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绚素基本解释
“绚素”源自《论语.八佾》篇章,子夏询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回答:“绘事后素。”这里的“素”可以理解为底色或基本状态,“绚”则指加施的装饰或色彩。孔子通过这句话解释了“绘事后素”的含义,即在施加装饰或色彩之前,首先要有底色或基本状态。这里“绚素”一词比喻对事物有透彻理解,如同在白绢上绘以文采,先有底色,再施加装饰,达到整体和谐与美。
在艺术创作中,“绚素”可以引申为创作前的构思与规划,通过充分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与基本状态,再进行艺术加工和表达。这种创作方式强调对素材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使最终作品不仅具备形式上的美感,更蕴含丰富的内涵和深度。
“绚素”概念同样适用于知识学习和理论研究领域。在理解复杂的知识体系或理论框架时,先建立清晰的概念基础和逻辑结构,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和拓展,能够更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提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绚素”也体现了尊重与理解的重要性。在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时,首先要理解对方的需求、背景和价值观,以此为基础进行沟通和协调,才能建立和谐的关系,实现共赢。
“绚素”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知识学习和社会交往的指导原则,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强调通过深度理解与精心规划,达到内外兼修、和谐统一的状态。在不断追求美的同时,也注重内涵与本质的提升,使个人与社会都能在发展中获得更加全面和持久的提升。
B. 素以为绚。大道至简
木心先生曾在散文集中写到:
“心之所向,素履可往。”
未必有多丰盛的行囊,未必有华丽的装扮,只要是心里想去的地方,就算穿着简单的草鞋,也能前往。
其实,素以为绚,大道至简。
那些淡雅的事物,才是世间最美好的存在。
而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
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
只留下,大地上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影。”
一个人的体面,从不是靠排场得来的,而是靠低调赢来的。
摆架子,更多时候是一种虚张声势。
只有实力不足的人,才会总需要外在的排场来为自己撑起脸面。
可殊不知,排场越大,反倒越显得自己黔驴之技。
C. 古代对美女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美女,各个朝代的审美标准都不尽相同。以下是古代十种不同的美女标准,有些到了今天仍然适用。
一、冰肌玉肤
女人形体美,首先要看肌肤。所谓一白遮三丑,皮肤光滑而洁白,是中国古代审美的主要标准之一。冰肌,是指女性的皮肤要像冰雪般洁白无瑕,玉肤则是指肤质柔软、细致。《诗经》云:肤若凝脂,素以为绚兮。古代也常用“凝脂"和"素"等字眼形容肌肤白嫰的女子。
二、三庭五眼
古代画家画人像时总结出“三庭五眼”的概念,合符这个比例,人的五官才算端正。人的面部长度分为三庭,从额头尽处(发际线)到眉毛叫做"天庭",眉毛到鼻头叫"中庭",鼻头到下巴叫"下庭"。三庭的长度应相等。五眼说的是眼睛长度,两眼之间的距离,眼角到发际的距离相等。
三、云发雾环
美女的头发必须乌黑柔软,仿如云雾;古代又以发髻为美,环就是环形发髻的意思。四大美人之一的赵飞燕,经常这样束发。
四、娥眉青黛
青黛娥眉是把眉毛剃掉,再用青色的颜料来绘画又细又弯的眉毛,这种眉毛化妆虽有些"毁容"的味道,但在西周时十分流行。
五、目如秋水
女人之美,焦点在眼睛。面为一身之主,而目又为一面之主。一对清澈灵动、富有神韵的大眼,是美女不可缺少的特征。古代常用"星"、"秋水"、"明珠"等来比喻眼睛。他们又相信眼睛能反映人的性情。眼形细长而有"卧蚕"者,性格温柔易招桃花;眼神灵动而黑白分明者,心思聪慧;反之,若双眸无神像打瞌睡一样,代表生性愚钝、决断力差。
六、朱唇皓齿
顾名思义,朱唇便是红唇,皓齿便是整齐雪白的牙齿,两者缺一不可。
七、梨颊微涡
梨颊是白里透红、光滑润泽的面颊。宋玉描绘邻家少女时写道:“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就提出了白里透红的和谐美的标准。微涡是嘴角边的酒窝。古人认为有酒窝的人异性缘较佳。
八、玉指纤腰
美女有两个部位须保持纤细圆滑:一是手指,二是腰。武侠小说裏,十分在意女主角手指的描写。理想中的手指,多是修长、白皙、洁净的。就跟现在"长腿美女"一样,古代的"玉指美人"也同样受欢迎。纤腰,是到现今为止美的一个重要标准。据说楚灵王喜好细腰,宫中妃嫔多因断食减肥而饿死。说明两千五百多年前追求细腰已经在楚国形成风尚。
九、三寸金莲
缠足是古代男权主义的极端体现。三寸金莲最早出现于明代,当时有不少男性恋足,喜欢小脚女人。人们把缠过的脚称为“莲”,如果脚只得三寸长,就被称为"金莲"。
十、肢体透香
女性肌肤中带有芬芳的香气,亦被视为美女,这种香气并非来自某种香水,而是天然的体香;除传说中清代著名的香妃外,据说西施亦是浑身散香气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