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軍機處從哪兩個方面確保做到保密高效
目錄
軍機處簡介
軍機處的保密制度
軍機處的效率
軍機處的日常工作
與明代內閣的區別(通俗解答)
編輯本段軍機處簡介
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1732),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軍機處成立於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軍機房」,不久改稱「辦理軍機處」,乾隆以後省去「辦理」二字,遂簡稱為「軍機處」了。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專制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軍機處的職官有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有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軍機大臣由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內特選,有些也由軍機章京升任。軍機大臣之任命,其名目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所謂「行走者」,即入值辦事之意。軍機大臣沒有定額,軍機處初設時為三人,以後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軍機章京初無定額,至嘉慶初年,始定為滿、漢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滿、漢章京又各分兩班值班,每班八人。軍機章京之任命,或稱為「軍機司員上行走」,或稱為「軍機章京上行走」。
軍機處成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廢止了,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二端,真正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軍機大臣無日不被召見,無日不承命辦事,出沒於宮廷之間。皇帝行動所到的地方,軍機大巨也無不隨從在側。但軍機處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軍機大臣的值房稱為「軍機堂」,初僅板屋數間,後來才改建瓦屋。軍機章京的值房,最初僅屋一間半、後來才有屋五間。軍機處也無專官,軍機大臣、軍機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職,皇帝可以隨時令其離開軍機處,回本衙門。軍機大臣既無品級,也無俸祿。軍機大臣之任命,並無制度上的規定可供遵循,完全出於皇帝的自由意志。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有制度上的規定,一切都是皇帝臨時交辦的,所以軍機大臣只是承旨辦事而已。「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這些都說明軍機處是皇帝集權的最好的工具。
海淀軍機處
崔墨卿
軍機處顧名思義,它是皇帝處理軍國大事的機密之地,本應當設在皇宮內院,而海淀地處京城西北郊,軍機處從何而來呢?事情怪就怪在海淀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
在當年的海淀鎮上有一條著名的商業街,名叫老虎洞。此街長約一華里,東西走向,街道雖然不寬但商店林立繁榮異常,吳德利榮店、義興號當鋪、保豐齋糕點鋪、長生堂葯店以及各種檔次的飯店茶館酒肆。在老虎洞北側偏西的地方有一條小胡同,因清朝的軍機處設在胡同裡面,因此它自然就被當地人叫做軍機處胡同了。
軍機處是清朝入關後第三個皇帝雍正,於雍正七年(1729年)對准噶爾策妄阿拉坦布用兵時設立的。軍機處起源於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的諸王貝勒大臣議會,也就是一切軍國大事,包括皇帝繼位與立儲,都要在諸王貝勒大臣議會上決定(順治登基也是如此)。到了康熙帝執政以後,為處理事務方便,皇帝在離寢宮較近的地方設立了一個南書房,較之諸王貝勒大臣議會有了一定進步。雍正繼位以後覺得南書房仍有許多弊病,使皇帝不能了解民情,因此特在雍正七年下旨,設立了一個軍機處。
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上行走和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統稱辦理軍機大臣,下設有軍機章京和筆帖式等一干辦事人員。皇宮內的軍機處最初設在乾清門外,不久遷至乾清門內,與康熙皇帝當年的南書房相臨,最後移至隆宗門西邊,總之它都沒離開皇帝寢宮養心殿。軍機處首輔滿族大臣是康熙諸皇子中與雍正最為密切的皇十三子和碩怡親王允祥,而漢族首輔大臣是歷經順治康熙兩朝的元老重臣張廷玉,從這里可知軍機處在雍正皇帝的心中是何等的重要。
海淀的軍機處是隨著暢春園與圓明園初具規模以後,每逢盛夏來臨,皇帝都要到這里避暑消夏,康熙帝長住暢春園,而雍正帝則長住圓明園,皇帝既然長住這里,他的心腹重臣們自然不能離開左右,在海淀一帶建一處軍機處辦公的地點是順理成章的事,海淀軍機處就這樣誕生了。軍機大臣們在此辦公後,為方便起見在海淀一帶紛紛建起了個人的私宅別院,如雍正朝第一任軍機大臣中的平郡王福彭,乃禮親王納爾蘇之子,他就在海淀鎮西南側建了一座佔地近百畝的花園別墅,它就是今天所謂的海淀大觀園,又稱樂家花園。
海淀鎮的軍機處胡同長約一里,南北走向,上世紀末尚有遺跡可尋,稱軍機處胡同。但此時的軍機處胡同成了典型的半截胡同,北半截已於解放初期修築西直門至頤和園的公路時,把它攔腰斬斷了,成了北大校園的一部分,據說只有當年的兩棵百年以上的老槐樹可以佐證這段歷史了。而它的南半截仍稱軍機處胡同至2002年,因為修築五環路,它也被夷為公路的路面和綠化帶了。
軍機處自設立以來,到1911年清王朝滅亡,歷經了180餘年,自雍正朝起,所有王公大臣貝子貝勒及歷史名臣無不光顧此處,議論朝政,指點江山,可謂飽經了歷史滄桑。
一九三四年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在燕京大學教書時,也曾入住過海淀軍機處胡同的八號院內的一所大宅門里,但它的原址今天已是高樓林立的北大學生宿舍了,海淀軍機處從此也從北京的地圖上消失了。
編輯本段軍機處的保密制度
軍機處職掌著每日晉見皇帝,共商處理軍國大事,並奉旨對各部門各地方負責官員發布指示的重要使命,因此它在清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軍機處在清代初設階段,由於無保密制度。時有部院官以啟事畫稿為名,偵探消息傳播街市,目為新聞。造成清廷許多軍國要事的嚴重泄密,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這嚴酷的教訓,使清代軍機處不得不對保密規制進行強行規定。據清吳振木或《養吉齋叢錄》載:軍機處自清朝嘉慶以後其保密規制始嚴,規定凡軍機大臣只准在軍機處輸本日所奉諭旨,部院稿案不準在軍機處輸,司員不準至軍機處啟事,軍機章京辦事處(章京系專職辦事官員)不許閑人窺視,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準至軍機處與軍機大臣談論。至於通諭王公大臣之事,在乾清門階下傳述,不許在軍機處傳述。並命科道官一人輪日至隆宗門內糾察。與此同時,軍機處所收到的各類奏摺和皇帝石硃批的諭旨,都有一整套嚴格的保密管理規定,每日奏摺,於寅卯二時發下,由軍機章京分送各軍機大臣互閱。凡皇帝在奏摺上批有「另有旨」、「即有旨」的奏摺,由軍機處章京貯於專門的保密奏摺,由軍機處章京貯於專門的保密黃匣中,交軍機大臣捧入請旨,然後由軍機大臣根據皇帝的旨意,命軍機章京起草諭旨,經皇帝石朱筆改定後,交各部院速議速辦。為防止文件在傳遞過程中的失密,由軍機處將文件密封後交兵部捷報處遞往。
在文件的封袋上,分別規定右書「辦理軍機處封」,左書「某處某官開拆」,至於皇帝親筆改定的諭旨,在封袋上,則居中大書「傳諭某處某官開拆」,其封口及書年月日處皆鈐印……。除此之外,皆使領者(領取文件者)註明畫押於簿中,謂之「交友」。這可謂保密責任到人了。
清軍機處還實行了嚴格的歸檔保密規定,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諭旨,所遞片單,均鈔釘成冊,按日遞添,月一換,謂之「清檔」。凡發交之折片,由內閣等處交還及匯存本處者,每日為一束,每半月為一包……均責成章京檢覆無訛,按季清檔,月折及各種存貯要件,收入櫃中,值日者親手題封,謂之「封櫃」。清軍機處還設有專門的檔案房,有專職的保密人員管理這些檔案,由此而使軍機處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之好,同時,為後代留下了許多難得的珍貴史料。 軍機處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編輯本段軍機處的效率
軍機處的辦事效率很高。根據內閣制度,下屬官員有事題奏,或皇帝頒發詔旨,都是經過層層機構,輾轉交送,常常要花費很多時間。軍機處則不然,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辦理,皇帝有諭,隨時奉詔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在通常情況下,軍機大臣每日早5點左右進宮應召覲見皇帝,有時一天召見數次,主要是承受諭旨,然後回堂擬寫。起先由大臣親自主稿,後來才改由章京起草,大臣擬定。經皇帝認可後,按照諭旨的性質分「明發上諭」和「廷寄上諭」兩種形式向下傳達。明發上諭指交內閣發抄,宣示天下。廷寄上諭因奏請而降旨,事屬機密,由軍機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廷寄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發驛馳遞,根據事情的緩急,或馬上飛遞,即日行300里,或400里,或500里,或600里加急,一律由軍機章京在封函上註明。封口及年月日處,加蓋「辦理軍機處」銀印。如遇特別機密緊要的密諭件,則由軍機大臣自行繕寫封固,上寫「軍機大臣密寄」。這一套廷寄制度,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大大加快了辦事速度。
編輯本段軍機處的日常工作
1、發折:奏事處將官員奏摺下發軍機處。
2、接折:軍機章京將奏摺送軍機大臣閱。
3、見面;軍機大臣將奏摺送皇帝處請旨。
4、述旨:將皇帝旨意擬成諭旨再交皇帝御覽。
5、過朱:皇帝朱筆改定奏摺。
6、交發:將諭旨下發有關衙門實施。
7:開面:諭旨以年月日為序抄錄備案。
8、交折:將原奏摺交內奏事處。
9、月折:將奏摺復本每月一編。
10、隨手:將諭旨、奏摺重點二季一編。
11、封櫃:將月折、隨手檔收櫃題封。
編輯本段與明代內閣的區別(通俗解答)
明朝的內閣在一定時期是有決策權的,是可以決定國家政務的,明朝的內閣首輔在某種程度上是行使相權的,比如著名的張居正,通過和司禮監太監的勾結,實際上是行政權集中於一身的地位。像萬曆那樣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政務都靠內閣去打理。
而清朝的軍機處則純粹是一個秘書機構,軍機大臣只是提出建議、執行皇帝的決策,決策權都在皇帝。
制度是一方面,清朝皇帝勤政、明朝皇帝懶惰也是一方面的因素,如果明朝皇帝都像朱元璋那麼勤政,內閣的權利就小多了。
明代的內閣大學士以六部尚書和曾任經筵講官的來兼任,他們的地位就尊嚴了。明朝大學士的官銜,始終是某部尚書兼某殿(閣)大學士。明代內閣大學士的品級雖然只有五品,但內閣還算是國家的正式官署,成員是有品級的國家官員,其任免是有規章制度的。
而軍機處在編制上只是一個臨時機構,類似今天的某某領導小組、某某辦公室,而非一個正式機構,其成員無品級,組成完全由皇帝任意安排。內閣大學士,還可以勉強稱為國家大臣,而軍機大臣則只算是皇帝的私人秘書。
拿張居正來舉例,大臣給皇帝上奏章,還要給內閣報一份,一式兩份,到了清代則不然,只有給皇帝的一份,軍機處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經手就完了。
清代政府發布最高命令稱上諭,上諭分為兩種:一種是明發上諭,一種是寄信上諭。明發上諭都是比較不關緊要的事,譬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經筵,救荒,以及中央政府尚書,侍郎,地方政府總兵知府以上的升降,以及曉諭中外諸事,都由內閣擬好,皇帝看過,再由內閣交到六部,這是中國向來的慣例。寄信上諭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軍機處寄給受命令的人。譬如給江蘇巡撫的上諭,直接寄給巡撫,旁人誰也不知道。或者要交給吏部尚書的,也是直接寄信給吏部尚書,此外無人得知的。
後來凡是緊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諭發出了。這種上諭,由軍機處擬給皇帝看,皇帝看過以後,封來蓋起一個印,這個印叫「辦理軍機處」。軍機大臣,名義上是大臣,照制度法理講,並不是大臣,因為他是皇帝御用的,而不是政府的正式最高行政首長。
全國中外各長官,都直接向皇帝發生關系,其他旁人全都不知道。這不是全國政治,一切都變成秘密不再公開。
明代還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來當宰相。宰相廢了,而宰相的職權則由皇帝兼。只是宰相做錯了,須負責。皇帝做錯了,可以不負責。除這一區別以外,明代制度還是和過去大體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這一限度。唐宋諸代的詔敕,宰相一定要蓋章,沒有宰相的章,就不成為詔書。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內閣制又大大進了一步。
因此,軍機處的設置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的重要標志。
2. 軍機處反映的本質問題是什麼
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標志其達到頂峰
3. 文殊院宮廷糕點鋪加盟
現在項目很多,且行且珍惜,不傷自己和他人的是最好的選擇
4. 軍機處的主要職能和作用是什麼軍機處的設置反映了什麼時代特徵
目錄
軍機處簡介
軍機處的保密制度
軍機處的效率
軍機處的日常工作
與明代內閣的區別(通俗解答)
編輯本段軍機處簡介
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1732),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軍機處成立於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軍機房」,不久改稱「辦理軍機處」,乾隆以後省去「辦理」二字,遂簡稱為「軍機處」了。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專制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軍機處的職官有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有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軍機大臣由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內特選,有些也由軍機章京升任。軍機大臣之任命,其名目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所謂「行走者」,即入值辦事之意。軍機大臣沒有定額,軍機處初設時為三人,以後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軍機章京初無定額,至嘉慶初年,始定為滿、漢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滿、漢章京又各分兩班值班,每班八人。軍機章京之任命,或稱為「軍機司員上行走」,或稱為「軍機章京上行走」。
軍機處成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廢止了,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二端,真正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軍機大臣無日不被召見,無日不承命辦事,出沒於宮廷之間。皇帝行動所到的地方,軍機大巨也無不隨從在側。但軍機處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軍機大臣的值房稱為「軍機堂」,初僅板屋數間,後來才改建瓦屋。軍機章京的值房,最初僅屋一間半、後來才有屋五間。軍機處也無專官,軍機大臣、軍機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職,皇帝可以隨時令其離開軍機處,回本衙門。軍機大臣既無品級,也無俸祿。軍機大臣之任命,並無制度上的規定可供遵循,完全出於皇帝的自由意志。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有制度上的規定,一切都是皇帝臨時交辦的,所以軍機大臣只是承旨辦事而已。「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這些都說明軍機處是皇帝集權的最好的工具。
海淀軍機處
崔墨卿
軍機處顧名思義,它是皇帝處理軍國大事的機密之地,本應當設在皇宮內院,而海淀地處京城西北郊,軍機處從何而來呢?事情怪就怪在海淀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
在當年的海淀鎮上有一條著名的商業街,名叫老虎洞。此街長約一華里,東西走向,街道雖然不寬但商店林立繁榮異常,吳德利榮店、義興號當鋪、保豐齋糕點鋪、長生堂葯店以及各種檔次的飯店茶館酒肆。在老虎洞北側偏西的地方有一條小胡同,因清朝的軍機處設在胡同裡面,因此它自然就被當地人叫做軍機處胡同了。
軍機處是清朝入關後第三個皇帝雍正,於雍正七年(1729年)對准噶爾策妄阿拉坦布用兵時設立的。軍機處起源於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的諸王貝勒大臣議會,也就是一切軍國大事,包括皇帝繼位與立儲,都要在諸王貝勒大臣議會上決定(順治登基也是如此)。到了康熙帝執政以後,為處理事務方便,皇帝在離寢宮較近的地方設立了一個南書房,較之諸王貝勒大臣議會有了一定進步。雍正繼位以後覺得南書房仍有許多弊病,使皇帝不能了解民情,因此特在雍正七年下旨,設立了一個軍機處。
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上行走和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統稱辦理軍機大臣,下設有軍機章京和筆帖式等一干辦事人員。皇宮內的軍機處最初設在乾清門外,不久遷至乾清門內,與康熙皇帝當年的南書房相臨,最後移至隆宗門西邊,總之它都沒離開皇帝寢宮養心殿。軍機處首輔滿族大臣是康熙諸皇子中與雍正最為密切的皇十三子和碩怡親王允祥,而漢族首輔大臣是歷經順治康熙兩朝的元老重臣張廷玉,從這里可知軍機處在雍正皇帝的心中是何等的重要。
海淀的軍機處是隨著暢春園與圓明園初具規模以後,每逢盛夏來臨,皇帝都要到這里避暑消夏,康熙帝長住暢春園,而雍正帝則長住圓明園,皇帝既然長住這里,他的心腹重臣們自然不能離開左右,在海淀一帶建一處軍機處辦公的地點是順理成章的事,海淀軍機處就這樣誕生了。軍機大臣們在此辦公後,為方便起見在海淀一帶紛紛建起了個人的私宅別院,如雍正朝第一任軍機大臣中的平郡王福彭,乃禮親王納爾蘇之子,他就在海淀鎮西南側建了一座佔地近百畝的花園別墅,它就是今天所謂的海淀大觀園,又稱樂家花園。
海淀鎮的軍機處胡同長約一里,南北走向,上世紀末尚有遺跡可尋,稱軍機處胡同。但此時的軍機處胡同成了典型的半截胡同,北半截已於解放初期修築西直門至頤和園的公路時,把它攔腰斬斷了,成了北大校園的一部分,據說只有當年的兩棵百年以上的老槐樹可以佐證這段歷史了。而它的南半截仍稱軍機處胡同至2002年,因為修築五環路,它也被夷為公路的路面和綠化帶了。
軍機處自設立以來,到1911年清王朝滅亡,歷經了180餘年,自雍正朝起,所有王公大臣貝子貝勒及歷史名臣無不光顧此處,議論朝政,指點江山,可謂飽經了歷史滄桑。
一九三四年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在燕京大學教書時,也曾入住過海淀軍機處胡同的八號院內的一所大宅門里,但它的原址今天已是高樓林立的北大學生宿舍了,海淀軍機處從此也從北京的地圖上消失了。
編輯本段軍機處的保密制度
軍機處職掌著每日晉見皇帝,共商處理軍國大事,並奉旨對各部門各地方負責官員發布指示的重要使命,因此它在清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軍機處在清代初設階段,由於無保密制度。時有部院官以啟事畫稿為名,偵探消息傳播街市,目為新聞。造成清廷許多軍國要事的嚴重泄密,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這嚴酷的教訓,使清代軍機處不得不對保密規制進行強行規定。據清吳振木或《養吉齋叢錄》載:軍機處自清朝嘉慶以後其保密規制始嚴,規定凡軍機大臣只准在軍機處輸本日所奉諭旨,部院稿案不準在軍機處輸,司員不準至軍機處啟事,軍機章京辦事處(章京系專職辦事官員)不許閑人窺視,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準至軍機處與軍機大臣談論。至於通諭王公大臣之事,在乾清門階下傳述,不許在軍機處傳述。並命科道官一人輪日至隆宗門內糾察。與此同時,軍機處所收到的各類奏摺和皇帝石硃批的諭旨,都有一整套嚴格的保密管理規定,每日奏摺,於寅卯二時發下,由軍機章京分送各軍機大臣互閱。凡皇帝在奏摺上批有「另有旨」、「即有旨」的奏摺,由軍機處章京貯於專門的保密奏摺,由軍機處章京貯於專門的保密黃匣中,交軍機大臣捧入請旨,然後由軍機大臣根據皇帝的旨意,命軍機章京起草諭旨,經皇帝石朱筆改定後,交各部院速議速辦。為防止文件在傳遞過程中的失密,由軍機處將文件密封後交兵部捷報處遞往。
在文件的封袋上,分別規定右書「辦理軍機處封」,左書「某處某官開拆」,至於皇帝親筆改定的諭旨,在封袋上,則居中大書「傳諭某處某官開拆」,其封口及書年月日處皆鈐印……。除此之外,皆使領者(領取文件者)註明畫押於簿中,謂之「交友」。這可謂保密責任到人了。
清軍機處還實行了嚴格的歸檔保密規定,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諭旨,所遞片單,均鈔釘成冊,按日遞添,月一換,謂之「清檔」。凡發交之折片,由內閣等處交還及匯存本處者,每日為一束,每半月為一包……均責成章京檢覆無訛,按季清檔,月折及各種存貯要件,收入櫃中,值日者親手題封,謂之「封櫃」。清軍機處還設有專門的檔案房,有專職的保密人員管理這些檔案,由此而使軍機處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之好,同時,為後代留下了許多難得的珍貴史料。 軍機處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編輯本段軍機處的效率
軍機處的辦事效率很高。根據內閣制度,下屬官員有事題奏,或皇帝頒發詔旨,都是經過層層機構,輾轉交送,常常要花費很多時間。軍機處則不然,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辦理,皇帝有諭,隨時奉詔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在通常情況下,軍機大臣每日早5點左右進宮應召覲見皇帝,有時一天召見數次,主要是承受諭旨,然後回堂擬寫。起先由大臣親自主稿,後來才改由章京起草,大臣擬定。經皇帝認可後,按照諭旨的性質分「明發上諭」和「廷寄上諭」兩種形式向下傳達。明發上諭指交內閣發抄,宣示天下。廷寄上諭因奏請而降旨,事屬機密,由軍機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廷寄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發驛馳遞,根據事情的緩急,或馬上飛遞,即日行300里,或400里,或500里,或600里加急,一律由軍機章京在封函上註明。封口及年月日處,加蓋「辦理軍機處」銀印。如遇特別機密緊要的密諭件,則由軍機大臣自行繕寫封固,上寫「軍機大臣密寄」。這一套廷寄制度,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大大加快了辦事速度。
編輯本段軍機處的日常工作
1、發折:奏事處將官員奏摺下發軍機處。
2、接折:軍機章京將奏摺送軍機大臣閱。
3、見面;軍機大臣將奏摺送皇帝處請旨。
4、述旨:將皇帝旨意擬成諭旨再交皇帝御覽。
5、過朱:皇帝朱筆改定奏摺。
6、交發:將諭旨下發有關衙門實施。
7:開面:諭旨以年月日為序抄錄備案。
8、交折:將原奏摺交內奏事處。
9、月折:將奏摺復本每月一編。
10、隨手:將諭旨、奏摺重點二季一編。
11、封櫃:將月折、隨手檔收櫃題封。
編輯本段與明代內閣的區別(通俗解答)
明朝的內閣在一定時期是有決策權的,是可以決定國家政務的,明朝的內閣首輔在某種程度上是行使相權的,比如著名的張居正,通過和司禮監太監的勾結,實際上是行政權集中於一身的地位。像萬曆那樣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政務都靠內閣去打理。
而清朝的軍機處則純粹是一個秘書機構,軍機大臣只是提出建議、執行皇帝的決策,決策權都在皇帝。
制度是一方面,清朝皇帝勤政、明朝皇帝懶惰也是一方面的因素,如果明朝皇帝都像朱元璋那麼勤政,內閣的權利就小多了。
明代的內閣大學士以六部尚書和曾任經筵講官的來兼任,他們的地位就尊嚴了。明朝大學士的官銜,始終是某部尚書兼某殿(閣)大學士。明代內閣大學士的品級雖然只有五品,但內閣還算是國家的正式官署,成員是有品級的國家官員,其任免是有規章制度的。
而軍機處在編制上只是一個臨時機構,類似今天的某某領導小組、某某辦公室,而非一個正式機構,其成員無品級,組成完全由皇帝任意安排。內閣大學士,還可以勉強稱為國家大臣,而軍機大臣則只算是皇帝的私人秘書。
拿張居正來舉例,大臣給皇帝上奏章,還要給內閣報一份,一式兩份,到了清代則不然,只有給皇帝的一份,軍機處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經手就完了。
清代政府發布最高命令稱上諭,上諭分為兩種:一種是明發上諭,一種是寄信上諭。明發上諭都是比較不關緊要的事,譬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經筵,救荒,以及中央政府尚書,侍郎,地方政府總兵知府以上的升降,以及曉諭中外諸事,都由內閣擬好,皇帝看過,再由內閣交到六部,這是中國向來的慣例。寄信上諭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軍機處寄給受命令的人。譬如給江蘇巡撫的上諭,直接寄給巡撫,旁人誰也不知道。或者要交給吏部尚書的,也是直接寄信給吏部尚書,此外無人得知的。
後來凡是緊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諭發出了。這種上諭,由軍機處擬給皇帝看,皇帝看過以後,封來蓋起一個印,這個印叫「辦理軍機處」。軍機大臣,名義上是大臣,照制度法理講,並不是大臣,因為他是皇帝御用的,而不是政府的正式最高行政首長。
全國中外各長官,都直接向皇帝發生關系,其他旁人全都不知道。這不是全國政治,一切都變成秘密不再公開。
明代還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來當宰相。宰相廢了,而宰相的職權則由皇帝兼。只是宰相做錯了,須負責。皇帝做錯了,可以不負責。除這一區別以外,明代制度還是和過去大體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這一限度。唐宋諸代的詔敕,宰相一定要蓋章,沒有宰相的章,就不成為詔書。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內閣制又大大進了一步。
因此,軍機處的設置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的重要標志。
5. 鄰居在巷子路口占據一段公共位置修了個柱子影響小巷子進出,我爸和那家女的吵起來了,我也跟著去罵她,可
(王婆蕎面,正在壓蕎面)一般來說,外地人來成都逛街愛停留的就是春熙路了,而龍抄手,韓包子,鍾水餃品質的下降已經不能代表成都的街頭小吃了。以下是一些我整理的春熙路附近的四川特色的小吃餐館,以方便附近逛街遊玩的人。口味只代表我自己的。如果有其他推薦的歡迎好吃嘴們留言。春熙路上的:伊藤洋華堂餐廳,伊藤洋華堂附一樓。這里除了日本風味的小吃外,還有各種帶四川本地特色的小吃和菜,而且水準都是中上。材料都很乾凈新鮮。你可以在超市買好原料直接加工,也可以直接去點餐。我比較喜歡他的牛肉刀削,1元。如果人可以點個盆盆牛肉啊,兔肉之類的,送碗飯,剛好夠人份。有種元一串的串燒,不是鐵板烤,是有點像火鍋的那種燙法的,我很喜歡他的八爪魚。烤腸也是很多MM在春熙路逛街必買的,伊藤這家的最火,辣椒面很地道,烤腸質量也比外面路邊店的好。火鍋粉也不錯。最近推出了豆湯飯,還沒嘗過。TIPS:飲料可以在超市買了帶到餐桌處,節約水:)推薦傷心涼粉(暑襪店),錦江區暑襪南街號(影城對面)。當然,最正宗的要去洛帶古鎮,但城裡開的還不錯的就這家了。不怕辣的人可以來試試。春陽水餃(香檳廣場店),錦江區東大街號香檳廣場樓。曾經川師附近的春陽水餃讓好多人開車都要去嘗一嘗。是紅油水餃的味道,因為鍾水餃品質的下降,這家就是成都最好吃的水餃店了。不過我更喜歡他的酸辣味。後來春陽水餃在金色夏威夷開了家分店,現在又開到了香檳廣場。但我沒去過廣場店其樂鍋魁,錦江區春熙路。鍋魁是成都本地特有的一種面餅,一般中間夾鹵肉或者冷盤。現在有很多品種讓你選。經典一點的葷的就是鹵肉鍋魁,素的就是夾大頭菜。其樂和樂來算家現在做得比較大的。但因為我小時候姨在軍屯教書(鍋魁的正宗產地),所以對街頭這類鍋魁是絕對看不上眼。張飛牛肉專賣(春熙路店),錦江區春熙路。張飛牛肉是四川有名的牛肉。現在他們在好幾個旅遊點上開了專賣店。春熙路上的還買牛肉麵和米網,有紅白味選擇。上次朋友推薦去吃了次,還不錯,湯很鮮,牛肉質量也不錯,但面條本身一般。不過在春熙路附近有這么個小吃店還是不錯了。鄉村基(百盛店),錦江區總府路號時代廣場百盛商場B1樓。重慶的連鎖中式快餐,解決午餐還不錯的地方。人流比其他幾個商場少,所以好找座位。推薦:雞翅,牛肉米網等春熙路以北王府井背後:同仁堂御膳宮(總府路店),錦江區總府路1號同仁堂-樓。有葯膳和葯膳火鍋聞名。每上一道菜,服務員都還會解釋這道菜的葯用介值。而且是有四川特色的葯膳,有麻有辣哦。介也不貴,很平民。他的升級版就是武侯祠旁邊的欽膳齋。強烈推薦盤飧市,錦江區華興街-號(王府井後面)。老字型大小的鹵菜館,可以在下面外賣處買鹵菜帶進去堂吃。推薦各種鹵菜,鹵肉鍋盔。鹵水有股中葯或者香料味,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我更喜歡久久丫的口感。崇州余蕎面,錦江區純陽觀街1號。有傳說這家才是正宗當年開在青石橋的蕎麵店。推薦鴛鴦蕎面和糖油果子。自力面館,錦江區華興街(東風背後)。素椒雜醬面,牛肉刀削。很多年的老館子了,味道保持的還算不錯。雨田,錦江區華興正街0號。成都最有名的蒼蠅館子之一。和三道拐一樣,以燒菜聞名。味道很家常。推薦蒸蛋,燒菜,荷葉蒸肉,藕湯。不能說味道如何的驚艷,但在這里附近中午吃到家常的味道,對很多上族來說是福音。宜賓何氏冷鍋魚,雙柵子街與岳府街交界處,是性介比很好的一家冷鍋魚館子了。裡面加的筍子很好吃,是煙熏筍。油碟里可以叫老闆加藤椒油,就是青花椒油,別有風味曾實記泥鰍王,錦江區純陽觀街號(近王府井百貨)。曾經有段時間成都的迷上了吃耙泥鰍,石鍋,曾實記,甜妹是比較有名的。曾實記就在王府井背面的小巷。後來又出了新品我就再也沒去吃過泥鰍了,典型的喜新厭舊。沒辦法,成都的餐飲流行風一般就最多半年就變了。從以前的火鍋兔,酸菜魚,香辣蟹,自貢菜,耙泥鰍,爬爬蝦等等,都是一怔風。能在風後堅持下來的一般都還是有點分量。推薦冷鍋去骨麻辣味,青椒干煸泥鰍華興街煎蛋面,錦江區華興正街-號(近王府井)。曾經紅極一時的煎蛋面。當年的確很好吃,但現在再去,要說好吃真的很難了。。麵糊,蛋焦,西紅柿也沒味道了。至於很多人推薦的紅糖粽子,那紅糖一看就是加水的,不是熬化的。但居然依然生意很火爆,網上評論也相當高,我有點想不明白。韓包子(總府路店),錦江區蜀都大道總府路1號。曾經還推薦過給外地的朋友,說別去龍抄手了,韓包子還可以。但上次去徹底失望了。夫妻肺片(總府路店),錦江區總府路號。和龍抄手有得一拼。其實味道還不如你到廖記棒棒雞去打包一份的好。春熙路以南青石橋附近:復興肥腸粉,錦江區青石橋北街0號。因為復興肥腸粉,現在青石橋上有一串類似的店。應該正宗的是這家。白家是雙流的。肥腸粉是老字型大小的成都小吃了,正宗的粉不是用一般家裡用的粉絲做的,是一種籽籽揉出來的。點一份粉,麻辣的,加個肥腸節子,多放點香菜,再來份牛肉鍋盔。端上來後加點醋,把鍋盔撕成小塊侵在紅湯中吸汁水。基本這樣是比較地道的做法:)王婆蕎面(青石橋店),錦江區青石橋海鮮市場十字路口(近煙袋巷)。春熙路附近我個人最喜歡去的一家小吃店了。第一次去的人建議點鴛鴦蕎面,就是一半粉一半蕎面。這樣滿足了吃粉的願望,也可以嘗下蕎面。推薦牛肉味的。凍糕有紅糖和白糖的種,我喜歡紅糖的。葉兒耙也還不錯。推薦青石橋海鮮燒烤攤,錦江區青石橋中街北段海鮮市場門口。現在比較火的夏天晚上宵夜的地方。海鮮很便宜。就是路邊的小攤,但很有成都特色的麻辣海鮮。但海鮮質量來說,就有所分歧了,畢竟便宜,但新鮮度有欠缺。老麻抄手(財富店),錦江區青石橋北街口。重慶的連鎖店。其實抄手本身一般,但麻得讓人受不了,很刺激。初次嘗試的建議點微麻。我很喜歡他家的涼糕,很不錯。搭著老麻抄手,也能調劑下張麻辣,錦江區紗帽街(近三聖街)。他和對面的廖排骨是我最愛的家鹵品拌菜店了。張麻辣的蒜泥拌白肉絕對值得推薦,鹵雞翅和腳腳也不錯。廖排骨的排骨,鴨子,想起來都口水春熙路以東大慈寺附近:聞酥園(大慈寺店),錦江區大慈寺路1號附號,就是大慈寺旁邊。是成都性介比最好的甜點店了。老字型大小,經常門口都是長隊,下午很多熱銷品種就沒了。特色:泡芙,肉鬆卷,千層酥,蛋黃酥等。糕點都不大,可以每種都要一點嘗嘗。或者帶去旁邊大慈寺裡面喝茶時做茶點,當半日休閑的成都人。推薦御廷宮廷糕點(大慈寺店),錦江區大慈寺路1號(近聞酥園)。也是成都有名的老字型大小糕點店了。經常是和聞酥園兩難選擇中糾結,到底選哪家?推薦:桃酥,綠豆糕開口酥何師燒烤(東門店),錦江區東門大橋頭。成都有名的燒烤店,成正規軍後店堂干凈整齊多了,點了燒烤後服務生會給你上一盆缽缽雞,記得是要按簽簽收的哦,吃多少算多少。特色:冰粉,烤茄子,腦花。不過介真的好貴。比我們愛去的雙楠樂山劉記燒烤貴好多。巴蜀味苑,錦江區均隆街-號。雖然這家館子菜品下降很快,但曾經是我一周連去四五次,還要打包帶走的地方,還是推薦下吧。希望他們能恢復當年的風范。這家館子最早店面一點不起眼,但經常惹人注意的是掛出橫幅:熱情慶祝我店廚師榮獲XX廚藝大賽第一名之類的。特色菜是:沾水兔和豆瓣魚。當年沾水兔他是第一家,現在到處都是了。但他的兔子肉現在感覺比以前水了。豆瓣魚很家常,雖然現在我更喜歡雙楠的小尖椒的豆瓣魚,但最早是在這家喜歡上這道菜的。沒寫火鍋和串串。一來是我覺得現在的串串漲介後和火鍋沒什麼本質區別了,實在我想不出哪裡的好,更別說是春熙路附近了。而火鍋,我還是比較固執的選擇皇城老媽,蜀九香,麻辣空間。特別是麻辣空間,已經取代了蜀九香成為我們最愛去的地方了。而皇城老媽的火鍋文化氣氛,對於外地遊客來說,還是值得去次的。還嫌不夠麻辣,可以要求加料的。畢竟老媽主要做的是外地人生意,一般剛上來的鍋偏溫柔了點。
6. 軍機大臣是什麼機構的辦事大臣主要職責是什麼
軍機處簡介
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1732),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軍機處成立於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軍機房」,不久改稱「辦理軍機處」,乾隆以後省去「辦理」二字,遂簡稱為「軍機處」了。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專制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軍機處的職官有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有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軍機大臣由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內特選,有些也由軍機章京升任。軍機大臣之任命,其名目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所謂「行走者」,即入值辦事之意。軍機大臣沒有定額,軍機處初設時為三人,以後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軍機章京初無定額,至嘉慶初年,始定為滿、漢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滿、漢章京又各分兩班值班,每班八人。軍機章京之任命,或稱為「軍機司員上行走」,或稱為「軍機章京上行走」。 軍機處成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廢止了,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二端,真正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軍機大臣無日不被召見,無日不承命辦事,出沒於宮廷之間。皇帝行動所到的地方,軍機大臣也無不隨從在側。但軍機處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軍機大臣的值房稱為「軍機堂」,初僅板屋數間,後來才改建瓦屋。軍機章京的值房,最初僅屋一間半、後來才有屋五間。軍機處也無專官,軍機大臣、軍機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職,皇帝可以隨時令其離開軍機處,回本衙門。軍機大臣既無品級,也無俸祿。軍機大臣之任命,並無制度上的規定可供遵循,完全出於皇帝的自由意志。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有制度上的規定,一切都是皇帝臨時交辦的,所以軍機大臣只是承旨辦事而已。「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這些都說明軍機處是皇帝集權的最好的工具。 海淀軍機處 崔墨卿 軍機處顧名思義,它是皇帝處理軍國大事的機密之地,本應當設在皇宮內院,而海淀地處京城西北郊,軍機處從何而來呢?事情怪就怪在海淀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 在當年的海淀鎮上有一條著名的商業街,名叫老虎洞。此街長約一華里,東西走向,街道雖然不寬但商店林立繁榮異常,吳德利榮店、義興號當鋪、保豐齋糕點鋪、長生堂葯店以及各種檔次的飯店茶館酒肆。在老虎洞北側偏西的地方有一條小胡同,因清朝的軍機處設在胡同裡面,因此它自然就被當地人叫做軍機處胡同了。 軍機處是清朝入關後第三個皇帝雍正,於雍正七年(1729年)對准噶爾策妄阿拉坦布用兵時設立的。軍機處起源於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的諸王貝勒大臣議會,也就是一切軍國大事,包括皇帝繼位與立儲,都要在諸王貝勒大臣議會上決定(順治登基也是如此)。到了康熙帝執政以後,為處理事務方便,皇帝在離寢宮較近的地方設立了一個南書房,較之諸王貝勒大臣議會有了一定進步。雍正繼位以後覺得南書房仍有許多弊病,使皇帝不能了解民情,因此特在雍正七年下旨,設立了一個軍機處。 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上行走和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統稱辦理軍機大臣,下設有軍機章京和筆帖式等一干辦事人員。皇宮內的軍機處最初設在乾清門外,不久遷至乾清門內,與康熙皇帝當年的南書房相臨,最後移至隆宗門西邊,總之它都沒離開皇帝寢宮養心殿。軍機處首輔滿族大臣是康熙諸皇子中與雍正最為密切的皇十三子和碩怡親王允祥,而漢族首輔大臣是歷經順治康熙兩朝的元老重臣張廷玉,從這里可知軍機處在雍正皇帝的心中是何等的重要。 海淀的軍機處是隨著暢春園與圓明園初具規模以後,每逢盛夏來臨,皇帝都要到這里避暑消夏,康熙帝長住暢春園,而雍正帝則長住圓明園,皇帝既然長住這里,他的心腹重臣們自然不能離開左右,在海淀一帶建一處軍機處辦公的地點是順理成章的事,海淀軍機處就這樣誕生了。軍機大臣們在此辦公後,為方便起見在海淀一帶紛紛建起了個人的私宅別院,如雍正朝第一任軍機大臣中的平郡王福彭,乃禮親王納爾蘇之子,他就在海淀鎮西南側建了一座佔地近百畝的花園別墅,它就是今天所謂的海淀大觀園,又稱樂家花園。 海淀鎮的軍機處胡同長約一里,南北走向,上世紀末尚有遺跡可尋,稱軍機處胡同。但此時的軍機處胡同成了典型的半截胡同,北半截已於解放初期修築西直門至頤和園的公路時,把它攔腰斬斷了,成了北大校園的一部分,據說只有當年的兩棵百年以上的老槐樹可以佐證這段歷史了。而它的南半截仍稱軍機處胡同至2002年,因為修築五環路,它也被夷為公路的路面和綠化帶了。 軍機處自設立以來,到1911年清王朝滅亡,歷經了180餘年,自雍正朝起,所有王公大臣貝子貝勒及歷史名臣無不光顧此處,議論朝政,指點江山,可謂飽經了歷史滄桑。 一九三四年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在燕京大學教書時,也曾入住過海淀軍機處胡同的八號院內的一所大宅門里,但它的原址今天已是高樓林立的北大學生宿舍了,海淀軍機處從此也從北京的地圖上消失了。 清朝強化專制統治,進一步加強皇權。雍正時,設立軍機處,處理軍政大事。軍機大臣由皇帝選派遠親信的滿、漢大臣組成,完全聽命於皇帝。
7. 軍機處的主要職能和作用是什麼軍機處的設置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哪一特點
此回答來自網路知道其他網友回答:
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1732),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軍機處成立於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軍機房」,不久改稱「辦理軍機處」,乾隆以後省去「辦理」二字,遂簡稱為「軍機處」了。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專制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軍機處的職官有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有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軍機大臣由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內特選,有些也由軍機章京升任。軍機大臣之任命,其名目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所謂「行走者」,即入值辦事之意。軍機大臣沒有定額,軍機處初設時為三人,以後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軍機章京初無定額,至嘉慶初年,始定為滿、漢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滿、漢章京又各分兩班值班,每班八人。軍機章京之任命,或稱為「軍機司員上行走」,或稱為「軍機章京上行走」。
軍機處成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廢止了,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二端,真正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軍機大臣無日不被召見,無日不承命辦事,出沒於宮廷之間。皇帝行動所到的地方,軍機大巨也無不隨從在側。但軍機處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軍機大臣的值房稱為「軍機堂」,初僅板屋數間,後來才改建瓦屋。軍機章京的值房,最初僅屋一間半、後來才有屋五間。軍機處也無專官,軍機大臣、軍機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職,皇帝可以隨時令其離開軍機處,回本衙門。軍機大臣既無品級,也無俸祿。軍機大臣之任命,並無制度上的規定可供遵循,完全出於皇帝的自由意志。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有制度上的規定,一切都是皇帝臨時交辦的,所以軍機大臣只是承旨辦事而已。「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這些都說明軍機處是皇帝集權的最好的工具。
海淀軍機處
崔墨卿
軍機處顧名思義,它是皇帝處理軍國大事的機密之地,本應當設在皇宮內院,而海淀地處京城西北郊,軍機處從何而來呢?事情怪就怪在海淀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
在當年的海淀鎮上有一條著名的商業街,名叫老虎洞。此街長約一華里,東西走向,街道雖然不寬但商店林立繁榮異常,吳德利榮店、義興號當鋪、保豐齋糕點鋪、長生堂葯店以及各種檔次的飯店茶館酒肆。在老虎洞北側偏西的地方有一條小胡同,因清朝的軍機處設在胡同裡面,因此它自然就被當地人叫做軍機處胡同了。
軍機處是清朝入關後第三個皇帝雍正,於雍正七年(1729年)對准噶爾策妄阿拉坦布用兵時設立的。軍機處起源於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的諸王貝勒大臣議會,也就是一切軍國大事,包括皇帝繼位與立儲,都要在諸王貝勒大臣議會上決定(順治登基也是如此)。到了康熙帝執政以後,為處理事務方便,皇帝在離寢宮較近的地方設立了一個南書房,較之諸王貝勒大臣議會有了一定進步。雍正繼位以後覺得南書房仍有許多弊病,使皇帝不能了解民情,因此特在雍正七年下旨,設立了一個軍機處。
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上行走和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統稱辦理軍機大臣,下設有軍機章京和筆帖式等一干辦事人員。皇宮內的軍機處最初設在乾清門外,不久遷至乾清門內,與康熙皇帝當年的南書房相臨,最後移至隆宗門西邊,總之它都沒離開皇帝寢宮養心殿。軍機處首輔滿族大臣是康熙諸皇子中與雍正最為密切的皇十三子和碩怡親王允祥,而漢族首輔大臣是歷經順治康熙兩朝的元老重臣張廷玉,從這里可知軍機處在雍正皇帝的心中是何等的重要。
海淀的軍機處是隨著暢春園與圓明園初具規模以後,每逢盛夏來臨,皇帝都要到這里避暑消夏,康熙帝長住暢春園,而雍正帝則長住圓明園,皇帝既然長住這里,他的心腹重臣們自然不能離開左右,在海淀一帶建一處軍機處辦公的地點是順理成章的事,海淀軍機處就這樣誕生了。軍機大臣們在此辦公後,為方便起見在海淀一帶紛紛建起了個人的私宅別院,如雍正朝第一任軍機大臣中的平郡王福彭,乃禮親王納爾蘇之子,他就在海淀鎮西南側建了一座佔地近百畝的花園別墅,它就是今天所謂的海淀大觀園,又稱樂家花園。
海淀鎮的軍機處胡同長約一里,南北走向,上世紀末尚有遺跡可尋,稱軍機處胡同。但此時的軍機處胡同成了典型的半截胡同,北半截已於解放初期修築西直門至頤和園的公路時,把它攔腰斬斷了,成了北大校園的一部分,據說只有當年的兩棵百年以上的老槐樹可以佐證這段歷史了。而它的南半截仍稱軍機處胡同至2002年,因為修築五環路,它也被夷為公路的路面和綠化帶了。
軍機處自設立以來,到1911年清王朝滅亡,歷經了180餘年,自雍正朝起,所有王公大臣貝子貝勒及歷史名臣無不光顧此處,議論朝政,指點江山,可謂飽經了歷史滄桑。
一九三四年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在燕京大學教書時,也曾入住過海淀軍機處胡同的八號院內的一所大宅門里,但它的原址今天已是高樓林立的北大學生宿舍了,海淀軍機處從此也從北京的地圖上消失了。
編輯本段軍機處的保密制度
軍機處職掌著每日晉見皇帝,共商處理軍國大事,並奉旨對各部門各地方負責官員發布指示的重要使命,因此它在清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軍機處在清代初設階段,由於無保密制度。時有部院官以啟事畫稿為名,偵探消息傳播街市,目為新聞。造成清廷許多軍國要事的嚴重泄密,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這嚴酷的教訓,使清代軍機處不得不對保密規制進行強行規定。據清吳振木或《養吉齋叢錄》載:軍機處自清朝嘉慶以後其保密規制始嚴,規定凡軍機大臣只准在軍機處輸本日所奉諭旨,部院稿案不準在軍機處輸,司員不準至軍機處啟事,軍機章京辦事處(章京系專職辦事官員)不許閑人窺視,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準至軍機處與軍機大臣談論。至於通諭王公大臣之事,在乾清門階下傳述,不許在軍機處傳述。並命科道官一人輪日至隆宗門內糾察。與此同時,軍機處所收到的各類奏摺和皇帝石硃批的諭旨,都有一整套嚴格的保密管理規定,每日奏摺,於寅卯二時發下,由軍機章京分送各軍機大臣互閱。凡皇帝在奏摺上批有「另有旨」、「即有旨」的奏摺,由軍機處章京貯於專門的保密奏摺,由軍機處章京貯於專門的保密黃匣中,交軍機大臣捧入請旨,然後由軍機大臣根據皇帝的旨意,命軍機章京起草諭旨,經皇帝石朱筆改定後,交各部院速議速辦。為防止文件在傳遞過程中的失密,由軍機處將文件密封後交兵部捷報處遞往。
在文件的封袋上,分別規定右書「辦理軍機處封」,左書「某處某官開拆」,至於皇帝親筆改定的諭旨,在封袋上,則居中大書「傳諭某處某官開拆」,其封口及書年月日處皆鈐印……。除此之外,皆使領者(領取文件者)註明畫押於簿中,謂之「交友」。這可謂保密責任到人了。
清軍機處還實行了嚴格的歸檔保密規定,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諭旨,所遞片單,均鈔釘成冊,按日遞添,月一換,謂之「清檔」。凡發交之折片,由內閣等處交還及匯存本處者,每日為一束,每半月為一包……均責成章京檢覆無訛,按季清檔,月折及各種存貯要件,收入櫃中,值日者親手題封,謂之「封櫃」。清軍機處還設有專門的檔案房,有專職的保密人員管理這些檔案,由此而使軍機處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之好,同時,為後代留下了許多難得的珍貴史料。 軍機處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軍機處的效率
軍機處的辦事效率很高。根據內閣制度,下屬官員有事題奏,或皇帝頒發詔旨,都是經過層層機構,輾轉交送,常常要花費很多時間。軍機處則不然,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辦理,皇帝有諭,隨時奉詔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在通常情況下,軍機大臣每日早5點左右進宮應召覲見皇帝,有時一天召見數次,主要是承受諭旨,然後回堂擬寫。起先由大臣親自主稿,後來才改由章京起草,大臣擬定。經皇帝認可後,按照諭旨的性質分「明發上諭」和「廷寄上諭」兩種形式向下傳達。明發上諭指交內閣發抄,宣示天下。廷寄上諭因奏請而降旨,事屬機密,由軍機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廷寄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發驛馳遞,根據事情的緩急,或馬上飛遞,即日行300里,或400里,或500里,或600里加急,一律由軍機章京在封函上註明。封口及年月日處,加蓋「辦理軍機處」銀印。如遇特別機密緊要的密諭件,則由軍機大臣自行繕寫封固,上寫「軍機大臣密寄」。這一套廷寄制度,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大大加快了辦事速度。
編輯本段軍機處的日常工作
1、發折:奏事處將官員奏摺下發軍機處。
2、接折:軍機章京將奏摺送軍機大臣閱。
3、見面;軍機大臣將奏摺送皇帝處請旨。
4、述旨:將皇帝旨意擬成諭旨再交皇帝御覽。
5、過朱:皇帝朱筆改定奏摺。
6、交發:將諭旨下發有關衙門實施。
7:開面:諭旨以年月日為序抄錄備案。
8、交折:將原奏摺交內奏事處。
9、月折:將奏摺復本每月一編。
10、隨手:將諭旨、奏摺重點二季一編。
11、封櫃:將月折、隨手檔收櫃題封。
編輯本段與明代內閣的區別(通俗解答)
明朝的內閣在一定時期是有決策權的,是可以決定國家政務的,明朝的內閣首輔在某種程度上是行使相權的,比如著名的張居正,通過和司禮監太監的勾結,實際上是行政權集中於一身的地位。像萬曆那樣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政務都靠內閣去打理。
而清朝的軍機處則純粹是一個秘書機構,軍機大臣只是提出建議、執行皇帝的決策,決策權都在皇帝。
制度是一方面,清朝皇帝勤政、明朝皇帝懶惰也是一方面的因素,如果明朝皇帝都像朱元璋那麼勤政,內閣的權利就小多了。
明代的內閣大學士以六部尚書和曾任經筵講官的來兼任,他們的地位就尊嚴了。明朝大學士的官銜,始終是某部尚書兼某殿(閣)大學士。明代內閣大學士的品級雖然只有五品,但內閣還算是國家的正式官署,成員是有品級的國家官員,其任免是有規章制度的。
而軍機處在編制上只是一個臨時機構,類似今天的某某領導小組、某某辦公室,而非一個正式機構,其成員無品級,組成完全由皇帝任意安排。內閣大學士,還可以勉強稱為國家大臣,而軍機大臣則只算是皇帝的私人秘書。
拿張居正來舉例,大臣給皇帝上奏章,還要給內閣報一份,一式兩份,到了清代則不然,只有給皇帝的一份,軍機處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經手就完了。
清代政府發布最高命令稱上諭,上諭分為兩種:一種是明發上諭,一種是寄信上諭。明發上諭都是比較不關緊要的事,譬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經筵,救荒,以及中央政府尚書,侍郎,地方政府總兵知府以上的升降,以及曉諭中外諸事,都由內閣擬好,皇帝看過,再由內閣交到六部,這是中國向來的慣例。寄信上諭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軍機處寄給受命令的人。譬如給江蘇巡撫的上諭,直接寄給巡撫,旁人誰也不知道。或者要交給吏部尚書的,也是直接寄信給吏部尚書,此外無人得知的。
後來凡是緊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諭發出了。這種上諭,由軍機處擬給皇帝看,皇帝看過以後,封來蓋起一個印,這個印叫「辦理軍機處」。軍機大臣,名義上是大臣,照制度法理講,並不是大臣,因為他是皇帝御用的,而不是政府的正式最高行政首長。
全國中外各長官,都直接向皇帝發生關系,其他旁人全都不知道。這不是全國政治,一切都變成秘密不再公開。
明代還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來當宰相。宰相廢了,而宰相的職權則由皇帝兼。只是宰相做錯了,須負責。皇帝做錯了,可以不負責。除這一區別以外,明代制度還是和過去大體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這一限度。唐宋諸代的詔敕,宰相一定要蓋章,沒有宰相的章,就不成為詔書。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內閣制又大大進了一步。
因此,軍機處的設置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的重要標志。
希望我的所為幫到你了。
8. 成都春熙路有啥好吃的
春熙路上沒啥吃的,尚都國際負一樓有個美食城,然後就是街上西式快餐有麥當勞和德克士,中式快餐有鄉村基,伊藤洋華堂對面有個好倫哥自助,周末中午55一個人,還不錯。
9. 請問合肥德御廷貢鵝鹵味怎麼樣有朋友加盟嗎是不是騙人的
只要談到加盟
費用就很高,其實行業對於一般人來說,加盟太貴,
不如自己做。
10. 小吃加盟店10大品牌
上豪雞排不錯,味道跟正新一樣,但是飲品比正新的還好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