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平台費用 » 佤家魚頭王加盟費多少
擴展閱讀
南極人紙尿褲加盟代理 2025-05-18 04:29:12
成都華億婦嬰加盟電話 2025-05-18 04:18:45
大流量代理加盟 2025-05-18 04:16:27

佤家魚頭王加盟費多少

發布時間: 2021-06-26 06:22:10

㈠ 佤族獨特文化都有那些

佤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與漢、傣、布朗、德昂、傈僳族、拉祜族等民族交錯雜居。

【語言文字】
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巴饒克」、「阿佤」和「佤」三種方言。舊時的佤文是英國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的,比較粗糙。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為其創造了新文字。

【衣食住行】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的佤族都喜歡把菜、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的爛飯。其他地區的佤族則多吃干飯。農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佤族人還喜歡吃紅米,飲濃茶,嚼檳榔,喝水酒。
住房以兩層竹樓為主。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
男子多纏黑色包頭,著黑色短衣和寬腳褲。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無領無袖貫頭衣,下著筒裙,佩戴銀或竹篾製成的頭箍、項圈、項鏈、腰箍、手鐲等首飾。

【宗教信仰】
以原始宗教為主。在佤族人的觀念中,山川,河流和生物以及一切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都有「靈魂」或「鬼神」。「鬼神」是漢譯之意,佤族對「鬼」、「神」及「祖先」並不區分,是同一概念。他們認為「鬼神」主宰世界的一切,會給人們帶來安危禍福,於是就對其加以崇拜。少數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主要節日】
由於木鼓的這種神聖地位與作用,「拉木鼓」便成為佤族極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 所謂「拉木鼓」,就是從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樹木,拉入寨中,製作新鼓,更換舊鼓的活動。多於農歷十一月(佤歷一月)進行。屆時,首先由村寨頭人會議確定拉木鼓的時間及主祭人(出牛,承擔活動費用的人),准備好要剽殺的水牛數頭、取肝看卦黃牛一頭,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當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壯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選好的樹木,准備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參加)均身著節日盛裝,前來拉鼓,大家邊歌邊舞,用繩索將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當天不能進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殺雞祭 祀之後,另擇吉日進寨。

【文學藝術】
佤族民間舞蹈:「木鼓舞」、「甩發舞」都是佤族的民間舞蹈,「木鼓舞」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比賽中獲獎。
木鼓是佤寨的標志,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的傳統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一般以紅毛樹、花桃樹或麻栗樹樹段為原料,將其腹部按一定形狀掏空製成。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米,直徑0.5至1米之間。分公鼓、母鼓兩種。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多成對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是佤族的象徵,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
木鼓也是佤寨的標志,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的傳統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一般以紅毛樹、花桃樹或麻栗樹樹段為原料,分公鼓、母鼓兩種。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佤族民間歌曲有「咯格來」(玩耍歌)、風俗歌、宗教儀式歌、愛情歌、勞動歌等,音區偏低,音域較窄,節奏以較規整的二拍子為主。
佤族的滄源崖畫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滄源縣糯良山、班考大山與拱弄山之間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帶,是我國發現較早的古代崖壁畫藝術遺存之一。1962年以來,已先後在滄源縣中北部的勐來、丁來、滿砍、和平、芒陽、勐省等地發現了11個崖畫點。這些崖畫大都畫於離地面數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滄源崖畫的內容主要有人物像、動物像、村落圖、狩獵圖、祭祀圖、舞蹈圖等。每個畫面都有一個中心內容,真實地描繪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態圖。古樸、形象、生動,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
滄源崖畫採用平塗法,手法簡練,生動傳神。人體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畫五官,但四肢卻畫的姿態多變,動感強烈。通過雙臂和雙足的種種不同姿態,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動內容。動物也是如此,雖然五官不清,但通過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徵,也可以辨認出其種屬。滄源崖畫圖像多呈赭色。作畫的顏料可能是用赤鐵礦、蟲膠和動物血調制而成的。根據專家們的初步研究分析,這些崖畫可能是新石器時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㈡ 大家教我有關生命的詩詞歌賦(等)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2008-06-03 05:58:43選出
通信....就我所知
古代有烽火和繹站.加急十里文書.
還有素尺/素絹(是以信的材料來做信代稱)
網上查詢到的
我國古代民間有種種通信方式。
古時寫信用絹帛,把信折疊成鯉魚形。唐朝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詩:「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古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有「客從遠方來,遣我雙鯉魚」之語。
漢代時蘇武出使匈奴,被流放在北海邊牧羊,與朝廷聯系中斷。蘇武利用侯鳥春北秋南的習性,寫了一封信系在大雁的腿上。此雁飛到漢朝皇家的花園後,皇帝得知了蘇武的情形。朝廷據此通過外交途徑把他接了回來。
唐玄宗時,首都長安有一富翁楊崇義,家中養了一隻綠色鸚鵡。楊妻劉氏與李某私通,合謀將楊殺害。官府派人至楊家查看現場時,掛在廳堂的鸚鵡忽然口作人語,連叫「冤枉」。官員感到奇怪,問道:「你知道是誰殺害楊崇義的?」鸚鵡答:「殺害家主的是劉氏和李某。」此案上報朝廷後,唐玄宗特封這只鸚鵡為「綠衣使者」。
<br>中國的通信起於何時,眾說紛紜,有說三千多年的,也有說兩千多年的,下邊的幾則故事,有的有兩千年歷史了。青鳥傳書———故事之一漢武帝時,有青鳥飛集殿前,東方朔曰:「此西母王欲來。」有頃,王母至,青鳥夾侍其旁,後人因此以青鳥喻使者。雁足寸心———故事之二漢書《蘇武傳》中記述,武使匈奴,徙居北海上。牧羝。後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歸。匈奴詭言武死。漢使詣單於。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單於驚謝,乃釋武歸。王僧孺詩:「寸心憑雁足。」蓋用此事。黃耳尺素———故事之三
晉書《陸機傳》:「機有名犬,曰黃耳,甚愛之,羈留京師,久無家問,笑與犬曰:『汝能齎書取消息否?』犬搖尾作聲,機乃為書,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至其家,得報還洛。」紅塵驛騎———故事之四楊貴妃嗜荔枝,以驛騎飛遞入長安。杜牧之詩:「長安回望綉成堆,山徑千門次弟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是荔枝來。」蓋記實也。
還有「誤托洪喬」、「雙鯉尺素」等等。下邊就介紹「雙鯉尺素」這個故事。「雙鯉尺素」之典故鱗與鴻是中國文人筆下經常用來代替通信物(書信)的雅稱,鱗鴻往往並稱或合用,例如「鱗鴻往來」和「鱗鴻久絕」之類。鱗,象徵著魚,鴻就是天鵝,也就是雁,所以「鱗鴻」亦每作「魚雁」。關於「雁」與通信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里的《雁足傳書》,前已有簡介;關於「魚」是如何與通信掛上鉤的,究其傳說的歷史不比《雁足傳書》短。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行》,「行」者歌也,是時有「長歌行」、「短歌行」,此乃「飲馬行」。這部民俗詩集,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且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為:「客從遠方來,遺(念wei)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尺素」即書信,當時沒有紙,寫信用絲織品,謂之素;尺乃短也,僅尺長而已。
我國清代國家郵政發行的首套普通郵票中「角」單位者,就採用了「雙鯉躍龍門」圖案(圖一)。我國台灣省於1965年和1969年先後發行了兩版「雙鯉圖」普通郵票共12種(圖二),也都採用了這一典故。(劉道宜
中國古代通信發展考.
在我國古代社會里,人們很早就使用通信的方法來互相聯系了。根據古書記載和發掘出來的古代文物來推斷,我們的祖先在沒有發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經能夠互相通信了。當時人們通信,很可能是採取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我國雲南省境內,有些少數民族中的個別部落,在解放前還停滯在原始公社階段。他們沒有文字,也沒有交通工具,可是卻有原始的通信方法:例如景頗族有些部落,人們把辣椒送給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載瓦族的青年人把一片叫做「得郎」的樹葉送給他的女朋友,表示請她去赴約會;在佤〔wǎ〕族中,如果送的是火葯或鉛彈,是表示要打仗了,如果送的是一塊結晶的方鹽,中間鑽個小孔,那就是困難問題已經解決了的意思。從這幾個例子里,我們不難想像古代人們是怎樣用以物示意的方法來互相通信的。
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是一種很原始的方法。後來,人們的來往越來越多,范圍也越來越廣,就開始出現了有組織的通信方法。
根據古史記載,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幽王時期就有了利用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據說在邊疆及通達邊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烽火台里裝滿柴草,遇到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就會派兵前來援助,共同抵抗敵人。
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周幽王有個寵愛的妃子褒姒〔bāo-sì〕長得很美,可是總不愛笑。有一天,周幽王為了逗她發笑,就無緣無故地下令點起烽火。各路諸侯看到警號,都紛紛帶兵趕到。結果自然是白跑一趟,上了大當,什麼動靜也沒有。這么一來,果然把褒姒逗笑了。可是後來到了真有敵兵入侵的時候,各路諸侯看到烽火,都不再相信了,因而誰也不派兵來救。周幽王因為得不到各路諸侯的援助,抵抗不了敵人的進攻,不但自己被殺,西周王朝也因此滅亡。這個故事表明了有組織的通信方法在中國很早就出現了。
中國歷代王朝,利用這種烽火報警的方法來傳遞軍事情報,相沿很久。從後來發掘出來的「漢簡」①可以知道:在兩漢時代,從河西四郡(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一直到鹽澤(今新疆東部羅布泊),都有烽火台設置,而且規模很大,據說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這些烽火台由各地地方官吏管轄。在地方最高長官太守以下,還設有不同等級的管理烽火台的官吏,如都尉、鄣尉、候官、候長、燧長等②;各台還按照遠近大小,分別配置若干兵卒。舉放烽火的方法,晝夜不同,白天舉煙,夜晚放火。此外,還採用各種不同的暗號來表示進犯敵人的多少,例如敵人在五百以下的放一道烽火,五百以上的放兩道烽火,等等。這種有組織的通信方法,對防守邊疆、抵禦敵人,曾起過一定的作用。這種通信方法,直到明、清時代,許多地方還在使用。例如山東省的煙台市,就是因為明朝在那裡設置狼煙台,防止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用烽火傳遞軍情,固然很快,但它不能把詳細的敵情從邊境傳達上來,更不能把上面的命令傳達下去。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還形成了傳送官府文書的更嚴密的郵驛〔yì〕制度,和烽火配合使用。
周朝時期,諸侯都自成一個國家。他們為政治、軍事上的需要,都在大道上經常設有驛馬和郵車,往返傳送官府文書。春秋時代的孔子就曾說過:「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他所提倡的道德學說,會比郵驛傳送命令傳播得更快。可見那時郵驛通信不僅已相當完備,而且速度也相當高了。
古書《左傳》上有這樣一個故事:秦國(在今陝西一帶)和晉國(在今山西南部一帶)圖謀聯合進攻鄭國(在今河南鄭州一帶)。鄭國是一個小國,處於秦晉兩個大國的勢力威脅之下,處境危急,為瓦解敵軍進犯,鄭國便派使者到秦軍營建議:「秦鄭之間隔著一個晉國,滅亡鄭國,只有利於晉,而不利於秦。不如秦鄭結盟,將來秦國使者到東邊來,鄭國還可以做秦國的東道主。」秦國認為有理,即罷兵,並派杞〔qǐ〕子、逢孫、楊孫三人駐守鄭國。鄭國為了表示和好,將鄭國國都北門的鑰匙交給三個使者管理。那知杞子等卻向秦密報說,他們已掌握了鄭國北門,請派兵偷襲鄭國。可是當秦國派往偷襲鄭國的軍隊走到滑國(在今河南洛陽東面)地方的時候,便被鄭國商人弦高發覺。弦高感到祖國危在旦夕,便一面假裝成鄭國特派使者,用他販運的十二隻牛,去犒〔kào〕勞秦兵,暗示鄭國早已得到消息,有了准備;一面急忙利用通往鄭國的郵驛,星夜給國內報信。鄭國得到這個消息,立即嚴密戒備。秦兵發現鄭國已經作好應戰准備,只得停止前進,順便滅掉滑國而回。可見當時的郵驛制度是有很大作用的。
郵驛通信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逐漸完備起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修築馳道,「車同軌」,「書同文」①,更促進了郵驛通信的發展。到了唐朝,這種制度更是盛極一時。唐朝的郵驛,分陸驛、水驛和水陸兼辦三種,共有一千六百多處,其中水驛二百六十多處,水陸兼辦的也有八十多處。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如陸驛規定馬每天走七十里,驢五十里,車三十里。各級官吏使用車馬多少,也有一定限制。不按規定辦事的要受到處分。遇有緊急事情,驛馬一天能跑三百里以上。詩人岑〔cén〕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詩中,描繪郵驛速度道:「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lǒng〕山頭。」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
四年),安祿山在范陽(今北京一帶)起兵反對唐朝,當時唐明皇(即唐玄宗),正在華清宮(今陝西臨潼縣境),離范陽有好幾千里路,可是很快就接到了這個消息。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元朝時期,由於軍事活動范圍的擴大,通信事業就更加發展了。那時僅在中國境內,就設有驛站一千四百九十六處。元朝將驛館音譯為「站赤」,所以後來通稱郵驛為驛站。
有一個在元朝做官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所著《馬可·波羅行紀》這部書里,曾提到元朝每二十五里必設一處驛站。每個驛站都有宏大華麗的房屋,內備床鋪,被褥皆以綢緞製成,住宿時所需物品,無不俱全,專為欽使來往休息之用。他說,即使國王來住,也必定覺得非常舒適。他還說,這樣大的驛站,足有一萬多處,驛馬共有三十萬匹。馬可·波羅的描寫,可能有些誇大,但元朝驛站規模之大,可以想見。
另外元朝還沿襲宋朝的辦法,在各州縣廣泛設置「急遞鋪」。這種急遞鋪是專門傳遞官府的緊急公文的,有點象現在的軍郵,全國估計約有兩萬處。每鋪有幾個鋪丁,日夜不停地遞送文件。這些鋪丁腰裡掛著鈴鐺,手裡拿著槍,夜間還要拿著火把。他們走到路狹地方,就用力振鈴,叫路上車馬行人讓路。在快到下一個急遞鋪時,也在很遠地方振鈴,下鋪一聞鈴聲,即作好准備,接遞文書,繼續前進。這樣,一鋪接一鋪不停地傳遞,一晝夜規定要走四百里。
明朝驛站,基本上沿襲舊制。清朝中葉以後,近代郵政逐漸發展起來,代替了古老的驛站制度。
兩千多年來的郵驛通信,雖然在邊防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對廣大人民卻是個沉重的負擔。例如,唐明皇為了讓他的寵妃楊貴妃吃到新鮮荔〔lì〕枝,就為她從長安(今西安)到四川涪陵專設了一路郵驛,晝夜飛馳,運輸新鮮荔枝。唐朝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兩句有名的詩句,就是對這件事的諷刺。又如清朝康熙年間,貴州巡撫①佟〔tóng〕鳳彩就曾上書皇帝,訴說貴州地區驛站的痛苦情況。他說,天下最苦最累的莫過於驛站,而驛站最險最遠的又莫甚於貴州。夫抬一站,勢必足破肩穿,馬走一站,也必蹄瘸〔qué〕脊爛。甚至苗民被逼得不能種地織布,死的死,逃的逃,流離失所的一天比一天多。其實,歷史上各個朝代的郵驛通信都普遍有這種現象,這不過是兩個典型例子而已。
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只許傳送官府文書,除了宋朝還准許高官顯宦附寄家信之外,一般都不準附寄私人信件。既然這樣,私人如遇有緊急事情,需要通信,地主、富商還可以派家丁或雇腳夫遠道傳書;一般老百姓只有託人捎帶,不但輾轉傳遞,緩不濟急,而且往往延誤或遺失。我國古書中記載了許多「鴻雁傳書」一類的故事,古代人民通信的困難,可以想見。後來,由於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需要,人們的往來頻繁,出外經商的、做工的,以及在戰亂年代被迫出征的戰士和遠離家鄉逃荒避難的人們,都需要和家鄉親友通信。特別是各地商人,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談貿易、寄遞帳單等,更迫切需要通信。於是民間傳遞信件的業務就應時而起。大約在唐朝的時候,長安、洛陽之間,就有了主要為民間商人服務的「驛驢」。當時還有一種叫做「飛錢」的辦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長安販賣貨物所得的錢,存入各地方官府駐長安的機構,再憑收據到各地方的官府如數取錢。這實際上就是匯兌業務的萌芽。當時還發行了一種叫做「邸〔dǐ〕報」的手抄或木刻報紙,通過郵驛傳到各地,好象現在的報刊發行一樣。到了明朝,就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件的民信局。西南各省的民信局有的叫作「麻鄉約」,相傳起源是這樣的: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農民,由於想念家鄉,相約每年推同鄉回鄉幾次,來往帶送土產和信件,後來就形成專業的民信局。
民信局開始出現於沿海沿江通商方便的城市,以後逐漸發展到內地,直到東北和西北各省。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21至1874年)是民信局發展最盛的時期,當時全國大小信局總共有幾千家。自從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喪權辱國的五口通商條約以後,上海商業和交通畸〔jī〕形發展,各民信局便紛紛擴大組織,在上海設立總號,在各地商埠設立分號、聯號或代理店。規模小的民信局,就聯合起來營業。這樣,在全國各商埠和交通較方便的大市鎮聯成了一個稀疏的民間通信網。

民信局是一種商業組織,由東家(俗稱老闆)出資,僱用店員經營。因為它是以謀利為主要目的的,所以凡是能夠獲利較多的地方,各民信局就爭設機構和路班,無利可圖的偏僻地區就無人注意。民信局的服務對象也主要是商人。為了招攬業務,各民信局還給他們的主顧以種種便利。例如:在晚間商店結帳後,派人到各商店,登門收攬郵件和匯款。長年主顧還可以記帳總付信資,甚至還可以打折扣。
從很早的時候起,廣東、福建等省沿海地區的貧苦人民,到海外謀生的很多。還有一些人,是被帝國主義強盜騙到外國去作苦工的。這些旅居國外的僑胞,和他們的家屬通信,或者把千辛萬苦掙得的一些零星銀錢寄回家裡,起先都是託人捎帶,很不方便。後來,廣東和福建有些民信局就向海外發展業務,組織了「僑批局」,專門辦理旅外僑胞的通信和匯兌業務。因為福建方言把「信」叫做「批」,把華僑匯款附寄的信叫做「僑批」,所以把這種寄遞華僑信件和匯款的機構叫做「僑批局」。僑批局除在國內出國華僑較多的城鎮開設外,還在國外設立分號。據1930年統計,全國登記的僑批局共有一百八十家,所屬國內外分號共七百多家。到1948年全國解放前夕,還有僑批局一百多家,國內外分號共一千多家。它們對便利海外華僑寄信匯款和與祖國聯系起了積極作用,受到了海外廣大僑胞的歡迎;本身也獲得豐厚的利潤。
自從外國資本主義侵入中國以後,封建統治階級並沒有設法對中國官辦的驛站和民辦的民信局以及僑批局加以改革,而是一任侵略者侵奪我國的郵權。民信局和僑批局雖然遭到侵略勢力的打擊和摧殘,但是由於它們有著悠久的歷史並受到人民群眾的信賴,還維持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沒有被扼殺。後來,由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英人赫德創辦海關郵政,利用其亦官亦洋的特殊權利,對民信局採取登記辦法,強令民信局接受海關郵政領導,限制民信局向輪船交運郵件,提高民信局交寄郵件總包費用,遭到民信局聯合罷業反抗。赫德乃改用另一套辦法,將海關郵政國內平信資費由四分降為一分,本埠平信由四分降為半分。以資本主義競爭手段,將民信局打擊得一敗塗地。甚至在辛亥革命後,官辦郵政還仿照民信局信件隨到隨投的優點,強迫官郵信差,實行每日由四次改為八次、十次、十二次的投遞制度,即使引起信差大罷工,也在所不惜。直到1935年,在國民黨反動政府勒令限期結束的高壓政策之下,民信局才被迫停辦。
① 在造紙技術還沒有發明以前,古人用竹片或木片作為書寫材料。這種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通稱為簡。古書《詩經》記述殷末周初文王西征的詩中已有「簡書」名稱。漢代的竹筒就叫漢簡。
② 漢時河西四郡,把守邊境重要關口的武將稱為都尉;把守一處小城的武官稱為鄣尉;管理邊境偵察敵情的武官稱為候官;管理一個烽墩即一個偵察中心點的稱為候長;最基層的偵察哨長稱為燧長。燧長通常管有三至三十個戍卒。
① 「軌」就是兩輪之間相距的度數。戰國時,車軌的寬狹不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規定車軌一律六尺寬。同時秦始皇又廢除了原來的文字,改用一套叫做「小篆」的新文字,把全國的文字統一起來。
① 巡撫,職官名。明初設置,清朝時為一省行政長官,兼管軍事。
樓主可滿意?

㈢ 什麼地方有叫佤族的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
佤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35萬多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與漢、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錯雜居。
漢代以後,雲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東自景東、巍山,西至騰沖、梁河,南自鎮康,北至永平的鎮西地區。"濮人"可能是對居住在這一帶的講佤崩語的各族先民的總稱。"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歷史文獻中"望蠻"、"望苴子"、"外喻"等名稱,與現在佤族的自稱"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稱「佤」、「巴饒克」、「布饒克」、「阿佤」、「阿卧」、「阿佤萊」、「勒佤」等。他稱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稱「哈喇」、「哈瓦」、「卡瓦」等,意為「住在山上的人」。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62年定名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巴饒克」、「阿佤」和「佤」三種方言。舊時的佤文是英國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的,比較粗糙。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為其創造了新文字。
佤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喜歡吃紅米,飲濃茶,食辣椒,嚼檳榔,喝水酒。住房以兩層竹樓為主。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男子多纏黑色包頭,著黑色短衣和寬腳褲。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無領無袖貫頭衣,下著筒裙,佩戴銀或竹篾製成的頭箍、項圈、項鏈、腰箍、手鐲等首飾。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為主。少數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文學藝術豐富多彩,竹文化獨具特色。滄源崖畫享譽海內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比賽中獲獎。
編輯本段【歷史】
在佤族地區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傳說。西盟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傳說從石洞里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於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視為「聖地」。而滄源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從葫蘆里出來的。
各地區的佤族雖然對「司崗里」解釋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同時也共同反映他們都是阿佤山一帶是最早的居民。「司崗里」是佤族對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憶。
編輯本段【禮儀】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乾,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乾。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後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
編輯本段【建築】
佤族房內的陳設簡單,無桌椅,竹席木板當床,沒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單做被蓋,枕木頭,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區不同。受漢族影響較大的地區,一般是四壁著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個別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區的住房構造和形狀與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築材料均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頂端保留樹杈,用以托梁,橫樑上再托上一些細竹子,然後覆以茅草,築成架空的「竹樓」。房屋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為牲畜、家禽活動之所,個別打鐵戶也在樓下設有風箱和打鐵的一套工具。
編輯本段【飲食】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的佤族都喜歡把菜、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的爛飯。其他地區的佤族則多吃干飯。農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佤族的肉食主要來源於家庭飼養,有豬、牛、雞。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蟲的習慣。一些地區的佤族還有捕食昆蟲的習慣,更食用蛹、寄生於草木植物的紅毛蟲、掃把蟲和寄生於冬瓜樹的冬瓜蟲等十餘種。一般時都把可食的昆蟲與米一起煮成粥,加菜、鹽、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養蜂比較普遍,但養蜂方法十分特別,先用一段掏空的圓木,兩頭封口,留出數個小孔,供野蜂進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釀蜜,每年割2、3次,與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飲酒,喝苦茶。所飲用的酒都是自家釀制的「泡水酒」。常飲泡水酒不但於身體無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幾十年佤族才開始飲用燒白酒。
佤族更愛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濃,幾乎成了茶膏。苦茶雖然味苦,但喝後有清涼之感。對於處在氣候炎熱地區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時勞動休息或閑談,口中都嚼一塊檳榔。所嚼檳榔都是用麻櫟葉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據稱嚼檳榔有健齒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飯,火燒蛇肉,青豌豆炒螞蟻蛋,油煎柴蟲等。
編輯本段【節慶】
由於木鼓的這種神聖地位與作用,「拉木鼓」便成為佤族極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
所謂「拉木鼓」,就是從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樹木,拉入寨中,製作新鼓,更換舊鼓的活動。多於農歷十一月(佤歷一月)進行。屆時,首先由村寨頭人會議確定拉木鼓的時間及主祭人(出牛,承擔活動費用的人),准備好要剽殺的水牛數頭、取肝看卦黃牛一頭,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當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壯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選好的樹木,准備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參加)均身著節日盛裝,前來拉鼓,大家邊歌邊舞,用繩索將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當天不能進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殺雞祭 祀之後,另擇吉日進寨。
新鼓進寨之日,舉寨歡騰。鄰寨的人們也敲鑼打鼓,前來祝賀,大家載歌載舞,剽牛、殺豬、飲酒娛樂。
新木鼓的製作大約需要20餘天。摳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響,向全寨報喜,並舉行新木鼓安放儀式。晚上,全寨人齊聚木鼓房周圍,再次歡歌共舞,慶祝新木鼓的順利製成。至此,整個「拉木鼓」祭祀活動方告結束。
據說,佤族拉木鼓是為了祭祀「莫偉」神的。佤族人認為,「莫偉」是人類祖先的化身,他平時住在天宮,不問人間之事。只有聽到木鼓之聲,他才會下凡為人類解危救難或共享歡樂。
談情說愛「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過自由戀愛締結的。結婚的年齡一般在20歲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從十五六歲便可開始參加談情說愛的社交娛樂活動。這種戀愛活動,俗稱「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體方式進行的。在正式確定戀愛關系之前,單獨活動的較少。在此活動中,男子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間進行。沒有特定的場所,多在姑娘家中進行。每當夜幕降臨,青年男女們便會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夥子們彈著三弦、吹著笛子,到等候他們的姑娘家裡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贈煙草、檳榔,男女相互梳頭,嘻笑打鬧,送秋波,訴衷腸。經過若干次串姑娘,小夥子看中某位姑娘後,就會送些手鐲、項鏈、梳子、頭巾等禮物給她。如果幾天或一段時間內不見姑娘退還禮物,便可以認定她已對自己情有獨鍾,願意作為自己的戀人了。而姑娘則來者不拒,不管誰送的禮物都會一一收下。因為他們認為,送禮物的小夥子越多,說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條件越好,越感到光彩。姑娘的父母也會為串女兒的人多而高興和自豪。但對不想繼續發展關系的小夥子,禮物會很快退還給他的。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過程中,小夥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會趁機搶去她的首飾、頭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時,姑娘不管願意與否,都會大嚷大叫,佯裝反抗。如果兩三天內不去索取的話,就表示接受了小夥子的求愛。
確定了戀人關系的青年男女,便會脫離群體,開始單獨交往。進而正式托媒求婚,訂婚、結婚,喜結連理了。
新米節
佤族是一個農業民族,過去生產力水平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因此,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動,有的還漸漸形成定製,發展成為節日。「新米節」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節」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嘗新米的日子。由於氣候的差異,各地穀物成熟的時間不同,因而各地區、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戶過節的時間也不一樣,但過去一般多在農歷七八月份(佤歷九十月間)進行。日期的確定,一是根據各自糧食的成熟情況選擇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屬相之日為最佳。意在請先祖的靈魂回來,與家人一起同嘗新米,共享歡樂。並請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子孫後代家庭幸福,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為了讓各地佤族同胞能夠共同歡度「新米節」,199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聯合決定,把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四日定為佤族的「新米節」。
傳統的新米節多各家各戶獨自進行。節日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備好過節的酒肉佳餚。然後到田裡去采割新谷。割回來的穀子一束掛在門上,表示招谷魂進家。其餘的搓下穀粒,用鐵鍋微火焙乾,舂出新米,做成米飯。接著舉行家祭儀式:盛一碗新米飯,與各種菜餚一起擺於神台之上,請巫師念咒語,祭祀穀神,敬獻祖先。儀式結束後,以巫師和老人為首,全家人喜嘗新米。之後,主人才打開家門,把自家過節的消息告知鄰里鄉親們。於是人們紛紛攜帶各種禮物前來祝賀。主人則殺雞、宰豬,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歡歌笑語,同享豐收的喜悅。
編輯本段【文化藝術】
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滄源縣糯良山、班考大山與拱弄山之間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帶。是我國發現較早的古代崖壁畫藝術遺存之一。1962年以來,已先後在滄源縣中北部的勐來、丁來、滿砍、和平、芒陽、勐省等地發現了11個崖畫點。這些崖畫大都畫於離地面數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滄源崖畫的內容主要有人物像、動物像、村落圖、狩獵圖、祭祀圖、舞蹈圖等。每個畫面都有一個中心內容,真實地描繪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態圖,古樸、形象、生動。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
滄源崖畫採用平塗法,手法簡練,生動傳神。人體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畫五官,但四肢卻畫的姿態多變,動感強烈。通過雙臂和雙足的種種不同姿態,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動內容。動物也是如此,雖然五官不清,但通過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徵,也可以辨認出其種屬。
滄源崖畫圖像多呈赭色。作畫的顏料可能是用赤鐵礦、蟲膠和動物血調制而成的。根據專家們的初步研究分析,這些崖畫可能是新石器時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地佤族群眾一直把它當作神物加以崇拜。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標志,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的傳統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一般以紅毛樹、花桃樹或麻栗樹樹段為原料,將其腹部按一定形狀掏空製成。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米,直徑0.5至1米之間。分公鼓、母鼓兩種。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多成對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標志性的建築物。每個村寨都有一至數個。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橫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沒有牆壁的小棚子。木鼓房雖然面積不大,結構簡單,但由於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當神聖,具有其他民族廟宇的功能與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徵,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
編輯本段【歷史事件】
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為開發和建設阿佤山區,繁榮西南邊疆的經濟文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反抗列強入侵,捍衛祖國領土和主權的斗爭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英帝國主義勢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區,進行刺探情報、勘測地形、密探礦藏等侵略活動,均遭到佤、傣、漢等當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英國的一支「探險隊」在500名英軍的保護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執兵器」,奮起反抗,嚇得英軍頭目「面如土色,從人亦怕」,狼狽逃竄。
1898年(清光緒二十五年),中英雙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連等地滇緬邊界時,針對英國侵略者意欲佔領我方領土的圖謀,佤、傣、漢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進行了堅決抵制。
滄源縣的班洪、班老地區,蘊藏著豐富的銀、鉛等礦藏。垂涎已久的英國從1927年起,便開始密探礦藏、盜運礦渣。1933年,更肆無忌憚地搶修公路,准備佔領這一地區,奪取礦藏。在遭到抵制與反抗後,1934年初,竟出動大批軍隊武裝佔領礦區。英軍的野蠻侵略行徑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憤怒。當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請周圍10餘部落,於班洪集會,剽牛盟誓,「寧血流成河,斷不作英帝之奴隸」。會後立即組織起3支武裝,開始反英斗爭,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班洪事件」。雙江、瀾滄、耿馬等地的佤、傣、漢等族人民也組織了1000多人的義勇軍,趕赴班洪地區參戰,全國人民也以各種形式予以支援,給英軍以沉重打擊。
後來,由於南京國民黨政府的退讓與妥協,使這場以佤族人民為主的、轟轟烈烈的抗英斗爭受到抑制。但這場斗爭充分顯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激發當地、甚至全國人民的反帝愛國熱情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在,班洪的「班洪抗英遺址碑」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雲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天文歷法】
佤族人民在與大自然進行斗爭的漫長歲月里,從艱苦的勞動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步積累了有關天文氣象、機械原理和醫葯等方面知識,從而產生了樸素的科學萌芽的技術。這些科學技術,反映了佤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他們的智慧與創造力。

㈣ 佤族的風俗習慣

一、穿戴

歷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寬口大褲。婦女著摜頭衣和橫條花短裙,飾物有項圈、項鏈、手鐲、腰箍和腳箍等,大部分為銀製品或竹藤製品,或塗上天然色料,或取決於自然的色彩,幾乎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愛。

隨著社會的發展,佤族的服飾也開始有了變化,出現了長裙、筒裙以及一些較為有時代感的衣著和裝飾,但佤族聚居的地區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數衣服的原料是自種的棉麻,按其傳統的方式,加工製做的,織出的圖案像孔雀、白鷳等羽翎,有的像靈貓、鯪鯉等毛皮的圖案。

二、居住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巔。在西盟地區有的村寨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聚成了數百戶的大寨。佤族喜歡住竹樓,部分改住土坯平屋,這是後來改變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樓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

房內陳設簡單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個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個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與牲畜飼料加熱的火塘。

三、飲食

佤族多用竹筒煮飯,吃飯時,由主婦按人數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歡嚼檳榔、喝酒,有「無酒不成禮,說話不算數」的說法。水酒用小紅米發酵後製成,多盛於大竹筒內,插入細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飲濃茶的習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四、婚嫁

佤族的家庭形式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財產多由幼子繼承,女兒沒有繼承權。佤族命名時用逆式父子連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崗」,意為葫蘆或石洞,是對母權的崇拜。

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稱為「串姑娘」,青年男女群聚在一處,對唱情歌,用贈給檳榔、菸草表示定情。但締結婚姻由父母作主,男方要交幾條牛的聘金,稱為「奶母錢」和「買姑娘錢」。有時父母一方不同意,則雙方逃婚,父母也不追究。過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現已有較大的改變。

五、喪葬

佤族實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有些地區則保留將亡人葬於竹樓下或竹樓附近的習俗。

(4)佤家魚頭王加盟費多少擴展閱讀:

佤族概況:

1、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2、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和緬甸的佤邦、撣邦等地,中國境內還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3、佤族的起源,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神話傳說。按照滄源佤族的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從葫蘆里出來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是從石洞里出來的」。

4、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種。

5、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佤族總人口數為429709人。

㈤ 有關佤族的詩歌、資料

佤族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

【簡介】
佤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35萬多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與漢、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錯雜居。

佤族自稱「佤」、「巴饒克」、「布饒克」、「阿佤」、「阿卧」、「阿佤萊」、「勒佤」等。他稱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稱「哈喇」、「哈瓦」、「卡瓦」等,意為「住在山上的人」。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62年定名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巴饒克」、「阿佤」和「佤」三種方言。舊時的佤文是英國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的,比較粗糙。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為其創造了新文字。

佤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喜歡吃紅米,飲濃茶,食辣椒,嚼檳榔,喝水酒。住房以兩層竹樓為主。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男子多纏黑色包頭,著黑色短衣和寬腳褲。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無領無袖貫頭衣,下著筒裙,佩戴銀或竹篾製成的頭箍、項圈、項鏈、腰箍、手鐲等首飾。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為主。少數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文學藝術豐富多彩,竹文化獨具特色。滄源崖畫享譽海內外。

【歷史】
在佤族地區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傳說。西盟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傳說從石洞里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於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視為「聖地」。而滄源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從葫蘆里出來的。

各地區的佤族雖然對「司崗里」解釋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同時也共同反映他們都是阿佤山一帶是最早的居民。「司崗里」是佤族對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憶。

【禮儀】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乾,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乾。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後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

【建築】
佤族房內的陳設簡單,無桌椅,竹席木板當床,沒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單做被蓋,枕木頭,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區不同。受漢族影響較大的地區,一般是四壁著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個別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區的住房構造和形狀與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築材料均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頂端保留樹杈,用以托梁,橫樑上再托上一些細竹子,然後覆以茅草,築成架空的「竹樓」。房屋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為牲畜、家禽活動之所,個別打鐵戶也在樓下設有風箱和打鐵的一套工具。

【飲食】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的佤族都喜歡把菜、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的爛飯。其他地區的佤族則多吃干飯。農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佤族的肉食主要來源於家庭飼養,有豬、牛、雞。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蟲的習慣。一些地區的佤族還有捕食昆蟲的習慣,更食用蛹、寄生於草木植物的紅毛蟲、掃把蟲和寄生於冬瓜樹的冬瓜蟲等十餘種。一般時都把可食的昆蟲與米一起煮成粥,加菜、鹽、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養蜂比較普遍,但養蜂方法十分特別,先用一段掏空的圓木,兩頭封口,留出數個小孔,供野蜂進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釀蜜,每年割2、3次,與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飲酒,喝苦茶。所飲用的酒都是自家釀制的「泡水酒」。常飲泡水酒不但於身體無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幾十年佤族才開始飲用燒白酒。

佤族更愛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濃,幾乎成了茶膏。苦茶雖然味苦,但喝後有清涼之感。對於處在氣候炎熱地區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時勞動休息或閑談,口中都嚼一塊檳榔。所嚼檳榔都是用麻櫟葉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據稱嚼檳榔有健齒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飯,火燒蛇肉,青豌豆炒螞蟻蛋,油煎柴蟲等。

【文化藝術】

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滄源縣糯良山、班考大山與拱弄山之間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帶。是我國發現較早的古代崖壁畫藝術遺存之一。1962年以來,已先後在滄源縣中北部的勐來、丁來、滿砍、和平、芒陽、勐省等地發現了11個崖畫點。這些崖畫大都畫於離地面數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滄源崖畫的內容主要有人物像、動物像、村落圖、狩獵圖、祭祀圖、舞蹈圖等。每個畫面都有一個中心內容,真實地描繪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態圖,古樸、形象、生動。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

滄源崖畫採用平塗法,手法簡練,生動傳神。人體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畫五官,但四肢卻畫的姿態多變,動感強烈。通過雙臂和雙足的種種不同姿態,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動內容。動物也是如此,雖然五官不清,但通過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徵,也可以辨認出其種屬。

滄源崖畫圖像多呈赭色。作畫的顏料可能是用赤鐵礦、蟲膠和動物血調制而成的。根據專家們的初步研究分析,這些崖畫可能是新石器時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地佤族群眾一直把它當作神物加以崇拜。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標志,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的傳統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一般以紅毛樹、花桃樹或麻栗樹樹段為原料,將其腹部按一定形狀掏空製成。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米,直徑0.5至1米之間。分公鼓、母鼓兩種。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多成對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標志性的建築物。每個村寨都有一至數個。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橫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沒有牆壁的小棚子。木鼓房雖然面積不大,結構簡單,但由於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當神聖,具有其他民族廟宇的功能與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徵,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

【節慶】

由於木鼓的這種神聖地位與作用,「拉木鼓」便成為佤族極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

所謂「拉木鼓」,就是從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樹木,拉入寨中,製作新鼓,更換舊鼓的活動。多於農歷十一月(佤歷一月)進行。屆時,首先由村寨頭人會議確定拉木鼓的時間及主祭人(出牛,承擔活動費用的人),准備好要剽殺的水牛數頭、取肝看卦黃牛一頭,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當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壯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選好的樹木,准備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參加)均身著節日盛裝,前來拉鼓,大家邊歌邊舞,用繩索將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當天不能進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殺雞祭 祀之後,另擇吉日進寨。

新鼓進寨之日,舉寨歡騰。鄰寨的人們也敲鑼打鼓,前來祝賀,大家載歌載舞,剽牛、殺豬、飲酒娛樂。

新木鼓的製作大約需要20餘天。摳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響,向全寨報喜,並舉行新木鼓安放儀式。晚上,全寨人齊聚木鼓房周圍,再次歡歌共舞,慶祝新木鼓的順利製成。至此,整個「拉木鼓」祭祀活動方告結束。

據說,佤族拉木鼓是為了祭祀「莫偉」神的。佤族人認為,「莫偉」是人類祖先的化身,他平時住在天宮,不問人間之事。只有聽到木鼓之聲,他才會下凡為人類解危救難或共享歡樂。

談情說愛「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過自由戀愛締結的。結婚的年齡一般在20歲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從十五六歲便可開始參加談情說愛的社交娛樂活動。這種戀愛活動,俗稱「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體方式進行的。在正式確定戀愛關系之前,單獨活動的較少。在此活動中,男子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間進行。沒有特定的場所,多在姑娘家中進行。每當夜幕降臨,青年男女們便會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夥子們彈著三弦、吹著笛子,到等候他們的姑娘家裡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贈煙草、檳榔,男女相互梳頭,嘻笑打鬧,送秋波,訴衷腸。經過若干次串姑娘,小夥子看中某位姑娘後,就會送些手鐲、項鏈、梳子、頭巾等禮物給她。如果幾天或一段時間內不見姑娘退還禮物,便可以認定她已對自己情有獨鍾,願意作為自己的戀人了。而姑娘則來者不拒,不管誰送的禮物都會一一收下。因為他們認為,送禮物的小夥子越多,說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條件越好,越感到光彩。姑娘的父母也會為串女兒的人多而高興和自豪。但對不想繼續發展關系的小夥子,禮物會很快退還給他的。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過程中,小夥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會趁機搶去她的首飾、頭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時,姑娘不管願意與否,都會大嚷大叫,佯裝反抗。如果兩三天內不去索取的話,就表示接受了小夥子的求愛。

確定了戀人關系的青年男女,便會脫離群體,開始單獨交往。進而正式托媒求婚,訂婚、結婚,喜結連理了。

新米節

佤族是一個農業民族,過去生產力水平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因此,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動,有的還漸漸形成定製,發展成為節日。「新米節」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節」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嘗新米的日子。由於氣候的差異,各地穀物成熟的時間不同,因而各地區、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戶過節的時間也不一樣,但過去一般多在農歷七八月份(佤歷九十月間)進行。日期的確定,一是根據各自糧食的成熟情況選擇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屬相之日為最佳。意在請先祖的靈魂回來,與家人一起同嘗新米,共享歡樂。並請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子孫後代家庭幸福,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為了讓各地佤族同胞能夠共同歡度「新米節」,199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聯合決定,把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四日定為佤族的「新米節」。

傳統的新米節多各家各戶獨自進行。節日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備好過節的酒肉佳餚。然後到田裡去采割新谷。割回來的穀子一束掛在門上,表示招谷魂進家。其餘的搓下穀粒,用鐵鍋微火焙乾,舂出新米,做成米飯。接著舉行家祭儀式:盛一碗新米飯,與各種菜餚一起擺於神台之上,請巫師念咒語,祭祀穀神,敬獻祖先。儀式結束後,以巫師和老人為首,全家人喜嘗新米。之後,主人才打開家門,把自家過節的消息告知鄰里鄉親們。於是人們紛紛攜帶各種禮物前來祝賀。主人則殺雞、宰豬,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歡歌笑語,同享豐收的喜悅。

【抗英衛國美名傳】

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為開發和建設阿佤山區,繁榮西南邊疆的經濟文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反抗列強入侵,捍衛祖國領土和主權的斗爭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英帝國主義勢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區,進行刺探情報、勘測地形、密探礦藏等侵略活動,均遭到佤、傣、漢等當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英國的一支「探險隊」在500名英軍的保護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執兵器」,奮起反抗,嚇得英軍頭目「面如土色,從人亦怕」,狼狽逃竄。

1898年(清光緒二十五年),中英雙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連等地滇緬邊界時,針對英國侵略者意欲佔領我方領土的圖謀,佤、傣、漢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進行了堅決抵制。

滄源縣的班洪、班老地區,蘊藏著豐富的銀、鉛等礦藏。垂涎已久的英國從1927年起,便開始密探礦藏、盜運礦渣。1933年,更肆無忌憚地搶修公路,准備佔領這一地區,奪取礦藏。在遭到抵制與反抗後,1934年初,竟出動大批軍隊武裝佔領礦區。英軍的野蠻侵略行徑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憤怒。當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請周圍10餘部落,於班洪集會,剽牛盟誓,「寧血流成河,斷不作英帝之奴隸」。會後立即組織起3支武裝,開始反英斗爭,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班洪事件」。雙江、瀾滄、耿馬等地的佤、傣、漢等族人民也組織了1000多人的義勇軍,趕赴班洪地區參戰,全國人民也以各種形式予以支援,給英軍以沉重打擊。

後來,由於南京國民黨政府的退讓與妥協,使這場以佤族人民為主的、轟轟烈烈的抗英斗爭受到抑制。但這場斗爭充分顯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激發當地、甚至全國人民的反帝愛國熱情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在,班洪的「班洪抗英遺址碑」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雲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文歷法】

佤族人民在與大自然進行斗爭的漫長歲月里,從艱苦的勞動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步積累了有關天文氣象、機械原理和醫葯等方面知識,從而產生了樸素的科學萌芽的技術。這些科學技術,反映了佤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他們的智慧與創造力。

㈥ 佤家山寨(甪直店)怎麼樣,好不好的默認點

樓主你好 給你介紹下· 佤家山寨在徐匯區田林路116號後棟2樓(蘇寧電器對面),走看看,最後選擇了去佤家山寨,吃名字就挺好玩的,好吧,就這里了。到了那裡,坐下,開始點菜。咦,怎麼有兩本菜單,原來那本小的菜單都是一些少數民族的特色菜呀。大的菜單上有很多菜都貼掉了,不知道這些菜為什麼都不做了,有幾個看著還不錯的樣子呢。 最後點了一個佤家魚頭王(這是它們家的招牌)、一個酸豆角炒臘肉,還有一個鄧川乳扇。 魚頭王(38元):是泡椒口味的,裝魚頭的盤子非常大,但其實魚頭倒並不是非常大,下面鋪了一圈豆腐才把盤子填滿的。魚頭味道還可以,但感覺不如西湘記的好吃。倒是裡面的豆腐味道挺不錯的,浸在湯汁里,有了一些味道,但又不是很油,也不是很咸,好吃的。 面條(3元):面條一般,它們用的是扁扁的面片,但面片感覺不夠筋道,吃起來一般。 酸豆角炒臘肉(28元):看菜單上寫著酸豆角都是它們自己做的,所以點的,味道還不錯,酸豆角比較濕潤,味道也不是太咸,不象有點店裡又干又咸,它們的鹹淡和濕度都還不錯,感覺上比較「新鮮」,臘肉還是挺香的,盡管好象略略肥了一些。 鄧川乳扇(18元):這個以前從來沒有吃過,感覺挺有意思的,點菜的時候店員解釋到,乳扇就是一種乳製品,就是乳酪,然後在油里炸過後,蘸旁邊的糖或椒鹽吃的。旁邊還配有黃瓜片和小蕃茄。這太好玩了,所以菜一上來,我馬上夾了一片,蘸了點糖,一入口,嚼一下,感覺還真的是乳酪的味道。椒鹽的太咸了,好象還是蘸糖好吃。也試過空口吃了一片,什麼也沒蘸,回味就有一股乳酪的酸味道,怪不得要蘸來吃呀。 人均60

㈦ 本人想開一家洗衣店,大家能不能傳授些經驗

開好乾洗店的經驗心得
要想開好一家洗衣店首先要把為顧客「服務」放在第一位,能讓顧客滿意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才能賺錢。面對激烈的競爭,顧客越來越分散,利潤越來越薄,對於一個剛剛開張的乾洗店,怎樣才能在洗染業分到一塊蛋糕,生存下去並且發展呢?
首先你要了解一些關於乾洗、水洗的有關知識,再掌握一些基本的服裝洗滌技術。到當地已經營業多年的乾洗店走走,摸摸洗衣價格情況,知已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這是要開乾洗店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是要熟練掌握洗滌技術和熨燙技術。洗滌技術包括乾洗、水洗和洗前去漬處理,這些最好找一個工作比較仔細或用心的有經驗的師傅來做。這是你能否開好乾洗店的主要環節;
三是熨燙的水平是給顧客的第一感觀認識,所以說熨燙師傅也是一個很主要的角色。
四是前台收衣服的人是決定你洗衣店經營好壞的第一環節。前台服務是傳送給顧客的第一感覺,熱情規范的服務工作還要加上專業知識才能留下第一次光臨你店的顧客,最後把簡單的滿意服務提升為超值服務,這樣才能留住你的「錢源」。另外作為店主,對現在的服裝面料越來越多,新品層出不窮,加上款式變化多樣,有同類面料相拼的,有不同面料相拼的,更有不同面料、不同顏色組合的變化,要不斷學習。只要方面面都做到,才能把你這個洗衣店開好。

㈧ 佤族的習俗

地區不一樣,民風民俗也不一樣,官宣的風俗習慣也只能當做參考。就如南北的漢民族習俗也是大不相同的。我是佤族人,純真的佤族人,官方宣傳的佤族風俗跟我天天生活的相同之處幾乎少之又少。我們自稱巴饒克(同布饒克,巴饒,布饒),在我的族群內帶佤字的,在巴饒分支眼中,以前佤支都是凶惡的部族,拉木鼓,砍人頭,標牛,祭拜牛頭的,比較原始野蠻。巴饒分支已經開始步入封建社會,開始經商耕種,沒有拉木鼓,或者砍人頭祭司的風俗,也不祭牛頭。可以說「佤」最先的時候是個貶義詞,是野蠻人的意思。在官方漢稱中我們會說自己是佤族,但是在本族群用語中,我們不會稱自己為「佤」,我們都自稱:巴饒(即布饒,巴饒克,布饒克,只是譯音不同,意思相同)。

㈨ 緬甸佤邦和果敢的區別

佤邦,也是屬於果敢,只是不是一個區!

㈩ 在佤族舞蹈和健身操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木鼓舞和什麼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
佤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35萬多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與漢、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錯雜居。

漢代以後,雲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東自景東、巍山,西至騰沖、梁河,南自鎮康,北至永平的鎮西地區。;濮人;可能是對居住在這一帶的講佤崩語的各族先民的總稱。;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歷史文獻中;望蠻;、;望苴子;、;外喻;等名稱,與現在佤族的自稱;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稱「佤」、「巴饒克」、「布饒克」、「阿佤」、「阿卧」、「阿佤萊」、「勒佤」等。他稱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稱「哈喇」、「哈瓦」、「卡瓦」等,意為「住在山上的人」。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62年定名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巴饒克」、「阿佤」和「佤」三種方言。舊時的佤文是英國傳教士為傳播基督教而編制的,比較粗糙。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為其創造了新文字。

佤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喜歡吃紅米,飲濃茶,食辣椒,嚼檳榔,喝水酒。住房以兩層竹樓為主。傳統服飾以黑色為基調。男子多纏黑色包頭,著黑色短衣和寬腳褲。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無領無袖貫頭衣,下著筒裙,佩戴銀或竹篾製成的頭箍、項圈、項鏈、腰箍、手鐲等首飾。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為主。少數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文學藝術豐富多彩,竹文化獨具特色。滄源崖畫享譽海內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比賽中獲獎。

【歷史】
[編輯本段]

在佤族地區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傳說。西盟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傳說從石洞里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於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視為「聖地」。而滄源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從葫蘆里出來的。

各地區的佤族雖然對「司崗里」解釋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同時也共同反映他們都是阿佤山一帶是最早的居民。「司崗里」是佤族對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憶。

【禮儀】
[編輯本段]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乾,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乾。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後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

【建築】
[編輯本段]

佤族房內的陳設簡單,無桌椅,竹席木板當床,沒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單做被蓋,枕木頭,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區不同。受漢族影響較大的地區,一般是四壁著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個別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區的住房構造和形狀與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築材料均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頂端保留樹杈,用以托梁,橫樑上再托上一些細竹子,然後覆以茅草,築成架空的「竹樓」。房屋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為牲畜、家禽活動之所,個別打鐵戶也在樓下設有風箱和打鐵的一套工具。

【飲食】
[編輯本段]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的佤族都喜歡把菜、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的爛飯。其他地區的佤族則多吃干飯。農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佤族的肉食主要來源於家庭飼養,有豬、牛、雞。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蟲的習慣。一些地區的佤族還有捕食昆蟲的習慣,更食用蛹、寄生於草木植物的紅毛蟲、掃把蟲和寄生於冬瓜樹的冬瓜蟲等十餘種。一般時都把可食的昆蟲與米一起煮成粥,加菜、鹽、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養蜂比較普遍,但養蜂方法十分特別,先用一段掏空的圓木,兩頭封口,留出數個小孔,供野蜂進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釀蜜,每年割2、3次,與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飲酒,喝苦茶。所飲用的酒都是自家釀制的「泡水酒」。常飲泡水酒不但於身體無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幾十年佤族才開始飲用燒白酒。

佤族更愛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濃,幾乎成了茶膏。苦茶雖然味苦,但喝後有清涼之感。對於處在氣候炎熱地區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時勞動休息或閑談,口中都嚼一塊檳榔。所嚼檳榔都是用麻櫟葉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據稱嚼檳榔有健齒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飯,火燒蛇肉,青豌豆炒螞蟻蛋,油煎柴蟲等。

【節慶】
[編輯本段]
由於木鼓的這種神聖地位與作用,「拉木鼓」便成為佤族極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

所謂「拉木鼓」,就是從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樹木,拉入寨中,製作新鼓,更換舊鼓的活動。多於農歷十一月(佤歷一月)進行。屆時,首先由村寨頭人會議確定拉木鼓的時間及主祭人(出牛,承擔活動費用的人),准備好要剽殺的水牛數頭、取肝看卦黃牛一頭,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當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壯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選好的樹木,准備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參加)均身著節日盛裝,前來拉鼓,大家邊歌邊舞,用繩索將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當天不能進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殺雞祭 祀之後,另擇吉日進寨。

新鼓進寨之日,舉寨歡騰。鄰寨的人們也敲鑼打鼓,前來祝賀,大家載歌載舞,剽牛、殺豬、飲酒娛樂。

新木鼓的製作大約需要20餘天。摳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響,向全寨報喜,並舉行新木鼓安放儀式。晚上,全寨人齊聚木鼓房周圍,再次歡歌共舞,慶祝新木鼓的順利製成。至此,整個「拉木鼓」祭祀活動方告結束。

據說,佤族拉木鼓是為了祭祀「莫偉」神的。佤族人認為,「莫偉」是人類祖先的化身,他平時住在天宮,不問人間之事。只有聽到木鼓之聲,他才會下凡為人類解危救難或共享歡樂。

談情說愛「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過自由戀愛締結的。結婚的年齡一般在20歲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從十五六歲便可開始參加談情說愛的社交娛樂活動。這種戀愛活動,俗稱「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體方式進行的。在正式確定戀愛關系之前,單獨活動的較少。在此活動中,男子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間進行。沒有特定的場所,多在姑娘家中進行。每當夜幕降臨,青年男女們便會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夥子們彈著三弦、吹著笛子,到等候他們的姑娘家裡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贈煙草、檳榔,男女相互梳頭,嘻笑打鬧,送秋波,訴衷腸。經過若干次串姑娘,小夥子看中某位姑娘後,就會送些手鐲、項鏈、梳子、頭巾等禮物給她。如果幾天或一段時間內不見姑娘退還禮物,便可以認定她已對自己情有獨鍾,願意作為自己的戀人了。而姑娘則來者不拒,不管誰送的禮物都會一一收下。因為他們認為,送禮物的小夥子越多,說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條件越好,越感到光彩。姑娘的父母也會為串女兒的人多而高興和自豪。但對不想繼續發展關系的小夥子,禮物會很快退還給他的。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過程中,小夥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會趁機搶去她的首飾、頭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時,姑娘不管願意與否,都會大嚷大叫,佯裝反抗。如果兩三天內不去索取的話,就表示接受了小夥子的求愛。

確定了戀人關系的青年男女,便會脫離群體,開始單獨交往。進而正式托媒求婚,訂婚、結婚,喜結連理了。

新米節

佤族是一個農業民族,過去生產力水平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因此,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動,有的還漸漸形成定製,發展成為節日。「新米節」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節」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嘗新米的日子。由於氣候的差異,各地穀物成熟的時間不同,因而各地區、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戶過節的時間也不一樣,但過去一般多在農歷七八月份(佤歷九十月間)進行。日期的確定,一是根據各自糧食的成熟情況選擇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屬相之日為最佳。意在請先祖的靈魂回來,與家人一起同嘗新米,共享歡樂。並請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子孫後代家庭幸福,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為了讓各地佤族同胞能夠共同歡度「新米節」,199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聯合決定,把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四日定為佤族的「新米節」。

傳統的新米節多各家各戶獨自進行。節日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備好過節的酒肉佳餚。然後到田裡去采割新谷。割回來的穀子一束掛在門上,表示招谷魂進家。其餘的搓下穀粒,用鐵鍋微火焙乾,舂出新米,做成米飯。接著舉行家祭儀式:盛一碗新米飯,與各種菜餚一起擺於神台之上,請巫師念咒語,祭祀穀神,敬獻祖先。儀式結束後,以巫師和老人為首,全家人喜嘗新米。之後,主人才打開家門,把自家過節的消息告知鄰里鄉親們。於是人們紛紛攜帶各種禮物前來祝賀。主人則殺雞、宰豬,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歡歌笑語,同享豐收的喜悅。

【文化藝術】
[編輯本段]

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滄源縣糯良山、班考大山與拱弄山之間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帶。是我國發現較早的古代崖壁畫藝術遺存之一。1962年以來,已先後在滄源縣中北部的勐來、丁來、滿砍、和平、芒陽、勐省等地發現了11個崖畫點。這些崖畫大都畫於離地面數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滄源崖畫的內容主要有人物像、動物像、村落圖、狩獵圖、祭祀圖、舞蹈圖等。每個畫面都有一個中心內容,真實地描繪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態圖,古樸、形象、生動。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

滄源崖畫採用平塗法,手法簡練,生動傳神。人體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畫五官,但四肢卻畫的姿態多變,動感強烈。通過雙臂和雙足的種種不同姿態,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動內容。動物也是如此,雖然五官不清,但通過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徵,也可以辨認出其種屬。

滄源崖畫圖像多呈赭色。作畫的顏料可能是用赤鐵礦、蟲膠和動物血調制而成的。根據專家們的初步研究分析,這些崖畫可能是新石器時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地佤族群眾一直把它當作神物加以崇拜。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標志,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的傳統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一般以紅毛樹、花桃樹或麻栗樹樹段為原料,將其腹部按一定形狀掏空製成。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米,直徑0.5至1米之間。分公鼓、母鼓兩種。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多成對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標志性的建築物。每個村寨都有一至數個。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橫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沒有牆壁的小棚子。木鼓房雖然面積不大,結構簡單,但由於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當神聖,具有其他民族廟宇的功能與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徵,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

【歷史事件】
[編輯本段]

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為開發和建設阿佤山區,繁榮西南邊疆的經濟文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反抗列強入侵,捍衛祖國領土和主權的斗爭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英帝國主義勢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區,進行刺探情報、勘測地形、密探礦藏等侵略活動,均遭到佤、傣、漢等當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英國的一支「探險隊」在500名英軍的保護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執兵器」,奮起反抗,嚇得英軍頭目「面如土色,從人亦怕」,狼狽逃竄。

1898年(清光緒二十五年),中英雙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連等地滇緬邊界時,針對英國侵略者意欲佔領我方領土的圖謀,佤、傣、漢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進行了堅決抵制。

滄源縣的班洪、班老地區,蘊藏著豐富的銀、鉛等礦藏。垂涎已久的英國從1927年起,便開始密探礦藏、盜運礦渣。1933年,更肆無忌憚地搶修公路,准備佔領這一地區,奪取礦藏。在遭到抵制與反抗後,1934年初,竟出動大批軍隊武裝佔領礦區。英軍的野蠻侵略行徑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憤怒。當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請周圍10餘部落,於班洪集會,剽牛盟誓,「寧血流成河,斷不作英帝之奴隸」。會後立即組織起3支武裝,開始反英斗爭,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班洪事件」。雙江、瀾滄、耿馬等地的佤、傣、漢等族人民也組織了1000多人的義勇軍,趕赴班洪地區參戰,全國人民也以各種形式予以支援,給英軍以沉重打擊。

後來,由於南京國民黨政府的退讓與妥協,使這場以佤族人民為主的、轟轟烈烈的抗英斗爭受到抑制。但這場斗爭充分顯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激發當地、甚至全國人民的反帝愛國熱情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在,班洪的「班洪抗英遺址碑」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雲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文歷法】
[編輯本段]

佤族人民在與大自然進行斗爭的漫長歲月里,從艱苦的勞動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步積累了有關天文氣象、機械原理和醫葯等方面知識,從而產生了樸素的科學萌芽的技術。這些科學技術,反映了佤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他們的智慧與創造力。?

1.「星月歷」?

佤族的先民通過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發現地上花草樹木興、盛、衰的循環過程與天上出現的木星與月亮相遇、離去、復相遇的循環過程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經過長期觀察、摸索,逐漸創造出用以指導農業生產和安排活動的佤族歷法——獨特的「星月歷」。因為歷史上佤族的沒有文字,所以「星月歷」是通過代代相傳的佤族群眾中流傳的。?

佤族叫月亮為「凱」,叫木星為「星木溫」,「星月歷」以月亮與木星、地球三者運行會全周期的360天為一年,一年分為12個月。每個月分為三輪,每輪十天,每輪星又9個(有的村寨以10個)名稱來記數。?

一至九日的名稱依次排列為:「不拉」(一日)、「黑拉」(二日)、「膿」(三日)、「兒龍」(四日)、「鞏」(五日)、「士龍」(六日)、「兒來」(七日)、「門」(八日)、「哦」(九日),第十日的名稱與第一日相同為「不拉」。這些名稱循環三次為一個月(30天)。

一至十二月的名稱依次為:一月(凱鐵)、二月(凱兒拉)、三月(凱呂)、四月(凱崩)、五月(凱潑安)、六月(凱柳)、七月(凱阿柳)、八月(凱士代)、九月(凱士頂)、十月(凱高)、十一月(凱高鐵)、十二月(凱高拉)。?

佤族把地球、木星、月亮三者運行相遇的這一天稱之為「阿麻星木溫」(意為星星月亮打架)。這一天為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常說的歲首日。寨民們把一天定為最不吉利的日子,一直作為忌日。在「星月歷」中,「阿麻星木溫」日約在公歷十二月十日左右,也叫「不拉凱鐵」(即1月1日)。?

佤族「星月歷」,是佤族先民長期勞動經驗的積累和勤勞智慧的結晶。佤族人民對天文的觀察雖處於肉眼觀察階段,但通過這種觀察和探索所創制的「星月歷」,對佤族人民的農業生產的發展起著很大作用。?

下表是佤族「星月歷」所安排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活動情況:

公歷月份 農歷月份 佤歷月份(譯名月份) 農業生產活動 其他活動?

12 11 凱鐵(「格瑞」月) 收割冬蕎 搭水槽?

1 12 凱兒拉(「固入安」月) 選定「懶火地」 蓋新房子?

2 1 凱呂(「耐」月) 芟谷地、備耕、種土豆?

3 2 凱崩(「氣艾」月) 種白薯、撒旱稻種籽 過潑水節?

4 3 凱潑安(「阿木」月) 種玉米、犁耙水田?

5 4 凱柳(「倍」月) 栽秧、收土豆 男子打獵?

6 5 凱阿柳(「戛掃」月) 薅地除草 修木鼓房?

7 6 凱士代(「格拉」月) 收早玉米、摘南瓜?

8 7 凱士頂(「阿配」月) 旱稻將熟加強管理 大清掃寨子?

9 8 凱哥(「阿代衣」月) 修掌子(曬台)?

10 9 凱哥鐵(「高哈其」月) 收割稻穀 過新米節?

11 10 凱哥拉(「高哈鬧」月) 種小春作物 青年結婚?

在世界歷法創制史上,佤族的「星月歷」與漢族古老的「農歷」及古埃及的「旬星制歷法」一樣,都是人類在天文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