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包子有哪些馅儿
要说咱中国的包子,追究其历史,其实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了。虽然很爱吃、经常吃,可你知道馒头其实就是包子?知道什么馅儿的包子才最正统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讲一讲——包子。
包子,来自诸葛亮的灵机一动
相传,包子起源于三国时期。当时,蜀国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等到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
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遂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所代替的“蛮人头”——馒头,由此产生。
这一记载最早见于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后来被《三国演义》改编化用,从此人尽皆知。但总的来说,因为其来源是稗官野史,还是缺少一些确凿性,难以使人完全信服。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古代少数民族的确有用人头祭天的风俗,“馒头”也很有可能是人头的替代品。像晋人卢谌《祭法》中就说:“春祠用曼(馒)头。”说明馒头的确是当时常见的祭品。
“馒头”其实就是包子
没错,按照此种说法,包子一开始就叫做馒头,最早见于五代后蜀何光远的《鉴诫录》。此后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羊肉馒头”、“蟹黄馒头”、 “猪肉馒头”等说法。
直到宋朝,“包子”这个名称开始被广泛使用。
但“包子”之名,虽说从宋朝开始广泛使用,但其实它与“馒头”并用了好长一段时间。
《水浒传》的二十七回中,武松路过孙二娘的酒店,点了二三十个包子。“那妇人……去灶上取一笼馒头来放在桌子上。两个公人拿起来便吃。武松取一个拍开看了,叫道:‘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那妇人嘻嘻笑道:‘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荡荡乾坤,那里有人肉的馒头,狗肉的滋味?我家馒头积祖是黄牛的。’”可见当时的人依然称包子为“馒头”。
而这两种称谓,到了清代才渐渐分化。
最正统的包子
你是爱广东的叉烧包?上海的生煎包?还是江苏的灌汤包?你是爱三鲜的?野菜的?还是鱼香肉丝的?中国的地大物博加上餐饮人的不断创新,包子新的口味、新的形式是层出不穷。
但要说馅料,蜀食一家“五馅包”王牌产品:竹笋鲜肉馅几乎是现今文献记载中,历史最悠久、最受欢迎的口味了。
据传,竹笋鲜肉大包最早始于唐朝时期。
有野史曾这样记载:有位士大夫在京城买了个妾室,曾在宰相蔡京府中的包子厨做事。蔡京以讲究吃喝闻名,从他的厨房中出来的人,必定手艺精湛,这位士大夫便兴高采烈地把她娶了回去。
一日,他让小妾做些包子来尝尝,她找了当季的嫩竹笋,洗净切块,搭配肥瘦相宜的五花肉,文火翻炒,制作出包子馅。
待肉馅冷却下来,肥肉的油便裹在竹笋上,呈颗粒状。待包子蒸熟以后,香气弥漫了整条街。老百姓纷纷效仿,竹笋鲜肉包由此而闻名。
蜀食一家“五馅包”
蜀食一家“五馅包”直营店于2014年底开业,至今已有超过600家加盟店,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俨然是餐饮界的一匹黑马。如此的骄人成绩,自然离不开血脉正统,历史悠久的竹笋鲜肉包。
蜀食一家立项之初,负责人满世界找最好吃的包子,直到在西安吃到竹笋鲜肉包的时候,瞬间被它的美味征服了。
经过长达半年时间的调整,符合现代人口味的蜀食一家“五馅包”王牌产品---竹笋鲜肉包正式上线了。
从开店之日起,店门口每天客聚如潮。
因为口味好,制作讲究,“五馅包”先后被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甚至CCTV-7追踪报道,甚至被评为来成都必吃的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