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火的神话故事
天上有个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间生活得这样艰难,心里很难过,他想让人们知道火的用处。于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场雷雨。随着“咔”的一声,雷电劈在树木上,树木燃烧起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人们被雷电和大火吓着了,到处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临,雨后的大地更加湿冷。逃散的人们又聚到了一起,他们惊恐地看着燃烧的树木。这时候有个年轻人发现,原来经常在周围出现的野兽的嚎叫声没有了,他想:“难道野兽怕这个发亮的东西吗?”于是,他勇敢地走到火边,他发现身上好暖和呀。他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呀,这火一点不可怕,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这时候,人们又发现不远处烧死的野兽,发出了阵阵香味。人们聚到火边,分吃烧过的野兽肉,觉得自己从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人们感到了火的可贵,他们拣来树枝,点燃火,保留起来。每天都有人轮流守着火种,不让它熄灭。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尽了树枝,熄灭了。人们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极了。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他来到最先发现火的用处的那个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个遂明国,那里有火种,你可以去那里把火种取回来。”年轻人醒了,想起梦里大神说的话,决心到遂明国去寻找火种。
年轻人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遂明国。可是这里没有阳光,不分昼夜,四处一片黑暗,根本没有火。年轻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树下休息。突然,年轻人眼前有亮光一闪,又一闪,把周围照得很明亮。年轻人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这时候他发现就在遂木树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树上的虫子。只要它们一啄,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脑子里灵光一闪。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可是却着不起火来。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终于,树枝上冒烟了,然后出火了。年轻人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年轻人回到了家乡,为人们带来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办法,从此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了。人们被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折服,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火神是民间俗神信仰中的神祗之一,中华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风俗。但是,汉族古史记载和各民族传说中的火神形象和来历行事差异甚大,相关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区别,甚至在火神崇拜缘何而起这一关键问题上,专家学者们的观点也互有分歧,相争不下,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在我国北方信奉萨满教的各民族中,火神是一位古老的女性,被称为火神母、火婆、火姑娘、火灵等。如鄂伦春族传说:一位妇女晨起烤火,因捣动火,触犯了火神。无论她家搬到哪儿,怎么也升不起火。后来她向火神婆婆请罪,得到了宽恕,回家再点火时,火就着起来了。据乌丙安先生介绍,在这个传说中所体现的火神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不仅贯穿于北方一些民族的狩猎、放牧的生产习俗中,也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通常情况下绝对禁止用脚踩火、骑火、跨火,不允许说火的坏话或直接辱骂火。在尊重火给人间带来的恩惠的同时,人们又把森林草场的火灾以及病人发烧、小儿梦魇等疾病视为火神发怒的结果,愈是对它崇敬,也就愈发畏惧它对人的惩罚报复。因而火神远比其他自然神更经常受到崇敬和供牲(《神秘的萨满世界》,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
满族神话传说,少年英雄托阿从天火库盗来一葫芦火种,他把石块凿出洞,然后把火种一一装入石块,带回人间,并告诉人们用碰磕石块的办法从中取火。就这样,人间有了火种。从此,人们祀托阿为火神,除春秋致祭外,每年除夕还要举行隆重的迎接火神的仪式(同上)。
西南少数民族的火神崇拜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火神形体人格化不同,他们大多把燃烧的火焰视为火神的化身(或把锅庄石、火塘灶等视为火神的象征),并奉其为恩赐火明和财富,使家族繁衍兴旺的保护神。
汉族的火神崇拜,同样有"流派"区别。以形象和来历言,一般都以祝融为火神,据说他本是颛顼氏的后代,本名重黎,也叫吴回,帝喾(即高辛氏,传说中古代部族的首领)当政时,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乃命曰"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又相传,大禹的父亲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山海经·海内经》);成汤伐夏桀时,天帝令祝融降火于夏城(《墨子·非攻下》),帮助成汤灭夏。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现,称"祝融夫人"。此外,民间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为火神的说法,如谓远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后人尊为火神,又称火德真君,定时祭祀。也有一些地区的火神崇拜并无具体来历,或称南方火帝君,或称种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与行事言,各历史时期和各地区的风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时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汉晋以降,这一传统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续。又如,四川等地以夏历四月初八为火神"生日",届时士农工商进香并祀神或演戏娱神。鲁南地区以正月初七为祭祀火神之日,民间有组织"火神会"的风俗,除去火神庙朝拜外,全体会员还要聚餐两次;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凶狠,三头六臂,并有风火轮、火葫芦、火印、火剑、火弓等火器配备,酷似神话传说中"哪吒"的变态。
与民间俗信的形形色色相似,现代学人对传统的火神崇拜的源流等问题也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西南一些地区以燃烧的火焰或火塘作为火神的化身或象征,当是火神崇拜的端初形式,连同相关的仪式、祭词和禁忌在内,其中所包含着的观念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惧的双重认识,因而更多地保持了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的原始风貌。至于炎帝、燧人、祝融等司火之神,是战国以后才被创造出来的人格化火神;其他如火德真君、种火老母之类,均出于更往后人的编造。
也有人不同意此说,认为华夏民族先民中存在一个崇拜火神和天空中以"火"命名的星辰的族团,这就是以炎帝--燧人--祝融为始祖神的炎帝之族。炎帝族号高辛氏,"辛"即"薪"的本字,取像于以斧斤析木之形。"有薪(辛)即能得火,所以高辛氏其实初义应正是火神之别号"。又辛同薪声,《说文》:"薪,荛声。从艹,尧声。"由此可知,辛字古音读尧。所谓炎帝高辛氏,其实就是古帝中赫赫有名的"帝尧"。再参以"炎神,炎帝也"(王逸《楚辞·远游章句》)、"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作钻燧生火"(《管子·轻重篇》)、"炎帝死而为灶"(《淮南子·汜论训》)等记载,可以说,"炎帝族团本来是一个崇拜火神的部族。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义也正是火神"。从以泰山为天下之中的观点看,炎帝的活动区是比较偏居西南的,由此也就产生了《初学记》卷九所谓炎帝"位在南方,主夏"的说法(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准此,以炎帝、祝融为火神的古史传说和以火神为"南方火帝君"并在夏季祭祀等俗信,均有史实发展的轨迹可寻。
还有人认为民间火神信仰的源头,是初民对大火星(即心宿)的崇拜。《左传》载炎帝"以火纪",其实是指借助对大火星运行变化的观测以确定季节;而祝融担任的"火正"是专门观测大火星的运行变化以确定季节的官职。此外,《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尸子》:"燧人上观辰
在敢壮山方圆百里的田阳及邻县农村,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壮民族人类始祖布洛陀取火的神话故事。
相传远古时期,由于没有火,人们猎取得来的动物都像乌鸦一样吃生肉,像水獭一样吃生鱼。每到寒冬腊月,人们穿着蓑衣或树叶草皮瑟瑟发抖,许多人都被冻死在
荒郊野外,惨不忍睹。突然有一天,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在离敢壮山不远的一座山丘上,一棵大树在震耳欲聋的雷声中被闪电拦腰劈倒,那一道道刺目的白光过后,轰然倒下的大树顿时燃起冲天大火。传说这是玉帝灶皇爷派雷公把烟火送到人间来了。可是,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火是怎么回事,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吓得魂飞胆破,都像避邪一样慌不择路地跑回洞中躲藏起来,对大火避而远之,甚至连看都不敢看。可是,只有一个人镇定自若,他既不害怕,也不逃跑,他勇敢地朝燃烧着的大树走去,仔细地观看着这种奇怪的东西,这人就是无所不能的创世神布洛陀。火在噼噼剥剥地燃烧着,布洛陀好奇地站在火边,他觉得这种奇怪的东西比太阳还热,布洛陀灵机一动,人如果有了这东西,冬天来临就再不怕冷了,人们就再也不会被冻死。于是,他就折根树枝把火种夹着取回洞中,把一堆干柴收拢成堆点着,然后漫不经心地坐在火堆旁烘烘手,觉得很暖和,人们纷纷效仿着布洛陀围在火旁烤火,渐渐地就不怕火了。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后来,方圆百里的壮族子孙们都聚集到敢壮山上,向布洛陀求赐火种,烧起火堆。自从有了火,人们在冬天时都围坐在火堆旁烤火取暖。人们又试着把上山打来的野兽、挖来的山薯、采摘来的野果和在河里捕捞到的鱼虾螃蟹都拿到火堆上烤着吃,虽然当时还没有油盐酱料等,没想到这样烤着吃不但比生吃好吃多了,而且又香甜可口。于是,他们从此就改变了吃生肉的习性。由于人们白天打猎,晚上烧着火堆边烤边吃,吃饱后也就围在火堆旁睡觉,那些虎豹之类凶猛的野兽见火就怕,不敢再来袭击,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火对于他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甚至开始觉得人类离不开火了。
有天夜里,突然下起大雨,雨水把火全部淋灭了,一夜醒来他们就没有了火,人们这才知道水火不相容,他们在不安中度过没有火的一段时间之后再也坐不住了。人们都冒雨下山到处去寻火。他们寻遍了敢壮山周围所有群居的岩洞,所到之处都寻不到一点星火。这时有人想到了会造天造地无所不能的创世神布洛陀,并把寻火的事告诉这位壮民族的天神。布洛陀决定亲自出门寻火,他腰挂大板神斧,站如松,行如风,搜遍了九十九座高山的荒郊野岭和洞穴,走过九十九道河湾寻遍所有的村村落落之后,还是失望而归。
在返回敢壮山的途中,布洛陀来到一树大树下小憩,他突然想起上次雷公劈树赐火的事,他想,既然雷公能把大树劈出火来,我布洛陀难道就不能?况且我手中还有神斧呢!这样想着,他便择一棵干裂的老树,运足气力,举起神斧,用力在两个人都合不拢的树盘上砍了一斧,果然有许多像萤火虫一样的火星不断闪现。布洛陀又砍一斧,这回冒出来的火花就有火花蛇那么大,并且上下舞动,四处乱窜。布洛陀立刻刮来干草和树叶扰成一堆,很快就被冒出的火花引燃。布洛陀又在火堆里添上大把大把的干草和枯柴,火堆越烧越旺,越烧越大,很快就引来四面八方寻找火种的人们。从此,人们又重拥有了火。有了上次的教训,这回人们再也不敢胡乱在野外烧火了,他们把火种拿到岩洞中养起来,从此不论风雨多大,火种仍然不熄。直到后来发展到用木头搭架建房揉泥盖瓦,人们又把火拿到屋子里去烧水做饭和取暖。
从此,火是能够保存沿续下来了,但也出现不少的问题。因为人们没有把火管好,让飞进屋里的蝴蝶和飞蛾拿翅膀作扇子乱扇火,连鸡、鸭、鹅也纷纷效仿,使得火星四处飞散, 那些成群结队的萤火虫也拿火到处游玩。有的还让小孩拿火到屋檐下烧着玩,结果一失火,整个村村寨寨都烧个精光,甚至还烧死一些来不及逃命的老人和小孩。人们没有想到火竟会给人造成如此之大的灾难。那些幸存者只好前去请教布洛陀怎样才能安全用火。布洛陀二话不说,便叫人砍来木头,在屋子中间架着一个四四方方的灶堂,里面铺上泥沙,规定各家各户的火一定要在火灶里烧,不许随便玩火,这样一来,失火的事便渐渐减少了。原先那些淘气十足的萤火虫也被赶到野外,逃走时还在屁股上偷偷地沾点火,所以直到现在我们在夏夜还能看到萤火虫屁股上的火星。
布洛陀取火的故事虽然只是神话或传说,但其中一些故事细节也令我们深信不疑,假如你能到这一带农村中尚存的极少数的居住在木楼里的农户走走,不难发现他们的灶堂是否就和故事中如出一辙或巧合,笔者亦不敢苟同。可喜的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绝大部分农村木楼早已销声匿迹,而被钢筋水泥结构的漂亮楼房取而代之,而先前所谓的灶堂也相续由沼气炉、煤气灶更替,或许,取火对于现代生活而言已是日渐远去的陌生词儿罢了。但作为壮民族的后裔,我们无论如何都没有理由去漠视和淡忘我们的民族之根。
② 迷人的火塘
迷人的火塘(歌词)1侗家的晚上,最迷人的是火塘,弹起那琵琶 琴声在火塘边飞扬。跳动的火苗,伴随我们把歌唱。迷人的火塘,迷人的火塘,啊, 啊,点燃了侗家欢乐的时光。啊,啊。2侗家的晚上,最迷人的是火塘,一轮明月 映照着我们的脸庞。动人的故事,带领我们飞向远方。迷人的火塘,迷人的火塘,啊, 啊,点燃了侗家欢乐的时光。啊,啊。
③ 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加盟一家电影院希要到哪里找到合作方
岳阳楼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包括岳阳楼古城区、君山、南湖、芭蕉湖、汨罗江、铁山水库、福寿山、黄盖湖等9个景区,总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渚清沙白,芳草如茵,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自古以来,洞庭湖就以湖光山以引人,历代著名学家为之倾倒。唐李白诗云:“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诗人刘禹锡也吟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是楚文化的摇篮,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许多名胜古迹。雄踞岳阳市西门城头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北宋年间重修和扩建。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据说当时巴陵郡守(岳阳在宋时属巴陵郡)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楼落之时,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边天,天边水,秋来分澄清。君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59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但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就更好。《岳阳楼记》共360字,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人所传诵。但是,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清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解放后,政府多次进行维修,1983年又进行了一次落架重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岳阳楼所处的位置极好。它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主楼3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在岳阳楼下的沙滩上,有三具枷锁形状的铁制物品,重达1500斤,也吸引了不少游人观看。其用途为何,至今说法不一。君山在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原名洞庭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这浪漫神话传说,不足为信。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君山,由七十二峰组成,峰峰灵秀,“烟波不动景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这灵景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那神奇美妙的传说,更引人遐想。弃舟登山,可先谒“舜帝二妃之墓。”墓两边的石刻对联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这“泪一人”典出:虞舜南巡,崩于苍梧,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寻夫来到洞府山,忽闻噩耗,悲痛万分,遂攀竹痛哭,泪血滴在竹子上,竟成斑竹。二妃因悲恸而于君山并葬此。从二妃墓翻过一道山梁,走不远。就到了“柳毅井”。唐代李朝威写的《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西山有杨么寨,相传是南宋初年洞庭湖农民起义军领袖杨么兵营的遗址。从此出走,便到酒香山。传说山上有美酒,喝了能成仙。想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听说后,便派文士栾巴到君山求酒。酒求回后,便被东方朔俞喝了,后来闹出一场笑话。君山地形独特,为洞庭湖中最大岛屿,岛上历有36亭,48庙、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等珍贵文物遗址。君山银针荼叶誉满中外,唐代以来就列为贡品。汨罗江畔有屈子祠、杜甫墓等。此外,景区还有慈氏塔、襟代文庙、鲁录墓、黄盖湖、三国古战场等名胜古迹。去岳阳楼游览可乘火车,每天在岳阳经过并停留的特快车就有8次。从广州、长沙、北京、郑州、武汉等方赂前往的旅客都比较方便;从水路乘长江班轮可抵达城陵矶,从城陵矶到岳阳楼就很近了,有公共汽车可乘。从武汉坐船去,费用较省,游览岳阳楼及附近名胜,可在岳阳住一晚。君山君山系洞庭湖中小岛,位于岳阳市区西南方,水程12公里。总面积0.98平方公里.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隔湖相望。是一个山体呈椭圆形,两旁高、中间低的小岛。山上有大小峰72个。君山,原名湘山,又名洞庭山,即神仙洞府之意。君山四周环水,景色旖旎,流传于此的神话典故众多。传说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曾来这里,后即为湘水女神,屈原称之为“湘君”,故后人又把这座山叫“君山”。据《巴陵县志》记载:君山原有三十六亭、四十八庙、五井、四台等众多名胜古迹,现已修复的有二妃墓、湘妃祠、柳毅井、传书亭、朗吟亭、飞来钟等古迹。新建的洞庭山庄,茶楼、酒店,玲珑雅致,别具一格。君山四面环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缭绕,土地肥沃,宜于竹类和茶树生长。有罗汉竹、斑竹、方竹、实心竹、紫竹、龙竹、梅花竹、连理竹等多种。相传斑竹上的点点斑痕乃舜帝二妃攀竹痛哭时遗留下来的。岛上所产的特色绿茶——君山银针可谓驰名海内外君山银针茶,唐时就定为贡品,专供帝王饮用。1956年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君山银针”被誉为“金镶玉”,获金质奖章,现为我国名茶之一。君山上的珍贵小动物-金龟,不仅可供观赏,亦是药用良材。君山有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历代迁客骚人在此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如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篇,李白有“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君山自古至今名贯中外,览岳阳楼之华丽,沐洞庭湖之辉光,吞巫山云雨,集衡岳霓裳,隐隐云间洞府,巍巍水上天堂,八百里风光旖旎,几千年古迹昭彰,真是“蓬莱宫在水中央”、“丹青画出是君山”。张谷英村湖南省岳阳市区以东约70公里的笔架山下,有一个神秘的民俗古村——张谷英村,由于他地处偏远山区,但却有着无法抵挡的明清民间古建筑群独特的魅力,而引起了人们探幽访胜的兴趣。汽车从京珠高速公路或107国道岳阳县段向东行驶约半小时,便进入张谷英境内的入口——大墩坳,隔窗相望,顿觉面前豁然开朗,只见五百里幕阜山支脉绵亘至此,于东南西北四方绵延起伏突起四座大山,其中央隐现出一大片绵延达数里之遥,屋脊相接的庞然大屋,犹如巨幅画卷展铺于群山环抱之间,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古代建筑群,天下第一村”——张谷英。初探古村 寻访张家后辈沿着一条由石板铺陈的古驿道,走进张谷英村,牌坊两边“古建壮奇观,先祖辛劳留胜迹;民风称典范,后人努力续新篇”的石刻对联醒然入目,好像向世人展示出一幅岁月沧桑的历史画卷。路边清澈的溪水于桥下淙淙流过,恍如一本厚厚的史书,似乎诉说着五六个世纪的历史巨变。一进村,在一畔溪长廊边,我找到了张胜利老先生,他是一名退休老中医,为张谷英的第二十二代孙。谈起老祖先,他立刻显露出了一种绝对自豪的表情。他悠悠扬扬的声音开始讲述着,从张谷英优美的自然景观、传奇的神话故事,到纯朴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他说张谷英家族在当地数百年中,讲道德,求团结,读诗书,明礼义,攻武技,事农桑,不以江南望族自居,不以屋大欺邻弱小。尊亲孝祖,友睦乡邻,故以“孝友家风”著称。他说大屋人世代攻读,书香绕梁,文风盛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耕读文化。在明清时,这里共出秀才45人,太学生33人,贡生6人,贡员1人,举人7人,进士1人,中宪大夫1人,其中兄弟同登虎榜,祖孙夺取文魁者也不乏其人,留下许多佳话。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英才辈出,据2001年统计,共出大中专学生300多人,其中留英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各一人,留美博士一人,专家教授10余名,还有县处级以上政界人士多人。关于张谷英的身世至今是一个谜,据后人墓碑记载推测,约生于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殁于明·成祖永乐5年(1407年),族谱上面记载张谷英原籍江西,曾任明指挥使(相当于今军区司令),于明·洪武年间由吴入楚,沿幕阜山西行,归隐于岳阳县渭洞笔架山麓,寄情山水,并有传世百代的规划。他安排了可传三十四代子孙的派谱:“文单志有仲,功伏宗兴,其承继祖,世绪昌同,书声永振,福泽敦崇,名芳百代,禄位光隆”。其深入精髓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激励和期望,从派谱中可见一斑。日久,张氏家族日益庞大,于是地以人名,称为张谷英。五六百余年来,张谷英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达25代,形成现有单姓裔孙达万余人的赫赫大族,本宅聚居2200余人,成为一个自然村,余者客居于全国各地。村里650多户农家老少,情真义重;男女长幼,尊卑有序,过着祥和宁静,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目前尚有古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天井206个,厅堂237个,房屋1732间。站在龙形山头,张胜利先生指给我看,张谷英大屋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重要哲学思想。大屋选址四面环山,北倚龙形山,为风水上所谓“龙脉”集结之地。大屋建筑不失为依山傍水、因地制家的典范之作。我一边同他讨论关于民居与风水的话题,一边举步向村子里面走去。我惊叹这个村子里的人们,是那样与世无争地生活着。大屋如古堡般幽静而美丽,就像一座迷宫覆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村民们的脸上带着安详惬意的微笑,一如屋前的小河平静地流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世俗的纷争,五六百年来依然故我,人们过着哲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生活着。深入古村 惊叹建筑之巧妙整个张谷英村由当大门、东头岸、西头岸、聚龙湾、石大门、王家塅、上新屋、长沙塅、枫树屋、下新屋、和风塅、潘家冲等十几个门头构成一个庞大的单姓家族民居大院,建筑群既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又具有明、清两代建筑的不同风格。每栋建筑门庭严谨,高墙耸立,方砖面地,青瓦盖顶,十字穿堂,巷道相通。也许是受龙文化的影响,八世祖思南公于明万历年间(1593—1600年),择倚龙形山而创建了主体建筑当大门。现在保持得很完好,飞檐和斗拱明显地异于其他地方保留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保持了浓厚的明代建筑的风格。大门两旁各建有一口烟火塘(喻龙眼),既可防火又壮观瞻。一条玉带水自门前流过,与渭溪河汇合,将大屋护卫在中间,两岸建有“八字形桥”(喻龙须),桥下溪水淙淙不绝,与周围星罗棋布的水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水体系,为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大门中轴线前100米处的水田中间卧一圆形巨石(喻龙珠),与大屋后的龙形山构成一幅“巨龙戏珠”的天然立体图画,象征吉祥如意。当大门前两侧有狮、象两山(风水上称狮象把门),喻聚风聚气。大门由四块花岗岩整石砌成,面向笔架山,门户上刻有“太极图”,象征阴阳造化,四季平安。两侧巨大的圆形门当上方挂有一幅楷书对联“耕读继世,孝友传家”,此对联代表了张谷英村的耕读文化和家风。门楣上方悬挂一块楷书“当大门”三个大字,第二进门楣上书“文魁”金匾,为清·乾隆年间张煌、张炳中举时所赐。跨进高高的石门槛,迎面是天井,沿大屋中轴向里是一个很宽敞的厅堂(正堂屋),四井五进(四个天井,五个堂屋),雕梁画栋,最后一进厅堂,庄严威武,为祖先堂,神龛上有始祖谷英公塑像。东西两侧依地而建,呈对称地伸出3—4个横向分支,呈“丰”字形结构,即横堂屋(侧堂屋),由3—5进组成,厅堂宽敞,天井对称。每一组堂屋都有明显的功能,或祭祀、或婚嫁喜庆、或集会议事、或休闲娱乐。更为惊诧这里建筑的宏伟,规划匠心独具,设计巧夺天工。远观檐廊衔接,楼阁参差;近看天井相连,复道纵横。其布局之妙,巷道之幽,天井之玄,雕画之美,用材之神,堪称五绝。其通风、通道之协调,别具一格,其采光、排水之奇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间独立的屋子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结构,主堂屋及横堂屋由数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天井和半开敞的堂屋以及两侧封闭的厢房构成;中间有屏门、檐廊、巷道相隔。分则自成庭院,合则贯为一体,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正堂屋及其两侧的厢房居室供长辈使用,侧堂屋由家族里各房晚辈的每个小家庭居住。室内外窗户、门梁、屏门等用中国传统的木石雕刻工艺装饰,有的是明万历年间的旧物,虽经岁月的风霜,仍然完好如初。建筑群的木石雕刻中镂刻着许多民间传说,笔画简练,线条清晰,形象逼真。如牌坊上的舜耕历山,挂角攻书;大梁上的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屏门上的八仙过海,四郎探母;窗户上的喜鹊梅花、蝙蝠(福)松鹤(寿);案台上的鲤跳龙门、麒麟送子;天井石面上的福禄寿喜等等,技艺娴熟、造型生动。其中当大门接官厅旁边堂屋的八骏图最是大气淋漓,可以认为是木石雕刻中的代表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画面上的八匹骏马膘肥体壮,栩栩如生,或引头长嘶,或相互嬉戏,或昂首奔腾。表现了马放南山的太平盛世和这大家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勃勃生机和繁荣景象。所有建筑全部有幽深的巷道回廊连接着,独具特色的62条巷道曲折迂回,四通八达,户户相连,最长的巷道有153米,总长达1495米,把整个屋场连成一片,几乎不用出大门便可走遍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另外,巷道又成为若干条防火隔离带,如发生火灾,人在80公分宽的巷道靠双手支撑可直接攀上屋顶揭开瓦片,使火苗上窜,即截断火源,以免火灾蔓延。解放前,石大门正堂屋失火被烧毁,幸好有两旁巷道相隔,才使相邻的房屋幸免于难。从天井上直射下来的光线,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神秘效果,更加使这里的一切变得古远朴拙,幽雅宁静。大屋共有大小天井206个,大的有22平米,小的也有2平米,平均每个天井的造价在3000元以上。天井由四块花岗岩条石打磨后按矩形砌成,底铺青石板,侧有排水暗道,历经数百年,多少次滂沱大雨、洪水倾泻,大屋从未因渍水受灾,至于水排向何处,更是一个难解之谜,实属奇迹。除排水外,天井还有采光、通风等功能。晴天可沐浴阳光,夜晚可把酒邀月,极具舞台艺术效果。足不出户即可体会外面世界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张胜利先生很神秘地告诉我,张谷英的墓冢高居于东南面的山头上,这座山头宛如一个巨大的牛头,两边的高山恰似两个高挑着的卫士,如“狮象把门”,面前正好是两条涧水交汇处的深潭,整个地形构成叫做“金牛探海”,是一块风水宝地。张谷英的墓地修在这金牛的牛脑门上,寓意着子孙有福呐!走进张谷英村,踏着铺满石板的幽深古道,穿梭在迂回曲折的走廊,走进一扇扇高高的大门,触摸一根根重逾万斤的石柱,探访一处处阳光直射的天井,环视一个个雕刻图案的窗口,寻求一种思古的幽情,想见其昔日的辉煌昌盛,追溯其数百年来的风雨沧桑,不知不觉中,大屋周围的雕刻人物和神仙们恍惚退隐到了一片神秘的虚幻世界中,你仿佛感觉到历史似乎离我们更近了,而现实似乎离我们更远了,这也许就是张谷英村最大的价值所在。当人置身于这个繁衍了二十多代人的庞大古宅时,使人感觉到处处都有一个古老而悠远的故事,一种源远流长的田园文化的呼唤。你一定会为他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惊叹不已!似乎桃花源的故事又在耳边回响,使人不由自主地融入了范希文公所描述的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先忧后乐,此乐何极”的人生美好的精神境界,使人感到人生短暂,更应珍惜今天,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大自然!张先生告诉我,古建筑群这种形离势合的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其忠孝悌信的家训,诠释了齐家济世的伦理观;其凝练厚重的风俗,折射了修身养性的道德观。质朴的风韵,聚于一居,深邃的文化,钟于一村,构成了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现已成为多部颇具影响力的影视作品的外景基地,美术界师生们的写生、创作的好去处,学术考察、旅游观光者纷至沓来,昔日寂静的山镇逐渐变得热闹起来。2001年8月,这里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将会完好地保留下来,留住一个完整的明代建筑群,留住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留住一个代代相传的故事。2002年8月在国家建设部组织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评选中,张谷英村名列首批11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④ 第一家火塘腊排骨火锅怎样加盟
火锅在目前的市场中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重庆火锅的发展的空间和市场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成熟的老字号品牌,能够让你创业省心省心
1.品牌形象
老品牌的品牌效应加持,公司统一的形象识别系统,节省加盟商在营销宣传方面的投入,共享品牌效应带来的利益。
⑤ 有关火的神话故事与简介
在敢壮山方圆百里的田阳及邻县农村,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壮民族人类始祖布洛陀取火的神话故事。
相传远古时期,由于没有火,人们猎取得来的动物都像乌鸦一样吃生肉,像水獭一样吃生鱼。每到寒冬腊月,人们穿着蓑衣或树叶草皮瑟瑟发抖,许多人都被冻死在
荒郊野外,惨不忍睹。突然有一天,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在离敢壮山不远的一座山丘上,一棵大树在震耳欲聋的雷声中被闪电拦腰劈倒,那一道道刺目的白光过后,轰然倒下的大树顿时燃起冲天大火。传说这是玉帝灶皇爷派雷公把烟火送到人间来了。可是,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火是怎么回事,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吓得魂飞胆破,都像避邪一样慌不择路地跑回洞中躲藏起来,对大火避而远之,甚至连看都不敢看。可是,只有一个人镇定自若,他既不害怕,也不逃跑,他勇敢地朝燃烧着的大树走去,仔细地观看着这种奇怪的东西,这人就是无所不能的创世神布洛陀。火在噼噼剥剥地燃烧着,布洛陀好奇地站在火边,他觉得这种奇怪的东西比太阳还热,布洛陀灵机一动,人如果有了这东西,冬天来临就再不怕冷了,人们就再也不会被冻死。于是,他就折根树枝把火种夹着取回洞中,把一堆干柴收拢成堆点着,然后漫不经心地坐在火堆旁烘烘手,觉得很暖和,人们纷纷效仿着布洛陀围在火旁烤火,渐渐地就不怕火了。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后来,方圆百里的壮族子孙们都聚集到敢壮山上,向布洛陀求赐火种,烧起火堆。自从有了火,人们在冬天时都围坐在火堆旁烤火取暖。人们又试着把上山打来的野兽、挖来的山薯、采摘来的野果和在河里捕捞到的鱼虾螃蟹都拿到火堆上烤着吃,虽然当时还没有油盐酱料等,没想到这样烤着吃不但比生吃好吃多了,而且又香甜可口。于是,他们从此就改变了吃生肉的习性。由于人们白天打猎,晚上烧着火堆边烤边吃,吃饱后也就围在火堆旁睡觉,那些虎豹之类凶猛的野兽见火就怕,不敢再来袭击,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火对于他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甚至开始觉得人类离不开火了。
有天夜里,突然下起大雨,雨水把火全部淋灭了,一夜醒来他们就没有了火,人们这才知道水火不相容,他们在不安中度过没有火的一段时间之后再也坐不住了。人们都冒雨下山到处去寻火。他们寻遍了敢壮山周围所有群居的岩洞,所到之处都寻不到一点星火。这时有人想到了会造天造地无所不能的创世神布洛陀,并把寻火的事告诉这位壮民族的天神。布洛陀决定亲自出门寻火,他腰挂大板神斧,站如松,行如风,搜遍了九十九座高山的荒郊野岭和洞穴,走过九十九道河湾寻遍所有的村村落落之后,还是失望而归。
在返回敢壮山的途中,布洛陀来到一树大树下小憩,他突然想起上次雷公劈树赐火的事,他想,既然雷公能把大树劈出火来,我布洛陀难道就不能?况且我手中还有神斧呢!这样想着,他便择一棵干裂的老树,运足气力,举起神斧,用力在两个人都合不拢的树盘上砍了一斧,果然有许多像萤火虫一样的火星不断闪现。布洛陀又砍一斧,这回冒出来的火花就有火花蛇那么大,并且上下舞动,四处乱窜。布洛陀立刻刮来干草和树叶扰成一堆,很快就被冒出的火花引燃。布洛陀又在火堆里添上大把大把的干草和枯柴,火堆越烧越旺,越烧越大,很快就引来四面八方寻找火种的人们。从此,人们又重拥有了火。有了上次的教训,这回人们再也不敢胡乱在野外烧火了,他们把火种拿到岩洞中养起来,从此不论风雨多大,火种仍然不熄。直到后来发展到用木头搭架建房揉泥盖瓦,人们又把火拿到屋子里去烧水做饭和取暖。
从此,火是能够保存沿续下来了,但也出现不少的问题。因为人们没有把火管好,让飞进屋里的蝴蝶和飞蛾拿翅膀作扇子乱扇火,连鸡、鸭、鹅也纷纷效仿,使得火星四处飞散, 那些成群结队的萤火虫也拿火到处游玩。有的还让小孩拿火到屋檐下烧着玩,结果一失火,整个村村寨寨都烧个精光,甚至还烧死一些来不及逃命的老人和小孩。人们没有想到火竟会给人造成如此之大的灾难。那些幸存者只好前去请教布洛陀怎样才能安全用火。布洛陀二话不说,便叫人砍来木头,在屋子中间架着一个四四方方的灶堂,里面铺上泥沙,规定各家各户的火一定要在火灶里烧,不许随便玩火,这样一来,失火的事便渐渐减少了。原先那些淘气十足的萤火虫也被赶到野外,逃走时还在屁股上偷偷地沾点火,所以直到现在我们在夏夜还能看到萤火虫屁股上的火星。
布洛陀取火的故事虽然只是神话或传说,但其中一些故事细节也令我们深信不疑,假如你能到这一带农村中尚存的极少数的居住在木楼里的农户走走,不难发现他们的灶堂是否就和故事中如出一辙或巧合,笔者亦不敢苟同。可喜的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绝大部分农村木楼早已销声匿迹,而被钢筋水泥结构的漂亮楼房取而代之,而先前所谓的灶堂也相续由沼气炉、煤气灶更替,或许,取火对于现代生活而言已是日渐远去的陌生词儿罢了。但作为壮民族的后裔,我们无论如何都没有理由去漠视和淡忘我们的民族之根。
天上有个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间生活得这样艰难,心里很难过,他想让人们知道火的用处。于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场雷雨。随着“咔”的一声,雷电劈在树木上,树木燃烧起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人们被雷电和大火吓着了,到处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临,雨后的大地更加湿冷。逃散的人们又聚到了一起,他们惊恐地看着燃烧的树木。这时候有个年轻人发现,原来经常在周围出现的野兽的嚎叫声没有了,他想:“难道野兽怕这个发亮的东西吗?”于是,他勇敢地走到火边,他发现身上好暖和呀。他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呀,这火一点不可怕,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这时候,人们又发现不远处烧死的野兽,发出了阵阵香味。人们聚到火边,分吃烧过的野兽肉,觉得自己从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人们感到了火的可贵,他们拣来树枝,点燃火,保留起来。每天都有人轮流守着火种,不让它熄灭。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尽了树枝,熄灭了。人们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极了。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他来到最先发现火的用处的那个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个遂明国,那里有火种,你可以去那里把火种取回来。”年轻人醒了,想起梦里大神说的话,决心到遂明国去寻找火种。
年轻人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遂明国。可是这里没有阳光,不分昼夜,四处一片黑暗,根本没有火。年轻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树下休息。突然,年轻人眼前有亮光一闪,又一闪,把周围照得很明亮。年轻人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这时候他发现就在遂木树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树上的虫子。只要它们一啄,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脑子里灵光一闪。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可是却着不起火来。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终于,树枝上冒烟了,然后出火了。年轻人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年轻人回到了家乡,为人们带来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办法,从此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了。人们被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折服,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火神是民间俗神信仰中的神祗之一,中华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风俗。但是,汉族古史记载和各民族传说中的火神形象和来历行事差异甚大,相关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区别,甚至在火神崇拜缘何而起这一关键问题上,专家学者们的观点也互有分歧,相争不下,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在我国北方信奉萨满教的各民族中,火神是一位古老的女性,被称为火神母、火婆、火姑娘、火灵等。如鄂伦春族传说:一位妇女晨起烤火,因捣动火,触犯了火神。无论她家搬到哪儿,怎么也升不起火。后来她向火神婆婆请罪,得到了宽恕,回家再点火时,火就着起来了。据乌丙安先生介绍,在这个传说中所体现的火神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不仅贯穿于北方一些民族的狩猎、放牧的生产习俗中,也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通常情况下绝对禁止用脚踩火、骑火、跨火,不允许说火的坏话或直接辱骂火。在尊重火给人间带来的恩惠的同时,人们又把森林草场的火灾以及病人发烧、小儿梦魇等疾病视为火神发怒的结果,愈是对它崇敬,也就愈发畏惧它对人的惩罚报复。因而火神远比其他自然神更经常受到崇敬和供牲(《神秘的萨满世界》,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
满族神话传说,少年英雄托阿从天火库盗来一葫芦火种,他把石块凿出洞,然后把火种一一装入石块,带回人间,并告诉人们用碰磕石块的办法从中取火。就这样,人间有了火种。从此,人们祀托阿为火神,除春秋致祭外,每年除夕还要举行隆重的迎接火神的仪式(同上)。
西南少数民族的火神崇拜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火神形体人格化不同,他们大多把燃烧的火焰视为火神的化身(或把锅庄石、火塘灶等视为火神的象征),并奉其为恩赐火明和财富,使家族繁衍兴旺的保护神。
汉族的火神崇拜,同样有"流派"区别。以形象和来历言,一般都以祝融为火神,据说他本是颛顼氏的后代,本名重黎,也叫吴回,帝喾(即高辛氏,传说中古代部族的首领)当政时,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乃命曰"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又相传,大禹的父亲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山海经·海内经》);成汤伐夏桀时,天帝令祝融降火于夏城(《墨子·非攻下》),帮助成汤灭夏。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现,称"祝融夫人"。此外,民间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为火神的说法,如谓远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后人尊为火神,又称火德真君,定时祭祀。也有一些地区的火神崇拜并无具体来历,或称南方火帝君,或称种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与行事言,各历史时期和各地区的风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时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汉晋以降,这一传统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续。又如,四川等地以夏历四月初八为火神"生日",届时士农工商进香并祀神或演戏娱神。鲁南地区以正月初七为祭祀火神之日,民间有组织"火神会"的风俗,除去火神庙朝拜外,全体会员还要聚餐两次;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凶狠,三头六臂,并有风火轮、火葫芦、火印、火剑、火弓等火器配备,酷似神话传说中"哪吒"的变态。
与民间俗信的形形色色相似,现代学人对传统的火神崇拜的源流等问题也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西南一些地区以燃烧的火焰或火塘作为火神的化身或象征,当是火神崇拜的端初形式,连同相关的仪式、祭词和禁忌在内,其中所包含着的观念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惧的双重认识,因而更多地保持了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的原始风貌。至于炎帝、燧人、祝融等司火之神,是战国以后才被创造出来的人格化火神;其他如火德真君、种火老母之类,均出于更往后人的编造。
也有人不同意此说,认为华夏民族先民中存在一个崇拜火神和天空中以"火"命名的星辰的族团,这就是以炎帝--燧人--祝融为始祖神的炎帝之族。炎帝族号高辛氏,"辛"即"薪"的本字,取像于以斧斤析木之形。"有薪(辛)即能得火,所以高辛氏其实初义应正是火神之别号"。又辛同薪声,《说文》:"薪,荛声。从艹,尧声。"由此可知,辛字古音读尧。所谓炎帝高辛氏,其实就是古帝中赫赫有名的"帝尧"。再参以"炎神,炎帝也"(王逸《楚辞·远游章句》)、"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作钻燧生火"(《管子·轻重篇》)、"炎帝死而为灶"(《淮南子·汜论训》)等记载,可以说,"炎帝族团本来是一个崇拜火神的部族。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义也正是火神"。从以泰山为天下之中的观点看,炎帝的活动区是比较偏居西南的,由此也就产生了《初学记》卷九所谓炎帝"位在南方,主夏"的说法(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准此,以炎帝、祝融为火神的古史传说和以火神为"南方火帝君"并在夏季祭祀等俗信,均有史实发展的轨迹可寻。
还有人认为民间火神信仰的源头,是初民对大火星(即心宿)的崇拜。《左传》载炎帝"以火纪",其实是指借助对大火星运行变化的观测以确定季节;而祝融担任的"火正"是专门观测大火星的运行变化以确定季节的官职。此外,《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尸子》:"燧人上观辰
希腊神话:
普罗米修斯因为上天为人类盗火种 ,而受神王宙斯惩罚被锁在神山上终日被鹰啄食心脏, 但因为他和宙斯一样,是宙斯之父克洛诺斯统治的第二代神们的后代 , (后来克洛诺斯被儿子们推翻地位,而领导这一革命的宙斯就成了古希腊的三代神王),所以永远不会死,在被啄食心脏后会马上再生新的心脏.
另外:天神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火种送给人类,人类学会了使用火,主神宙斯十分恼火,宙斯决定要让灾难也降临人间。
他命令他的儿子火神赫淮斯托斯用泥土制作一个女人,名叫潘多拉(Pandora) , 意为“被授予一切优点的人”。每个神都对她有所赋予以使她完美。阿佛洛狄忒(Aphrodite)送给她美貌,赫耳墨斯(Hermes)送给她利嘴灵舌,阿波罗(Apollo)送给她音乐的天赋。宙斯给潘多拉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装满了祸害、灾难和瘟疫,让她送给娶她的男人。宙斯将这位丽人遣送到人间,众神和凡人正在大地上休闲游荡,其乐融融,大家见了这无以伦比的漂亮女子,都十分惊奇,称羡不已,因为人类从未有过这样的女人。
潘多拉立即去找“后觉者”厄庇墨透斯,他是普罗米修斯的弟弟,为人老实厚道。普罗米修斯深信宙斯对人类不怀好意,告诫他的弟弟厄庇透斯不要接受宙斯的赠礼。可他不听劝告,娶了美丽的潘多拉。潘多拉双手捧着她的礼物,这是一只密封的大礼盒。她刚走到厄庇墨透斯近前时,突然打开了盒盖。厄庇墨透斯还未来得及看清盒内装的是什么礼物,一股祸害人间的黑色烟雾从盒中迅疾飞出,犹如乌云一般弥漫了天空,黑色烟雾中尽是疾病、疯癫、灾难、罪恶、嫉妒、奸淫、偷窃、贪婪等各种各样的祸害,这些祸害飞速地散落到人地上。而智慧女神雅典娜为了挽救人类命运而悄悄放在盒子底层的美好东西“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盒子,奸猾的潘多拉就把盒子关上了。后即以“潘多拉魔盒”喻会带来不幸的礼物;灾难的渊薮。
⑥ 还有什么关于火的故事吗
火神是民间俗神信仰中的神祗之一,中华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风俗。但是,汉族古史记载和各民族传说中的火神形象和来历行事差异甚大,相关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区别,甚至在火神崇拜缘何而起这一关键问题上,专家学者们的观点也互有分歧,相争不下,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在我国北方信奉萨满教的各民族中,火神是一位古老的女性,被称为火神母、火婆、火姑娘、火灵等。如鄂伦春族传说:一位妇女晨起烤火,因捣动火,触犯了火神。无论她家搬到哪儿,怎么也升不起火。后来她向火神婆婆请罪,得到了宽恕,回家再点火时,火就着起来了。据乌丙安先生介绍,在这个传说中所体现的火神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不仅贯穿于北方一些民族的狩猎、放牧的生产习俗中,也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通常情况下绝对禁止用脚踩火、骑火、跨火,不允许说火的坏话或直接辱骂火。在尊重火给人间带来的恩惠的同时,人们又把森林草场的火灾以及病人发烧、小儿梦魇等疾病视为火神发怒的结果,愈是对它崇敬,也就愈发畏惧它对人的惩罚报复。因而火神远比其他自然神更经常受到崇敬和供牲(《神秘的萨满世界》,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
满族神话传说,少年英雄托阿从天火库盗来一葫芦火种,他把石块凿出洞,然后把火种一一装入石块,带回人间,并告诉人们用碰磕石块的办法从中取火。就这样,人间有了火种。从此,人们祀托阿为火神,除春秋致祭外,每年除夕还要举行隆重的迎接火神的仪式(同上)。
西南少数民族的火神崇拜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火神形体人格化不同,他们大多把燃烧的火焰视为火神的化身(或把锅庄石、火塘灶等视为火神的象征),并奉其为恩赐火明和财富,使家族繁衍兴旺的保护神。
汉族的火神崇拜,同样有"流派"区别。以形象和来历言,一般都以祝融为火神,据说他本是颛顼氏的后代,本名重黎,也叫吴回,帝喾(即高辛氏,传说中古代部族的首领)当政时,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乃命曰"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又相传,大禹的父亲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山海经·海内经》);成汤伐夏桀时,天帝令祝融降火于夏城(《墨子·非攻下》),帮助成汤灭夏。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现,称"祝融夫人"。此外,民间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为火神的说法,如谓远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后人尊为火神,又称火德真君,定时祭祀。也有一些地区的火神崇拜并无具体来历,或称南方火帝君,或称种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与行事言,各历史时期和各地区的风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时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汉晋以降,这一传统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续。又如,四川等地以夏历四月初八为火神"生日",届时士农工商进香并祀神或演戏娱神。鲁南地区以正月初七为祭祀火神之日,民间有组织"火神会"的风俗,除去火神庙朝拜外,全体会员还要聚餐两次;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凶狠,三头六臂,并有风火轮、火葫芦、火印、火剑、火弓等火器配备,酷似神话传说中"哪吒"的变态。
与民间俗信的形形色色相似,现代学人对传统的火神崇拜的源流等问题也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西南一些地区以燃烧的火焰或火塘作为火神的化身或象征,当是火神崇拜的端初形式,连同相关的仪式、祭词和禁忌在内,其中所包含着的观念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惧的双重认识,因而更多地保持了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的原始风貌。至于炎帝、燧人、祝融等司火之神,是战国以后才被创造出来的人格化火神;其他如火德真君、种火老母之类,均出于更往后人的编造。
也有人不同意此说,认为华夏民族先民中存在一个崇拜火神和天空中以"火"命名的星辰的族团,这就是以炎帝--燧人--祝融为始祖神的炎帝之族。炎帝族号高辛氏,"辛"即"薪"的本字,取像于以斧斤析木之形。"有薪(辛)即能得火,所以高辛氏其实初义应正是火神之别号"。又辛同薪声,《说文》:"薪,荛声。从艹,尧声。"由此可知,辛字古音读尧。所谓炎帝高辛氏,其实就是古帝中赫赫有名的"帝尧"。再参以"炎神,炎帝也"(王逸《楚辞·远游章句》)、"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作钻燧生火"(《管子·轻重篇》)、"炎帝死而为灶"(《淮南子·汜论训》)等记载,可以说,"炎帝族团本来是一个崇拜火神的部族。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义也正是火神"。从以泰山为天下之中的观点看,炎帝的活动区是比较偏居西南的,由此也就产生了《初学记》卷九所谓炎帝"位在南方,主夏"的说法(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准此,以炎帝、祝融为火神的古史传说和以火神为"南方火帝君"并在夏季祭祀等俗信,均有史实发展的轨迹可寻。
还有人认为民间火神信仰的源头,是初民对大火星(即心宿)的崇拜。《左传》载炎帝"以火纪",其实是指借助对大火星运行变化的观测以确定季节;而祝融担任的"火正"是专门观测大火星的运行变化以确定季节的官职。此外,《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尸子》:"燧人上观辰
希腊神话:
普罗米修斯因为上天为人类盗火种
而受神王宙斯惩罚被锁在神山上终日被鹰啄食心脏,
但因为他和宙斯一样,是宙斯之父克洛诺斯统治的第二代神们的后代
(后来克洛诺斯被儿子们推翻地位,而领导这一革命的宙斯就成了
古希腊的三代神王),所以永远不会死,在被啄食心脏后会马上再生新的心脏.
印度神话:
火神
阿耆尼全身红色,发光如太阳,无头无足[⑩],或三头七舌,长舌东伸,代表雅利安人向东挺进的趋势。无疑,火的威力是巨大的,他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过决定性作用,他在烧烤食物、驱除黑暗、防寒御冷、恐吓野兽、保护牧群以及烧荒种地等方面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各家各户的锅灶密不可分,是灶主,是实实在在的家庭神灵。对崇尚祭祀的雅利安人来说,火另有一层重要性:祭火是祭祀中必需的,各种供神的祭品都被投入火中。也就是说,在祭祀时,人们通过火向各类神灵献祭,神灵通过火获得祭品!火成了神与人之间的某种桥梁!所以,火就有了“祭司”、“祭祀执行者”等称呼。再者,在战争频仍的吠陀文明时期,火还有不为人注意的一大用途,即消毒。有战争,就必有伤残,在给伤员疗伤的过程中,手术刀等医疗器具采用火烤消毒的方法应该更为省时省力省物。这一方法雅利安人也许不会不知道。因此,阿耆尼受到所有仙人的赞美:
“我赞美阿耆尼祭司,
“神圣的祭祀执行者,
“咏歌者,财富赐予者。
“他受到古代仙人赞美,
“他受到今日仙人赞美,
“但愿他把诸神带来!
“但愿仰仗他获得财富,
“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英雄辈出,名声远扬。”[11]
“你主宰着各种祭祀,
“是秩序的光辉的保卫者,
“在自己宅内不断增长。
“愿你对我们,如父对子,
“阿耆尼(火)啊!容易亲近,
“愿你与我们同居,为我们造福。”[12]
这里,阿耆尼是祭司,是各种祭祀的主宰者,在他的帮助下,诸神下凡接受人们的祭品和祭拜,并赐福于人间。由于火神的力量,人们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不仅如此,阿耆尼还是秩序的维护者,他时刻亲近凡人;凡人同样希望阿耆尼不离左右,如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对待自己,与自己同住同乐,造福于自己。
这样,阿耆尼就名正言顺地成了家庭守护神,与因陀罗是整个部落守护神相呼应,共同维护人类的福祉。
北欧:
洛基,北欧神话中的火神,身上有巨人的血统。聪明而又狡诈,与主神奥丁结为义兄弟成为了阿斯神族的一员。运用他聪明的头脑为诸神带来了许多好处,随着洛基心态逐渐变得玩世不恭和阴暗,他的行事也从恶作剧发展为公开地作恶。并最终导致了“众神的黄昏”。在这一役中洛基与海姆达尔同归于尽。洛基生下了许多非人的孩子,其中八腿天马成为了奥丁的坐骑,魔狼芬里尔、世界蛇尤尔姆冈特、冥府女王海尔都给神族都来了灾难。
在敢壮山方圆百里的田阳及邻县农村,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壮民族人类始祖布洛陀取火的神话故事。
相传远古时期,由于没有火,人们猎取得来的动物都像乌鸦一样吃生肉,像水獭一样吃生鱼。每到寒冬腊月,人们穿着蓑衣或树叶草皮瑟瑟发抖,许多人都被冻死在
荒郊野外,惨不忍睹。突然有一天,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在离敢壮山不远的一座山丘上,一棵大树在震耳欲聋的雷声中被闪电拦腰劈倒,那一道道刺目的白光过后,轰然倒下的大树顿时燃起冲天大火。传说这是玉帝灶皇爷派雷公把烟火送到人间来了。可是,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火是怎么回事,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吓得魂飞胆破,都像避邪一样慌不择路地跑回洞中躲藏起来,对大火避而远之,甚至连看都不敢看。可是,只有一个人镇定自若,他既不害怕,也不逃跑,他勇敢地朝燃烧着的大树走去,仔细地观看着这种奇怪的东西,这人就是无所不能的创世神布洛陀。火在噼噼剥剥地燃烧着,布洛陀好奇地站在火边,他觉得这种奇怪的东西比太阳还热,布洛陀灵机一动,人如果有了这东西,冬天来临就再不怕冷了,人们就再也不会被冻死。于是,他就折根树枝把火种夹着取回洞中,把一堆干柴收拢成堆点着,然后漫不经心地坐在火堆旁烘烘手,觉得很暖和,人们纷纷效仿着布洛陀围在火旁烤火,渐渐地就不怕火了。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后来,方圆百里的壮族子孙们都聚集到敢壮山上,向布洛陀求赐火种,烧起火堆。自从有了火,人们在冬天时都围坐在火堆旁烤火取暖。人们又试着把上山打来的野兽、挖来的山薯、采摘来的野果和在河里捕捞到的鱼虾螃蟹都拿到火堆上烤着吃,虽然当时还没有油盐酱料等,没想到这样烤着吃不但比生吃好吃多了,而且又香甜可口。于是,他们从此就改变了吃生肉的习性。由于人们白天打猎,晚上烧着火堆边烤边吃,吃饱后也就围在火堆旁睡觉,那些虎豹之类凶猛的野兽见火就怕,不敢再来袭击,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火对于他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甚至开始觉得人类离不开火了。
有天夜里,突然下起大雨,雨水把火全部淋灭了,一夜醒来他们就没有了火,人们这才知道水火不相容,他们在不安中度过没有火的一段时间之后再也坐不住了。人们都冒雨下山到处去寻火。他们寻遍了敢壮山周围所有群居的岩洞,所到之处都寻不到一点星火。这时有人想到了会造天造地无所不能的创世神布洛陀,并把寻火的事告诉这位壮民族的天神。布洛陀决定亲自出门寻火,他腰挂大板神斧,站如松,行如风,搜遍了九十九座高山的荒郊野岭和洞穴,走过九十九道河湾寻遍所有的村村落落之后,还是失望而归。
在返回敢壮山的途中,布洛陀来到一树大树下小憩,他突然想起上次雷公劈树赐火的事,他想,既然雷公能把大树劈出火来,我布洛陀难道就不能?况且我手中还有神斧呢!这样想着,他便择一棵干裂的老树,运足气力,举起神斧,用力在两个人都合不拢的树盘上砍了一斧,果然有许多像萤火虫一样的火星不断闪现。布洛陀又砍一斧,这回冒出来的火花就有火花蛇那么大,并且上下舞动,四处乱窜。布洛陀立刻刮来干草和树叶扰成一堆,很快就被冒出的火花引燃。布洛陀又在火堆里添上大把大把的干草和枯柴,火堆越烧越旺,越烧越大,很快就引来四面八方寻找火种的人们。从此,人们又重拥有了火。有了上次的教训,这回人们再也不敢胡乱在野外烧火了,他们把火种拿到岩洞中养起来,从此不论风雨多大,火种仍然不熄。直到后来发展到用木头搭架建房揉泥盖瓦,人们又把火拿到屋子里去烧水做饭和取暖。
从此,火是能够保存沿续下来了,但也出现不少的问题。因为人们没有把火管好,让飞进屋里的蝴蝶和飞蛾拿翅膀作扇子乱扇火,连鸡、鸭、鹅也纷纷效仿,使得火星四处飞散, 那些成群结队的萤火虫也拿火到处游玩。有的还让小孩拿火到屋檐下烧着玩,结果一失火,整个村村寨寨都烧个精光,甚至还烧死一些来不及逃命的老人和小孩。人们没有想到火竟会给人造成如此之大的灾难。那些幸存者只好前去请教布洛陀怎样才能安全用火。布洛陀二话不说,便叫人砍来木头,在屋子中间架着一个四四方方的灶堂,里面铺上泥沙,规定各家各户的火一定要在火灶里烧,不许随便玩火,这样一来,失火的事便渐渐减少了。原先那些淘气十足的萤火虫也被赶到野外,逃走时还在屁股上偷偷地沾点火,所以直到现在我们在夏夜还能看到萤火虫屁股上的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