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東煎餅的起源介紹 煎餅的歷史有哪些
菜品起源 傳說煎餅是諸葛亮發明的。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兵微將寡,常被曹兵追殺,一次被圍在沂河、湅河之間,鍋灶盡失,而將士飢餓睏乏,又不能造飯,諸葛亮便讓伙夫以水和玉米面(應該為其他谷類,三國時期玉米還未從美洲引入中國)為漿,將金(銅鑼)置火上,用木棍將米漿攤平,煎出香噴噴的薄餅,將士食後士氣大振,殺出重圍,當地人也習得此法做食,但銅鑼昂貴,且易開裂,人們便以鐵製成鑼狀的煎餅烙。從此煎餅在沂蒙乃至山東大地上流傳至今…… 菜品歷史 現代煎餅製作方法的創制年代難以考證,但「煎餅」一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相傳孟姜女哭長城,所帶食物即煎餅。 1967年泰安市省庄鎮東羊樓村發現了明代萬曆年間「分家契約」,其中載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由於「鏊子」的出現,可以確知,最遲在明代萬曆年間,現代煎餅的製作方法就已經存在。山東煎餅最初源於泰山,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可知煎餅那時已是泰安民間的主食。傳說唐末黃巢起義軍在泰山駐扎,當地百姓曾以煎餅相送。山東煎餅源於泰山亦是不爭的事實。現在煎餅已經是山東最普遍、最具特色的食物了。 清代蒲松齡《煎餅賦》:「溲含米豆,磨如膠餳,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熱鐺,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於俄頃,圓於望月,大如銅錚,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若易之以莜屑,則如秋練之輝騰;雜之以蜀黍,如西山日落返照而霞蒸……或拭鵝脂,或假豚膏,三五重疊,炙烤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遠飄。」可見魯中地區在清初製作各類煎餅已相當普及,煎餅的製作已具備相當的技術。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山東孔藩台家制薄餅,薄如蟬翼,大若茶盤,柔嫩絕倫」,所以這位美食家給他眼前美味的評價是:「吃孔方伯薄餅,而天下之薄餅可廢。」從袁枚的描寫中不難得出,他吃的餅就是山東煎餅。 煎餅不是山東所獨有,在蘇北一帶民間也吃煎餅,但是區域不甚廣,也就是江蘇的睢寧縣、邳州市、宿遷市、新沂市等地區。蘇北地區的方言和生活習俗接近山東,而同蘇南則相去甚遠。實際上也不是山東所有的地方都吃煎餅,可以肯定的說煎餅是山東的代表食物。現在看來也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民族產品。
B. 火腿腸發明以前,山東煎餅裡面放什麼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火腿腸發明以前,山東煎餅裡面是不可能放火腿腸的,山東煎餅里放的是大蔥、雞蛋或其他的菜。
C. 狗不理包子的經營理念
聞名遐邇、享譽世界的「狗不理」是中國百年金牌老字型大小,是中華飲食文化的典範之作。中外遊客到天津沒吃上狗不理包子,就等於到北京沒登上八達嶺長城,實為一件憾事。時至今日,歷經一個半世紀的滄桑變遷,「狗不理」 為繼承和發展這一享譽世界的民族品牌,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現已發展為企業文化厚重、組織架構科學、經濟技術實力雄厚、信譽良好的多元化企業集團,確立了天津市餐飲業龍頭位置。目前,「狗不理」旗下擁有以高檔酒樓為主業,經營領域涉及中式簡餐、物流配送、速凍食品、養殖基地、新品開發、培訓學校等多種業態。近年來,「狗不理」始終追尋「誠信為本,品質經營」理念,牢記「讓狗不理包子這一發酵、蒸制食品為人類的營養健康做貢獻」的使命,積極倡導健康理念,推崇綠色消費,倡導親情服務,積極探索和引進先進的餐飲經營管理理念,使集團綜合水平和協調發展能力快速提高,深受各界認可和好評,獲得國內外政府和餐飲業權威機構授予的數十項極高規格的榮譽稱號和獎項。狗不理集團正在以加速發展的態勢成長為國際化、綜合化的大型企業集團,並將在未來取得更加迅猛的發展。
狗不理的商品經營
狗不理不僅是餐飲名家的代名詞。為不斷培育品牌、強化品牌、擴大品牌的影響力,增加市場發展空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介入商品經營領域。狗不理速凍食品經過近年的發展已具有相當的規模,產品包括包子、餃子、面點、醬製品四大系列一百多個品種,行銷全國2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近百個城市,並遠銷日本、美國、英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成為消費者方便快捷的家庭食品。同時狗不理專用生產設備和專用原料系列的麵粉、醬油、調味品已成為全國各加盟店的必備設備和原料,保障了產品質量的統一與規范,受到各加盟店的認可。狗不理商品系列的各式面點、月餅、元宵、粽子、麵食大禮包等多種優質產品也相繼研製成功並投入市場,極富特色的產品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D. 山東煎餅背後有什麼有趣歷史冷知識
一提到山東,我們都會想到山東煎餅,可以說山東煎餅在很多人眼中是魯菜,甚至是山東的代表。實際上,山東煎餅是山東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源於山東泰安。現代煎餅製作方法的創制年代難以考證,但“煎餅”一詞的使用 山東煎餅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那麼,在歷史上到底是誰發明了煎餅,還有煎餅到底有哪些吃法,難道只有煎餅卷大蔥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秘山東煎餅背後的有趣歷史冷知識。
總之,山東煎餅在山東有著悠久的歷史,養育了一輩輩的山東人,我們大不必糾結於到底是誰發明了它,還是讓我們盡情地享受山東煎餅的美味。各位,你們最愛煎餅卷什麼呢?
E. 有關菜煎餅的傳說
滕州菜煎餅傳說千百年來「煎餅卷大蔥」,始終是山東人的風味傳統名吃。「大煎餅」為什麼會源於滕州呢?做煎餅離不開磨,這要從魯班造磨說起。魯班復姓公輸。歷代稱公輸盤、公輸般、公輸子的都有。古時候般、盤、班通用,「子」則是尊稱,是先生、老師的意思。春秋戰國的時候,魯國的中心在曲阜。往南三四十公里是「滕小國」(即今滕州市),也有一陣子屬於魯國。這樣,一個魯國管地叫「班」的木匠,就被眾人叫成「魯班」了。但當地人的說法更具體更在理。
據說魯班家住今滕州城西魯寨。古時候,手藝人出門走江湖,也跟現在兄弟爺們外出打工一樣,結伙成群,一班一班的。王寨村的叫「王寨班」,張寨村的叫「張寨班」,魯寨村的就叫「魯寨班」了。班有「班頭」的意思,後來簡化成「王班」、「張班」、「魯班」。
2500年前,魯班前有孔子,後有墨子、孟子,從孔子到孟子,時不過二百年,地不過百里之內,竟接連誕生了四位聖賢,難怪歷代世人感嘆:龍、嶧、尼三山,匯聚了九州風脈;孔、魯、墨、孟四聖,統領了人間風流。
魯班出生時,孔子38歲;孔子過世時,魯班35歲。
孔子是「大家」。世上幾乎沒有他不通曉的東西。連一日三餐,都留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名言。其「不撤姜食,不多食」的飲食文化,至今仍使原魯國滕、鄒、曲一帶的人們保持著「燒湯做菜,姜絲薑片」的習慣,這習慣仍刺激著滕州境內農產品黃姜的生產。
魯班是「巨匠」。木、石、鐵、瓦幾乎沒有他不內行的行當。雖然孔子在滕境內杏壇講學時,他沒有正兒八經地去聽過,但孔子周遊列國所用車輛的打造與維修,卻都是請他「承包」了的。因此,在「大家」與「巨匠」的相識相知中,孔子「食不厭精」的期望,實質是給魯班出了一個糧食加工器具要繼續創新的題目。
在此之前,人們對糧食的加工,是非常粗放的。薯類燒著吃,豆類烤著吃,高粱整穗整穗地煮著吃。直到魯班打造出圓圓的碌碡,才解決了穀物的脫粒問題;碌碡抬到圓石盤上成了碾,才解決了糧食的脫殼去皮問題。
碾和碓能把糧食壓成面、舂成粉,但效率很低人很累。何況「食不厭精」的進取是無止境的,如果要加工麵糊或豆漿之類的流質,魯班造的碾和碓顯然就無能為力了。
從魯班的家魯寨村,往西四十里是微山湖,北行二十里是龍山。該山,因泉涌飛瀑,亦名靈泉山;因山勢似龍,亦名龍山。凡魯班出家門往西走的時候,必定是想去給漁民造點什麼;凡一出家門往北走的時候,必定是又想在龍山石上作點文章。
魯班出門往北走了,又來到當年被靈山齒茅草劃破手,啟發他造鋸的牛崗。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看農夫在路旁的山石上磨鐮,看牧童趕著牛羊吃草。魯班坐在崗上的一塊大卧牛石上,一邊磕打著鞋裡的沙土,一邊心疼著被山路磨損的鞋底;一邊瞅著老牛上巴下頦左右磨合的嘴巴,一邊下意識地摸起一塊石頭,摁在腳前,模仿老牛反芻的動作,往復地磨搓。老牛的嘴不動了,牙對牙的咀嚼,嚼出滿口白沫;魯班的手也不動了,石對石的磨合,磨出了一地白沙沙的石末。
魯班一拍大腿,立地站起。隨即人間有了上下兩石互磨的第一盤石磨。
磨,圓如盤,陰陽兩歧。上投放糧與水的孔洞為磨眼;下凹陷處為磨膛。磨膛圓心一淺孔,稱磨臍;磨臍對應上的突出圓柱為磨栓。磨栓嵌入磨臍,咬合不致滑脫。上下外沿結合縫隙謂磨唇,唇緊則吞吐不得,唇松則囫圇吞棗。唇內鑿齒,上齒斜,下齒正。按順時針方向轉動,添干,便出面,加水,便流漿。
石磨飛轉,人們把曬乾的麥子倒進磨眼,磨出來的是雪白雪白的麵粉,加水一和,揉巴揉巴成了團,團巴團巴成了饃;拍打拍打成了餅;切巴切巴成了面條;包巴包巴成了水餃。人們把泡膀的黃豆倒進去,出來的是白花花的豆糊,豆糊一過濾成了豆汁,豆汁燒煮加鹵,便成豆腐腦,豆腐腦舀進包,輕壓就變成了豆腐,重壓就成了豆腐乾、豆腐皮。
人們唱啊,跳啊,窮的富的,從沒見過這么細軟的吃食,老的少的,從沒有享過這么大的口福。是魯班「點石成磨」,讓冰冷的頑石,化成了神奇,溫暖了人心,把人類一下子推進了「食不厭精」的飲食文明時代。
磨聲隆隆,引來了百家石匠。他們拜師學藝來了,他們安營紮寨。 牛崗上,白天錘聲起伏車水馬龍如同戰場,夜晚歡聲笑語燈火通明如同軍營。魯班的母親趕來助戰了,在坡北的高地上,支起了爐灶,為來自五湖的匠人們做飯;魯班的妻子趕來助戰了,拉起風箱煮上清泉,為來自四海的匠人們燒水。
塊塊頑石打造成了盤盤石磨。盤盤石磨似圓圓車輪,滾滾走進了千家萬戶,走向了五湖四海。時光荏苒,這磨遠渡重洋,外國人才吃上了麵包;石磨煎餅的問世,義大利人才烙出了比薩餅。遺憾的是,他們學的不到家,中國滕州正宗的菜煎餅是把菜裹在餅內,他們的比薩餅卻把菜撒在了餅外,還一個勁地嘟囔:中國人到底是怎樣把餡子裝到水餃肚子和菜煎餅裡面去的呢?
F. 有哪些關於煎餅果子的故事
煎餅果子的故事來歷有許多版本,網友說煎餅果子起源於山東,也有傳說煎餅果子是天津匠人所創,甚至還有人說煎餅果子來自於台灣,台灣的煎餅果子為正宗。
然後煎餅果子在天津逐漸開花結果,受天津人的喜愛並由天津匠人發揚光大,做出更有味道的煎餅果子。
也就促使了煎餅果子在天津產生,相當於確定了天津煎餅果子的正宗地位。煎餅果子。配料得有雞蛋跟餜子,吃起來香,放入冰糖甜的更受孩子喜歡。
G. 滕州菜煎餅的由來(歷史故事) 只要菜煎餅
煎餅卷大蔥的來歷
這個傳統的山東名吃,還有一個堅貞的愛情故事。
在沂蒙山下彌河岸邊,聰明、漂亮姑娘黃妹子和梁馬小夥子,情投意合,一個非君不嫁,一個非卿不娶。黃妹子狡黠刁鑽、見錢眼開的繼母,嫌貧愛富,背地裡接受了富家人的錢財,答應把黃妹子嫁過去。黃妹子死活不肯。黃母見狀設下了毒計,讓梁馬來黃家溫習功課,說等梁馬考取了功名後,再和黃妹成親。黃母說「書房和文房四寶,我都給你預備好了,你看還需要什麼嗎?」梁馬說:「只要有書有筆,其他什麼都不需要了。」黃母一聽,急忙高聲對家奴們說道:「你們聽到沒有,他只要紙和筆,其他什麼都不需要,真是個有志的好兒郎啊!」這樣梁馬就搬進了書房,埋頭讀起書來。讀到中午,不見有人送飯來,到了黃昏,依然沒人送飯來,梁馬只好走出書房去看,但小院門口守著一個家奴,不許他出去,梁馬只好再回書房等,直等到月亮西斜,仍不見送飯。梁馬恍然大悟,上了黃母的惡當:黃母正是要餓得梁馬挺不住,讓他逃跑,再誣賴偷錢偷物,敗壞名聲,從而讓黃妹子死了對梁馬的心。
黃妹子知道後,又急又氣。急中生智,烙了一疊很薄很薄的白餅,將餅切得方方正正,看起來就如同白紙一樣,讓丫環給梁馬送去。在小院門口守門的家奴喝住:「老夫人有令,只許送進紙筆。」丫環答道:「正是送紙。」家奴一看,果然是一紮白紙,就放丫環進了院。梁馬接過這些白紙,只聞得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定神仔細觀察,原來是餅啊!梁馬當即,吃了個飽,十分佩服黃妹子的機智。靠著「白紙」,梁馬潛心讀書。三天過去了,黃母看梁馬依然心平氣和地讀書寫文章,更是惱火,惡狠狠地吩咐家奴再餓梁馬三天。
黃妹子在「筆」字上打起了主意,大蔥剝凈剪葉去根就像筆,丫環給梁馬送一捆筆去。家奴見是筆,只好放行。梁馬吃著「紙」和「筆」,溫習著功課,身體沒有瘦弱下去,精神日見健旺。三天過去了,黃母聽家奴說:梁馬不但未跑,而且精力充沛,每天不停地看書。黃母根本不相信:「難道他喝風嗎?」而家奴說道:「不是喝風,而是把紙和筆都吃了!」黃母十分疑惑,忙叫家奴帶她去看。她們偷偷摸摸地來到書房窗外,戳破窗紙只見梁馬用紙卷著筆,大口大口地吃得正香呢。黃母真不相信世上還有這種奇事,忙將梁馬喚到正房,詳加詢問,梁馬吃了一回虧當然不把真情相告,反而裝得煞有介事似地說道:「在下九歲的時候,曾有一位仙師教我點石成金法,我只要把紙、筆輕輕一點,就馬上變得香噴噴,成為可口的食品。不過仙師也囑咐我,在沒有取得功名之前,只能試點一次,等到中榜之後,方才可以隨心所欲。」黃母一聽。梁馬即有仙人相助,日後必是大富大貴之人,就換了一副面孔,笑嘻嘻地對梁馬懇求道:「賢婿啊,到了那時,可千萬不能忘記你岳母啊!」梁馬又是好氣,又是好笑,不無嘲諷地對黃母說道:「當然,當然,到了那時,我還要盡力報答您的恩情呢!」黃母聽了,笑得眼睛都快眯成了一條縫,忙叫人退了富人家的親事,從此對梁馬敬如上賓。
梁馬果然中了狀元,把黃妹子接到了京城,夫妻二人,還不斷重溫著吃「紙」吃「筆」的那段生活呢。這個美滿的愛情故事很快就傳揚了開來,從此,煎餅卷大蔥的吃法也就在民間流傳開了,沂蒙山區的煎餅卷大蔥也就越做越有名。那一帶的婦女都有一手好手藝,那一帶的人也都個個喜歡吃,但也有一點例外,那就是丈母娘怎麼也不肯做煎餅卷大蔥給新女婿吃。可見小小一種食品,也充分流露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呢!
煎餅的發明
傳說煎餅是諸葛亮發明的。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兵微將寡,常被曹兵追殺,一次被圍在沂河、湅河之間,鍋灶盡失,而將士飢餓睏乏,又不能造飯,諸葛亮便讓伙夫以水和玉米面為漿,將金(銅鑼)置火上,用木棍將米漿攤平,煎出香噴噴的薄餅,將士食後士氣大振,殺出重圍,當地人也習得此法做食,但銅鑼昂貴,且易開裂,人們便以鐵成鑼狀的煎餅烙。從此煎餅在山東大地上流傳至今……
H. 正宗的山東雜糧煎餅技術,學會了,你也能月入過萬!
「我月入三萬,還會少你一個雞蛋「賣雞蛋餅的大娘因這句話,帶火了雞蛋餅。接著某個電視節目上的一位賣煎餅的大姐表示「你月入三萬,我月入十萬」一時間讓煎餅紅透了大江南北,甚至漂洋過海。
雜糧煎餅香脆味美,主要成分是各種雜糧,裹上剛炸好的薄脆,和新鮮的生菜,淋上自製的甜蜜醬,咬一口,生菜的脆嫩夾著薄脆的酥脆,就著滿嘴的糧食的谷香和舌尖傳來的醬汁的咸甜,好吃的根本停不下來。雜糧煎餅是一款綠色食品,營養豐富又 健康 。現代 社會 ,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 健康 飲食,所以雜糧煎餅成了街頭巷尾常見的 美食 小吃,最受歡迎的一款網紅早餐。
傳說煎餅是諸葛亮發明的,有一次諸葛亮和劉備的軍隊被圍在沂河、湅河之間,鍋也掉了灶也丟了,將士飢餓睏乏,又不能做飯,諸葛亮便讓伙夫以水和谷類麵粉為漿,將銅鑼置於火上,用木棍將米漿攤平,做出香噴噴的薄餅,將士門吃後士氣大振,殺出重重包圍,當地人也習得此法。從此煎餅在沂蒙乃至山東大地上流傳至今……
也許這就是山東雜糧煎餅最為正宗的來源吧,下面為您說說正宗雜糧煎餅的配方。
配方比例:
菜籽油1000克
蔥段160克
蒜瓣80克
姜段50克
辣椒碎80克
辣椒末80克
辣椒面160克
白芝麻80克
花生碎80克
芝麻碎40克
十三香15克
味精8克
雞粉25克
鹽13克
白糖30克
操作步驟:
1、菜籽油倒入鍋里,加熱到220度時,放入蔥姜蒜,炸為金黃色時撈出。
2、沒溫180度時,放入生芝麻,十三香,辣椒碎。
3、油溫130度時,放入花生碎,芝麻碎,辣椒末,白糖。
4、油溫90度時,放入辣椒面、鹽、味精、雞粉,攪拌均勻。
配方比例:
水:1000克
十三香:20克
蔥段:90克
生薑:20克
大蒜:50克
黃豆醬:500克 (咸可少放)
甜蜜醬:500克 (咸可少放)
番茄醬:50克
芝麻醬:30克
花生醬:20克
麵糊水:50克麵粉配200克水攪拌均勻無顆粒
生抽:10克
白糖:20克
雞粉:30克
蚝油:5克
鹽:5克 (咸可不放)
製作方法:
1、把甜面醬、黃豆醬、番茄醬、花生醬、芝麻醬倒入一個容器混合到一塊,攪拌均勻。
2、水倒入鍋中加熱沸騰後倒入蔥姜蒜沸騰3分鍾後撈出來
3、倒入十三香、混合好的醬,攪拌均勻後,放入生抽、鹽、白糖、蚝油、關火後放入雞粉。
和面配方比例:
中筋或低筋麵粉:1000克 (普通麵粉也可以)
鹽:10克
水:400克 (冬天天氣寒冷可稍加點水500-600)
製作方法:
把鹽倒入水中攪拌,把水分成三次倒入麵粉中,和面,完成後放置醒面,之後可以擀成薄脆麵皮,再切成長20CM,寬10CM.
嫌麻煩可以去當地賣面條餛飩皮的店,提前跟老闆訂做切好長20CM,寬10CM的麵皮,也就是大概4張大餛飩皮左右。
如果沒有得賣,可以用壓面機自己壓皮,手動的幾十塊錢,但電動的省時省力。
注意:
如果薄脆在炸的時候起大泡,就是因為和面的水加多了,水加的越少,面越薄,薄脆炸出來效果更好。麵皮不要太厚,以薄為好,壓面機依次從最厚壓到最薄,再切割,手工的不如機壓的好。還是直接去買麵皮省事。
正宗雜糧煎餅稠麵糊配方比例(脆煎餅):
1、主料
高筋麵粉:2000克(普通面也可)
黃豆粉:250克 (黃豆粉含油,主要防粘)
雜糧粉:250克 (小米粉25克、大米粉25克、高梁粉25克、綠豆粉25克、玉米粉125克)
注意: 以上4種雜糧粉有的買不到,可以用玉米粉代替,可以適當自己添加一些雜糧
水:2600克
2、調料
花生粉:20-50克
芝麻粉:20-50克
鹽:20克
雞粉:20克
白糖:20克
十三香:10克
鹼面:10克 (夏季建議放,能放的時間長些)
蓬灰:10克 (增加麵粉筋度,可以不加)
製作方法:
把幾種粉放到一個盆里攪拌均勻,再把幾種調料和輔料放入水中攪拌均勻,把水倒入粉中,用一個擀麵杖均勻,放置30-60分鍾後,就可以做煎餅。
稀麵糊(軟煎餅)配方比例:
普通麵粉:900克(用低筋免費,不要用高筋)
玉米粉:60克
黃豆粉:20克
鹽:8克
雞粉:5克
白糖:8克
十三香:3克
水:1300克
鹼面:夏季可適量放點,這樣麵粉能放的時間長些
製作方法:
1、把麵粉和幾種雜糧粉放到一個盆里攪拌均勻。
2、把幾種調味品放到水裡面攪拌均勻。
3、把拌勻的水倒拌勻的麵粉中,再攪拌到沒有顆粒狀,變可以做軟煎餅了。
4、做軟煎餅要用竹蜻蜓轉圈就行:先舀一勺麵糊在鏊子中間,用竹蜻蜓推動麵糊轉圈,直至攤圓。然後,打上雞蛋攤勻,揭起麵皮翻過來,刷上醬,放上各種材料即可)
配料:
香菜切碎
火腿腸切丁
小蔥切碎
五仁醬菜切碎
生菜洗凈瀝干水分
黑芝麻炒熟,裝入一個調料罐
煎餅攤不圓不成形
只有多練,多攤煎餅,練多了自然熟練就攤好了,我們很多小夥伴都是一盆盆的練哦
煎餅粘鍋
一是火候不夠,要把鏊子燒得足夠熱即可。二是要放黃豆粉,黃豆粉有油性。如果粘得厲害,可以用油擦子,在鏊子燒熱後擦一遍就夠了,不要擦多,麵糊會跟著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