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橡皮蟲釣鯽魚用
釣鯽魚最好是葷餌,比如蚯蚓和紅蟲.
一、釣組搭配和餌科:
1.竿:由於鯽魚成群活動,需頻繁起竿,適選用3.6米-4.5米碳素超硬調魚竿,竿挺也就不怕上大魚,竿輕則可以相應減緩疲勞。如光威·上州屋銷售的「荒景技」、「一本技」、「溪峰」、「早春」等釣竿垂釣的效果就非常好。
2.線:釣鯽魚的線一定要細,線體要光潔、柔軟,釣線要拉力強、切水性良好。目前市場上以碳素質材的線性能最好,線徑通常在0.16—0.23毫米之間。主線不能過粗,否則會影響垂釣,但過細上大魚時就會容易斷線。我向大家推薦的產品是上州屋出品的「水精靈」碳素線。
3.鉤:釣鉤要小,應選用窄門、長柄、鉤尖銳利的袖鉤,如伊豆、伊勢尼等,國內釣友普遍認為上州屋的「鋼一針」質量非常好。選用鉤子的大小應注意,鉤門的寬度不能超過所釣魚魚嘴寬度的一半,最好使用無倒刺袖鉤,以便於解魚,避免傷魚。
4.漂:釣鯽魚的漂要靈,最好要用高檔碳腳粗短身軟尾漂。這類浮漂翻身快,漂尖傳達有效魚訊時間長。其他的浮漂也行,最好使用立式台釣浮漂。目前「光威」迷比較喜歡使用的是上州屋銷售的用孔雀羽作為原材料製成的」魚心觀」、「真鶴」以及用巴爾杉木製作成的「風雅」、「水鄉」。
5.墜:最好使用快速別針和O型圈,不僅便於更換子線,而且在中魚的瞬間緩;中了釣線的拉力,避免起竿過猛鉤破魚嘴。也可以使用新式快速別針,其一端為類似於子線夾的腦線卡,換線便捷。這些產品各地上州屋均有銷售。
6.科:鯽魚屬於雜食魚類,葷素不拒。打窩聚魚,可譽譽鄭用曲酒加香料泡小米,也可以用黃豆、芝麻、玉米按5:1:3碾碎,加適量紅薯面拌勻揉成團,使用效果奇佳,釣餌還可用蚯蚓、米飯粒;商品餌等(如光威出品的「藻60一鯽」)。
二、施釣注意事項(主要介紹懸墜釣法):
1.虛陪選點:要避開清澈見底的水域,尋找微濁不見底的水域,漲水釣灘,避水釣潭,近釣優於遠釣,選擇水深為1.5米·2.5米左右、水色略深、底部為梯田或水草茂盛的水域為佳。
2.布窩:貴精不貴多,野外水域遼闊,魚群密度不及魚塘,應在河流交叉口或主河道深淺交匯處尋找水草茂盛、水深適中的草窩邊打窩,打窩不易過多,以二三個為宜。頭一遍打窩一定要多打,還應適時補窩,使窩中的魚長釣不衰。
3.底釣法:底釣優於浮釣,野生魚大多是棲底魚類,鯽魚也不例外,底釣可增加魚獲量,最好不要使用懸墜釣法,雙鉤底釣建議調四釣五,釣鈍可以避免因風吹或水流而引起走漂,增強釣漂穩定性。
4.釣餌:拉餌不能過大,應以豆粒大小為宜,以便所釣鯽魚能夠J頃利吸食入口,也可以稍換大一點兒鉤搓餌釣鈍,這樣可以增加釣大魚的機率,還可以誘魚入窩。
5.識漂:鯽魚因吃食習慣,一般是竿尖先往下沉一點兒,然後送浮,或往下陰沉一二,且應在漂尖停頓的瞬間果斷提竿,很少出現拉黑漂的情況,如果浮漂被緩慢拉入水中,基本可以判定不是鯽魚,可能是鯉魚或其他魚蝦,如果浮漂不停地大幅度上下跳動,這是小魚在作怪,應不予理睬。
6.起魚:在釣中鯽魚後,不應馬上把魚提出水面,應把魚稍微斜拉,出窩,手臂再向上舉把魚拉出水面,這樣不僅避免起魚過程中驚擾窩中留魚,還延長了上魚時間。
三、傳統釣鯽提空竿「病」因:
1、漂墜配比不當。鯽魚屬底層魚,在正常氣候條件下,應當進行底釣。若漂大墜輕,鉤餌只能懸於某一水層,不但釣鯽無望,還會遭致小雜魚兇猛鬧鉤,墜使浮漂上下抖動頻繁,時而還會出現類似鯽魚咬鉤的假漂相。相反若漂小墜重,墜子躺卧水底,即使是鯽魚咬鉤,反映在漂相上,要比漂墜配比靈敏的漂相略有滯後。因此,在上述兩種情形下提竿,無疑會出現過多的空竿。對策:應使用1.5號強力細尼龍線,丸8號小鉤、輕墜、細尾小漂組成釣組。在出釣前,用水桶盛水調漂,通過增減鉛墜重量,達到空鉤(單鉤)輕觸水底,墜垂直懸於水中,浮漂尖端與水面平齊的要求。在實施垂釣中,根據個人愛好,浮漂可釣1~3目,只要按正確要領提竿,空竿現象就會明顯減少。
2、提竿時機不對。一般在下列情形下,可視為提竿時機不對;浮漂正在上送過程中;等待浮漂上送至橫卧時;浮漂上送下沉起伏動作大,基本上可以判斷系小雜魚鬧鉤時。在上述「時機」提竿,偶而也會上魚,但絕大數是空竿。慶頌對策:可用「停」、「沉」、「橫」三個字概括。「停」:鯽魚咬鉤多半為送漂,當浮漂上送至停頓時(魚已將鉤餌「吞牢」),應立即提竿。「沉」:當浮漂規范地上下點動幾下,隨即緩慢地沉入水中時,應立即提竿。「橫」:將鉤餌投入釣點,在下沉過程中,突然停止下沉,浮漂橫卧水面不動,或慢速、快速移動,可能是鯽魚或其他魚中途接餌,也應立即提竿。
3、掛鉤面餌過大。鯽魚尤其是小鯽,雖然嘴小,但卻很貪食。對那又香又甜的面餌,它們是不會輕易放過的。由於餌大嘴小,難以吸食,只好銜著餌的某一部位送漂或沉漂,提竿必空。對策:一次取黃豆大小的面坨掛入鉤尖(不要露出鉤尖),垂釣中,只要按正確要領提竿,不僅會減少空竿現象,還能達到大、小魚兼收的功效。 4、掛鉤面餌過硬。面餌的弱點之一,就是對鉤的穿透性較差,如面餌過硬,鉤的穿透性就會更差,即使魚已將鉤餌吸入口腔,提竿時,鉤餌會迅速從其口腔中滑脫出來,這樣能不出現空竿嗎?對策:用面料做釣餌時,應將配製的面團反復搓揉,使其彈性和韌性達到最佳狀態。其軟硬程度好比人的耳垂一樣柔軟。
5、掛鉤蚯蚓過粗。掛鉤蚯蚓太粗,鯽魚一般很難吸食進口腔,如同使用面餌過大的道理一樣,它只能銜餌的某一部位很規范地送漂或沉漂,提竿時一樣會出現空竿。對策:①出釣時要備足大、中、小各種尺寸的蚯蚓,便於因魚施餌。②要摸清釣場的魚情,根據魚的大小確定用餌量。如大魚多時,應相對用粗一些的蚯蚓掛鉤;如小魚多時,應用細紅蚯蚓掛鉤。③在去情況不明的新釣場垂釣時,堅持使用小紅蚯蚓掛鉤利多弊少。
6、掛鉤蚯蚓過長。使用長段或整條活蚯蚓掛鉤,鉤體兩端各留出一截(1~2厘米),這樣掛鉤目標大,加之〓在鉤體外蚓的蠕動,對誘魚吞餌效果明顯。這種掛鉤法,對在養殖魚池垂釣比較合適,但是,在小雜魚多、小鯽魚多、「滑」鯽多的野釣中,上述掛鉤就很難奏效。當在鉤體外的蚓體,不僅會遭到小雜魚的「哄搶」,還會被「滑」鯽、小鯽偷摘或用嘴叼著送漂,空竿現象接連不斷。對策:應使用粗細適宜的紅蚯蚓,鉤尖從其一端穿入,將整個鉤體包住,再從鉤尖外將多餘的蚓體掐斷,保持鉤尖不外露為原則。
7、提竿用力過猛。鯽魚的嘴唇具有薄、脆的生理特徵,因此,提竿用力過猛,很容易將其嘴唇拉豁,造成脫鉤跑魚。對策:持竿手手腕用適當的「爆發力」向上抖竿,使鉤將魚嘴刺牢,隨即綳緊釣線,有節奏地將魚牽領到岸邊起魚。
8、風線過於鬆弛。風線在水面上過於鬆弛,直接影響提竿時竿、線、鉤的聯動速度,就很難抓住那「一瞬」的時機,這是造成魚吐鉤、脫鉤的重要原因之一。對策:不論是使用長釣線(齊竿線)、中長釣線(占竿長70%),還是使用短釣線(占竿長50%),在垂釣中,均要通過調整持竿的高度,始終要保持風線在水面上基本牽直,堅持按正確要領提竿,就會避免人為的空竿現象。
此外,使用鉤型不當、鉤尖不銳及使用擬餌時不科學等,都是過多提空竿的原因。
四、野河釣鯽技巧:
鯽魚是一種溫和柔順的魚。俗稱「鯽姑娘」。生性膽小,甚為謹慎。膽小得連釣竿映在水裡的影子也害怕,謹慎得連看到鉤上的美食也要觀察再三才吞食。它喜歡在0.3~1.5米深的水草茂密的水域成群結伙地嬉戲、覓食和棲息,一年四季幾乎全都如此。
一般說,野河釣鯽要掌握三個字:小、細、靈;和六個優於:雙鉤優於單鉤、雙墜優於單墜、近釣優於遠釣、打窩守釣優於不打窩走釣、底釣優於浮釣、動優於靜。分述如下。
A、掌握三個字:小、細、靈
1.釣鯽的鉤要小。在野河釣鯽,有時偶然也會釣到幾條200克以上的大鯽魚,但大多數是50克以下的小鯽魚。魚小嘴也小,因此要選長柄小鉤,以便於摘鉤。
2.釣鯽的線要細。釣鯽魚的線要細,漁線細隱蔽性好,鯽魚不易發現,容易上鉤。應選用直徑0.15~0.20毫米的強力線。線的長度為竿為的1/2或1/3。長竿短線,鉤入窩時能垂直下落。
3.釣鯽的漂要靈。應選用風漂,漂體呈流線型,兩頭細尖顏色鮮艷、既要求靈敏又要求頭粗大(或球形),以便於觀察。
B、六個優於
1.雙鉤優於單鉤。有的釣友認為雙鉤容易掛草和纏繞,不愛用雙鉤,其實雙鉤的利大於弊。
利有四條:①雙鉤目標比單鉤增大一倍;②雙鉤一上一下,當河底有污泥或爛草時,下鉤容易埋在裡面,還有上鉤,魚兒同樣能見到釣餌而咬鉤;③雙鉤可以掛兩個餌,一葷一素或兩葷兩素,或兩個不同色味的餌料,任魚兒挑選,愛吃那個吃那個;④雙鉤有時會有兩條魚同時咬鉤。可見,使用雙鉤是提高上魚率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2.雙墜優於單墜。雙墜反應比單墜靈敏,能迅速及時地將魚兒咬鉤的信息傳遞到浮漂上,而且漂送得高,便於及時掌握提竿時機。方法是將墜分成兩部分,一大一小,大墜重量佔4/5,小墜重量佔1/5。下墜(小墜)距上鉤3厘米,上墜(大墜)距小墜為5厘米,組成懸墜底釣的組合(見圖),與台釣的組合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3.近釣優於遠釣。漁諺說:「春釣灘」、「秋釣邊」,釣灘與釣邊都是指釣近。為什麼要釣近呢?因為岸邊水溫適宜,水草茂盛,餌料豐富,是魚兒的「安全港灣」。若釣遠就失去了上述有利的條件。
4.守釣優於走釣。野河垂釣,水面寬廣,魚兒稀少,活動范圍大,要使魚兒盡快聚攏起來,必須打窩。打3~4個窩子,耐心等魚進窩,堅持以守為主。並不是每個窩子都有魚,可能有1~2個窩子有魚,這時就要重點對有魚的窩子保窩,及時補餌,以使魚留在窩中。誘餌應是色香味俱全,由塊狀(豆餅塊)、粒狀(顆粒料和用曲酒浸泡過的大米、小米)和粉狀(炒香的玉米面)三者混合後,用釣場的水攪拌成團後打窩,效果顯著。如果垂釣者不打窩,拿著手竿到處去找魚,要找到魚的蹤跡,難度是很大的,故不宜採用此法。
5.底釣優於浮釣。野河垂釣都是野生魚類,多數為底層魚,中層魚較少,即使草魚、魴魚、翹嘴〓、黑魚等中上層魚,也吃底鉤。因此在野河垂釣要堅持以底釣為主。
6.動優於靜。這里的動指的是使釣餌動起來,動態模擬。鯽魚的眼睛像青蛙的眼睛一樣,對靜止不動的物體幾乎視而不見,難以發現目標,對動的物體則極易發現,對可食的食物,就會馬上興奮起來。垂釣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當投鉤後,很久沒有動靜換餌時提起手竿的瞬間,鯽魚搶食而上鉤。因此在垂釣中必須經常不斷地(每隔2~3分鍾)提竿,上下或左右扯動10~20厘米,使釣餌在水中晃動,似蟲兒游動,以便魚兒發現,誘其咬鉤。相反釣餌處於靜止不動狀態,上魚率就明顯地下降了。
⑵ 螞蟻·蚯蚓·青蛙·蚱蜢·鯽魚·黃魚各自的生活環境有什麼不同
螞蟻是用分泌物的氣味來進行交流的,由於它們平時都生活在一個蟻巢中,所以這種交流方式比其他膜翅目的昆蟲發育的要好,一個螞蟻如果發現了食物,它就會在回家的路上留下一路的氣味,,其他的螞蟻就會沿著這條路線去找食物,並不斷地加強氣味。如果這里的食物被採集完了,沒有螞蟻再來,氣味就會逐漸消散。如果一隻螞蟻被碾碎,就會散發出強烈的氣味,立即引起其他螞蟻警惕,都處於攻擊狀態。有的種類的螞蟻還會散發一種迷惑敵人的氣味。
其他昆蟲一樣,是依靠觸角辨別氣味的,觸角的第一節膨粗,有膝狀彎曲,非常靈活。由於觸角是一對,因此即能辨別氣味的強度,也能辨別氣味來源的方向距離,成蟲以互相交換反哺的食物,通過其氣味互相了解對方的健康和營養狀況,對方發現的食物等信息。同時也能區別對方屬於從事那種任務的集團,如負責挖洞築巢的,或是負責搜集食物的等。蟻後也不斷地分泌一種氣味,一旦這種氣味停止了,工蟻就會培養新的蟻後。
它用兩個大牙叮咬的方式進行攻擊或自衛,咬時會分泌出蟻酸(甲酸)刺激被叮咬的傷口紅腫疼痛。
螞蟻在15-40 ℃之內都可生長,但最佳溫度為25-35℃。冬季低於10℃就進入冬眠。 是群集而居的社會性昆蟲,且戀明辯巢性很強。多數種類築巢於地下,且食性雜,一般植、肉兼有。
螞蟻是地球上最常見的昆蟲,數量最多的昆蟲種類。由於各種螞蟻都是社會性生活的群體,在古代通稱「蟻」。據現代形態科學分類,蟻可分兩大種群:螞蟻類和白蟻類。
螞蟻
螞蟻的種類繁多,世界上已知有9000多種,我國國內已確定的螞蟻種類有600多種。螞蟻的壽命很長,工蟻可生存幾星期至3-7年,蟻後則可存活十幾年或幾十年。一蟻巢在1個地方可生長年,甚至50多年。
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蟻科。
蟻的外部形態分頭、胸、腹三部分,有六條腿。蟻卵約0.5毫米長,呈不規則的橢圓形,乳白色,工蟻體細小,體長約2.8毫米,全身棕黃,單個蟻要細看才易發現。雄、雌蟻體都比較粗大。腹部肥胖,頭、胸棕黃色,腹部前半部棕黃色,宴晌後半部棕褐色。雄蟻體長約5.5毫米。雌蟻體長約6.2毫米。
******************************************蚯蚓品種較多,生活環境和喜食飼料也各不相同,所以它們的生活習性也略有差別,但是喜溫、喜濕、喜暗、喜透氣、怕光、怕鹽、怕震、怕辣食卻是共同的,在此逐一介紹,供養殖者參考。
1、喜溫怕冷熱性
蚯蚓喜歡生活在溫暖的環境中,它怕冷也怕熱。在0℃—5℃休眠,32℃以上停止生長,在40℃以上死亡,適宜溫度為15℃—30℃,最佳溫度是20℃—25℃,想獲得良好的養殖效益,那就要常年保持最佳溫度為20℃-25℃養殖環境。
2、喜濕怕浸性
蚯蚓喜歡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不能過於乾燥,但也不能過於潮濕,不能浸泡(水蚯蚓除外)。這里所說的喜濕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飼養基土的濕度,二是空氣濕度,一般飼養基土的濕度要求在40%—60%,(手握基土指縫見水而不流下為好),空氣的相對濕度調節到60%—80%為好。
3、喜暗怕光性
蚯蚓喜歡生活在黑暗處,一般是鑽在土層下覓食或鑽在基料中覓食,黑夜時也有爬出地面覓食的。因怕光所以養成了晝伏夜出的習性。蚯蚓雖然沒有眼睛,看不到光,但全身布滿了感光器官,強光對蚯蚓的生長、繁殖極為不利,所以蚯蚓總在黑暗處活動,養殖環境應選在陰暗處。
4、喜甜怕辣性
蚯蚓喜吃酸、甜、腥食料,如爛西紅柿、西瓜皮、爛水果、洗魚水等。最怕吃辣味食料,如大蔥、大蒜、辣椒等,用城市的生活垃圾喂蚯蚓應把辣味食料挑出再喂。
5、喜靜怕震性
蚯蚓喜歡生活在安靜的環境中,最怕震動。養殖場應選在安靜的處所。不要震動或經常上下翻動基料土。經常震動將會對蚯蚓的生長繁殖造成不良的影響。
6、喜酸怕鹽性
蚯蚓喜歡生活在偏酸或中性的土壤中,或有水源的環境中,最怕接近鹽、鹼性土壤,或鹽鹼性水源。如遇到鹽鹼性土壤或水源,要調整酸鹼度。過鹼要用磷酸二氫銨調整,還可用2%的石炭水調整,否則蚯蚓不能生存。
——————————————————
青蛙前腳上有四個趾,後腳上有五個趾,還有蹼。青蛙頭上的兩側有兩個略微鼓著的小包包。那晌槐鋒是它的耳膜,青蛙通過它可以聽到聲音。青蛙的背上是綠色的,很光滑、很軟,還有花紋,腹部是白色的。可以使它隱藏在草叢中,捉害蟲就容易些,也可以保護自己。它的皮膚還可以幫助它呼吸。它的氣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頭捕食,舌頭上有黏液。青蛙是卵生的,卵孵化成蝌蚪,最後才變成青蛙。
青蛙的身體分頭、軀干、四肢三部分,皮膚光滑。
運動捕食方面就是:游、跳、用舌捕食。
繁殖發育方面是:卵生、發育變態。
它的生活環境是:小時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長大後還可以到陸地上生活
青蛙用肺來呼吸,但也可以通過濕潤的皮膚從空氣中吸取氧氣。*****************************************螞蚱,昆蟲,也叫蝗蟲,種類很多,口器堅硬,前翅狹窄而堅韌,後翅寬大而柔軟,善於飛行,後肢很發達,善於跳躍。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害蟲。
螞蚱善於保持其合群性,多為群居。雌螞蚱產卵一般會選擇土質堅硬,並含有相當濕度,有陽光直射的環境。往往大批地集中產卵。需要較高的體溫,以促進和適應生理機能的活躍。
***************************************鯽(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屬鯉形目,鯉科,鯉亞科,鯽屬。俗稱:喜頭、鯽拐子(湖北),鯽瓜子(東北),河鯽魚(上海),月鯽仔(廣東);古稱鰿、鮒、寒鮒。英文名:Goldfish , crucian carp 。
鯽體側扁而高,體長為體高的2.2-2.8倍,腹部圓,頭較小,吻鈍,口端位,無須,下咽齒側扁。;背鰭和臀鰭均具一根粗壯且後緣有鋸齒的硬刺。鱗較大,整個身體呈銀灰色,背部深灰色,腹部灰白色。
鯽魚為廣布、廣適性魚類,對各種生態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從亞寒帶到熱帶,不論水體深淺,流水或靜水,清水或濁水,低氧、酸、鹼等環境均能適應。一般比較喜歡棲息在水草叢生、流水緩慢的淺水河灣、湖汊、池溏中,它對水溫、食物、水質條件、產卵場的條件都不苛求,能在其它養殖魚類所不能忍受的不良環境中生長繁殖。鯽魚又是一種廣溫性魚類,水溫在10℃左右以至32℃左右都能攝取和消化食物。能在水中含氧量較低的情況下長期生活著,只有當含氧量較低的情況下長期生活著,只有當含氧量低達0.1毫克/升時才開始死亡,在較強鹼性(PH=9)的水中也能生長繁殖。鯽魚又是雜食性魚類,它們的食譜極為廣、雜,其動物性食物以枝角類、橈足類、苔蘚蟲、輪蟲、淡水殼菜、蜆、搖蚊幼蟲以及蝦等為主;植物性食物則以植物的碎屑為最主要,常見的還有硅藻類、絲狀藻類、水草等。在我國南方,鯽魚幾乎全年都能攝食;在北方則由12月至翌年3月停止攝食。而6-8月則為它們最旺盛的攝食時期。鯽魚的生長速度較慢,當年僅長至50克,第二年長到100-150克,第三年可達300克以上;最大個體可達2.5公斤,常見的個體一般都在250克左右。鯽魚在南方一般在1冬齡時便開始成熟,北方一般為2冬齡始達性成熟。產卵時期可從3月延至8月,其天然產卵場多在淺水湖灣水草叢生地帶,產卵時水溫在15-16℃以上,多數在下雨以後,親魚逆水游到產卵場去產卵。產卵場選擇在湖灣、河川沿岸水草叢生的淺水區,也能在池塘等靜水環境中產卵。產卵多在半夜或清晨進行。卵分批產出,受精卵具有粘性,粘附於水草上發育。鯽魚的性問題相當復雜,曾有雌雄同體現象的報導,也有人說鯽魚有雌核發育的能力。在自然界中,雌魚比雄魚多,雌雄魚的性比約為4:1。
鯽魚在中國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各種水域皆產。 ****************************************黃魚
硬骨魚綱鱸形目(Perciformes)石首魚科(Sciaeni-dae)黃魚屬。又名黃花、大鮮、黃瓜魚、大黃花魚。中國近海主要經濟魚類。為傳統「四大海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之一。黃魚為暖溫性近海集群洄遊魚類,主要棲息於80
米以內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層。產卵魚群怕強光,喜逆流,好透明度較小的混濁水域。黎明、黃昏或大潮時多上浮,白晝或小潮時下沉。成魚主要攝食各種小型魚類及甲殼動物(蝦、蟹、蝦蛄類)。生殖盛期攝食強度顯著降低;生殖結束後攝食強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