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加盟資訊 » 首農蔬菜直通車加盟電話
擴展閱讀
丹麥蛋糕加盟費多少錢 2025-07-22 04:45:45
九號餐飲加盟電話 2025-07-22 04:26:41

首農蔬菜直通車加盟電話

發布時間: 2021-09-16 09:00:54

⑴ 首農社區蔬菜直通車和個人售賣有什麼不同

社區直通車跟個人當然不同,它的質量有保證對人體沒有傷害。

⑵ 新發地直通車-如何加盟

民間自古就有「蒜瘋子,姜傻子」的諺語,說的是蒜、姜這兩種農產品價格多變,波動劇烈。它們的價格變化本不足為奇,不過,大蒜的價格比豬肉還貴倒著實少見。 從去年底開始,在全國大蒜主產地之一山東,零售蒜價同比上漲40多倍,每公斤達到9元左右。在另一主產地河南,蒜價甚至同比上漲100倍。與此同時,在北京等大城市,一些超市的蒜價每公斤高達20多元,貴過豬肉的蒜價一時成為社會關注焦點。有一種說法認為,有數億元資金潛伏農產品市場,炒作包括蒜在內的一些農產品。不過,此輪蒜價上漲由游資炒作的說法並未得到官方認同。5月17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從農產品國際市場來看,歷來都存在大宗資金介入農產品市場的現象,「就中國而言,資金炒作並非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在這之前的5月8日,全國最大的大蒜生產和交易地——山東省金鄉縣在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召開了「山東金鄉大蒜綠色產品對接會」,正式啟動「綠色大蒜京魯直通車」。對於山東金鄉被指為是這次蒜價狂飆的策源地,山東省金鄉縣縣委書記張勝明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這次蒜價波動背後,是貨源緊缺。緣起貨源緊缺在大蒜沒有被輿論如此熱炒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全球大蒜種植國家中,中國以70萬公頃左右排在第一,產量亦佔全球70%以上。「國內大蒜種植面積由於受2007年、2008年價格低迷的影響,2009年第一次出現了種植面積、單位產量和總產量齊跌的情況,總體約下降了30%。」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倪元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據統計,2007年全國雜交蒜秋播面積450萬畝,而2008年雜交蒜只有280萬畝,種植面積的減少,加上天氣原因造成了單產下滑,使得大蒜總產量大幅下降。「以大蒜產量佔全國四分之一、出口量佔全國70%以上的『中國大蒜之鄉』金鄉為例,每年舊蒜庫存量在40多萬噸左右,而今年只有10萬噸左右了。」張勝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同時,今年一季度,我們共出口大蒜5.7萬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0%,占目前金鄉流通大蒜的七成。」張勝明表示,除近年來種植面積大量減少,大蒜貨源緊缺以外,近些年出口量的驟增讓原本就緊張的大蒜供需關系更加雪上加霜。很長時間以來,中國大蒜出口約佔世界大蒜貿易量的90%。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副會長汪榮江告訴記者,據美國農業部消息,在2006年,有73%的中國大蒜銷往美國市場。汪榮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事實上,與美國動輒約合20多元人民幣1市斤的蒜價相比,現在國內5、6元1市斤的蒜價,還算相對合理。 流通環節溢價在金鄉縣縣長劉章箭看來,當前大蒜價格雖然處在一個高點,但並沒有偏離金鄉大蒜的價值,仍處在合理的區間之內。「至於社會上感覺今年價格上漲過高,主要是與去年太低的價格相比造成的。」據劉章箭介紹,大蒜種植成本較高,種植工序較多,屬勞動密集型產業。蒜種、耕地、施肥、澆水、田間管理等費用加在一起,一畝大蒜的種植成本至少在1500元左右,再加上人工成本,就可達2000元。2007年和2008年,大蒜的價格比較低,蒜農僅從中掙取了「辛苦費」。尤其是2008年,大蒜最便宜的時候,4分錢一斤都批發不出去。蒜農的收入就更低了,畝產值只有700元左右,因此蒜農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在另一大蒜主產地河南杞縣,這樣的情況也曾出現,據媒體報道,河南杞縣在2008年和2009年初,大蒜扔在地里沒人要,一包煙就能換一麻袋大蒜。「去年8月中旬,大蒜的收購價格已經到了每市斤2元以上,加上冷庫儲存、物流運輸等費用,銷售價格自然相應增高了。」劉章箭說,目前大蒜的價格恢復很正常。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定寰認為,大蒜價高很多時候源於中間商的流通環節。胡定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農產品進超市,需要很多中間環節,經農民賣給經紀人,再賣給批發商、供應商,然後進入超市。我曾經做了一個研究,以西紅柿為例,從農民到超市跟蹤整條產業鏈,農民2元一公斤的西紅柿賣出,在超市到了消費者手上,變成了5元一公斤。」「如果把中間環節去掉,超市能直接和農民合作,最起碼可以節約20%~30%的成本,不僅銷售價格可以降低,還有可能為農民提高10%的收入。」胡定寰說。據悉,山東省金鄉縣此次送大蒜進北京,就是旨在藉助快捷有效的「產銷平台」,直接增加金鄉蒜農收入,促進金鄉農業增效,同時也為首都市民的菜籃子奉上物美價廉的綠色健康食品。「大蒜貴過豬肉」或將長期存在專家認為,比蒜價高漲更值得關注的,應當是努力提高國產大蒜的附加值。目前發達國家農產品產後值與自然產值的比例在3:1左右,美國達到3.7:1,而我國還不到0.5:1。「目前,國際上開發的大蒜加工製品約有130多種,而我國只有40多種。」倪元穎說,「在日本、韓國包括一些歐美國家市場上,用的大蒜都是中國出口的。他們進口中國大蒜、蒜粉、蒜片、保鮮大蒜,在其國內進行精深加工,製成大蒜油膠囊、口服液等,再反過來銷回中國,賺取了高額利潤。」倪元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我國大蒜加工產業鏈過於簡單,國內消費一般是直接鮮食,再有就是保鮮出口。據商務部監測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出口的保鮮類大蒜有150萬噸、腌漬類2萬噸,這兩類都是初級加工;脫水類15萬噸,只能算中度加工;700多家大蒜出口企業,只有三四家從事深加工產品出口。「相對來講,經濟效益就非常低。」因此,也有專家認為,應該鼓勵一些資金進入大蒜加工產業,把先進科技帶進來,開發大蒜的精深加工,這樣不僅有益於消費者,也有利於蒜農增收。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隨著人們對健康及生活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蔬菜、尤其是綠色無污染蔬菜的價格超過豬肉將是一種必然趨勢。以大蒜為例,國際市場一公斤大蒜油的價格已經超過500元人民幣。「大蒜貴過豬肉應該是它價值的自然體現。」

⑶ 怎麼加盟新發地直通車菜籃子

民間自古就有「蒜瘋子,姜傻子」的諺語,說的是蒜、姜這兩種農產品價格多變,波動劇烈。它們的價格變化本不足為奇,不過,大蒜的價格比豬肉還貴倒著實少見。 從去年底開始,在全國大蒜主產地之一山東,零售蒜價同比上漲40多倍,每公斤達到9元左右。在另一主產地河南,蒜價甚至同比上漲100倍。與此同時,在北京等大城市,一些超市的蒜價每公斤高達20多元,貴過豬肉的蒜價一時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有一種說法認為,有數億元資金潛伏農產品市場,炒作包括蒜在內的一些農產品。不過,此輪蒜價上漲由游資炒作的說法並未得到官方認同。5月17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從農產品國際市場來看,歷來都存在大宗資金介入農產品市場的現象,「就中國而言,資金炒作並非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 在這之前的5月8日,全國最大的大蒜生產和交易地——山東省金鄉縣在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召開了「山東金鄉大蒜綠色產品對接會」,正式啟動「綠色大蒜京魯直通車」。 對於山東金鄉被指為是這次蒜價狂飆的策源地,山東省金鄉縣縣委書記張勝明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這次蒜價波動背後,是貨源緊缺。 緣起貨源緊缺 在大蒜沒有被輿論如此熱炒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全球大蒜種植國家中,中國以70萬公頃左右排在第一,產量亦佔全球70%以上。 「國內大蒜種植面積由於受2007年、2008年價格低迷的影響,2009年第一次出現了種植面積、單位產量和總產量齊跌的情況,總體約下降了30%。」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倪元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據統計,2007年全國雜交蒜秋播面積450萬畝,而2008年雜交蒜只有280萬畝,種植面積的減少,加上天氣原因造成了單產下滑,使得大蒜總產量大幅下降。 「以大蒜產量佔全國四分之一、出口量佔全國70%以上的『中國大蒜之鄉』金鄉為例,每年舊蒜庫存量在40多萬噸左右,而今年只有10萬噸左右了。」張勝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同時,今年一季度,我們共出口大蒜5.7萬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0%,占目前金鄉流通大蒜的七成。」 張勝明表示,除近年來種植面積大量減少,大蒜貨源緊缺以外,近些年出口量的驟增讓原本就緊張的大蒜供需關系更加雪上加霜。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大蒜出口約佔世界大蒜貿易量的90%。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副會長汪榮江告訴記者,據美國農業部消息,在2006年,有73%的中國大蒜銷往美國市場。 汪榮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事實上,與美國動輒約合20多元人民幣1市斤的蒜價相比,現在國內5、6元1市斤的蒜價,還算相對合理。 流通環節溢價 在金鄉縣縣長劉章箭看來,當前大蒜價格雖然處在一個高點,但並沒有偏離金鄉大蒜的價值,仍處在合理的區間之內。「至於社會上感覺今年價格上漲過高,主要是與去年太低的價格相比造成的。」 據劉章箭介紹,大蒜種植成本較高,種植工序較多,屬勞動密集型產業。蒜種、耕地、施肥、澆水、田間管理等費用加在一起,一畝大蒜的種植成本至少在1500元左右,再加上人工成本,就可達2000元。2007年和2008年,大蒜的價格比較低,蒜農僅從中掙取了「辛苦費」。尤其是2008年,大蒜最便宜的時候,4分錢一斤都批發不出去。蒜農的收入就更低了,畝產值只有700元左右,因此蒜農受到了很大的傷害。 在另一大蒜主產地河南杞縣,這樣的情況也曾出現,據媒體報道,河南杞縣在2008年和2009年初,大蒜扔在地里沒人要,一包煙就能換一麻袋大蒜。 「去年8月中旬,大蒜的收購價格已經到了每市斤2元以上,加上冷庫儲存、物流運輸等費用,銷售價格自然相應增高了。」劉章箭說,目前大蒜的價格恢復很正常。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定寰認為,大蒜價高很多時候源於中間商的流通環節。胡定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農產品進超市,需要很多中間環節,經農民賣給經紀人,再賣給批發商、供應商,然後進入超市。我曾經做了一個研究,以西紅柿為例,從農民到超市跟蹤整條產業鏈,農民2元一公斤的西紅柿賣出,在超市到了消費者手上,變成了5元一公斤。」 「如果把中間環節去掉,超市能直接和農民合作,最起碼可以節約20%~30%的成本,不僅銷售價格可以降低,還有可能為農民提高10%的收入。」胡定寰說。 據悉,山東省金鄉縣此次送大蒜進北京,就是旨在藉助快捷有效的「產銷平台」,直接增加金鄉蒜農收入,促進金鄉農業增效,同時也為首都市民的菜籃子奉上物美價廉的綠色健康食品。 「大蒜貴過豬肉」或將長期存在 專家認為,比蒜價高漲更值得關注的,應當是努力提高國產大蒜的附加值。目前發達國家農產品產後值與自然產值的比例在3:1左右,美國達到3.7:1,而我國還不到0.5:1。 「目前,國際上開發的大蒜加工製品約有130多種,而我國只有40多種。」倪元穎說,「在日本、韓國包括一些歐美國家市場上,用的大蒜都是中國出口的。他們進口中國大蒜、蒜粉、蒜片、保鮮大蒜,在其國內進行精深加工,製成大蒜油膠囊、口服液等,再反過來銷回中國,賺取了高額利潤。」 倪元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我國大蒜加工產業鏈過於簡單,國內消費一般是直接鮮食,再有就是保鮮出口。據商務部監測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出口的保鮮類大蒜有150萬噸、腌漬類2萬噸,這兩類都是初級加工;脫水類15萬噸,只能算中度加工;700多家大蒜出口企業,只有三四家從事深加工產品出口。「相對來講,經濟效益就非常低。」 因此,也有專家認為,應該鼓勵一些資金進入大蒜加工產業,把先進科技帶進來,開發大蒜的精深加工,這樣不僅有益於消費者,也有利於蒜農增收。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隨著人們對健康及生活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蔬菜、尤其是綠色無污染蔬菜的價格超過豬肉將是一種必然趨勢。以大蒜為例,國際市場一公斤大蒜油的價格已經超過500元人民幣。「大蒜貴過豬肉應該是它價值的自然體現。」

⑷ 蔬菜直通車·怎麼辦手續到哪辦

在北京想做蔬菜直通車的話,還是找首農吧,他們那邊做的不錯,也是個很大的品牌,好像交點押金就可以了,後期押金也能退,每天賺的也不錯,你不行的打電話問問吧 010-69946155

⑸ 當下政策農村最適合創業項目

創業是創業者及創業搭檔對他們擁有的資源或通過努力對能夠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創業是一種需要創業者及其創業搭檔組織經營管理、運用服務、技術、器物作業的思考、推理和判斷的行為。

⑹ 怎樣加盟蔬菜直通車便利店

建一個蔬菜基地辦手續,因各地的政策不同而異。一般來講,是不需要辦什麼手續的,現在中央鼓勵社會各界開發、支持、扶助農業發展,連續出台了中央1號文件。蔬菜作為「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出台了很多優惠政策,「綠色通道」就是其中之一。況且你種的面積不大,就滿足本地市場消費,不需要辦理什麼種植許可證。只是你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定要保證產品質量,即嚴格殘留農葯超標,保證消費者食菜安全。如果發展壯大了,你生產的產品可以申請「無公害」蔬菜產品或「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等,這些需要你自己申請,由當地蔬菜主管部門幫助你申報,到省一級農業廳或國家農業部認證,頒發給你證書。

⑺ 農社對接的各地「農社對接」工作進程

大學生「給力」菜籃 「試吃會」開進小區——上理工學生推廣「農社對接」為社區牽線搭橋
新鮮蔬果現摘現送,居民試吃後當場可下訂單……今天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試吃會」開進了田東路377弄金衡公寓。「試吃會」的組織者是上海理工大學「賽扶」團隊的18名學生,這是他們推廣「農社對接」果蔬購買模式的第一步:「降低菜價,我們願盡自己的一份力。」
當場試吃 當場購買
上午9時多,記者來到小區「探營」。在「試吃台」上,兩家果蔬公司的新鮮蔬菜被製作成色拉擺上桌,獼猴桃被切開供品嘗。在「銷售區」,解說員拿著宣傳單為大家解釋「農社對接」的購買模式,並回答居民對於菜價、品質等的疑問。
「這獼猴桃蠻新鮮,我要買一箱給80多歲的老父親吃。」小區居民徐阿姨對獼猴桃贊不絕口,當即詢問價格。「外面攤上要賣六七元一隻呢,這里18隻裝才70元,挺合算!」居民張女士則對菠菜、青菜等興趣濃厚:「菜葉上沒有水分,賣相很好,又比菜場便宜。」
試吃了一圈後,很多居民直接掏錢購買,不一會兒,三四百公斤蔬菜已快見底。當得知今後將採取「電話、網上訂購,公司定時配送上門,居民家門口取貨」的模式時,居民紛紛表示願意嘗試:「關鍵是新鮮、價低、放心,如果真能做到二三天、甚至每天配送一次,那就再好不過了!」
走訪市場 牽線搭橋
此次活動的是上海理工大學賽扶團隊發起的。他們說,今年暑假,團隊成員注意到菜價飛漲。經過社會調查,大家發現主要原因是中間環節與經銷商太多,便開始構思「農社對接」,「將農產品從郊區果蔬源頭與社區居民對接,可以跳過多級中間商,降低菜價。」
為此,學生們多次走訪小區周邊菜場、超市,掌握了第一手菜價信息。隨後又與上海菜香村蔬菜專業合作社及金山板扎果業公司聯系,商定試點推廣有機蔬菜和優質獼猴桃。「我們比較過,農社對接的菜價比市價便宜20-30%甚至更多。」經與金衡公寓的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聯系溝通,「試吃會」正式舉行。
「農社對接」會不會埋下社區「亂設攤」的隱患?負責學生表示,今後配送的蔬果都是提前分裝好的,居民下樓拎了就走,不會留下一片菜葉。
寶雞市「農社對接」開辟「菜籃子」直通車
進入12月份,寶雞市部分社區的蔬菜價格大幅下降,百合花城小區的白菜每公斤只賣0.6元,而其他地方要賣1.6元,細菜則更便宜,蘑菇、乳瓜等每公斤要比大市場上便宜2 塊錢。
原來,經寶雞市農業局牽線搭橋,該市主動開展了農村蔬菜專業合作社與城市社區的對接,由此開辟了一條從「菜園子」到「菜籃子」 的直通車,有效減少了蔬菜流通環節的層層加碼,還確保了菜農的增收。
該市高度重視蔬菜供應及其價格問題。市委書記親自抓,主管蔬菜生產的市農業局主動與全市102個蔬菜專業合作社聯系,召集5縣區 12家有規模有實力的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就專業合作社自產蔬菜如何進入社區,實現產銷對接進行溝通,最後確定在渭濱區先行「農社對接」,探索發展新路。
渭濱區清姜東二路、百合花城小區、秦川機床廠小區、渭工路、火炬路等城市社區,專門為合作社免費提供銷售門店。渭濱區張家溝蔬菜合作社、陳倉區綠豐源蔬果合作社和岐山縣故郡豐盛瓜菜合作社 3家,獨立經營了7個直銷門店,日供應蔬菜25噸多,蔬菜品種多達60 個,平均每公斤菜價比市場降低1元,僅此銷區一帶市民每天少出1.2 萬多元買菜花費。市民高興地說:市政府為老百姓想得太周到了。合作社的社員也反映:有了銷售門店,今後我們要種更多更豐富的蔬菜,確保城市市場供應。
中國老科協農業分會「農社對接」走進安貞社區
鮮亮的武夷山桔柚、現摘的有機黃瓜、原生態的小豆製品、特製的小麥胚芽、神農架出產的野生糯米粽子和野生大豆現磨的豆漿讓北京市朝陽區安貞社區的居民們一邊品嘗著、一邊品評著,紛紛排起隊踴躍購買。5月25日由中國老科協農業分會農產品加工流通委員會和豐台區社區學院共同發起主辦的「農社對接」活動在安貞社區公園舉辦。農社對接活動是踐行十八大精神,創新農產品流通渠道和食品安全知識科普進社區的創舉。組織農業專家進入社區教育引導社區居民識別、選購、使用安全的優質農產品,同時引領優質農產品和新品種進入社區供廣大居民品嘗、體驗、試銷。通過農業專家的咨詢指導,為社區居民構築起餐桌安全的堤壩。
居民們圍住農業專家提出很多食品安全的問題和建議。原農業部國家家禽育種研究中心總畜牧師、著名家禽養殖專家金光鈞教授為居民介紹禽流感傳播途徑與家禽的安全食用。中國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原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室主任吳光夏教授為居民講解城市自來水安全現狀與合理健康選購凈水機。北京農學院小豆專家濮紹京教授耐心為居民講解小豆選購與食用的技巧。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宣傳展板前,中國農科院物種多元化專家劉晨博士為居民講解「三品一標」「優質農產品」的制定標准和識別。特級廚師、高級營養師李書江先生親自示範,從大米最佳蒸煮方式到膳食合理搭配為居民做指導。農業部副巡視員、中國老科協農業分會常務副會長李振雄認為:農業專家如此近距離與社區居民探討食品安全問題,是很好的調查、學習機會,會碰撞出很多火花。我們要好好總結,對具有價值的建議,農業分會要上報農業部決策部門。安貞社區居委會王書記說:「感謝這么多農業老專家在周末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時間來到我們安貞社區開展農社對接活動。這種形式很新穎,從居民的反應可以看出,群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非常高,希望農社對接活動今後能常來我們社區。」

⑻ 維客家族惠民直通車好乾嗎

山西維客家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黑心惠民直通車項目「!

1:該公司為了達到掙取政府惠民補貼,隨意鋪點,只要有地方就會鋪,根本不管這個店能開多長時間
2:由於該公司隨意鋪點,很多店都是開了關,關了開,該公司從來不會提醒下一個加盟商,也不從自身上面找原因。
所以很多加盟商只要不幹,該公司就會扣各種費用,一個店重復套利,在黑心的公司不過如此!
3:該公司在宣傳,吸引老百姓加盟的時候所說的自有蔬果基地,等之類純屬謊言。
4:為了達到惠民政策,壓榨加盟商利潤,導致現有的加盟商怨聲載道
5:每個月收取加盟商1500元管理費,從來沒有管過
6:很多貨都是從河西南屯菜市場采購的,並且為了獲取最大利潤,供貨的蔬果參差不齊。
7:維客家族惠民直通車商品品質保障不了,也不物美價廉,很多店現在都是苦苦支撐,老百姓沒有說好的,這是惠民政策的初衷嗎?傷害了加盟商,老百姓也不去,反而讓該公司倆頭套利,根本沒人管,壓根就是一個火坑!!!

⑼ 北京新發地現在能去嗎

2個月的休市後,經歷了聚集性疫情的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將於8月15日復市。復市工作如何安排?衛生安全能否保證?居民供應怎樣保障?

兩階段分期復市

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發生後,市場於6月13日休市,7月4日新發地市場完成終末消毒,經專家組評估結果合格。

豐台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周新春表示,隨著疫情防控呈現持續向好態勢,為保障和滿足首都農產品供應,豐台區委區政府成立新發地市場復市工作專班,制定復市升級工作方案,深化市場升級改造。

根據新發地市場復市改造升級工作方案,7月31日在新發地市場原蘋果、梨交易區設立了新發地市場周轉新區,對升級改造措施進行了試運行,並於8月3日擴展至新發地市場周轉一區,對升級改造措施和交易流程進行全方位測試。

小型的噴霧式消毒車在循環噴灑消毒液體,檢驗人員拿著試劑對各類農副產品進行核酸檢測,市場門口設立人臉識別、體溫檢測等系統,各項經營平穩有序。

根據復市安排,主市場鐵路以南區域將於8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營業,該區域佔地共878畝,將恢復市場正常時期果蔬交易量的60%,標志著新發地市場正式復市。主市場鐵路以北區域計劃於9月10日前正式對外開放營業,實現新發地市場全面復市。

衛生安全措施升級

復市,市場衛生安全最受關注。

針對貨品,新發地市場實行貨品進場准入。貨品進場需在新發地市場智能管理系統上進行登記,經確認無誤後方可進場交易;試行電子交易,確保買賣可溯。場內交易時,由買方出示交易碼,賣方識別後填寫信息,買賣雙方確定提交後再進行貨物交易。市場工作人員收集交易信息上傳到智能管理系統,做到貨品來源信息可追溯,貨品去向可清查。

據了解,市場在出入口設立紅外測溫設備,利用人臉識別技術,登記進出人員信息,做到可查詢、可追溯。安排第三方檢測機構入駐,定期對市場內環境、物品、包裝材料、公共用具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抽檢。全面取消地下空間交易,禁止在地下、半地下空間從事一切交易行為。

在市場周轉新區,水果商戶張先生說:「現在市場每天都要進行消殺,進門、出門、上下貨物每個流程都控制住了,流程全公開,我們覺得很踏實。」

周新春表示,在市場內設立公共衛生監測哨點,豐台區疾控中心工作人員駐場指導市場開展環境消殺和防疫知識培訓。設立新發地市場監督管理所,加強對市場的日常監督管理,重點加大對食品安全、冷庫冷鏈設施設備的監管力度。對市場內外建築物及冷庫進行全面安全生產排查。

市場內實行分區管理,按經營品類劃分區域,同時按照交易功能劃分經銷區(賣方區域)、采購區(買方區域)、擺渡區(周轉區域),買賣雙方車輛進場後停放在相應區域,實現人車分流。

場外零售保居民供應

市民在新發地便民菜市場采購商品(8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張晨霖 攝

周新春說,新發地市場將全面取消零售功能,不再向個人消費者開放。建立完成市場智能管理系統,通過實名認證方式,推行「賣方注冊制,買方會員制」,買賣雙方在「北京新發地」或「新發地」微信公眾號上進行注冊,通過驗證後方可進入市場交易。

零售功能取消,周邊居民怎麼辦?據了解,新發地市場在市場外新設1000平方米的便民菜市場,減少中間環節,嚴格控制農產品價格,已於7月31日對外營業。政府有關部門同步推動新發地所屬77家便民菜店,164輛社區蔬菜直通車全面復市,保證社區居民的充足供應,價格平穩。

在市場外的便民菜市場,記者看到,市場已引入22個攤位,銷售蔬菜、水果、調料以及主食等農副產品。

便民菜市場負責人孫志海說:「我們安排每天早中晚三次全覆蓋消殺,保證菜品新鮮、品類齊全,可以滿足周邊居民的需求。按照干濕分開、批零分開原則,便民菜市場二期也在緊張籌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