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加盟资讯 » 苗婆娘加盟电话
扩展阅读
加盟店烧腊 2025-08-05 01:29:05
餐仓煲怎么加盟费多少钱 2025-08-05 01:12:23
加盟妈妈壹选电话 2025-08-05 01:10:44

苗婆娘加盟电话

发布时间: 2021-09-08 11:04:12

❶ 我北方人我男友南方人都是独苗苗

我回答第一个吧;1 我有没有必要在他毕业之前去他家见见他父母? 我们俩家父母目前都不知道自己孩子恋爱了 我们是怕家长担心
个人认为有必要,怎么说都大学毕业了,都二十好几的人了 有男女朋友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我相信你们的父母会明白的 毕竟是城市里头 思想不会那么落伍 这点我觉得不必太担心 竟然你有想准备去见他父母了 说明你已经认可了这份感情 愿与他在一起 不是有句话来着 丑媳妇总得见婆娘 早点见面 挺好的 让家长们心里头有个底 也可以了解一下男朋友家里的一些情况。。。。
第二个 他一个杭州孩子毕业了就来北京闯荡 大家都能想到有多艰辛 能不能提点宝贵意见和建议 不过他是个很乐观坚强的人 不会轻易就被打败 但我还是担心呀 嘿嘿
这个确实 大学生毕业 找工作 挺纠结的 ,如果你能帮的上忙也行 个人偏向于 让你男友自己奋斗 这是检验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至于怎么找工作 找什么工作 我就不说了
第三个 你们有点特殊啊 双方都是独生子女 在不久的日子里 我相信 此类现象会慢慢增多的 谁都希望自己孩子呆在身边啊 而且在传统意义上 是女孩子出嫁到男方家的 既然你们 打算 要在北京奋斗了 那么 把家安在北京市在所难免的 这个 就需要 你们同父母商量沟通了 我相信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很好的未来 很好的发展机会 发展空间 只要你们同父母真诚的 沟通 我相信 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
以上 仅是个人愚见 最后 希望你们能够幸福。。。。

❷ “婆娘”到底是什么意思⊙_⊙!

“婆娘”的意思具体如下:

1、对妇女的俗称。

引证: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那时厨下两个婆娘,听得热闹,也都跑将来了,替主母传语道:‘这卦是问行人的。’”

2、称自己或他人的妻子。

石君宝《秋胡戏妻》第四折:“谁着你戏弄人家妻儿,迤逗人家婆娘?”

3、指女仆。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把大呆的儿子、媳妇,一天要骂三场;家人、婆娘,两天要打八顿。”

(2)苗婆娘加盟电话扩展阅读

“婆娘”的近义词:

一、妇人

释义:已婚妇女,女人。

引证:茅盾《野蔷薇·诗与散文》:“他霍地转过身来,便和一位身材苗条的妇人面对面了。”

二、妇女

释义:成年女子的通称。

引证:孙犁《风云初记》一:“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树下面,有两个年轻的妇女,对着怀纺线。”

❸ 如果守株待兔的那个人和揠苗助长的那了人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

守株待兔那人(简称甲)、揠苗助长那人(简称乙)
(一)甲:这两天老见你在地里瞎转悠,你弄啥类(方言:在干什么)?
乙:别提了,俺地里那些庄稼苗老是不见长,捣鼓捣鼓,拔高点,看能让它长快点不。
甲:。。。你傻啊,创新也不能拿自己家里的庄稼瞎折腾啊,万一让你捣鼓毁了咋办。。。
乙。。。
乙:那你这几天老是蹲到树后面干啥来,就专门来看我捣鼓庄稼地来?
甲:谁有那闲工夫啊,头几天一个傻兔子不是自己个撞晕到这个树上了么,回家炖吃了,俺婆娘觉得不孬,还想吃,俺这不是再等一个傻兔子么。
乙:。。。你傻啊,其它兔子知道这棵树不好,还会撞这棵树?
甲。。。
无话。。。
第二天,甲出现在较远处的另一个大树旁,乙出现在邻居家的地里。。。
(二)甲:这两天老见你在地里瞎转悠,你弄啥类(方言:在干什么)?
乙:别提了,俺地里那些庄稼苗老是不见长,捣鼓捣鼓,拔高点,看能让它长快点不。
。。。
乙:那你这几天老是蹲到树后面干啥来,就专门来看我捣鼓庄稼地来?
甲:谁有那闲工夫啊,头几天一个傻兔子不是自己个撞晕到这个树上了么,回家炖吃了,俺婆娘觉得不孬,还想吃,俺这不是再等一个傻兔子么。
乙:。。。
无话。。。
第二天,甲没有再守株,却出现在自家地里,乙出现在甲蹲守的树旁。。。

❹ 贵阳话苗婆是什么意思

贵阳话苗婆是骂人的。

❺ 一些地区的人口中的“婆娘”,到底是指谁呢

一些地区的人口中的“婆娘”,到底是指谁呢?

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卖俏倚门儿。我虽是个婆娘,有志气。”

1、对妇女的俗称。

《水浒传》第二十回:“那张三亦是个酒色之徒,这事如何不晓得?因见这婆娘眉来眼去,十分有情,便记在心里。”

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那时厨下两个婆娘,听得热闹,也都跑将来了,替主母传语道:‘这卦是问行人的。’”

2、指女仆。

《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把大呆的儿子、媳妇,一天要骂三场;家人、婆娘,两天要打八顿。”

❻ 作文:假如揠苗助长的主人公和守株待兔的主人公相遇了,他们会�


就聊聊各自飞方法有哪些不对
然后互相给建议
就这样
给你范文借鉴一下
别全抄
守株待兔那人(简称甲)、揠苗助长那人(简称乙)
(一)甲:这两天老见你在地里瞎转悠,你弄啥类(方言:在干什么)?
乙:别提了,俺地里那些庄稼苗老是不见长,捣鼓捣鼓,拔高点,看能让它长快点不。
甲:。。。你傻啊,创新也不能拿自己家里的庄稼瞎折腾啊,万一让你捣鼓毁了咋办。。。
乙。。。
乙:那你这几天老是蹲到树后面干啥来,就专门来看我捣鼓庄稼地来?
甲:谁有那闲工夫啊,头几天一个傻兔子不是自己个撞晕到这个树上了么,回家炖吃了,俺婆娘觉得不孬,还想吃,俺这不是再等一个傻兔子么。
乙:。。。你傻啊,其它兔子知道这棵树不好,还会撞这棵树?
甲。。。
无话。。。
第二天,甲出现在较远处的另一个大树旁,乙出现在邻居家的地里。。。
(二)甲:这两天老见你在地里瞎转悠,你弄啥类(方言:在干什么)?
乙:别提了,俺地里那些庄稼苗老是不见长,捣鼓捣鼓,拔高点,看能让它长快点不。
。。。
乙:那你这几天老是蹲到树后面干啥来,就专门来看我捣鼓庄稼地来?
甲:谁有那闲工夫啊,头几天一个傻兔子不是自己个撞晕到这个树上了么,回家炖吃了,俺婆娘觉得不孬,还想吃,俺这不是再等一个傻兔子么。
乙:。。。
无话。。。
第二天,甲没有再守株,却出现在自家地里,乙出现在甲蹲守的树旁。。。
意外的相遇
宋国有个农夫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战国时候,又有一个宋国的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结果,这两位农夫不得不变卖家产,再去劳动,赚钱。
有一天,甲和乙(两位农夫)在劳动时碰面了。
甲说:你就是拔苗助长的乙?庄家有它们自己的生长规律,你想认为的加快它们的生长速度,真是愚蠢啊!
乙反驳道:守株待兔的你还好意思指责我?兔子在急速奔跑是装上大树的概率微乎其微,将如此偶然的事件作为收入的来源,你就不愚蠢吗?……
有一天,乙因为太疲倦,,神智不清,就把甲的田也给耕了。
第二天,甲发现了,他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总想让乙的人给他耕田,不作主观努力,只是存在侥幸心理,想获得上一次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撞到他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的意外成功。他想:“只要掌握了规律,在兔子必经之道上栽几棵树等兔子撞,也是可以的。他也许就是那只兔子,傻傻的."他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何况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就像我上次......可能我家的田会被他耕完呢!”
而揠苗助长的人则信心满满,满面春光,嘴角翘了翘:"守株待兔只会让机会擦身而过,他又不主动争取,所以成功才属于自己。他每天努力工作,吸取上次的教训,不慌不忙。
最终,乙在秋天获得了大丰收,而甲什么也没有获得……

这两篇不错
望采纳

❼ 臭婆娘花的学名叫什么

熏倒牛
Biebersteinia heterostemonMaxim.
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熏倒牛属
别名:熏倒牛臭蒿臭婆娘高熏倒牛狼尾巴蒿明间那博薰倒牛芭苾草臭蒿子臭花椒

❽ 苗家十八怪是什么

是指苗乡麻阳的一些生活民俗
⑴“短裤穿在长裤外”。反映的是麻阳苗民秉承古代苗族先民遗风的服饰习惯。麻阳“熟苗”自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官府强令“服饰宜分男女”,于是男子“下穿超裆裤,裤简短而大,腿上布绑腿”,女子下着长裤,并喜“配上一个别致的抹裙(围腰),裙上绣有花鸟图案”,以精致花带系于腰间。
⑵“面条像裤带”。麻阳“面条”以无糯性粳米(麻阳叫“钢米”)浸泡磨浆,置约50cm×40cm矩形铁(铝)皮“镀盘”中敷匀呈膜状,放锅中蒸熟后,取出卷成圆柱状,名曰“露兜面”。粳米刚脆易碎,故食用时切成约50cm×3cm的粗长条,长、宽均较普通面条要超出好几倍。
⑶“竹竿穿着衣裤晒” 。苗家山寨,过去,苗家妇女习惯把洗好的衣服,用竹子穿起来晒,为什么?因为当时几乎没有衣架卖,现在,还有谁不用衣架来晒衣服呢?
⑷“辣子当主菜”。“酸菜坛坛一排排”,这揭示了麻阳苗族食菜以酸辣为主的传统。但是“苗人的喜食酸味,当非生性好酸辣,或因苗疆处于腹地,距海太远,附近又无盐井,得盐颇不易”,所以“在无盐时代,只有多食酸辣以促进食欲,累世相传,至今虽已有盐,但仍保存好食酸辣的特性”。麻阳民间尚有“三日不呷酸,行(走)路打趔趄”,“一日不呷辣,行路滚下喇(坡)”的说法。
⑸“三个蚊子一盘菜”。麻阳习惯把蜂窠内已经长翅成型但尚未能展翅飞舞的幼蜂与蜂蛹一起煎炒,猛一看,长翅幼蜂似硕大无比的“蚊子”静卧碗中。
⑹ “鸡蛋串起卖”。“三月三,楂泡**”,每逢农历三月,漫山遍野的油楂树上,挂满脱皮后乳白色不规则球形的“楂泡”,质脆味甘,乡民多争相采集,以草根、藤蔓串之,一串串“楂泡”,远观活像串起来的“鸡蛋”。
⑺“花生煮起卖”。人们对“干吃”花生见惯不惊,对带着泥土香味还没有褪尽的“水煮”花生却不禁称奇。
⑻“茅厕树在大门外”。麻阳房屋多为建于平地的平房,结构当为“吊脚楼”变异,分两层,楼上堆杂物、或做客房;楼下住人,房间多铺“地楼板”;吊脚楼底层的厕所、畜圈、柴房移建屋旁,与住房分开。
⑼“门槛过膝盖”。麻阳气候湿热,山中多蛇虫,人为蛇虫所害,人与蛇虫同眠,时有发生。故住房串联屋柱的“地脚枋”宽盈尺,离地约半尺(常镶以“地线岩”封闭),装木壁时,门槛常另镶约3寸高木枋,合计约60cm高。


0

2011-1-8 19:54 回复

t谭文
22位粉丝
2楼

⑽“斗笠当锅盖”。麻阳每逢节日又多喜蒸米做粑,如“过社”的社饭,端午的粽粑、桐叶粑,重阳的糍粑、桐叶粑,保冬节、过年的糍粑、“印盒粑”等,所以苗家多置有圆筒状甑桶。甑桶普遍巨大,直径常达两尺有余。有竹质甑盖,呈圆球盖状,似遮雨工具斗笠。
⑾“马路当大街”。麻阳建县至明清时代,由于经济处于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经济,加之兵燹频仍,因此商业发展迟缓,市场交易时间短,时至1982年,麻阳的圩场设施,仍很简陋,甚至“以路为市”。
⑿“背着孩子谈恋爱”。“背”,乃麻阳土语,意即“怀”。反映的是古代苗族“坐家”婚俗。
⒀“喊妈叫奶奶”。麻阳盘瓠后裔一直保留着自己的“蛮夷”土语,特别是在日常称呼语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嘎婆”(外婆)、“嘎公”(外公)、“满满”(祖母)、“嬢娘”(婶娘、姑姑)、“亚亚”(伯母)、曼曼(叔叔)、“大大”(哥哥)等。
⒁“婆婆爬树比猴快”。历史上,麻阳苗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得不回到狩猎、采集的人类初期生产状态,以获取生存的必要食物。由此,麻阳苗族女性,不仅能胜任重体力农活,尤其擅长的是活跃于山林,发挥其特有的身体灵巧的特长。
⒂“小猪扛起卖”(“小鸡扛起卖”)。麻阳苗民发明了一种实用多山环境的专门用于肩扛的工具“肩架”,即以两根分杈树干或两根圆木条上端扎“杈”,两“杈”等肩宽,上固定木板或厚树皮做成的不规则“圆槽”,“槽”中放需搬运物品。苗区习惯买卖“架子猪”(三十斤左右),常用“肩架”扛至市集(也常常在“槽”中绑一圆柱状大竹笼,里面放多只鸡、鸭、鹅之类家禽,以方便搬运)。
⒃“猪比狗跑得快”。养猪是麻阳农家的主要家庭副业之一。昔日麻阳民间有“一条婆娘一条崽,一栋房子一条猪”的说法。麻阳山区居民习惯于“放养”禽畜,牛、猪、鸡、鸭、鹅等,大多放野外自由觅食。“牧猪”,是麻阳特有的风景。长时间在野外奔跑,麻阳农家猪,肉精而筋紧、腿壮而有力,可谓“身轻如燕”。
⒄“三脚架架摇不得”。缘于祖先崇拜。麻阳苗家多在堂屋、灶前的火炉塘设有三角架,用于架铁锅、鼎罐以煮饭、炒菜、烧水。相传,三脚架乃三位祖先变化而来,如果未经祷告摇动或踩踏,则是对祖先的极度不敬,会给主人带来无妄灾祸。
⒅“门槛坐不得”。缘于原始“血忌”传统。原始社会人们认为“血”中存在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灵魂、一个左右人类生死的“魔力元素”,由此人类形成了一个关于“血气”的生命观念。“视血为忌,见血为避”,特别是对女性处女膜出血的恐怖。经历过几千年血与火的刀剑恐怖和大量族人倒在血泊里的事实后,麻阳苗民和其他地区的苗民一样,对“血气”无疑会产生极端的恐怖和极度的忌讳。在象征安全和依靠的家中,对于有“防护”意义的“门槛”就表现出严格的“血忌”传统观念——“门槛坐不得”——他们认为妇女坐了门槛,就会辱没家神,会使主人家破财绝嗣。

❾ <红楼梦>和<水浒传>各其中1人物介绍

林黛玉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用“造化钟神秀”的诗句,来形容东岳泰山的壮美在他心中引起的惊奇。意思是说: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上了。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宝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由于黛玉心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她确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但是,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其实,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我们实应改变“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偏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

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

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像的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所有才女。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林黛玉在贾宝玉眼中美若神仙似的,但要知林黛玉的外形美是如捧心西子那样的病态美;她自尊性很强,其实是以自尊掩饰自卑;她经常表现为小心眼,但小心眼背后有坦诚;她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似的求爱的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林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她性格上虽有缺点,但掩盖不了她叛逆是想的光芒。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鲁智深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梁山泊步军头领,一百单八将之十三。
鲁智深的出身及绰号:
鲁智深,原名鲁达,宋渭州经略使种师中帐下提辖官,生得身长八尺、腰阔十围、面园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为人性如烈火,好打抱不平,因三拳打死镇关西,为避祸出走,后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为僧,因背上刺有花绣,故此江湖上人送绰号“花和尚”。
鲁智深上梁山的缘由:
九纹龙史进大闹史家庄后,为寻师父王进来到渭州,先后巧遇开手师父李忠和提辖鲁达。史、鲁二人一见如故,相约来酒楼喝酒。正高兴间忽隔壁有人啼哭,鲁达不快叫来金氏父女,问明愿因,方知金女被本地恶霸郑屠霸占,鲁达大怒,便要去找郑屠算帐,被史、李二人劝住,三人赠银两给金氏父女。次日,鲁达先送走金氏父女,后来到状元桥下找到郑屠,借故与其动手,三拳将其打死出走,在雁门县重遇金氏父女,得其婿赵员外引荐上五台山文殊院剃度为僧,法名智深,因两次酒后闹事不容于僧众,携智真长老书信往投汴京大相国寺,于路先在桃花村醉打小霸王周通,后与史进重逢火烧瓦罐寺杀死生铁佛。来到东京后被派往菜园,倒拔垂杨柳,镇服众泼皮,演武时遇林冲结为好友,林冲遭陷,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下林冲。后遇杨志,并与曹正等人夺得二龙山。三山聚义大战呼延灼后,同上梁山。天文石碣位居天孤星,为一百单八将之十三,成为梁山泊步军头领。
鲁智深的结局:
鲁智深上梁山后英勇善战,反对招安。梁山归顺朝庭平定辽国后,鲁智深重上五台山谒见智真长老问询前途,智真长老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后来,鲁智深果然擒得方腊大将夏侯成,并亲手抓获方腊。在回京途中,在杭州恰逢钱塘江潮信大至,鲁智深想起长老之言,问明“圆寂”之意,沐浴更衣,焚香打座,圆寂而逝。朝庭因其有擒获方腊大功,加赠鲁智深为义烈照暨禅师。
鲁智深善使的兵器:六十二斤水磨镔铁禅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