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蛙喔加盟怎麼樣和蛙來噠的差距在哪裡
也行吧,也可以看下同行,我知道的是蛙來噠,在長沙和一線城市非常火爆,現在也面向全國開放加盟。蛙來噠相比較之下,差距表現明顯。蛙來噠是牛蛙美食頭牌,品牌定位、標准化體系都遙遙領先同行。而且,牛蛙美食品類本來就是蛙來噠是開創者,所以,一個是全國品牌,一個地方品牌,沒有什麼可比性。
⑵ 咕嚕咕嚕 的加盟費是多少
加盟費用
(1)加盟合約期限為兩年
(2)廣州市內單店加盟費2.8萬元,廣州市外單店加盟費4月1日正式改為2.8萬元(兩年使用期,包括產品技術配方轉讓及人員培訓)區域加盟費另議。
(3)加盟保證金1萬元(加盟保證金是加盟方承諾在合同期內嚴格履行咕嚕咕嚕加盟店授權協議的一種象徵性保證,在簽訂協議同時一次性交納加盟保證金。合同期滿如加盟方無違約行為,公司將加盟保證金一次性足額無息退還加盟方)
(4)其他費用詳見下表
廣告製作:1萬 (具體以物料提供及報價說明為准)
開店設備/用具/首批原料:約4萬(具體以物料提供及報價說明為准)
店鋪裝修費預算:5萬(由咕嚕指定裝修公司負責裝修)
⑶ 加盟一個牛蛙店要多少錢
蛙來噠開一家牛蛙店,首先是加盟費30萬左右,其他的就是根據不同的地段產生的不同費用,僅供參考,
⑷ 石蛙的養殖方法
石蛙又名石雞,屬兩棲類蛙科動物,是我國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壯,肉質鮮美,清涼滋補,富含多種維生素。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石蛙,下面我就帶你一塊去學習下關於石蛙的養殖 方法 !
石蛙的生活習性
石蛙畏光怕聲,後肢粗壯,跳躍能力很強,彈 跳高 度可達1米。傍晚時爬出洞穴,在山溪兩岸或山坡的灌木草叢中覓食、嬉戲,異常活躍。但其活動范圍不大,多在洞穴周圍20—30米,夜深時,返回洞穴。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潛伏在草叢、砂礫和石頭空隙間,伺機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蛇、鼠等敵害或人,迅速退回洞內,或潛入水底。棘胸蛙對氣溫、水溫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在悶熱、乾躁、氣壓較低的夜晚,或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紛紛出洞,向較高的岩石或山坡跳躍,並且伴有低沉而雄壯的鳴叫聲。棘胸蛙的活動強弱與其外界環境條件密切相關,水溫變化對其影響尤為明顯。水溫18-28℃活動、攝食正常。水溫超過30℃則會出現夏眠,水溫超過36℃則活動異常,甚至出現死亡。秋末水溫低於15℃,開始冬眠,不動不食,雙目緊閉,藏於洞內。以避不良環境。冬眠時,主要靠體內貯存的養分來進行極為微弱的新陳代謝。據觀察,一般在 霜降 後開始冬眠, 驚蟄 前後水溫(在15℃以上)陸續復甦,冬眠期約100多天。冬眠期間,若天氣睛暖,水溫高於15℃時,也有部分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動。冬眠時,棘胸蛙喜棲居於山溪的深水潭內或溪邊穴中。
石蛙的棲身環境
石蛙常喜棲息於深山老林的山澗和溪溝的源流處,尤喜棲居在懸岩底的清水潭以及有瀑水傾瀉而下的小水潭,或有水流動、清晰見底的山間溪流中。
石蛙的養殖方法:人工繁殖技術
1種蛙的選擇
石蛙的產卵孵化季節在4~9月,5~6月是產卵高峰期。要提高產卵率、孵化率,必須從種蛙冬眠復甦開始,做好種蛙的選擇和配種、產卵、孵化等准備工作。
選擇種蛙是碧笑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礎,在冬眠之後,春繁之前對成蛙作全面檢查分類,選擇個體較大、身體健壯、皮膚光滑、發育良好、無殘疾,無破損,達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種用。一般二齡蛙,雌蛙體重達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種用。初產蛙卵較少,產過1~2次的蛙產卵量較高,質量較好。個體大的老齡蛙產卵量多,但質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應選作種蛙。雄蛙要求健壯、善跳、皮光腿壯;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 齡種蛙繁殖力較強。
2種蛙的培育
氣溫、水溫、水質、光照、餌料、環境條件對蛙的健康、繁殖影響極大,生存環境好壞,直接影響配種、產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據石蛙習性,種蛙池應建在安靜、弱光處,池高0.8m,面積4~10m2。池底鋪墊鵝卵石和石塊構成的石穴,利於種蛙棲息產卵。池內水陸面積3∶1,要求池水容量相對穩定,水圓慧悉深15cm左右,水質清新,pH值6~8,無有害寄生蟲。一般在採食旺季每天換水一次,採食淡季,每間隔2~3天換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種蛙15隻,按雌雄1∶1比例進行群養,選留的種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須做好群養放養准備。
准備選留作種的蛙在冬眠前應加強 飼養 ,使之膘厚體壯,保證安全越冬。種蛙培育除要求具備適宜的環境條件之外,還必須保證有充足的飼料供應。種蛙以蚯蚓、黃粉蟲、飛蛾、蠅蛆和其他昆蟲等動物性餌料為主,攝食量5~9月最大,發情期間減少,產卵後期增大。飼料供應以採食後略有剩餘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體情況,酌情增減,投料時間一般在傍晚(依太陽剛要下山時為准),每天一次,定點投飼。
3配種和產卵
石蛙冬眠後,卵泡迅速發育,通常到4月份、水溫15℃、氣溫20℃以上時開始配種產卵,9月底結束。配種雌雄比例為1∶1, 種蛙池的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5隻。雄蛙叫聲“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橘乎聲應和,種蛙一般在夜間21時後抱對,擁抱刺激對配種母蛙是必要的,配種母蛙一般於清晨4~7時排卵,有些延至9~10時,產出卵塊通常粘附在石塊池壁上,一般每次產卵約600粒,高的可達1000~2000粒,卵粒圓球形, 外膠質膜將卵粒粘連在一起。產出的卵在1小時之內盡可能不要攪動, 以免卵塊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種蛙配種產卵時,要造成一個光線暗淡、幽靜、水質清新、水位穩定的環境。
4 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類似魚眼,卵直徑約4mm,卵外層膠質膜呈圓形,卵產出落水後,膠質膜吸水即膨大,卵膠質膜彼此相連成卵塊,呈葡萄狀,卵塊吸附在產卵池內的石塊、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後動物極明顯變黃,植物極白色不透明。胚胎發育時期,胚胎對外界變化十分敏感,這個時期要求環境生態條件穩定,避免陽光直射,人工撈取受精卵操作時必須仔細、輕緩,否則就會降低孵化率。在孵化過程中,水要清潔,水溫18~28℃,pH值中性為宜,同一窩卵不可分開孵化。
根據石蛙人工孵化試驗觀察,石蛙卵的動物極呈黑色,植物極呈白色。蛙卵在18℃水溫下孵化,第五天可見受精卵動物極黑點變長呈線狀,第七天胚胎呈條狀,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顯顯示頭和尾、蝌蚪成形,並且會晃動,第十天就有少許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 孵化率達85.3%。如果孵化水溫為25~29℃時,孵化時間只需7~8天,孵化率達85%。蛙卵在整個孵化過程中如果做到溫度適宜、 水質無污染等技術要求,其孵化率就可達90%以上。在水溫適宜時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水質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質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達100%。在繁殖季節,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時後應將卵塊取出,采卵時注意保持卵塊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輕輕放於事先准備好的孵化池中進行孵化,動物極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極朝下,孵化過程中除防止天敵侵害外,還應嚴格掌握孵化的生態條件,包括水溫、水深、水質等要求,水溫30℃以下,水深15cm左右,pH值6~8,水質清新無污染,並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陽光直射。25~26℃的水溫對孵化非常有利,時間短,孵化率高,溫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則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來。
石蛙的養殖方法
投喂的飼料以黃粉蟲等鮮活餌料為主,活餌要求大小適口。在適溫范圍內,日投喂量為體重的5-10。在溫度高於30℃時,可以不投喂。平時應根據天氣、水質和蛙的攝食情況,酌情增減,做到適量、均勻。
分級飼養:隨著幼蛙個體的增大、出現大小不一的情況,要定期按規格大小歸類分池飼養,以免幼小的搶不到食,影響生長和成活率。
越冬管理:水溫低於8℃時,棘胸蛙進入冬眠狀態。當水溫降至10℃前,室外的棘胸蛙要移入室內、或搭篷保溫越冬。越冬期間不必投喂。春季室外水溫穩定回升到10℃以上後,棘胸蛙越冬結束。
石蛙的醫葯價值
營養:有滋補強壯的功效。
⑸ 養石蛙要注意什麼啊
石蛙養殖看似簡單,實際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養者吃盡苦頭。南方諸省近年來在石蛙人工飼養方面做過不少嘗試,但是真正成功並取得明顯經濟效益的比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長條件比較特殊,對環境要求較高,如果沒有把其生長規律弄清楚,很難養殖成功。下面列出近年來一此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規律和經驗。
1.石蛙屬於流水生活型。常棲於山區水流較緩的小溪內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內,溪的兩岸植被豐富。它們很少離開水域,體色常與它們的居住環境相適應。第二性徵向著強烈地擁抱方式發展,雄性體大,前肢極為粗壯,婚刺也極發達,這些特點與繁殖特性有很大的關系,產卵時,雌雄必須將卵產在流水所沖擊的溪邊,交配時雄性強有力地擁抱著雌性,並藉助於腹部的棘加強雄性的固著力,使它們不為水流所沖散。石蛙具內聲囊,發聲低濁而大,雄性叫聲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聲相應。石蛙有群居和夜間覓食的習性,往往幾只或幾十隻堆在一起共棲一處,在安靜適宜的環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覓食,夜間是活動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時活動較弱、平穩,在繁殖盛期,活動頻繁,具有鳴叫和抱對等行為。 石蛙喜食活動的動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動的食物,在自然狀態下,石蛙的食性廣泛,除昆蟲、蜈蚣、蜘蛛、馬陸、蝸牛、螺、蜆、蚯蚓、蝦外還捕食蟹、雜魚、泥鰍、幼蛇和小型鳥類。不同地區的石蛙,由於環境所能提供的餌料不同食性亦有差異。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為其體重的9%,有時達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時取食溪邊水草或水底的水綿,它們使用角齒啃食,把柔軟的植物組織啃下來食用。蝌蚪所啃食種類有植物性的小環藻、絲藻、水綿、苔蘚、硅藻、甲藻、金魚藻及植物碎屑;動物性有草履蟲、纖毛蟲、水蚤、輪蟲等。有人還發現石蛙蝌蚪以颳起水中石塊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葉或溪中的動物屍體為食。有時還嚙食死亡的同類。
石蛙是變溫動物,沒有調節體溫和保溫能力,其體溫隨外界溫度變化而變化,石蛙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8~26℃,最適溫度24~25℃,春秋兩季是其活動最頻繁、攝食量最大、生長最迅速的季節,4~6月、 8~9月是繁殖後代的最好時期,當水溫超過30℃,攝食活動減少。當水溫降至12℃,蛙代謝很弱,進入冬眠,冬眠時,蛙雙眼緊閉,不食不動,靠脂肪體來維持生命活動,對外界刺激不作出反應,凳擾改冬眠期若水溫上升到適宜的溫度,蛙就會再出現活動。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溫在31℃左右,不同季節有所變化。石蛙亦能忍受長期的0℃環境,但水不能結冰,冰封缺氧導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產於水流平緩淺水處李埋,附著在石塊、水生植物體上,卵外的膠質膜遇水膨脹變厚,粘性強,相連成索狀或葡萄串狀,有時長達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徑一般為4毫米,最大可達5毫米,根據水溫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後,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內的大石逢內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適宜的環境中,一般經50~78天的生長,變態成幼蛙。
石蛙的餌料
石蛙的餌料主要是蚯蚓、黃粉蟲、蠅蛆等。有關它們的養殖方法在很多書本上都有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3 石蛙棗判池的建設
野生石蛙常年棲息於陰涼的山溪水溝邊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環境要求水流充足,陰涼,潮濕,水質清新,喜群棲於石穴之中。生長發育、配種、繁衍後代長期處於野生狀態。
人工馴養石蛙,由野生變為家養,生活環境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石蛙進行人工飼養,對蛙池必須採取合理的設計,使蛙池既要近似於自然環境,又要便於人工管理。
3.1 養殖場址的選擇
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石蛙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點的限制,一般來說養殖場地宜選擇在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環境安靜、冬暖夏涼、不旱不澇、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養蛙池可建在室內或室外,室內要求通風,涼爽,無太陽光直射,室外可設涼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簡地在室內,庭院內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場所。
3.2 蛙池的規格要求
人工養殖石蛙一般採取精養,建池時應注意盡可能符合蛙的生活習性,供有水、陸、石穴、餵食等條件,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條件,而且又要便於飼養管理。
3.2.1 種蛙池
面積一般為4~10平方米為宜,池高0.8米,池內水深0.1~0.15米,池內水陸面積比為3∶1,並設有棲息的石穴,池底鋪有較大的鵝卵石,光線陰暗,濕度保持80%,造就一個理想的石蛙棲息的生態環境,促其生長發育,從而提高產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積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質清新,pH6~8,並含充足的氧氣即可。也可以用長橢圓形的大臉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積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陸比2∶1,需遮光飼養,每池飼養一群同樣規格的蝌蚪為好。
3.2.4 幼蛙池
面積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陸比2∶1,池內鋪設 3~5厘米的小石子,築有石穴,水質好,pH值6~7.5。
各類蛙池池形以長方形為好,池底略為傾斜,排水孔在最低處使池水能被徹底排干,池內設水面、陸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設網蓋,以防蛙跳潛逃,敵害生物侵襲。進水管安裝在池的上邊,靠近網蓋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鹼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養蛙。
4 石蛙的人工繁殖技術
4.1 種蛙的選擇
石蛙的產卵孵化季節在4~9月,5~6月是產卵高峰期。要提高產卵率、孵化率,必須從種蛙冬眠復甦開始,做好種蛙的選擇和配種、產卵、孵化等准備工作。
選擇種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礎,在冬眠之後,春繁之前對成蛙作全面檢查分類,選擇個體較大、身體健壯、皮膚光滑、發育良好、無殘疾,無破損,達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種用。一般二齡蛙,雌蛙體重達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種用。初產蛙卵較少,產過1~2次的蛙產卵量較高,質量較好。個體大的老齡蛙產卵量多,但質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應選作種蛙。雄蛙要求健壯、善跳、皮光腿壯;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 齡種蛙繁殖力較強。4.2 種蛙的培育 氣溫、水溫、水質、光照、餌料、環境條件對蛙的健康、繁殖影響極大,生存環境好壞,直接影響配種、產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據石蛙習性,種蛙池應建在安靜、弱光處,池高 0.8m,面積4~10m2。池底鋪墊鵝卵石和石塊構成的石穴,利於種蛙棲息產卵。池內水陸面積3∶1,要求池水容量相對穩定,水深15cm左右,水質清新,pH值6~8,無有害寄生蟲。一般在採食旺季每天換水一次,採食淡季,每間隔2~3天換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種蛙15隻,按雌雄1∶1比例進行群養,選留的種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須做好群養放養准備。
准備選留作種的蛙在冬眠前應加強飼養,使之膘厚體壯,保證安全越冬。種蛙培育除要求具備適宜的環境條件之外,還必須保證有充足的飼料供應。種蛙以蚯蚓、黃粉蟲、飛蛾、蠅蛆和其他昆蟲等動物性餌料為主,攝食量5~9月最大,發情期間減少,產卵後期增大。飼料供應以採食後略有剩餘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體情況,酌情增減,投料時間一般在傍晚(依太陽剛要下山時為准),每天一次,定點投飼。
4.3 配種和產卵
石蛙冬眠後,卵泡迅速發育,通常到4月份、水溫15℃、氣溫20℃以上時開始配種產卵,9月底結束。配種雌雄比例為1∶1, 種蛙池的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5隻。雄蛙叫聲「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聲應和,種蛙一般在夜間21時後抱對,擁抱刺激對配種母蛙是必要的,配種母蛙一般於清晨4~7時排卵,有些延至9~10時,產出卵塊通常粘附在石塊池壁上,一般每次產卵約600粒,高的可達1000~2000粒,卵粒圓球形, 外膠質膜將卵粒粘連在一起。產出的卵在1小時之內盡可能不要攪動, 以免卵塊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種蛙配種產卵時,要造成一個光線暗淡、幽靜、水質清新、水位穩定的環境。
4.4 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類似魚眼,卵直徑約4mm,卵外層膠質膜呈圓形,卵產出落水後,膠質膜吸水即膨大,卵膠質膜彼此相連成卵塊,呈葡萄狀,卵塊吸附在產卵池內的石塊、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後動物極明顯變黃,植物極白色不透明。胚胎發育時期,胚胎對外界變化十分敏感,這個時期要求環境生態條件穩定,避免陽光直射,人工撈取受精卵操作時必須仔細、輕緩,否則就會降低孵化率。在孵化過程中,水要清潔,水溫18~28℃,pH值中性為宜,同一窩卵不可分開孵化。
根據石蛙人工孵化試驗觀察,石蛙卵的動物極呈黑色,植物極呈白色。蛙卵在18℃水溫下孵化,第五天可見受精卵動物極黑點變長呈線狀,第七天胚胎呈條狀,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顯顯示頭和尾、蝌蚪成形,並且會晃動,第十天就有少許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 孵化率達85.3%。如果孵化水溫為25~29℃時,孵化時間只需7~8天,孵化率達85%。蛙卵在整個孵化過程中如果做到溫度適宜、 水質無污染等技術要求,其孵化率就可達90%以上。在水溫適宜時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水質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質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達100%。在繁殖季節,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時後應將卵塊取出,采卵時注意保持卵塊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輕輕放於事先准備好的孵化池中進行孵化,動物極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極朝下,孵化過程中除防止天敵侵害外,還應嚴格掌握孵化的生態條件,包括水溫、水深、水質等要求,水溫30℃以下,水深15cm左右,pH值6~8,水質清新無污染,並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陽光直射。25~26℃的水溫對孵化非常有利,時間短,孵化率高,溫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則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來。
5 石蛙蝌蚪與幼蛙的飼養管理
石蛙的蝌蚪對外界環境及敵害的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較差,稍不注意,就會造成很大損失。石蛙的幼蛙,是蝌蚪經過十多天的停食變態而成。變態後的小幼蛙,身體虛弱,對環境十分敏感,特別是在頭10天里,其肺和消化道都非常脆弱。因此,飼養管理水平高低是影響其成活率生長率的關鍵。
5.1 蝌蚪飼養管理技術
石蛙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母蛙產卵後,其卵經人工孵化一般8~ 15天可以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孵出後身體呈棕黃色,體部長0.6~0.8cm,尾長1cm左右,呈鼓錘狀,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動,也不覓食。三天後活動量增加,並開始覓食。根據試驗觀察,可把蝌蚪生長發育過程分為:初期、前期、中期、後期四個階段。蝌蚪各個時期的生長特點和對飼養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5.1.1 生長初期(1~10天)
蝌蚪孵出三天內不覓食,依靠從卵黃中帶來的營養維持生命,過早餵食反而導致其死亡。三天後蝌蚪的活動量明顯增加,兩鰓蓋完全形成時開始覓食,按每萬尾蝌蚪投喂一個蛋黃的標準定時投喂,並適當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類。剛孵出的蝌蚪,身體弱小,對外界環境敏感,特別是水溫、水質、光照。當水溫低於20℃或高於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於 8或低於 6 時都會影響小蝌蚪的生長,甚至造成死亡。因此, 在水質管理上要求:細水常流,清新無污染,水溫保持在20~29℃,pH值6~8。 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及時調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為好,每天換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內自然光或室外涼棚下漫射光即可,應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經過10天的生長發育,體長可長到1~1.5cm。
5.1.2 生長前期(10~20天)
小蝌蚪10天以後,其食量增大,生長發育加快,蝌蚪開始尋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強,此時飼養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飼養上必須補充餌料,以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主要以營養豐富的糊汁餌料為主,如蛋黃、玉米粉、4號粉,並輔以細嫩藻類植物等。餌料投放時間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時。投飼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個蛋黃。通過精心飼養,蝌蚪到20日齡時,體長可達2cm,體色變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紋,身體與尾部交界處有明顯的黑色V字型花紋。10~20日齡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潔,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換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為宜,同時池水應避免太陽光直射。
5.1.3 生長中期(20~50天)
此時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斷增強,為促進蝌蚪消化道的盡快發育,適應兩棲類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齡後蝌蚪除投飼糊汁餌料外,應投喂植物性飼料和藻類植物,如浮萍。這一時期蝌蚪的飼養管理比較簡單,開始以植物性餌料為主,動物性餌料為輔,逐漸過渡到以動物性餌料為主,動物性餌料的增加會加速蝌蚪的變態,植物性餌料則能促進其個體長大,故平時應混合飼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證池水清潔,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內餌料殘渣。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為宜,這樣蝌蚪就能正常生長發育,到50日齡時,有些蝌蚪長出後腳。到這一時期蝌蚪成活率可達95%,如果水溫偏低,該期的時間將會更長。
5.1.4 生長後期(50~78天)
這一時期是蝌蚪轉化為幼蛙的關鍵時期,蝌蚪在此期要長出後肢和前肢,並且由水生轉化為水陸兩棲。50日齡左右,體長達4cm以上,長出後肢,後肢長出後約2周(65日齡)開始長前肢,前肢長出後,尾部開始被吸收,此時石蛙蝌蚪就停止覓食進入變態期。這一時期在飼養上除投飼足夠的飼料外,還要添加少量的動物性的活餌飼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級飼養,水淺清新(淺水區只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陸各半,登陸方便,光線暗淡,環境幽靜。蝌蚪進入變態期到變態完成需10天左右,進入變態期的蝌蚪變態率可達95%左右。
5.1.5 蝌蚪應分級飼養,同一日齡蝌蚪按個體大小不同進行分級,每月1次,以利於統一投飼管理。合理掌握飼養密度,在分級過程中進行分群、組合,以同級個體適當的密度,進行分池飼養。飼料要品種多樣、優質,正確掌握好合理的投飼量,不可過少過多,每天定點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隨日齡增長而逐漸適當增加。在蝌蚪採食旺季,或變態前後,應更嚴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種疾病的發生或因環境條件的不適而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早期孵化的蝌蚪應加強飼養,促其當年變態;晚期孵化的蝌蚪應合理控制飼喂量,不使其當年變態,讓蝌蚪越冬,以降低死亡率。
蝌蚪生長發育後,變態的時間受繁殖孵化季節和外界氣溫的影響極大,一般4~7月份產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個月中可以變態,8~9月份以後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經過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後才能變態成幼蛙。
如果您也想養石蛙,那得給您提個醒,從受精卵到蝌蚪的生長初期、前期、中期和後期以及幼蛙、成年蛙,最關鍵的是水質的問題。近年來石蛙的野生資源遭到人為的嚴重破壞,石蛙人工養殖的成功,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飽了人們的口福。
⑹ 牛蛙加盟排行榜,牛蛙加盟有多少品牌
一、渝蛙館
渝蛙館自2007年創立,至今已有10年歷史,口味受到廣大消費者歡迎。總部在南京,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是國內最早做干鍋牛蛙的品牌之一。產品種類豐富,旗下有六大招牌牛蛙,干鍋系列產品,湯、冷盤、主食系列總計百餘種產品。
二、蛙來噠
蛙來噠創立自2009年,當時創始人合夥把餐館開起來了,妹妹出錢,哥哥經營。這是一家傳統湘菜餐廳,其中牛蛙、烤魚、海鮮、燒臘是招牌菜,從蛙來噠第一家店開始,就建立了規范的財務、收銀、運營等管理規范和系統。
三、詠蛙田雞
詠蛙田雞是泉州市的一家川菜館,提供在線菜單。目前僅在福建省內發展,只有直營店,不開放品牌加盟。
目前這三家比較有名氣,產品口味上各有特色,渝蛙館性價比較高。
⑺ 蛙喔加盟怎麼樣和蛙來噠的差距在哪裡
蛙喔是杭州的牛蛙品牌,主打輕食風格,看著可以,不過要是和蛙來噠比起來,感覺還是差了一些吧,首先是品牌知名度,再者就是全國的門店數量,和全國的粉絲數量,都不在一個級別感覺,
⑻ 養殖石蛙的條件
石蛙養殖場址的選擇
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石蛙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點的限制,一般來說養殖場地宜選擇在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環境安靜、冬暖夏涼、不旱不澇、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養蛙池可建在室內或室外,室內要求通風,涼爽,無太陽光直射,室外可設涼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簡地在室內,庭院內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場所。
蛙池的規格要求
人工養殖石蛙一般採取精養,建池時應注意盡可能符合蛙的生活習性,供有水、陸、石穴、餵食等條件,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條件,而且又要便於飼養管理。
1. 種數陸孝蛙池
面積一般為4~10平方米為宜,池高0.8米,池內水深0.1~0.15米,池內水陸面積比為3∶1,並設有棲息的石穴,池底鋪有較大的鵝卵石,光線陰暗,濕度保持80%,造就一個理想的石蛙棲息的生態環境,促其生長發育,從而提高產卵率和受精率。
2.孵化池
面積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質清新,pH6~8,並含充足的氧氣即可。也可以用長橢圓形的大臉盆代替。
3. 蝌蚪池
面積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陸比2∶1,需遮光飼養,每池飼養一群同樣規格的蝌蚪為好。
4. 幼蛙池
面積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陸比2∶1,池內鋪設 3~5厘米的小石子,築有石穴,水質好,pH值6~7.5。
各類蛙池池形以長方形為好,池底略為傾斜,排水孔在最低處使池水能被徹底排干,池內設水面、陸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設網蓋,以防蛙跳潛逃,敵害生物侵襲。進水管安裝在池的上邊,靠近網蓋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鹼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養蛙
繁殖要點
石蛙是國家保護動物,又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人工養殖石蛙既對保護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又有很高的經濟效益。人工繁殖是成功養殖石蛙的關鍵。現將其關鍵技術介紹如下。
(1)種蛙池與孵化池的准備
種蛙池、孵化池應建在陰暗、安靜、水質良好的地方,面積以 2-3平方米為宜。池內應徹底消毒洗凈後放入清潔水,水深保持在20厘米左右,最好放些石塊和新鮮水草。
(2)配種和產卵
石蛙通常在4月、氣溫20℃以上開始交配、產卵,種蛙雌雄比例為1:1,密度為每平方米15-20隻。種蛙一般在夜間21時之後抱對,母蛙在清晨4-7時產卵。卵塊通常勃附在水草、石塊、池壁上。產卵後1小時內不能攪動,以免損傷破碎,降低孵化率。
(3)人工孵化
每薯稿日早晨觀察、檢查種蛙池,如果有蛙卵,可在上午8時後輕輕撈出,放在孵化池中的孵化盤上。在孵化過程中要有少量清水流動,確保干凈,水溫控制在15—30℃之間,pH值為6-8,一池一窩(500—1000粒卵)。一般在產卵半小時後受精卵胚珠黑點變大,7天胚胎呈條狀,9天蝌蚪基本形成,15天後破膜形成蝌蚪,孵化率達85%以上。
(4)蝌蚪飼養
蝌蚪生長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初期(1-10日齡) 蝌蚪破膜後頭3天靠卵粒中能量逐漸長大,開始覓食後以卵外膜和未受精卵為主要餌料。
②生長前期(10—20日齡)小蝌蚪出生10天後,食量增大,但消化功能較弱,應投入高蛋白流汁餌料,如蛋黃、豆漿等。每日定時投餌一次,一般1500尾蝌蚪投喂1隻蛋黃,以後逐漸增加。
③生長中期(20—55日齡)隨著蝌蚪消化功能的不斷增強,為促進消化器官盡快發育,適應兩棲類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學特性,20日齡後,要逐漸減少或停止高蛋白流汁飼料量,逐步改投煮熟的植物悉盯性、藻類性飼料,如薯類的莖葉、瓜類的果葉、米飯和鮮嫩水草等,並應每天清除池內飼料殘渣,確保池水不受污染。
④生長後期(55—75日齡)也叫變態期。蝌蚪55日齡後進入變態期,分別長出後肢、前肢、縮尾。這個時期在管理上要特別細心、周到,必須做到分級飼養、水淺清新、水陸各半、登陸方便、光線暗淡、環境幽靜,以造就適應於蝌蚪變態所需的生態環境。
(5)幼蛙飼養
剛變態的幼蛙體小、抵抗力弱,要加強管理,應投小蠅蛆、小黃粉蟲、小蛆蝴等活動性飼料。每天傍晚投料,投量視採食情況而 定,隨著幼蛙食量增大逐步增加投飼量,做到略有剩餘。投食台每天早上要清洗干凈,經常消毒,以免剩餘食物變質污染池水。在以後的時間里,要視幼蛙大小分級飼養,密度一般為每平方米100-300隻。蛙池上口加紗蓋,防止逃逸和鼠害。
⑼ 咕嚕咕嚕章魚小丸子加盟費多少錢利潤高不高
章魚小丸子是一款用章魚燒粉、章魚燒醬、海苔、木魚花、章魚燒甜醬、沙拉醬、章魚段、包菜、雞蛋等精選食材製作而成的休閑煎制小吃。千里之香的章魚丸子具有外皮金黃焦脆,內里柔和鮮嫩,醬料豐富多樣,餡料章魚口感勁道的特點。千里之香的章魚丸子 製作時鮮香四溢,製作出的章魚燒圓滑飽滿,光澤油亮,很受青年男女、學生們的喜愛。有4粒裝和6粒裝可以選擇。透明化的方案,設備 原料 技術 齊全,歡迎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