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兩個黃鸝鳴翠柳
《絕句》------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那麼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著長萬里的船隻。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那麼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 那麼這么一首,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後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後面兩句對仗,那麼現在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說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⑵ 兩個黃鸝口才如何收費
- 兩個黃鸝是一個新的品牌,
⑶ 杜甫絕句(兩個黃鸝)中「兩個」妙在 哪裡
幾個的意思 不是特指兩個 和後面的 一行白鷺上青天 的一行對應
生動形象
⑷ 兩個黃鸝鳴( )
兩只黃鸝鳴翠柳
⑸ 兩個黃鸝作文加盟費多少錢
tariffs will allow them to
⑹ 據說兩個黃鸝的創始人是中國傳媒大學的老師,有沒有詳細的介紹
我的孩子在兩個黃鸝上課,創始人是中國傳媒大學的肖老師,博士,曾留學德國,人很好,功力很不錯!對學生很負責任!我家孩子原先不敢在生人面前說話,現在經過一個月的學習後,膽子大了,能當著很多人的面前說話了!
⑺ 杜甫絕句中是兩個黃鸝還是兩只黃鸝
兩個黃鸝。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7)兩個黃鸝加盟電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
⑻ 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什麼地點
先看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中的對仗,翠柳對青天,西嶺對東吳,黃鸝對白鷺,千秋對萬里。
「西嶺」是指成都西南隅的「西嶺雪山」。為什麼詩人不寫南嶺或北嶺或東嶺,而偏偏提到西嶺這樣一個地理環境位置呢?只是偶然嗎?
不,在唐代,佛教文化已經在中國開始盛行,佛教傳入中國,並達到鼎盛時期,正是在杜甫少年時。那時的人們思想意識形態中,除了東方傳統儒教的熏陶外,已經開始接受西方佛教文化的影響。以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西方代表著死亡,東方代表著生機。佛教把人的死稱為涅槃,是入西方極樂世界。儒教是勸人講禮,講一切生機的觀念。作為詩人的杜甫,在寫這首絕句時,已經辭掉官職,在歸浣花溪的路上。……
而此刻,這「窗」所遮擋的視線,可以任由讀者去想像。「西嶺」山脈恰倒好處地被詩人用「窗」的四框包含起來,使我們的視線隨著詩人的畫筆,就停留在上沿「青天」,綿延橫亘的「西嶺」雪線,到近出的抽絲「翠柳」。這時,詩人的視線回收,落到了小院柴門外的江邊上另一番景色。
全詩最後一句「門泊東吳萬里船」,一下子將讀者的眼球,從遠景又拉回中遠景的地方。
如果上句詩人描寫了「窗」內的景緻,那麼末句一開始就點出「門」這個角度,便已經將視線里的景緻,化為一種心情的盼望。窗內有景,在這個景緻中,有院落,也有柴門,透過柴門而現門外江面上停泊蓄勢待發船,已經很明確地點明詩人將人生路比作萬里行舟的精闢論斷。這就是中國畫中,景中借景,畫中有畫的藝術特點。國畫中山水畫時常將主景的繪畫中,在畫「眼」這樣的位置,畫上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等這樣一些點睛之處,而這樣的點睛之處反而有別於潑墨渲染這樣的大寫意。往往於細微處更見細微,而這幅畫的主題,大部分便出於此。
若是將「門」外的景色當作「窗」景的畫中畫,是遞進的景緻。那麼二字「泊」字與三句中頸字的「含」卻有不同的意義。「泊」有停泊、停靠的意思。是船總要行舟,是泊總要有航的開始,所以,一個「泊」字給讀者以將行的動的期待。而「含」字具有包含、涵蓋的意思。這是一種靜的狀態,靜止千年的雪,是詩人一生的清白與孤獨。詩人用「含雪」來表明他暮年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用「泊船」來抒發自己歸家心切,報國心志的感觸。
「東吳」作為泛指一個地區的名詞,和上句中「西嶺」的山脈名詞相對,給人以時空感。這首詩是杜甫在五十四歲時寫成的,詩人在這年正月三日辭官幕府,返回成都老家。詩人借景把動與靜的兩種現實狀態和自己人生的兩種境地給讀者充分展露了出來。所以詩中所述是成都,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