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耐克 阿迪 加盟商他們一雙鞋賣出去毛利潤有多少啊
一級代理商拿貨的價格一般是標價的20%,比如一雙標價1000元的鞋子,一級代理商拿到手的價格大概在200元左右。
鞋子通常由二級、三級代理商銷售,他們從一級代理商那裡進貨,差價不大。對於一雙標價1000元的鞋子,二級或三級代理商拿到手的價格大約在300到400元之間。
只要按照原價出售,幾乎任何品牌的專賣店都會至少賺取一半的利潤。不要認為耐克是神,這只是品牌運作得當的結果。
你猜一個喬丹系列籃球鞋的生產成本是多少?標價通常都在1200元以上。
然而,一雙鞋子從開始加工到完成,給工人的工資不到2美元,也就是不到15元人民幣。原料成本加起來最多50元。
利潤可想而知,很多所謂的高科技配置其實都是扯淡。比如氣墊,難道NBA球員不穿氣墊鞋就不能灌籃了嗎?
消費者有時候會成為受害者。品牌的溢價往往高得令人難以置信,而這些溢價並未轉化為產品價值。
實際上,氣墊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並不像廣告中宣傳的那麼神奇。NBA球員在比賽中表現優異,更多取決於他們的技術和訓練,而非所穿的鞋子。
消費者在購買時需要保持理性,不要被品牌和營銷手段迷惑。了解產品的真正價值,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
品牌溢價通常會顯著高於產品的實際成本,這種現象在體育用品行業尤為明顯。一雙標價1200元的籃球鞋,其生產成本可能只有50元,而品牌價值和市場定位則占據了絕大部分利潤。
消費者在選擇購買時,應更加關注產品的實際性能和性價比,而不是盲目追求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