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梅兰芳的资料
梅兰芳是中国最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家,他的表演风格自成一派,并且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流传于世,也为中国艺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梅兰芳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开创了梅派艺术,发挥了京剧中旦角的新的唱法和表演形式,将中国京剧传统很好的传扬并发挥到全世界,他的艺术贡献是非常重大的。
Ⅱ 简短的京剧历史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
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泰州潘大师加盟费多少扩展阅读:
京剧诞生于市民文化尚未高度繁荣的时期(最初是为宫廷演出才进京的),鼎盛于艺术门类有限的时期,从未经历过如此冲击,所以说它衰落过、难以恢复旧日风采是有理由的。
但以此判断它会消亡未免武断。 京剧艺术被称为“国粹”,其唱腔融合了“西皮”与“二簧”。京剧分为四大行当分别为生,丑,净,旦。
京剧代表人物:
1、卢胜奎
卢胜奎(1822~1889)中国京剧形成初期演员,工老生,也是最早的京剧剧作家。乃丑角巨匠萧长华之义父。江西人(一说安徽人)。
绰号“卢台子”。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入梨园,初演即为三庆班主持程长庚赏识,约其入三庆班学艺,宗余派(余三胜)。
深受程长庚器重,为程长庚得力辅弼。入剧界后隐去真名,时张二奎正值红极之时,便取"胜奎"为艺名。谭鑫培常与他配戏,做功身段亦受其影响。同名的有早期山东梆子知名老艺人卢胜奎。
2、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
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3、徐小香
徐小香(1832~1912),京剧小生。同光十三绝之一。原名馨,别名炘,字心一,号蝶仙,小名阿大祖籍江苏常州,1832年1月11日,道光十一年(辛卯)十二月初十日生于苏州吴县;逝世:1912年,农历壬子年。
4、时小福
时小福(1846年10月28日~1900年6月13日),京剧青衣演员,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幼年至北京学唱京戏。
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北京宣南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嗓音委婉,高亢嘹亮,略欠圆润,吐字发音真切,但仍不脱徽调味道,唱法属阳刚性质,唱腔极富情韵。
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时小福与梅巧玲,时人称其为四喜班之“二绝”,弟子众多,梅兰芳也为其弟子之一。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国联军兵惊吓病故寓所,后葬于永定门外。
5、谭鑫培
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中国内地京剧演员。谭鑫培10岁随父到北京,11岁入小金奎科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
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
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员。谭鑫培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影响深远。
在京剧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代表剧目有《定军山》、《四郎探母》和《战太平》等。谭鑫培1917年逝世,享年70岁。
Ⅲ 梅兰芳的生平简介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 [1] ,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
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3)泰州潘大师加盟费多少扩展阅读:
梅兰芳的艺术特色:
1、唱腔
梅兰芳的唱腔醇厚流丽,感情丰富含蓄。由于他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故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唱工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决无气馁音懈之处。他的唱腔基本上是从传统唱法中来,但又无一腔照搬传统,而是以自己的润腔方式和行腔规律,将其化为具有从容含蓄的梅派韵味的唱腔,旋律优美,顺畅流利。
2、表演
梅兰芳善於运用歌唱、念白、表情、身段、舞蹈等技艺,把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入微。他运用艺术手段自然、和谐、圆活、洒脱、出神、人化,富有节奏感和塑形美。他的表演艺术特点是质朴中见华贵,端庄中含俏丽,淑静中蕴情致,妩媚中显大方。
3、舞蹈
梅兰芳在京剧表演中选择了新旧相融合,在传承中去其不美与低俗,留其精华与清雅来积极学习与吸纳。梅兰芳所创造的“梅派”道路,也和其他流派创造者一样,先是走承师之道,而后在承师的基础上,走自己的创新道路。
4、化妆
梅兰芳对旦角角色化妆进行了创新,北方的旦角,不讲究画黑眼圈,淡淡的画上几笔就行了。片子贴的部位,又高又宽,往往会把脸型贴成方的,如果在鬓边贴出一个尖角,内行叫“大开脸”。头上再打个“茨茹叶”,这就是标准的青衣扮相。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梅兰芳
Ⅳ 关于梅兰芳的资料
梅兰芳(1894.10.22-1961.8.8),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Ⅳ 试论丁文江对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研究的贡献
刘瑞升
(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一、徐霞客及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 ( 1587 ~1641) ,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是我国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他走出书斋,寄情山水,游遍全国名山大川、海隅边陲。东边渡海到落迦山,西至腾冲西境,南达广东罗浮山,北游盘山。足迹遍布明代的两京十三布政司,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19 个省 ( 区、市) 。他把一生献给了旅行考察事业。
徐霞客从 22 岁开始出游,到 56 岁逝世前一年因积劳成疾,不得不返回家乡止,他不殚虎狼,不畏艰险,三次遇盗、多次绝粮,仍孜孜不倦地勇往直前,表现出探险旅行家的宏伟气魄。徐霞客一生志在 “问奇于名山大川”[1]。他溯江穷流、登山入洞、访村走寨,考察了各种各样的地貌,记录了内容各异的奇观异景。徐霞客说: “昔人志星官舆地,多承袭附会。”[2]即使对 《禹贡》这样被视为权威的专著,徐霞客也绝不盲目迷信。就 《禹贡》中有关 “岷山导江”的结论,经过实地考察后徐霞客确认了金沙江是长江的主源,他说 “不知禹之导,乃其为害于中国之始”。[3]要知道从古到今,这是被人们认为是唯一正确的结论。
60 多万字的 《徐霞客游记》 ( 以下简称为 《游记》) ,是徐霞客以日记体记录中国地理的名著,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游记作品。《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 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中国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其文字优美,语言生动,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生动、准确、详细地记录了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景观。它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是这样评价徐霞客的: “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 17 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 20 世纪的野外考察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他不但在分析各种地貌上具有惊人的能力,而且能够很有系统地使用各种专门术语。”[4]《游记》为我国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
《游记》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从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勘察,到奇峰异洞、瀑布温泉的探索; 从对动植物的考察,到对手工业、矿产、农业的记录; 从对风土民情的了解,到对民族关系的关注等,皆有记载。《游记》最初是以突出的文学价值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被推为 “古今游记之最”。其实,它涉及的广阔领域,所包括的丰富科学内容,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科学价值,在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中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二、历史上对徐霞客及 《徐霞客游记》的评价
直至 20 世纪 20 年代,丁文江提出 《徐霞客游记》的地理学价值之前,300 多年间人们对 《游记》的赞赏多集中在文学方面。人们肯定 《游记》内容真实,说该书 “文字质直,不事雕饰”,[5]“记文排日编次,直叙情景,未尝刻画为文,而天趣旁流,自然奇警”。[6]他的手稿,在当时就被人们争相传阅、抄录,被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7]人们还赞扬 《游记》在描述自然之美时的清新隽永、朴实无华的风格,以及物象、情愫和志趣相互统一协调的文风。正如杨明时所述: “霞客之记,皆据景直书,不惮委悉烦密,非有意于描摹点缀,托兴抒怀,与古人游记争文章之工也。”[8]奚又溥则称赞徐霞客 “其笔意似子厚,其叙事类龙门。”[9]
明清时代的文人们以徐霞客旅行考察时 “升降于危崖绝壑,搜探于蛇龙窟宅,亘古人迹未到之区,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10]而赞誉徐霞客为“千古奇人”,其 《游记》为 “千古奇书”。[11]丁文江则认为,徐霞客是一代新学风的开创者和实践者,是近代地理学的先驱。明清文人评价霞客及其 《游记》为“奇人奇书”,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 丁文江对霞客实证考察的科学精神,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在笔者收藏的一本沈松泉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标点的 《徐霞客游记》中,有丁文江撰写的一篇题为 《徐霞客游记》的文章,此文一开头就指出: “钱牧斋[12]说,‘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记乃千古奇书,’似乎他真是徐霞客的知己,然而看他所做的徐霞客传,连霞客游历的路途都没有弄明白,真可谓怪事! 后来的人随声附和,异口同声地说 ‘奇人奇书,’但是他们不是赞赏他的文章,就是惊叹他的脚力,除去潘次耕以外,没有一个人是真能知徐霞客的。”[13]接着丁文江写道: “徐霞客曾游历过五岳,匡庐,白岳,黄山,天台,雁宕,所以近人有五岳之中游过几岳的,他们的朋友就要恭维他为霞客第二。这真是把徐霞客看得太不值钱了! ”[14]
丁文江在这篇文章中还说: “他是很爱山水的,然而赏玩山水决计不是他唯一的目的。况且近省的山水可以赏玩的很多,何必去吃这种大苦? 他是颇信佛教的,然而他绝对不是行脚僧,以拜佛为朝山的目的地———况且他去的许多山都无佛可拜。”[15]
三、丁文江对徐霞客及 《徐霞客游记》研究的贡献
在丁文江之前,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还不能够辨识 《游记》的科学成就,也不能透析霞客的内心世界和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丁文江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攻读动物学及地质学,获双学士。他是用近代地学眼光来认识、分析和评价徐霞客及其 《游记》的第一人,也是使徐霞客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确立应有地位的第一人。
在沈松泉标点本 《游记》中,丁文江写道: “……文章是霞客的余事,脚力是旅行的常能,霞客的真精神都不在此。”[16]
那么,什么是徐霞客的 “真精神”呢? 我们可以从丁文江编的 《徐霞客年谱》中找到答案: “然则先生之游,非徒游也,欲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也。此种 ‘求知’之精神,乃近百年来欧美人之特色,而不谓先生已得之于二百八十年前! 故凡论先生者,或仅爱其文章,或徒惊其游迹,皆非真能知先生者也。”[17]
丁文江极力推崇徐霞客的这种 “知识欲”。为此,丁文江在 《徐霞客游记》一文中说: 徐霞客 “不肯承袭附会,所以要自己去观察江河二经,山脉三条的真相———这是先生游历的真目的。这种 ( 知识欲) ———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18 世纪以前,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先生乃得之于二百八十年前。这真是我们学术史上无上的光荣! 钱牧斋谅他以张骞,元 ( 玄) 奘,耶律楚材自拟,恐怕是牧斋附会的,然而据我们眼光看起来,他的成绩不亚于这三人,而精神却不一样,因为这三个人不是恭维皇帝,就是恭维佛爷,霞客是纯粹的为知识,而求知识与他们有求己求人的分别。”[18]
在丁文江 《重印徐霞客游记及新著年谱序》中,丁文江还以十分钦敬的心情赞颂了徐霞客的勇气和献身精神: “乃求知之念专,则盗贼不足畏,蛮夷不能阻,政乱不能动,独往孤行,死而后已。”[19]
丁文江在 《徐霞客游记》一文中全面地总结了徐霞客的地理大发现: “①自先生始,才知道金沙江是扬子江的上流。先生所著的江源考……不但是完全与事实符合,而且劈头提出他怀疑的缘故,然后拿他自己的观察来一层一节的来证明解释,末后又说江源不易知的缘故,是一篇绝好的科学论文。②自先生始,才知道南盘江上游的来历……③自先生始,才知道礼社 ( 即红水江) ,澜沧,怒江是三条江,分别入南海。④自先生始,才知道龙川,大盈,槟榔江的源流。”[20]
丁文江在仔细阅读 《游记》后深情地写道: “可以知道考究云南水道之难。在云南西南这种地方,河流是在极深的峡中,两边都是高山 ( 最低的岭比河身要高出六七千尺! ) ,河里又不能行船。一条河隔几十里名目就变; 上流的人同下流人,这条河同那条河的人,都是老死不相往来! 要打听一条河的来源出路是极不容易的事。”[21]
就 《游记》的文学价值,丁文江的分析也独具慧眼。丁文江认为许多爱读 《游记》的人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丁高度评价 《游记》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他为 《游记》概括了四个特色:
第一,观察的详尽真确。他批评有些文人观察自然的能力非常薄弱,所以经常用套语来塞责读者,他举例说,一个几丈的陡崖,就被说成是 “峭壁千尺”; 几里周长的湖泊,就描写为 “一望无际”。还有人说登泰山可以望见东海,把汶河当做黄河,这些更不值得一笑了。丁文江说; “先生一部游记,从头至尾,没有一句浮泛的话; 远近大小,总是有里数、尺数、步数……凡地形、地质、植物、物产、矿业、兵事、历史、风俗,没有一件不留心,下起笔来,自然句句切实详尽,令人百读不厌了。”[22]
第二,用名词的不苟。丁文江认为,许多文人描写地形时,往往滥用名词。他赞赏霞客所作的 《鸡足山志》,霞客把鸡足山的地形分作: 台、岭、梯、谷、峡、箐、坪、林、泉、瀑、潭、涧、温泉 14 种。丁文江评价说: “这种分析的精神,的确是先生的独到,所以全部 《游记》,所用的名词,没有重复、模糊的毛病。”[23]
第三,系统的明白。丁对徐霞客富于观察分析的能力非常赞赏,他认为 《江源考》和 《盘江考》就是绝好的例证。他感到读 《游记》“条理井然,有头有绪”。[24]
第四,欣赏的真诚。丁文江认为,观察事物,并能系统地分析事物固然重要,但是描写风景名胜没有趣味,那么 “无论他观察如何真确、分析如何精细,系统如何明白,文章仍然枯燥无味,不能引起读者的同情。”[25]
丁写道: “先生是以山水为性命的人,所以读他的游记,就是不爱游的人也要为他所感动。陈函辉送他的诗,说他: ‘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真可以形容他乐而忘返的天真。”[26]
在这里,另有一位学者不能不提,他就是潘耒[27]。在丁本 《游记》里,丁文江把潘耒为 《游记》写的序言放在了最前面,而将其他几篇旧序统统放在全书之后,这是一个创举。在数篇为 《游记》写的序言中,丁文江为什么独钟情于潘次耕的序呢? 在丁本《游记》首页潘序后的按语中,可以找到答案。丁认为为游记作序的人虽多,然而都不是真了解徐霞客的真意。而唯独在潘次耕的序言中,首次说出了霞客之游求知的要旨。“乃真能知先生者”。[28]
丁文江在整理徐霞客游记时,开始并未看到潘序,而是梁任公 ( 启超) 偶然读潘耒所著 《遂初堂集·卷七》时发现的。此序是以前 《游记》各刻本所未载的,后梁任公推荐给丁文江。在沈松泉标点本 《游记》中,梁任公先生代序中写到: “吾友丁文江,研究霞客最深,吾以此序钞示之,彼欢喜赞叹,谓为佳构”。[29]
由此可见,丁文江见到潘序后的状态,丁用 “喜极欲狂”[30]形容自己的心情。丁文江认为这是一篇最了解霞客真意的序言了。丁在自己编的 《游记》中写道: “因冠于本篇之首,而移叶刻各序于卷二十旧序篇,以示区别焉。”[31]
1921 年至 1927 年间,丁文江着手整理、校勘、编订 《徐霞客游记》、 《年谱》、地图及各种附录。他把自己当年在云、贵、川进行地质考察时的资料找出来,与 《游记》进行比较、对照研究。在撰写的 《徐霞客年谱》中,丁对霞客的家世、生平事迹、旅游经历、精神风貌、游记著述与流传以及前人对霞客评述,进行了疏理。丁文江还在 《游记》中配制了一套 ( 共 36 幅) 徐霞客旅行路线的地图,这是前所未有的。另外,丁还将存世极少的咸丰刻印本上的一幅徐霞客画像放在丁本 《游记》内,使这张画像得以流传至今。
胡适在其编的 《丁文江的传记》中说: “徐霞客在三百年前,为探奇而远游,为求知而远游,其精神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难得、最可佩的”。“在君在三百年后,独自在云南、川南探奇历险,做地理地质的调查旅行,他的心目中当然常有徐霞客 ‘万里遐征’的伟大榜样鼓舞着他。他后来用他的亲身经验和地理新知识来整理 《徐霞客游记》,给他作详细地图,给他作 ‘年谱’,并在 ‘年谱’里一面表彰他的重要发现,一面也订正他的 《盘江考》、《江源考》里的一些错误。这就是他报答那位三百年前的奇士的恩惠了。”[32]
胡适最了解丁文江对徐霞客敬重之情,胡适说: “他最佩服徐霞客,最爱读他的游记,他这一次去西南,当然带了 《徐霞客游记》去作参考。他后来 ( 民国十年) 在北京的 ‘文友会’用英文讲演徐霞客,特别表彰他是中国发现金沙江是扬子江上游的第一个人。在民国十五年,他在 《小说月报》 ( 第十七卷号外) 上又特别表彰这部空前的游记。他对于这位十七世纪的奇士,费了很多的功夫,整理他的 《游记》,给 《游记》做了一册新地图,又做了一篇很详细的 《徐霞客年谱》,民国十七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33]
胡适写道: “丁在君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徐霞客,这是我们公认的。他最惋惜徐霞客的 《金沙江游记》散失了,使我们不能知他在三百年前 ‘对金沙江的直接观察’。在君自己记载金沙江的几篇文字,可以说是有意弥补那个大缺憾的。”[34]
从胡适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丁文江做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样的工作———整理 《徐霞客游记》,配发地图,做了 《徐霞客年谱》及出版发行。最为重要的是丁文江以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明确了 《游记》的科学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徐霞客在中国地理发展史上受到重视,始于丁文江。纵览徐霞客同代或后人对徐的赞誉都是 “爱其文字,或惊奇游迹”。而丁文江作为一个地质科学家,对徐霞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翁文灏说: “……先生 ( 指丁文江———本文作者注) 对科学方面之写作,极为审慎,除非已全部确信无疑者外,决不轻易发表”。丁文江对徐霞客的认识和了解,以至整理 《游记》是有一个过程的,正像丁文江自己所言: “余十六出国,二十六始归,凡十年未尝读国书,初不知有徐霞客其人。辛亥自欧归,由越南入滇,将由滇入黔。叶浩吾前辈告知曰: ‘君习地学,且好游,宜读 《徐霞客游记》。徐又君乡人,表彰亦君辈之责。’”[35]
1914 年,丁文江入云南考察,他 “独行滇东滇北二百余日,倦甚则取游记读之,并证以所见闻,始惊叹先生精力之富、考察之精、记载之详且实。因思舆地之学,非图不明,先生以天纵之资,刻苦专精,足迹又遍海内,故能言之如指掌。后人限于旧闻,无图可考,故仅知先生文章之奇,而不能言其心得之所在。颇欲搜集新图,分制专幅,使读者可以按图证书,无盲人瞎马之感,而所藏图不多,不足以证全书; 回京后又为职务所羁,无复余力; 仅于十年夏间,作一总图,加以先生游历之路线,乃于北京文友会中,宣读英文论说一篇,略叙先生之生平而已。”[36]
黄秉维在 《徐霞客游记中之植物地理资料》一文中指出: “然遍观吾国历史,不畏险阻,不辞劳瘁,涉深越峻,以寻幽探奇,如明季徐霞客先生,实为高映之孤霞、独举之明月,古今来一人而已。丁在君先生于先生独行迈往之胜概、栉风沐雨之勤劳、旷朗无前之襟怀、详密朴实之文笔,深致景佩,乃为编年谱,阐举休明,既以彰先民之高矩楷模,复使来者知所循勉。”[37]
徐霞客和丁文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情感上。三百年前徐霞客身体力行、客观真实地对自然社会的文字报告,在三百年后经过丁文江的实地勘察,予以证实; 三百年前徐霞客对中国地质学的卓越贡献,在三百年后得到中国地质学奠基人丁文江审慎的考证后予以高度赞扬。徐霞客与丁文江,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楷模。
丁文江既是一位出色的地质学家,又是一位卓越的探险家。在徐霞客之后,他追踪徐霞客的旅行路线,以其一贯主张的 “科学精神”,见证了徐霞客之发现,纠正了徐的一些错误,更填补了这位前驱者留下的空白。
丁文江曾叹曰: “可怜如许人读先生的 《游记》二百八十年来,只有一个潘次耕是他的真知己! ”[38]今天看来,丁文江何尝又不是徐霞客的真知己呢?! 不仅是真知己,而且丁文江是现代唯一一位真正的徐霞客。
今天,笔者仅仅是通过丁文江对徐霞客及其 《游记》研究所作的贡献,来彰显丁文江的功绩,其实,在丁文江短短的 49 年的生命航程中,他不仅对我国地质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杰出贡献,他还在诸多领域里都有开创性业绩。2007 年 10 月,在江苏省泰州市黄桥镇———丁文江的家乡,隆重举行了中国地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丁文江诞辰120 周年纪念活动,缅怀这位被称为网络全书式的地学泰斗,笔者有幸参加。在研讨会上,笔者提出对丁文江的研究要系统化,要形成合力; 适时应成立丁文江研究会; 建议黄桥镇与江阴徐霞客故乡的马镇结为姊妹镇。笔者还提出应当将对丁文江的研究称之为“丁学”,因为,丁文江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不仅仅是地学方面的,还涉及经济、教育、军事、文化、科技、历史、政治、旅游、考古、测绘以及地图学、社会学、人类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诸多领域。徐霞客研究被称为 “徐学”,红楼梦研究被称为 “红学”,郦道元与 《水经注》研究被称为 “郦学”。丁文江作为我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科学大师和著名的社会学家,研究他的学问称之为 “丁学”是恰如其分的。
参 考 文 献
[1][2] 陈函辉 . 《霞客徐先生墓志铭》. 《徐霞客游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3 印,1191,1194
[3]《徐霞客游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 印,1128
[4] 李约瑟 .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译本) 第 5 卷,《地学》第一分册 .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6 年版,62
[5] 钱谦益 . 《嘱徐仲昭刻游记书》. 《徐霞客游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186
[6] 潘耒 . 《徐霞客游记》序 . 《徐霞客游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 印,1269
[7] 杨明时 . 《徐霞客游记》序二 . 《徐霞客游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273
[8] 奚又溥 . 《徐霞客游记》 序 . 《徐霞客游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269
[9] 杨明时 . 《徐霞客游记》序一 . 《徐霞客游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 2 版,1997 年 5 月第 3印,1272
[10] 钱谦益 ( 1582 ~1664) 明末清初常熟人。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明万历进士。崇祯初官礼部侍郎。清兵南下,率先迎降,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生平博览群籍,精于史学,诗文在当时负有盛名。家有绛云楼,藏书丰富,尤以明代史料收集完备著称,清初毁于火。所著有 《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辑有 《列朝诗集》。藏书之富,几埒内府。后来常熟一带藏书蔚然成风,跟钱谦益的提倡有很大的关系
[11][12][14][16][18][19][20][21][22][23][24] 丁文江 . 《徐霞客游记》一文 . 《徐霞客游记》沈松泉标点本 . 上海: 上海群众图书公司,20 世纪 20 年代,1 ~17
[13]丁文江 . 《徐霞客游记》一文 . 《徐霞客游记》沈松泉标点本 . 上海: 上海群众图书公司,20 世纪 20 年代,2
[15]《徐霞客游记》.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28 ~29
[17]《徐霞客游记》.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丁序: 3
[25] 潘耒 ( 1646 ~1708) ,清初学者,字次耕,号稼堂,吴江平望镇溪港 ( 今江苏) 人。师事徐枋、顾炎武,博通经史、历算、音学。往来燕赵,与名人雅士相从游。清康熙十七年 ( 1678 年) ,以布衣中博学鸿辞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 《明史》,主纂 《食货志》兼订纪传。不解说词,充任日讲起居注官,纂修 《实录》、 《圣训》,又任会试考官。名益盛忌者益众,终以浮躁降职。遂南归遍游天台、雁荡、武夷、黄山诸名山,各以诗记。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赐复原官,耒坚辞不受。晚年,研究声韵、易象,著 《类音》、《遂初堂诗集 . 文集 . 别集》,还刻顾炎武所著 《日知录》及遗书数种
[26][28][29]《徐霞客游记》.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潘序: 2
[27] 梁任公 . 《徐霞客游记》代序 . 《徐霞客游记》沈松泉标点本 . 上海: 上海群众图书公司,20 世纪 20 年代,3
[30][31][32] 胡适 . 《丁文江的传记》. 远流出版公司,1986 年 3 月版,37 ~38,43
[33][34] 丁文江 . 《重印徐霞客游记及新著年谱序》. 《徐霞客游记》.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1
[35] 竺可桢 . 《地理学家徐霞客》. 北京: 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初版,40
[36] 丁文江 . 《徐霞客游记》一文 . 《徐霞客游记》沈松泉标点本 . 上海: 上海群众图书公司,20 世纪 20 年代,18
Ⅵ 当代的古琴大师有哪些啊
因为各流派都有很多优秀传承者。龚一、李祥霆、王友斌、吴文光、丁承运、成公亮、戴树红、吴钊、卫家理、汪铎、谢导秀、顾泽长、林友仁、刘善教等等
Ⅶ 清朝初期的叶状元是谁印光大师曾经赞叹过的。
清朝并无姓叶的状元。
清朝的文状元名单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状元的列表:
顺治三年(1646年):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
顺治四年(1647年):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顺治六年(1649年):刘子壮(1609年-年,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
顺治九年(1652年)满榜状元:麻勒吉(?-1689年,满洲正黄旗人)
顺治九年(1652年)汉榜状元:邹忠倚(1623年-1654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顺治十二年(1655年)满榜状元:图尔宸(?-?,满洲正白旗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顺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
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
康熙三年(1664年):严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
康熙六年(1667年):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康熙九年(1670年):蔡启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归允肃(1642年-168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陆肯堂(1650年-1696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1711年,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胡任与(?-1704年,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蟠(?-?,江苏徐州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绎(1671年-1706年,江苏苏州府常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式丹(1645年-1718年,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王云锦(1657年-1727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赵熊诏(1663年-1721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世琛(1680年-172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王敬铭(1668年-1721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徐陶璋(1674年-1738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昆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汪应铨(?-?,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邓中岳(?-?,山东东昌聊城人)
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于振(?-?,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雍正二年(1724年):陈德华(1696年-1779年,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雍正五年(1727年):彭启丰(1701年-178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168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陈倓(1695年-1739年,江苏扬州府仪征县人)
乾隆元年(1736年):金德瑛 (1701年-176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1714年-1779年,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乾隆四年(1739年):庄有恭(1713年-1767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
乾隆七年(1742年):金甡(1702年-178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十年(1745年):钱维城(1720年-1772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乾隆十三年(1748年):梁国治 (1723年-1786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中塘(今属上虞)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吴鸿(1725年-1763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秦大士(1715年-1777年,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人)
乾隆十九年(1754年):庄培因(1723年-1759年,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蔡以台 (?-?,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1730年-1797年,江苏太仓州镇洋县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王杰(1725年-1805年,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秦大成(1720年-1779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张书勋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陈初哲(1736年-1787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黄轩(?-?,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金榜(1735年-1801年,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乾隆四十年(1775年):吴锡龄 (?-1776年,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汪如洋(1755年-179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钱棨(1734年-179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茹棻(1755年-1821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1828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胡长龄(1758年-1814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韫玉(1755年-183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1770年-185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六十年(1795年):王以衔(1761年-1823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元年(1796年):赵文楷(1761年-1801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嘉庆四年(1799年):姚文田(1758年-1827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六年(1801年):顾皋(1763年-1832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嘉庆七年(1802年):吴廷琛(1773年-184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嘉庆十年(1805年):彭浚(1769~1833年,湖南衡山县人)
嘉庆十三年(1808年):吴信中(?-?,祖籍安徽休宁,寄籍江苏苏州府吴县)
嘉庆十四年(1809年):洪莹(?-?,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嘉庆十六年(1811年):蒋立镛(1782年-1842年,湖北天门人)
嘉庆十九年(1814年):龙汝言(?-1838年,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吴其浚(1789年-1847年,河南固始县人)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沆(1785年-1826年,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巴河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陈继昌(1791年-1849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年(1822年):戴兰芬(1781年-1833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寄籍安徽天长县)
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1786年-1873年,广东吴川县人)
道光六年(1826年):朱昌颐(1784年-1855年,浙江嘉兴府海盐县人)
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钧(1794-1839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恩科:吴钟骏(1798年-185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道光十三年(1833年):汪鸣相(1794年-1840年,江西九江府彭泽县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刘绎(1798年-1879年,江西永丰人)
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鸿年(1805年-1885年,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承霖(1808年-1891年),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龙启瑞(1814年-1858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孙毓桂(山东济宁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萧锦忠(?-?,湖南长沙府茶陵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之万(1811年-1897年,直隶南皮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陆增祥(1815年-1882年,江苏太仓人)。
咸丰二年(1852年):章鋆(1820年-1875年,浙江宁波府鄞县人)
咸丰三年(1853年):孙如仅(山东济宁州人)
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咸丰九年(1859年):孙家鼐(1827年-1909年,安徽寿州人)
咸丰十年(1860年):钟骏声(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同治元年(1862年):徐郙(1836年-1908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今属上海市))
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1834-1887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同治四年(1865年):崇绮(?-1900年,原为蒙古正蓝旗人,后改为满洲镶黄旗)。
同治七年(1868年):洪钧(1839-189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枢(1832年-1888年,广东广州府东莞人,广东顺德杏坛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陆润庠(1841年-1915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光绪元年(1875年):张謇(江苏通州人)
光绪二年(1876年):曹鸿勋(1848年-1910年,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年(1877年):王仁堪(1848年-1893年,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光绪六年(1880年):黄思永(1842年-1914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寄籍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今南京市))
光绪九年(1883年):陈冕(1859年-1893年,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寄籍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
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1857年-1907年,贵州贵阳青岩镇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建勋(1848年-1913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鲁(1845年-1912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光绪十八年(1892年):刘福姚(?-?,祖籍江西庐陵,寄籍广西桂林)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骆成骧(四川省资中县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和(麻哈州高枧(原名狮山)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寿彭(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刘春霖(直隶肃宁人)
★★★★★★★★
清代武状元名单
朱彭寿〈旧典备征》对清代武鼎甲姓氏作了汇考,现据他的记载,将清代武科状元的科分、姓氏、籍贯、胪列于下:
顺治朝 (7人)
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郭士衡 山东章邱。
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 金抱一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 王玉玺 浙江仁和。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 于国柱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 刘 炎 浙江山阴。
顺治十七年庚子补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 江苏上元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 霍维鼐 山东济宁。
康熙朝 (21人)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 吴三畏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 秦藩信 顺天宛平.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 张英奇 直隶深州。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 郎天诈 浙江山阴。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 荀国梁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 罗 琪 浙江会稽。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 王继先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 徐宪武 直隶。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 王应统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 张文焕 甘肃宁夏。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 曹日纬 京卫。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79年) 缴煜章 京卫。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 马会伯 甘肃宁夏。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 曹维城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 杨 谦 江苏仪征。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 田 唆 直隶献县。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显光
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 李如柏 甘肃宁夏。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赛 都 汉军正红。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鳞 封荣九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 林德镛
雍正朝(5人)
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 李 埃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 曹国琼 汉军镶白。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 王元浩 山东胶州。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 齐大勇 直隶昌黎。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 孙宗夏 陕西镇安。
乾隆朝 (27人)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 马负书 汉军镶黄。
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 哈攀龙 直隶任邱。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 朱秋魁 浙江金华。
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 贾廷诏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 董 孟 汉军正黄。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 张兆潘 江苏泰兴。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 张大经 山西风台。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 哈廷梁 直隶献县。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 顾 麟
乾隆二十二年]‘丑科(1757年) 李国梁 直隶丰润。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马 全 山西阳曲。壬中科时已取中探花,名马琼,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 段飞龙 直隶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德 灏 满洲正黄
乾隆三十—年丙戌科(1766年) 白成龙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 钱治平 顺天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 林大彪 浙江江山。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 广东长乐。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年) 玉懋赏 山东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邢敦行 直隶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 黄 瑞 浙江江山。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 刘 双 顺天大兴。
乾险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 刘荣庆 江苏泰州。
乾险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 马兆瑞 山东临清。
乾险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刘国庆 江苏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玉 福 汉军镶黄。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 徐殿飙 山东掖县,
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 邸飞虎
嘉庆朝 (12人)
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年)黄仁勇 广东海阳.
嘉庆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云龙 直隶阜城。
嘉庆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宁 广东南海。
嘉庆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 直隶蔓城。
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年)张联元 直隶献县。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 徐华清 山承临润。
嘉庆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 汪道诚 江西乐平.
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U年) 马殿甲 河南邓州。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 丁殿宁 山东益都。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 武凤来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 徐开业 以传胪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钟英推升状元,陕西神木。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昌伊苏 满洲正黄。
道光朝 (15人)
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 张云亭 直隶清丰。
道光三年癸末科(1823年) 张从龙 山西临县。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 李相清 山西阳曲。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 吴 钺 山东蓬莱。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李广金 山西灵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 牛凤山 河南沿县。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波启善 满洲正红。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 王 瑞 宜隶安肃。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 郝光甲 宜隶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 赵云鹏 河南汝阳。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庆 汉军镶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张殿华 直隶枣强。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吴德新 直隶东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 直隶晋州。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阳春 四川华阳。
咸丰朝 (5人)
咸丰三年王子科(1852年) 田在田 山东锯野。
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年) 温常勇 直隶天津。
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年) 王世清 直隶南和.
咸丰九年己未科(1859年) 韩金甲 山东历城。
咸丰十年庚申科(1860年) 马鸿图 直隶抚宁。
同治朝 (6人)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 史天样 直隶邯郸。
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 黄大元 直隶怀安。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 张蜀锦 宜隶广平。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 陈桂芬 浙江天台。
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 丁锦堂 福建上杭。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张风鸣 河南西平。
光绪朝 (11人)
光绪二年丙子科(1876年) 宋鸿图 福建侯官。
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年) 佟在棠 直隶天津。
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年) 黄培松 福建龙泉。
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年) 杨廷弼 河南祥符。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 宋占魁 山东昌邑。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李梦说 山东阳谷。
光绪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 张宪周 山东珲城。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卞 赓 江苏海州。
光绪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 张鸿翥 江西鄱阳。
光结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武国栋 直隶天津。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张三甲 直隶开州。
以上从顺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共取中武状元109人。
Ⅷ 了解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
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8)泰州潘大师加盟费多少扩展阅读: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梅兰芳的艺术造诣正如北大书法史巨匠李志敏的狂草一样耐人回味,可谓炉火纯青、臻入胜境。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梅兰芳之青衫亦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艺之佳,早已名满都下二难兼并,必有特异之技艺以动人,观听者有梨园癖者自必联翩往观,第一台又将座物隙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