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分类 » 灿言口语表达教育加盟
扩展阅读
就是泰火锅加盟费多少 2025-09-11 02:41:25
加盟店财务结算流程 2025-09-11 02:27:58
武清中通加盟电话 2025-09-11 02:26:49

灿言口语表达教育加盟

发布时间: 2021-06-22 16:31:19

Ⅰ 如何理解演讲的口语表达艺术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它的主要形式是“讲”,即运用有声语言并追求言辞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同时还要辅之以“演”,即运用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乃至一切可以理解的态势语言,使讲话“艺术化”起来,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演讲表达的主要特点是“讲”,对演讲者来说,写好了演讲词,不一定就讲得好,正如作曲家不一定是演唱家一样。有文才,善于写出好的演讲词的人,不一定有口才,不一定能讲得娓娓动听.真正的演讲家,既要善写,还要会讲,即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口才比文才更为重要.如果演讲者讲话哼哼哈哈,拖泥带水,“这个”“那个”的一大串,那么,即令有超凡脱俗的智慧,有深刻广博的思想内容,也无漳于事.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而且还要有出众的口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口才,往往是经过严格的口语训练培养出来的.演讲口才的训练,不仅要勤练、苦练,而且要巧练.要练习得法,摸清规律,掌握要领。朗诵和演戏是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综合运用的最佳形式。一、口语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 演讲的语言从口语表述角度看,必须做到发音正确、清晰、优美,词句流利、准确、易懂,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一)发音正确、清晰、优美 以声音为主要物质手段的,语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准确地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悦耳爽心,清这优美.为此,演讲者必须认真对语音进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达到最佳状态。一般来说,最佳语言是: (1)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 (2)清亮圆润,即声音宏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3)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 (4)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的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演讲语言常见的毛病有声音痉挛颤抖,飘忽不定;大声喊叫,音量过高;音节含糊,夹杂明显的气息声;声音忽高忽低,音响失度;朗诵腔调,生硬呆板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 要达到最佳语言效果,一般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1、字正腔圆 字正,是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音响亮,送音有力。读音要符合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的标准,严格避免地方音和误读。如将“鞋子”说成“孩子”,将“干涸”说成“干固”等。读错、讲错字音,一方面直接影响听众对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整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演讲者的声誉和威信,降低了听众对演讲者的信任感。 腔圆,即声音圆润清亮,婉转甜美,富有音乐美.要发音响亮。演讲时齐齿呼音节(i和i开头的韵母)与撮口呼音节(ü或以ü开头的韵母)发音时由于口腔开合小,共鸣腔不大,音发出来不亮。要尽量在备稿时换成开口呼音节(a或以a开头的韵母)与合口呼音节(o或以o开头的韵母).如把“至”改为“到”,把“与”改为“和”。 2、分清词界 词分单音节和多音节。单音节词不会割裂分读,而多音节词则有可能割裂引起歧义。例如:“一米九个头的冯骥才伫立在空荡荡的山谷里.”这句话中的“一米九个头”本意是“一米九的个头”念时应为“一米九--个头”,如果词界划分不当,很容易弄成为“一米--九个头”,把“个头”(身材)一词割裂为“个”(量词)和“头”(名词)两个词,因而产生歧义。演讲者如出现这种错误,便会令人忍俊不禁。 3、讲究音韵配搭 汉语讲究声调,声调能产生抑扬急缓的变化,本身就富有音乐美.好的演讲,平仄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显得悦耳动听。(1)双音节化。语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表达意义复杂、深刻,如果能改成双音节就明白、通俗些。且双音节响亮明朗,有顿挫变化,易于表现语言的音乐美。 (2)注意押韵。如果在适当的地方,有意押韵,更能产生一种声音的回环美与和谐美,讲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似有散文诗的风韵。 (3)平仄相间。汉字一字一调,高低升降,起伏变化.做为平声字的阴平、阳平变化不大,比较稳,易听清楚;仄声字的上声、去声变化大,声音短促,音感强烈.二者要相间配合,使音节起伏变化。此外,恰当地运用象声词和叠声词,进行渲染烘托,也能收到声情并茂的功效。 (二)词句流利、准确、易懂 听众通过演讲活动接受信息主要诉诸听觉作用。演讲者借助口语发出的信息,听众要立即能理解。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较明显的差距。有人说,书面语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语则需立即被听懂。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具有以下特点: 1、句式短小。演讲不宜使用过长的句子。 2、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词语和一些较流行的口头词语,使语言富有生气和活力; 3、不过多的做某些精确的列举,特别是过大的数字,常用约数。 4、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个人倾向的词语,诸如“显而易见”“依我看来”等等,并且常常运用“但是”、“除了”等连接词,使讲话显得活泼、生动、有气势.当然,讲究表意朴实的口语化,绝不能像平常随便讲话那样任意增减音节,拖泥带水,吭吭巴巴,这样便损害了口语的健康美,破坏了语言的完整性。 (三)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语调是口语表达的重要手段,它能很好地辅助语言表情达意.同样一句话,由于语调轻重、高低长短、急缓等的不同变化,在不同的语境里,一般来讲,表达坚定、果敢、豪迈、愤怒的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语气急骤,声音较重;表达幸福、温暖、体贴、欣慰的思想感情,语气舒缓,声音较轻;表示优雅、庄重、满足,语调前后尽弱中间强.只有这样,才能绘声绘色,传情达意。 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切合思想内容,符合语言环境,考虑现场效果。语调贴切、自然正是演讲者思想感情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所以,演讲者恰当地运用语调,事先必须准确地掌握演讲内容和感情。 二、口语表达技巧的训练 (一)语音训练 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发音效果,必须加强语音训练.“声乃气之源”,发音的基础之一是呼吸。响亮、动听的声音与科学的呼吸训练是分不开的。演讲者要善于掌握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地控制气息。一般来讲,采用胸膛式呼吸较好,这种呼吸是通过横隔膜的收缩和放松来进行的,气量大,能为发音提供充足的动力。平日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为正确地吐字发声打好基础。 吐字发音要做到音节正确、准确,完全符合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戏曲艺术所谓的“吐字归音”训练,其目的就在于美化音色,使字音纯正、清晰、响亮、圆润,富有表现力。它要求发音时咬准字头(即读准声母),吐清字腹(即读清韵头、韵腹)和收准字尾(即读准韵尾).“吐字”时,发音力量集中于“字头”上,“归音” 时要读准每个音节的韵尾,即要求“到位”。总之,发音时要正确把握每个音节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演讲者平日要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同时为了做到语句流畅,干净利落,出口成章,可根据自己的发音难点,选择一些绕口令和有一定难度的语言片断,进行快口训练,力求做到吐字准确、快速、流畅,快而不乱,语气连贯,不增减词句。 音量大小变化有利于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演讲者要学会准确地控制和把握音量大小的变化.在情感激荡的地方,意思重复之处,音量要大些,反之则要不些。音量大不变化要自然、流畅,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音量大小变化也要恰当、适度,不能大到声嘶力竟,也不能小得无法听清。此外,演讲者平时还要学会准确把握高音、中音、低音的运用规律,以便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高音具有高亢、明亮的特点,多用来表示惊疑、欢乐、赞叹等情感;中音比较丰富多采,多用业表示舒缓的感情;低音则比较低沉、宽厚,多用来表示沉郁、压抑悲哀之情.这些训练最好是通过朗诵进行。附:发音优美的生理控制(摘自《演讲艺术全书》P378) 科学的发音取决于科学的运气,有些演讲者时间稍长点就底气不足,出现口干舌燥、声音嘶哑的现象,此时,只得把气量集中到喉头,使声带受压,变成喉音。 “气乃音之帅”气息是声音的原动力,科学地运用运气发音方法可以便声音更加甜美、清亮、持久、有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平时要加强训练,掌握胸腹联合呼吸法.其要领是:又目平视,全身放松,喉松鼻通,无论是站姿还是坐式,胸部稍向前倾,小腹自然内收。 吸气方法是:扩展两肋,向上向外提起,感到感到腰带渐紧,后腰有撑开感.横隔膜下压腹部扩大胸腔体积,小腹内收,气贯“丹田”.用鼻吸气,做到快、缓、稳。 呼气方法是:控制两肋,使腹部有一种压力,将气均匀地往外吐,呼气时用嘴,做到匀、缓、稳. (二)语调训练 语调包括停顿、重音、升降、快慢等要素.语调训练是口语表达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演讲者应在这方面加强训练。1.顿挫 在口语表达中,停顿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一般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语法停顿既能满足演讲者自然换气润嗓的需要,也能使演讲的语句、段落层次分明。语法停顿一般用标点符号表示出来,按标点停顿,但有时在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之间、较长的联合成份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也可作适当停顿。这种停顿往往是为了强调某一观点或突出某一事物。 感情停顿是为表达复杂或微妙的心理感情。感情停顿常常以拖长音节发音,欲停不停或适当延长时间来表现,并且常常辅之以体态语言,使感情表达得更加自然清楚。 有时,为了加强某些特殊效果或应付演讲现场的某些特殊需要,演讲者常常采用特殊停顿,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前面所提到的英国政治家赖白斯在伦敦一次参事会上就劳动问题演讲时,中途突顿七十二秒的事例。这种根据表意需要面是设计的特殊停顿,可谓匠心独具,高人一筹,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仿效这种作法的还有一例:有次演讲比赛,一位女士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一道醒目的标题__论坚守岗位,便走下讲台,扬长而去.这时,全场听众哗然,焦急、气恼、猜测、议论,大家莫名究竟.大约过了三分光景,演讲者再次登台,诚挚而郑重地说:“同志们,如果我在演讲时离开是不能容忍的话,那么工作时间纪律松弛,玩忽职守,擅离生产岗位,难道不应该受到谴责吗?我的演讲完了。”这时,听众恍然大悟.评比结果,她以超常的演讲表演和精巧的构思赢得了一等奖。 一般来讲,在列举事例之前,略作停顿,能引起听众独立思考;在作出妙语惊人的回答之后,稍作停顿,可使人咀嚼回味;在讲出奇闻轶事和精彩见解之后,在听众赞叹之余,特意停顿,可加深听众印象,引起联想;在话题转移之际或会场气氛热烈之时,稍稍停顿,可加深听众记忆,给听众以领会抒情之机。同时,恰当的特殊停顿,也可以使演讲者本身赢得调整情绪的时机。 (详细内容参见《普通话朗读技巧》讲义) 2、轻重 在演讲时,人们常常把某些词语讲得比一般词语重些或轻些,这样便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若按声音强弱划分,重音可分为轻读型重音和重读型重音。若按表现思想感情、内容重点或句子语法结构来划分,重音可分为感情重音、逻辑重音和语法重音。 (详细内容参见《普通话朗读技巧》讲义) 3、抑扬 语调大体可分为四种,即平直调、高升调、曲折调、降抑调。 (详细内容参见《普通话朗读技巧》讲义) 4、缓急--弛缓结合 语速的变化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正常谈话,每分钟讲大约120-150个字。演讲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则听众难听懂,二则也使人产生怀疑,认为演讲者怯场。因为人们胆怯时往往语速较快。当然讲话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给人以愚笨、迟钝、缺少教养的感觉。初次上场的演讲者容易犯的错误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式的噼里啪啦”,一个调子,一个速度。他们提醒自己“慢慢”后,又趋于慢得平坦,没有变化。演讲的速率不能总是“一崭齐”,要做到急缓有致。演讲的速率一般可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 。语速 适合的内容 适合的环境 适合和心理情绪 适合的句段 适合的修辞手法 快速 :叙述事情的急剧变化;质问斥责,雄辩表态;刻画人物机智、活泼、热情的性格; 欢快,紧急命令,行动迅速,热烈争执; 急促,紧张,激动,惊惧,愤恨,欢畅,兴奋; 不太重要的句段; 排比,反问,反语,叠声。 中速 :一般性说明和叙述感情变化不大感情。平静、客观、 一般句段、 一般陈述。 慢速 :抒情,议论,叙述平静、庄重的事; 幽静,庄重; 安闲,宁静,沉重,沮丧,悲痛,哀悼; 重要句段; 比喻,引语,双关,对偶,粘连。如:是啊,雕塑家奉献美,有了大卫,维纳斯;音乐家奉献美,有了《英雄交响曲》、《国际歌》;科学家奉献美,有了卫星,导弹,宇宙飞船;工人奉献美,有美的产品;农民奉献美,有美的食粮;教师奉献美,有造福于人类的满园桃李……而军人,军人也在奉献美,奉献美的生活,美的社会,更奉献个人的利益、生命和家庭。于是,军人的美便在牺牲中崇高无上,便在奉献中灿烂夺目! 军人与大山为伍、与蓝天做伴、与碧海相随;军人整齐、和谐;刚毅、威严;军人勇于牺牲和奉献.作为军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吴忠祥,美在军营,美是军人! 演讲语速要做到快慢得体,缓急适度,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张弛自然,错落有致.这样,便能显示出语言的清晰度和节奏感,使演讲具有音乐美.长时间的快会“供过于求”,引起烦躁,听众不易全面了解内容,理解感情;太慢则“则过于求”,听众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提不起来。5.节奏--起伏结合 对艺术来说,节奏是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规律、有节拍的变化。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一书中指出,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感情)的传达媒介。据此分析,演讲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结构的疏密松散,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演讲者的举止等要素的秩序、有规律、的节拍的组合,便形成了演讲的节奏。常见的演讲节奏有轻快型、持重型、平缓型、急促型、低抑型等。节奏类型 主要特点 适应范围 轻快型 :轻松,欢快,活泼,语速较快 欢迎词,祝酒词,贺词 持重型 :庄重,镇定,沉稳,凝重,语速较慢. 理论报告,工作报告,开幕词,闭幕词 平缓型 :平稳自如,有张有弛,语速 一般 学术演讲,座谈讨论 急促型: 语势急骤,激昂慷慨,语速快 紧急动员,反诘辩论 低抑型 :声音低沉,感情压抑,语速迟缓. 悼词,纪念性演讲 三、演讲语言的设计 (一)承上启下 演讲,尤其是赛事演讲,一般来说,选手都对演讲的开头、中间、结尾进行了全面完整的设计。不可能也不太好做过多的临场更改.但如果你能独辟蹊径,巧妙地承接上一位或前面几位选手的演讲话题,或是他们演讲中的观点、动作等进行引发,效果将非同凡响。这种临场性的引发会给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下面举几则实例:“刚才第八号选手已讲到国家税务工作人员的辛劳不被社会理解,我与他有同样的感觉。在这里,我愿与八号及全体参赛选手一起为我们神圣的税务工作,为税务工作者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人们的理解而欢呼!” “时代在呼唤,社会在呼唤,历史在呼唤,人民在呼唤!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势在必行,非常重要性!这是前面几位朋友发出的共同心声。对啊!……” “刚才有位先生在演讲中表演了一个双手合十,顶礼膜拜的动作,这让我想起了风行世界的佛教,想起了佛教的源远流长……” (二)少说客套话 有此演讲者演讲时喜欢说客套话.如“本来不想讲,可刘主任偏要我讲,讲不好,请大家原谅!”有些人和尚念经,套话迭出:“在……领导下,在……号召下,在……帮助下,在……关怀下,红旗如海歌如潮.”这些话语没有文有采,没有情感.还有些人由于习惯,或由于紧张,或忘记讲稿,总是“这个,那个;那个,那个;嗯,啊,吧……”这些赘语听来令人心烦。良好的开头语言要新鲜,忌套话、空话、老话、大话、假话、官话。有位演讲者这样结尾:“我的演讲就要结束了,此时我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耽误了了每个人五分钟,加起来就耽误了大家五百分钟。很对不起!”演讲的结尾应该感情充沛,语气铿锵,像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说的:“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未尽时戛然而止。”给人以振奋,给人以无穷的思味与不尽的遐思。 (三)从缓、平、稳开始 高乐基地论述写作时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与的。”演讲也是这样,演讲者应利用好语言的变化把基调定好,以引起听众良好的思维定向。一般来说,开始处要做到缓、平、稳,如果开始太高,到后来感情的强烈处就会声嘶力竭;过低,以后再突出高音就显得不和谐.基调确定好之后,切忌保持平坦进行,应该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前后照应,变化无穷。 例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却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开始,闻一多先生不是慷慨激昂,而是把语调表达得很深沉、平静,似乎把一切愤慨都埋藏在心灵的深处,以一种“忍”的感觉,为后面的爆发“蓄力”。接下去感情奔泻而出,慷慨陈词,气吞山河。 (四)起伏结合 “文似看山不喜平”演讲亦如此。据心理学家认为:人听讲话时的有意注意每间隔五至七分钟就会有所松弛。因此,演讲者要适度地注意演讲的起伏张弛,变化有度.这主要是从语言、内容、情感几方面去体现,语调要高低升降,速度要急促徐缓,声音要宏大精细,音色要刚柔多变,情感要跌宕起伏。产生这种效果的方法是:事实与道理相交,议论与抒情互见,严肃与轻松共存,快捷与徐缓交叉。如罗斯福的一次演讲。(《演讲艺术全书》P237) (五)事例亲切可信 “事实胜于雄辩”,演讲中如果没有典型、生动、感人的事例做依据,再动听的语言也是苍白、空乏的.有些演讲者总是喜欢列举一些人人皆知的名人趣事.似乎觉得只有名人的言行才有说服力.当然,名人事迹有一定力度,能收到“权威效应”.但是如果千篇一律,听起来就会叫人索然无味.另外这些名人一般不在我们身边,时间久远,地域遥远.听众容易产生“身外之物”“可望而不可及”之感,并以此产生逆反心态。因此,演讲中也可以举一些发生在身边的让人感到亲切可信的事例,它们具体、生动、实在、说服力强。

Ⅱ 看上去很美这部电影要表达什么样的教育意义呢

《看上去很美》是改编于王朔的同名小说,可以说,原著给张元提供了扎实的文学基础。张元的改编剧本也基本抓住了原著的精髓。

人生下来,就会历经自由人与社会人两种身份的交织与转变。自由人的成立,就是因为人是个体的客观存在,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社会人的成立,是因为人是依赖社会组织行为来达到生存。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就是幼儿园,那是真正的社会,因为血缘是可以宽容与放纵我们的欲望与自由的。

我们的方枪枪同学就被这个不会纵容他自由的幼儿园给吓哭了。这个幼儿园里,小方被训导了很多东西,比如吃饭、撒尿、拉屎,都有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规定内容。所以当李老师轻描淡写地说某某小朋友已经学会拉屎时,我们这些在电影院的大人们全发出了会心的大笑。

促进小方做好三规的还有代表质量的“小红花”。听话的小朋友,小红花就会多,不听话的小朋友比如我们的枪枪,就会是空白。但枪枪还没有到淡漠名利的境界,所以异化他的第一个东西就是小红花。

名利也是欲望之源,所以枪枪是郁闷的,因为在这个小朋友都学会三规的幼儿园里,枪枪的确是个异类,他被孤立了,这反而给了他自由成长的空间,他保持了自由的天性与反抗的精神。

(2)灿言口语表达教育加盟扩展阅读

方枪枪是个一直由奶奶带着的3岁男孩儿,一下子被当军人的爸爸丢进了幼儿园这个集体的环境里。生存的本能使他仔细地观察这一新环境并尽可能迅速地溶入这个新的社会里。慈眉善目的唐老师让他感到亲近,而不苟言笑的李老师则让他感到恐惧。小朋友们一个人一个性格,方枪枪试图接近他们、了解他们,本能地寻找着自己的盟友。他很快就和陈南燕陈北燕两姐妹成了朋友。

这个有着几百个三四岁孩子的幼儿园,是一个建立在奖惩体制下的集体主义小社会。孩子们为了得到成年人的赞许和同龄人的羡慕、认同,都努力遵守幼儿园的各种纪律,为自己争得更多的小红花。得到5朵小红花,即最多的小红花,是方枪枪的最大愿望,为此他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克服了各种各样的个人习性,但他总也得不到5朵小红花。

对于方枪枪来说,障碍越大,欲望则越强烈,他明里暗里都在使劲儿。但一个突发事件让方枪枪变了,变得内向了,也对小红花失去了兴趣。他更愿意和比他稍大一点儿的陈北燕一块儿玩,两人一块儿编故事,背着小朋友给他起外号、画像,一起篡改幼儿园的游戏和游戏规则。

Ⅲ 中国历代教育名家有哪些

绍兴在建城2500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中,有难以胜数的文化名人在中国文化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身影,一些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也深深地影响了绍兴乃至中国的发展进程。为隆重纪念建城2500年,充分展现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国爱乡热情,加快推进绍兴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中共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志办)、绍兴日报社、绍兴广电总台特组织开展“影响中国的十大绍兴文化名人”和“影响绍兴历史的十大事件”的评选活动。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杰出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的集大成者。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师事班彪。因生性耿介,不容于官场,罢职家居,用毕生精力著成《论衡》。该书开创了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了完整的无神论理论体系,奠定了此后整个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东临沂人,西晋末迁居会稽山阴。晋朝著名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酷爱悠游山水名胜,后来辞官归隐嵊州金庭。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位好友聚会于兰亭,写下世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被誉为法帖之冠,是中华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之象征。由此,兰亭成为历代书法家心目中的书法圣地;王羲之被后世奉为“书圣”。北京中华世纪坛40尊中华文化名人塑像中就有王羲之。

谢灵运(385~433),上虞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摹写山水的作家,被誉为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他的诗歌大部分描绘永嘉、会稽等地的山水名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对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出来,驱散了弥漫于诗界的玄学阴影,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领域。从此,优美的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唐朝在浙东形成了一条唐诗之路,也跟谢灵运有直接的关系。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永兴(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绍兴)。唐著名诗人兼书法家。他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被列于“吴中四士”。贺知章为人旷达豪放,常与李白、张旭等人饮酒赋诗,时称“饮中八仙”,并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和赞誉。在他告老还乡那天,玄宗亲率太子及文武百官到长安东门外设宴送行,成为中国文坛的千古盛事。其代表作《回乡偶书》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在我国众多“回乡”诗词中,要数《回乡偶书》流传最为久远和广泛。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创作最丰富的诗人,现存诗共9300余首。陆游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最突出、最重要的主题是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和请缨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他把这一主题通过优美的艺术手段,最鲜明、最深刻、最强烈地作了具体表现,显示了巨大的艺术力量,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王冕(1287~1359),字元章,诸暨人。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和篆刻家。他是元末诗坛最具写实倾向的代表作家,以自己的诗文来反抗封建贵族的统治,深刻地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面。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亦善写竹石。他画的梅简练洒脱,可谓“神韵秀逸”。他开创了画梅构图不疏不密之法。作品《墨梅图卷》诗情画意交相辉映,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他的画,对明清画坛影响深远,为水墨画打下了稳固基础。他能治印,文人刻印,以汉印为归,他首屈一指。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诸暨人。元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他志行高洁,被称为“元末三高士”之一。他在书法上融章草和狂草于一体,形成与风靡一时的赵孟頫书法迥异的奇诡清劲风格,对后世狂放派书家影响很大,后人尊之为“复兴章草的一代宗匠”;在文学上以其纵横奇诡的诗风独步一时,是元末明初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其诗诸体皆备,独自成家,被称为“铁崖体”,其中又以古乐府成就最高,史称“铁崖乐府”。

马欢(生卒年不详),字宗道,信奉回教,会稽人。明代著名航海家、翻译家,中外文明交流的杰出使者,也是世界航海史上功垂千古的先驱者之一。他通晓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曾作为船队翻译三次随郑和下西洋,辅佐郑和代表明朝政府与伊斯兰国家开展广泛友好交流,并完成中国历史上首次官方性质的麦加朝觐。他用40年心血著成《瀛涯胜览》一书,记载了亚非20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成为研究郑和下西洋、亚非地区历史和中外交往史的珍贵文献,极具学术价值。为纪念马欢卓越贡献,中国南沙群岛中一小岛被命名为马欢岛。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出生于余姚(时属绍兴府),后迁回本籍山阴。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学的杰出代表。其学说以构建新的行之有效的统治学说为旨归,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特色,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基本范畴,史称“阳明心学”。阳明心学集中国心学之大成,成为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儒学流派。数百年来,其影响已渗透到政治、教育、文艺等诸多学术领域,并影响到周边许多国家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显学之一,广受关注。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别号青藤等,山阴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曾投身抗倭战争。他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他是我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他的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影响极大,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他写的《南词叙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

刘宗周(1578~1645),字启东,号念台,山阴人。明代著名的儒学大师。曾讲学于蕺山书院,提倡“慎独”之说。他认为,明代中叶以后,以阳明为统领的心学弊陋日显,甚至走入歧途。于是,他竭尽全力对王学末流之缺陷进行补偏救弊,形成了以“诚意”、“慎独”为宗旨的儒学思想体系。刘宗周是宋明道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堪称理学(心学)的最后大师。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很大,对明末清初实学风潮的高涨和早期启蒙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诸暨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他是一位擅长人物、精工花鸟、兼能山水的绘画大师,与北方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他的人物画对后世影响最大,他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描绘人物,被列为“变形主义”画家。他一生笔墨四变,出神入化,被当代国际学者推为“十七世纪许多有彻底个人独特风格的艺术家中的第一人”。 陈洪绶绘画的艺术成就,充分体现在他的版画中,在中国版画史上具有卓越贡献,人称“三百年来无此笔墨”。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艺术批评家和“绝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艺术开拓了明代后叶由士大夫抒发性灵的闲适转型为平民感怀时世的忧患的道路。他历20余年编写纪传体明史《石匮书》220卷,后续编《石匮书后集》63卷。《石匮书》继承和发展了《史记》等正史纪传体的体例,人物列传既简炼,又细致入微。同时,史传语言大胆引进口语、俗语,把通俗化推向史著领域。这一体大思精的史学巨著为明清之际的学术文化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树起了一座巨大的丰碑。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人。清代史学家、思想家、方志学家,被梁启超称为“清代唯一之史学大师”。27岁就主持编纂《天门县志》。此后,由他主纂或协纂的地方志多达12部,著名的有《天门县志》、《和州志》、《湖北通志》等。他在总结前人修志得失、结合自己修志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系统、完备的方志学理论。其代表作《文史通义》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之一,被誉为中国方志学的奠基之作。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号悲庵,会稽人。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他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绘画笔墨放纵,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开海派画风之先河;篆刻熔古开今,兼取浙皖,创立独树一帜的“赵体”。在晚清艺坛上,他是一位“诗、书、画、印”四绝的多面手,是堪称一代宗师的中国1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

李慈铭(1829~1894),字法长,号莼客,会稽人。晚清著名学者、文史大家。少年时就以才气横溢而闻名遐迩,甲午战争失败后,忧愤咯血而卒。一生读书、著述之勤少有人能比,已汇集成书的集子将近50种,总字数在七八百万字以上。尤以《越缦堂日记》最受推崇,内容涵盖咸丰至光绪40年间的朝野见闻、文物变迁、风土民情及治学心得等,是研究清代历史和学术思想不可多得的典籍,有“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美誉。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绍兴人。著名诗人。1912年主编《绍兴公报》,1914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五四运动中,他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丏尊等合称“五四浙江四杰”。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作白话诗,是中国新诗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被称为是“五四以来中国用新诗写出农民疾苦的第一个诗人”。他创作的《卖布谣》经著名音乐家赵元任谱曲后流传全国。创作的早期白话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和僵化文言文的束缚。

杜亚泉(1873~1933),字秋帆,号亚泉,山阴人。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启蒙者。1900年赴沪创办亚泉学馆和《亚泉杂志》,开国人自办私立大学和自办科学杂志的先河。担任商务编译所理化部主任期间,编写或主持编写了上百种中小学教科书和科学读物,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他曾主编中国首部《植物学大辞典》和《动物学大辞典》;编写中国最早的理科课本《最新格致教科书》、《最新笔算教科书》和国文教科书《文学初阶》;首次翻译了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又译了《盖氏对数表》。他一生致力于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科学界先驱”、“中国启蒙时期典型学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塑像于中华世纪坛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山阴人。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戊戌变法失败后萌发教育救国思想,弃官归里,主持绍郡中西学堂,宣扬新学。1904年与陶成章等成立革命团体光复会并任会长。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对当时的教育体制进行渐进式改革。1917年至1923年任北大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支持新文化运动,使北大由传统的“官僚养成所”转变成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中国最高学府。1927年后,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1932年与宋庆龄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副主席。毛泽东誉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联合国授以“世界文化伟人”称号。塑像于中华世纪坛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

任光(1900~1941),笔名前发,嵊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音乐运动先驱,著名革命音乐家,被誉为“民族号手”。1917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1928年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1935年2月,由他配曲的电影《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成为中国首部获国际奖影片。1940年参加新四军,后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上百首歌曲,用音乐激励了无数国人投身救亡运动,尤以《中国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新四军进行曲》等经典歌曲经久不衰。

马一浮(1883~1967),字一浮,号湛翁,上虞人。现代国学大师、理学家、佛学家、翻译家、诗人、书法家。精通数门外语,是第一个把德文版《资本论》带到中国来的人。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研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称之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还工诗词,喜吟哦,人称他是“我国当今第一流诗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浙江大学教授,创作“大不自多”的浙江大学校歌。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是最后一个在中国设书院、讲义理之学之人。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周恩来总理曾称他是当代“我国唯一的理学家”。

范文澜(1893~1969),字仲云,绍兴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精通文学、经学、史学。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时,出版著作多本。著《文心雕龙注》,学界公认有关《文心雕龙》的辑注中“以范注最为详备”。1940年2月到延安,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主持编写中国通史。由他编写的《中国通史简编》上、中两册,是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的通史著作。1946年,又完成《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的撰写并出版。此书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开创性著作,是历史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他毕生从事历史研究,是现代中国史学界为数不多的大师之一。

董希文(1914~1973),绍兴县人。现代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青年时先后在苏州美专、上海美专等校学习。毕业后赴越南河内美专深造。1943年到国立敦煌研究所研究壁画。1946年受徐悲鸿之邀任教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绘画组副组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由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武昌起义》、《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等,尤以《开国大典》最负盛名。他创造了一种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貌,在绘画界掀起一阵“油画中国风”。董希文是受毛主席赞誉的油画大家,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十位当代大师之一。

竺可桢(1890~1974), 字藕舫,又名绍荣、兆熊,上虞人。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他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理和气象工作者,所编写的《地学通论》是中国第一本现代地理学著作。1928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开展各类气象研究工作,中国气象事业由此初具规模,并彻底结束中国领土和海域全部由外国人发布气象预报的历史。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立“求是”为校训。抗战开始,带领浙大师生西迁,被誉为“文军的长征”。在任13年间,以其卓越的治校才能使浙江大学不断发展壮大,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嵊县人。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研究经济学并获博士学位的学者。抗战期间,他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揭露、严厉抨击国民党的经济政策,被国民党监禁。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大、北大等校校长。1955年和1957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发言,阐述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人口控制理论,并被《人民日报》以《新人口论》为标题刊登。但遭到错误批判,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职务。1979年7月,恢复名誉,任北大名誉校长、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有《马寅初经济论文集》、《经济学概论》和《通货新论》等。塑像于中华世纪坛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

胡愈之(1896~1986),字子如,上虞人。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是中国当代新闻出版界少有的“全才”。1915在上海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后又与郑振铎等7人联名在《商报》上发表由其执笔给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书,被周恩来誉为“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大无畏壮举”。曾先后策划创办《文学》和主编《世界知识》等进步刊物,宣传抗日救亡。1940年,受党指示,赴新加坡任《南洋商报》编辑主任,开辟海外抗日宣传阵地,是著名的宣传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光明日报》总编、国家出版总署署长等职,为新中国的新闻出版、文字改革、外交事业、统一战线等工作,做出卓越贡献。

潘念之(1902~1988),又名枫涂,新昌人。我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早年长期从事革命活动。抗战时期,在重庆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工作,被称为“抗宣之母”。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从事统战和情报工作,并在上海法学院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参事室副主任、中共华东局统战部处长、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等职。他长期致力于法学与政治学基本理论建设与普及工作,一生著述颇富,贡献卓著,被誉为法学、政治学领域的开拓者,有“北张(友渔)南潘(念之)”之称。

吴觉农(1897~1989),上虞人。著名农学家、茶叶专家。曾留学日本,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论证了茶树原产于中国。在上海商品检验局工作期间,拟订了一整套检验茶叶的方法,创办了《茶报》。1940年,在复旦大学创立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科系。次年,在福建武夷山创办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任所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等职。他一生从事茶叶研究,为振兴中国茶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87年,集他一生学术、实践及经验编著的茶学集大成之作《茶经述评》问世。这是一部当代茶学“博大精深”的经典巨著。陆定一在该书的序言中称他为“当代中国的茶圣”。

谢晋(1923~2008),上虞人。著名电影艺术家。他一生拍摄了《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20多部优秀影片。他的作品紧贴时代、生活和人民大众,赢得广大观众的盛誉,为中国电影,尤其是现实主义电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撰写的《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一书,对许多电影导演和演员产生了巨大影响。他长期致力于中外电影文化交流,为推广传播中国文化倾注了满腔热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有突出贡献艺术家等荣誉,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终生成就奖。2009年,他入围“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