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70年代出生的的人是個什麼樣的人,70年代的人進來說說吧
2008-01-20
14:16:54
來自:
crow
從2008年1月1日起,所有的80後都長大成人了。我們這批被上幾代人挖苦、折磨的80後終於熬成婆,可以名正言順的嘲笑、抨擊90後了,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抨擊火星文了。
在網上看到一貼,覺得挺有意思的,轉過來給大家看看。
1.
工作狂基本上都是70後的。
80後,拒絕加班!
90後:拒絕上班!
2.
70後喜歡穿七匹狼或者猛龍牌子的衣服。
80後喜歡G-Star之類的。
90後:乞丐服,越花越好,越破越好..一個洞時尚,兩個洞潮流,三個洞個性…
3.
70後唱k的時候只會?
─例如2002年的第一場雪,然後就拚命拉著你喝酒,不讓你唱。
70後唱k的時候只會?
─例如2002年的第一場雪,然後就拚命拉著你喝酒,不讓你唱。
Mic霸一般是80後。
90後:我們不止會唱,還會跳!
4.
70後的話題除了工作就是股票。
80後的話題更多,有英超、魔獸……
90後:QQ等級,QQ秀…
② 70年代的人出路在哪裡
其實天無絕人之路,70年代的人已經過走了風風雨雨,在你們創業的這幾年沒有領悟到自己的價值和經驗嗎?
其實可以從自身的經驗出發去一定可以找到合適的出路的.
③ 70年代的人生活經歷了哪些
那時候的馬路,基本上是沒有機動車的!
我們都知道,1978年,伴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才開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征程。而在那之前,中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是相對落後的,生產機動車輛的能力更是缺乏。所以,那時候的人們,有一輛自行車就是很滿足很自豪的事情呢!
那時候的海報,基本上是控制生娃的!
由於在1959年,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提出的「新人口論」遭到了痛批,中國人民在「人多力量大」思想的帶動下,人口迅猛增長。到了70年代,政府意識到了人口的過快增長帶來的經濟社會的各方面壓力,於是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計劃生育」的理念。不過,這時候的計劃生育政策還不是很嚴格,處於宣傳推廣階段。
那時候的電影投資基本上都沒有上億!
70年代的中國電影行業,正處於起步和發展的階段。那時候的電影,投資規模相對較小,很少有投資上億的大片製作。這和我們現在動不動就是上億規模的大片投資形成巨大反差。由於沒有大片製作的華麗場面,那時候的電影更多的是反映人民的情感。
那時候的城裡人和鄉下人生活基本雷同!
70年代,中國的經濟才剛剛開始發展,社會貧富差距,城鄉差距都比現在要小得多。現在的發達城市,如北上廣深,車水馬龍,高樓鱗次櫛比;內陸偏遠鄉村,缺水少電,村民食不果腹。而70年代的中國,無論城市鄉村,都大致是照片中的那般模樣!
那時候的小朋友,基本上都有這么一群兄弟!
70年代的時候,城裡鄉里,鄰里之間互相串串門,說說話是十分普遍的。朋友之間利益沖突少,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也少。小朋友們,自然也是一群人一塊兒玩耍。他們沒有那些永遠也上不完的興趣班,沒有被父母鎖在家中的孤獨。他們都有一群兄弟!
④ 70年生人開店大門朝向
陽宅風水布局Service
需要資料:
請用中文註明聯絡人姓名、性別、電話及電子郵箱地址。
物業准確地址,及用途(住宅、寫字樓、商鋪或廠房)
以大廈為中心的街道圖(標明方向)
物業平面或大廈平面圖,如無平面圖請自繪草圖標明方向。(如圖註明房屋中心點及進門第一個空間的中心點)
5 .如是獨立平房則需提供該層的平面圖。
6. 請註明物業前方的(方向)度數。(如圖:站在進門第一個空間的中心點面向靠近門的牆 壁,所量出的度數)--國際易經風水研究協會
7. 室內外圖片或影片。圖片請註明室外正前、正後、正左、正右房的位置。
8. 在詳細描述中註明房子主人的出生年月日(陽歷)和性別,如是寫字樓或廠房,則註明老闆 9. 的出生年月日(陽歷)以及性別。
10. 註明該房子建成的年份。--下載 玄機妙算,可以免費玩測試喲
⑤ 為什麼說70年代出生的人,生不逢時啊無論仕途還是經商,都不會有大的成就
大部分70年代出生的人,現如今已經快要步入中年,小時候受教育水平不高,長大後恰逢90年代社會經濟轉型,前途迷茫;如今中國在飛速發展,他們卻將入中年,背負家庭重擔,被社會磨去了稜角,沒有了年少時的闖勁和雄心。當然也有脫穎而出的,但數量很少。
⑥ 想了解一些70年代出生的人的心理
不斷做你喜歡的事,你就會佣有快樂!
你會因此而不知疲憊,你會因此而成長!
你會有自己的特長,會過得有成就感
!
但記住你喜歡的事必須是健康的事。
先給介紹幾首非常好聽的歌給你:
芭比娃娃-觸電
你若成風
海鳴威-我的回憶不是我的
夢飛船-不值得
徐懷鈺-分飛
it's
ok
張學友-夕陽醉了
許巍-曾經的你
蕭亞軒-突然想起你
⑦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現在過得怎麼樣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目前已經四五十歲,步入中年了,我身邊親身接觸的有兩種,農村和城市單位的,總體來說二者都過得不錯。
首先談一談農村出身的吧,我父母都是七十年代出生在東北農村的,70年代東北的城市正處於發展時期,但就農村來說的話,情況發展的並不好,父母屬於那種典型的窮人家的孩子,學歷只有小學和初中,20歲左右,我的父親就在外打工,幾十年來,他嘗試了各樣的工種,最終選擇了做豆製品行業,而我的母親則選擇做一位家庭主婦,在家專心培養我。
⑧ 70年代的人與90年代的人生意上主觀和客觀的思想有什麼區別
主觀上是年代的差異~~!客觀上是對時代進步所帶來的新事物的接受程度~!
⑨ 70年代生人的共同特徵是什麼
生於70年代人的觀點
1、生於60年代外加熱血青年
整個上世紀80年代,好像就是個讀書比吃飯還重要的年代,好歹「飢渴」了那麼多年,自然個個如海綿吸水。60年代出生的那撥人,算是趕上了好時代,整個知識大爆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好傳統被重新恢復。拿「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比喻考大學,便是那時傳下來的「恐怖傳說」。
那時候也沒啥物質消費,書價也便宜。現在一本書能賣個幾萬冊已值得彈冠相慶,若擱在那時,只能算是「另類小眾讀物」。於是,人人都不遺餘力地把自己造就成文藝青年、哲學青年、搖滾青年,外加熱血青年。不要說是大學生,即便是高中文化程度,哪個家裡沒有一套「拿來叢書」或是若干本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西方文學經典,「五角叢書」更是居家必備。那個才叫最具影響力的時尚運動。
60年代出生的人讀那麼多書,雖然未見得樣樣精,卻真正稱得上「淹通書史」。講起這個流派,那個作家,簡直如數家珍,仿似自家親眷。所以和這撥人聊天最有趣,隨便把犄角旮旯里讀到的野史什麼的演繹成一驚一乍的段子,最是下飯。
當然碩果猶存,到現在還保持「憤青」本色的60年代生人者已不多了。如今,他們絕大多數是中流砥柱,雖然大把賺著鈔票,卻還保留著些許心底的理想主義。當他們在面試諸多70年代生,或者80年代生的小孩時,若偶爾遇見一個口若懸河大談詩歌、藝術、哲學的應征者時,盡管此人百無一用,卻也不捨得將他拒之門外。關起門來,在公司里和自己搭檔一下做做小友也是好的。
但也有個把繼續成為「老文青」,誓將自己的青春期一直保持到更年期。仿似外界洶涌澎湃的物質生活與自己絕緣,新鮮事物統統看不慣。他們若是用電腦、PDA把自己武裝起來,那幾乎可堪「母豬上樹」。
2、生於70年代7分力氣10分結果
70年代出生的人相對則腳踏實地得多。盡管允許自己內心仍有理想主義的一片天地,卻始終敵不過物質時代的誘惑。青春期時,眼見身邊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沛,實在不甘寂寞做燈下的書蠹。雖然個把人還夢想擁有一位「精神導師」,卻難敵「財富人生」來得實惠。再加上職業生涯伊始時,正趕上股票瘋長、IT新貴紛紛出爐,一轉眼窮小子變富翁的神話一直對他們有影響。於是,勤耕細作者有之,空手套白狼者有之,總而言之,堅決要把自己變成有產者,哪怕只是很虛幻地過一種有產有閑者的生活也好。
上世紀90年代是他們的青年時期,一切都開始越來越市場化,知識不再爆炸,反倒速食的信息開始大爆炸。有用沒用成了他們判斷的基本標准,決不把時間浪費在「形而上」上。即便是寫作,也追求「出名要趁早」,以話題搏出位。他們與社會的相處,越來越有技巧性,他們比自己的前輩更懂得公關的重要性,而不僅僅只是靠自身的實力。他們追求花7分力,取得10分的結果。
當然,他們擁有更寬廣的視野,坐在家中世界潮流皆掌握,仿似站在世界中心。國際大公司的紛至沓來,也把他們培養成中國有史以來最具實力的職業經理人。然而伴隨著財富的到來,他們也堅決地成為了西式生活方式的實踐者。上咖啡館、玩DV、健身……他們是上海時尚最主流的倡導者。他們成了最會玩的一群人,盡管玩得並無創意,卻依樣畫瓢,有模有樣。
對於他們來說,不知道黑格爾是誰沒關系,不知道路易·威登是什麼才算得上大大的錯誤。
3、我們生於70年代:露天電影的回憶
僅僅隔了幾年,80年代和70年代卻有那麼大的差別。就像對於梁朝偉,在我們眼裡他是《花樣年華》里條紋西裝和憂郁眼神,而在70年代的哥哥那裡,他卻是韋小寶式的頑皮搞笑和無厘頭。
60年代生人沉迷於文學,80年代新新人類在影視和網路中泡大,而70年代生人,是他們開動了中國人對流行文化的觸角。也許只有在卡拉OK的時候,70年代們和60年代們的差距才真正拉開了---因為他們哼不出樣板戲中的任何一句。但是不要緊,2002年的羅大佑演唱會,生於70年代的哥哥乘飛機去聽,門票多貴也在所不惜,他說,演唱會上的觀眾大半和他年齡相仿,幾乎每一首歌他們都可以跟著唱下來,每一句歌詞他們都銘記在心底。還有齊秦,還有崔健……「我們生於70年代」!哥哥很自豪地這樣說。他們可以不要有線電視,可以不要寬頻網路,但他們不能沒有音樂,老歌、老電影、老動畫片,他們都樂於重新翻出來回味。露天電影對於他們就像是「歡樂總動員」,觀看露天電影時的沸騰氣息,70年代生人們記憶猶新,那份喜悅和迫切的心情,是70年代生人最早的對於大眾娛樂的記憶。哥哥說他印象最深的一部是《大西洋底來的人》---這也許可以算做中國人接觸到的第一部科幻片了吧,哥哥說,當年游泳池裡多了一種泳姿---麥克式,當然沒有一個人能用這種泳姿游出20米。\
PS: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⑩ 70年代出生的人上小學一般買的哪家保險公司產品
70年代出生的人,上小學一般不用買保險。自身就是一個很安全的保險,不管去哪裡都是三天立正的,棒棒跳跳的,所以說用不著買保險,現在來說著黑,用買保險,而且買保險也沒有什麼作用。雖然說沒有什麼作用,但是作為一份保障的話,我還是很這會買的。我那個時候經常買的就是太平洋保險等公司的產品了。事不爭是慈悲,理不辯是智慧,事非不聞是清靜。
不爭,是一種寬容,不理,是一種智慧,不解釋,是一種成熟。
很多時候,我們不爭,不是因為無能,而是不想發生沖突。
很多時候,我們不理,不是因為心虛,而是學會了讓步。
很多時候,我們不解釋,不是因為懦弱,而是讓時間去證明。
活在這個世上,誰人背後沒人說。做得再好,都有人指責,說得再真,都有人不滿,討厭你的人,你再努力也無濟於事,冷落你的人,你再掏心也無動於衷。
我們做不到人人喜歡,也不能讓所有人滿意,貪得無厭的人我們滿足不了,居心叵測的人我們難以接受。有些人看透了,也就離開了,有些事看淡了,也就放下了。
一輩子不長,請為自己而活。不要在乎別人的議論,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做到內心無愧就行。流言蜚語,遲早會散,你越是爭辯,別人越囂張,誤會矛盾,終會化解,你越是解釋,越解釋不清。
做人,別太傻,
在不懂你的人面前,說得再多,也是浪費。在討厭你的人心中,做得再好,也是徒勞。與其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不值得的人身上,還不如留給自己。
人活一世,不爭、不理、不解釋,用不爭彰顯你的大度,用不理詮釋你的從容,用不解釋證明你的品行。只要身正,就敢坦然面對,只要心正,就能一生無愧!請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每個學期都會開學的時候都會咬人,在門口那裡買保險的,你只要買上一份就可以了。或者是去報名的時候,老師那裡也會有叫你買保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