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历经磨难的名人有哪些
1、苏武
苏武(前140年前-前60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
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缓贺持节不屈,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归汉。
当初苏武出使时,随从的人有一百多,这次跟着他回来的只绝歼剩了常惠等几个人了;苏武出使时刚四十岁,在匈奴受难十九年,回来已是满头白发。
10个月后,伤情基本稳定的桑兰回到祖国,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继续接受康复治疗。之后,她加盟了星空卫视,成为《桑兰2008》节目的主持人,在众多媒体上开设了她的体育评述专栏。
⑵ 铁桑兰是传销吗
截止到2019年2月21日,临沂铁桑兰茶叶有限公司并未被认定为传销,其企业状态为正常存续状态,并未被列入异常经营名录。
临沂铁桑兰茶叶有限公司于2013年06月18日在临沂市罗庄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张金义,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种植、研发、生产、销售:茶叶。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71311071324117K
法定代表人:张金义
登记机关: 临沂市罗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⑶ 铁桑兰治什么病
根据介绍,说是有降三高 ,清洁血液,抗衰老 的作用,但具枣悄体功效不明凳空渣晓,就算是真的,亏带还不如泡点三七粉粉喝,这些作用三七都具有
⑷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1、张海迪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高位截瘫。从那模培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
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2、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她一岁多,因为发高烧,脑部受伤,此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了旦滑唯。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长大。
七岁那年,家里为她请了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
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肢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摸刚出生的小猪,到河边玩水。
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伤心。
她知道,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八十七岁去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
苏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3、霍金
在他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过后情况并不是非常糟糕。
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己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
患病后,霍金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的“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个人传记中谈到,他并不认为疾病对他有多大影响,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
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象常人那样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他很憎恨别人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
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坚强的,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生活很有主见的人。他对生活永远充满了乐观和幽默的态度。在他患病后,曾有6次非常近距离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顽强的活了下来。
4、司马迁
司马迁因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进监狱,他在狱中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是他又觉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如果就这样轻易死去,《史记》由谁来完成呢,他决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50岁那年,司马迁被释放出狱,他更加奋发,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写《史记》中去。
他用了14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这部50多万字的著作,这是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写出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5、阿炳
阿炳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阿炳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海伦·凯勒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斯蒂芬·威廉·霍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海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司马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阿炳
⑸ 现代著名残疾人的励志小故事
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们身残志坚,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正常人强大,他们不倒的英雄!我整理了其残疾人励志小故事,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能以他们为榜样,战胜困难,做一个散发着璀璨光芒的生命。
现代著名残疾人的励志小故事:刘喜同
44岁的他是一家殡葬用品服务公司的老板,在北京和长春都有分公司,为社会提供了几十个工作岗位。他做事高效而果断,人性化管理方式让下属钦佩不已。他叫刘喜同,是一名脑瘫患者。
23岁时,为了“活下去”的信念,他捡白纸做花圈卖,历经坎坷,终于有了现在的成就。在2014年5月18日“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他。成为班长刘喜同出生后被诊断为脑瘫,六七岁时,仍走路困难,说话不清。从医的父母并未放弃,在家教他读书和写字。
由于身体残疾,刘喜同9岁时,才被学校勉强接收,成为旁听生。写字没有别人快,读书不清楚,但并不妨碍刘喜同考出好成绩握码。一年后,因成绩优异,他被转为正式生,并担任了班长,还几次跳级,只用3年就完成了小学学业。中学后,因出色的组织能力和突出的学习成绩,他一直担任班长。但因身体残疾,刘喜同失去了参加高考的资格。沮丧中,他只好到一家福利企业上班。艰难创业工作后,刘喜同发现,自己发音不清楚,表情狰狞,身体歪斜,走路不利索。他自问:怎么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发音不清楚是因为舌头硬,为了练发音,他在舌下压一块糖,一有空就练习说话。此外,他还每天对着镜子练习控制脸上的肌肉。通过努力,他说的话渐渐能被听懂了,表情也能控制了……
凭借勤奋,刘喜同从一名送货员做到了办公室主任。不料在刘喜同23岁那年,父亲因患癌症去世,给家人留下了不少外债。当时,刘喜同的弟弟上高三,一家人的生活负担很重。福利厂收入不高,他感受到了很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反复考虑后,他决定辞职,打算“下海”。父亲去世时,市面上的花圈店很少,买花圈难给刘喜同提供了创业灵感。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在建设南路盖起一间小平房,办起了花圈店。没钱买原料,他便捡来纸和方便面袋子,裁剪后做成纸花,再做成花圈。为了做生意,刘喜同日夜守在店里。店里都是纸品,他冬天不敢用火炉,水杯里的水冻成了冰碴子,馒头成了冰疙瘩……
就这样坚持了半个月后,刘喜同终于做成了一笔“大生意”——卖出了3个大花圈,赚了300元。有了第一桶金,刘喜同有钱进货,材料也更丰富了。他做出的花圈质量好,敬皮卖又24小时营业,顾客越来越多。获得成功3年后,刘喜同已攒了10万元。但人们却说,他是靠赚死人钱发财的,附近的小商店连啤酒都不愿卖给他,这让他很受刺激。于是,他将花圈店交给母亲打理,自己转行开了溜冰场。但因种种原因,当初赚的钱全赔进去了,他的人生进入低潮。就在这时,一个刚刚中专毕业的女孩子走进他的生活。虽然他一穷二白,还是残疾人,但这个女孩却欣赏到了刘喜同的坚韧和不屈不挠,与他组建了家庭。在妻子的支持下,刘喜同租了一间四五平方米的小屋,重新开了花圈店。妻子吃苦耐劳,并无怨无悔地相伴,这让刘喜同坚定了奋斗的信念。他的业务渐渐拓宽,从只经营花圈到各种殡葬服务,进而开办了同心工艺礼仪服务公司,并将分公司开到了北京和长春。
成功不忘回馈社会,2006年起,刘喜同向因公殉职的公安干警、武警官兵、现役军人和见义勇为牺牲者以及一、二级残疾人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不同的免费服务,并先后为十几名残疾人提供亮逗了工作岗位。他逆境中奋斗的事迹感动了长沙民政学院负责人。2012年,该校将他特聘为老师,每年毕业季,他为该校殡葬系的毕业生上“逆境商”课,以真实的故事感动和激励更多人。尽管现在已取得一定成功,但刘喜同毫不懈怠,每天骑车5公里,含糖块练发音,加强表情控制……这些都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刘喜同说,他想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残疾人并不是“废人”,照样能追求自己的事业和幸福。“当世界向我们关上了门,但同时,也给我们开了更多的窗!”
现代著名残疾人的励志小故事:张海迪
1955年 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 6 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间。一道算术题,她做 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欢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可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第 13次终于算对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
1970年 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亲张坦夫、 母亲毕江娇,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么样进针,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而死去。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当年,张海迪作为一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自卑感。“1年多的时间里,我四处报名,八方写信,常常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过自杀。
1974年 7月 14日,张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自己不愿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一次性吃了 30 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又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自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起来。可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来了。于是,她拼命地喊:“快来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终于苏醒过来。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医生护士,她惭愧极了,对大家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记者问张海迪:如果你能拥有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医生,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我 15岁时就自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当一名白衣天使。”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 背诗歌、 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 乃至手上、 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 10 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辑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母亲变卖了手表、衣服等物品,还欠了一身的债,从无怨言,默默地尽着母亲的神圣义务。尽管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努力满足她的要求。凡张海迪喜欢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生日或节假日,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称号,这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 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今天,张海迪总在说,人就得有勇气与生活中的不幸抗争。人的一生总会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张海迪喜欢豪言壮语,因为她将自己的生活与座右铭式的豪言壮语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张海迪热爱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
现代著名残疾人的励志小故事:桑兰
桑兰浙江宁波人,出生于1981年,1993年进入国家体操队。1997年取得全国跳马冠军,1998年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上,练习跳马时,出现意外,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
目击悲剧发生的美国国家队助理教练说:桑兰的这个动作难度并不算高,她好像在踏跳时有点犹豫,身体在空中多转了一下,结果,她头顶着地,当即倒地不起。场边的中国教练和救护人员马上赶上去作急救,可怜的姑娘大概休克了10秒钟,大家很快为她作了固定措施并将她抬上担架送往纳苏医疗中心。这只能是个意外。
大约12分钟后,正在长岛放射科值班的华裔主治医师张岱伟开始为桑兰作检查。结果——桑兰的第六第七节颈椎错位挫伤,并伴随神经组织损伤,可能导致瘫痪。当晚,友好运动会组委会传文至中国代表团称,鉴于桑兰病情严重,决定邀请桑兰父母尽快到纽约“以亲情的鼓励来帮助桑兰康复。”
次日,组委会在长岛体操新闻中心举行桑兰事件新闻发布会,这也是本届赛会到会记者最多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会上纳苏医疗中心主治医师里奥尼博士向媒体介绍了桑兰的伤情。经过诊治,桑兰颈椎错位部分已复位成功,她神志清楚,上肢活动能力渐有好转,但胸部以下已失去知觉。这位医生还说:“我从未遇见过像桑兰这般顽强的.女孩,尽管她是—个正处于非常痛苦过程之中的只有17岁的姑娘。”
纳苏最高行政长官托马斯在探望了桑兰之后说:“她面对痛苦的勇气令我深受鼓舞。”
美国体操协会主席史坎南女士对此事故的发生表示遗憾,但她指出这一事故并非不安全环境的产物。
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中国奥委会秘书长屠铭德以一口流利的英语向到会的“老外”们说,中国代表团感谢美国朋友对桑兰的关心与照料,中国方面将促成桑兰父母尽快来美,并表示中国选手将继续认真投入比赛。
“我什么时候才能练?”这是桑兰醒过来说的第一句话。当人们从中国体操队领队赵郁馨口中得知这个消息时,无不对桑兰,这个刚过花季之年可能遭遇瘫痪厄运的女孩肃然起敬。
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桑兰总是面对微笑,她凭借着顽强、乐观、坚强、勇敢的心态,用自己的行动与事迹感染着整个世界。她是最富奥运精神的女性榜样。跳马冠军成为瘫痪后,她没有选择沮丧,而是坦然地接受了事实,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奥运梦想。
1999年1月桑兰成为了第一位在时代广场为帝国大厦主持点灯仪式的外国人;
1999年4月桑兰荣获美国纽约长岛纳苏郡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的第五届“勇敢运动员奖”;
2000年5月桑兰点燃中国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火炬;
2000年9月桑兰代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演出;
2002年9月,桑兰加盟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新闻集团下属的“星空卫视”,担任一档全新体育特别节目《桑兰2008》的主持人,她用这样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奥运之路。因为她希望能在自己跌倒的地方勇敢站起来,换一个角度再次亲近她最爱的体育运动。此后,喜爱媒体事业的她开始以一种率直的访问风格出现在观众面前,用多角度、多层次向观众们讲述奥运金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以她自然、自信的主持风格和真实的感染力赢得了许多观众的认可。
也是在2002年9月,桑兰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破格免试录取,就读广播电视专业。
命运的多舛没有让桑兰低头,面对新的人生境遇,她艰难而又坚毅地开辟了新的人生道路。作为曾经的中国体操的旗帜性人物,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桑兰始终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不幸只会让她更加的成熟。她的辉煌诉说着她的成长,她的人生低谷,也得到好心人不断地鼓励。她说,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是大众给了她站起来的勇气。自信一笑她每天都坚持练习生活动作,现已可以完成刷牙、洗脸等简单动作,但每次尝试都让她大汗淋漓。
桑兰传播着中国的奥运之梦,她此生注定要和奥运结缘。
桑兰凭借自己顽强、乐观、坚强、勇敢的心态,用她自己的行动和事迹感染着整个世界!她是最富奥运精神的女性榜样!她用她动人的一笑感动了大家。
大学毕业后,桑兰继续从事与体育有关的报道工作,成为2008年申奥形象大使之一,而且是2008奥运火炬手,2008年她又成为北京奥运官方网特约记者。
对桑兰敬佩,感动于她的坚强。桑兰是个阳光的女孩,她以自己的努力和坚强,以"桑兰式微笑"征服了无数世人。对她我肃然起敬,我们这样的健全人,与她相比,距离太远,怕吃苦,常常埋怨生活。桑兰让我重新思考人生,与之相比,我们平时碰到的与挫折算得了什么呢?有什么理由为自己的一事无成找诸多借口呢?
⑹ 关于现代在逆境中成长的历史人物的事例!
1、凡尔纳
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第一部作品《气球上的五星期》一连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赏识,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初投稿,也没蠢顷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
后来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举成名。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处女作问世,有人知道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即攻击他的作品带竖陆别字连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辞。但他毫不气馁,笔耕不辍,终于成名。
2、高士其
高士其是我国科普作家。在外国留学时,有一次做实验,一个装有培养脑炎过滤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脑。从此留下了身体致残的祸根。他忍受着病毒的折磨,学完了芝加哥大学细菌学的纤唯全部博士课程。
回国以后,他拖着半瘫的身子,到达延安工作。解放后病情恶化,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连睁、合眼都需要别人帮助。但他仍以惊人的吃苦精神进行创作,先后写成100多万字的作品。有人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不苦!因为我每天都在斗争,斗争是有无穷乐趣的。
3、王洛宾
王洛宾,这位被誉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父的音乐大师,一生历经饮坷,身陷囹圄,妻离子散,长期处于心理压力极大的逆境中。然而他却以胜似闲庭信步的态度,投身于大西北的沙漠孤烟之中,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4、桑兰
1998年7月21日,桑兰在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上进行赛前训练时,不慎受伤,最后导致重伤事故。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10个月后,伤情基本稳定的桑兰回到祖国,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继续接受康复治疗。之后,她加盟了星空卫视,成为《桑兰2008》节目的主持人,在众多媒体上开设了她的体育评述专栏。
1999年1月她成为了第一位在时代广场为帝国大厦主持点灯仪式的中国人,2000年5月点燃中国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火炬手,2000年9月代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演出。
2002年9月,桑兰加盟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新闻集团下属的“星空卫视”,担任一档全新体育特别节目《桑兰2008》的主持人、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破格免试录取,就读广播电视专业。
5、爱迪生
一场大火,把实验室烧成一片瓦砾。爱迪生研究有声电影的所有资料和样板被烧成灰烬。他的老伴难过得哭了出来:多少年的心血,叫一场火烧了个精光。
而今你已年迈力衰,这可怎么办啊!爱迪生也很伤心,但他决不会由此趴下。发明电灯时,他就先后试验了7600多种材料,失败了8000多次,仍不气馁,终于获得成功。
⑺ 据说可以降三高的铁桑兰茶叶怎么样
喝过的才知道,各人体质也不相同,我父母就在喝,还挺好,说多了就像在做广告,但是绝对对得起这个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