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平台費用 » 興義牛羊帝加盟費多少
擴展閱讀
孺子牛雜總部加盟費多少 2025-07-18 22:01:53
嬰幼兒游樂場加盟店 2025-07-18 21:53:01
米品中式快餐加盟費多少 2025-07-18 21:44:22

興義牛羊帝加盟費多少

發布時間: 2021-06-26 06:20:57

A. 興義市在哪裡有古董收購的地方

暫時查不到,

屬於常規的注冊單位,不用擔心公司是否正規,因為現在注冊個拍賣公司成本不到壹萬伍仟元,所以注冊很方便,藏家無需擔心公司是假的,多與工作人員聯系,在費用與服務方面能接受就參加。

#####其次很多藏友認為參加拍賣後,藏品沒成交,就罵公司是騙子,這屬於心態不好,因為拍賣公司就好比介紹對象的媒人,給你介紹了對象,雙方談的感情好不好,談的成不成,主要看你的藏品和買家彼此,媒人只負責介紹,不負責成交,更無法保證結婚和生孩子。

(如果拍賣那麼容易能發財,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擺地攤的師傅,也不會交去地攤費,冒著嚴寒酷暑,整天遭罪了,古董店早就關門了,地攤老闆,古董店老闆都省下房租參加拍賣去得了,所以拍賣只能讓一部分人運氣好的人發財,所以大家慎重參與,如果那麼容易發財,全國人民都去做古董生意了。)

經營古董類的單位不少,參與前一定問清楚,覺得適合再去參加,一旦流拍後要能接受費用損失的現實,否則悔之晚也,因為沒有一家單位能保證一定能給你成交的,若有保證的,那就是遇到騙子了。

其次藏品最安全的交易方法去擺地攤賣掉,盡管風吹日曬幸苦點,但每天也就是100元的攤位費損失,遇到喜歡的立刻現金交易,相對風險小點,遇到不正規的拍賣單位一件讓你繳費一兩萬,不成交損失太大,其次家庭困難的,盡量別亂參加拍賣。

以下為藏品交易與參加拍賣的常識:

請仔細閱讀,避免上當受騙。我本人參加拍賣七八年,總計花費25萬以上,有血有淚,在此公平客觀的回答,是為了讓更多的藏家少受一分傷害, 阿彌托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藏友問某某公司是否正規?

是不是騙子?可靠嗎?任何單位都是法制注冊營業的,至於服務質量,收費的標准,得自己去考察衡量,一定謹慎避免高收費,藏品不成交造成的傷害。
特別是誇口說保證能成交的公司,屬於10%的騙費用的公司。其次法律規定正規單位不能收購倒賣古董,其次個別單位以現金收購古董為名,讓藏家先鑒定,真品就現金收購,其實他們沒有買家,忽悠藏家交完鑒定費後,鑒定時故意告訴你的東西是假的,鑒定費不退了,保證金也不退了。

其次很多業務員自稱經理,總監,王總什麼的,天天打電話忽悠藏家,其實就是普通業務員拉皮條,專忽悠沒見識的老實人,然後說能把你介紹,拉攏到五六家拍賣公司去繳費,等你委託繳費後,業務員與公司一人一半分你的委託費,你想想這是正規公司嗎?

還有,動不動在網站把十幾位知名專家的照片貼在網站上,去忽悠藏家,特別北京東三環的一家單位,網站上放著放一張廢舊電冰箱改裝的設備,當文物鑒定儀器忽悠藏家,這類單位千萬別去。

注意:
1、國內保利,嘉德,佳士得,蘇富比,目前不對外徵集藏品,也送不進去,也未設任何辦事處,個別拍賣業務員說我能幫你送進去,這是騙人的。
保利,嘉德屬於國際拍賣品牌,但普通人參加不了,保利只接待出門能住起總統套房的藏家,這一條,你就達不到,所以一般藏家生活層次太低,不宜參加,因為你交不起3%的流拍費。

2,還有一種藏家,成交了故意說不成交,這種人見不得別人發財,其次有些藏家東西沒被選上,故意說對方公司不好。

3、拍賣公司業務員拉皮條,拉不到業務也互相詆毀其他公司,導致國內似乎沒有幾家好單位。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一:

行業劃分古董拍賣,鑒定,交易目前大部分單位集中的上海,北京、青島。
藏家參與前一定多比較,多了解,才能避免上當受騙,祝您發財。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二:

關於拍賣資質與文物拍賣資質「文物」是國家備案發掘的藏品叫文物,或者從文物商店購買的藏品,叫文物。老百姓手裡的藏品屬於民間收藏藝術品,不屬於文物。老百姓的手裡的藏品,可以自由開古玩店,擺地攤等自由參與買賣交易。

有些藏家問你單位有文物拍賣資質沒?這屬於知識稀少的提問,只要你的藏品來源不是從文物商店購買的,國內98%的拍賣公司,藝術品經營公司都可以給你拍賣,交易。

文物拍賣資質,國家指定交易法院沒收資產與不良資產,處理古董的公司,老百姓手裡的藏品與文物沒關系,屬於自由買賣,無需任何資質。2015年國家為了鼓勵文化市場發展,取締各類資質的阻礙,一切從簡,只要在工商注冊的任何單位都可以有權經營收藏藝術品業務。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三:

瘋狂的混亂鑒定關於當前混亂的古董鑒定,一件古董拿去分別給八位專家看,能出四種不同的結果,每位專家各有各的觀點,所以不要去糾結,藏品投放市場,有人買,就是真品,很多專家都是靠收鑒定證書費騙人的。

還有機器檢測都是人為操作,主要騙收鑒定費的。很多藏家給自己的藏品買了一堆鑒定證書,到頭來一樣賣不出去。
鑒於瘋狂的混亂鑒定市場,現在買家都是自己相信自己的眼光去購買藏品,作為藏家只要把藏品能投放到一個靠譜的單位,就等於成功了一大半,無需購買哪些沒用的證書。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四:

拍賣的風險拍賣有風險,建議大家謹慎參與,頂級品牌單位近些年的真實付款成交率不到50%,行情整體不樂觀。有藏品大家盡量找古玩城開店的老闆去推銷賣掉,或者擺地攤處理掉,「拍賣」屬於有錢人的風險投資,不適合普通老百姓參與。

特別是天天給你打電話的公司,並不是你的藏品值錢,主要為收你的圖錄費,鑒定費、出關費、交易保證金等,一個個陷阱等著你鑽入。

國內正規單位,誰跟你啰嗦,誰給你打電話?個別收入低,經濟困難的藏家,醒醒吧,幾百萬、幾千萬沒那麼好做夢。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五:正確判斷與學習行情知識,

很多藏家是在拍賣上當受騙後才發惱騷,到時起訴,維權都不起作用,導致雪上加霜。應該在參與之前,提三月考察,比較各個公司的企業文化,與服務特點,其次要知道自己的分量,你去參加拍賣,是為了求財,和去銀行借款相似,你見過那個有錢的人向沒錢的人低三下四,很多小公司一天給你五個電話,那是把你當神經病在忽悠,忽悠你去繳費,好公司不用忽悠,時常賓朋滿座,門庭若市。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六:

畸形發財心態因為很多知識匱乏、家庭困難,無知的農民朋友對錢沒有概念,在拍賣公司巨額估價的誘惑下,估價2000萬的藏品,先交5--20萬的服務費,這類農民想著只要我湊夠20萬,交費了,等於2000萬很快就到手了,所以有抵押房產的,變賣生產工具牲畜牛羊的,東湊西借的,把20萬交給拍賣公司後,然後把工作辭了,田地也荒了,忙著去預定寶馬名車,結果拍賣結束,沒成交當頭一棒,20萬打水漂了,盲目參與導致家破人亡的事跡時有發生。

很簡單的問題,很多藏家分析時就出問題了,試想一下,假如你委託四件東西最少能成交一件,你立刻就是百萬富翁,如果那麼容易發財的話,乾脆把60萬的房子賣掉,委託上100件東西,最少成交兩件,得到500萬也很劃算,對不?

保利拍賣,每場7000件藏品,千萬以上成交的不是40件,百萬成交的不到15%,一大半流拍,那也是騙子嗎,古董拍賣想成交就得多參與。保利,嘉德為什麼不收低端藏家的東西,因為成交了大家高興,失敗了大家說騙子,所以藏家繳費了,有些東西不容易成交,導致藏家很郁悶,下結論為騙也是不合理的。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七:

比較實力正規單位【像正規的保利嘉德,都是幾百平米的辦公室,藏品放在辦公室與與展櫃里買家隨到隨看】除此之外,行業內95%的小拍賣單位,租個實際使用面積60平米的小辦公室,藏品簽訂委託合同後,把近千件藏品堆放在潮濕的地下室里,不見天日存放大半年,然後等到拍賣的幾天才拿出藏品,去小酒店花五六千元租個場地,著急上火的預展一兩天賣不出去幾件,等於完成拍賣活動,這種方式幾乎沒有賣東西的任何希望,一定要和有實力的大單位去合作。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八:什麼是不靠譜拍賣,

目前90%的拍賣公司,電話頻繁忽悠沒腦子的老百姓參加,徵集上1000件後,就開始准備拍賣會,拍賣會的整個過程,就是去酒店租兩天場地,把1000件藏品展示一下,等於在預展兩天的預展現場,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前去觀賞藏品的人,除了幾十個委託人在預展現場來回瞎出溜,幾乎沒有任何買家到場觀看,兩天預展結束。第三天開始拍賣,拍賣會場在座的95%是藏家委託人,也就是賣東西的人,為了掩飾藏家,這類拍賣公司話費100元僱傭一些無業遊民,老弱病殘來充當買家,舉牌子。

我參加過七次拍賣,時常看見一些拍賣公司的買家大老闆,拍賣到中午吃飯時,現場搶牛奶,搶麵包。狼狽不堪,拍賣結束暗中一打聽,屬於雇來的失業低保戶。稍有思想的老百姓就能看出門道,

其次一個小拍賣公司,不去招商,租個80平米的辦公室,天天僱人給藏家打電話,忽悠藏家送拍,這種單位那來的買家,說實話還不如你自己去擺地攤的效果好。

靠譜的拍賣,就是觀察這個公司的實際營業方式,具體給藏家做了那些可以看得到的真實服務,投資成本多大。比如,預展是不是在五星級酒店,和辦公樓的檔次,有沒有吸引買家資源的經營場所,博物館,藝術館等,

收藏拍賣交易參考資料九: 看服務與行情

引用資料1、中國嘉德拍賣公司,

收藏愛好者應該把自己水平提高,進一步深化收藏文化,進入文化領域,而不是簡單的收藏,收藏不能狹隘地只為經濟利益,而是為了愛好、傳承我們國家的文化,幾年以後它給你帶來的經濟利益只是個附加值而已。

【引用資料2、---青島大前門集團拍賣公司】:

關於藏品估價:通俗點說,你家有個漂亮閨女,嫁個普通人老百姓比較隨便,嫁個村長,一個村裡就一個村長,這個可以,嫁給縣長、也是可以的,,,哪嫁給市長、省長你覺得好嫁嗎?-------很多思想不成熟的藏家,在藏品的估價要求上,理想根本不是把閨女嫁給省長那麼簡單,把一件低端藏品要求拍賣百萬、千萬、無疑是把閨女必須要嫁給國家主席。( 藏品想成交,一定估價要合適,價格符合市場行情,才具備成交的因素。)

【引用資料3、---保利拍賣公司】

收藏逐漸普及化, 藏品的市值是藏品自身創造的,一切買家說了算。

***藏家注意,國內目前有2000家拍賣單位,其中98%的單位都是前期收費的,收費的公司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不成交不收任何費用的公司 (這類公司國內有五六家,因為藏品無底價100元一件起拍,不存在不成交)

不收前期費用,流拍後要收流拍費的 (國內有20家)

委託前不收費用,委託後暗藏費用的 (欺詐公司一直這樣,說有買家要藏品,等你 去鑒定,真品就收。其次,說買家已經付款了,需要繳納一定的保證金,最後找個理由,保證金 不退了,或者公司跑路了,藏品也沒有了。)

4. 當前前期不收何費用的單位目前有

北京保利拍賣、 (不對普通藏家徵集)
北京嘉德拍賣、 (不對普通藏家徵集)
北京翰海拍賣、 (不對普通藏家徵集)

-
(因為設保留價的藏品,盡管前期不收費用,但流拍後要收3%的流拍費,很多藏友交不起,所以保利,嘉德,蘇富比,佳士得他們很少對外徵集,這也就是你送不進去的主要原因。)

5. 部分藏品不收前期費用的和後期費用費公司有,

上海榮寶齋拍賣
上海老城隍廟
上海朵雲軒
上海道明拍賣
上海嘉禾拍賣

青島新天地拍賣,
青島中藝拍賣,
青島銀座拍賣,
青島大前門拍賣,
青島麒麟閣拍賣,

以上單位針對部分藏品不成交,不收你一分錢費用,按時拿走即可。

其次藏品最安全的交易方法去擺地攤賣掉,盡管風吹日曬幸苦點,但每天也就是100元的攤位費損失,遇到喜歡的立刻現金交易,相對風險小點。
拍賣,遇到不正規的拍賣單位一件讓你繳費一兩萬,不成交損失太大,其次家庭困難的,盡量別亂參加拍賣。

另外,很多藏家覺得自己花錢了,沒成交,抱怨拍賣公司不行是不對的想法,

就好比學校,那個老師不想讓學生將來當領導,當老闆,但等畢業後當領導,當老闆的畢竟是少數,參加拍賣也是一樣。

所以一切隨緣,抱怨是不對的。
-
當前:
除了個別公共廁所免費外,吃飯,坐車,住宿,那樣免費過,拍賣公司租辦公室要交錢,雇員工要發工資, 給藏品預展的五星級酒店一天幾萬元的租金?
就憑這點,你能說出為什麼要給你免費,所以免費的公司都是騙人的,要麼送不進去的。
你去醫院先治病,治好了再繳費,你見過這樣的醫院嗎?
所以「對藏品無條件」免費給你服務的都是騙人的。
-

-
申明:本人只告訴自己參加拍賣的經驗總結,不給藏家推薦任何單位,請不要發簡訊咨詢,

B. 朱元璋死後,傳位給建文帝,為何他的兒子57歲時連牛羊都分不清

主要是建文帝的兒子從兩歲就開始被軟禁起來,沒有任何的人來教他認識這個世界,他是不知道外面其他的任何動物和事物,只知道吃飽了不餓就好了。所以等到他57歲被放出來的時候,不認識牛羊是很正常的。


這個孩子的人生還沒有開始,就被無情的權利壓制在黑暗的世界裡。一直到明代宗時期發生了奪門之變,再次上位的明英宗深感被囚禁的痛苦。忽然想起了這位被幽禁的小孩子,便下令將他放出來,並給他新的府邸,讓他娶妻生子。這個孩子出來後完全不知道世上的任何東西,連馬路上的牛羊也分不清,這個孩子在沒多久就過世了。

C. 江南飲食的特點是什麼

首先,江南飲食的特點是多粗糧,少細糧,烹調油以植物油為主。在肉食的選擇上,白肉多於紅肉,比如說鹽水蝦、白斬雞,在他們的餐桌上經常能看到,放的調味料很少,基本上保持了食物原本的味道。烹飪方式多以清蒸、水煮、涮燙為主,口味很清淡。

其次,江南飲食中蔬菜吃得比較多,水果比例適中,另外還有堅果和奶類加以輔助,他們愛喝養生湯,玉米加排骨、魚肉加豆腐,有葷也有素,不會出現全是葷菜的情況。正是這種蔬菜、粗糧、白肉的方式,讓他們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肥胖患者遠遠少於其他地區。

江南飲食具體怎麼吃?值得學習

多吃粗糧,中國人習慣了吃大米,一時改不過來,那麼可以先將粗細糧的比例控制在1比3,粗糧先從小米、玉米、黑米等常見的種類替換,最後變成粗糧佔大部分主食的飲食習慣。植物油也好,動物油也好,都要控制量,否則熱量還是會超標,建議不超過25g。

肉食以白肉為主,按照一個星期來算,可每周五天白肉、兩天紅肉,紅肉控制在3次以內。蔬菜和水果人均每天500克、300克,以深綠色的蔬菜為主。每天一袋牛奶,一小把堅果,補充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堅果要控制好量,不可貪嘴。

南北地區身材確實有差異,但這種現象並不適用在每一個人身上,北方也有瘦子,南方也有胖子,總之,江南飲食是比較健康的,值得我們學習。

D. 關於皇帝的稱呼有哪些

皇帝這個稱呼,在中國,無疑是婦孺皆知的。不過,它的含義是什麼?它的裡面還有哪些花樣?卻並不完全為一般人所通曉。

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統一了六國(齊、楚、燕、韓、趙、魏),自以為功業千古無匹,天下也從此大定。面對如此重大的勝利,「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他命令群臣商議給自己加一個尊號。習慣於諂媚奉承的臣僚們都說:「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王,泰王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號,號為皇帝。他如議。」從此,中國歷史上便開始有了皇帝這一尊稱。

由此可見,「皇帝」一詞,原是合三皇與五帝的尊稱而成的。三皇、五帝是傳說中中國遠古時代的明君,據說都是聖哲而大有功德於人的。但他們到底是誰?說法就很不一樣了。上文《史記》列天皇、地皇、泰皇。《索引》謂泰皇當即人皇。孔安國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吳、顓頊、高辛、唐堯、虞舜為五帝。又有說伏羲神農、燧人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還有以伏羲、女媧、神農為三皇,而五帝卻是黃帝、金天氏、高陽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六人,原因是「德合五帝座星者稱帝」,「實六人而稱五者,以其俱合五帝坐星也」。不同的說法還有好些。趙翼在《陔余叢考》里曾廣為考證,結論是「去占愈遠,載籍無稽,傳聞異詞,迄無定論」。(卷十六《三皇五帝》)其實,正因為他們都是理想的人物,所以能任憑人們臆造。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他們都是極為神聖的王者,是後世人君功業道德的典範與楷模。從皇帝這一尊稱的字義上看,「皇」,《說文解字》說是大之意。《白虎通》說:「亦號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帝,《說文解字》說:「諦也,王天下之號也。」鄭玄注《周禮·月令·大雩帝》說:「帝,上帝也,乃天之別號。」《白虎通》說:「德象天地稱帝。」《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鄭玄注《中候敕省》說:「德合五帝坐星者稱帝。」又《坤靈》說:「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胡三省注《資治通鑒》說:「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盪然無心,忘於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卷七)其實,帝原是殷人所崇拜的最高神祗。據郭沫若考證:「卜辭中稱至上神為帝,為上帝。」而殷人也同時把祖神或氏族神稱為帝;死去的先王也稱帝,與上帝相對而稱為下帝。「因為上下本是相對的文字,有上帝,理所當然的也可以有下帝。」(《青銅時代·先秦天道觀之發展》)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引蘇轍《古史》說:「《商紀》有曰:『自夏、殷以來,天子雜稱帝。至夏,去帝號稱王,與殷、周為三王。』按《禮記》:『措之廟,立之主,曰帝。』則自商以前,生曰王,立之主曰帝,非是生稱帝也。」(卷二)可知帝原只限於祖神。這種習慣,至少到戰國時已發生變化。公元前228年,已日漸強大的秦昭;襄王野心勃勃,自稱西帝,遣使立齊王為東帝,欲約與共同伐趙。齊澹王接受力、代的意見,在稱帝二日後又自行取消。秦王感到孤立,也只好取消帝號,復稱王。這時的帝,已明顯地不限於祖神。所以《史記集解》引蔡邕的說法:「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其次稱王。秦承三王之末,為漢驅除,自以德兼三皇、五帝,故並以為號。」從此,「皇帝」就成了中國封建最高統治者獨有的尊號。

在習慣上,皇帝又稱天子,即天帝之子。這不單表明了其政權是神授的,同時又表明了他是神種,原是不同於凡民的。周人已把王稱為天子。《尚書·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禮記·曲禮》:「居天下曰天子。」這一稱呼一直為後世所承用,但解釋卻又有所不同。高承《事物紀原》卷一釋「天子」一詞說:「《說文》曰:『古之神聖人母,感天而生子,故曰天子。』《春秋元命苞陽:『安登生子,人面龍顏,始為天子。』《帝王世紀》曰:『神農氏之母有嶠氏,名安登,則帝王之稱天子,自炎帝始也。」』這是從感生說的角度來進行解釋的,大概多盛行於民間的傳說。另一種就是漢儒的天命有德說。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認為:「德侔天地者稱皇帝,天祜而子之號稱天子。」皇帝執行天之所命,以至德而君天下,故天祜而子之。這里強調了皇帝的德行和職責。《呂氏春秋》說得更明顯:「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能養天之所生而勿櫻之,謂之天子。天子之動也,以全天為故者也。」(《本生》)王莽也說過:「王者父事天,故爵稱天子。」這種解釋自然留下來一個大漏洞,因為多數、甚至絕大多數皇帝並無德行和功業可言。所以《白虎通》就乾脆武斷地聲言:「天子者,爵稱也。爵所以稱天子何?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載,謂之天子,上法斗極。』《鉤命訣》曰:『天子,爵稱也。』帝王之德有優劣,所以俱稱天子者何?以其俱命於天,而王治五千里內也。」(卷一)一句話,只要是作了皇帝,就不管他是多大的一個混蛋、白痴、匪徒、無賴,他便都是受命於天來統治人民的,人民對他便只有俯首服從,至誠叩拜的權利,否則就是違犯天意。獲罪於天,無可待也,誰還敢有半點不恭呢?

如上所述,皇帝是盛德的美稱,天子是對皇帝其人的神化。所以習慣上也把「聖人」作為皇帝的尊稱。他的命令稱聖旨,他的指示稱聖諭、聖訓。其他如聖衷、聖慮、聖德、聖恩、聖覽等,表明他的一切思想、行動,無不是神明至聖的。盡管尊貴到了極點,但他還是並不滿足,還要給自己加上許多榮譽詞藻堆砌起來的所謂尊號。「人主尊號,自漢哀帝用士之說始有之。」(《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三·甲集《尊號》)唐朝、宋朝的皇帝每逢慶典大禮時,在有意無意的導演下,群臣都爭先恐後地請給皇帝上尊號,或稱徽號。唐高宗稱天皇。武則天稱帝,上尊號為「聖母神聖皇帝」,以後又陸續加「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唐玄宗演的這種鬧劇就越加無聊。他所受的尊號之一是「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多達十六個字。宋太祖的遵號之一:「應天廣運一統太平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多達二十個字。宋高宗更多達二十四個字。這完全是虛偽的自我吹噓,也是無聊的自我安慰。宋神宗在這個問題上就表現得比較清醒。他曾下詔:「朕惟皇以道,帝以德,王以業層時制名,用配其實,何必加崇以自飾哉!秦漢以來,尊天子曰皇帝,其亦至矣!」他指出,上尊號這類作法,都是虛文煩禮講宜罷去,「自是終身不受尊號」(《揮麈錄》卷一)。這樣的例子是很少見的。

尊號之外,每一個皇帝又有各自的謚號、廟號和年號。

謚號是老皇帝死後,繼位者贈送給他的稱號。《白虎通》說:「謚者,何也?謚之為言弓池,引列行之跡也。所以進勸成德,使上務節也。」《通典》引《五經通義》說:「謚者,死後之稱,累生時之行而謚之。善行有善謚,惡行有惡謚,所以為勸善戒惡也。謚之言列,陳列其行,身雖死,名常存也。」所以,《樂記》說:「聞其謚,知其人。」可見其意原是根據死者生前的行誼,作出一個高度概括和簡練的蓋棺論定,以彰有德而勸善,貶失道而戒惡。老皇帝死了,除了營喪葬之外,加謚就是一樁大事情。先由「大臣吉服之南郊告天,還,素服稱天命以謚之」。之所以特別去南郊,因為那裡是皇帝祭天的地方。群臣給死去的皇帝上謚號,從人臣之義來說,無疑應該盡可能地掩惡揚善,以褒美死者。但是,據說謚法又是關乎禮制的大法: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必須謹守客觀公正的原則。到祭天必去的南郊,就是要特別表明謚號的公正性,「明不得欺天也」。這樣作的潛台詞就是說,南郊告天的謚號是無可懷疑名副其實,可以質證於天的。謚,始於周代湘傳是周公的定製。《史記·周本紀》:「西伯崩,謚為文王。」秦始皇即位,發布制書說:「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謚。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以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辭世以數計,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省得後人對自己說三道四,這種作法很合乎秦始皇的性格。漢代又恢復了這一制度,以後一直為歷代所沿用。在正常的皇位繼承情況下,嗣皇帝對死去的父兄奉謚,肯定是謚美的頌詞,所謂的公正,明是騙人的。如果是亡國之君,或者繼位的人原是政敵,必得惡謚,這也便是情理中的事了。皇帝的謚號一般是一個字,也有兩個字的。據《謚法解》:「經緯天地、道德博聞、學勤好問、慈惠愛民、愍民惠禮、賜民爵位」者皆曰「文」,如漢文帝、唐文宗者是。「剛強直理、威強敵德、克定禍亂、刑民克服、誇志多窮」者皆曰「武」,如漢武帝、唐武宗者是。「在國遭憂、在國逢禍亂方作、使民悲傷」者皆曰「憋」,如晉愍帝者是。「好內遠禮、去禮遠眾「者皆曰」「煬」隋煬帝、金煬王者是。這裡面確實微合褒貶。得到一個惡謚在歷史上便留下千古臭名,在某種程度上,不能不說對皇帝也有警戒的意思。

和謚號相近的還有一個廟號,即皇帝祖廟——太廟里的靈牌號。《事物紀原》謂「蓋其事原於虞舜,而備於商人」。「漢世因之,西京有太宗、世宗;東京有顯宗、肅宗」(卷二)。古者稱祖有恭而宗有德。《史記·孝文本紀》集解引應劭曰:「始取天下者為祖,高帝取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為宗,文帝稱太宗是也。」顏師古則指應說為非是,而認為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唐高祖的廟號是「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帝」。唐太宗的廟號是「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帝」。宋神宗的廟號多達二十個字。習慣上,人們僅取前二字,稱高祖、太宗。明朝人於慎行說:「本朝廟號多至十六字,比之唐、宋,尤為過謚。惟年號不更;及主上御臨,不上尊號。此唐、宋所不及也。」(《轂山筆麈》卷二)

年號則是皇帝在位的紀年號。這是漢武帝時候創行的。不過具體是什麼時候開始,卻存在疑問。《資治通鑒》在公元前140年始系「建元元年」。胡三省注引貢父曰:「自元鼎以前之年,皆有司所追命。其實年號之起在元鼎(前116),故無封既元則始有詔書也。」(卷十七)趙翼則認為「帝至元狩(前122)始建年號,從前之建元、元光等號,乃元狩後重製嘉號,追記其歲月也。」(《廿二史札記》卷二)漢武帝以後,皇帝皆有各自的年號。年號通常為兩個字,如「貞觀」、「洪武」、「康熙」。也有三個字的,如王莽的「始建國」,梁武帝的「中大同」。還有四個字的,如武則天的「萬歲通天」、宋太宗的「太平興國」。古人言數不說「一」肥「一」說成「元」。所以建年號稱建元,改年號稱改元。按古禮,「君薨,世子即位,既逾年而後改稱元年」。《白虎通》的解釋是:「緣終始之義,一年不可有二君,故逾年即位,所以系民臣之心也。」(卷一《爵》)當年改元就帶有對其前任皇帝的否定之意,所以是非禮的。一個皇帝可以有好多個年號,隨他的心意,一改再改三改。武則天就是玩弄改元游戲的慣手,有一年內三次改元的。年號所取,或來自儒經、佛典,或出於迷信、祥瑞和喜慶;也有的具有鮮明的政治含義。「貞觀」、「至元」,都是出典有據。「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就是「元鼎」改元所自。老耄的武則天,齒落更生,於是改「天授」為「長壽」。宋高宗建元「建炎」,是因為相信火德中微,他希望余燼重燃。宋哲宗改元「紹聖」,「聖」指的是神宗,「紹聖」就是表明自己親政後要紹奉神宗的變法路線。徽宗即位之初,調和黨爭,以求得政局的穩定,故建元為「建中靖國」。第二年,蔡京用事,政局又發生變化,改元「崇寧」,「寧」者,神宗的年號「熙寧」也,等於公開宣布再要按變法的路線辦事,大興黨獄。宋孝宗受撣,建元「隆興」,其意為「務隆紹興」,「紹興」即高宗的年號,以此來表示他對高宗的孝敬與感激。侯外廬在《中國思想通史》中說:「建元年號是統治階級的支配思想的集中表現。」(第二冊,第47頁)總體講,這是不錯的。

這樣,每一個皇帝既有生時的尊號,又有各自的年號,死後還有謚號、廟號、陵號,稱呼相當復雜。習慣上,在唐以前,我們對他們都以謚號相稱,如漢武帝、隋文帝。唐、宋、元、明時期,通以廟號相稱,如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到了清朝,又以其年號相稱,如康熙、乾隆。約定俗成,已沒一定的標准可循了。

有的皇帝在百無聊賴之中,還喜歡玩點別號、雅號之類。漢靈帝喜歡擐甲馳馬,行陣三匝,自稱為「無上將軍」。劉來後廢帝喜歡微行,自號「李將軍」。陳後主自稱「無愁天子」。唐玄宗號「三郎」。宋徽宗迷信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王晨明皇大道君」、「都天教主」。宋高宗署其室曰「損齋」。明武宗自號「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後軍都督府太師鎮國公朱壽」,別號「錦堂老人」。他還取個回回名字叫「沙吉敖A」,藏名「領占班丹」,蒙古名「忽必烈」。明世宗自號「天地釣叟」,又號「堯齋」,穆宗號「舜齋」,神宗號「禹齋」。清康熙帝號「體元主人」,乾隆帝號「十全老人」、「信天主人」、「古稀天子」等。這也算是趣聞,可供談助。

皇帝的自稱也有專用的詞,叫「朕」。「朕」,原來的意思就是「我」。屈原《離騷》開篇就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始規定「天子自稱曰朕」。這個字開始成了皇帝的禁臠。

臣民對皇帝有很多稱法,曰陛下、曰萬歲、曰乘輿、曰上、曰至尊等等。蔡邕《獨斷》說:「陛下者,陛階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陛側,以戒不虞。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用卑達尊之意也。上書亦如之。及群臣士庶相與言殿下、閣下、執事之屬,皆此類也。」(卷上)《事物紀原》渭此自秦始,「《史記》秦李斯議事始呼之耳」。(卷一)「上」,蔡邕說:「上者,尊位所在也。太史令司馬遷記事,當言帝,則依違但言上,不敢渫讀言尊號,尊王之義也。」(《獨斷》卷上)「乘輿」,蔡邕說:「乘輿出於律。《律》曰:敢盜乘輿服御物,謂天子所服食者也。天子至尊,不敢諜讀言之,故托之於乘輿。乘,猶載也;輿,猶車也。天子以天下為家,不以京師官室為常處,則當乘車輿以行天下,故群臣托乘輿以言之。或謂之車駕。」(《獨斷》卷上)「萬歲」則原是一種慶賀時的歡呼。春秋時,有一位梁康王,自以為武功可稱霸主,每天「為長夜之飲於室中,室中人呼萬歲,則堂上之人應之,堂下之人又應之,門外之人又應之,以至於國中,無敢不呼萬歲者。天下之人謂之桀宋」(《資治通鑒》卷四),卒至於國破身亡。這個宋王可算得上愛聽臣民萬歲不離口的昏君。據趙翼考證,這個詞,「其始上下通用為慶賀之詞,猶俗所雲萬福、萬幸之類耳!因殿陛之間用之,後乃遂為至尊之專稱。而民間口語相沿未改,故唐末猶有以為慶賀者。久之則莫敢用也」。(《陔余叢考》卷二一)以上稱呼多用於書面或比較正式的場合。至於百姓口語之間,西漢人稱皇帝為「縣家」、「大家」,東漢人稱「國家」,魏晉間稱「官」、「官家」;皇帝也往往以之自稱。晉人又稱之為「天」;北朝稱「家家」。唐時稱「聖人」、「大家」、「天家」、「宅家」、「官」。宋人稱「官家」、「官里」。「大家」。遼、金稱「郎主」。元人稱「皇上」。《水滸傳》里直呼「皇帝老倌」,明時徑稱「老頭」,則已帶有一點憤懣不平之氣,看來恐涉不恭了。

皇帝既享有至高無尚的尊貴,他的名字也便是同樣尊貴的。大概從東周時代開始,社會上開始有了避諱的禮俗。《禮·曲禮》:「入門而問諱。」《疏》:「諱,主人祖先君名。」(卷三)所謂生曰名,死曰諱。尊卑有序,以諱為首,因此受到特別的重視。最初避諱原本只限於死去的祖先名諱,而且,嫌名不諱,二名不偏諱,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君所無私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講究原是有限度的(《陔余叢考》卷三一《避諱》)。後來卻益形泛濫。不單生人之名稱諱,甚至同音也諱,偏旁也諱,形近也諱。南朝時的士人特別講究這一套。如果有人在言談中觸及他祖先的名字,他便要像挖了他祖墳一樣,痛哭流涕而起。晉、六朝,以至唐、宋,無不以避灃著為律文。《唐律》規定:「諸上書若奏事,誤犯宗廟諱者,杖八十。口誤及余文書誤犯者答五十。即為名字,觸犯者徒三年。」(卷十)官僚的名字如果與官稱相犯,政府還可以特為他改任別職。官場如此,私家亦然。李賀名晉肅,致人們認為他不應該應進士考試,因為「晉」與「進」同音。在所有文書之中,皇帝的名諱都用改字來避免。漢高祖名邦,舊史中凡邦字都以國字來替換。漢文帝名恆,於是恆山被改名曰常山。漢宣帝名詢,因此,戰國時的大思想家苟卿也大觸霉頭,被改作孫卿。漢光武名秀,秀才便改稱為茂才。晉憋帝名業,建業(今南京)從此改稱為建康。隋文帝的父親名忠,朝中的一大批官名也因此改訂:郎中去中字,但作郎;侍中改恃內;中書改內史;殿中御史改殿內御史;御史中丞也被撤消。唐太宗名世民,故凡言「世」皆改「代」,「民」改「人」,民部改稱為吏部。老百姓的名字如果有犯御諱的都必須更改,甚至姓也得改。石晉的高祖名敬瑭,於是令將姓敬的都改為姓荀或是姓文。宋高宗名構,於是連姓勾的人,或仍其字而更其音,或增加金旁作鉤,或增加絲旁作,或加草頭作苟,甚至改作近形的句字,還有便是在勾後加一個字,改作復姓勾龍,也有乾脆把勾龍的勾去掉,成了單姓龍;更有改龍為緱,弄得面目全非。宋欽宗名桓,與「丸」音近,舉子應考作詩,韻腳用了丸字的,都遭到黜落。唐人修史,對前代人名有同御諱的,便不書其名而改書其字;或者便徑將所犯的字刪除,成了單名;或者以文義來改用另一個字。元、明以後,其禁稍寬,諱字往往以缺筆劃來表示。在那個時候,要記住並注意這一大批諱字確是不容易。一些常用的字,這也諱,那也諱.文字上會產生很多麻煩。皇帝們也不能不考慮這一點,所以皇子取名時多用生僻的難字。漢宣帝原名病已,他發布詔書改名,說:「聞古天子之名,雖難知易諱也。其更偉詢。」試看康熙的一大群兒子:胤裎、胤礽、胤祉、胤禛,等等,都是難認少用的僻字。民問文書行用,省去了許多避諱的麻煩,這樣命名,也算是皇家的功德。

名諱之外,擁有無上權威的皇帝,往往出於個人的、難於索解的避性與迷信,又任意規定出一些可笑而且荒唐的禁忌。前秦的越厲王苻生,長相頗滑稽,一隻眼睛大,一隻眼睛小。他對這個生理缺憾懷著阿Q式的敏感,在言淡文書里,「殘」也諱,「缺」也』韋,「偏」、「只」、「少」、「無」、「不具」等都成了大諱,誤犯而致死的人不可勝數。北周宣帝字文贅讓兒子作皇帝,自己稱天元皇帝,所居稱天台,不許臣民有天、高、上、大之稱。官名涉及這些字眼的都改掉,姓高的人改姓姜,高祖父改稱長祖父。南朝的宋明帝劉,晚年更加猜忌殘虐,好鬼神,多忌諱,「言語、文書有禍敗、凶喪及疑似之言應迴避者數百千品,有犯必加罪戮。改」字為「」,以其似禍字故也」(《資治通鑒》卷一三三)。宋徽宗迷信道教,明令禁止天下百姓以君、玉、聖天、上、龍、皇等字命名,凡有的或刪或改。臣僚的表章中,對危、亂、傾、覆等類字眼也必須迴避。「大哉堯之為君」、「君哉舜也」句,本是語出儒典,但是因為「哉」與「災」同音,所以也不準引用。他曾御筆親詔:「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名耳,並宇伯陽,及謚聃。見今士庶多以此為名字,甚為讀侮,自今並為禁止。」(《能改齋漫錄》卷十三)元朝政府明令在奏章中有一百七十多個字必須迴避,其中除病、苦、凶、禍、災、危、亂等不吉祥的字眼外,亡、妄、望、忘,司、四、死、斯,誓與逝,都因同音關系在迴避之例。元仁宗延祐元年始規定「除全用御名、廟諱不考(?)外,顯然凶惡字樣,理宜迴避。至於休、祥、極、化等字,不須迴避』(《元典章·禮部·禮制一進表》)。明太祖在字音、字義上胡牽亂扯,大興文字獄,是大家所常道的。筆儒徐一夔進賀表,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句,他看了勃然大怒,說:「生者,僧也,以我嘗為僧也。光則雉發也。則字,音近賊也。」(《廿二史札記》卷三二)一位姓張的學正上表,中有「天下有道,萬壽無疆」句,他也大怒,說「此老還謗我,以『疆道』(與強盜音近):二字擬之。」立即派人把他抓來。張從容申辯說:「臣有一言,說畢就死。陛下有旨,表文不許杜撰,務出經典。臣謂『天下有道』,乃先聖孔子之格言;臣謂『萬壽無疆』,乃《詩經》臣子祝君之至情。今謂臣誹謗,不過如此。」太祖聽了無言以對,良久,曰:「此老還嘴強,」竟令去,不問。左右相謂曰:「數年以來,才見容此一人而已。」(《立齋門錄》卷一)清朝的文字獄則多帶一些民族仇視的成份,其手法之極盡牽強附會,任意羅織,上綱上線,則是與明太祖沒有二致的。

歷史上的皇帝還有一些更荒誕莫名的禁忌。唐朝皇帝姓李,所以,連鯉魚也禁止捕食。宋徽宗時,諫官趙致虛上書說:皇上的生辰為壬戌。戌屬狗,所以不應該殺狗。徽宗立即准允,公告全國,屠狗者有厲禁。明武宗生肖屬豬,又朱、豬音同。正德十四年,止式下詔:「照得養豕宰豬,固尋常通事。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為此省諭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將豕牲不許喂養及易賣宰殺。如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野獲編》卷一;《癸已類稿》卷八)此詔一出,城鄉民眾趕緊將所養的豬賤價出賣,成為千古一大奇聞。明世宗忌諱也很多。當時北方韃靼為患,他每寫「夷狄」兩字必極小;會試卷中見到有「夷」字就大為震怒,欲置重典。還有,北齊文宣帝禁取蝦蟹蜆蛤之類,唯許私家捕魚。這只能認為是一種怪避,無法令人索解。人各有喜好與惡忌,甚至是某種迷信與怪避,這也是常有的事情。這些發生在普通人身上,頂多隻是一個笑話,而一旦發生在皇帝身上,就可能成為殃及萬民的政治問題。這也是中國皇權政治下的一種特有災禍。

E. 將建文帝兒子關押五十年,出來後竟不認識牛羊,朱棣到底多殘忍

按道理說,生在帝王之家是一件多麼值得慶幸的事情,因為生在帝王之家除了有可能登上皇位之外,還可以享受榮華富貴。其實,在封建社會,帝王之家的子孫並一定是幸福的,甚至他們的命運和結局還不如普通的百姓。在歷史上,無數次的殘酷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前有李世民弒兄奪位,後有朱棣起兵造反。樁樁件件的事實猶如當年頭棒喝,警醒著後世人。說道朱棣,他到底有多殘忍,為何他登基後,要把一個兩歲的孩童囚禁五十多年?

第二,殺雞儆猴。他囚禁建庶人,是想讓其他對皇位還有覬覦的人看看,敢爭奪江山就是如此下場。對於古人來講是十分講究氣節和名聲的,士可殺不可辱。寧願身死也不能毀了聲譽。朱棣囚禁建庶人,讓他不識牛馬,比殺了他還殘忍。這也是對皇室血親最大的侮辱。所以,後果可想而知,沒人敢和他爭奪皇位了。真是可惜可嘆,一個孩童就這樣成為了權力斗爭的犧牲品。

F. 匈奴被漢武帝殺了10多萬人後,為何匈奴從此一蹶不振了

匈奴本身是一個十分強大的游牧民族,漢武帝僅僅殺十萬數十萬人,其實並不能從根本上使它墮入深淵。真正使匈奴走向沒落的是漢武帝採取的其他措施。


而且漢武帝在把匈奴趕跑後,在河套地區還遷徙過去很多民眾,反正漢朝又不缺人。


而且核桃地區是一個具有潛能的魚米之鄉,適合作物的生長。於是遷過去的漢朝人便在那裡安家落戶,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耕種起來。這哪裡容得下匈奴再跑到這地界來放牧撒野,所以他們只能遷徙。


由於匈奴的兵力,牛羊,地盤兒已經損失了不少。他們只能被迫逃離賴以生存的家園,向更北更冷,更為凄涼的荒漠逃生。


此後又進行了一次漠南之戰,此戰役過後,基本就形成了漢強匈奴弱的局面。在經過幾代漢朝皇帝的精心經營下,匈奴逐漸分化瓦解,走向滅亡。

G. 2013年冰淇淋加盟店,誰知道加盟費最低的品牌

這要看你所選的冰淇淋的品牌,以及你所選的銷售地理位置等因素來具體分析安妮公主冰淇淋蠻好的,我也吃過,味道很喜歡,三字經原文:看完就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古九州,今改制。稱行省,三十五。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宮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所取。匏土革,木石金。與絲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葉。九族者,序宗親。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曾玄。五倫者,始夫婦。父子先,君臣後。次兄弟,及朋友。當順敘,勿違背。有伯叔,有舅甥。婿婦翁,三黨名。凡訓蒙,須講究。詳訓故,明句讀。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帷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源。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辨王載,說仁義。中庸者,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大學者,乃曾子。自修齊,至治平。此二篇,在禮記。今單行,至治平。四書通,孝經熟。如六經,始可讀。六經者,統儒術。文作周,孔子述。易詩書,禮春秋。樂經亡,餘可求。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有國風,有雅頌。號四詩,當諷誦。周禮者,箸六官。儀禮者,十七篇。大小戴,集禮記。述聖言,禮法備。王跡息,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王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爾雅者,善辨言。求經訓,此莫先。古聖著,先賢傳。註疏備,十三經。左傳外,有國語。合群經,數十五。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古九流,多亡佚。取五種,修文質。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在上世。堯舜興,禪尊位。號唐虞,為二帝。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周共和,始紀年。歷宣幽,遂東遷。周道衰,王納墜。逞士戈,尚游說。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蠃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先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趙宋興,受周祥。十八傳,南北混。遼興金,皆夷裔。元滅之,絕宋世。蒞中國,兼戎狄。九十年,返沙磧。太祖興,稱大明。紀洪武,都金陵。迨成祖,遷宛平。十六世,至崇禎。權閹肆,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毀。清太祖,興遼東。金之後,受明封。至世祖,乃大同。十十世,清祚終。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後漢三,國志四。此四史,最精緻。先四史,兼證經。參通鑒,約而精。歷代事,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漢賈董,及許鄭。皆經師,能述聖。宋周程,張朱陸。明王氏,皆道學。屈原賦,本風人。逮鄒枚,暨卿雲。韓與柳,並文雄。李若杜,為詩宗。凡學者,宜兼通。翼聖教,振民風。口而誦,心而帷。朝於斯,夕於斯。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波既仕,學且勤。披薄編,削竹簡。波無書,且知勉。頭懸梁,錐刺股。波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蘇明允,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波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習儒業。波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波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波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波雖幼,身已仕。爾細學,勉而致。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幼習業,壯致身。上匡國,下利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帷一經。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三字經翻譯(譯文、解釋):————————————————————————————————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啟示: 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啟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鬆。【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啟示: 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啟示: 僅僅教育,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並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啟示: 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啟示: 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後總是要後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啟示: 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啟示: 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並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啟示: 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准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啟示: 從尊敬友愛兄長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就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才會感受到他的溫暖。【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啟示: 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必須這從兩點做起。【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啟示: 一到十看來很簡單,但變化起來卻無窮盡,算術這門學問越來越深奧了。幾乎各個科學門類都離不開數學,所以必須認真地從簡單的數目學起,為將來學習其他知識打好基礎。【譯文】我國採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啟示: 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譯文】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麼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麼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啟示: 要使人與人之間有一個良好和諧的關系,每個人都要認清自己的地位,人人從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寧,人類永遠和平。【譯文】什麼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准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啟示: 春、夏、秋、冬是因為地球在繞著太陽運轉時,有時面向太陽、有時背向太陽、有時斜向太陽,因此有了溫度不一樣的四季變化。【譯文】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啟示: 我們的祖先最早用鐵發明了「羅盤」,也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從而使確定方位變得十分簡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針的作用太大了。在我們人類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譯文】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啟示: 「五行」學說包括很深的哲學道理,非常復雜、我們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譯文】至於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啟示: 和「五行」一樣,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們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記年外,記時已多不用了。【譯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曰黃道 日所躔 曰赤道 當中權 啟示: 地球在不斷自轉運動中,同時繞著太陽轉動,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太陽系又繞著銀河系轉,而銀河系只是宇宙的一個小點點,天地之大實在是不可想像的。【譯文】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赤道下 溫暖極 我中華 在東北 啟示: 我們國家所處的位置在整個地球的東北邊,由於面積遼闊,熱帶、溫帶、寒帶三個溫帶都有。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是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譯文】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國家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曰江河 曰准濟 此四瀆 水之紀 啟示: 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全長五千多公里。我國最聞名的河流是黃河,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五千年文明的發源地。【譯文】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曰岱華 蒿恆衡 此五嶽 山之名 啟示: 現在我們都知道,我國境內的喜瑪拉亞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號稱世界的屋脊。中國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每座山都有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譯文】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嶽」,就是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蒿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曰士農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 啟示: 由於社會的發展,今天人民的職業已經不僅僅是這四種了。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只要對社會有好處,都是光榮的。【譯文】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啟示: 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有多少仁義之士用他們的生命和熱血,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跡。這些人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譯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准,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陸 啟示: 人類所食用的「五穀雜糧」就屬於植物。人類的生存有賴於大自然。我們應該了解它們,掌握這些知識,以便為人類服務。【譯文】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於植物,在陸地上和水裡到處都有。有蟲魚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 啟示: 無論大自然中的植物還是動物,都是人類永恆的財產,我們要愛護周圍的環境,保護好我們生存的環境。【譯文】蟲、魚、鳥、獸屬於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裡游。稻梁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啟示: 人要吃飯就得耕耘播種。當我們吃到香噴噴的飯菜時,千萬不要忘了辛勤耕種的農民。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愛惜每一粒糧食。【譯文】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啟示: 人類真不愧萬物之靈,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動物,通過馴服和人工喂養成為人類的工具和食品。【譯文】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俱 啟示: 七情是人生來具有的,誰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為一個有志者,是決不能被感情牽著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復雜的,要學會妥善處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樂而有意義。【譯文】高興叫作喜,生氣叫作哀,害怕叫作懼,心裡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作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青赤黃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識 啟示: 用色彩學的標准解釋,色彩的由黃、紅、藍三個原色和橙、綠、紫三個間色組成。五色是我國傳統的名稱,如黃色已成為我們的民族色彩,據說太陽升起的第一道顏色是黃色,所以黃色代表東方。【譯文】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啟示: 我們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辯出酸、甜、苦、辣、咸,是由於人的舌頭上有許多叫味蕾的粒狀組織。人身體的結構非常復雜,認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譯文】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種味道。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啟示: 我們人類有視覺,可以分辯顏色、形狀;有味覺可分辯各種滋味;嗅覺可以辨別氣味;觸覺可區分冷暖各種刺激。【譯文】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啟示: 音樂可陶冶人的情懷,我國文明久遠、歷史悠久,文化豐富,音樂也非常突出。好的音樂可以增強人的修養,調劑人的身心,優美的東方音樂更具迷人的特色。【譯文】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聲 宜調協 啟示: 我國的古代詩詞非常優美動人,讀起來和諧順口,這不僅是詩詞本身的內容感人,而且是由於詩詞運用了平、上、去、入四聲的規律變化,所以使我們聽起來更加優美動人。【譯文】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啟示: 人類的繁衍,一代接著一代,生命的延續永無止境。真是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我們每個人都擔負著承上啟下的責任和義務。【譯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啟示: 九族之間的關系不僅是血統的承續關系,更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在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應該認識到自己的長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應負的責任和義務, 家庭才能和睦。【譯文】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從高祖父到曾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關系。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啟示: 家庭成員之間要禮貌相待,和睦相處,這樣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們中國人很注重家族觀念,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庭都能和睦相處,社會也必然安定了。【譯文】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啟示: 中國人從古到今,都十分重視禮義。這就是長幼的次序、朋友之間的信用。中國自古稱為禮義之邦,象「桃園三結義」,至今受到人們的稱頌。【譯文】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此十義 人所同 當師敘 勿違背 啟示: 社會是復雜的,每人有各種親屬關系和社會關系。古人提出「十義」,這是處理各種相互關系的准則,乃至今日這些准則仍是維持社會安寧、推動社會發展的保證。【譯文】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斬齊衰 大小功 至緦麻 五服終 啟示: 社會在發展,今天一些古老的喪葬儀式已經見不到了,但人死了以後,活著的人就要為他們送葬,以開追悼會的方式寄託後人的哀思。【譯文】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禮樂射 御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 啟示: 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科技的門類越來越多。但對於學生來說,要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譯文】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惟書學 人共遵 既識字 講說文 啟示: 語文、數學、外語這三門學科,已經成為各門類的基礎學科。它是深入研究各門專業學科的工具課,所以一定要努力學好, 為將來的進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礎。【譯文】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後,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於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 啟示: 我們今天通行的是隸、楷、行、草四種體式,但對於先人留下的古籍也要有所了解。這對於我們學習和繼承前人的知識有很大的幫助。【譯文】我國的文字發展經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啟示: 現在講究的是一專多能,對於研究學問也必需做到從大處著眼,要理清思路,提納挈領,才能抓住問題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譯文】假如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啟示: 人們在開始讀書的時候必須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是講讀發音要正確,辭意要清楚,要學會正確劃分句子,這樣才能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含義和觀點。【譯文】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啟示: 為學必有初始階段,任何一個大學問家,他的知識都是一點一滴積累的,只有扎扎實實打下良好基礎,才能進軍更高深的知識。【譯文】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啟示: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論語》的核心是如何 「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