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想找一個免費加盟代理的項目
我最近開了家艾酷手機加盟店,生意還不錯。加盟免費,不過剛開始做生意,產品投資是必須的啊。。。。。。
Ⅱ 為什麼上海人把包子叫饅頭,把饅頭叫包子
其實在他們的語言環境里,有餡兒沒餡兒的都叫饅頭。
不可考究! 眾所周知,這是魔都的叫法,包括浙江一帶。他們統一把我們俗稱的包子饅頭,不管有餡兒沒餡兒的,都叫做「饅頭」。
如此叫法,只能當做地方的土話來認為 。當然每個地方都有土話,包括魔都上海,盡管這個城市生活方式非常西化,但是吳儂軟語的確確土味甚濃。比如上海人把爹媽叫做「婭娘「,單獨說起自己的母親叫做」阿啦娘「。
如果你第一次來到上海,看到街頭排隊的,他們在買饅頭,不管肉餡兒的,還是菜餡兒,他們統稱為饅頭。
如果你要上去問他們買什麼,他們會說」買大饅頭呀「,可能你有些懵逼,買饅頭還排隊幹啥,更讓你懵逼的是,多數人會聽錯,他們買的不是大饅頭,而是「淡饅頭」。這個饅頭就是我們常見的白面饅頭而已。
很多年前,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里的和珅,把紀曉嵐恨得牙癢癢,有個橋段,和珅說:恨不得把紀曉嵐剁成饅頭餡兒!
當時看了這個鏡頭後,挺驚訝,這和珅是不是說錯台詞了,明明應該是包子餡兒啊。原來,這個說法還是比較考究的,過去人們可能把這種有餡兒沒餡兒的發面半圓形麵食稱為饅頭。饅頭也是古漢語,看來「包子」的叫法是後來的,當然包子更形象。
包子有餡兒,饅頭是實面。所以很多吳語片區的人們到了北方,一上來會鬧笑話。不過現在南北交流,早就大融合了。這個笑話也不會再有了。
比如夏天,北方人到浙江溫嶺農村去買冰棒,當地人或許聽不懂,你說買棒冰,他們一下就明白了。當然雪糕是統一的叫法,全國各地都能聽懂。
從現在 社會 學研究來看,南方的漢文化漢語言要比北方保存還要完整,據說粵語就很好保存了古漢語的表達特點,福建客家現在的習俗方式和禮節和河南地區非常接近。
現在上海餐飲市場上有個「芭比饅頭」連鎖加盟店,主要經營還是包子,創始人是安徽人。不過上海還有個「新亞大包」,是中式連鎖餐飲店, 歷史 也不是很長,一開始就是賣包子的。
上海人把包子就叫做饅頭,把饅頭還叫做饅頭,就是一種語言習慣沿襲下來的叫法。而包子則更形象,有料、沒料一下就區分開了兩者。從這一點來看,北方語言更富於表現力,也更容易通俗易懂。
所以上海人把包子叫做饅頭,就是土著語言的沿襲,沒啥可糾正的,外人覺得叫法突兀,人家可不這樣認為,因為人家覺得自己身處國際大都市,不是土包子。
北方人基本上都是管有餡的叫包子,管沒餡的叫饅頭。不過上海人(包括江、浙一帶的人)並不是像你說的那樣反著叫,應該說他們只是對這兩種食品的區分不像北方地區那麼分明。比如他們將北方人稱的水煎包,有些人稱之為生煎包,也有一部分人叫生煎饅頭。
實際在中國古代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管這一些外形比較類似的麵食都叫饅頭,包子這種叫法是後來才有的。由於北方過去一直都是以麵食為主,剁餡兒,包包子這種作法與叫法應該說是出自於北方。而南方這種作法出現的比較晚,作這種生意的人又比較少,其中有一部分人就跟北方人一樣也叫包子了,還有一部分人仍然在延續過去的叫法。
過去南方、北方交流比較少,於是就包子、饅頭各叫各的,等北方人去了就會覺得很奇怪,明明你賣的是包子,怎麼說是饅頭呢?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不管南方人到北方去,還是北方人到南方來,都會發現讓你覺得奇怪的地方,隨著人口的流動,交流的增多,以後也就見怪不怪了。
題主肯定沒看過《三國演義》。幾年前寫過一短文,正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包子與饅頭
包子與饅頭是國人常見的面點,然而南北方對於這兩者的概念卻是大相徑庭。
南人稱無餡的為包子,有餡的為饅頭,而北人正相反。多年來走南闖北時常想探究其中奧秘終不得其解,暗自從字面揣測,既然叫包子必然是內中有物外有包裹,想來南方人的叫法有誤。
其實大謬也!
今夜讀三國,意外得知饅頭一說來歷,特記下分享之。
《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中說到,孔明七擒孟獲,平定南方,班師回朝,軍至瀘水,忽然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兵不能渡。孔明遂問孟獲,獲曰:「舊時國中因猖神作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平浪靜,更兼連年豐稔。」孔明曰:「吾今事已平,安可妄殺一人?」喚行廚宰殺牛馬,和面為劑,塑成人頭,內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饅頭」…………
這也許就是饅頭的來歷!
上海不管是包子還是饅頭,都叫饅頭,只不過區分一下,在饅頭前面加個字,肉饅頭、菜饅頭、淡饅頭,豆沙饅頭等等。
有趣的是,看一個五十歲左右的上海居民是不是三一零,稱呼南翔小籠的說法能做區別。叫小籠饅頭的是本地人,叫小籠包子的多數是新上海人。
首先說啊,樓主的理解是錯的,這個很多人都指出了。不過下面的回答很多人也不是很正確。我來解釋一下。
首先,饅頭是此類圓球型麵食叫法的正根。北宋之前,無論有餡沒餡都叫饅頭,這是區別於各類"餅食",凡是球的都叫饅頭。那麼從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開始叫包子了呢?是北宋,北宋初年在開封,開始有了把有餡的饅頭叫包子的別稱。因為開封是當時引領文化流行的中心,所以到南宋時,包子的叫法已經很流行了。
那麼包子是不是北方叫法呢?不是,實際上現在主要方言里只有吳語系的方言會把包子還叫做饅頭,連盡在咫尺的江北,因為不是吳語區,也不這么叫。因為中國大部分地域方言分化都晚於北宋,所以包子在方言分化前已經普及使用了。吳語區因為形成比較早,保留了更多古詞彙。
順便說,水滸傳里山東好漢也把包子叫饅頭,其實正反應了施耐庵大爺是江南人的事實。書中除了"二斤酒二斤牛肉"外,但凡寫到比較精細的吃食,其實都有當年江浙一代飲食的影子,而不管書中人是哪兒人事發生在什麼地方。
60年代中國很窮很落後,當時上海經濟作為全國最發達的城市難免也要節衣縮食,家裡做饅頭比買店裡的便宜很多。父母都是地道的南方人,我媽是一個地道的常州人,我爸是毛筆之鄉湖州人,男孩子胃口好,到了下午容易餓,於是我媽就學著做各種饅頭,買來了蒸籠、麵粉、酵母膏,記得那時候麵粉分二種,精白粉和標准粉,價格分別為7分和5分錢,於是在廚房開始揉面,我媽第一次做的是菜饅頭,我哥我姐和我急切的等待著噴香的饅頭出籠,廚房間飄滿了蒸饅頭的面香,開籠咯!把熱騰騰的菜饅頭一籠一籠的倒入竹扁,可是饅頭的個頭小的出奇,饅頭僵了,後來隔壁28號的阿婆說饅頭做好要靜放二十分鍾才能入蒸籠蒸熟,叫醒面,當時覺得很傳奇,麵粉居然要醒下才能蒸。做僵掉的菜饅頭雖然有點粘牙,但是熱乎乎的噴香饅頭已經全然不顧他的形狀了。。。以後我媽還學做肉饅頭、豆沙饅頭,甜饅頭(那時白糖是要配給供應的,只能用糖精片),我最喜歡吃的是我爸從他醫院食堂買回的水晶饅頭(餡是白糖和豬板油),後來我長大後再也吃不到這種饅頭了。
江蘇江陰的。我們這里也只有饅頭一說,肉餡叫肉饅頭,菜餡叫菜饅頭。沒有餡的叫白饅頭或者淡饅頭。記得剛去合肥上大學的時候,在學校食堂買東西,本來想買兩個肉包子的,結果阿姨給我兩個大饅頭,風俗習慣太不一樣了。
江南地區基本上都是如此,不單單是上海。當地沒有包子的說法,一律統稱饅頭。著名的上海南翔小籠包在豫園的門店上面掛的招牌是南翔饅頭店。小籠包在當地的正確稱呼應該是小籠饅頭。在店門口還專門有一張告示,告訴北方遊客為什麼稱為饅頭。而北方人所稱的饅頭,江南地區一般稱為實心饅頭。帶餡的一般按照餡料的種類直接稱呼,比如肉饅頭,菜饅頭等等。
實際上,饅頭是更古老的稱呼。三國演義小說雖然成書於元明交替之際,但是在小說中卻給出了饅頭的最早來源。根據小說記載,饅頭實際上是諸葛亮在南下七擒孟獲的時候,發明的一種麵食。實際上就是現在的肉饅頭也就是北方人所說的肉包子。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祭奠亡靈。之所以稱為饅頭,是因為形似人頭。
包子實際上是北方方言,南方多地都不採用這種稱呼。根據現存史料記載,這個稱呼大致起源於北宋年間。也就是說從稱呼上看要比饅頭晚了不少年。
也就是說,江南地區的稱呼顯然沿用了更為古老的漢語習慣。並不是一種錯誤。包子作為一種北方方言,近年來隨著普通話的影響力擴張,才逐步影響了江南地區。從現實中來看,江南地區的老字型大小點心鋪一般還打著饅頭的名號,但是很多新開張的店鋪往往就直接使用了包子這樣一個稱呼。至於這種語言習慣是不是會日益和北方一致化,現在來看還不好說,但有這個可能。
饅頭的說法,據說來自三國孔明南伐孟獲。在知曉了南人以人頭祭祀的習俗後,孔明改以麵粉代之,稱作饅頭,取蠻頭意。最初無餡,後來加入餡料。所以上海的說法是古法。
Ⅲ 聯華超市加盟費是多少
樓主你好!有句話說:要想賺錢搞加盟,要想賠錢去加盟。 雖然有些偏激,但也不無道理。 相關資料:2006年申城的首場連鎖加盟創業展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這次創業加盟展吸引了境內外50多種品牌參加,不少品牌企業已經擁有了較高的知名度,比如聯華超市、快客便利等,這無疑將為投資者與創業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加盟連鎖,開店當老闆,這是不少人心中的夢想,特別是過膩了朝九晚五生活的上班族,更渴望能夠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而開個小店,當個小老闆成了這些有意加盟連鎖創業者心中的最愛。相當一部分人通過特許加盟這種形式,確實賺到了不少錢。 "土家燒餅"再續神話 從去年10月份開始,"土家燒餅"小吃店像施了魔法一樣突然在上海的各個角落裡冒了出來。憑著"土家族掉渣燒餅"的招牌、食品的牛皮紙包裝袋和風味上的麻香特色吸引消費者蜂擁而至。來自湖北恩施的"土家燒餅"以每天新增5至8家加盟店的速度擴張,各路加盟商家按照每500米距離1家燒餅店進行設置。據了解,一家土家燒餅加盟店,加盟費用在2萬元左右。按照每隻餅賣2元計算,每日賣出500個,營業額為1000元,每天收益達600元,每個月收益1.8萬元。由於先期投入少,收益快,吸引了不少人躍躍欲試。 土家燒餅一時風光無限,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久久丫鴨頸王"、"巴比饅頭"等一些曾經熱鬧一時的中式餐飲連鎖店。綜觀這些"國產品牌",它們的發展大都是通過連鎖加盟發展而來的------來自安徽懷寧的"巴比饅頭",自營、加盟、合營等經營方式多管齊下,目前在滬連鎖專賣店已達40多家,基本上輻射了整個上海。開辦一家"巴比饅頭"加盟店,加盟費近3萬元,總費用在10萬元以下。據介紹,一家加盟店日營業額為 3000 元左右,月銷售額為 90000 元。成本、人工、房租支出約為7萬元,每個月收益約2萬元。至於由上海財大的MBA顧青一手創辦的"久久丫"牌的鴨脖子連鎖店,更是搭乘連鎖快車"遍地開花"。 特許加盟范圍廣泛 當初美國人克羅克以270萬美元從麥當勞兄弟手中買斷麥當勞公司,以特許加盟的形式,發展成為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4萬余家分店的國家快餐王國的故事,成了眾多特許加盟者所期望的目標。 特許加盟在中國最早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目前有超過600個特許體系,涉及零售、餐飲、美容健身、教育培訓、汽車服務等10多個行業,並已形成兩種主要發展模式。一種是"產品+商標"模式,特許方以向加盟商出售產品為主;另一種是"企業制度加盟"模式,以特許方向加盟商提供一整套成功的企業發展制度為基礎,使加盟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快速復製成功的樣板。隨著服務業逐漸走向社會化、專業化分工,速遞、快印、商業清洗、辦公用品、票務服務等行業已逐漸成為特許經營大量發展的行業。而服裝、飾品、禮品等行業為使自己的產品價值提升,利用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也在積極發展特許經營網路。農資、醫葯零售、連鎖網吧、煙草、加油站等行業也導入特許經營模式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加盟之前警惕陷阱 從歷年在申城舉行的連鎖加盟展來看,總是可以吸引眾多投資者和創業者的眼光,但其中的陷阱也值得警惕。"免費加盟"、"優惠盡享"……各種誘人的話語在展會上十分惹眼,加上一系列由特許方提供的"成功案例",更是容易讓人頭腦發熱。作為連鎖加盟的"老法師",真鍋咖啡總經理張振德先生認為,一個成功的投資項目必須有兩個門檻------資金門檻和技術門檻。如果一個特許加盟項目既不要加盟費,又非常容易掌握,那麼,投資這個項目的成功率幾乎為零。從實際情況看,有不少人由於過於輕信加盟方的許諾,盲目投入資金,最終落了個"雞飛蛋打"的下場。 有關專家提醒,在展會上千萬不要輕率簽署加盟協議,因為任何一項加盟活動都是要經過仔細而慎重的研究的,加盟者最好對加盟項目進行冷靜的思考之後再作決定。雖然有些特許方可能在展會期間對於加盟費給予各式各樣的優惠,但是相比可能發生的損失,這些優惠也就微不足道了。同時,根據有關規定,凡是進入上海市場中的連鎖加盟企業都應該符合三個條件,一是有至少2家以上的直營店;二是直營店要經營超過8年;同時還要擁有一整套培訓、管理、配送系統。這也是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李風) [資料鏈接] 連鎖加盟特許經營小知識 連鎖經營可分為三種形式------直營連鎖、特許經營連鎖(也可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