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軒轅皇帝
姓公孫,名叫軒轅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他十五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部落猷長」,三十七歲登上天子位 。軒轅黃帝,一生歷經52戰,降服了炎帝 ,誅殺了蚩尤 ,結束了遠古戰爭,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並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由於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後世都尊稱軒轅黃帝為「文明之祖」、 「人文初祖」。 黃帝死後,群民選擇了「橋山之巔」 ,將他深深埋進黃土裡,希望「黃帝靈魂升天,精神永遠常在」。歷代的帝王將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謁,這就是今天海內外中華兒女拜謁的中華第一陵―――黃帝陵。
(一) 軒轅黃帝
1 黃帝生平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 ,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時間是農歷的二月初二。從此,就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吉祥之說。黃土高原,坦盪渾朴,博大雄沉,山豐土厚,土色呈黃。黃乃地之正色,象徵著吉祥喜慶,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萬物之本,軒轅以土德稱王。故軒轅號曰黃帝。古文獻記載有三皇五帝,黃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後期,黃帝於亂世起兵,以德號召天下,戰敗炎帝於阪泉,代炎帝為天子,後又戰勝蚩尤於涿鹿之野,結束了遠古戰爭,統一了中華民族,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歷史上的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為黃帝後裔,所以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2 軒轅黃帝與中華文化
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國古史時期的衣 、食、住、行、農、工、礦、商、貨幣、文字、圖畫,弓箭、音樂、醫葯、婚姻、喪葬、歷數、陰陽五行、傘、鏡的創造發明,均始於黃帝時代,這些都是"文明"的重要標志。而重文明的傳統發展到西周時代,就產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論,把"文明"作為一種美德。黃帝時期產生的重創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黃帝以後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並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今天我們要發揚這些優良傳統,加強炎黃子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黃帝與中華民族精神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第一個奠基人 。黃帝時代,解決了人類衣,食,住、行問題,諸如制衣冠,造舟車,創文字,教蠶桑,種五穀等,使人們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黃帝時代的偉大功德,結晶成了黃帝精神,黃帝精神體現了方面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創造」,「奉獻」,「團結」,這是黃帝時代寶貴精神的結晶,是促進人類進步發展的偉大精神精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億萬黃帝子孫的「傳家寶」。
也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才創造出如「天下為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信條。這些都是永遠激勵我們中華民族前進的中國精神,它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規范我們言行的總則,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黃帝陵廟
1 歷史沿革
中華民族祭祀黃帝陵廟的活動,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開始了。從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們與學生對話語錄中,已經得到證實。據《呂氏春秋·安葬篇》、《七國考》、《山海經》這些古史書籍記載:「墓設陵園」在秦代開始形成一種制度。黃帝陵園最早建於秦代。秦統一六國後,又規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都稱作「墓」。漢代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劉邦建立大漢後,漢朝初期就在橋山西麓建起「軒轅廟」。唐代宗大歷五年至大歷七年,對軒轅廟進行了歷時二年重修擴建,並栽植柏樹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開寶二年,因沮河水連年侵蝕,橋山西麓經常發生崖塌水崩,威脅廟院存亡,地方官員上書朝庭,宋太祖趙匡胤降旨,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這就是當今人們前來拜謁的軒轅廟。在之後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後直至當今,都對黃帝陵廟進行過多次修繕和擴建,我們現在看到的黃帝陵廟的規模和范圍。已遠遠超過歷代。
千百年來流傳在當地民謠說:
漢朝立廟唐擴建,
到了宋朝把廟遷,
不論誰來坐皇帝,
登基都不忘祖先。
2 現狀
黃帝崩,葬橋山,橋山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約一公里處,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郁蔥蔥。軒轅黃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橋山巔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置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為欞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地鋪著磚。顯得古樸典雅。陵前正南,陵園圍牆以外是土築高台,即「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台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台石階及雲板,護欄等。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廣場北端為軒轅橋,寬8·6、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石樑121根,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全橋均採用花岩石料砌成。顯得粗獷古樸。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面為印池,佔地約300餘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印池四周綠樹成蔭,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台階,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岩(仿漢代木)建築。顯得格外庄嚴雄偉。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軒轅手植柏。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此柏高19米,樹干下圍10米,中圍6米,上圍2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再北為誠心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祭祀官員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凈面,方可進入大殿祭祀。再北為碑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亭內立有毛澤東手跡「祭黃帝陵文」和蔣中正手跡 「黃帝陵」碑石。側有一高大古柏,即「漢武掛甲柏」,枝葉茂盛。軒轅廟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系國民黨元老程潛手跡。殿內正中木質壁龕內嵌浮雕軒轅黃帝石像。碑亭東為碑廓,其中有歷代碑石40餘通,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記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黃帝陵樹木聖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黃帝陵御制祝文碑,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黃帝橋陵碑,以及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派代表團帶上他新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
3 規劃發展
應海內外華人的共同要求,經國家批准,整修黃帝陵工程已於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節)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動工建設。
整修黃帝陵工程的范圍包容了黃帝陵所在的橋山及其周圍山水、城鎮,面積達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標和指導思想,一是以黃帝陵、廟深刻的內涵為基礎,通過整修黃帝使黃帝隊成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精神凝聚力的聖地;二是保證好現存的文物古足跡和古柏林,為古柏林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三是建築與天然山川水勢相結合,融陵、山、水、城於一體,體現出「雄偉、庄觀、肅穆、古樸」的氣勢;四是吸收傳統思想的精華,追求漢代更古樸粗廣的建築風格,並使所有建築風格形象力求統一。
整修工程規劃確定了以黃帝陵、軒轅廟為重點保護范圍,總體結構包括廟前區,廟品,功德場及神道,陵區,縣城和外圍景觀六個區域。形成祭祀謁陵完整的建築休系,其中廟院廣場能滿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點綴,增強人們對先祖的崇敬和對文明古國歷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黃帝陵規劃設計是國內一流專家指導下進行的,並廣泛徵求了港,澳台地區和海外華人的意見。相信不久的將來,黃帝陵一定能成為全體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和力量的凝聚點。
(三) 歷代祭祖活動
中華民族祭祀活動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祭祀黃帝的活動。現在能看能的史書記載:戰國初期,秦靈公二年(公元前422年),開始恢復祭祀黃帝和炎帝。這是軒轅黃帝在歷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為人的祖先。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祭祀軒轅黃帝規模最大,形式最隆重重的要算漢武帝劉徹,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於公元前封元年十月(110)年,率十八萬大軍,巡視朔方,威震匈奴,返回長安時,途經橋山,他看到高大雄偉黃帝陵,立即停止行軍,備禮致祭,他令士兵一個一擔土,一夜之間,在黃帝陵對面,堆起一座20米高的「祈仙台」。第二天,旭日東升,漢武帝命十八萬大軍,分布在馬家山,印台山,橋山,三山軍隊面向黃帝陵,軍樂四起,滿山旌旗迎風飄展,漢武帝脫下盔甲,掛在一顆柏樹上,緩步登上:祈仙台,默默向黃帝禱告,保佑漢室汪山永保平安,他自己也想早日成佩,像黃帝一樣變龍升天。祭祀一畢,當日領兵返回長安。
司馬遷寫《史記》時,把這件事寫進了《史記·禪書》。這就千百年來人們常說的「十八萬大軍祭黃陵」。漢武帝也沒有成仙升天,卻在橋山上留下了供後人攀台杯古的「漢武仙台」。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蒙古族坐皇帝的元朝,頒布過一道森嚴的保護黃帝陵廟法令。那是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皇帝也孫鐵木耳收到陝西中部縣(今黃陵縣)狀子一案,狀告軒轅廟保生宮火燒一案,泰定帝大怒:立即召集宮內文武官員上殿議論,應發告曰:「黃帝軒轅氏,乃我中華民族元祖,不論漢,滿,蒙,回,藏,還是苗,瑤,彝,黎,藩,都要敬護我元祖陵寢,如有人放火燒宮,破壞陵廟,實屬不赦。泰定帝說罷,由他親自口授,命身邊文官,用漢字寫了一份蒙語聖旨,立即派臣騎日夜程,送往陝西中部縣。
放牛、討飯出身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委派身邊重臣管勾甘帶上他親筆寫的祭黃帝「御制祝文」前來祭祀.朱元璋還規定,今後祭黃帝祭文必須由皇帝本人執筆,並將每次祭陵「御制祝文」刻石留存。這是軒吉廟碑廊保存最完整的一份祭文:明嘉靖42年(公元1564年)十二月三日,嘉靖皇帝朱厚燠,聽取回京的官員說:地方官府在黃帝陵廟亂征糧稅一事,「嘉靖皇帝」大怒,說:國朝再窮,亦不能徵收黃帝陵廟糧稅。即降旨,免除黃帝廟一切糧稅,重撥銀兩修築了軒轅廟。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十六日清聖祖康熙親筆用滿文寫了一份祭黃帝祭文,身邊大臣看後,建議康熙譯成漢文,康熙皇帝接受了這個建議,漢滿文字一並刻立在一座石碑上,至今放在軒轅廟碑廊里。
一九一一年在武漢三鎮暴發「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封建體制,建立中華民國,一九一二年孫中山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當年二月委派由十五人組成的祭黃帝陵代表團,臨行前孫中山連夜趕寫了一首氣壯山河的祭陵祠。
一九三七年,正值抗日戰爭高潮,國共兩黨拋棄前嫌,為了共同抗日,四月五日兩黨互派代表來到黃帝陵前,各自讀了祭文。這對推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喚起四萬萬民眾堅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因而載入了史冊。
一九九二年,在中央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整修黃帝陵工程於四月四日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動工建設。中央還先後派要員到黃帝陵參加祭祖和整修指導工作。
所以,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里,不論金人執政南宋,蒙古族當皇帝的元朝,漢族人坐皇帝的明朝,滿族人執政的清朝,都沒有忘記祭祀自己的偉大祖先--軒轅的豐功偉績。正如民諺所講的「不論誰來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所以,在黃帝陵廟里,沒有政治可言, 沒有黨派之分,更沒有階級斗爭。因為我們都是黃帝子孫。至於個人和各個歷史朝代在歷史長河裡的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述,先祖聖地不許談這些,歷代前來祭祀黃帝的大小官員,不論樂官有多大,不論你是坐轎或騎馬,在黃帝陵前下馬石跟前,必須下轎、下馬,現代人不騎馬,但坐小轎車,必須在「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前停車,不許跨越雷池一步,否則,當場就會受到眾人指責。。
2 海內外捐資重整天下第一陵
隨著改革開放和海峽兩岸交流的發展,海外華人尋根拜祖不斷湧向黃帝陵,千里萬里,千叩萬叩,區誓於始祖陵前。然而.........
Ⅱ 台山斗山美品軒有什麼款式生日蛋糕圖片
宜芝多、香提、香特莉、BREAD TALK等。 新僑,克莉斯汀,還有元祖的蛋糕也不錯,南京東路上的東海咖啡館的蛋糕也很好吃的,價廉物美. breaktalk德還不錯。
Ⅲ 什麼是軒轅
軒轅:姓公孫,名叫軒轅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他十五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部落猷長」,三十七歲登上天子位 。軒轅黃帝,一生歷經52戰,降服了炎帝 ,誅殺了蚩尤 ,結束了遠古戰爭,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並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由於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後世都尊稱軒轅黃帝為「文明之祖」、 「人文初祖」。 黃帝死後,群民選擇了「橋山之巔」 ,將他深深埋進黃土裡,希望「黃帝靈魂升天,精神永遠常在」。歷代的帝王將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謁,這就是今天海內外中華兒女拜謁的中華第一陵―――黃帝陵。
(一) 軒轅黃帝
1 黃帝生平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 ,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時間是農歷的二月初二。從此,就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吉祥之說。黃土高原,坦盪渾朴,博大雄沉,山豐土厚,土色呈黃。黃乃地之正色,象徵著吉祥喜慶,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萬物之本,軒轅以土德稱王。故軒轅號曰黃帝。古文獻記載有三皇五帝,黃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後期,黃帝於亂世起兵,以德號召天下,戰敗炎帝於阪泉,代炎帝為天子,後又戰勝蚩尤於涿鹿之野,結束了遠古戰爭,統一了中華民族,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歷史上的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為黃帝後裔,所以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2 軒轅黃帝與中華文化
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國古史時期的衣 、食、住、行、農、工、礦、商、貨幣、文字、圖畫,弓箭、音樂、醫葯、婚姻、喪葬、歷數、陰陽五行、傘、鏡的創造發明,均始於黃帝時代,這些都是"文明"的重要標志。而重文明的傳統發展到西周時代,就產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論,把"文明"作為一種美德。黃帝時期產生的重創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黃帝以後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並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今天我們要發揚這些優良傳統,加強炎黃子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黃帝與中華民族精神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第一個奠基人 。黃帝時代,解決了人類衣,食,住、行問題,諸如制衣冠,造舟車,創文字,教蠶桑,種五穀等,使人們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黃帝時代的偉大功德,結晶成了黃帝精神,黃帝精神體現了方面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創造」,「奉獻」,「團結」,這是黃帝時代寶貴精神的結晶,是促進人類進步發展的偉大精神精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億萬黃帝子孫的「傳家寶」。
也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才創造出如「天下為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信條。這些都是永遠激勵我們中華民族前進的中國精神,它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規范我們言行的總則,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黃帝陵廟
1 歷史沿革
中華民族祭祀黃帝陵廟的活動,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開始了。從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們與學生對話語錄中,已經得到證實。據《呂氏春秋·安葬篇》、《七國考》、《山海經》這些古史書籍記載:「墓設陵園」在秦代開始形成一種制度。黃帝陵園最早建於秦代。秦統一六國後,又規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都稱作「墓」。漢代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劉邦建立大漢後,漢朝初期就在橋山西麓建起「軒轅廟」。唐代宗大歷五年至大歷七年,對軒轅廟進行了歷時二年重修擴建,並栽植柏樹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開寶二年,因沮河水連年侵蝕,橋山西麓經常發生崖塌水崩,威脅廟院存亡,地方官員上書朝庭,宋太祖趙匡胤降旨,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這就是當今人們前來拜謁的軒轅廟。在之後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後直至當今,都對黃帝陵廟進行過多次修繕和擴建,我們現在看到的黃帝陵廟的規模和范圍。已遠遠超過歷代。
千百年來流傳在當地民謠說:
漢朝立廟唐擴建,
到了宋朝把廟遷,
不論誰來坐皇帝,
登基都不忘祖先。
2 現狀
黃帝崩,葬橋山,橋山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約一公里處,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郁蔥蔥。軒轅黃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橋山巔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置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為欞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地鋪著磚。顯得古樸典雅。陵前正南,陵園圍牆以外是土築高台,即「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台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台石階及雲板,護欄等。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廣場北端為軒轅橋,寬8·6、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石樑121根,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全橋均採用花岩石料砌成。顯得粗獷古樸。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面為印池,佔地約300餘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印池四周綠樹成蔭,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台階,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岩(仿漢代木)建築。顯得格外庄嚴雄偉。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軒轅手植柏。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此柏高19米,樹干下圍10米,中圍6米,上圍2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再北為誠心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祭祀官員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凈面,方可進入大殿祭祀。再北為碑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亭內立有毛澤東手跡「祭黃帝陵文」和蔣中正手跡 「黃帝陵」碑石。側有一高大古柏,即「漢武掛甲柏」,枝葉茂盛。軒轅廟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系國民黨元老程潛手跡。殿內正中木質壁龕內嵌浮雕軒轅黃帝石像。碑亭東為碑廓,其中有歷代碑石40餘通,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記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黃帝陵樹木聖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黃帝陵御制祝文碑,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黃帝橋陵碑,以及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派代表團帶上他新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
3 規劃發展
應海內外華人的共同要求,經國家批准,整修黃帝陵工程已於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節)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動工建設。
整修黃帝陵工程的范圍包容了黃帝陵所在的橋山及其周圍山水、城鎮,面積達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標和指導思想,一是以黃帝陵、廟深刻的內涵為基礎,通過整修黃帝使黃帝隊成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精神凝聚力的聖地;二是保證好現存的文物古足跡和古柏林,為古柏林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三是建築與天然山川水勢相結合,融陵、山、水、城於一體,體現出「雄偉、庄觀、肅穆、古樸」的氣勢;四是吸收傳統思想的精華,追求漢代更古樸粗廣的建築風格,並使所有建築風格形象力求統一。
整修工程規劃確定了以黃帝陵、軒轅廟為重點保護范圍,總體結構包括廟前區,廟品,功德場及神道,陵區,縣城和外圍景觀六個區域。形成祭祀謁陵完整的建築休系,其中廟院廣場能滿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點綴,增強人們對先祖的崇敬和對文明古國歷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黃帝陵規劃設計是國內一流專家指導下進行的,並廣泛徵求了港,澳台地區和海外華人的意見。相信不久的將來,黃帝陵一定能成為全體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和力量的凝聚點。
(三) 歷代祭祖活動
中華民族祭祀活動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祭祀黃帝的活動。現在能看能的史書記載:戰國初期,秦靈公二年(公元前422年),開始恢復祭祀黃帝和炎帝。這是軒轅黃帝在歷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為人的祖先。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祭祀軒轅黃帝規模最大,形式最隆重重的要算漢武帝劉徹,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於公元前封元年十月(110)年,率十八萬大軍,巡視朔方,威震匈奴,返回長安時,途經橋山,他看到高大雄偉黃帝陵,立即停止行軍,備禮致祭,他令士兵一個一擔土,一夜之間,在黃帝陵對面,堆起一座20米高的「祈仙台」。第二天,旭日東升,漢武帝命十八萬大軍,分布在馬家山,印台山,橋山,三山軍隊面向黃帝陵,軍樂四起,滿山旌旗迎風飄展,漢武帝脫下盔甲,掛在一顆柏樹上,緩步登上:祈仙台,默默向黃帝禱告,保佑漢室汪山永保平安,他自己也想早日成佩,像黃帝一樣變龍升天。祭祀一畢,當日領兵返回長安。
司馬遷寫《史記》時,把這件事寫進了《史記·禪書》。這就千百年來人們常說的「十八萬大軍祭黃陵」。漢武帝也沒有成仙升天,卻在橋山上留下了供後人攀台杯古的「漢武仙台」。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蒙古族坐皇帝的元朝,頒布過一道森嚴的保護黃帝陵廟法令。那是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皇帝也孫鐵木耳收到陝西中部縣(今黃陵縣)狀子一案,狀告軒轅廟保生宮火燒一案,泰定帝大怒:立即召集宮內文武官員上殿議論,應發告曰:「黃帝軒轅氏,乃我中華民族元祖,不論漢,滿,蒙,回,藏,還是苗,瑤,彝,黎,藩,都要敬護我元祖陵寢,如有人放火燒宮,破壞陵廟,實屬不赦。泰定帝說罷,由他親自口授,命身邊文官,用漢字寫了一份蒙語聖旨,立即派臣騎日夜程,送往陝西中部縣。
放牛、討飯出身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委派身邊重臣管勾甘帶上他親筆寫的祭黃帝「御制祝文」前來祭祀.朱元璋還規定,今後祭黃帝祭文必須由皇帝本人執筆,並將每次祭陵「御制祝文」刻石留存。這是軒吉廟碑廊保存最完整的一份祭文:明嘉靖42年(公元1564年)十二月三日,嘉靖皇帝朱厚燠,聽取回京的官員說:地方官府在黃帝陵廟亂征糧稅一事,「嘉靖皇帝」大怒,說:國朝再窮,亦不能徵收黃帝陵廟糧稅。即降旨,免除黃帝廟一切糧稅,重撥銀兩修築了軒轅廟。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十六日清聖祖康熙親筆用滿文寫了一份祭黃帝祭文,身邊大臣看後,建議康熙譯成漢文,康熙皇帝接受了這個建議,漢滿文字一並刻立在一座石碑上,至今放在軒轅廟碑廊里。
一九一一年在武漢三鎮暴發「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封建體制,建立中華民國,一九一二年孫中山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當年二月委派由十五人組成的祭黃帝陵代表團,臨行前孫中山連夜趕寫了一首氣壯山河的祭陵祠。
一九三七年,正值抗日戰爭高潮,國共兩黨拋棄前嫌,為了共同抗日,四月五日兩黨互派代表來到黃帝陵前,各自讀了祭文。這對推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喚起四萬萬民眾堅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因而載入了史冊。
一九九二年,在中央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整修黃帝陵工程於四月四日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動工建設。中央還先後派要員到黃帝陵參加祭祖和整修指導工作。
所以,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里,不論金人執政南宋,蒙古族當皇帝的元朝,漢族人坐皇帝的明朝,滿族人執政的清朝,都沒有忘記祭祀自己的偉大祖先--軒轅的豐功偉績。正如民諺所講的「不論誰來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所以,在黃帝陵廟里,沒有政治可言, 沒有黨派之分,更沒有階級斗爭。因為我們都是黃帝子孫。至於個人和各個歷史朝代在歷史長河裡的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述,先祖聖地不許談這些,歷代前來祭祀黃帝的大小官員,不論樂官有多大,不論你是坐轎或騎馬,在黃帝陵前下馬石跟前,必須下轎、下馬,現代人不騎馬,但坐小轎車,必須在「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前停車,不許跨越雷池一步,否則,當場就會受到眾人指責。。
2 海內外捐資重整天下第一陵
隨著改革開放和海峽兩岸交流的發展,海外華人尋根拜祖不斷湧向黃帝陵,千里萬里,千叩萬叩,區誓於始祖陵前。
Ⅳ 台山市美品軒餅屋海園店怎麼樣
台山市美品軒餅屋海園店是2016-07-01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分支機構,注冊地址位於台山市台城富城大道5號101房之一、二、三。
台山市美品軒餅屋海園店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781MA4URAA77E,企業法人歐瑞葵,目前企業處於注銷狀態。
台山市美品軒餅屋海園店的經營范圍是:零售:預包裝食品、散裝食品、乳製品。(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台山市美品軒餅屋海園店更多信息和資訊。
Ⅳ 軒轅是什麼時代人他在五帝中又稱什麼
姓公孫,名叫軒轅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他十五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部落猷長」,三十七歲登上天子位 。軒轅黃帝,一生歷經52戰,降服了炎帝 ,誅殺了蚩尤 ,結束了遠古戰爭,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並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由於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後世都尊稱軒轅黃帝為「文明之祖」、 「人文初祖」。 黃帝死後,群民選擇了「橋山之巔」 ,將他深深埋進黃土裡,希望「黃帝靈魂升天,精神永遠常在」。歷代的帝王將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謁,這就是今天海內外中華兒女拜謁的中華第一陵―――黃帝陵。
(一) 軒轅黃帝
1 黃帝生平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 ,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時間是農歷的二月初二。從此,就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吉祥之說。黃土高原,坦盪渾朴,博大雄沉,山豐土厚,土色呈黃。黃乃地之正色,象徵著吉祥喜慶,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萬物之本,軒轅以土德稱王。故軒轅號曰黃帝。古文獻記載有三皇五帝,黃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後期,黃帝於亂世起兵,以德號召天下,戰敗炎帝於阪泉,代炎帝為天子,後又戰勝蚩尤於涿鹿之野,結束了遠古戰爭,統一了中華民族,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歷史上的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為黃帝後裔,所以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2 軒轅黃帝與中華文化
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國古史時期的衣 、食、住、行、農、工、礦、商、貨幣、文字、圖畫,弓箭、音樂、醫葯、婚姻、喪葬、歷數、陰陽五行、傘、鏡的創造發明,均始於黃帝時代,這些都是"文明"的重要標志。而重文明的傳統發展到西周時代,就產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論,把"文明"作為一種美德。黃帝時期產生的重創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黃帝以後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並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今天我們要發揚這些優良傳統,加強炎黃子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黃帝與中華民族精神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第一個奠基人 。黃帝時代,解決了人類衣,食,住、行問題,諸如制衣冠,造舟車,創文字,教蠶桑,種五穀等,使人們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黃帝時代的偉大功德,結晶成了黃帝精神,黃帝精神體現了方面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創造」,「奉獻」,「團結」,這是黃帝時代寶貴精神的結晶,是促進人類進步發展的偉大精神精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億萬黃帝子孫的「傳家寶」。
也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才創造出如「天下為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信條。這些都是永遠激勵我們中華民族前進的中國精神,它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規范我們言行的總則,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Ⅵ 廣東台山台城佔地面積
台山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東鄰珠海特區,北靠江門新會區,西連開平、恩平、陽江三市,南臨南海。毗鄰港澳,幅員遼闊,陸地總面積3286平方公里,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市之一。現轄廣海灣工業園區、16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華僑農場,共分313個村(社區)委會,3655條自然村。市內常住人口98.4萬人;有130多萬台山籍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僑居92個國家和地區,故素有「中國第一僑鄉」、「內外兩個台山」之美譽。台山人出國追溯到清乾隆39年(公元1774年),已有230多年歷史。
台山有山地、丘陵、平原、灘塗,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饒,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魚米之鄉」。
市境南臨南海,海(島)岸線長649.2公里,境內有大小島嶼265個,以川山群島中的上川島、下川島,但上川島面積最大。上下川被譽為『東方夏威夷』上川島157平方公里,是廣東面積最大的島嶼,下川島98平方公里。全市境內有盆地、平原、丘陵、高山、灘塗,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台山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8℃,年平均日照2006小時,年均降雨量1936毫米。
台山多山。東北面有北峰山,台山市第一峰獅子頭海拔高度是982米東南方的都斛鎮東南面有南峰山,台山與新會界山,其間高峰插雲,絕壁排空,氣勢軒昂,過二、三公里,再起一峰,峰頂石排如一瑞獸曉首逆風仰天長嘯,故名「望風朔」(831米),比鄰「望風塑」有一小峰「邱風雲」(又稱姆指峰或童子拜觀音),再東行數里,又起一峰,據傳,此峰乃此山脈中唯一面朝台山的山峰,故新會人又稱之為「無情山」,而台山人因其和藹可親,山頂石壁如玉,遠看如一女子,明眸皓首,故稱之為「劉三妹」(694米),臨海尾峰,名叫「琴蒔頭」(701米),西南面有大隆山和紫羅山,南海中有上川山和下川山;西北面大山較少,丘陵卻特別多。山地和丘陵,約佔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台山西北面丘陵四布,高度一般由一二十米至一百幾十米,但其間也不乏二百米以上高地。作為潭江與矬峒河分水嶺的橫塘丘陵,把東面的北峰山脈與西面的大隆山脈連絡起來。橫塘圩東的秦皇點兵山,有280米高;再東的黃蛇型、大灶山,都有220多米高。大灶山以東的三娘逕,是名勝「文逕弔古」的所在。在橫塘圩西,有232米高的高掌嶺;再西,又有243米高的那旺山;再西,多是百米以下的丘陵,到台、開邊上,才又有二百幾米高的馬山。
台山山海之間,河流兩岸,有廣闊的平原。概算全縣平原——包括濱海平原、盆地中和丘陵間的平原,約佔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全縣最大的平原是廣海平原。在這平原上的,有沖蔞、斗山、都斛、端芬、廣海六個公社和赤溪公社的西北角,擁有肥沃的土地三四十萬畝。平原南邊的古城廣海,歷來是祖國的海防要地。至今,廣海城郊南灣的山崗上,還保留著明代平定倭寇的紀功石刻——「海永無波」。第二個較大的平原是海晏平原——一個半島狀的平原。在這平原上的海宴鎮和汶村鎮,盛產魚、鹽、米。這平原西面的汶村城,是明末抗清民族英雄王興的根據地和殉難處,至今人們還傳說著他們英勇斗爭的故事。位於台山北邊的大江、三八、白沙三個公社,分別為一些丘陵所間隔,但它們的北部均為潭江平原的一部分。
還有一部分平原處在盆地中。由於縣境高山和丘陵多,往往把一些平原環抱住,形成了盆地。在北部,有水步盆地、四九盆地、三合盆地、聯安盆地;在西南部,有那扶盆地、深井盆地和墩寨盆地等。此外,許多低丘之間和河谷中,也有小塊的沖積平原。
在南部濱海,也有好些局部小平原,如溪城平原、小江平原、陡門平原、那琴平原等。就是在上川、下川兩島的山地中,也各有一個小平原。
濱海平原的臨海一邊往往特別低,成為低原。廣海平原的南部和東部,海晏平原的南部,那扶盆地、深井盆地的南部,和其他濱海小平原的部分地方,都是低原。這些低原,多數有圍堤保護,成為圍田——其中大部分是單造田。全縣現有的25萬畝單造田,絕大部分集中在這些低原上。而且還有許多海灘,可以築堤截取為田。
台城鎮位於台山市北部。是台山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和交通的樞紐。東與四九鎮毗鄰,西與三八鎮、白沙鎮接壤,南與三合鎮、沖萎鎮相連,北與水步鎮相接。總面積159.7平方千米(一說142.4平方千米)。2008年末戶籍總人口175321人。轄10個社區、26個行政村。辦事處駐富城大道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