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比馒头老板是哪里人
巴比馒头老板是安徽安庆人。
1、刘会平,男,汉族,安徽安庆人。巴比馒头创始人。
2、刘会平是安徽怀宁江镇人,2018年上海巴比馒头创始人、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会平接受池州市石台县七都镇河口村的聘请,担任该村“名誉村长”
(1)上海刘会平包子加盟店扩展阅读
1997年,刘会平来到广西南宁,以5000元价格租了个门店,开始带徒弟做包子。2003年积累下自己第一个100万元,他拿出50万元注册公司,并投入80万元,在2004年投产自己的包子工厂。
到2005年,刘会平在上海拥有直营店。为消化工厂产能,从2005年开始发展巴比馒头加盟店,当年即发展58家加盟店。
“巴比”由刘会平先生于2003年在上海创立,专注早餐连锁经营、中式面点研发制造、新零售电商平台打造,坚持“工业化生产,全冷链配送,直营、加盟、团体供餐为一体”的商业模式。巴比馒头在北京、成都等城市也拥有数量不低的店面,目前已拥有超过2600家连锁店。
❷ 上海巴比馒头老总叫什么
1. 上海巴比馒头的老总名叫刘会平,他是安徽安庆江镇的人。
2. 在江镇,几乎每家都会做包子馒头这样的传统食品。
3. 我曾经考虑过加盟巴比馒头,但是加盟费用太贵了,没有15万元是开不起来的。具体的加盟费用包括1.3万元的加盟费,7.2万元的其他费用,以及3万元的保证金。
❸ 卖包子身价超20亿!中国“包子第一股”是怎么成功的
就在2020年10月12日,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饮巴比”,股票代码为:“605338”)登陆A股(上交所),发行价为12.72元,发行6200万股,较发行价大涨44%,股价为18.32元,对应总市值45亿元。
作为老百姓日常早点工程,包子、馒头每天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就是这些看似低利润、不太赚钱的行业,往往让人出乎意料,中饮巴比的上市,让创始人刘会平靠卖包子身价超过20亿,让不少人在羡慕中也略带感叹!
包子第一股上市与美企大规模破产
形成鲜明对比
其实就在前两天,一条文章登上热搜,《美国超500家大企业申请破产》与《国内“包子第一股”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形成鲜明对比,据标普全球市场情报统计,截至10月4日,美国今年申请破产的较大规模企业达504家,超过2010年以来任何可比时期的破产申请数量,申请破产企业中,消费、工业和能源企业占大头。
虽说同样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国内由于控制得当,让疫情损失降到了最低,再加上大力提倡经济内循环,和庞大的人口红利,让国内的企业得以快速恢复,当然,更多有远见的企业不仅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在疫情期间脱颖而出,这也证实了成功的企业永远不会坐以待毙。
就在疫情到来时,多少街边餐馆关门或倒闭,但中饮巴比门店超2000家,却依然在后疫情时期上市,可见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这也主要由于企业很早就以中式面点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主,不仅可以自行解决店铺食品供应,还可以直接销售速食产品,有效避免了传统餐饮门店单一售卖模式受到疫情的影响。
“坚持”这件事说了很久
只有成功的企业做到了
2001年,只有初中学历的创始人刘会平在上海南京路上开了一家刘师傅大包,谁也不曾想到这家彻彻底底的夫妻店,日后竟然成为了国内中式面点品牌的代表企业之一。
刘会平一直坚持在面点这条道路上前行,2003年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巴比馒头,而在当时除了卖馒头,也加入了包子、粗粮点心、粥品、饮品等,虽然客单价只有10-20元之间,但逐步成为江浙沪地区有名的早餐品牌。
在学习了麦肯模式后,建中央厨房,统一加工馅料并配送到店,让食料供应更加安全可靠,并在2005年正式开始加盟模式,截止2019年全国门店总数2931家,其中16家直营,其他均为加盟,这也有效减少了自营的风险。
2010年中饮巴比正式成立,拥有“巴比馒头”、“中饮”等多个国内中式面点品牌,并且以“连锁门店销售为主,团体供餐销售为辅”的中式面点速冻食品制造模式,公司增加专业从事中式面点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共计近百余种。
从品牌成立算起,刘会平坚持面点之路17年,从手工作坊到成型的业务模式,都是在围绕面点之上,只不过适时顺应大环境做出及时转变和拓展,才会有了今天稳步的企业上市成绩。
中国“隐藏富豪”型企业频出
前不久与中饮巴比同出一辙的农夫山泉,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开盘价为每股39.8港元,总市值达到445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924亿元,虽然创始人只当了半小时的中国首富,但谁能想到一直卖水的农夫山泉竟能够一鸣如此惊人!
同样是坚持做一件事,同样是顺势市场需求改变再改变,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国内成功的优秀企业,基本都是步调一致的:一瓶水卖2元钱,一个包子卖2元钱……这些看似没什么利润的产品,却成为企业成功的坚实后盾。
当然,丰富的产品也是企业制胜的绝招, 现在看看农夫山泉琳琅满目的水饮品,几乎占据了所有年龄层用户,中饮巴比面点系列里同样品种繁多,为不同用户提供需要,其包子不仅有鲜肉包子、豆沙包子等,还有自己研发的新式包子;其次馒头、花卷以及馅饼、煎饺、烧卖之类的粗粮点心种类也同样丰富多彩,还有配合门店使用的馅料系列,以及如豆浆、茶叶蛋、马拉糕等外购食品,为食客提供更丰富的搭配。
从供应链物流角度看,巴比食品采用的是典型的“中央工厂+集中采购+分批配送”模式,公司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生产基地为中心,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的特许加盟店的食材进行统一采购和加工,然后以最优冷链配送距离作为辐射半径,分批配送到各个加盟店;试想一下,仅仅这些食品每天的配送,3000家店铺就不是小数了。
股书显示,刘会平与妻子合计持有公司80.70%的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并表示,后期将会建设巴比食品智能化厂房项目、生产线及仓储系统提升项目、直营网络建设项目、食品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品牌推广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这充分显示出中饮巴比后续将改变传统模式而向“智能化”转型的目标。
目前中饮巴比也是切入生鲜供应链领域,提前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正是因为中式面点速冻食品行业全国性品牌不多,尚未有企业形成垄断,后续如果再建立自己的网络体系,配合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以此为基础,完全有可能向To B的餐饮供应链等B端业务延伸,发挥自己的物流冷链优势,并占据市场先机。
❹ 创业卖包子馒头垒出的亿万富翁
创业卖包子馒头垒出的亿万富翁
一个初中尚未毕业的农家弟子,因不想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生活,于是便在老家学会了一门做馒头的手艺。不料,凭着这门手艺,他走南闯北开店谋生,竟意外做成了个亿万富翁。他,就是上海中饮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安徽商会副会长、2010年度中国10大经济人物之一的刘会平。
辍学学艺求谋生
刘会平是安徽省怀宁县江镇人,他老家这个只有3万余人的小镇竟然是中国的馒头之乡。据说,江镇有2万人在全国各地都开有馒头店、包子店,一年的销售额竟然达到40亿元,利润在20亿元左右。1995年,17岁的刘会平初中尚未毕业便辍学了。因为当时家里生活困难,加之考大学无望,所以不如早日学会一门谋生的手艺。
辍学后的刘会平开始是拜师学木匠,做了一段时间木匠后,刘会平发现做家具有一道喷漆的工序,这工序不管如何防范,对身体总是有较大的伤害,于是,刘会平最终还是放弃了这门活计。为了糊口谋生,刘会平和许多其他老乡一样,还是选择了学做馒头的手艺。做馒头的手艺并不很难,只要勤奋肯学,记住简单的一些工序就行。没费多少时间,刘会平便学到了一手做馒头的好手艺。
学做馒头出师后,刘会平自己也收了两个徒弟,并和成千上万的老乡一样外出闯荡开馒头店。最早刘会平带着徒弟们一起来到了广西南宁。在一个街头,他们花5000块钱租下了一个门店,开起了一个包子店。但是经营一段时间后,店子并没有什么喜色,而且店子越开越艰难。随后,刘会平又去了贵阳、昆明等地开店。在这些地方开了两三年馒头店,除去生活开支外,刘会平几乎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他听人说,上海是个最容易赚钱的地方,于是,他决定去上海闯荡一番。
1998年,刘会平带着仅有的4000块钱来到了上海,在一个远房亲戚的帮助下落下了脚。来上海没别的活路,只能继续开馒头包子店。他在上海开的第一家包子店,是在遵义路一个10多平方的小店子。店子只开了半个月就因经营不下去而被迫关闭了,原因是刘会平做的包子不合上海人的胃口,而且包子的外观也让挑剔的上海人难以接受。为了适应上海人的胃口,刘会平对包子进行了一些改进,并换了几个地方开包子店。尽管如此,但生意一直没有兴旺起来,仅仅是维持基本生活开销。爱动脑筋的刘会平想到了一招,请了一位上海师傅来做生煎包,并使用了一些让利促销手段。这下店子生意有了好转,着实红火了一把。但遗憾的是并没有持续下去。那时正好是1999年上海闹口蹄疫病,店子又再次关闭了。这几年钱没赚到,倒是把借来的近万块钱亏得精光。刘会平甚至都有些怀疑自己的包子手艺是否能真正养活自己。
包子馒头打天下
没开店后,为了生活,刘会平不得不帮人卖过海鲜,当过排档店的炒菜师傅。这都是打短工,为养家糊口。他感觉自己最拿手的还是做包子馒头,他想,老家那么多在外面开包子店的人,别人能做得好,为何我却总不成功呢?刘会平经过思索后,仍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开一个包子店。刘会平虽没学过会计知识,但他还是会简单地盘算,上海有2500多万人,如果仅有20%的人在外吃早餐的话,那也至少是500万人的生意;就算每人每天早餐花个4、5块钱的话,那就是整整 2000多万元的营业额呀。不行,自己的包子店还是要开下去。
2000年,刘会平在山东路人流较多的地方重新开出了一个包子店。这回刘会平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他把客户定位于年轻人、上班族等,把店堂装修得既干净又卫生,有一种大众亲近的感觉。在包子的口味上,不仅注重迎合上海人的习惯,而且馅肉还都是从安徽老家采购来的,因为这种猪肉是天然饲料喂养的,味道纯正。青菜全部采取人工切碎,保证口感好又脆爽。更重要的是,刘会平把包子的价格定为每个7毛的低端路线。刘会平重新开张的包子店,克服了小店的脏乱,包子味道却又胜过大店,且价格又低,深受顾客的欢迎。果然,店子开张没多久便生意兴旺起来。每天做出的包子都不够卖,很多人都会慕名前来店子买包子。刘会平看到店子生意如此红火,便把店子取名为“刘师傅大包”,作为自己的品牌形象。
顺顺当当,红红火火地开了几年“刘师傅大包”后,到2003年时,刘会平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当赚到这么一大笔钱时,刘会平首先考虑到的不是如何去挥霍,如何来满足个人消费欲望,而是想如何来把自己的包子店做得更大。要想扩大经营,刘会平觉得应该有一个响亮而又时尚的名字才是。刘师傅大包这个名字过于传统,特别是让年轻人不太接受。他想了好多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巴比”的名字,他认为叫着顺口,而且很洋气。于是,他的.店子便成了“巴比馒头”。
令刘会平深感意外的是,他的巴比馒头店,竟然比他的刘师傅大包还要火爆。这让刘会平信心大增。要把巴比馒头做大,就应该迅速增开分店。此时的刘会平不再是当初刚进上海时,连开一家小店都要四处借钱的主了。有了充足的资金,增开分店就是顺风顺水的事了。2004年初,刘会平在上海已增开了10家巴比馒头直营分店,加上一些亲戚朋友加盟的分店,共计就有20多家门店了。到2005年9月放开加盟店后,就达到了50家分店。这些门店每天都给刘会平带来了滚滚利润。
“巴比馒头”谋划未来
巴比馒头要扩张,刘会平感觉到全都开成直营店的话,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管理人员,而且对直营店的员工还要买“五险一金”,比较繁琐且麻烦。如果是全部采取加盟的方式,那么相对就简单可行的多了。确实,在放开加盟经营后,巴比馒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刘会平自己的想象。2008年,为了确保适应巴比馒头扩张的需要,刘会平注册成立了上海中饮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设巴比馒头子公司。到2010年的时候,巴比馒头已有加盟店突破了500家。刘会平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馒头连锁经营者了,而成为了一个中式面点的制造商了。他的利润除直营店外,开始转为向加盟店销售包子馒头的原料或半成品,以及收取加盟经营费、管理费等。
由于公司的扩张速度太快,一是管理人才跟不上,二是生产规模急需扩大。为寻找到高级管理人才,刘会平不惜拿出自己的15%的股份,把福记食品原高管洒海滨、麦当劳门店管理部总监等一批管理人才揽入自己的旗下。为解决生产规模,他于2008年在上海松江投资2000万元,建立中央工厂,开始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巴比馒头。另外为确保产品的新鲜和口感,刘会平让技术人员攻克了“冷冻面团技术”,这一技术能够实现成品冷冻馒头与现制现蒸馒头无差别。这也让刘会平在营销上不走商超渠道,而将产品直接配送各大门店,保证了中间渠道少,零售价格更便宜。
截止2012年底,中饮集团的加盟店达到了1360多个,所有门店销售收入达到了10亿元。对此,刘会平并不满足,他对外公开宣称,要做世界的包子大王。他的中饮集团计划在2016年时,总门店数达到2500个,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并希望不远的将来,在国内发展加盟店20000家。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刘会平正在上海松江的中央工厂旁边又投资3个亿,新建一个占地百亩的更大工厂。他说,这个新厂2014年中期可以全面投产,到那时,离世界包子大王的目标就非常近了。
;❺ 芭比馒头创业故事
芭比馒头创业故事
年销10亿元的疯狂馒头
“刘师傅”转型
借助连锁加盟,巴比馒头迅速实现了低成本的扩张。
1998年安徽小伙儿刘会平初到上海,用手头仅有的几千元开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包子铺。但由于不了解上海居民的口味偏好,他的店很快就关门了,本钱亏得精光。之后,刘会平也做过其它品类,但都不成功,最终他还是决定回到自己最擅长的包子、馒头上。
但要从不计其数的包子馒头店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刘会平仔细观察后发现,小店价格便宜,但卫生差;大门店卫生相对好,但价格也高,而且都是机器搅拌制馅,口感不够脆。
2000年,利用大、小包子铺的缺点,刘会平重操旧业,取名“刘师傅大包”。为迎合上海居民的偏好,他做了很多新尝试。比如,为保证肉的味道纯正,他专门从安徽乡下采购天然饲料喂养的猪肉;他的菜馅全部由人工切碎,这样青菜的口感好,非常脆;他在价格上也走亲民路线,最初一个包子只卖7毛钱。
“刘师傅大包”迅速红火起来,2003年,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刘会平将之改名为“巴比馒头”。2004年初,刘会平已经开了10多家直营的巴比馒头店,加上亲戚朋友加盟的门店,共计20多家。
但真正让巴比馒头走上快车道的,是2005年开始启动的加盟,这种低成本的扩张模式让巴比馒头在当年9月就突破了50家店,2010年突破500家。目前的1368家店中,直营店只占比约10%。
开放加盟后,“巴比馒头”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从一个包子馒头连锁店的经营者,变成中式面点制造商,主要的营收来源有两部分:向加盟店销售供应包子、馒头的原料或半成品,以及加盟费、管理费(单店每月300—500元不等)等收入。
2008年,刘会平注册成立了上海中饮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饮集团”),下辖“巴比馒头”等子公司。2012年,中饮集团仅通过巴比馒头品牌就实现4.5亿元销售,再加上团餐等业务,共计营收5亿多元。
目前,巴比馒头主要聚集在长三角,仅上海就有700—800家。刘会平正筹备将覆盖范围扩张至环渤海经济圈和珠三角地区,计划在2016年内,门店总数达到2500家;未来他希望在全国开设2万家门店,而且以加盟为主。
除了横向扩张,他还要从纵向上提升渠道的利用效率:向巴比馒头的门店供应速冻饺子、速冻馒头。在这个业务坐标系上,中饮集团对应的是三全、思念、湾仔码头等速冻巨头。不过,刘会平自认为有胜算的“筹码”,他觉得,相比走商超渠道的速冻巨头,中饮集团直接配送到巴比馒头的门店,渠道层级少,不仅零售价可以更便宜,而且实行每天派送,产品更新鲜。
刘会平的逻辑很明了:渠道为王。他还从当下风生水起的生鲜电商中看到了渠道的价值。“这个事情难就难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但这却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他说,巴比馒头每天通过上百辆冷链车为门店做配送,如果承接生鲜电商的配送业务,将生鲜包裹带到门店,几乎不增加成本,另外,门店的生意主要集中在上午,下午也有时间上门配送,获得更多收入。
馒头“争上游”
中央工厂成为巴比馒头标准化、规模化的核心。
标准化运营是所有连锁经营模式绕不开的问题,巴比馒头也不例外。在公司内部,刘会平逐渐建成了两大体系,分管门店和生产。尤其是中央工厂,在刘会平眼里,这是巴比馒头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以及走向更大规模的核心。
早在2008年,刘会平就斥资2000多万元,在上海松江建了一个中央工厂。但是,这个中央工厂只能支撑1600—1800家门店的需求。所以,在这个工厂周围,一个投资3亿元、占地百亩的新工厂正在建设中。据刘会平透露,为支撑在珠三角地区的扩张,巴比馒头也正在南方区域筹建中央工厂。
2014年中期,松江的新工厂将投产,刘会平不仅希望借此为所有门店配送,还会着重发展团餐业务,即为学校、工厂、医院等单位的食堂集中供应面点。
中央工厂也只是刘会平蓝图中的一个环节。2012年,巴比馒头的中央工厂仅猪肉的采购额就上亿元,未来几年预计会达到数亿元;蔬菜的使用量每天也达几万斤,未来有可能是十几万乃至几十万斤的采购量。
所以,在长期规划里,刘会平还计划与专业的养殖公司合作,专门按照巴比馒头的要求供应猪肉;同时与专业的农业公司合作,成立农业园,为巴比馒头种植更标准、安全更可控的蔬菜。在他看来,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可以为巴比馒头的中央工厂在成本和质量上赢得双重优势。
从2003年到2012年,短短10年间,巴比馒头已经从一间小小的包子铺成长为门店数量过千家,营收10亿元的中型企业。
如今,刘会平正在学习如何管理一家中型企业。
2007年,他通过网络招聘,认识了福记食品原高管洒海滨,两人聊得投缘,洒海滨顺理成章地加入中饮集团。除此之外,巴比馒头还从麦当劳挖来门店管理部的总监。为了留住这些人才,最近几年,刘会平拿出公司15%的股份分配给高管。现阶段,他正在考虑股权激励制度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既对企业有正面作用,又能适应中饮集团长期的发展需要。
芭比馒头创始人刘会平的创业故事
只要还有一个员工,我就是老板
1998年3月,21岁的小伙刘会平怀揣着4000元钱来上海寻梦。刘会平的老家在安徽安庆一个偏僻的小镇,镇上很多人都在外地做面点生意。初中毕业后,刘会平凭借所学的面点手艺,分别在常州、贵阳和南宁卖过包子。
闯荡的地方多了,刘会平的眼界逐渐放大。他转战上海打拼,以求得更大的发展。为了省钱,刘会平买了硬座票,火车到站后,扛着大包的刘会平顿时蒙了——出现在眼前的全是高楼,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车水马龙,面对着过去只在电视上看过的大都市,刘会平的心里竟然产生了一丝恐惧:光靠卖包子,能在上海站住脚跟吗?
安顿下来之后,刘会平立即忙碌开来,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既然已经来到上海,就必须放手一搏。眼下,最重要的事就是首先要找到一个适合蒸包子的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