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平台費用 » rise英語加盟費
擴展閱讀

rise英語加盟費

發布時間: 2023-06-13 08:24:32

㈠ 瑞思學科英語怎麼樣,有去真實體驗過的家長嗎

東營的瑞思相當差,交費前承諾的都沒有做到,還隨意更改上課時間,要求退費,所謂的投資人還和惹不起的大爺一樣,各種為難。千萬別上當。

㈡ 在瑞思工作的一些記錄和思考

文章很長,先來個目錄,方便各取所需 ~

一、瑞思簡介

瑞思學科英語 RISE School (Riverdeep Immersion Subject English)
英語學習機構,中國學科英語首創品牌。2007年成立,依託霍頓·米夫林·哈考特(HMHG)教育集團(全球最大K12教育集團)歷時7年開發的多媒體課程資源,為3-18歲中國孩子提供美國7個年級(prek-S5)全英文完整學科體系教育。

自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其 「美國小學」、「美國幼兒園」課堂教學方式、「浸入式學科英語」教育理念,「未來領導力」培養體系倍受孩子和家長青睞,在全國80餘個城市建立了200多家教學中心,在讀學員10萬余名。2017年10月瑞思在美國上市。

我所在的公司是福州瑞思學校,屬於瑞思的加盟分支機構。當時有三個校區,我在主校區任學術部老師,涉及Prek,K,Prerise三個年級,對S1-3有些了解。工作內容為:全英文教學,教研,與家長溝通,組織班級活動,協助市場推廣招生。

二、教學理念

浸入式(Immersion)
指用第二語言作為教學語言的教學模式。即兒童在校的全部或一半時間內,被「浸泡」在第二語言環境中,教師只用第二語言面對學生,不但用第二語言教授第二語言,而且用第二語言講授部分學科課程。也就是說,第二語言不僅是學習的內容,而且是學習的工具。浸入式教學使傳統的、孤立的外語教學向外語與學科知識教學相結合的方向轉變。

學科英語(Subject English)
用英語來學習語文,數學,科學等科目,而不是僅僅學習簡單的日常口語對話。通過學科英語的學習,可以幫助孩子將英語知識轉化為英語能力,達到將來真正能夠使用英文進行工作的水平。

未來領導力(Leadership Training Plan)
傳統教育真正缺失的是能力培養。在美國,能力培養貫穿在孩子從小學到大學的整個學習成長過程中,瑞思學科英語在中國首次把「未來領導力」單獨提出——項目管理能力+ 演講演示能力 + 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貫穿在各個階段學習過程始終。

以下是對瑞思官網上各階段的課程解讀進行整理,所有課件截圖來自官網。

Rise Start 幼兒園課程,包含prek、k、prerise三個階段。

Prek階段
教學內容: 主題式教學 ,12個主題,涵蓋語言,數學,科學,目的是讓孩子獲得感性生活經驗,激發語言覺醒,為後續階段分科學習打下基礎。同時在 游戲化教學 中對孩子進行 規則意識和行為習慣 培養。

教學形式:課件互動,故事,游戲,歌曲,教具,區角活動

教學評價:檔案袋評價法——將孩子作品,階段性考評量表,學習過程記錄等按時間順序收錄在檔案袋中。客觀生動體現孩子學習狀況,方便老師有針對性改進教學。家長也可了解孩子學習情況,促進家校配合。

K階段
教學內容:
英語: 語音專項訓練,聽音對比,了解字母發音規律(phonics)

韻律詩,建立閱讀興趣

拼讀技巧學習,看詞能讀,聽音能寫(CVC和CVCe)

拼讀簡單文章,建立成就感,形成閱讀習慣

運用各種游戲,學習sight words

數學: 數字與實物對應,掌握數與量的關系,應用到不同場景中。

教學形式:與課件互動,故事化,游戲化,個體、小組及集體互動
教學評價:LMS測試,課後作業

Prerise階段
教學內容:在進一步感知知識基礎上,更多把知識與生活相結合。
英語:
學習字母組合發音,不再指讀,藉助詞群提升閱讀流利度;

互動式閱讀,四類問題(picture, story, life, beyond story)引導孩子思考和解決問題;

藉助詞庫填寫一個有意義的句子,選詞填句激發寫作意識和興趣。

數學: 理解數學概念,編寫數學小故事。
科學: 觀察真實科學視頻和圖片,培養自然觀察力。

教學形式:課件互動,小組合作學習,師生、生生互動輸出,小老師,課外視頻圖片補充,動手創作

教學評價:LMS測試,課外作業,課堂展示

Rise On 小學課程,包含S1-S5階段。

S1階段
教學內容:
多學科閱讀模塊,通過閱讀獲取多學科知識

語文閱讀
流利閱讀,在篇章中理解基礎信息,回答文章相關的事實性問題;
閱讀後,選詞填句基礎上,用完整且規范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通過封面插圖預測故事情節,產生探索好奇心,然後用問題引導學生掌握文章基礎信息,閱讀後用表格進行信息歸類。

數學閱讀 發現數學元素,並用數學語言表述出來並進行運算,解決數學問題。
科學閱讀 初步體驗科學研究五步走(科學觀察-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繼續探索),培養科學思維。

S2階段
閱讀: 老師利用思維工具如表格,韋恩圖,時間軸等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脈絡;

課堂提問從集中在基礎信息類問題如who,when, where,過渡到why, how問題,要求學生把整篇文章信息串聯,分析信息間的邏輯;
經過思考開始有條理地表達,內容更加豐富,英語思維進一步加強;
在閱讀中習得詞法語法,通過俏皮動畫等唱出副詞概念,掌握副詞用法,注重讀寫結合,規范整句搭段落。
數學:
運用英文數學語言,闡述運算思路,用思維外化過程闡述思維方向和方式是否正確,掌握正確思考方法,養成學科思維。
社會科學:
感受多元文化,拓寬思維,了解世界各地風土人情,用包容心態面對不同國家文化和差異。

S3階段
閱讀:
MQ和GQ教學方法梳理文章脈絡,對復雜問題分步驟思考;
精讀和泛讀結合,正確理解文章內容,高效解決閱讀問題;
完成一種文體閱讀之後,能夠寫出本單元文體要素要求的段落,做到多文體寫段落。
數學: 系統梳理數學思維過程,即數學問題解決4步走

科學
依據六大科學思維 「觀察、測量、分類、推理、預測、交流」,從不同角度探索現象問題背後的科學原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通過做項目形式分組討論學習,建立人際聯系,形成學生關系網。

S4階段
閱讀:
明確根據文體使用閱讀工具,自主分析和閱讀,如用timeline分析傳記和自傳,用signal words來定位信息;
明確識別文體,判斷自己要寫的文章結構框架和段落之間的關系,做到識文體,寫文章。
數學: 用正確方法檢驗題目,建立數學反證思維,自主進行問題分析、解決和驗證,並運用於實踐;
科學:
通過PBL課程(project-based learning),串聯子項目,協作完成大項目,使學生項目管理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大大提升。

子項目以線性方式排列,學生每完成一個就進行一次小的回收和展示,進入下一個子項目,直至完成大項目。

學生在完成項目過程中需要互幫互助,一同協作,最終以小組形式呈現項目探索結果。

S5階段
語文: 將知識點融會貫通,讓孩子通過整合運用再創造。例如S2,S3了解閱讀策略timeline是什麼,S4用閱讀策略閱讀不同文體,S5將同一閱讀策略運用於寫作,提升思維創造力。

數學: 學會建立模糊數字關系,提升分析應用力,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得結論,做決策。

開始接觸數據的統計和分析,並遷移運用到實際生活場景的分析。

以上可見,瑞思學科課程確實成體系,分階段,螺旋式上升,培養孩子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不過,科學課程感覺不夠體系化。)智能課件系統、游戲化教學是其特色和優勢,而師資和管理問題使其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里不方便細講,大家可以知乎了解。

Rise Up 中學課程,包含level 1、level2 兩階段。
按照美國國家課程標准體系(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編寫,符合美國核心課程標准(CCSS), 是瑞思學科英語現有課程體系的有機延伸,以在線課程為主體,配有美國中學教師線上一對一輔導,設有班主任督學機制, 並開展美式校園營、PBL等一系列活動,向中國中學階段學生提供美式初中課程。

中學課程學員數量較少,一是按瑞思體系,從prek到rise up階段需要學習8年,雖然瑞思2007年至今已成立10年,但很多加盟校和直營校區成立較晚,rise up階段課程還未招生和配置師資;二是很多中學生開始面臨應試和升學壓力,時間緊張,而且偏向選擇應試補習類培訓機構。

四、個人成長和思考

剛到瑞思那會,「浸入式、學科英語、未來領導力」,這些時髦的教育理念讓我深受震撼,學英語就應該是這樣的!活潑歡樂的全英文課堂也讓我深深佩服,教育就應該是這樣的,老師充滿愛和責任的樣子,孩子是孩子的樣子!

可慢慢地,我發現了問題。當孩子告訴我,他們在公立學校有很多作業,還要參加鋼琴,書法,美術等培訓,課堂上活躍快樂的他們,課後又要面對忙碌的學習生活。當家長告訴我,在家沒時間陪孩子學習和閱讀,來瑞思就是把孩子交到你們手上,你要保證ta學會英語。當校長每周例會告訴我們,還有多少學員目標要完成,哪個年級哪個班續費工作沒做好。當老老師告訴我,教學目標完不成,每天上課跟打仗似的,電話輔導沒完成,還要准備家長會公開課,一堆事兒。美好的教育理念,強大的課程體系,沒有適合的土壤如何開花結果?

我發現,教育當事人都處於一種焦慮忙碌的狀態。孩子忙著上課,家長忙著賺錢,校長忙著擴張,教師忙著趕進度。所有人四處奔忙,可是否想過孩子受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父母經常想,孩子活得健康快樂就好,而具體到每天行動上,卻止不住攀比和焦慮,偏離教育的初心。

有人說,教育就是讓孩子掌握各方面技能,以應對未來的世界,至於他是否有個快樂的童年,沒那麼重要。有人說,教育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過好當下的生活,至於未來怎樣,看他的造化。你怎麼看?

我想,理想的教育應該是,兩者結合。既要關注孩子精神世界、情感態度、審美情趣和人格品行的發展,使ta在生存發展中內心世界有所依託即 「心有所屬」 ,又要關注孩子從事實際活動,應對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智能和技能的發展,讓ta具有行事做事的智能即 「身有所為」 。心有所屬,身有所為,身體和心靈合一,孩子活得健康快樂,又對未來世界無所畏懼。

那麼如何實現這樣的理想教育呢? 我想最普適的原則是: 盡己所能,問心無愧。 在「心有所屬,身有所為」的目標前提下 ,有條件的家長可以挑好學校,選好老師,甚至自己辦創新學校,沒條件的家長多花時間陪伴,在力所能及的范圍里,陪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近年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優秀的案例,比如李一諾因為找不到供孩子上學的理想學校而自己創辦一土,郝景芳設立童行計劃,開發科學及閱讀課程,探索創新教育,可汗學院開發並免費提供各類學科課程的教學視頻,馬小平倡導人文教育,病危之際仍編寫人文素養讀本,期望改變年輕人人文素質缺乏的現象,等等。當下中國的學校及家庭教育更多關注孩子未來能否身有所為,甚至舍棄了對孩子心有所屬的追求。而如果「心有所屬」和「身有所為」實在不能兼顧,我想「心有所屬」的孩子會走得更遠。

在瑞思工作期間,學到的一些教學觀念和方法,梳理如下:
1.多元智能理論及運用。
教育家加德納研究指出,每個人都至少具備8大智能,即語言智力、邏輯數學智力、音樂智力、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關系智力、內省智力和自然智力,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例如,建築師及雕塑家的空間感(空間智能)比較強、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的體力(肢體運作智能)較強、公關的人際智能較強、作家的內省智能較強等。

多元智能理論運用於教學中就要求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智力特點, 針對不同學生和不同智力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另外,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從智力的各個方面、通過多種渠道、採取多種形式、在多種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景下進行, 並以此為依據選擇和設計適宜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在瑞思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上文提到的prek區角活動和檔案袋評價法。

2.有規則的鼓勵式教育。
行為主義心理學研究指出,對行為後果的強化刺激會影響後續的行為。如果孩子做對事受到表揚,往後他會傾向於表現這一行為,變得自信,而如果做錯事受到責備和懲罰,他會抑制這種行為,變得自卑。

中國傳統教育一直很強調批評,家長習慣認為孩子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就應該批評,認為孩子經常表揚會驕傲。但從心理學角度講,任何人,尤其是孩子,都喜歡獎勵,積極的鼓勵,不喜歡抑制和消極的刺激。如果希望孩子表現更好,採用消極刺激的方法去表達,孩子接受的就是一種負面的抑制的信號,他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是白費,產生消極應對的情緒。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鼓勵表揚孩子的正確行為,當然鼓勵和表揚也有技巧。1)表揚要適度。避免產生依賴,不表揚就不做。每次鼓勵之後,提出稍微更高一點兒的要求,這樣,積極的鼓勵才會持續產生作用。不要在同一時間段內強化太多,孩子記不住,效果也不好。2) 小事也表揚。父母看似簡單的事,對孩子來說已很不容易,比如ta手舞足蹈幫著父母收拾房間,雖然可能添亂,但只要做了,就不要吝惜表揚。3) 表揚要及時。孩子做了好事,要馬上表揚,滯後的話,孩子會弄不清為什麼受到表揚,對這個表揚沒什麼印象,更別提強化好的行為。4) 表揚要具體。表揚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找准今後努力方向,明白將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5) 重結果也重過程。有時孩子可能好心辦壞事,只要孩子動機是對的,就要表揚,再幫他分析造成壞事的原­因,告訴他如何改進,這樣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對於孩子錯誤的行為,則寬容對待。在尊重孩子犯錯誤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學生做出的任何回答老師都不會簡單地說「對」或者「不對」,而是從孩子給出的答案中找出其合理和不合理的部分,對合理的部分進行鼓勵,不合理的部分加以引導,而不像「對錯式」教育,一句「答錯了」就把學生給頂回去。

當然,寬容不意味著縱容,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在瑞思,課程開始之前,孩子們要按照教室櫥櫃貼的相應標簽,有條理的放置各種物品,如水杯、書包、練習本等;課堂練習時,孩子們要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各種任務,遵守游戲規則,任務難度逐步增加,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求知慾;課堂活動結束後,要把學習工具放回原處並擺放整齊。建立在規則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4.情商培養。
情商是把握自己的情緒,感受並有效反饋他人情緒變化的能力。情商高的人往往外向而快樂,不易陷入恐懼或傷感,社會交往能力強。教育孩子通常分兩種方法,一是由外而內,鼓勵贊賞孩子,孩子從大人的積極外在反饋,強化自我認知,同時也模仿學會贊賞他人。二是由內而外,引導孩子如何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比如孩子情緒失控時,鼓勵ta用語言描述自己生氣的感受,認同ta的情緒感受,等情緒平穩後理性對待困難。培養孩子自我表達、自我調節和自我評價能力,進行自我強化。

5.游戲化探索式合作學習。
首先,課件的設計生動有趣,將英語學習滲透於一個個游戲化場景,讓孩子們興致盎然。
如下圖,學習不同的形容詞,孩子通過點擊左側不同詞彙,右邊呈現出對應形象,豐富生動的圖像讓他們即時將詞和圖聯系起來,主動在頭腦中建構知識。這一過程既主動又有趣,孩子並不覺得是在學習,相反,他們覺得在玩在探索。

再比如數學課件,將數字的學習和運算融合於故事場景中,講述烏龜孵化先後下水游泳,通過前後水中烏龜的數量增加進行加法運算,並用英語描述這一過程。

其次,課堂教學中,老師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組織形式,如各類白板工具(spot light, timer) ,多種分組形式(pair work, group/team work, table work),各種游戲(guessing game, go go stop, high voice vs low voice, vote with feet, etc.) ,多樣的獎勵機制等,學生在愉快有趣的氛圍中發現掌握知識。

另外,根據教學設計經常變換的桌椅排列,讓孩子有機會跟班上每一個同學相鄰而坐,成為組員,互助合作完成課堂活動。

正如蒙台梭利所說」教育體系是以感官為基,以思考為過程,以自由為目的。「 我想,好的課程和教學大抵如此。

1.浸入式。
文章剛開始有提到,瑞思主張浸入式外語學習法,給孩子提供全英文的環境。對比非浸入式,這種方法確實有利於口語練習和提高,但想達到流利工作英語水平,一是浸入時間要充足,二是學習者有主動開口說的意願。通常,我們會發現很多在國外待過的學生,英語很流利,所以普遍認為學英語一定要有語言環境,最好去國外待一段時間,但同時也注意到,有的人即使待國外很多年,如果不主動英語交流,而是長期混在華人圈子,那英語還是沒法達到流利水平。而有人在國內長期練習對話,也能說得很溜。所以,對於語言學習,浸入的長度和深度同樣重要。

2.習得和學得的區別。
語言習得是一種無意識地、自然地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這一過程類似於兒童母語能力發展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常意識不到自己在習得語言,而只在自然交際中不知不覺的學會了第二語言。

語言學得則是通過設定的教學計劃和教材,聽教師講解語言現象和語法規則,並輔之以有意識的練習、記憶等活動,達到對所學語言的了解和對其語法概念的掌握。

二語習得理論認為,二者區別在於,習得的結果是潛意識的語言能力,引導我們講第二語言,並直接關繫到我們說話的流利程度;而學得的結果是對語言結構有意識的掌握,只起監檢或編輯的作用,並不能視為語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想達到流利說英文的水平,需要克服翻譯思維,忘掉語法,用英語去想英語,把英漢互譯轉換成英英互譯,不要糾結於某個語法和詞彙,而阻礙了你表達所思所想的慾望,從而陷入自卑。語言是外衣,傳達的思想和情感才動人,用語簡單好過一言未發。

後記:
懷念純真可愛的孩子們,認真負責的老師們。只是,希望學校管理更有溫度些。畢竟,教育本該是有溫度的事業。

【附錄】
瑞思官網
http://www.risecenter.com/course/?utm_source=pcbrand
二語習得理論
https://www.hu.com/question/20274480
多元智能理論
https://ke..com/item/%E5%A4%9A%E5%85%83%E6%99%BA%E8%83%BD%E7%90%86%E8%AE%BA/1704606?fr=aladdin

少兒英語學習網站(後續更新)

㈢ 莫奈的個人簡介

一、個人簡介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

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

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光和影的色彩描繪是莫奈繪畫的最大特色。

二、作品介紹

1、《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英語:Impression Sunrise;法語:Impression,Soleil levant)是法國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於1872年在勒阿弗爾港口創作的一幅油畫。

該畫描繪了晨霧籠罩中的日出港口景象,用美妙的光的變幻與運動展現了迷人景色,以及畫家用輕快跳躍的筆觸刻畫了光在寬闊的海面上反射與顫動的生動景象。

該幅作品突破了傳統題材和構圖的限制,完全以視覺經驗的感知為出發點,側重表現光線氛圍中變幻無窮的外觀,是莫奈畫作中最典型的一幅,也是日後最具聲譽的經典畫作,是印象畫派的開山之作。

2、《盧昂大教堂》

十九世紀末葉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的《盧昂大教堂》連作,創作於1893年。

就是依據陽光不同時刻在教堂粗礪壁面上的投射效果、精微觀察寫生的。莫奈為了把握光與色的無窮變幻,他追蹤陽光,同時張起數塊畫布,每當光線偏移,就立即在另一幅相應的畫面上作畫。

3、《維特尼附近的罌粟花田》

《維特尼附近的罌粟花田》(Champs de coquelicots pres de Vetheuil)作於1879年,當時莫奈的生活相對穩定。

畫中的人物是畫家的妻子卡米耶和他們六歲的兒子讓。母子倆在田野里採集鮮花,盡情享受著陽光,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中。

《維特尼附近的罌粟花田》中的人物給人以輕柔的、富有節奏的動感,然而畫中那一片片鮮紅的斑塊才是這幅作品的要旨,是畫家對映入眼簾的光和色所做的如實描繪。

盡管這些斑塊的形狀具有罌粟的特徵,卻不是具體的,它們有的重疊在一起,有的被隨意擺放,有的為了表現是在後面而被縮小,然而晦暗、單調的背景更加突出了鮮亮明快的暖色調。

4、《睡蓮》

《睡蓮》是莫奈於1904年所畫的作品,八十年前由莫奈的兒子賣給一個法國家族。自1936年以來,這幅畫從未公開曝光。

2014年5月6日,紐約春拍,《睡蓮》被一位中國買家通過電話委託方式以2,400萬美元的價格(含傭金的價格為2,700萬美元)拍走。

5、《乾草堆》

《乾草堆》是法國印象主義畫家克洛德·莫奈於1890年創作的一系列繪畫作品。這些作品都以「乾草堆」為主題,其中主要作品有二十五幅,均為布面油畫。

2016年11月16日,《乾草堆》將亮相佳士得紐約拍場,預估值約為4500萬美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克勞德·莫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