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去一个水乡小镇散心,请推荐一个
瑶里古镇
当人们被都市的尘嚣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便成了一种巨大的诱惑。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的乡村古镇,则是浮嚣的心灵的最好憩息之地。
在群星闪耀的中国古镇中,江西瑶里无疑是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
瑶里是一幅古朴素洁的江南山水图,清悠、典雅、空渺,这里的山山水水、古镇老村,都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诱惑力。瑶里古称“窑里”,是景德镇陶瓷的主要发祥地。
作为旅游地,瑶里古建筑群是境内最大的特色,苍翠欲滴的群峰簇拥着一条逶迤清亮的瑶河,沿河两岸,明清风格的建筑群、依稀可辨的古窑址、苍凉厚重的徽州古商道,或密集、或星落,无不透着古风古韵,令人驻足沉思、浮想联翩。
古镇河走东西,人居南北,街却纵横交错,踏上青石板铺成的明清商业街,古门洞、古窗棂、古货台,保存完整,做工讲究,高头大马的烽火墙飞檐翘角,延伸在古街前方上空,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而整个古镇数百栋这样的建筑聚集在一起,蔚为壮观,实属罕见。在整个建筑群中,又数程氏宗祠最为壮观,狮岗胜览尤为精细。程氏宗祠坐南朝北、面河而建,依狮山,临瑶河,望瑶岭,门庭宽大无比,正厅亮敞,侧厅工整,祠内木雕多与程咬金相关,当地程氏举“混世魔王”为始祖,对其推崇备至。而河对面的狮岗胜揽,坐北朝南,依瑶岭,望狮山,临瑶河,也颇得风水之利。该院始建于清末,是一幢风格汇集中西、贯通古今的民居。房内门窗、房梁上的上百幅木雕,画面生动活泼、做工精细讲究,内容从四大名著、古代戏文到民间传说,可谓包罗万象,无不显示主人的身份华贵、知识渊博。
瑶里古镇,还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的重要活动基地,陈毅旧居、抗日动员大会会场、新四军驻址保存完好。瑶里由此又成为一块红色的土地,并留下了许多悲壮动人的故事。
除古镇外,瑶里的自然风光也是很迷人,南山瀑布、原始森林、神秘峡谷,常令人忘情其间、留恋忘返。“古镇得道,峡谷成仙”是瑶里游的最大感受。走进梅岭大峡谷,宛如走进了一座生态迷宫,这里山高林密、峰奇石怪、猿啼两岸、鸟鸣不绝,纤尘不染的溪流在崖间跳窜,仿佛从人的心田里冲洗而过,尤其令人气爽神怡。走进汪胡的原始森林,就像走进了神话世界,几人合围的香榧、楠木、鹅掌楸密密麻麻地把整个森林遮掩得不见天日,枯树跟前,万木蓬勃,印证着亘古不变的生态自然法则。人们走进这片茫茫林海中,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自然植物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养身修性。这座天然的大氧吧里,每立方米的空气中负氧离子高达十多万个,常使人走在林间口舌生津、四肢增力,疲乏顿消。
当然,南山瀑布、绕南古窑址都是瑶里风景区独特、值得一游的好地方。瀑布下体验什么是惊心动魄,古窑边琢磨什么是劳动智慧,都是大有裨益的事。
如今的瑶里早已告别了舟楫,交通十分便捷,驱车不足50公里便是瓷都景德镇,昌九、景九、鹰景和在建的景黄高速、高等级公路,把瑶里风景区和黄山、庐山连成了一个网络。从南京、南昌、上海、福州等大中城市出发,也都有列车过境。从武汉驱车至景德镇,也不过三个钟头的路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瑶里古镇不失时机地抓住了旅游产品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的机遇,加大引资力度,引进了中国国际旅游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张家界山水天下有限公司等旅游投资企业,旨在借市场之力,保护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组建成立的景德镇瑶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虽说刚刚成立,但已开始了风景名胜区的修编、制规,已完成了多项基础设施的前期可研、市场分析,准备用不到两年的时间,把瑶里打造成江西的旅游重镇,再用三至五年时间,把瑶里做成江西乃至中国人文和山水融合的新型旅游品牌,打造一艘江西旅游的新旗舰。
如果您想让自己在都市里漂泊已倦的心灵得到短暂的抚慰,如果您想让自己匆忙的脚步找到一个休闲的驿站,那么,朋友,瑶里是不会辜负您的期盼的。
详细资料和图片:http://jq.leryo.com/news.asp?id=4338
古镇上清
上清镇位于鹰潭南面25公里处,镇上的街道弄巷至今依然保留着古代建筑的格局,尤其是沿泸溪河畔的十多个码头,宽厚坚实的麻石砌成的台阶,被一代代人的脚力踩得溜光,它用为历史的见证,昭示着上清镇悠久而古老的历史。上清镇历经千年,地名也曾几易。唐、五代时,这里叫雄石镇。南宋教育家、哲学家陆九渊在应天精舍讲学时,曾为雄石镇石贴撰写过跋。近两里长的街道叫沂阳市,因唐末倪亚曾在雄石镇任过镇遏使而得名。宋元时期称上清镇,明初称沂阳市,明末又改称上清镇。
古色古香的上清镇,有历代遗留下来的众多古民居,以明清为主的民居群,高高的马头墙,别致的门第,鹅石古道,方砖畏就的厅堂,通光天井,石雕窗花,古韵依旧,使人感受到古建筑工艺的高超。沿泸溪河近两里长的民居形成了江南建筑的特色-----吊脚楼。这种建筑是木柱竖在河旁之上,上为厅堂、住房,下为厨房。晚上睡在楼上,望窗外明月,听潺潺河水,确实富有“苏州人家尽枕河”的诗情画意。白天凭栏远眺,群峰连绵,村舍相望,山岭凉亭、车马行人尽收眼底。
详细资料和图片:http://jq.leryo.com/news.asp?id=4341
庆源千年古村
庆源又名小桃源,简称小源,位于婺源县东北部的段莘乡,建村于唐开元年间。这里峡谷深幽,宽如太行之盘谷,美如武陵之桃源。地处万山之巅,阻外而溢中,是始祖几经选择的避乱胜地。庆源村口“别有天”古亭内现仍留有古人绝句“空山隐卧好烟霞,水不通舟陆不车,一任中原戎马乱,桃源深处是吾家”。原亭大门口两侧有联为“车马绝喧阗忆前人三径怡情托迹不殊陶靖节、鸡犬声相闻惟此地四民安堵落花犹似武陵源”。横联为“桃源深处”。
庆源村地貌极为奇特,狭长的山谷两侧,海拔千米以上的二条山脉对面相峙,“合掌观音”主峰抱合“明镜山”,而“天外来龙”主脉下,天生一座“玉屏岭”。“神龙西至挂屏岭,合掌观音坐镜台”大有隐仙卧龙的圣境和净土佛地之灵气。整个村貌犹似一条船,船身依屏对镜、船头船尾形成狭窄的隘口,是进出村庄的咽喉之地,也将整个村落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相传,当年太平军的一支部队,前锋进入庆源村头隘口,看到山闭涧断,疑为山谷尽头,于是折回梧村另寻新径。后人在此建一路亭,亭壁题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二句古诗,面对地理形势,竟是如此贴切神合。
庆源-洪文胜走出村庄随溪而下,有一座雄伟的古石拱桥,古藤缠绕桥身,一个高大的石堰将上水口光线完全遮蔽,瀑布飞溅而出,巧夺天工地形成一个巨大的石洞,瀑布跌落在光滑而陡峭的岩面上,形成的支流如网如织十分壮观。在此邻近的一处山腰有一个自然形成的龙洞,洞内宽敞如厅,面积有40多平方米,并且洞中有洞是寻幽探秘的好去处。小溪下游路畔,有二株神奇的古松,平地兀起,其中一株已遭雷击,主干焦黑,凝脂如血却残躯不倒,犹似中弹的勇士被同伴搀扶,情景惨烈悲壮。在松树下的溪心路畔,突如其来地冒出一簇簇石柱,人称小石林,鬼设神施,形态各异,犹如绽开的莲花,带露的佛手,破石的春笋和竖案的文笔。岸上卧生着一块 “千部书”的巨石“遗世而独立”,截面断层如页,似一部谁也打不开的天书,令人流连忘返。据当地流传,这些大大小小的二十六根石柱,乃为朝笏,这里原要出二十六个京官。一开头就迸出一个超尘脱俗的詹天表,为明代大将军,身躯八尺,挥舞四十余斤的大刀水泼不入。卫戊京师,朝廷倚为屏障,发迹的坟地人称“上水鱼”。同村有人妒忌,请来先生破风水,栽下这两棵松树作的钓杆,把对岸鲤鱼钓起来,再做一个石桥穿透鱼鳃,称为“穿鱼桥”,此桥合垅之时,詹天表正在长江上押运砚台,江洋大盗见箱子沉重,疑是金银珠宝,顿起杀人越货之心。据传,当时詹天表家族为避风水被破,作出了应变之策,将上水鱼前方一个称为“鱼饵”的土石墩铲平。没有鱼饵鲤鱼就不会上钩,但为时已晚,除墩未尽,传来詹天表暴卒的噩耗。“上水鱼、穿鱼桥、钓鱼杆、鱼饵墩”如同四个历史老人一直在默默地拼凑着当年那不堪回首的片断。大大小小的朝笏石柱,至今仍在编织着那一堆本应发生却未曾发生的故事。
庆源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不少鸿儒名流、巨商富贾,明清期间最为鼎盛,如明代翰林大学士詹养纯、武将詹天表,清进士詹轸光,其他如抚台、知府、知县等有数十人之多,均有谱可究。村中至今还保存着“大史第”、“大夫第”、“资政第”等达显贵人的旧居,昔日官邸、寻常巷陌,虽几易其主,但古韵犹在。在庆源众多的古建筑中,以村末的双层石拱桥最具特色,桥上建有二层楼,高十六米,廊桥四门进出,墙窗砌日月之形,原正门二侧有联“描来新月半弓,封成石磴,添得闲云一片,锁住花村”。桥墙上有“半空浮壁,翠映银屏,空谷传声,祥云出岫”等匾题并有普陀寺高僧云游此地时题诗“翠园深处淡烟笼,古木森森一径通,流水小桥花细落,行人笑指武陵中”。廊桥古朴而独特的造型,堪称江南一绝,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遗产。
庆源在民国时期曾出现过两位巨商驰名中外,其中詹福熙在上海垄断国内照相器材市场,巨商詹励吾在中缅公路开凿之际,垄断生活物资和建材物资的供应,其在庆源的建筑有“福绥堂”、“敬慎堂”,外表中西合壁,内仿南京总统府结构,并以精湛的手艺在正门墙壁上砖雕成108个形态各异的寿字,称为“百寿门”,在深山峡谷之中,竟有如此惊世之作,使庆源村不仅具有徽派古建的魅力,又不失近代都市广厦的气魄。
庆源古文化最突出的是傩舞戏,追溯历史渊远流长。历史上庆源以詹氏为主姓,巨商、官宦者居多,而十大杂姓为“小姓”,多以佃农、雇工为生。有一年,“小姓”人家无意中葬了一桩风水宝地,看地先生讲日后要出一斗粟米的官。詹姓人家想出了一个对策,在村中搭戏台筑庙坛,花钱请“小姓”人家夜夜做戏,这样每天晚上登台的大官小官不计其数,三年五载就可将风水宝?地发尽,“佳人才子曲中来,将相帝王发戏台”。神奇的传说演绎为浓郁的乡土文化风情。千百年来,庆源有“狮班”、“鬼班”两大戏班统称木莲戏。面具多为木雕,也有铜铸。民间流传“石佛人家挖木勺,庆源人家戴面壳”,说明庆源傩舞戏在婺源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一九五八年有人在庆源庙坛地下挖出了一个当年演傩舞时戴的铜面具,上有康熙年间字样。这一历史的化石,再现沉淀了的昔日辉煌古文化。相传,庆源的傩舞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在祠堂演出,传说可消灾避邪。正月十八以后戏班巡回在全县各地演出,俗称“庆源十三戏”,演出时远近村民扶老携幼争相观看,盛况空前。五三年,庆源傩舞戏曾获省文化厅颁奖,六十年代初,代表江西省古剧种赴北京汇报演出。载誉归来后成立“嘉禾班”和“桃源剧社”二个剧团。1981 年《中国史研究》第一期对庆源蕴藏极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进行了大篇幅的详细报导,更使这一偏僻山村名声鹊起。
庆源村山高气清,土肥雾重,空气清新不染纤尘,泉水清澈赋含灵气。“山地种茶、水田种稻、家庭养猪、房前种果、流水养鱼”这种封闭式的家庭原始劳作模式一直沿续至今,产品赋含生态与传统特色优势。在众多的野生资源采集产品中以高山毛蕨最为著名,一直走俏港澳市场,珊厚茶叶味香汁浓,历史至今脍炙人口。冷水塘鱼、深山石鲫闻名遐迩。在庆源村内,山边水畔栽满连片的各种花果,其中有桃梨等水果两千余棵,每当菜花、梨花和桃花盛开之际,庆源人家笼罩在一派“金山、银海、胭脂云”的景象之中,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文化,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特殊的生态环境小气候使这里物候较县城推迟半个多月。大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感叹,休验到这处世外小桃源的真正内涵。
详细资料和图片:http://jq.leryo.com/news.asp?id=4343
2. 开自助火锅加盟店如何选址
您好,朝天门火锅为您解答(以下回答,手打原创)
首先,打算开一家火锅店,选址极为关键,一定要重视选址,希望重视下面几个细节:
一、人流量大的地方未必是好店面(与人群属性有关)。
二、时刻把握自己的定位,不要偏离(比如定位市井,却开精品店)。
三、避免同质竞争(比如附近有好几家火锅店,自己再来开)
四、别选网红快招类品牌(通过一些炒作,营造虚假人气,没有历史沉淀的新兴品牌)
五、打造特色化(市场虽大,但竞争一样激烈,打造特色的口味与服务,脱颖而出)
加盟的意义在于两点,一个是对品牌底料的认可(打造食客口碑链),一个是品牌是否能对自己成功开出一家有持续盈利能力火锅店有帮助(开店经验,运营经验,营销策划经验等)
以上,原创回答,同行请勿复制粘贴(否则举报),如满意,望采纳,谢谢。
3. 水乡印记关于什么书
《水乡印记》,是关于回忆家乡作为水乡的散文,是表达情感,怀念乡人,叙述乡事的散文。
印象中的水乡,是由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河道和小桥连接而成,河面上有小船,河岸边有依依的杨柳,当然还少不了古街,古街上店铺林立,尽是些百年老店,也总是下雨,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打着油纸伞走在古街上,然后消失在街巷的尽头。
(3)水乡源火锅加盟扩展阅读
水乡服饰
生活在中国苏州以东一带的农村妇女,依然保留着传统民俗服饰。她们历来以梳愿摄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挡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水乡妇女很重视愿摄头的梳理和装饰,她们以乌黑的头发、硕大的发留、众多的饰品,辅以精美的包头内和服饰,显示出自己的心灵手巧和端庄秀美。
其服饰的地方特色非常浓郁,传承性稳定,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年龄的差异和礼仪的需要,而有明显的差别。
一般来说,春秋来说,春秋季节服饰的特点尤为突出。春秋季服饰上装以拼接衫为主,面料多以花布、土布、深浅士林布为主要基调,色彩对比鲜明,鲜而不艳、艳而不俗。
常用几种色彩的面料拼接而成,剪裁得体,缝工精细,装饰性很强,它的特点也是通过服装的装饰工艺宋体现的:有拼接、滚边、纽攀、带饰、绣花等。
而裤于多用蓝地白印花布或白地蓝印花布,裤挡用蓝或黑色士林布拼接。这些服饰最初由于受布幅的限制和省料而拼接,拼接时由实现实际需要的拼接发展到主观意识的拼接,无不讲究整齐均衡和对称的形式美。
腰部的瞩裙也很有特色,长度齐膝,裙搁极细,搁面和裙带上均有不同工艺的花饰,裙外面系上一条小穿腰,穿腰是与蹋裙相联的辅件。穿腰上缝着一个大口袋,穿腰四周及带上绣着各种图案的花纹,是服饰中的重要装饰物。
裙的设计是很实用的,劳动时柬了倔裙,腰背不易受风寒,站立时又能增加腰部的力量。下摆较大,不影响行动,有利于水田操作,又方便于野外小解遮盖,既实用又美观。
水乡地区鞋的特色也很浓。鞋的形式颇似小船,不分左右,故又称船形绣花鞋,鞋帮两刽合成,鞋面以绣花为主,色彩鲜艳,花样丰富多彩。船鞋的做工精细耐看,坚固实惠,是水乡妇女传统的礼鞋。
水乡妇女服饰,随着年岁的大小,有着不同的要求,青年妇女以花俏为主,精地利用服饰上的有限空间,巧妙地运用色彩对比、衬托、交错的手法,以达到显眼,花俏的艺术效果,恰到好处地特出了水乡妇女的人体美和装饰美,给人轻盈洒脱之感。
而中年、老年妇女则以深色调为主,服饰庄重、稳定,穿着要求的舒展宽大,故而给人古朴持重之感。
4. 全国的水乡有哪些
1、周庄
周庄,是一座江南小镇,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周庄始建于1086年(北宋元祐元年),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春秋时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名为贞丰里。
周庄位于苏州昆山市,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于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庄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中国水乡文化和吴地方文化的瑰宝。
2、西塘
西塘镇,隶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位于江浙沪三地交界处,古名斜塘,平川,东临姚庄镇,西靠天凝镇、陶庄镇,南接干窑镇,北与芦墟镇毗邻,距嘉善市区10公里,全镇行政区域面积83.61平方公里。西塘镇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南缘的东亚季风区。
西塘历史悠久,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为吴地方文化的千年水乡古镇。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吴越两国的交壤之境,素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2003年10月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
3、同里
同里古镇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宋代建镇。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众多,“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古镇区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
4、乌镇
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距杭州、苏州均为60公里,距上海106公里。属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纵横交织,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
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
乌镇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5A级景区,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5、甪直
甪直(lùzhí)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一座与苏州古城同龄,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水乡文化古镇;该镇位于苏州城东南25公里处,是吴中区的东大门,北靠吴淞江,南临澄湖,西接苏州工业园区,东衔昆山南港镇。
甪直镇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江苏省百强乡镇、外向型经济明星镇、江苏省卫生镇等称号。
6、南浔
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
2001年06月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被评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南浔古镇获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成为湖州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7、木渎
木渎古镇,别名渎川,胥江,雅称香溪,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古城西部,地处太湖流域,是江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
木渎古镇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汉族水乡文化古镇,已有2500多年历史。2008年08月,评为国家级AAAA景区,也是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一。
木渎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乡。历史上有泥塑名家袁遇昌、银器高手朱碧山、琢玉名家陆子冈、绣圣沈寿等名家高手,他们的作品都是国家级收藏的珍品。有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灵岩山、天平山等著名文物景点。
5. 江 南 水 乡
江南水乡“花容失色”是指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往日的鱼米之乡已荡然无存,其根源在于改革开放以后的苏南发展模式,违反了科学发展战略,只注重效益,忽视环境保护
关于苏南发展模式对环境的破坏,你可以看一下:
http://blog.voc.com.cn/sp1/baokun/01160740411.shtml
6. 浙江台州水乡风韵不输苏杭,有哪些值得打卡的景点
大家都知道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不难发现如今很多人开始走出家门,喜欢上了旅游,旅游可以愉悦自我,也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有效方式。国内近些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状况也是比较的不错,对于旅游景点的打造也很积极。
最后一处地方就是神仙居,因为这里的景色太过于美丽,经常有云雾环绕,所以被称为神仙居,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称赞的就是神仙居景观。景区里面大多的景象都属于江南峡谷风光,里面的一山一水、 一崖一洞、一石一峰都各成一景。
7. 大鳌东风水乡生态园需要过渡吗
大鳌东风水乡生态园儿的话,我觉得是需要过渡的,呃,只有他这样的一个过渡之后,然后不断地在改变,才可以有更大的经济发展。
8. 介绍江南的水乡风韵
江南水乡,人杰地灵
陶都宜兴东临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沪、宁、杭的中心,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新兴城市。宜兴古称阳羡,荆溪,自秦始皇设阳羡郡起,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历史。在该地曾先后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唐五代的青瓷窑址以及明代以前的紫砂罐残片;早在宋代,褐黑色的建窑茶具已深受各位饮家所珍赏,所以到明代时宜兴紫砂壶名家辈出,紫砂茶具遂广受欢迎。
由宜兴到鼎蜀镇一段,风景迤俪,如鼎山、庚桑、善卷、慕蠡诸洞、东l?、西l?水区、国山碑、周孝候墓<BR>、蛟桥诸名迹,风光秀丽独特,溶洞奇异天成,奥妙无穷,竹海绿涛满倾,蔚为壮观;茶洲清香四溢,生机勃勃;湖光山色相映,也别具神韵。 </P>
唐代,宜兴郡以好茶闻名全国;从唐肃宗到明太祖的六百年间,常州阳羡茶均为上等好茶;并且设立了“<BR>贡茶院”。明太祖洪武年间废除团茶政策,遂带来了制茶方法的改革,由于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其制品通称“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紫砂经过生产、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经久不衰。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在景德镇瓷都之外,又并列了一个陶都——宜兴。其产品畅销国内外,日本也以紫砂为珍品而来华学习造壶技术。此外,宜兴紫砂茶壶更与中国茶同销欧洲,成为欧洲制壶的蓝本,足见宜兴紫砂的珍贵。
宜兴景点详细介绍
别有洞天的陶都宜兴,物产丰富,风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距太湖西64公里,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古称荆溪,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
宜兴素以陶瓷工艺扬名。从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均为陶中上品。宜兴制陶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宜兴陶器发明创造于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成熟于晋宋,大放异彩于明清。相传春秋时代的范蠡与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如今宜兴陶业中心鼎蜀镇,已由过去的家家做坯、处处皆窑的集镇,变成了拥有二十多家工厂、近两万名工人机械化生产的多品种陶瓷工业基地。
宜兴又以茶叶、毛竹生产基地著称。宜兴阳羡紫笋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三国时代以“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以“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在宜兴山区,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人称“茶的绿洲”。这里的太华山区,是江苏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18万亩。翠竹连岗接坡,挺拔茂密,层峦叠翠。山风过处,竹影婆娑,绿浪起伏,有“竹海”美称。
宜兴雅称“洞天世界”,80多个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迹”暨“海内奇观”善卷洞与张公洞及绚丽多彩气势宏伟的灵谷洞名扬天下。
宜兴现已列为太湖中大风景区之一,是对外开放的旅游胜地,旅游机构、旅游设施正在不断齐全。明天的宜兴,将更加灿烂辉煌!
洞天世界
宜兴多溶洞,现已探明的石灰岩溶洞有80多个,故称“洞天世界”。这些溶洞集“古、大、奇、美”于一体,千姿百态、神奇古怪,以善卷洞、张公洞、灵古洞,尤以洞龄3万多年的善卷洞最具特色,五光十色,自然典雅,神秘色彩、童话色彩浓郁,被誉为“海内奇观”,“万古灵迹”。
善卷洞具上中下后四层,层层相连,洞洞相通,宛如地下宫殿。入口为中洞,中洞内有天然大石厅狮象大场,洞口有7米高巨型钟乳石笋“砥柱峰”兀立,石厅内石钟乳千姿百态,石厅两旁,有形似青狮、白象巨石一对屹立,维妙维肖,形态逼真。上洞规模更大,洞形似螺壳,终年云雾弥漫,冬暖夏凉,气温终年保持23摄氏度,因而又称暖洞。环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万古寒梅、绵羊、骏马、熊猫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缝间细流潺潺,在地下形成水潭,顶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异天成。
循石级盘旋而下,要穿过“风雷”、“波涛”、“金鼓”、“万马”四重石门。这里令人有波涛远闻、风雷隐作、金鼓齐鸣、万马奔腾的奇异感觉。此处石乳滴成的奇幻景物更多,有翠绿的葡萄、橙黄的佛手、白嫩的鲜藕、振翅的白鹤,还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风等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善卷洞最奇之处是下洞和水洞。下洞又名“瀑布洞”,雨后飞瀑流水直泻悬崖壑底,奔放澎湃。与后洞相连的水洞,是宽达6米的古地下溪河,可常年通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善卷书院里的原型就是善卷洞附件的善卷书院。
陶都
我国陶瓷器的生产,渊远流长。据考古发现,远在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江苏宜兴就已开始制造陶器了。宜兴向有“陶都”之称,陶瓷的种类极多,有日用陶、细陶、精陶、均瓷、青瓷等几十大类数千种产品,在绚丽多彩、琳琅满目的宜兴陶器中,最精美的产品是紫砂陶。
紫砂陶的原料含有三氧化二铁,呈紫红色,所以称之为“紫砂”,主要品种有壶、杯、瓶、鼎、盆、盘、碟、假山石景、蔬果玩器、文房饰器等。造型丰富多姿,尤以紫砂茶壶最为出色。
紫砂壶取其泥料本色,朴素、雅致,富有民族风格,有深紫、朱红、赭色、淡黄等多种逗人喜爱的色彩。紫砂壶制作缜密精巧,里外不施釉,在烧结得十分致密的砂土中间,有肉眼看不见的小气孔,透气性良好。用紫砂壶泡菜,没有丝毫的化学变化,茶叶特别清醇,存茶过夜,不起腻苔,不易变馊。紫砂壶经久耐用,壁内沉积的“茶锈”,名日“茶山”,如在空壶内注入沸水,也有茶叶余香。此外,用紫砂花盆
栽花木,成活率高,不易烂根;用紫砂锅蒸炖鸡、鸭、肉类等食品,味道鲜美,肉嫩汤醇。
陶都宜兴陶瓷素以精湛的技艺、浓郁的传统、丰富的造型、优雅的装饰而独步千秋、享誉海内外。被誉为陶瓷艺术殿堂的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馆藏陶瓷精品8000多件,是中国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陶瓷博物馆。
善卷洞
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兴“三奇”之首。位于宜兴城西南约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长约800米, 全洞分上中下后四洞组成,洞洞奇异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长120米,游人多以洞中泛舟为一乐事。
进入洞中,宛如进入一座地下宫殿。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点一滴的石乳聚积而成,每30至50年长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万多年。石厅内可容上千名游客,高大宽敞,上面挂满各种形象生动的石钟乳。石厅两旁,屹立着一对形似青狮、白象的巨石,维妙维肖,形态逼真。
上洞的规模比中洞还要大,洞长70米、宽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壳,终年云雾弥漫,冬暖夏凉,气温终年保持23摄氏度,因而又称暖洞。环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万古寒梅、绵羊、骏马、熊猫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缝间细流潺潺,落地汇成水潭;顶部石乳,倒映潭中,奇异天成。
下洞约180米,宽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个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过后,飞瀑流水直泻悬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与后洞相连的水洞,是一条极古老的地下溪河。长约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宽达6米,可常年通舟。游人至此,可乘游船。轻舟一叶,荡漾其间。
据宜兴县志载:“西施洞又名武陵洞。”武陵,则是六朝学士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窈窕灵洞,就深藏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武陵仙源。全洞面积八千五百平方米,游程在一千二百米,大小景点近八十个。洞口两侧,百竿修篁列成昭阳仪仗,披翠仙苔,花下垂帘彩幛,这独具一格的迎宾礼仪,也许正是洞天世界的异邦习俗。
“苎萝宫”,一流清泉破壁穿石迎面淌来,倾泻处似匹匹锦帛;汇合处如束束转纱,泉过留韵,水去留声。一团团整齐、光洁的埠石,排列有致,半浸泉中,仿佛仍留着浣纱女的足迹;粼粼波光,似乎尚可见到西施的倦容。而与浣纱溪遥遥相对的“范蠡岩”上,越国大夫倚立山头点头赞叹,壮士之心,被西施的美貌打动,这位救国心切的赤子贤臣,在浣纱女的身上看到了复国雪耻的希望。
“消夏宫”景石林立,冲天占地。步入宫中,赏蓬莱仙境,游三春之彩,纳九秋之凉,真可谓“冬有桃花秋有莲,日听莺歌夜听泉。”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僻静、幽雅的“桃源宫”一派桑田平旷的田园风光,含水的“梯田”,带露的“桑园”,傍间的“草屋”,依山的“牛棚”,构成了逼真的山乡风情。
从“泪泉宫”、“娃宫”到“碧云宫”,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峥嵘斗奇,太湖石的粗犷雄伟与优美的线条组合,形成了西施洞的独特风光。大义凛然的西施“捧心柱”,令人心碎的“半壁江山”,如诉如泣的“孝女哭国”,栩栩如生地展示了爱国奇女西施泪洒异邦的揪心之痛和忍辱负重的捧心之诚。“相思阁”、“囡儿亭”、“画眉桥”、“彩香泾”则表达了范蠡、西施心心相印、裙衩相随的忠贞爱情和同赴国难、共饮林泉的高贤之志。而最美最奇的要数碧云宫中的“山神笼月”,一个直径约七米、高三十多米的石洞直通山顶,抬头相望,但见阳光普照,银辉泻地,茫茫苍穹,只现出一个圆溜溜的月洞,迷人的景色留下了美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