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分類 » 全國土特產超市淳欣加盟
擴展閱讀
鎮三關的加盟電話 2025-04-30 23:34:30
旅行社門市加盟流程 2025-04-30 22:52:15

全國土特產超市淳欣加盟

發布時間: 2022-04-18 03:53:34

1. 宿遷各地區的土特產是什麼

洋河藍色經典不算小吃吧?
這裡面我吃了好多家,很好吃~
1、韓胖子飯店。在二院邊巷子里,大肉,紅燒豬蹄子味道不錯,其他小炒也比較有特色

2、三水對面飯店,是自家的房子,蒜香豬蹄,豬血燒肉,野菜,芹菜葉子湯等等

3、二號橋邊的地鍋,地鍋雞,地鍋魚。。。。。。味道偏辣

4、市府旁的素雅小吃,的「瓦塊魚」燒的嫩,不太辣,味道不錯的

5、蘇果平價店對面的「徐州全羊館」值得一嘗

6、王集的瓦塊魚 這個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

7、閘頭魚,靠近新沂了,大家都說閘頭魚,

8、花鳥市場的「紹椿小吃」,味道都不錯,無論哪道菜都會滿足你的胃。

9、傳說中的「丁家湯包」、「王家熏肉」就不贅述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10、沙集的羊肉,粉皮等,沙集街中心的蘇果超市邊的「東莞飯店」值得一去,粉皮,羊肉等很有特色,羊肉的味道宿遷是品嘗不到的,冷盤也做的比較有特色。

11、香辣蟹,金港花園附近

12、在宿遷中學附近的巷子里有家小祁拉麵,味道不錯,特別是他家的大頭菜!

13、新華書店巷子里有家臭豆腐、還有個王阿姨涼皮也很好吃哦!

14、楚街炮樓東的諸葛烤魚味道獨特,很值得一嘗

15、幸福路老電信局西門有個買炒雞蛋和煎餅的早點部,特別是雞蛋的炒法別具一格,微辣微酸,用煎餅卷著吃,那個香啊,還有雜糧稀飯、辣格絲,都很有風味,值得大家一品。

16、金色水岸北門,好清香地鍋雞,風味獨特,值得一品,還有鹹肉和地鍋魚也不錯。

17、到新沂的小湖有家湖濱酒家 那的雞絕對好吃

18、連支口龍蝦你們都忘了啊

19、金谷花園東門的「燒雞公」我覺得不錯

20、項目小區三期南門有個灶台雞灶台魚,圍著土灶吃,比較不錯,價格較高,最好是提前定位.(經常看到)

21、宿城新區,洪澤湖西路南側,有家飯店聽說豬臉做得不錯,不過沒去過.

22、還有車站對面的火鍋店的肥腸魚也很有特色

23、金谷花園東門對門的酸菜魚

24、西湖路上「不見不散」東邊的「地下室」小吃

25、順河鎮街上焦家的蔥油餅

26、馬嶺路東頭,保險公司斜對面,小麥煎餅'騰'雞蛋(吃過,俺爸帶我去的。還有辣湯也好喝)

27、市府東路北步行街(利朗專賣店後向東30米,雞蛋'伙食

28、英皇後面粗糧煎餅,平價店後面的肉夾饃也不錯,小夫妻兩做的(吃過)

29、馬陵河附近的曹老大家的炒肉片 (吃過。那幾家小飯店都不錯)

30、項里大酒店斜對面的牛肉米線也不錯哦。

31、金谷花園對面好友飯店,味道不錯;(小時候就吃過)

32、河濱新村後面駱馬湖路上有一家小雞燒得很好,其他菜胃口也不錯

33、普瑪特邊上的武漢鴨脖子味道很不錯

34、市府東路北街的寧雲酸菜魚有人說過沒?

35、宿遷中學西巷 秦淮小吃 不錯..

36、老花鳥市場的馬家肉丸店的菜很不錯的,值得一嘗

37、徐淮公路邊果園朱閘村部有家「木柴燒雞公燉活魚」很不錯!

38、霸王舉鼎南10米處路東,有家眾欣排檔,干燒小雞非常不錯,其他菜味道也不差,只是白天不營業,晚上才滿座,去晚了得等!(暑假裡吃過幾次,貌似現在不開了)

40.老師范對過巷子里有家楚虎飯店,聽說樣樣都是特色!還有一魚八吃!作為宿遷人不去到那吃一頓,死都不瞑目!!!!

41.小吃的集中地往往是學校門口,這句話在宿遷也一點沒錯。老宿中門前的小吃可謂應有盡有地道正宗。宿中門口的麻辣涮 無煙燒烤清華書店旁以前曾風靡一時的七里香 或是各色各樣的卷餅攤, 雞蛋TUN煎餅,鴨血粉絲,清真拉麵館 ,都是我們學生時代下課放學所嚮往的美味天堂。馬陵中學的門口也是各個小攤的集中地,不過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鬥牛王燒烤店,價格適中,環境還不錯,曾經和好友去過幾次,也是在那裡喜歡上貢丸的,從此去哪只要有貢丸的地方我都會買,包心的最喜歡。

42.娃娃魚:並不是真正的會像娃娃一樣叫的娃娃魚,這個食物只要是在有擀麵皮的地方就一定就有。娃娃魚口感柔軟,老闆在做的時候會在上面灑點花生屑,舀一勺放入口中,軟軟滑滑的涼粉伴著香脆的花生再加那麼一點點醋和香菜 堪稱人間美味。

43.韭菜盒子和什麼油脂餅辣餅的超便宜,以前工人路的巷子里有,現在除了宿中新校區門口我看到次,其他的地方還沒看到呢。所謂韭菜盒,也是個很好吃的東西,就是薄薄的半圓形面餅里夾上韭菜然後封起來,在鍋上煎的一種很薄的餅,韭菜的鮮美被保存的很好。

44.老南菜市那邊也是美食的天堂,一進去就可以聞到牙簽肉的香味,花個五塊錢,買一盒,芝麻均勻的灑在塊塊被炸的鮮嫩的肉上,再添點辣椒油,拿在手中,在南菜市的叫賣聲中邊走邊吃,聞著干貨,水產的味道,置身市井中,反而有一分愜意。

45.幸福路上各個小攤小點還是很多的,比如人民商場旁邊那個巷子一直往東走,也是各種小吃出沒的地方,什麼酸辣粉,炸裡脊肉的攤子,現在依然很便宜,以前老宿中巷子里是買一串裡脊送一個餅,現在漲價了,變成1塊5了,但依然很好吃哦,主要是辣油比較正宗。

46.宿中西大門馬路對面的兩家燒烤攤也是我們自習下課經常光顧的地方,烤個一串辣椒或者素雞,孜然粉的味道彌漫在大街上,很多人騎車停留在那,或者邊騎邊吃。

47.金港花園附近有家酸辣粉,也還是挺不錯的,最近那邊吃的也比較豐盛,普瑪特後面也有好幾個攤子,鐵板魷魚啊這些大眾食品還是比較受歡迎的,很久沒去有意思了,在很久之前還沒有KFC的時候,有意思就在市府東路安家了,裡面的飯比較好吃,肉類就不怎麼樣了。

48.市府東路上有家無錫湯包也很不錯,不過就是湯多油肥,不要吃太多,免得會膩。

49.黃運路上以前老實小附近開了個東方面霸,裡面的蓋澆飯不錯,不過現在搬到楚街南門了,前幾天也去了次,發現裡面的咖喱雞打鹵飯很好吃,以後有空大家可以去嘗嘗。

50.終於說到了楚街了!!!!!忘了是幾年前楚街被建立起來然後那麼多家好吃的地方入駐過來的。

楚街可以說是代表宿遷飲食文化的一個地方了吧。從北門開始說吧,平時都是從北門開始進的。

一進楚街就可以看到民間瓦崗飯庄了。這家店價格實惠,量多美味,當然特色是大大的瓦罐湯。當然和大學食堂里的那種小瓦罐不是一個檔次的了。記得有很多口味,最常見的就是茶樹菇排骨了。服務員會幫我們分好,排骨被燉的爛爛的,我在想是不是掉牙的老太太也可以吃呢,哈哈,如果以後我掉牙了我再來吃吃看。

楚街最近新開了很多家店,都靠朋友介紹來吃。

湘土湘情啊,老山特色東牛雜啊,重慶燒雞公啊,看樣子生意都是不錯的,對了風波庄也是很特色的,不過我曾經被那裡面的氣勢所嚇倒,但創新的精神還是值得表揚,記得當年朋友過生日,我們指著自己帶來的蛋糕問小二那是什麼菜,人家死記硬背習慣了沒對上來,其他N個人就指著它說,那是黑玉斷續糕。。。

新開的網路烤肉吧就不細談了,裡面價格稍微貴點但確實物有所值,到這里來就不要吃素了,很多肉都十分鮮美,不過記得要預定,因為新開的人來的比較多。當然楚街並不是只有這一家烤肉吧,還有對面的野人部落和另外一家我忘了名字的燒烤店,環境大致和鬥牛王差不多。

飯店都有他們的特色,什麼登喜樓啊,狀元樓啊,重慶燒雞公啦。

值得一說的是火鍋店。在第一個十字路口的西邊開著一家我最喜歡的重慶德庄火鍋,裡面的中辣曾經讓我辣不欲生,以前最喜歡的是工人路上的紅芙蓉火鍋,但現在德庄改變了我對火鍋的看法,可以說是我吃到現在最喜歡的辣的鍋底了,但最好點鴛鴦,因為後來我吃了次全紅,反而沒那麼辣。

說到楚街如果不提超越神話就有點奇怪了。畢竟人家那麼高的占據著我們大家的視線。不過可惜,這家KTV自從裝修之後我好像就不怎麼去了,門口站的那麼多美女實在是讓人家不敢進去啊,哈哈,也改名成商務會所了,其中的意義大家~~~自己琢磨。

超越神話東面的諸葛烤魚開的比較隱蔽,但美食是藏不住的,全國各地都有它的連鎖,在烤魚方面還是比較值得表揚的,不過我好像很久沒去吃了,近期決定再去次。

超越神話的西面還有家農家小院,味道很好,價格實惠,同學,家人聚會經常光顧

再往南走就是荷花池了吧,荷花池東面有一家,非常正宗,極其好吃的何氏酸菜魚,不去不知道,一吃嚇一跳。雖然我不敢說那是最好吃的一家,但縱觀我盡20年的美食經驗來說,酸菜魚裡面這家算很不錯的了,吃完酸菜魚可以就著魚的鍋底繼續火鍋,價錢十分實惠,相信只要是宿遷的朋友肯定來過這家。

荷花池附近在晚上燈火通明,當然,附近也是百吃爭艷,前兩天我還去吃了呢,燒烤啊排擋啊麻辣涮啊卷餅啊油炸啊,當這個城市燈光亮起的時候,大家的夜生活就開始了,夜宵也就開始啦,哈哈~來個臭豆腐,來跟烤雞腿,有興致的話再坐下來和個幾杯啤酒,這就是我近期最想做的事情,可惜么有人願意陪我吃露天排擋,因為露天的物價和室內的基本沒什麼差別。

荷花池旁邊以前有個三江源飯店,記得裡面的裝潢和菜色都不錯,不知道為什麼前幾天逛的時候消失了。

從荷花池再往北走,就是快到頭了,那段路上衣服店比較多,好像其他的就是火鍋,走到北門就是楚街美食城還有東方霸王面了,不過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樓上的網吧。。

51.宿遷的早點TENG煎餅也是一絕,義務商貿城有個小二煎餅吃的人不要太多。城南煎包夜很不錯哦,來點豆腦就更有味了。還有就是卷餅,一般學校門口的味道才好。宿遷楚街馬陵夜市 霸王廣場 東大街 中山路都是小吃的集中地。

2. 山東濟寧的土特產有哪些

1、金鄉大蒜

魚台大米,山東省魚台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魚台,歷史悠久,因境內遺有魯隱公觀魚台而得名,是孔子著名弟子閔子騫的故里,素有「魚米之鄉、孝賢故里、濱湖水城」的美譽。千里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為魚台送來肥田沃土,縱橫交錯的17條河和星羅棋布的千口方池,為49年前的治水改稻准備了基礎,稻改之後,「魚台大米」享譽四方。

(2)全國土特產超市淳欣加盟擴展閱讀:

濟寧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東鄰臨沂地區,西與菏澤接壤,南面是棗庄市和江蘇省徐州市,北面與泰安市交界。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八大城市之一。濟寧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面積1.1萬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835.44萬人。

濟寧地區歷史文化悠久,是東夷文化、華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滸文化、運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儒家創始人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回、史家左丘明皆出生於此。元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促進了濟寧商品經濟的繁榮,使濟寧成為京杭大運河沿岸重要的工商業城市。201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01.82億元,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91.52億元、增長9.0%。

參考資料:網路-濟寧

3. 南京必買的十大特產有哪些

南京必買的十大特產有:太史餅、南京板鴨、百大糕、南京香肚、南京百合、南京鹽水鴨、雨花茶、南京鴨肫、糕團小點、狀元豆。推薦:南京板鴨。

好的板鴨外形呈扁圓形狀,腿部發硬,周身乾燥,皮面光滑無皺紋,呈白色或乳白色,腹腔內壁乾燥,附有外霜, 胸骨與胸部凸起,頸椎露出。肌肉收縮,切面緊密光潤,呈玫瑰紅色,具有板鴨固有的氣味。

4. 天津有啥土特產想帶點回老家。求推薦!

1.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一道傳統名點。天津市的百年老字型大小麻花店,與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並稱的「天津三絕」。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在全國首屆名小吃認定會上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1996年被中國國內貿易部命名為「中華老字型大小」,曾榮獲國家部優金鼎獎、亞太地區博覽會金獎,並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天津市名牌產品及天津市著名商標。

5. 唐宋時期的官方語言和當代哪個地區的方言更接近

北流話·唐宋音

陳高林

前幾年,我閱讀廣西作家張發財的著作《一個都不正經》,在最末的一頁有這樣的敘述:王力先生認為廣西北流話就是唐宋普通話。作為北流人的我,免不了產生好奇心。張發財先生是個學者型的作家,雖然所寫有點「八卦」,但是所寫的東西總是有依有據,不至於胡說八道吧!出於好奇,我用了近五年的時間進行探討,結論是:這是真的。依據基於兩點:海絲路古道的節點北流必定流通官話;南宋初該海絲路古道的改道形成北流河自然封閉,必定會產生語言化石。

一、中國官話的發展脈絡

所謂「普通話」,應該是普遍使用的語言。為了上傳下達,官方往往以相對普遍流行的一種語言定為官話。我國最早流行的官話是雅言,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雅言便發展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春秋戰國時期,各諸候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雅言也」。

雅言是中原官話的雛形,那麼秦漢語則是發展期,唐朝及北宋語是中古中原語言

南宋之後,中原受西夏、遼、金、元等北方少數民族的佔領,漢語開始胡化,一般認為

到了元朝,蒙古人遷都至位於燕雲十六州內的大都(前稱燕京,後稱北京),並以當地話為官方語言,當時的中原漢語急劇地向北京官話發展,北京官話的入聲迅速消失,又出現了不屬「平上去入」傳統的四聲的輕聲聲調。

明朝到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話韻尾進一步消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北京話為普通話的標准音,並且不再稱為官話。

由此看來,中原官話有三個轉折點,北宋以前,南宋(客家話)、元以後。

那麼,保留和延續唐及北宋中原官話的語言還存在嗎?

存在的,就是粵語,粵語不受客家話和元朝官話影響而獨立保存和發展了。

粵是現在廣東的簡稱,但從歷史上說,粵是指兩廣、即廣東、廣西。兩廣在秦統一中國之前被稱為「百越」,全是刀耕火種的少數民族氏族部落。因為有位於廣東與湖南交界處的嶺南山脈的阻隔,在戰國時期即使是離廣東最近的楚國(即湖南)也沒有統治百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誤判形勢,派兵南下征服百越,因此造成中原軍力空虛,以至於「陳勝吳廣起義」及「楚漢雙雄」橫掃中原,導致秦朝迅速滅亡。秦

不少專家認為梧州是粵文化的發源地,是廣信縣的縣

廣西的粵語有四個片系。

梧州粵語(梧州話):梧州粵語屬廣府片,與廣州話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區、平南大安、丹竹、武林三鎮,桂平縣城及金田鎮、蒼梧縣城,賀州及附近。

邕潯粵語(南寧話):與梧州粵語比較接近,主要流行在邕州、潯州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

欽廉粵語(欽廉話):欽廉粵語與邕潯粵語基本相同,內部差異小,主要分布在欽州、合浦(舊稱廉州),浦北縣、防城縣、北海市。

勾漏粵語(北流話):分布在北流河沿岸、南流江上游,藤縣、容縣、北流、陸川、玉林、博白、興業一帶。此外,還有貴港、蒙山。

廣西粵語四個片系中,勾漏粵語與廣州話相距最大,其餘三個部分都與廣州話接近。哪一種方言最有可能保留著唐宋(北宋)官話呢?我認為是勾漏語,因為勾漏語具備了唐宋官話的流通和保留的兩大基本條件。

二、海絲古道的節點必流通官話

北流是中國南方古道最重要的節點。在西周時期,越南中部越棠,遣使萬里迢迢到周都鎬,向周王室進貢。使者從本國乘船沿北部灣海岸向北航行,至合浦海邊登岸,再取水路和陸路北上,最後到達鎬。這條路必須經北流鬼門關。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大軍攻打嶺南,由於「百越」之地山高林密,彰氣四伏,糧草運輸極為困難,用了三年時間久攻不下,於是下令開鑿靈渠。靈渠,也稱湘桂運河,位於廣西興安縣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在此同時,一條通往欽州、交趾、海南的古道形成了,走南闖北的人可以從中原乘船入漢水沿長江進湖南湘江再進入廣西靈渠,從靈渠漂桂林灕江,然後沿桂江到西江,再沿北流河逆流而上到達北流,在北流的沙街碼頭上岸,再步行或坐轎騎馬到玉林南流

東漢交趾征側、征貳姐妹暴動,沿此道北上佔領六十座城池。馬援將軍領兵三萬沿此道平亂於交趾。

西晉石崇作為採珠使常走此道,經南流江上游博白時,迎娶了絕色美女綠珠,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駱賓王有詩曰「綠珠猶得石崇憐

唐朝宰相李德裕在與牛黨之爭中失利,被貶到海南,在北流留下了詩句「千之千不還,今度鬼門關」。唐朝張說《南中送北使》詩之二有:「山臨鬼門路,城繞瘴江流」。宋朝黃庭堅《竹枝詞》之一有「鬼門外莫言遠,五十三驛是皇州」。張說和黃庭堅未必經過北流,但可見此古道上的鬼門關名聲遠揚。

北宋蘇軾確確實實在被貶海南時,往返經過北流。北流的橋頭公園景蘇樓中有一塊石刻,曰「東坡筏河圖」。圖中刻著蘇東坡離岸下筏的情景。蘇軾《竹枝詞》有:「自過鬼門關外天,命同人鮓瓮頭船」的詞句。他在海南時接還京旨意之後,也吟出「天涯已慣逢人日,歸路猶欣過鬼門」的詩句。

宋朝抗金名臣李綱,在投降派的圍攻下,於建炎二年(1128年),被貶謫萬安軍(今海南萬寧),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李綱與兒子李宗之南渡瓊州,二十九日被赦放還。往返之間,曾在容縣都嶠山留下足跡,所以必走此道。

唐朝詩壇「神童」王勃是否經過北流河過鬼門關往交趾呢?有人認為王勃死前到過廣州,應該是在廣州乘船至交趾。不對,唐朝時雖然廣州有海外貿易,但多是海外船隻,而且由於造船與航海技術尚未發達,海上行船風險很大,王勃不會冒這個風險。他在廣州會友後,會從廣州乘船逆上,經西江、走北流河這條古道。越南北部的義安省祿縣宜春鄉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廟。基地及祠

由此可見,此古道是人來人往的。

北流還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陸地節點。北海的合浦已經定為了古代海絲路的始發港,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據《漢書》記載,早在公元前113年,西漢漢武帝征服

這段陸路大約有三十公里,貨物運至北流沙街碼頭上岸,經現北流的水浸社、過鬼門關,到達玉林南流江古渡裝船,然後順流到合浦。沙街,就是作家林白筆下充滿童趣的沙街。五十年前,沙街還有一個古老

不少人南來北往,大量的貨物運輸,必定需要大量的轎夫、車夫、搬運工。這些人也必定要學會中原官話,否則是沒法溝通、搶到生意的。這就是北流話的來源。現在才改革開放四十的上,蜂湧出國旅遊才二三十年,越南泰國的旅遊點都能流通普通話,連美國的一些街頭小販也會操著美式的北京音與中國遊客講價。而經歷了一千二百多年、起著重要作用的海絲古道的節點——北流,不可能不流通官話,而且會隨著朝代的更換,與時俱進。

三、古航道的變更,必然留下語言化石

株羅紀時期,整個地球的大陸都是恐龍的世界,但能留下恐龍化石的地方卻嶺外代答》之中。

《嶺外代答》刊刻於淳熙五年(1178年),宋代地理名著,共十卷,作者周去非。

周去非(生卒年:1134~1189年),字直夫,浙東路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周去非在29歲那年得中進士,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周去非赴廣西任欽州教授。「教授」是宋代的地方教職官,州里的教授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教育局長。第二年他回鄉丁憂。回永嘉沒住多久,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周去非「再仕嶠南,備歷崎嶇」,又回到了嶺南的工作崗位。這回是在靜江府(桂林)所屬古縣任縣尉,成了范成大的幕僚。他的職務工作是揖盜,一介書生當了「公安局長」。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赴成都上任,周去非回欽州繼續任教授。此時名將

南宋偏安江南,廣西變成了派官、經商的重要門戶,士子官商都想了解此地,就因為窮於酬答那些打聽嶺南情況的訪客,從而寫出了一部《嶺外代答》。這部書稿

後世人研究認為,「代答親故」只是周去非自謙的說詞。他在廣西時已經處處留心,自序雲「隨事筆記,得四百餘條」,而且所詞皆為「疆場之事 、經國之具,荒忽誕漫之俗、瑰詭譎怪之產」。這明顯是為寫志書做准備。「導時訓方氏其將有考於斯」才是他作書的真正動機,即供時人與後世參考,從而達到他「立言」的目的。

果然《嶺外代答》在內容豐富方面都要大大高於之前各種廣西史志著作,受到近現代學者重視,被推為唐宋時期廣西史志的壓卷之作。

《嶺外代答》中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岩洞、山川、河流,對外貿易等等,都有較詳盡的記錄。但是有些方

為什麼要改道?原因有三。一是到了南宋,造船技術和航運水平大大提高,船隻高大,載貨多,且經得住江海風浪的沖擊。二是走北流河段有三十公里的陸路,需搬運換船,而到廣州港則一路水運。三是北流河逐漸淺

航運改道之後,北流河和南流江上游自然封閉,其程度雖然不及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但相差出不會很大。不然,周去非不會全然不知。

據說明朝的旅行家、地理學家、散文家——徐霞客,他還是走過此古道的,他「游山川如會知己,探窮凹如掘至寶」。他的目的是探險獵奇,這更進一步證明了明朝北流河的閉塞程度。

古航道的變更,時間點正好與中原官話發展的節點吻合,南宋初期以前的官話就這樣被保存下來。此外,因為南宋前此古道熱鬧,大量的中原漢人於秦漢時期就南遷於此地,當地的少數民族早就被迫離開,他們的語言也不可能與官話融合,由此保住了中古中原官話的純度。

一座巨大的古中原語言的化石山形成了。

四、王力大師與

1900年,王力出生在廣西博白的一個叫岐山坡的小村落,當地人講的是地佬話。這是一種古老的漢語言。地佬話有聲母24個、韻母46個、聲調10個。30年後,從山村走到法國巴黎的王力,用現代科學儀器測試博白地方話

王力(又名王了一)的著作有兩本與勾漏語有著密切的關系。王力是博白人,博白位置南流江的上游,當地流行的有兩種方言,客家話和地佬話。王力所在的岐山坡村是講客家話的。另一種是地佬話,屬粵語勾漏片語。王力也會講流利的地佬話。王力的兒子秦似(原名王輯和)教授說:「我們鄉里講的是一種土白話,跟玉林、北流、容縣、陸川的土白話差不多,屬於粵方言的分支,這種土白話保存了《廣韻》的聲調系統,至今有十個調數」。這里所說的土白話就是地佬話。王力就是憑著他對地佬話的熟悉和研究,用法文寫成了10萬字的畢業論文《博白方言實驗錄》,從而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一舉成名。

另一本著作是王力的《漢越

為什麼王力對漢越語會產生了這么大的興趣,下決心去研究?我認為,王力作為一個語言學家,他了解古漢語的發展史,他知道古漢語到了唐宋時期已經成熟定型,因為歷史的原因,從南宋開始中原漢語不再傳承及北宋的語言系統,而向另一個方向發展。唐宋語似乎消失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之中,還有沒有唐宋語的活化石呢?他希望去尋找,去挖掘,努力填補古代漢語史上的這一段空白。此外,他感覺到自己家鄉土白話(勾漏語)與

王力是常翻閱《廣韻》的。《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五卷,是我國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陳彭年、丘雍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是我國歷史上完整保存至今並廣為流傳的最重的一部韻書,是我國南宋以前的韻的集大成者。《廣韻

所謂的土白話就是勾漏語,粵語的一個分支,其代表就是北流話。北流話是否就是唐宋普通話?王力打了個大大的問號。除了

以下是王力在《漢越語研究》中寫的小引

「一九三九年秋到一九四〇年夏天,我因為得清華大學准我休假,在河內遠東學院做了一年的研究工作,除了閱讀一般關於東方語言的著作外,特別注重漢越語的研究。關於漢越語我寫了一本筆記。一九四〇年秋天,我在西南聯合大學開了這一門功課。一九四七年,我在國立中山大學文科研究院也開了這門功課。我始終沒有敢把它寫成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因為我以為短短一年的研究是不夠的,希望將

從王力《漢越語研究》的小引中可以看出,王力為揭開勾漏語之謎心情極為迫切,當時他在清華大學任教,竟然請休假一年。我想既是休假是沒有工資的。但是,研究工作遇到了不少的難題。首先,在傳授唐朝官話之前,當地人就有了自己原來的語言,融合起來後會大大變味,就象今天的「南普」,是現代普通話與壯族語的融合。其次,後來的

五、語言化石山

既然勾漏語是語言化石山,而勾漏語的代表是北流話,我本人從小就在北流長大,對北流話極為熟悉,就作初步的探究,以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來發掘

北流話主要分上里話和下里話,上里話受高州話影響,是另一個粵語片系,不屬勾漏粵語片系。本文所指的北流話,是指北流城區為代表的下里白話,才是較純的唐宋官話的語言化石。

1.一些幾乎消失的古字,在北流話中還常用。

揞,讀音ǎn。釋義:用手指把葯面按在傷口上。舉例:快在傷口上揞些消炎粉。北流話:讀音相似、入聲,字義延伸,例:這事你想揞也揞不住。

苶,讀音nié。釋義:疲倦,精神不振。舉例:孩子有點苶,可能病了。北流話字義不變,讀音相似,nià

尥,讀音liào,釋義:騾馬等跳起來用後腿踢。舉例:尥蹶子。北流話:讀音相似liāo ,字義延伸,也可以用於人。例:你為什麼用腳尥我。

潲,讀音shào,釋義:雨點被吹得斜灑。舉例:雨往屋裡潲。北流話:讀音相同,字義基本相同,舉例:昨晚,我潲了點雨,感冒了。

溏,讀音táng,釋義:不凝結,半流動。舉例:溏心雞蛋。北流話:讀音tuang,入聲,字義不變,舉例:我大便溏,要調理。

敹,讀音liáo,釋義,縫綴,敹貼邊,敹上幾針。舉例:袖口開了,敹幾針就好了。北流話:liāo ,字義相同,舉例也可相同。

扽,讀音:dèn。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舉例:把繩扽直,把衣服扽平,北流話,讀音,釋義舉例皆同。

2.北流話里還有不少現代漢語及廣州話已消失的古漢語詞彙原義。

走,在現代漢語中是「行」的意思,如走路、行走、走親戚。廣州話是離開的意思。古漢語里是「跑」的意思,如「走馬觀花」、「不脛而走」、「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樂府木蘭詩》「雙兔傍地走」。北流話中「走」也是跑的意思,例:「你走不贏我」是「你跑不贏我」。

箸,在現代漢語和廣州話中基本消失,在文言文中是「筷子」的意思,李白《行路難》「停杯投箸不能食」。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表》「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北流話現還常用「箸」表示筷子,稱「筷箸」。

現代漢語中的「蟋蟀」在古代稱「促織」。《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唐杜甫《促織》詩有「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北流話也稱「促織」,但讀音有偏移,叫「竹卒」

「扯呼」是宋代綠林好漢的「匪話」。在金庸大師的《連城訣》中常見。通常與「風緊」配合使用。「風緊、扯呼」即為「情況危急,趕緊溜走」。北流話中還常見,但「呼」讀「wǒu」。

此外,「架勢」、「吃酒」、「大蟲」等文言文實詞詞彙均保留在北流話中。文言虛詞在北流話中仍保留的現象也常見。

「邪(yé)」在文言文中可作疑問助詞。韓愈《馬說》:「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邪」在北流話中也作疑問助詞用,讀音極為相似,讀xie入聲。

文言文中的常用感嘆詞「嗚呼、哀哉」在北流話中也常見,也表示感嘆、驚嘆。讀音是「禾哦、哎在」。

3.北流話幾乎保留了所有古入聲字

古代漢語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到了元代時,平聲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就是現在的一聲和二聲,上聲有一部分字歸並到去聲里,剩下的是現在的三聲,去聲和由上聲歸並的一些字是現在的四聲,古代的入聲在元代分化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調中。所以現代漢語北方方言沒有入聲。現代「普通話」以即標准現代漢語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所以普通話沒有入聲這個聲調。有的方言至今還保留入聲字音,但保留的程度不同。而北流話則保留了幾乎所有的入聲字。

入聲字很多,以下是平聲而又較常見的百餘入聲字:

八、搭、塌、邋、插、察、殺、煞、夾、俠、瞎、轄、狹、匣、黠、鴨、押、壓、刷、刮、滑、猾、挖、哲、舌、鴿、割、胳、擱、瞌、喝、合、盒、盍、曷、貉、涸、劾、缽、剝、潑、摸、脫、托、捋、撮、縮、豁、活、切、噎、汁、織、只、擲、濕、虱、失、十、什、拾、實、食、蝕、識、石、劈、霹、滴、踢、剔、屐、積、激、擊、漆、吸、息、媳、昔、席、錫、檄、現、揖、一、壹、撲、匍、仆、弗、紱、拂、福、蝠、輻、服、伏、茯、督、突、禿、俗、出、蜀、窟、哭、忽、惚、斛、鵠、屋、屈、詘、曲、戌、拍、塞、摘、拆、黑、勺、芍、嚼、粥、妯、熟、

以上全部一百二十九個字。用北流話讀,只有「摸」、「八」讀不出入聲,但是「摸」字是多音字,「摸魚」讀平聲,但「偷雞摸狗」的「摸」字在北流話中讀入聲。「八」在北流話中讀去聲,在更古老的玉林話和較現代的廣州話中也不讀入聲。這是為什麼,我不得其解。但還是可以說北流話幾乎保留了幾乎所有的入聲字。

4.從古詩聯中看北流話

《憫農》是一首婦幼皆熟的唐詩,作者是唐朝宰相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網路譯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農民的血汗?」從譯文來看,詩中的「禾」應該是「禾苗」,即指水稻的禾苗。但是,水稻是不能「鋤禾」的,水田不能鋤,全是水。而且只能「汗滴禾下水」。那麼只能解釋「禾」泛指莊稼,但是問題又來了,既

成都有一名樓,刻著唐代女詩人薛濤的上聯:「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樓千古。」這二十一字半截聯,堪稱一絕。很多文人

5.北流的罵人話中的北宋典故

北流話甚至整個勾漏語系常用罵人詞「扒灰

有一次王安石走

據專家考證「扒灰」一詞並非出自王安石。本人估計,王安石的變法,損害了不少達官貴人的利益,也有些對抗新法的官員被王安石貶至海南,他們路過北流時會大罵王安石,把這個編造的故事四處散布,這個罵人的詞由此而生。

六、關於幾點質疑

1.玉林與北流相鄰為何方言相差甚大?

玉林話聽起來比北流話更為古樸,雖然同為勾漏語系,但差別是較大,北流話與廣州話還能相通,廣州人與玉林人是無法用方言溝通的。玉林話有不少類文言文的合音詞,文言文「之於」切合後讀「諸」,玉林話的合音詞也不少,因無法用文字表達,就不舉例了。為什麼玉林話與北流話相距較大呢?我認為其一秦朝與漢朝均設郡於玉林。

成萬人的屯軍,對於當時地荒人稀的玉林來說絕對是很有影響的,「玉林八音」是漢代的宮廷軍中樂,因此流傳至今,玉林話也在這時定型了。

如果我的推論成立的話,玉林話就是秦漢官話,北流話就是唐宋官話。一段經歷

2.為什麼北流話與文言文相差甚大?

如果北流話真的是唐宋官話,那麼為什麼在語義語法上與文言文相差甚遠,共同點不太多呢?

我認為,語言發展應該是有兩條線,一條是書面語,另一條是口頭語。古代沒有發明造紙術前,作為書面語先是刻在龜背上(甲骨文),後寫在竹簡上,再後寫在

3.怎樣看待網上視頻的「標准」唐宋官話。

近年來,國內外很多學者都認為粵語是唐宋官話的延伸,最接近唐宋(北宋)官話。這時候,網上出現了用「標准」唐宋官話朗讀蘇軾《水調歌頭》的視頻,人們紛紛轉發,影響甚大。幾個朋友轉發給我,對我的「北流話是唐宋官話」的觀點質疑。我打開一聽,視頻朗讀的發音與北流話大相徑庭,接近客家話的口音。我打開網路,解釋說這視頻的讀音是根據《廣韻》反切而得來的。這我就納悶了,所為反切,就是以兩字相拼切,得出另一個字音。在現代拼聲字母出來之前,字典都是用反切來注音的。反切是沒錯的,但是既然是仿唐宋音朗讀,就必須以唐宋古音反切,絕不能以現代普通話反切,否則就是大相徑庭。例如《水調歌頭》的「頭」,反切注音是「拖歐切」,用現代普通話切和與北流話切完全不一樣。所以他說他的,我還是把我的觀點寫出來,百家爭鳴。

4、語言化石的純度

有不少人問我:「究竟北流話保留唐宋官話的純度是多少?」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酒有酒尺,一量就知道有幾度。普通話,以中央電視台播音為標准。而古代的官話,從來沒有標准。

語言是有強度的。強度由文化、政治、經濟、使用的人數,使用的歷史所決定。兩種語言碰撞,強勢的會異化弱勢的。例如南宋以後,北強南弱,北方語言席捲中原,直指南方。也有勢力相當,各方保留,相安無事。例如客家話。多數是清同治年間,大批客家人從廣東福建遷

還有第三種情況。南宋以後,北流河的自然封閉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朝廷會派官員到北流,北流也會有人出去讀書當官經商。本地沒有鹽產,欽廉一帶的商人會販鹽到玉林,當地也要把松脂,瓷器等土特產運送出去。特別是一九三六年324國道通車之後,來往人員會更多。會不會使北流方言異化了呢?不會的,詞彙會增加不少,但方言發音是不變的。且看改革開放以來大量人外出謀生,大量人外出讀書,他們在外講普通話,

所以,北流話是否被異化,後兩個因素可以忽略不考慮,關鍵是第一因素。我們先看解放前的情況。北流的北面蒙滿北方語席捲而來,但到了柳州以下

解放後,全國普及普通話。收音機、電台、電視機、農村喇叭都播送普通話。孩子上學講的也是普通話,似乎對北流方言影響較大。但事實上,現在還是雙語並行,該講方言時講方言,該講普通話時講普通話,兼收並蓄。詞彙吸收了不少,但發音並未改變。因而還保留著唐宋官話的純度。

應該說,影響純度的是北流話自身的發展。千年的歷史,不可能沒有變化。唐宋時北流就有了「反話」,既是「賊話」,就不可能是官話了。現在北流話中還有些與眾不同的發音。有時一個字有輕重之分,比如「蘿卜」的「卜」字讀重音時表示蘿卜比較大,讀輕音時表示蘿卜比較小。讀音也有兒化現象,「小狗」、「小豬」叫「狗兒」、「豬兒」,這些究竟是唐宋語中的口頭語呢?還是之後自我發展而產生的呢?只能讓專家、學者去研究判定了。

由此,我認為北流話保留唐宋語的純度還是很高的,發音上的純度應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當然詞彙上增加了很多。有人認為這樣的純度不值得研究。但是全國、全世界哪裡還可以找到比這純度更高的方言呢?語言可不是酒,放的時間越長就越純,說不定哪一天就蒸發了。

註:文中資料主要出自於互聯網。

6. 我想加盟個特產或休閑食品超市之類的店,哪個比較好

步步食尚比較好,前期投入也不是很多,可以考察一下

7. 寫一篇關於土特產 花生的作文

花生的葉子是橢圓形的,邊緣還有幾根細細的毛,葉子對稱地長在莖上。花生桿又細又長,看上去像一棵棵小樹。花生長在根上,所以在地面上看不到。花生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像葫蘆,有的像數字「8」,身上還裹著泥土呢!根連著花生,就像一隻只可愛的小老鼠.
剩下的 你可以寫花生的精神它默默的在地里但卻給人帶來美味,不象蘋果那樣高高掛在枝頭,還可以寫花生多功能可以生吃,炸油熟吃等主要點精神的題結個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