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趙氏族譜
趙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譜,宋的《天水堂·趙氏族譜》把西漢名將營平侯趙充國世系的發展、演變做了詳細的記載,在「漢傳至宋系圖」中列了一世祖趙充中至六十七世趙景雍,表明天水遷長安、又遷襄陽樊城、再遷洪州,至趙景雍時移居江南的歷程。趙姓規定每30年修訂一次家譜。現存趙姓家譜多是清代和民國初年纂修的。
趙姓族譜的基本格式
趙姓族譜雖有以上種種類型,但從其發展歷史來看,這些類型並非同時出現,而是大體經歷了一個從簡易家譜,到族譜、支譜、房譜,再到宗譜、統譜等聯宗合纂悶衫肆的演進過程。同樣,族譜的修撰格式也有一個從簡單譜系、譜表到體例完備的發展過程。
就現存清代、民國時期的趙姓族譜而言,其格式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譜序。這是每部族譜都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包括本族人寫的序和邀請外族人寫的序,以及跋語等。外族人寫序通常是當朝、當地的名人,或是與家族有特殊關系的人。譜序跋的內容大致是修譜緣由、修譜經過、家族淵源傳承,有的譜中還闡發一些修譜理論。隨著族譜撰修的次數增多,序跋也不斷增多,所以一些大型族譜,其序跋篇幅很大。通常情況是續修次數越多,譜序就越長,譜序跋本身也就成了了解家族歷史的重要資料。
二是譜例,即修譜凡例,主要闡明族譜的纂修原則、體例、領譜和族螞轎譜的管理原理。同治年間所修的《天水堂趙氏合修族譜》凡例共有20則。《山陰華舍趙氏宗譜》除錄舊譜凡例外,還新增凡例若干條。
三是先世考與遺像贊。主要考述本姓來源、本族的歷史和塌攜分支遷徙情況,爾後是把本家族中最顯赫、有德行功業的先祖繪成遺像載諸譜端,並附像贊。這方面,民國年間所修的《東萊趙氏家乘》最具典型。不僅考述文字簡明清晰,祖像的繪制也十分精美。在說明本脈出於蜀漢順平侯趙雲,世居成都府紅花市之後,用四
言聯句表達家族的遷徙、興盛情況,頗有特色:「聿維我譜,俱詳歷履,原籍西川,始白天水。明初遷萊,郡城安宅,嘉靖開科,隆萬任職。伯鎮封疆,仲總六卿,武勛相業,朝廷所榮。願紹前烈,德言與切,綿長先澤,睦族敦宗。」另外,趙宋皇室後裔的族譜大多載錄《太祖遺訓》一文。
四是恩榮錄。主要刊載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員對家族或家族成員的封贈文字和匾額。山陰華舍譜中有御印、御押,東萊趙氏有「誥命」、「封贈」、「蔭襲」、「旌表」四項。
五是家法族規。清末民初所修的趙姓族譜中,一般都是舊規、新規分列,內容龐雜,財產婚姻、祖業管理、家族往來,舉凡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面無所不包,且各個家族因自己的不同情況而有所側重,但都不離敬宗收族這一核心內容。
六是祠堂墳墓。趙姓對祠堂、祖墳的修建歷史、建築規模、地理位置等都有詳盡記載,有些譜中配有簡單的繪圖。其中大量內容是有關宗祠的管理規章,如山陰華舍趙氏譜中有「宗祠條規」、「陵祭條款」、「宗祠禁約」、「宗祠祭典」、「宗祠儀注」、「六陵儀注」、「宗祠儀注」、「六陵祭文」、「宗祠祭文」、「宗祠祭句」、「六陵聯額」,另外還有歷代相關的碑文、記頌等。
七是世系。這是趙姓族譜中的主要內容,佔有2/3的篇幅。世系可分兩種形式,一是世系傳錄,即從一世祖開始到修譜日期止,家族成員的姓氏名號、生卒年月、簡要閱歷、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贈等情況;另一種是世系表或世系圖,即以圖表的形式記載該家族的血緣傳承情況。在筆者所見的趙姓族譜中,後一種形式要多一些。
八是傳記,包括行狀、墓誌銘、神道碑以及年譜等多種形式。傳記又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篇目,與地方誌的體例大體一致。
九是仕宦錄,或稱科第錄,登載趙姓族內歷代科第人仕者的名單,並簡要記載他們的業績及著述。
十是族產,包括祀田、祖山、義庄、廟產、房屋等。趙姓族譜對這一點相當重視,族田、祖山都寫明地理位置和面積大小。同時《還記載族產的數量、買賣情況、管理細則、收支賬目以及經營租佃。
十一是藝文或名跡錄。收錄趙姓族人或與家族相關的各種著述詩文。名跡錄則是記載與趙姓家族相關的名勝古跡、山水橋梁、庵寺書院和亭台堂舍等。
十二是字輩譜與領譜字型大小。
B. 趙氏雷火灸的背景及發展
"趙氏雷火灸"是重慶地方用於風寒濕邪所致虛尺滾的各種痹症的一種中醫特色療法,它起源於明代,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為雷火神針。
雷火神針的主要成分是麝香、硫磺、乳差余香、穿山甲、紅花等把這些葯材做成直徑1.5cm 的葯柱,治療時用七到九層布包住火頭在相應的穴位上熨燙以治療風寒濕痹、痛症、痿證和虛寒症等。因為療效像雷神治病一樣迅速靈驗而得名。
不過直接按灸粗大的火頭很容易透過包裏的布燙傷患者,鑒於這個原因,在清朝乾隆年間,重慶璧山縣有一位名叫趙忠德的醫生做了一個創新,他將雷火神針做粗了近一倍,直徑變為三厘米,點燃以後不直接接觸患者身體,而改為懸灸法。這樣,患者不會被燙傷,而且由於灸體粗大、火力同樣峻猛、見效同樣迅速。趙忠德給這種灸灸改名為雷火灸,從此雷火灸在趙氏家族代代相傳。
第二代傳承人趙成林,繼承父業使用雷火灸治病,在當地小有名氣。第三代傳人趙炳宣,用雷火治療疑難症、陰毒,並總結出獨到的經驗。
第四代傳人趙時碧將趙氏雷火灸在配方、用法、器具和治療病種上進行了改進和突破,撰寫了中國雷火灸療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趙氏雷火灸療法,使趙氏雷火灸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第五代傳人張麗,積極推廣宣傳趙氏雷火灸,堅持應用於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良好成績,推動了趙氏雷火灸的傳承。
目前趙氏雷火灸已傳承至第七代——廣東省中醫院陳璇如醫生。
趙氏雷火灸取得的成績:
1、1992年:重慶市趙氏雷火傳統醫葯研究所成立,同年趙時碧所長「雷火灸」獲得四川省新科技成果。
2、1995年:「雷火灸」獲得國家專利局頒發《實用新型專利證書》,證書198247號,至1995年起由各應用推廣單位撰寫《趙氏雷火灸治療青少年近視眼療效的初步觀察》等臨床科研論文四十餘篇。
3、2003年,《趙氏雷火灸治療常年性變應性鼻炎臨床研究》獲得國家百項診療技術科研項目立題(2002ZU35),2006年12月通過了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專家評審揭題並通過科研成果鑒定(國中醫科成鑒[2006]第12號)。
4、2004年:趙時碧所長被授予「中華名醫」稱號。
5、2005年:完成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科研技術項目一一趙氏雷火灸治療常年性變應性鼻炎臨床研究。
6、2006年:趙氏雷火灸獲得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科研成果獎,獲得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批准《趙氏雷火灸療法》為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繼續教育項目以及中醫適宜技術向全國農村以及社區衛生中心推廣使用。
7、2006年:「醫用雷火灸、斗式灸盒、棒式懸灸筒」獲批國家專利局頒發《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同時趙氏雷火灸外觀設計「包裝盒」和雙孔斗式灸盒、單孔斗式灸盒獲批《外觀設計專利證書》。
8、2007年:獲准國家發改委、衛生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三部委聯合行文,【2007】2193號將雷火灸列為新增醫療項目,編號為440000008;榮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榮獲重慶市渝中區科技進步二等獎;趙氏雷火灸獲得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科研成果獎,並向全國推廣應用。
9、2008年:趙時碧所長編撰出版《中國雷火灸療法》一書,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並被國家圖書館收藏。
10、2009年:趙時碧所長及傳人張麗應邀參加中華醫學會、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科技交流中心、中央電視台、廣東省中醫院聯合舉辦的「杏林尋寶全國中醫特色技術演示會」並獲得證書;同年,「趙氏雷火灸」傳人張麗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聘為雷火灸療法困巧省級師資講師。
11、2009:CCTV-4中華醫葯欄目曾三次以《「灸」去你的痛》為題專題報道「趙氏雷火灸」和發明人趙時碧。
12、2010年:「趙氏雷火灸」認定為重慶市渝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雷火灸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列為重點新技術推廣項目。雷火灸療法治療病種納入《中醫葯管理局基層中醫葯適宜技術手冊(第三冊)》內容。
13、2011年:重慶市衛生局舉辦「重慶市中醫葯適宜技術雷火灸療法培訓班」本市、區(縣)中醫院200多人參加培訓,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科技交流中心莫主任到會指導。14、2012年:CCTV-4中華醫葯欄目以《「艾」到深處痛自消》《我的健康我作主》為題專題報道「趙氏雷火灸」和發明人趙時碧。
15、2013年: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批准成立中醫醫療技術協作組一一雷火灸技術小組,雷火灸技術協作組由39個成員單位40名專家組成。
16、2013年:「趙氏雷火灸」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醫用雷火灸」中國專利優秀獎
17、2013年12月,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關於調整我市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服務項目的通知(渝人社發{2013325),雷火灸納入重慶市醫保項目。
18、2014年1月「趙氏雷火灸」確認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19、2014年10月「趙氏雷火灸」參加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醫政司《婦科兒科中醫醫療技術培訓講義第一次審定會議》,「趙氏雷火灸」進入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專科項目。20、2014年4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落戶南粵廣東省中醫院,並成立了「趙氏雷火灸傳承基地」及授牌儀式;同時重慶趙氏雷火灸傳統醫葯研究所所長趙時碧為該院陳璇如舉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七代傳承人、文化傳承人的授牌儀式。
21、2015年9月,國家衛計委婦幼司《關於舉辦第二期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葯技術培訓班的通知》,「趙氏雷火灸」作為培訓項目參會,培訓對象是各省婦幼中醫、西醫方面的專家。
22、於2015年10月14日CCTV-4中華醫葯欄目以《燃燒吧,雷火灸》播出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