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點慘!11年首虧11億,永輝危險了
時代拋棄你時,連聲再見都不會說!
前幾天,永輝發布了2021年上半年財報,引起了吃瓜群眾們的廣泛圍觀——這家生鮮超市的絕對龍頭,居然發生了11億元的巨額虧損,屬於11年來首次!
01
永輝,2021真的太難了
報告期內, 永輝超市總營收468.27億元,同比下降7.30%;歸母凈利則更為慘淡,虧損了10.83億元,在去年同期,這一數字尚為盈利18.54億元,同比下滑158.41%。
從綜合毛利率來看,較2019年同期下降3.55%至18.82%,甚至於低於其9年前的毛利水平。營收凈利雙雙下滑,這是永輝上市11年以來的首次業績虧損。
圖:永輝超市上半年營收及凈利潤
永輝表示,凈利下降主要源於: 收入及毛利率下滑的影響 ;公司報告期末持有的金融資產公允價較年初下跌3.2億元;新租賃准則執行使得報告期利潤總額減少2.5億元,凈利潤減少2.06億元。但即使把後兩項加回進行調整,永輝的主營業務仍有約5.5億元的凈虧損。
資本市場上,永輝也遭遇了腰斬式的暴擊。 已由年初的7.20元跌至3.77元,市值蒸發超500億。
此外,今年永輝更是鬧心事不斷,堪稱是波折最多的商超企業。
年初,全國除福州外的所有超級物種門店徹底關閉,永輝MINI也陷入了關店潮之中。7月永輝董秘離職,進入8月,永輝免掉了CEO李國的職務,在爭議中強推原CTO李松峰擔任新的CEO。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了,一代巨頭究竟怎麼了,為何跌落神壇呢?
02
被「後浪」拍在了沙灘上
永輝沒落的原因,首先是因為新老業態的交替,當初沖擊別人的創新者,如今也被「後浪」拍在了沙灘上。
永輝的創始人是張軒松和張軒寧兩兄弟,兩人出生在福建省閩侯縣的一戶農村家庭,搬過磚、賣過啤酒,後來進軍零售業,開出一家「古樂微利超市」,靠著「天天平價」的口號一炮而紅,賺的盆滿缽滿。
沒過多久,外國超市開始進駐中國,「洋品牌」對本土傳統超市形成了摧枯拉朽般的沖擊之勢,兩兄弟同樣未能倖免,但兩人並未氣餒,而是決定「師夷長技以制夷」。
他們敏銳地察覺到中外超市的一大關鍵差別——外國的超市裡會賣生鮮,但中國只有菜市場里才會有。
原因就在於,生鮮這個品類難儲存、易變質,所以本土超市從不售賣。但是如果從技術上叢圓轎解決這個問題,那絕對是一塊非常誘人的蛋糕。
因為 生鮮最大的特點就是高頻+剛需 。這就相當於超市的引流產品,通過購買生鮮來帶動其他產品的高毛利的消費,超市的利潤就會快速提升。
恰逢國家政策東風起,兩兄弟便積極承接了國家「農改超」的任務,於2000年正式開了第一家生鮮超市——永輝屏西生鮮超市。短短時間內,店鋪數量就突破了50家。
為了跑通生鮮模式,永輝在數年的持續 探索 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方法論——
在上游對接供貨商,依靠品類優勢擁有議價權,來壓低供應鏈成本。中游自滲肆建物流配送中心,自己配送食材,下游孵化食品供應鏈品牌,對生鮮進行初級加工,然後將處理好的多餘產品送to B端。這樣就能夠實腔早現產品質量與企業利潤的雙重保證。
但是天下沒有永遠不敗的商業模式,永輝在21世紀頭十年是絕對的創新標桿,但20年之後卻遭到了一個更創新標桿的致命打擊——社區團購。
2020年,巨頭們裹挾著天量資本跑步入場,社區團購迅速崛起。這種模式之所以能對傳統業態形成致命打擊, 一是便捷 ,在工作重壓之下,現在的年輕人變得越來越「懶」,即使不想點外賣,也很少會專門去超市買肉買菜。
在社區團購的模式下,年輕人可以下班回來後在小區門口提貨,或者直接選擇配送到家。
二是因為便宜 ,在資本巨頭們的燒錢補貼下,9毛9都能買到十幾個雞蛋。這個補貼力度之大,從巨頭們的財報上就可見一斑。
根據海通國際預測,多多買菜業務相關GMV將於2021年達到1410億元人民幣,相關虧損達到300-400億元。此外招銀國際則預測,2Q21年美團優選預計虧損78億元。
從永輝的財報中,我們也能清晰地看到社區團購對於永輝的沖擊。根據財報,今年上半年永輝超市生鮮及加工毛利率為10.27%,同比下降4.69%,營收同比下滑11.74%,相比之下,食品用品業務上半年毛利率15.68%,同比減少3.54%,營收同比下滑3.02%。
未來,永輝能否對抗互聯網資本巨頭們的圍剿,守好自己的大本營呢?這不僅關乎行業領先地位,更是直接關繫到生死問題。
03
創一次、涼一次的艱難轉型
不過這些年來,永輝也一直懂得「不進則退」的道理,不斷地創新經營模式。可是往往是創一次、涼一次。
當互聯網興起,電商對傳統大賣場形成全面沖擊之時,永輝緊跟阿里「新零售」的戰略步伐,繼阿里盒馬鮮生之後,推出了「超級物種」。
超級物種是一種全新的零售業態,屬於超市 餐廳的融合,開設鮭魚工坊、波龍工坊、麥子工坊、生活廚房等八大類目,消費者可以購買生鮮品,當場讓店員加工並在店內用餐。
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物種」,確實在發展初期時吸引了大波消費者,開業首日營收近20萬元,一年就擴張至26家。
然而,看似風光無比的「獨角獸」,實則卻是只見投入不見產出的「毒角獸」。自2015年正式成立後,包含超級物種板塊的永輝雲創一直處於虧損狀態,4年間累計虧損26.46億元。
2019年以來,超級物種開始大幅調整,直到2021年4月,超級物種徹底關門,宣布失敗。
那麼這個「新零售標桿」,為啥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呢?
最關鍵的問題是,戰略不清。
一開始超級物種就沒有想好自己究竟要做什麼,這與創始人的理念分歧有關。張軒寧看好線上新零售業務,即自己牽頭創辦的永輝雲創,而張軒松看好線下傳統連鎖超市,即永輝雲超。
尤其是隨著超級物種的虧損加劇,兄弟兩人之間產生的沖突也越來越大,進而升級為永輝的發展方向和人事沖突。張軒松甚至還公開承認與張軒寧存在分歧。
張氏兄弟的沖突反過來也影響了永輝的發展,管理層的失和讓超級物種始終處於一個極其割裂的狀態,既想做餐飲又想做零售,既想做線上又想顧及好線下,這種「既要......又要.......」的結果就是,最後什麼都沒做好。
從線上來看,永輝沒有搞清楚,「線上化」並不是簡單地將提供一個網上購買渠道而已,還需要供應鏈、配送等各個方面的准備。
由於為線上訂單空間預留不足,在為這部分用戶配送時,往往還需要再從別的地方調貨,這勢必會大大降低送貨速度、影響用戶體驗。
再從線下來看,永輝的超級物種出現了一個當代創業最典型的問題——看面子非常值錢,看里子極度燒錢。
在永輝,消費者可以在購買後當場進行產品加工,還可以在店就餐,但要做餐飲,可是要佔據相當空間的,這必然意味著坪效的較低。
尤其是相比於盒馬三分之一劃給餐飲,永輝的比例直接達到了二分之一,成本高難賺錢自然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而且超級物種打的是精品超市的概念,瞄準中高端消費人群。因此選址多開在寫字樓和高端商場附近,這些地方的典型特點就是「寸土寸金」。
以福州店為例,超級物種的選址在高價區域,租金大約是10元/平米,而正常超市的租金是1、2元/平米。
所以超級物種「吸金黑洞」的特質,也就不難理解了。
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另一創新 探索 永輝mini上,在瘋狂擴張之後曇花一現。
2018年底,永輝超市提出了大賣場小型化以及小業態下沉的思路,推出了永輝mini店。在2019年的股東交流會上張軒松甚至定下了全年開出1000家mini店的目標。
但是在2020年開始,永輝mini就陷入了關店潮之中。繼去年下半年關店302家之後,今年一季度mini店新閉店86家,至此,存量mini店已經僅剩70家。
Mini店折戟的原因,還是在於永輝戰術不清。雖然在戰略層面,mini店與大賣場協同運營的模式,可以互補不足,看起來十分正確。
但在實操層面,永輝卻是盲目照搬大店的運營邏輯、流程和管理方式,縮小門店面積卻用同樣的商品結構和促銷方式,擠進社區盲目開店。
而且由於永輝太過心急和激進,在沒有跑通模式的情況下就快速開店,自然是開的越多、敗的越多。
正應了那句老話,心急,是吃不了熱豆腐的。
04
最後的稻草能救命嗎?
在把生鮮+餐飲、生鮮社區便利店、社區生鮮超市、超市到家等各類模式都玩了個遍(坑都踩了個遍)之後,永輝把希望押注在了倉儲模式上。
今年5月1日,全國首家倉儲會員店在福州開業。之後,永輝倉儲店陸續在上海、四川、北京、河南等多地落戶。截至目前,全國改店開業的倉儲店已經有35家。
對此,有員工卻給予了「開倒車」的評價。據一位老員工表示,從紅標店到綠標店,再到精品店和超級物種,我們本來以為是越來越高端的進化,沒想到超級物種失敗了以後,新推出的倉儲店又走到了紅標店的老路,怎麼看怎麼不對勁,像是在開倒車。
那麼為啥兜兜轉轉,永輝又回到了原點呢?
據永輝超市董事長張軒松的官方解釋,當下零售市場已開始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永輝將回歸到以用戶為中心的民生超市的原點,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加強 科技 能力和供應鏈能力,為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產品和優質的服務,讓家庭主流顧客回到永輝的門店,在存量中做增量。
但民間流傳著另一種說法——
據壹覽商業報道,永輝倉儲超市並不是永輝計劃已久的產物,而是因為一個偶然。
此前福州奧體陽光店銷售太爛,一萬平米的營業面積日銷只有數萬元。後來死馬當活馬醫,改造成倉儲超市,沒想到開業後銷售額暴增近10倍!
這引起了永輝高層注意,這才成為重點項目並迅速推廣全國。
那麼,永輝倉儲能成為它的救命稻草嗎?
從目前來看,它的賺錢能力還有待跑通。
一方面,從毛利水平來看,永輝倉儲超市當前的綜合毛利率設定約為10%,低於普通大賣場的15%-20%的毛利水平。
那麼,永輝需要如何「擴大銷售」才能彌補如此薄利呢?
另一方面,從收入渠道來看,其他業內領先的倉儲會員店之所以敢讓利給消費者,是因為有會員費,而且這筆費用在利潤構成中佔比很大。
比如Costco,2019年的全球范圍內的會員費收入達到了33.5億美元,是永輝凈利潤的數倍;再如山姆會員店,2019年26家門店的年費收入就達到5.7億,接近永輝超市2020年凈利潤的1/3。
但是,永輝倉儲超市直接舍棄了這筆費用,將不收會員費當做一大宣傳噱頭。那麼永輝未來如何才能賺到真金白銀呢?
我對於一位資深投資人的話深以為然——「不會賺錢的商業模式,其實都是耍流氓。」
05
結語
永,長久,久遠;輝,光也,輝煌之意。 永輝二字,寄託了創始人對這份事業永遠輝煌的期待。
但天下哪有永遠不敗的神話呢?就像馬化騰所言,巨人稍微沒跟上形勢,就可能倒下。而巨人倒下時,體溫還可能是暖的。
永輝當年的崛起,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紅利。然而如今大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
2021年一季度,包括高鑫零售、步步高、華聯超市在內的13家商超上市公司中,有超10家企業營收下滑,8家企業凈利不足1億元,除了永輝之外,沃爾瑪、華潤萬家、家樂福、人人樂等的觀點消息也是頻頻傳出。
在衰落的賽道上,想跑出領先的速度,逆流而上的難度可想而知。而且巨頭越大、風險越大,而試錯的空間也越小。
我們只能衷心地祝願——永輝,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