,总能按时关饷,供养雇佣兵扩充国防的方针也很成功。但威尼斯作为新兴国家,不免引起邻国的嫉妒,它的利益是以侵害其他国家为前提而获得的。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米兰、曼托瓦和弗拉拉都因它的兴起损失大量财富,对它贪得无厌的领土欲望感到不安。威尼斯的海外利益又不免使它与奥斯曼土耳其对峙,争夺东地中海的控制权;而随着绕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的开辟,出现了打破它香料贸易垄断的致命前景。尽管如此,15世纪末,威尼斯从外表上看,还是一个富丽堂皇,奢侈糜费,政治清明,公民团结的城市。
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大权在15世纪后期,逐渐落入美第奇家族的一小撮人手里。统治阶级中大多数人自愿接受“僭主”统治,大多数市民对此也无异议。事实证明,与大金融银行家合作,对工商业者很有利。第三代“僭主”洛伦佐·德·美第奇治下,佛罗伦萨进入黄金时代,成为文艺复兴的典范。城市粮食供应充足,慈善事业兴旺,娱乐享受人人参与,艺术家和学者得到慷慨赞助,美第奇府邸成为各地游客向往的宝库。洛伦佐晚年是意大利和平的保护人,他国争端都请求他调解仲裁。与外交上的天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佛罗伦萨军事上的软弱。美第奇家族的政治资本就是巨大的声望,至少在形式上保持了佛罗伦萨的独立和自由,但是他们的地位自始至终是不稳固的。
那不勒斯在15世纪还是一个封建王国,保留着诺曼征服留下的烙印。法国安茹家族在西西里王国的统治已宣告结束。阿拉贡的阿方索五世和费兰特以卓越的才能建立起权威,他们改革财政,靠佛罗伦萨资本扩大贸易。对立的安茹派贵族遭到无情镇压,安茹的勒内的领土要求也被抵制。但阿拉贡王室治下的那不勒斯,始终是意大利政治中的不安因素。在宗主权问题上,那不勒斯国王与罗马教廷摩擦不断;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在亚得里亚海上竞争激烈,威尼斯竭力想取得阿普里亚的几个港口。这些局部的冲突很容易引来外敌干涉,威尼斯和罗马一直在鼓励安茹家族重申对那不勒斯的要求,国内外的安茹派也不断请求法国出兵。即使在这样的隐忧之下,费兰特之子,好战的野心家卡拉布里亚公爵阿方索仍然不顾一切的扩充势力,其女婿吉安·加莱亚佐·斯福尔扎的米兰公国就是他的目标。
米兰公国在维斯孔蒂家族断绝后,转入雇佣兵领袖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手中。他的继承权来自与末代维斯孔蒂公爵私生女的婚姻,更多是出于民意而非法律。有维斯孔蒂血统的奥尔良家族的对米兰似乎拥有更充分的权力,这就为日后路易十二的入侵埋下伏笔。15世纪后半叶,米兰在历代斯福尔扎公爵统治下,繁荣昌盛起来,大兴水利灌溉,农业、丝绸业迅速发展。它还拥有优于意大利除那不勒斯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组织,控制着法意之间几条主要通道,是抵御外国侵略的屏障,也是对威尼斯领土扩张的钳制。卢多维科·斯福尔扎(摩尔人)当权(1480年)以后,米兰进入它最鼎盛的时期。但年轻的公爵夫妇对凡事都得听从这位叔父摄政非常不满,阿拉贡的伊莎贝拉一再向父亲,那不勒斯王储卡拉布里亚的阿方索抱怨。有此良机,阿方索更适时宣称菲利波·马里亚·维斯孔蒂曾指定阿拉贡王室为米兰公国的继承人。他的进攻似乎即在旦夕。
为建立一个抵抗无论来自意大利本土还是外部强国侵略的防御体系,意大利各国曾制定一套复杂的机构,但从未得到实现。15世纪后半叶半岛的和平主要依靠米兰、佛罗伦萨和那不勒斯之间的密切谅解,和洛伦佐·德·美第奇的不懈努力。正当米兰和那不勒斯关系急剧恶化的时候,洛伦佐于1492年4月去世,这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路易十一重建起来的法兰西王国从百年战争的创伤中恢复,战争的结果也使它摆脱了由于佛兰德斯-勃艮第国家的存在而产生的威胁。它的国力迅速恢复,人口远远超越西欧其他强国,也拥有欧洲最大的常备军。查理八世经历了由博热的安妮摄政的七年之后,终于独立掌权。在成功的与布列塔尼的安妮缔结婚姻之后,法国已无任何近忧。尽管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还要求继承勃艮第,英国国王亨利七世仍不放弃法国王位,他们皆无力再启战端。这为意大利事业扫清了道路,以萨莱诺亲王安东内利·迪·圣赛维里诺为首的安茹派流亡分子极力敦促查理八世进军那不勒斯。虽然查理八世继承那不勒斯王位的要求缺乏法律依据,但按照安茹的勒内遗嘱,他是安茹家族的事业的代理人,而且他充满了童年时代就建立起来的十字军的豪情,一直梦想着以那不勒斯为基地,进攻土耳其,收复圣地。1493年4月,与那不勒斯调解失败后,急于寻求靠山的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公开宣布自己是法国的事业的支持者,米兰从此门户大开。红衣主教圭利亚诺·德拉·罗韦雷投奔法国宫廷后,更加火上浇油,他是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政敌,想借助法国的力量将对手废黜。发动进攻之前,查理八世又通过妥协取得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和皇帝马克西米连的默许。巴塞罗那条约把鲁西永和塞尔达涅交还西班牙;森里斯条约则将弗朗什孔泰和阿图瓦交给皇帝。为了征服意大利,查理八世将前任在扩张法国边界上取得的成就前功尽弃。
西班牙在15世纪迅速成长为地中海强国,建立宗教裁判所(1478年),攻克格拉纳达(1491年)和探索新大陆均显示出这个正在上升的国家的信心和狂热。虽然在“二王并主”(1479年)之后,它也还只是一个特拉斯塔马拉家族统治下的诸王国联合体——卡斯蒂里亚、阿拉贡、巴伦西亚、加泰罗尼亚等国均拥有相当独立的地位——但王室的力量始终在不断加强。由于连年对摩尔人作战,由于全国大部份土地贫瘠,西班牙的贵族比法国人更依赖军事冒险;西班牙人也被人看作好战的民族,认为荣誉主要建立在武功上。在军队的体制建设方面,西班牙也是最先由中世纪进入近代的国家之一。阿拉贡王室与安茹家族争夺南意大利的斗争已达三个世纪之久,国王费迪南德二世领有西西里岛的土地,他希望旧西西里王国的海岛部分和半岛部分归于统一,因此乐于看见他那不勒斯的表兄弟即将陷入的困境,并加以利用。
在这一历史阶段,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开始上升,体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一口号。但自私自利,充满了离心主义的诸侯让帝国空有众多人口和丰富资源却无法利用。帝国各个阶层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加强中央集权,以应对咄咄逼人的土耳其和法国的威胁。然而,在实现集权的途径上,贵族和皇帝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以帝国大法官、美因茨大主教贝特霍尔德为首的帝国议会要求组建对国会负责的中央政府,而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则希望将他在奥地利属地实行的改革推广到全德意志,建立起强大的君主国家。此外,马克西米连在帝国边缘进行的军事冒险也很不对贵族们的胃口,他的所为扩大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力量,但和德意志的利益中心却关系不大。因此,当查理八世的侵略带给帝国意想不到的扩张良机时,厌倦了皇帝的空头支票的帝国各界反应平平。马克西米连只得孤军奋战,他默许法国对那不勒斯的征服,换取查理八世对他打击威尼斯的支援;而后,他又与卢多维科建立了密切关系,授予他米兰公爵称号,并迎娶了他的侄女比安卡·玛丽亚·斯福尔扎。有了法国和米兰的支持,马克西米连就可以把窃取了大片神圣罗马帝国领土的威尼斯共和国赶出大陆,并进军罗马,完成他的加冕礼,最终实现从亚得里亚海对巴尔干的十字军征讨。
㈡ 求安茹家族的资料(有英文拼写更好)
金雀花王朝 (1154~1399)
Plantagenet,House of
12~14世纪统治英国的封建王朝。1154年由亨利二世开创。王朝名称的由来,一说亨利二世的父亲安茹伯爵杰弗里经常在帽子上饰以金雀花枝,故有此名。除英国本土外 ,该王朝在法国的安茹、诺曼底、布列塔尼等地拥有大量领土,史称安茹王朝。
亨利二世依靠城市支持,不断加强王权,扩大国王法庭的司法权限,推行陪审制以取代神判法。国王法庭活动的加强导致形成全国统一的普通法。此外,还进行军事改革。实施盾牌钱制度,加强国王的军事力量。理查一世(狮心王 ,1189~1199在位)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侵,长期在外作战,征敛繁多,招致贵族不满。约翰(无地王,1199~1216在位)即位后,和贵族的冲突愈演愈烈,引起贵族的反抗,约翰被迫接受大宪章。亨利三世统治时期(1216~1272)封建经济繁荣,骑士阶层多转向经营土地,在政治斗争中崭露头角 。亨利三世即位初年曾多次重新承认大宪章,表示接受贵族监督。后因向教皇献纳过多,又任用法国封建贵族执政,引起英国贵族反对。1258年贵族武装集会,强迫国王实行改革 。是年6月亨利三世被迫接受《牛津条例》,决定组织15人会议,非经会议同意国王不能做出任何决定。不久,反对派阵营因骑士和贵族利益冲突而分裂,亨利三世乘机否认《牛津条例》,内战爆发。1264年 5月14日刘易斯战役中,国王及王子被以 S.de孟福尔为首的贵族俘获。孟福尔控制局势 ,1265 年他召集贵族、骑士、城市市民集会议事,是为英议会之始。1265年 8月孟福尔兵败被杀。亨利三世恢复王位。爱德华一世(1272~1307在位)制定一系列法令,保障封建主利益。1279年的《教产法》规定,如无国王同意土地不能转为教产。1290年的《买地法》规定封臣得以代替方式自由转移封土,从此不能再创立新的封土,是为封土制瓦解的开始。他倚靠骑士、市民等加强王权,1295年召集的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1297年他颁布《宪章的追认》文件,确认了无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的原则。爱德华三世在位期间(1327~1377),为争夺在法国的领地,挑起百年战争。战争使英国贵族从大陆掠得大批财富,但却加剧了英国农民的痛苦。爱德华三世死后 ,爆发了瓦特•泰勒起义。1399年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被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废黜,金雀花王朝至此结束。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House of Plantagenet
1154-1189 亨利二世,1133-1189
法国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与英国国王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之子。19岁时与因婚外情被丈夫休弃的法王路易七世王后埃利诺(30岁)结婚,取得法国南部大片领地。继承英国王位后,其领土因同时包括英格兰和法兰西两国的土地而变得硕大无比,是法国国王拥有领土的两倍以上。
晚年因夫妻失和及争权等原因,导致妻子和两个儿子合谋举兵谋反,亨利举兵与妻儿交战,由于法兰西国王和罗马教皇的先后介入,亨利先胜后败,最终被迫将政权移交给次子理查后隐居,在极度郁闷中含恨去世。
他所建立的王朝本称为安茹王朝,因为使用金雀花的小枝做为家族徽章,因而人们俗称其为金雀花王朝。
1189-1199 理查一世(狮心王),1157-1199
亨利二世次子。因长子出家为修士而成为继承人。亨利前往英国继承王位后,理查与母亲埃利诺在法国阿基坦相依为命,与父亲关系疏远形同陌路。后受母亲的唆使和主君法王腓力二世的挑拨,出兵击败父亲夺取了王位。
理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国骑士,他讨厌英国,不会说一句英语,身为英王十年,在英格兰前后总共只待过六个月。他把英国交给宠臣代理,只要按时缴税就对海峡那边发生的事情不闻不问,因此被评价为最失败的国王之一。其实理查才不关心英国变成人间地狱或什么东西呢!
理查以身为法兰西骑士自豪,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留在法国参与法国内部的『群雄争霸』,法王腓力二世是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在神罗皇帝巴巴罗萨溺死,法王腓力二世弃军潜逃的情况下,理查独力支撑起十字军联军的指挥重任,在人数和战术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多次击败埃及苏丹萨拉丁,迫使穆斯林与其签订明显对基督徒有利的和平协定,最终十字军在理查与萨拉丁化敌为友的欢乐气氛中结束。
理查因其在战场上无与伦比的勇猛和神乎其技的指挥手腕,而被畏惧他的对手敬称为『狮心王』(the Lion Heart)。但是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勇士,在当世最杰出谋略家——法王腓力二世一浪接一浪的阴谋打击中,疲于奔命一事无成。东征回国后,理查随即陷入与腓力争夺法国主权的漫长战争,并在一次攻城战中,肩中流箭破伤风而死。
1199-1216 约翰(失地王),1167-1216
亨利二世第四子,狮心王理查同胞兄弟。传说自幼英俊乖巧最受父亲宠爱,因此当他和母亲、兄长一起谋反打败父亲时,据说亨利二世因受深此打击而悲愤病亡。
和讨厌英国的兄长理查不同,约翰长期留居英格兰并关心英国的政务,是一个负责任的统治者。在十字军东征期间,法王腓力二世秘密从前线返回法国,计划在英国发动政变拥戴约翰篡夺理查的王位,但是计划迟迟没能成功,理查迅速平定动乱后也轻易地原谅了不忠实的弟弟,看来约翰未必如一些史书记载那样,是热衷于取兄长而代之的大阴谋家。
狮心王死后无嗣,约翰在围绕王位继承的斗争中获得多数贵族的支持和拥戴,成为新任国王,但这或许是谋求独立的贵族和法王串通的阴谋。约翰继位后,把注意力从欧洲大陆转移到英国的内政上,致力于英国的经济建设和王权强化,因此与英国贵族之间的矛盾急剧升温,加上法王腓力煽风点火,约翰反而落得了最不受欢迎的昏君称号。
法王腓力煽动英国贵族反对约翰,与此同时积极备战,准备以武力收回属于安茹家族的法国领土。洞察到法王野心的约翰动员英国贵族整兵渡海作战,却因得不到足够的支持而战败。由于战败造成的财政困难和威望下跌,导致英格兰有力贵族的群起反抗,约翰最终被迫向贵族妥协,签署了承认封建特权和城市自治的《大宪章》,这一事件也被称为是英国民主政治的起源。
1216-1272 亨利三世,1207-1272
约翰之长子,九岁即位。在位期间最大的功绩是与法国和解,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关系。由于和法王路易九世是表兄弟关系,因此亨利三世多次请求路易九世介入调停英国国内贵族对国王的反抗行动,在法王强大外援下成功压制了贵族的反弹,实现了一段时间的政治安定,这一时期也是金雀花王朝历史上英法关系最亲密的时期。
路易九世死后,英国贵族反抗国王的浪潮再次卷起,亨利在内战中败北,被迫接受贵族的要求,设立贵族议会以限制君主权力,这也被称为英国现代议会制度的先河。
1272-1307 爱德华一世(长腿王),1239-1307
亨利三世长子。因为双腿修长而获得『长腿』的雅号(我倒怀疑是不是因为他一生东奔西跑活跃于各地的战场而获此绰号)。继位前被父亲封为初代威尔士亲王,从此王位继承人受封威尔士亲王遂称为惯例。继承王位后打败反抗国王的贵族,强化了王权,把父亲建立的议会改造为国王笼络和操纵贵族的工具,并增设非贵族议员,开创了现代议会制度的雏形。此外长腿爱德华还首创了后来在百年战争中大出风头『威尔士长弓手』部队。
长腿年轻时曾率军参加十字军前往耶路撒冷作战,遭刺客暗算,全靠心爱的王后照料得法才捡回性命。在认识到收复圣地无望后,将注意力转移向英格兰的后院——苏格兰高地。长腿爱德华一生多次用兵苏格兰,但在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和罗勃布鲁斯的奋战下,爱德华虽取得了多次辉煌胜利却始终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在心爱的王后病逝后,爱德华变得狂躁不安喜怒无常,再加上阴险的法王腓力四世老在背后搞鬼,爱德华的晚年没有取得什么值得一提的成果,最后病死在远征罗勃布鲁斯的途中。
1307-1327 爱德华二世,1284-1329
爱德华一世长子,著名的同性恋代表人物。沉溺于文艺对政治漠不关心,导致大权旁落奸臣当道,政府腐败民心涣散。出兵苏格兰战败后又承认苏格兰的独立,声望跌落到最低点。其王后伊莎贝拉是阴谋家法王腓力四世之女,嫁到英国原本就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1325年
携儿子爱德华返回法国娘家,和弟弟法王查理四世合谋,利用英国朝野的不满发动政变,于1327年将爱德华二世废黜和流放,并于两年后将其杀害。
传说中,爱德华二世被杀害时,憎恶其同性恋行为的人用烧红的铁条插入其肛门以示侮辱和鄙视,这一传说并没有十分可信的证据。
1327-1377 爱德华三世,1312-1377
爱德华二世之子,由谋杀亲夫的母亲拥立继位。初无实权,于1330年在处死了母亲的宠臣——逼迫其父退位的莫蒂默伯爵后亲政。因为是法王查理四世的外甥,当查理四世死后无嗣时,主张自己也拥有继承法国王位的权利(这在当时的欧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法国的贵族们为避免英国干预法国内政而拥戴瓦鲁瓦家族的菲利浦六世继承王位,遭致爱德华强烈的不满,由此拉开了百年战争的序幕。
战争初期在英军爱德华三世之子——爱德华黑太子的率领下取得一系列辉煌胜利,甚至在战场上抓获了当时的法王约翰二世,但是法国人随即拥立了新的国王查理五世以示绝不妥协的决心,同时在国内黑太子与国王之间也由于政见不合而渐生摩擦。黑太子由于获得军队和议会的拥戴而拥有越来越大的政治影响力,对此深感不安的爱德华国王竟然扶持自己的另一个儿子组建派系与黑太子对抗,两派人马的政治斗争搞得举国中分,动荡不宁。虽然斗争的结果以黑太子的离奇死亡而匆匆收场,但是失去英明统帅的英军已无复从前的锐气,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的草草落幕。
1377-1399 理查二世,1367-1400
黑太子爱德华之子。继承祖父王位,但是实权被叔父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把持。由于这个原因而记恨兰开斯特家。亲政后驱逐了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并没收其领地。1399年,亨利在国王远征爱尔兰时举兵拘捕了国王,并让国会同意将理查废黜,由亨利即位。兰开斯特王朝开始。
㈢ 英法之间打过的战争求明细。
英法自1066年诺曼底征服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恩恩怨怨,双方在历史上结盟不下5次,而交战次数更是数十次之多。我大致数了下英法冲突称得上战争的至少有16次(英法百年战争断断续续分4个阶段,在这里算作一场战争;意大利战争那几场我并作一场;方便起见英国的前身英格兰也称作英国)
1.英法战争(1202-1204)参战方:法国、布列塔尼、吕西尼昂 VS 英国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期间法王腓力二世征服了英国安茹王朝在诺曼底的大部分地盘,并通过白色城堡之围取得决定性胜利,确定了法国成为战争赢家,致使安茹帝国的威望和士气受到重创,安茹帝国失去了诺曼底和曼恩以及安茹。其在欧陆的领土大幅减少
2.英法战争(1213-1214)参战方:法国 VS 英国、神罗、佛兰德伯国、布伦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期间法国三战两胜,特别是布纹之战,法国以劣势兵力重创联军,使法国取代神罗成为基督教世界第一强权,神罗丧失欧陆霸主地位。而法国王室还获得了布列塔尼公国和诺曼底公国,巩固了在安茹、缅因和图赖讷的领主权,导致金雀花王朝下的安茹帝国崩溃
3.第一次诸侯战争(1215-1217)参战方:法国、苏格兰 VS 英国(支持安茹帝国一方)结果:英国胜过程:因之前英国对法战争一系列失利而引发英格兰的一场内战,叛乱贵族邀请法国王太子路易登陆,一时间伦敦及英国南部都在叛乱贵族和法国控制之下,直至第一代彭布罗克伯爵摄政后,代理刚继位的亨利三世治国形势开始转变,1217年英国逐步收复失地,法国王太子路易被迫签订和平协议,法军撤出英国
4.圣冬日战争(1242-1243)参战方:法国 VS 英国结果:法国胜过程:1242年英王亨利三世入侵法国,法王路易九世曾两次亲自上阵并在1242年塔耶堡之围取代决定性胜利,最后法国又通过桑特之围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英国在战争中的人员损失是法国的7倍以上。由于路易对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的倍加关注,使他没有因战争胜利而进一步兼并金雀花王朝在吉耶讷的领地
5.英法战争(1294-1303)参战方:法国、苏格兰 VS 英国、吉耶讷结果:法国军事胜利过程:战争分两个阶段,英文爱德华一世先后两次入侵法国均无功而返,而在第二阶段苏格兰与法国结盟导致英国又陷入与苏格兰的持久战,使英国力渐不支,出现财政问题和厌战情绪,也让爱德华一世与贵族关系紧张,最后不得不与法国议和,恢复战前状态
6.百年战争(1337-1453)参战方:法国、苏格兰、卡斯蒂利亚、阿拉贡等 VS 英国、勃艮第、神罗等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英国胜,第二阶段法国胜,第三阶段英国胜,最后法国取得战争胜利。英国几乎丧失在欧陆的所有领地,只剩加莱。战后英国又陷入了一段内战,国势一度大减而法国则从最艰难的岁月中熬出来。百年战争后英法彻底分家,各自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7.意大利战争中的5次交战(1494-1559)参战方:法国 VS 英国结果:双方互有胜负,英国略处下风最终英国失去加莱,彻底成为岛国过程:意大利战争英国并非主角,当时是法国与查五的哈布斯堡帝国争夺欧陆霸权,法国与英国的海战和陆战皆有胜有负,但英国最终因连年战争导致财力亏空,削弱自身实力,而法国在意大利战争最后的亮点就是夺取加莱
8.英法战争(1627-1629)参战方:法国 VS 英国结果:法国胜过程:英国白金汉公爵主导下的第二次英西战争由于接连失利,使其不甘失败继续筹措资金但又让英国卷入与法国的战争,插手法国的胡格诺战争(宗教内战),在拉罗谢尔之围中英国又一次遭受惨重失利,最后对西、法战争的接连失利加速英国内战爆发
9.遗产战争 The War of Devolution
参战方:法国VS西班牙、荷兰、英格兰、瑞典
发生在1667~1668年,法国与西班牙的战争是由遗产继承引起的。路易十四的王后是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之长女,1665年腓力死后,路易以其后之名义要求继承西属尼德兰的遗产,因此这场战争史称“遗产继承战争”。当时荷兰与法国在贸易上有竞争,便改变传统政策,转而同西班牙结成联盟。虽然昔日的同盟英国和瑞典一起来阻止侵略,但这场战争还是以法国的胜利而告终。战后的《亚琛和约》使法国得到了南尼德兰的某些地区。
10.大同盟战争(1688—1697年)又叫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巴拉丁王位继承战争、九年战争。(1688-1697)参战方:法国 VS 奥格斯堡同盟结果:平局过程:战争中法国是以一己之力力抗欧洲各大国,陆上法国前期占优,但在1692那慕尔之围后进入僵局。海上法国前期通过1690比奇角海战力压英荷联合舰队制霸大西洋,但在1692拉和岬海战后丧失优势,但依靠劫掠战打成僵局。最后双方议和互相让步,而法国霸权受到削弱
1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参战方:法国、波旁西班牙 VS 新大联盟(增加一个普鲁士)结果:法国惨胜过程:战争中法国在陆上前期不顺,中后期逆转,通过德南会战取得战争最后胜利,海上则是败多胜少,英国则因俄国崛起而中途退出,最后法国成功使费利佩五世统治西班牙,根据和约法国保有其征服的所有领土,但承认英国对鲁珀特及纽芬兰的主权,并将阿卡迪亚和圣基茨岛的法属一半让与英国
12.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参战方:法国、普鲁士、西班牙等 VS 英国、奥地利、俄国等结果:平局过程:英国在1744年加入战争后在大西洋获取优势,但在地中海和印度洋吃瘪,法国通过丰特努瓦战役大败联军重塑陆军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失去的威望,在陆上在西北欧攻势的咄咄逼人和盟友普鲁士发挥的关键作用,最终双方议和,条约中双方也各有让步
13.七年战争(1756-1763)参战方:法国、奥地利、俄国等 VS 英国、普鲁士、汉诺威等结果:英国一方胜过程:战争中普鲁士和英国、汉诺威的陆军在欧陆牵制了法、奥、俄的许多精力,英国在海外前期虽略有不顺,但在中后期各种大逆转,并挫败法国入侵英国的企图,获取了海上霸权和海外殖民地霸权。为日不落打下坚实基础,法国则因战争失利,国力和影响力一落千丈
14.美国独立战争(后半程)(1778-1783)参战方:法国、西班牙、荷兰、美国等 VS 英国及其他土著结果:法国胜过程:这场属于美国独立战争一部分,法国在七年战争后积极发展海军,因而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出色,与英国海军的正面较量中互有胜负,法国通过切萨皮克湾海战有力帮助了美国在约克镇战役的胜利,最后美国成功独立,法国借此战争获取一些地盘,国际地位也一度恢复
15.法国大革命战争(1792-1802)参战方:法国、西班牙(1795后)、荷兰 VS 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等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中法国的盟友表现基本弱不禁风,但法国以惊人的爆发力,挫败欧洲各国组成的前两次反法同盟,只是法国对英国的海战基本失利,毕竟1789后法国海军实力锐减,法国倒是通过一些劫掠战打英国一个措手不及获得大量战利品。而最后法国获得胜利,法兰西共和国得到各国承认
16.拿破仑战争(1803-1815)参战方:法国、西班牙(至1807)、奥斯曼等 VS 英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等结果:反法同盟胜过程:战争中法国连续挫败欧洲各国组成的第三到第五次反法联盟,使法国欧陆的霸权达到顶峰,这是路易十四时代后法国军事上又一高峰,但法俄战争和半岛战争的烂尾让拿破仑帝国衰落,在1814年拿破仑被流放,虽然1815又卷土重来,但在滑铁卢再遭失败,英国则借此成为日不落帝国"
㈣ 朋友送给我几样产品说是安茹的,我找了好多地方找安茹的产品一直没有找到,请问哪里可以找到安茹的产品
我的店也是专卖安茹的
㈤ 金雀花王朝从头到尾发生……
金雀花王朝(1154~1458)
Plantagenet,House of
12~14世纪统治英国的封建王朝。1154年由亨利二世开创。王朝名称的由来,一说亨利二世的父亲安茹伯爵杰弗里经常在帽子上饰以金雀花枝,故有此名。除英国本土外 ,该王朝在法国的安茹、诺曼底、布列塔尼等地拥有大量领土,史称安茹王朝。
亨利二世依靠城市支持,不断加强王权,扩大国王法庭的司法权限,推行陪审制以取代神判法。国王法庭活动的加强导致形成全国统一的普通法。此外,还进行军事改革。实施盾牌钱制度,加强国王的军事力量。理查一世(狮心王 ,1189~1199在位)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侵,长期在外作战,征敛繁多,招致贵族不满。约翰(无地王,1199~1216在位)即位后,和贵族的冲突愈演愈烈,引起贵族的反抗,约翰被迫接受大宪章。亨利三世统治时期(1216~1272)封建经济繁荣,骑士阶层多转向经营土地,在政治斗争中崭露头角 。亨利三世即位初年曾多次重新承认大宪章,表示接受贵族监督。后因向教皇献纳过多,又任用法国封建贵族执政,引起英国贵族反对。1258年贵族武装集会,强迫国王实行改革 。是年6月亨利三世被迫接受《牛津条例》,决定组织15人会议,非经会议同意国王不能做出任何决定。不久,反对派阵营因骑士和贵族利益冲突而分裂,亨利三世乘机否认《牛津条例》,内战爆发。1264年 5月14日刘易斯战役中,国王及王子被以 S.de孟福尔为首的贵族俘获。孟福尔控制局势 ,1265 年他召集贵族、骑士、城市市民集会议事,是为英议会之始。1265年 8月孟福尔兵败被杀。亨利三世恢复王位。爱德华一世(1272~1307在位)制定一系列法令,保障封建主利益。1279年的《教产法》规定,如无国王同意土地不能转为教产。1290年的《买地法》规定封臣得以代替方式自由转移封土,从此不能再创立新的封土,是为封土制瓦解的开始。他倚靠骑士、市民等加强王权,1295年召集的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1297年他颁布《宪章的追认》文件,确认了无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的原则。爱德华三世在位期间(1327~1377),为争夺在法国的领地,挑起百年战争。战争使英国贵族从大陆掠得大批财富,但却加剧了英国农民的痛苦。爱德华三世死后 ,爆发了瓦特·泰勒起义。1399年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被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废黜,金雀花王朝至此结束。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House of Plantagenet
1154-1189 亨利二世,1133-1189
法国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与英国国王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之子。19岁时与因婚外情被丈夫休弃的法王路易七世王后埃利诺(30岁)结婚,取得法国南部大片领地。继承英国王位后,其领土因同时包括英格兰和法兰西两国的土地而变得硕大无比,是法国国王拥有领土的两倍以上。
晚年因夫妻失和及争权等原因,导致妻子和两个儿子合谋举兵谋反,亨利举兵与妻儿交战,由于法兰西国王和罗马教皇的先后介入,亨利先胜后败,最终被迫将政权移交给次子理查后隐居,在极度郁闷中含恨去世。
他所建立的王朝本称为安茹王朝,因为使用金雀花的小枝做为家族徽章,因而人们俗称其为金雀花王朝。
1189-1199 理查一世(狮心王),1157-1199
亨利二世次子。因长子出家为修士而成为继承人。亨利前往英国继承王位后,理查与母亲埃利诺在法国阿基坦相依为命,与父亲关系疏远形同陌路。后受母亲的唆使和主君法王腓力二世的挑拨,出兵击败父亲夺取了王位。
理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国骑士,他讨厌英国,不会说一句英语,身为英王十年,在英格兰前后总共只待过六个月。他把英国交给宠臣代理,只要按时缴税就对海峡那边发生的事情不闻不问,因此被评价为最失败的国王之一。其实理查才不关心英国变成人间地狱或什么东西呢!
理查以身为法兰西骑士自豪,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留在法国参与法国内部的『群雄争霸』,法王腓力二世是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在神罗皇帝巴巴罗萨溺死,法王腓力二世弃军潜逃的情况下,理查独力支撑起十字军联军的指挥重任,在人数和战术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多次击败埃及苏丹萨拉丁,迫使穆斯林与其签订明显对基督徒有利的和平协定,最终十字军在理查与萨拉丁化敌为友的欢乐气氛中结束。
理查因其在战场上无与伦比的勇猛和神乎其技的指挥手腕,而被畏惧他的对手敬称为『狮心王』(the Lion Heart)。但是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勇士,在当世最杰出谋略家——法王腓力二世一浪接一浪的阴谋打击中,疲于奔命一事无成。东征回国后,理查随即陷入与腓力争夺法国主权的漫长战争,并在一次攻城战中,肩中流箭破伤风而死。
1199-1216 约翰(失地王),1167-1216
亨利二世第四子,狮心王理查同胞兄弟。传说自幼英俊乖巧最受父亲宠爱,因此当他和母亲、兄长一起谋反打败父亲时,据说亨利二世因受深此打击而悲愤病亡。
和讨厌英国的兄长理查不同,约翰长期留居英格兰并关心英国的政务,是一个负责任的统治者。在十字军东征期间,法王腓力二世秘密从前线返回法国,计划在英国发动政变拥戴约翰篡夺理查的王位,但是计划迟迟没能成功,理查迅速平定动乱后也轻易地原谅了不忠实的弟弟,看来约翰未必如一些史书记载那样,是热衷于取兄长而代之的大阴谋家。
狮心王死后无嗣,约翰在围绕王位继承的斗争中获得多数贵族的支持和拥戴,成为新任国王,但这或许是谋求独立的贵族和法王串通的阴谋。约翰继位后,把注意力从欧洲大陆转移到英国的内政上,致力于英国的经济建设和王权强化,因此与英国贵族之间的矛盾急剧升温,加上法王腓力煽风点火,约翰反而落得了最不受欢迎的昏君称号。
法王腓力煽动英国贵族反对约翰,与此同时积极备战,准备以武力收回属于安茹家族的法国领土。洞察到法王野心的约翰动员英国贵族整兵渡海作战,却因得不到足够的支持而战败。由于战败造成的财政困难和威望下跌,导致英格兰有力贵族的群起反抗,约翰最终被迫向贵族妥协,签署了承认封建特权和城市自治的《大宪章》,这一事件也被称为是英国民主政治的起源。
1216-1272 亨利三世,1207-1272
约翰之长子,九岁即位。在位期间最大的功绩是与法国和解,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关系。由于和法王路易九世是表兄弟关系,因此亨利三世多次请求路易九世介入调停英国国内贵族对国王的反抗行动,在法王强大外援下成功压制了贵族的反弹,实现了一段时间的政治安定,这一时期也是金雀花王朝历史上英法关系最亲密的时期。
路易九世死后,英国贵族反抗国王的浪潮再次卷起,亨利在内战中败北,被迫接受贵族的要求,设立贵族议会以限制君主权力,这也被称为英国现代议会制度的先河。
1272-1307 爱德华一世(长腿王),1239-1307
亨利三世长子。因为双腿修长而获得『长腿』的雅号(我倒怀疑是不是因为他一生东奔西跑活跃于各地的战场而获此绰号)。继位前被父亲封为初代威尔士亲王,从此王位继承人受封威尔士亲王遂称为惯例。继承王位后打败反抗国王的贵族,强化了王权,把父亲建立的议会改造为国王笼络和操纵贵族的工具,并增设非贵族议员,开创了现代议会制度的雏形。此外长腿爱德华还首创了后来在百年战争中大出风头『威尔士长弓手』部队。
长腿年轻时曾率军参加十字军前往耶路撒冷作战,遭刺客暗算,全靠心爱的王后照料得法才捡回性命。在认识到收复圣地无望后,将注意力转移向英格兰的后院——苏格兰高地。长腿爱德华一生多次用兵苏格兰,但在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和罗勃布鲁斯的奋战下,爱德华虽取得了多次辉煌胜利却始终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在心爱的王后病逝后,爱德华变得狂躁不安喜怒无常,再加上阴险的法王腓力四世老在背后搞鬼,爱德华的晚年没有取得什么值得一提的成果,最后病死在远征罗勃布鲁斯的途中。
1307-1327 爱德华二世,1284-1329
爱德华一世长子,著名的同性恋代表人物。沉溺于文艺对政治漠不关心,导致大权旁落奸臣当道,政府腐败民心涣散。出兵苏格兰战败后又承认苏格兰的独立,声望跌落到最低点。其王后伊莎贝拉是阴谋家法王腓力四世之女,嫁到英国原本就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1325年携儿子爱德华返回法国娘家,和弟弟法王查理四世合谋,利用英国朝野的不满发动政变,于1327年将爱德华二世废黜和流放,并于两年后将其杀害。
传说中,爱德华二世被杀害时,憎恶其同性恋行为的人用烧红的铁条插入其肛门以示侮辱和鄙视,这一传说并没有十分可信的证据。
1327-1377 爱德华三世,1312-1377
爱德华二世之子,由谋杀亲夫的母亲拥立继位。初无实权,于1330年在处死了母亲的宠臣——逼迫其父退位的莫蒂默伯爵后亲政。因为是法王查理四世的外甥,当查理四世死后无嗣时,主张自己也拥有继承法国王位的权利(这在当时的欧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法国的贵族们为避免英国干预法国内政而拥戴瓦鲁瓦家族的菲利浦六世继承王位,遭致爱德华强烈的不满,由此拉开了百年战争的序幕。
战争初期在英军爱德华三世之子——爱德华黑太子的率领下取得一系列辉煌胜利,甚至在战场上抓获了当时的法王约翰二世,但是法国人随即拥立了新的国王查理五世以示绝不妥协的决心,同时在国内黑太子与国王之间也由于政见不合而渐生摩擦。黑太子由于获得军队和议会的拥戴而拥有越来越大的政治影响力,对此深感不安的爱德华国王竟然扶持自己的另一个儿子组建派系与黑太子对抗,两派人马的政治斗争搞得举国中分,动荡不宁。虽然斗争的结果以黑太子的离奇死亡而匆匆收场,但是失去英明统帅的英军已无复从前的锐气,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的草草落幕。
1377-1399 理查二世,1367-1400
黑太子爱德华之子。继承祖父王位,但是实权被叔父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把持。由于这个原因而记恨兰开斯特家。亲政后驱逐了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并没收其领地。1399年,亨利在国王远征爱尔兰时举兵拘捕了国王,并让国会同意将理查废黜,由亨利即位。兰开斯特王朝开始
㈥ 英国历史上的约翰王被影视作品描写的有哪些或者有什么是讲这段历史的
约翰 (英格兰国王)
约翰(英文:John,1166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9日[1]),英格兰国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亨利二世第五子,母亲为阿基坦的埃莉诺,而幼王亨利、狮心王理查、布列塔尼公爵若弗鲁瓦二世则是约翰的兄长。他父王把在法国的领地全部授予几位兄长,由于已经没有领地可以封给约翰,他被称为无地王(the Lackland,源自亨利二世的戏称)。
童年
约翰出生后,按中世纪贵族的传统被母亲交给乳母抚养,后又与其姐琼安一同被送到福特沃特修道院。因为当时来看约翰并没有继承领地的希望,这也许是为了培养他成为神职人员。约翰的父母随后几年互相争斗,都没有介入约翰的童年生活。约翰由卓越的行政官拉努尔夫·格兰维尔教育。[5]他还一度在兄长幼王亨利家度日,可能在那里学习了打猎和军事。
约翰身高1米62,在当时的王室中较矮,长着暗红色的头发。他喜欢读书,这在当时来看是一件反常的事。他还喜欢赌博,热衷打猎,喜好音乐。长大后的约翰被形容为“和蔼,机智,慷慨,好客”。
早年生活
为了安定阿基坦的南部边境,亨利二世试图让5岁的约翰迎娶萨伏伊伯爵翁贝托三世的女儿阿丽希亚,这样约翰就可以继承翁贝托的一些领地,亨利二世也将希农、卢登、米拉博的城堡转到约翰名下。阿丽希亚也翻越阿尔卑斯山加入亨利二世的宫廷,但未及嫁给约翰就死了,约翰再次陷入无领地可继承的境地。
1173年,由于不甘附属于亨利二世,又担心约翰分走自己的领地和城堡,幼王亨利去巴黎和路易七世结盟。王后埃莉诺因为被亨利二世对阿基坦的持续干涉所激怒,也说服理查和若弗鲁瓦去巴黎加入兄长的行列。亨利二世击败了三个儿子的同盟,但在路易山和约中宽大处理了他们:他允许幼王亨利带着骑士周游欧洲,阿基坦仍归理查,若弗鲁瓦可以重回布列塔尼;只有王后埃莉诺作为叛乱的主谋被囚禁。作为和约的一部分,一直和父亲在一起的约翰也被赠与大量领地。从那时起,距离王位最远的他反而成为亨利二世最喜爱的儿子。1175年,他获得已故康沃尔伯爵的领地。次年,亨利二世又违反常例地废除格洛斯特女伯爵伊莎贝尔的姐妹们的继承权,然后让约翰与因此变得很富裕的伊莎贝尔订婚。1177年,在牛津的国会上,亨利罢免爱尔兰领主威廉·菲茨阿尔德尔姆,代之以10岁的约翰。1183年,幼王亨利和理查为在英格兰、阿基坦、诺曼底争权而开战。亨利二世支持理查。不久,幼王亨利因痢疾去世。因为继承人死了,亨利二世决定重新分配儿子们的封地:理查加冕为英格兰国王,但在亨利二世去世前不可能掌握实权;若弗鲁瓦继续保有布列塔尼;约翰代替理查成为阿基坦公爵。但理查拒绝放弃阿基坦,亨利二世愤怒了,命约翰在若弗鲁瓦帮助下率军南下攻取阿基坦。若弗鲁瓦和约翰攻打阿基坦的首府普瓦捷,而作为回应,理查攻打布列塔尼。1184年底,一家人才勉强和解。
1185年,约翰首次到爱尔兰,由三百骑士和一批行政官随行。亨利二世希望称约翰为爱尔兰国王,但教皇路爵三世不答应。当时爱尔兰刚被征服,和亨利二世的关系仍紧张。约翰取笑爱尔兰贵族的长胡子,又未能和盎格鲁-萨克森居民结盟,结果战败被逐出爱尔兰,回英格兰后将溃败归咎于总督米思勋爵休·德·拉西。
约翰的家庭问题仍在继续:1186年,若弗鲁瓦在一次比武中丧命,留下遗腹子阿尔蒂尔和年幼的女儿埃莉诺。布列塔尼将由阿尔蒂尔而非约翰继承,但若弗鲁瓦的死终究让约翰距离王位更近了一步。理查想加入十字军,但担心出征后亨利二世会命约翰取代他。1187年,他在巴黎和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结盟,次年就向腓力纳贡,取得腓力对他向亨利二世开战的支持。理查和腓力联手对亨利开战,1189年和解,亨利承认理查为继承人。约翰起初忠于父亲,但当理查胜势确立后倒向理查。亨利二世不久去世。理查年间
1189年9月,理查继承英格兰王位,并加入第三次十字军。为此,他靠出卖领地、爵位和职位筹集军费,且试图保证他出征时国内不叛乱。他封约翰为摩坦伯爵,让他娶了格洛斯特的伊莎贝尔并得到兰开斯特、康沃尔、德比、德文、多塞特、诺丁汉、索默塞特的大量领地,希望以此换取约翰对他的忠诚。而这些地方的要塞仍然由理查掌控,使约翰没有足够的军力和政治权势进行反叛。约翰也许诺三年不去英格兰,但埃莉诺太后说服理查允许约翰进入英格兰。于是,理查出征期间,约翰成为英格兰摄政,还被视为理查的推定继承人。但出征在外的理查在塞浦路斯结婚了,这意味着他可能有婚生子嗣,约翰地位动摇。
约翰寻求和刚东征归来的腓力二世结盟,希望在腓力帮助下获得诺曼底、安茹等理查名下的法国领地,但被埃莉诺太后劝止。理查一直未归,约翰开始猜测他已死或者迷路了。事实上,理查回国途中被奥地利公爵俘虏并移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后者索要赎金。约翰趁机前往巴黎和腓力结盟,许诺休弃伊莎贝尔,改娶腓力的姐姐阿丽斯(阿丽斯早年和理查订婚,却成为亨利二世的情妇,理查后来也没有娶她),换取腓力的支持。但埃莉诺太后阻止约翰娶阿丽斯。忠于理查的军队和约翰的军队在英格兰开战。约翰军力薄弱,决定和解。1194年,理查回国,约翰余部投降,本人撤退到诺曼底,最后被理查找到。理查称约翰仅仅是“一个有着怀有恶意的顾问的孩子”(尽管约翰已经27岁了),原谅了他,但没收了他除爱尔兰外的所有封地。此后,约翰成为理查的忠实支持者。理查希望通过有限而稳妥的军事行动收复被腓力趁机侵占的城堡,和弗兰德、布洛涅和神圣罗马帝国结盟,借日耳曼人对腓力施压。[32]1195年,约翰突袭并包围了埃夫勒,随后又在腓力攻打诺曼底时布置防务。第二年,约翰又攻占加马舍,率人奇袭到距离巴黎仅80公里处,俘虏了博韦的主教。为此,理查放下了对约翰的戒心,将格洛斯特郡重新封给他,并再次封他为摩坦伯爵。
继位
狮心王理查继位后,因没有婚生子嗣,原本指定早逝的若弗鲁瓦的遗腹子阿尔蒂尔为储,但后又因为若弗鲁瓦的遗孀女公爵康斯坦斯太亲法而指定约翰继位。当理查于1199年去世时,大部分英格兰和诺曼贵族根据诺曼底的继承法支持约翰,而布列塔尼、曼恩和安茹的贵族则根据安茹的继承法支持阿尔蒂尔。约翰继位引起了一些诸侯的不满,他们继续拥戴阿尔蒂尔,腓力二世也一度支持阿尔蒂尔,而王太后阿基坦的埃莉诺因反感康斯坦斯而支持约翰。约翰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腓力和阿尔蒂尔联手对约翰作战,阿尔蒂尔进逼昂热,腓力进军图尔,几乎将安茹帝国一分为二,但反法的弗兰德伯爵鲍德温和布洛涅伯爵瑞诺的介入及安茹贵族威廉·德·罗歇的倒戈让局势又倒向约翰一方。1200年腓力与约翰和解,腓力承认约翰为英格兰国王,暂时放弃对阿尔蒂尔继承英格兰王位的支持,尽管如此,和约要求阿尔蒂尔作为约翰的封臣得到保护。约翰则放弃和弗兰德、布洛涅的结盟并承认腓力为自己在法领地的宗主。编年史家将约翰与亡兄理查比较,给他取了个“软剑”的绰号。
勒古莱和约
同年8月,约翰决定迎娶昂古莱姆的伊莎贝尔。因此,他必须休弃现在的妻子格洛斯特女伯爵伊莎贝尔。1199年约翰继位后即宣布和女伯爵的婚姻无效,指出两人都是亨利一世的后裔。当时的编年史家认为约翰已经深深爱上了昂古莱姆的伊莎贝尔。他最终娶了已和休·吕西尼昂订婚的伊莎贝尔为王后,且慢待了休,导致吕西尼昂家族的叛乱,但被约翰镇压。腓力为此以召见封臣安茹伯爵的名义召约翰来宫廷,约翰拒绝。腓力因此将从约翰手中夺取的法国领地都封给阿尔蒂尔(他想亲自占有的诺曼底除外),再次和阿尔蒂尔联手对约翰开战。
丧失诺曼底
约翰最初采取1199年的防御性战略,避免交战,小心保卫要塞。但随着军事行动的进行,约翰的经营越来越糟,腓力在东部稳步取得进展。1202年7月,阿尔蒂尔和吕西尼昂家族将埃莉诺太后围在米拉博,想将祖母劫为人质时,约翰在安茹管家威廉·德·罗歇陪同下率雇佣军南下救母,打败并俘虏了阿尔蒂尔,同时被俘的还有阿尔蒂尔同样比约翰有更优先的王位继承权的18岁的姐姐布列塔尼的埃莉诺(一说埃莉诺在此前就已被约翰控制),她后来在约翰逃离诺曼底时被带回英格兰囚禁数年,尽管受到约翰的善待。这下,腓力失去了南侧的盟友,被迫撤军。通过米拉博一战的胜利,约翰的地位得到巩固,但这很快被他对待俘虏和盟友威廉·德·罗歇的态度葬送了。约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德·罗歇,严重冒犯了他,而由于他的虐待,22个被俘的叛乱头领死亡。当时大部分地方贵族都是亲戚关系,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亲属蒙受如此待遇。威廉·德·罗歇和约翰其他在安茹和布列塔尼的贵族盟友抛弃了约翰,倒向腓力,布列塔尼也发生了叛乱。约翰财力吃紧,腓力取得优势。
1203年初,约翰进一步被盟友抛弃。他试图说服教皇因诺森三世介入,但教皇的介入并不成功。情况对约翰来说越来越糟,他决定杀死阿尔蒂尔,以求除掉王位竞争者和布列塔尼叛乱的源头。阿尔蒂尔最初被拘押在法莱斯,此时已转移到鲁昂。此后,阿尔蒂尔下落不明,当代史学家普遍认为他是被约翰所谋杀。马加姆教堂年表认为:“约翰俘虏阿尔蒂尔并置于鲁昂监狱有些日子了……当约翰喝醉了,他亲手杀害了阿尔蒂尔,将尸体系上石头投入了塞纳河。”关于阿尔蒂尔之死的流言进一步削弱了地方上对约翰的支持。约翰因谋杀亲侄、囚禁侄女,落下了无情的名声。
1203年末,约翰试图解救被腓力包围的诺曼底东侧要塞盖亚德城堡。他试图水陆并进,这在今天的史学家看来很有想象力,但该计划过于复杂使军队难以顺利执行。约翰的计划被腓力的军队阻止,于是他撤回布列塔尼,试图将腓力逐出东诺曼底。结果,他极大地损伤了布列塔尼,却未能达到目的。史学家认为他的军事战略还是过得去的,尽管并不出色。很快,约翰的处境迅速恶化,诺曼底东境广泛支持腓力,安茹帝国在南部的权威也因为几年前理查放弃了一些要塞而埋下隐患。约翰在中部地区使用长弓骑兵雇佣军使他失去了中部地区的支持,安茹帝国的权威一步一步倒塌。12月,约翰经海峡撤回英格兰,下令在盖亚德城堡西面建立新防线。1204年3月,盖亚德陷落。次月,埃莉诺太后去世。这不仅仅是对约翰个人的重大打击,还带有约翰和法国南部的联盟解体的危险。腓力南进并袭击诺曼底的中心地带,几乎没有遇到抵抗。8月,腓力攻占诺曼底,南下占领安茹和普瓦图。约翰在大陆上的领地只剩下阿基坦公国了。
攻法失败和第一次诸侯战争
和诸侯关系紧张
如1212年试图推翻国王的阴谋所显示的那样,约翰和诸侯关系紧张已经有些年了。很多不受宠的诸侯来自北英格兰,被史学家称为“北方人”。在和法国的冲突中,这些人几乎不用冒险,很多人还欠约翰很多钱。所以那场叛乱被称为“国王债务人的一场叛乱”。约翰的很多将领,尤其是他任命的英格兰行政官也参与叛乱,他们把彼此的联系看得比对国王的忠诚更重。这种紧张关系在北威尔士蔓延,对约翰在1211年和威尔士亲王卢埃林签订的和约的反对行为最终发展为公开冲突。对一些人来说,任命彼得·德·罗歇为大法官也是造成君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在很多诸侯眼中彼得是一个“粗鲁的外国人”。约翰1214年在法国的军事失败可能是在他统治的末年遭到诸侯反对的导火索。在布汶战败后,詹姆斯·霍尔特称走向内战的道路“直接,短,不可避免”。
1214年攻法失败
1214年,约翰最后一次试图从腓力手中夺取诺曼底。他很乐观,因为他和外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及布洛涅伯爵瑞诺、弗兰德伯爵斐迪南构建了联盟,得到教皇的支持,且有足够的资金供养他经验丰富的军队。但当2月约翰兵发普瓦图时,很多诸侯拒绝提供军事帮助,约翰只能寻求雇佣兵来填这个空子。约翰计划由普瓦图向东北进军巴黎,奥托、瑞诺和斐迪南在威廉·隆斯佩(亨利二世的私生子、约翰之弟)支持下由弗兰德向西南进军。
战事最初很顺利,约翰在和法国路易王子的对垒中占优,并于6月收复安茹。随后约翰包围了要塞穆瓦讷的罗歇,路易因兵力较少只得放弃。[63]安茹当地贵族拒绝和国王一起进军,约翰只好撤退到拉罗谢尔。不久,腓力在东面的布汶战役中击败奥托等约翰的盟军,约翰收复诺曼底的希望彻底破灭。他在为期六年的和约中将安茹归还法国并赔款, 10月回到英格兰。
战前紧张和诸侯战争
约翰回国后数月,叛乱诸侯在英格兰北部和东部组织对抗他的统治。1215年1月,约翰在伦敦召开国会,谈论进行改革和在春季在助手和叛臣之间进行和谈。教皇因诺森三世寄信支持他,这对约翰很重要,为他提供了镇压诸侯和控制坎特贝里大主教斯蒂芬·朗顿的途径。同时,约翰在普瓦图附近招募雇佣军,尽管其中一部分后来被遣返,以免留下国王升级战端的嫌疑。约翰自称想参加十字军,这使他在教会法律下获得额外的政治庇护。4月,教皇的支持信到了,但叛乱诸侯也已集结。5月,他们聚集在北安普顿,宣布断绝和约翰的封建君臣关系,选罗伯特·菲茨沃尔特为他们的军事统帅。他们自称“上帝的军队”,进军伦敦,占领了伦敦、林肯和埃克塞特。约翰的示弱和妥协很成功,但叛军攻占伦敦后在约翰的王党阵营中诱发了一批新的叛王者。约翰命朗顿组织和叛乱诸侯和谈。
1215年6月15日,约翰在温莎城堡附近的兰尼米德会见了叛军首领。朗顿的调停努力催生了一部有和约作用的宪章,它后来被重命名为《大宪章》。宪章不仅回应了诸侯的抱怨,还形成了对政治改革的更为广泛的建议,尽管它只保障自由民而非农奴和不自由的劳工的权利。它许诺保障教会权利,免除非法监禁,加速推出正义的新税法。宪章要求组建由25名中立诸侯组成的国会负责监督和保证约翰忠于宪章,叛军撤退并将伦敦交还国王。但约翰和叛乱诸侯都不想实践和约。叛乱诸侯认为约翰不能接受诸侯国会,将挑战宪章的合法性。他们将强硬派组成诸侯国会,拒绝像先前答应的那样撤军及交还伦敦。而约翰也不守承诺,在察觉到宪章损害到教皇在1203年和约(认可教皇为约翰的宗主)中的权利后向因诺森求助。因诺森答应了,宣称宪章“不仅可耻、苛刻,而且非法、非正义”并开除叛乱贵族的教籍。和约的失败迅速导致了第一次诸侯战争。
诸侯战争
叛乱诸侯率先行动:他们占领了战略要塞、属于大主教朗顿但几乎无人防守的罗切斯特城堡。约翰已经为军事冲突做足了准备。他储存了资金来付给雇佣兵并保证获得威廉·马绍尔和切斯特伯爵拉努尔夫等英威边境领主们和他们的军队的支持。叛军缺少重型装备,难以袭击将他们南北分隔的由王室城堡组成的防线。约翰的战略是:孤立伦敦叛军、保护弗兰德雇佣兵的补给线,防止法军在东南登陆,然后在缓慢的摩擦战中取胜。约翰推迟处理和北威尔士疾速恶化的关系,卢埃林也在那里举兵反对1211年和约。
约翰的军事行动最初成功。
11月,他在一次老练的袭击后收复了罗切斯特,史学家雷吉纳尔德·布朗称之为“英格兰截至当时最伟大的围城之一”。收复东南后,约翰分兵,派威廉·隆斯佩收复伦敦以北和东盎格利亚,约翰亲自北上经诺丁汉攻打北方诸侯的领地。两路军队都成功了,伦敦的叛军余部大部分被牵制。1216年1月,约翰进兵和与叛军结盟的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二世作战,在一次急行军中收复对方占领的北英格兰领地,仅用10天时间就进逼爱丁堡。叛乱诸侯邀请法国路易王子领导他们:路易作为亨利二世的外孙女卡斯蒂利亚的布兰卡的夫婿,拥有对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腓力可能私下对路易有所支持,但拒绝公开支持,路易因为参与对约翰作战,被因诺森三世开除了教籍。路易计划登陆给约翰带来了麻烦,路易会带来海军和叛军亟需的攻城工具。约翰在苏格兰抑制住亚历山大后,南下对付入侵法军。
路易王子希望在1216年5月在英格兰南部登陆,约翰聚集了一支海军予以拦截。但不幸的是,他的舰队被风暴驱散,路易没受到阻拦就在肯特登陆。约翰踌躇了,决定不立即攻击路易,也许是惧战,也许是担心手下的忠诚。路易和叛乱诸侯西进,约翰撤退,用整个夏天的时间在残余领土上重组防线。约翰见证了包括弟弟威廉·隆斯佩在内的将领开小差。夏末,叛军重新控制了英格兰东南及北部的一些地区。
死于内战
1216年9月,约翰开始一轮新的猛攻。他从科茨沃尔德出发,假装解救温莎城堡,向东攻打伦敦周边直至剑桥以分割林肯郡和东盎格利亚的叛军。他北上解了林肯之围,向东返回金斯林恩,可能是督促大陆为他提供补给。在金斯林恩,约翰染上了致命的痢疾。亚历山大二世再次入侵北英格兰,8月攻占卡莱尔,南下朝见路易王子;约翰差一点截住了他。路易和英格兰诸侯的矛盾却在加剧,威廉·马绍尔的儿子小威廉和威廉·隆斯佩等人都抛弃路易重归约翰阵营。
约翰回到西部,病情加重,到纽瓦克城堡后无力行进。10月18日夜,约翰病死。很多人认为他是被毒死的。一队雇佣兵护送他的尸体到沃斯特大教堂安葬, 1232年再加上带有肖像的石棺。由其子亨利三世继位。
死后成为狼人之传说
在民间传说中,约翰的死因是被一名修士下毒。据信这毒药中包含了狼头草,而狼头草在中古巫术中是会使中毒者化身成狼人的材料。约翰下葬之后,人们听见他的墓穴中传来了各种各样的嚎叫声,恐惧的居民们将尸体拖出任其腐烂。但是不久之后,就有人声称看见化为狼人的国王在森林之中游走。
婚姻和子女
约翰第一次婚姻娶格洛斯特的伊莎贝尔,无子女,且婚姻被宣布无效。第二次婚姻娶昂古莱姆的伊莎贝尔,生有:
长子亨利(亨利三世)(Henry III) (1207-1272)
次子理查,第一代康沃尔伯爵 (Richard, 1st Earl of Cornwall)(1209-1272)
长女琼(Joan of England) (1210-1238)
次女伊莎贝尔(Isabella of England) (1214-1241)
三女埃莉诺(Eleanor of England) (1215-1275)
私生子:理查、奥利弗、约翰、乔弗雷、亨利、奥斯伯特·吉福德、欧德斯、巴托洛缪、腓力
私生女:琼、毛德、伊莎贝尔
后世
在《罗宾汉》的传说中,约翰通常被描绘为主要反派。
在2010年的电影《罗宾汉》中,约翰由奥斯卡·伊撒克(Oscar Isaac)扮演。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