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翻譯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原文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為。故申、呂自岳降,傅說為列星,古今所傳,不可誣也。孟子日:「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氣也,寓於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責,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辯。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蓋嘗論天人之辨,以謂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偽。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魚;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故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雲,而不能回憲宗之惑;能馴鱷魚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鋪、李逄吉之謗;能信於南海之民,廟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於朝廷之 上。蓋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於文行,延及齊民,至於今,號稱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飲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而廟在刺史公堂之後,民以出入為艱。前太守欲請諸朝作新廟,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滌來守是邦。凡所以養士治民者,一 以公為師。民既悅服,則出令日:「願新公廟者,聽!」民歡趨之,卜地於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廟成。或日:「公去國萬里,而謫於潮,不能一歲而歸。沒而有知,其不眷戀於潮也,審矣。"軾日: 「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獨信之深,思之至,君蒿凄愴,若或見之。譬如鑿井得泉,而日水專在是,豈理也哉?「元豐七年,詔拜公昌黎伯褲李,故榜日:「 昌黎伯韓文公之廟。「潮人請書其事於石,因作詩以遺之,使歌以祀公。其辭日:「公昔騎龍白雲鄉,手抉雲漢分天章,天孫為織雲錦裳。飄然乘風來帝旁,下與濁世掃秕糠。西遊咸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追逐李、杜參翱翔,汗流籍、是走且僵,滅沒倒影不能望。作書抵佛譏君王,要觀南海窺衡湘,歷舜九嶷吊英、皇。祝融先驅海若藏,約束蛟鱷如驅羊。鈞天無人帝悲傷,謳吟下招遣巫陽。爆牲雞卜羞我觴,於粲荔丹與蕉黃。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發下大荒。」
譯文如下:
一個普通人卻成為干百代的榜樣,一句話卻成為天下人效法的則。 這是因為他們的品格可以與
天地化育萬物相提並論。也關繫到國家氣運的盛衰。他們的降生是有來歷的,他們的逝世也是有所作為的。所以,申伯、呂侯由高山之神降生,傅說死後成為天上的列星,從古到今的傳說,是不可否認的。孟子說:「我善於慘養我盛大正直的氣。「這種氣,寄託在平常事物中,又充滿於天地之間。突然溫上它,那麼,王公貴族就會失去他們的尊貴,晉國、楚國就會失去它們的富有,張良陳平就會失去他們的智慧,孟競夏育就會失去他們的旁力,張儀、蘇秦就會失去他們的辯才。是什麼東西使它這樣的呢?那一定有一一種不依附形體而成立,不依靠外力而行動,不等待出生就存在,不隨著死亡就消逝的東西了。所以在天上就成為星宿,在地下就化為河川山嶽;在陰間就成為鬼神,在陽世便又成為人。這個道理十分平常,不值得奇怪的。自從東漢以來,道德喪失,文風敗壞,佛道等邪說齊出現。經歷了唐代貞觀、開元的興盛時期,依靠房玄齡、杜如晦、姚志、宋境等名臣輔佐,還不能挽救。只有韓文公從普通人里崛起,在談笑風生中指揮古文運動,天下人紛紛傾倒追隨他,使思想和文風又回到正路上來,到現在已經有三百年左右了。他的文章使八代以來的衰敗文風,得到振興,他對悟道的宣揚,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誠曾觸B了皇帝的惱怒,他的旁氣能折服三軍的主帥:這難道不是與天地化育萬物相並列,關繫到國家盛衰,浩大剛正而獨立存在的正氣嗎?我曾談論過天寬純滾道和人事的區別:認為人沒有什麼事不能做出來,只是天不容許人作偽。人的智謀可以欺病王公,卻不能欺騙小豬和魚;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卻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所以韓公的慎余專心誠意,能夠驅散衡山的陰雲,卻不能夠挽回憲宗佞佛的執迷不情:能夠馴服鱷魚的凶暴,卻不能夠制止皇甫鑄、李逢吉的誹謗:能夠在潮州老百姓中取得信任,百代都享受廟堂祭祀,卻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原來,韓公能夠遵從的。是天道;他不能屈從的,是人事。
『貳』 文言文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途徑與方法有哪些
養氣的「養」是保護修養的意思,「氣」是與人的精神密不可分的。「養氣」即保護修養精神性氣。本篇講保持旺盛的創作精神的問題,使創作的活力常在的原則和方法。
全篇分三部分:一、從一般規律和實際創作兩個方孫檔握面來說明「養氣」的必要。二、論神衰氣傷的危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用之過度,就會造成神衰氣傷。三、根據文學創作的特點講「養氣」的原則和方法。
《神思篇》曾提出關於養氣的主張,《養氣篇》對此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他的「養氣」的原則是「率志委和」,反對「鑽礪過分」,即寫作要自然,不可過分的雕琢傷氣。其具體主張就是寫作要「清和其心,調暢其氣,煩而即舍,勿使壅滯,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葯倦」。但同時又肯定「錐股自勵」的精神,提倡學習應該刻苦鑽研。因為只有平時的刻苦學習,寫作時才會「從容率情,優柔適會」。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天地之間正氣存,賦予形體雜紛紛。地上江河與山嶽,天上日月和繁星。人有正氣叫浩然,充塞環宇滿盈盈。生逢聖世清明年,平平和和效朝廷。國難當頭見氣節,永垂青史留類名。齊國太史不懼死,崔杼弒君載史籍;晉國董狐真良史,手握「書法不隱」筆;韓國張良雪國恥,椎殺秦皇遭通楫;蘇武留胡十九年,終日手持漢朝節;巴郡太守老嚴顏,甘願斷頭不妥協;晉代侍中名嵇紹,為救國君酒熱血;張巡當年守雎陽,咬牙切齒討逆賊;常山太守顏杲卿,罵敵罵斷三寸舌;遼東管寧「著皂帽」,清操自勵若冰雪;諸葛《出師》復漢室,鞠躬盡瘁何壯烈!祖逖渡江誓擊楫,奮威慷慨吞胡羯;秀實奪笏擊狂賊,賊頭破裂直流血。浩然之氣多磅礴,志士英名萬古存。每當正氣貫日月,誰把生死放在心。
地靠正氣得以立,天靠正氣成至尊。三綱靠此得維持,道義以此為本根。可嘆我生逢亂世,競無才力救危亡。被俘仍戴南國帽,囚車押我到北方。折磨摧殘何所懼,酷刑只當飲則慶糖漿。牢房死寂見鬼火,春來緊閉黑茫茫。老牛駿馬共槽食,雞窩裡面棲鳳凰。一旦染病便死亡,枯骨棄野多凄涼。如此惡境囚兩載,各種毒害不能傷。牢房陰森令人哀,是我安樂之天堂。豈有智謀與巧計,能防邪毒來傷身。光明磊落忠義心,我視生死如浮雲。我心悲傷悠綿綿,好似蒼天哪有邊?賢哲雖然已遠去,榜樣令我心更堅。檐心展讀聖賢書,光華照徹我容顏。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於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於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拔。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心氣郁結,殫思極慮,然後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 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土,孫叔敖舉於蠢讓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 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 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 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正如孟子所說:「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古往今來,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實在是太多了。「記得小時候讀書的時候,老師常常講這樣的道理給大家聽:地里莊稼,即使站在它的面前隨時觀察,眼睛緊盯住它不放過,也絕對不能親眼看到它生長;但是久而久之,隔一段時間去看它,卻可以發現它已經長高了。人的身體長高也是同樣的道理。那時,老師給大家講這個道理,是勉勵大家要勤奮學習。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不要心急圖快,囫圇吞棗。現在想來,當然也包含著老師不撥苗助長的一份苦心在內。
其實,不僅知識積累如此,技藝學習如此,大家進德修業,立身處世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
關鍵在於營養的吸取,年力的增強。萬事總有規律,不是一廂情願就可以如願以償的。
放眼觀世,紅塵滾滾。再看看周圍,那些追名逐利,急急如律令的人們,一個個都是那「芒芒然歸」的宋人。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剛正之氣,就是人間正氣,是大義大德造就一身正氣。孟子認為,一個人有了浩氣長存的精神力量,面對外界一切巨大的誘惑也好,威脅也好,都能處變不驚,鎮定自若,達到「不動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經說過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對孟子說的浩然正氣,曾有一首長詩作出過生動的文學描繪,這就是一身正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寫的《正氣歌》。詩中寫道:「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月浩然,沛乎塞蒼冥。……」意思是說,浩然正氣寄寓於宇宙間各種不斷變化的形體之中。在大自然,便是構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氣;在人間社會,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時,便表現為祥和之氣,而在國家、民族處於危難關頭時,便表現為仁人志士剛正不阿、寧死不屈的氣節。社會秩序靠它維系而得以長存,道義是它產生的根本。他還列舉了中國歷史上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如不怕殺頭仍秉筆直書的晉國史官董狐;堅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十九載的蘇武;被俘後大喝「蜀中只有斷頭將軍,而無投降將軍的嚴顏;率部渡江北伐、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的東晉名將祖逖,還有充滿忠貞正直之氣的諸葛亮的《出師表》……等等,作為例證,說明浩然之氣長存於天地之間。
《太上隱書》曰∶天地以清濁為質,非氣不足以運陰陽;日月以明暗分形,非氣不足以交魂魄。
以橐龠之用、呼吸之理,是氣使之然也。禽一沖而制在氣,腹空如實;魚一躍而制在水,穿水如無。
眾植凋殘,獨松柏而常茂者,氣堅也;群動滅寂,惟龜鶴之不悴者,氣任也。形為留氣之舍,氣為保形之符。欲留形住世,必先養氣。至大至剛,充塞乎天地之間;氣聚神靈,遨遊風塵之外。善養生者,養其形;善養形者,養其氣。
《西山記》曰∶古今養生之士,不免於疾病死亡者,不知其道也。昔人以志士不語為養氣,此保氣也,失之昏;以入清出濁為養氣,此換氣也,失之虛。昏者,氣散神狂,真靈日厭,終無所歸矣。虛者,丹田無實,徒勞而吐納,終不能佳矣。多入少出,攻病可也;認為胎息,誤矣。上咽下蓄,聚氣可也,指作還丹,誤矣。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委氣而和神也。息息要住,納之不出,閉氣而煉形也。一咽復一咽,雙收兩夾,以噓咽為法,是借氣取水灌溉之術也。正坐升身,氣滿四大,血路通行,榮衛和暢,是布氣焚身之法也。若此皆非養氣矣。養氣之道,生時養之,使不衰弱。時養之使不散。如古行屯者,是陽初生,屈而未伸,故朝屯以取,養氣之茂也。如古行蒙者,是一陽處群陰之中,暗而不明。故暮蒙以取,求陽之義也。非特此也,才所不敏,強思傷也;力所不及,強舉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度,傷也;汲汲所欲,傷也;戚戚所懷;傷也。或久談言笑,寢息失時,拽弓引弩。
耽酒嘔吐,飽食便卧,跳步喘息,歡呼哭泣,陰陽不交,積傷至盡,則早亡矣。故善養者,淡然無欲,處乎寂寞之境,自有希夷之趣。冬則陽生,至春分之後,陽盛而陰散,防其餘陰入腹而為苦寒之疾。夏則陰生,至秋分之後,陰盛而陽散,防其餘陽入腹而為酷暑之患。勿觀死者,防死氣觸生氣;不近穢處,防穢氣觸真氣。真氣未壯而朝不虛食,常充口;真氣欲絕而暮不實食,常減口。然而調氣、和氣、布氣、咽氣、聚氣、行氣、保氣、換氣,皆不出養氣之道。夫氣如線,觸之則斷;氣如煙,擾之則散。不能養者,失保形之道。然養氣未及采氣,采氣未及煉氣。采氣還元,結成金丹。煉之出殼,遷變羽客。未煉先採之,未煉先養之。
古人雲:「氣者,人之根本也」。這說明「氣」對人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既指表現在生理機能上的「 氣」,也指表現在精神層面上的「氣」。這兩者並非獨立存在相互隔絕,更多的是具有互通互化而相得益彰的神奇關系。
蘇軾在其《和董傳留別》一詩中,開頭兩句這樣寫道:「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其意思就是「雖然衣服粗陋樸素,但學問深厚、知識淵博,氣質自然會高雅光彩」。
曹丕雲:「文以氣為主,氣以清濁有體」,也就是說,無論讀書還是撰文,均可養氣。養氣本身是一種養生之道,庖丁解牛,「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養生之道,方丈道士禪房道觀打坐默誦,也是養生之道,那麼,文者養氣又是怎樣的呢?其實,養生的方法各有所異,但殊途而同歸,只不過以文養氣是一種高深的境界,旁人不易做到罷了。
如果把文章比作盤古開辟之宇宙的話,那麼,一類清氣上浮,可為天,讀這些文章時胸襟開闊,奇經八脈如游龍驚鴻,頭腦清晰靈動,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浪漫感覺,如《詩經》里的《關雎》,《楚辭》里的《橘頌》,李白的《夢游天峔吟留別》等,這些文章都是蓄養清氣的美文;另一類文章則又似天地初分時之地,濁氣下沉,這里的「濁」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混濁;蒙沌」,它是一種「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兼容並包之氣,讀它們時可使人心平氣和,神安躁抑,肺潤肝清,像魏武帝的《觀滄海》、《龜雖壽》,庾信的《枯樹賦》,歐陽修的《秋聲賦》均為凝聚渾厚「濁氣」的精品。因此,閱讀文章時若能辨其清濁之體,則可在欣賞的過程中清濁二氣柔剛並濟,補闕除弊,使百骸之氣於督任兩脈之內逍遙遊走,日久天長了,便可感覺到食慾大增,心情愉悅,面色紅潤,身輕體健,長壽之根基自然而立,此謂讀書之氣也。
若是動筆寫文章之時,最好要選一清凈雅舍,氣定神閑,心無旁騖,打腹稿是第一步,這時可學學高僧的打坐之法,後心微倚椅背,氣納丹田,腦海里可假想一條灼熱之氣自頭頂「百會」而起,經俞府、神藏、幽門、中注諸穴,讓腎經自然通貫,便可清吐丹田之氣,動筆手稿了,創作的過程切忌心浮氣躁,一曝十寒,美文佳作之成功過程就像釀造茅台杏花村一樣,需要一個周密而邏輯的經過,大凡名家之作行文收放自如,或而不急不緩,若清風拂面,水波不興;或而大開大闔,恣肆汪洋,「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當是時,陰陽二氣可在行文之際互相出沒於字里行間。「情動則氣行」,文章要打動讀者之心,必先動己之情,己情戚戚了,這自身體內滯塞淤厄的邪氣便可通暢豁達,自古道:「讀書破萬卷,下筆若有神」,這「神」來之筆就是由氣暢所得,這樣的文章怎能不讓讀者動容而變色呢?此謂作文之氣也。
不過文章之氣和年齡也有關系,「凡童少鑒淺而志盛,長艾識堅而氣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讀書寫作還要合理安排時間,如果只是一昧地追求養氣,到了讀文而傷命,用思而困神的地步的話,那隻好躺在病床上去頤養天年了,這也就真的失去了「文以養氣」的進步意義了。
『叄』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全文翻譯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譯文
(公孫丑問說):「請問先生在哪方面擅長?」(孟子)說:「我能理解別人言辭中表現出來的情志趨向,我善於培養我擁有的浩然之氣。」(公孫丑)說:「請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難以說得明白。那浩然之氣,最宏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而不用邪惡去傷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滿天地之間無所不在。那浩然之氣,與仁義和道德相配合輔助,不這樣做,那麼浩然之氣就會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樣疲軟衰竭。浩然之氣是由正義在內心長期積累而形成的,不是通過偶然的正義行為來獲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則浩然之氣就會衰竭。所以我說,陵手告子不曾懂得什麼是義,是因為把義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在心中有集義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記,不要用外力(違背規律地)幫助它成長。不要像宋人那樣。宋國有個擔心他的禾苗不長而拔起它們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對家人說:『今天我疲累之極啊,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乾枯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不給作物除草的人;幫助莊稼生長的,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原文】
(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尺激嫌。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字詞注釋】
1.公孫丑:復姓公孫,名丑,齊國人,是孟子的弟子。
2.惡(wū)乎長(cháng):在哪方面擅長。
3.知言:能理解、識別各種言論。
4.養:培養,養育。
5.何謂:什麼叫做。
6.難言:難以說得明白。
7.其為氣也:它作為一種氣。
8.至大:最為盛大。
9.至剛:最為剛強。
10.以:用。
11.直:正直。
12.塞:充塞,充滿。
13.配:配合輔助。
14.是:這。
15.餒:飢餓。
16.襲而取之:從外入內突然取得它。這句意思是,浩然之氣是由 正義在內心長期積累而形成的,不是通過偶然的正義行為來獲取 它的。
17.慊(qiè):滿意,滿足。
18.告子:姓告,名不害,據說他兼通儒家和墨家的學說,曾經求教 於孟子。
19.外之:把義看成是心外之物。外,動詞,以……為外。之,代詞, 指代「義」。
20.助長:指用外力(違背規律地)幫助它成長。
21.無:通「毋」,不要。
22.若:如同。
23.然:代詞,如此,這樣。
24.閔:同「憫」,憂慮,擔心。
25.揠(yà):拔起。
26.芒芒然:疲倦的樣子。
27.病:疲憊之極。
28.槁(gǎo):枯槁,乾枯。
29.耘:給作物除草。
30.非徒:不但,不僅僅。
【出處】戰國 孟子 《孟子》
【語句思鉛含想】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孟子》中的語句,指的是我善於培養我擁有的浩然之氣。作者是戰國時期的孟子。孟子認為這種氣,極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應該用坦盪的胸懷去培養它滋養它而不加以傷害。
【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個人成就】
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篇編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