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佛法是否不承认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的来源是绝对的因为缘起
如是因,如是果。这是佛教讲的因果。也就是说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但是果报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有的很短,有的很长,长到好几生好几辈
㈡ 圣贤教育陈大惠演讲录 全文
这是一本书。只能给出简介和目录。《陈大惠圣贤教育演讲录》是从陈大惠老师的多次授课中,撷取精华,供养大众。目录如下:文若其人,见文如见人(任登第)
第一讲
传统文化与吉凶祸福
传统文化的力量有多大
趋吉避凶的关键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祸患的先兆——傲慢
钱是有吉凶的
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第二讲
中国人的价值观
善恶就在一念间
老祖宗为什么不发展高科技
更快、更高、更强的后果
竞争是苦难的根源
神奇的水结晶
价值观是民族的命脉
崇洋媚外的后果
你会吃饭吗,你会睡觉吗
第三讲
人与人相处的自然规律
人人都有五种身份
父子有亲
善因必得善果
人人本有一颗纯净纯善的心
孝亲是爱的原点
长幼有序
夫妇有别
为何“女子无才便是德”
孔子歧视女性了吗
怎样找男女朋友
第四讲
人生第一课:半盆热水治天下
孝养父母是头等大福
父母的爱最圆满
国泰民安离不开孝道
洗脚洗出合家幸福
有敬才有孝
人生的最高享受
不花钱的长寿药
父母最需要的是你
半盆洗脚水的无量智慧
第五讲
富与贵是怎么来的
他为什么能成为亿万富翁
财富怎样才能长久属于你
形象善能感召来财富
德行是一切幸福的根源
借钱享受损福报
富裕之后还要有尊严
什么是中国人的样子
基辛格最佩服的中国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真正值钱的是人
为何当代缺少大师
第六讲
色情泛滥对现代人的伤害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正解
肾精是生命最精华的浓缩
红颜为何是祸水
纵欲,五脏失去滋养
着装性感也能伤着别人
西方价值观刺激人欲望
纵欲易患三种顽疾
性亢奋是好事还是坏事
纵欲导致妇科重症疾病
刺激带不来真正的幸福
附:为什么不可纵欲
——陈大惠老师对话中医女博士
第七讲
教孩子的学问
分辨传统文化学校的办法
家长能来考老师吗?
孟子选择学生的智慧
如何找到好老师
学好人生的基础课
教育孩子的方法应灵活掌握
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
第一次就把孩子教对
问起对,视勿移
动静相结合
教育是灵活的
反思夸奖的作用
教育不能与社会相隔离
劳动培养孩子的品质
反思西方价值观
教育孩子也要分次第
给孩子打基础的时候要谨慎
以孩子能否接受为前提
孩子为何任性
性格分裂的由来
吃软不吃硬是怎么教出来的
自杀率高的原因所在
伦常第一等重要
生活常识教育比较缺乏
建议开设“常识教育频道”
安全教育是基础
要重视生活细节
生活常识关系到吉凶祸福
好孩子全凭父母德行来感召?
附录
企业和社会最大的问题如何化解
——2008年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演讲摘要
㈢ 047佛教教育短片 念佛为什么要行善
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种善因一定得善果”,这是事实,绝对不是假的!
1 世出世法总离不了因果的定律,学佛的同修,大概都能接受因果定律的说法。“种善因一定得善果”,这是事实,绝对不是假的!
2 凡事有因有果,我要善果,一定要种善因;不种善因,希求得善果,在佛法里讲“无有是处”!我们看到人家发财了,学佛的人绝不羡慕,为什么?晓得他过去世当中多行财布施,他种的这个因,现在他自然得到。
3 想发财的人很多,天天在那里想,他能发吗?发财毕竟还是少数人。纵然用非法手段得来的财富,还是他命里头有的。譬如抢劫银行,他抢了几千万,我们去抢,抢得到抢不到?抢不到!可见你命里没有,抢都抢不到。
4 命里面没有,一抢马上就被人抓去;能抢得到,还是他命里有的。他命里有,不抢,他还是会得到那么多,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所以古人说,真正懂得因果报应,“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所以一定要懂得因果报应。
5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过去世我造的是什么因,我这一生当中享受的就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来生果报怎么样,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就是。
6 “种善因一定得善果”,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为一切众生真实的幸福去着想,你来生的业报一定非常殊胜。要知道,我们一生的受用是自作自受,与任何一个人都不相干!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就各得其所。
7 你这一生如果生在富贵家庭,或者你从事的行业发财致富了,你会安于富贵;如果生活很贫困,你也会安于贫贱,为什么?晓得这是自己过去世修因的关系,对于富贵人不会羡慕,他种的这个因,应当受这个果报,我没种因,不会怨天尤人。
8 懂得因果报应,那就快乐,知足常乐;不懂得因果报应,生活就很苦!真正学佛的人,相信因果报应,懂得守本分,懂得去种好因。“种善因一定得善果”,天天种好因的人,内心仁慈,一片祥和,他怎么不快乐?
㈣ 西游记第十一回的主要内容,必须200字以上,求。
回答:西游记第十一回的主要内容:《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萧瑀正空门》这一回主要说阎王派了判官送唐王直至那超生贵道门后便走了。于是唐太宗还魂后,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剂,连进了数次粥汤,心[神都得到了恢复,被众臣扶入寝室。第二天,唐太宗派刘全给阎王敬送瓜果,待刘全回到人间后终于妻子团聚。唐太宗登朝宣布大赦天下,严禁毁僧谤佛。于是众人推举唐僧主持水陆大会,太宗同意了众人的意愿派选唐僧主持。
㈤ 佛教重点强调“因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如果行善积德自然得到善果,自己不积累福报求佛肯定也没用。对
佛教重点强调“因果”····这句不对 佛法是讲道理
佛法 是教育世人的 而不是保佑的
佛法教育世人 积累功德 功德可以化解业力 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㈥ 四个字教育理念
俭以养德。
在明朝,有一个人叫罗洪先,他特别有才华,二十多岁就高中状元,他为人正直,因看到官场黑暗腐败,感念人生之无常,于是辞官隐居,断然出家,世称“状元和尚”。他出家后,假装愚钝,甘心承担最苦的杂役,劈柴挑水无所不做,以此来磨练自己的心性十三年之久。
他出家前原有妻室,并育有一子,此时儿子已经长大也高中状元,父子都中状元,是很不容易的。一时传为佳话,此时妻儿很相信他,无奈他出家后音信全无,无从寻找。
可能是亲人的思念真切的缘故吧,有一天状元和尚忽然起了回家探亲的念头,于是返回家乡。到了儿子的状元府邸门前,仆人以为是和尚化缘的,便入室禀告夫人,夫人生性善良,让仆人施米一斗;状元和尚未接受,希望求见主人。仆人认为和尚贪心,又报夫人;夫人又让仆人施钱一贯。状元和尚还是不收,即索纸笔,题诗一首:“斗米千钱我不收,十三年返故乡游。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仆人将诗稿入呈夫人;夫人见后惊讶万分,急带跑出门外,但和尚已经离去。夫人即刻派人四处寻找,再也不见人影。
这首诗非常适合现在的很多家庭,一家人都为了孩子而奔波,年轻时说:等孩子和大了就轻松了。等孩子长大了,又操心孩子的孩子,没有轻松的时候。
每个家庭都在付出所有去培养下一代,可是下一代却不尽相同。除了与家庭的贫富、文化等有关系之外,也是这个孩子本身的福报够不够的问题。所以父母不仅仅是为孩子的将来付出努力,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孩子积攒福报,这样才是解决了源头问题。孩子本身能够明白善有善报,多做善事,也会带来善果。如果能够有缘份修习佛法,将会给人的一生带来莫大的助益!
现在比较流行办“满月洒”、“成人酒”、“圆锁宴”等等,有条件的一请就是几十桌,满桌子的生命,要为了孩子的这个生日宴会而丢失生命,此时你觉得这笔命债是算在谁头上的呢?做为父母,要明白如何为孩子积攒福报,如何是为孩子好?这也需要理智的去学习,去思考。
儿孙自有儿孙福,天下的父母还是要为孩子尽量多积攒福报,做有善因之事!
假设这个人,福报只有十万,如果父母从小就疼他,给他好吃好喝,靠钱买学校给他读书。大学毕业前,他已经花了十万。
那他毕业后,去赚钱就很辛苦。因为福报从小就花完,很可怜。所以大学生给小学生打工,老板很多都是没有文化的,但不能瞧不起他们。他们有福报。没有文化不会饿死,没有福报那就衣食都不能丰足。
教育孩子上,不要给他花太多的钱。花的是你的钱,损的是他的福报。很多人小时候很风光,到了长大了,就可怜了。把福报风光掉了。古人讲,要培养老来福报,年轻不要享受福报,把老年的福报都拿来享受。
教育孩子,要懂得寻根。孝顺好父母了,孩子自然听话。顶撞父母,以后孩子就顶撞你。
宇宙规律中,很多都不能代替。小孩的福报损了,他得自己去慢慢培,你没有办法代替的。越是关心孩子,这个孩子以后就很难有出息,太关心了,关心到了牵挂,把他的福报都损了。他以后就要在艰苦中好好培福报了。
那福田中,长辈前辈都是我们的福田。我们要恭敬长辈和前辈,以后我们当了长辈,后人才会恭敬你。
我们要照顾长辈,胜过照顾晚辈。现在人,都关心孩子胜过关心父母,以后孩子长大了,他生孩子了,也是关心孩子胜过关心你。
古人讲的,不要留钱给孩子,孩子有出息,他能自力更生。孩子没有出息,你留钱给他,他容易败坏。
那要留什么呢,留阴德,我们好好做善事,言传身教,儿孙自然得福报。把钱存在阴德的银行,是最好的,福荫后代。
见过许多人行善积德,吃斋念佛,后代都很好。弘一大师的父亲被当地称为李善人,虚云和尚的父亲也被称为萧善人。
有福德的人,自然能感召有福德的子孙。天道是公平的,古人讲的,富不过三代,意思是德行不好,不可能一直富贵下去。富人会变成穷人。那穷人慢慢努力,德行好了,福报上来了,就变成了富人了。这就是因果规律,能量的守恒。
富人都喜欢给孩子花很多钱,提供很好的教育。世间的教育虽然也很好。但最好的教育,还是福德的教育。
给孩子福德教育,甚过知识和技术的教育。
让孩子受苦,让他在逆境中成长,将来才能顶天立地,父母真想为孩子积福报,有多余的钱,拿去布施做善事,积累阴德,
许多人留了许多钱给孩子,都给孩子败坏了,让孩子娇生惯养,结果孩子就不听话。要让孩子受些苦,是为他积福报,是好事!
让孩子积累福报的方法
父母是根,儿孙是枝叶。父母不受孝顺供养,则根断树枯;父母受孝顺供养,则枝繁叶茂,子孙福厚,源远流长。
佛陀告诉大家,修世间法(工作、考试、财富、姻缘、人缘、地位、身材高等等做人的福禄寿喜康),要从孝顺供养父母师长里修。
我们的供养一定不要集中在下一代,一定要放在上一代。眼睛放在上一代,下一代一定有大福气。眼睛放在下一代,下一代不会有福气。如果我们能够从小孩子出生开始,就孝顺我们自己的父母,每天都让小孩子看到并且学习— 那么小孩子将来福气会非常大。
反过来,如果我们把眼睛放在下一代,不管不顾上一代,薄我们的父母,厚我们的小孩,那么小孩的福气是很差的。这样也会造成一个后果,就是将来小孩做了父母,也不管不顾我们,只关心宠爱他的孩子。我们可以观察任何香港富豪的小孩子,对待父母祖上的态度——毕恭毕敬,不抵触顶撞半句。这是积累大福分。怀孕起就示范小孩孝顺父母,小孩的福气会很大。
任何时候都要记住:把自己压得低,是真正的尊贵,将来也一定会得到尊贵的果报—压低自己才能像大海一样把自己放在低地势,汇聚百川福德智慧。
其他还有过生日初一十五帮助孩子放生,用孩子压岁钱做善事,印经书,多引导孩子自己去做,平时路边小虫子要爱护,吃饭饮食服装要节约,身口意都要善,多去孝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总的来说做好弟子规,我们父母要身体力行哦,随缘做善事,阿弥陀佛。
㈦ 学佛既然要眼中心中皆放下,为何又要求善因善果 到底是放下还是追求
因果教育是佛法的必修内容 他说明了 宇宙规律的一种现象 也是众生一切烦恼 习气的因缘 根源 不能不说 佛法只是解释了这个过程 好坏众生一看就明白了
再有凡事看发心 发愿 修小乘的 自我修正 自律 大乘佛法 修菩萨行 积累福德因缘 是必然的 必然不能够有大量的资源使用 发心不同
㈧ 自来处而来,去处而去.佛在心中,心中有佛.结善因结善果,人是未来佛,佛是过来人.河南开封尉氏七里河观音庙
个人理解:佛教讲的是因果循环,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得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