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加盟资讯 » 台山市美品轩加盟电话
扩展阅读
南极人纸尿裤加盟代理 2025-05-18 04:29:12
成都华亿妇婴加盟电话 2025-05-18 04:18:45
大流量代理加盟 2025-05-18 04:16:27

台山市美品轩加盟电话

发布时间: 2021-06-24 23:08:26

Ⅰ 轩辕皇帝

姓公孙,名叫轩辕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他十五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部落猷长”,三十七岁登上天子位 。轩辕黄帝,一生历经52战,降服了炎帝 ,诛杀了蚩尤 ,结束了远古战争,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中华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由于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后世都尊称轩辕黄帝为“文明之祖”、 “人文初祖”。 黄帝死后,群民选择了“桥山之巅” ,将他深深埋进黄土里,希望“黄帝灵魂升天,精神永远常在”。历代的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谒,这就是今天海内外中华儿女拜谒的中华第一陵―――黄帝陵。

(一) 轩辕黄帝
1 黄帝生平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时间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从此,就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吉祥之说。黄土高原,坦荡浑朴,博大雄沉,山丰土厚,土色呈黄。黄乃地之正色,象征着吉祥喜庆,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万物之本,轩辕以土德称王。故轩辕号曰黄帝。古文献记载有三皇五帝,黄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战败炎帝于阪泉,代炎帝为天子,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古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中华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历史上的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为黄帝后裔,所以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 轩辕黄帝与中华文化
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古史时期的衣 、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药、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的创造发明,均始于黄帝时代,这些都是"文明"的重要标志。而重文明的传统发展到西周时代,就产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论,把"文明"作为一种美德。黄帝时期产生的重创造、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黄帝以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并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要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加强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黄帝与中华民族精神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奠基人 。黄帝时代,解决了人类衣,食,住、行问题,诸如制衣冠,造舟车,创文字,教蚕桑,种五谷等,使人们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黄帝时代的伟大功德,结晶成了黄帝精神,黄帝精神体现了方面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创造”,“奉献”,“团结”,这是黄帝时代宝贵精神的结晶,是促进人类进步发展的伟大精神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亿万黄帝子孙的“传家宝”。
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才创造出如“天下为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信条。这些都是永远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中国精神,它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规范我们言行的总则,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黄帝陵庙

1 历史沿革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庭,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
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谣说:
汉朝立庙唐扩建,
到了宋朝把庙迁,
不论谁来坐皇帝,
登基都不忘祖先。

2 现状
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 “黄帝陵”碑石。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3 规划发展
应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要求,经国家批准,整修黄帝陵工程已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节)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
整修黄帝陵工程的范围包容了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及其周围山水、城镇,面积达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一是以黄帝陵、庙深刻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整修黄帝使黄帝队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二是保证好现存的文物古足迹和古柏林,为古柏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建筑与天然山川水势相结合,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出“雄伟、庄观、肃穆、古朴”的气势;四是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汉代更古朴粗广的建筑风格,并使所有建筑风格形象力求统一。
整修工程规划确定了以黄帝陵、轩辕庙为重点保护范围,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品,功德场及神道,陵区,县城和外围景观六个区域。形成祭祀谒陵完整的建筑休系,其中庙院广场能满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点缀,增强人们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是国内一流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并广泛征求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意见。相信不久的将来,黄帝陵一定能成为全体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和力量的凝聚点。

(三) 历代祭祖活动
中华民族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祭祀黄帝的活动。现在能看能的史书记载:战国初期,秦灵公二年(公元前422年),开始恢复祭祀黄帝和炎帝。这是轩辕黄帝在历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为人的祖先。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祭祀轩辕黄帝规模最大,形式最隆重重的要算汉武帝刘彻,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于公元前封元年十月(110)年,率十八万大军,巡视朔方,威震匈奴,返回长安时,途经桥山,他看到高大雄伟黄帝陵,立即停止行军,备礼致祭,他令士兵一个一担土,一夜之间,在黄帝陵对面,堆起一座20米高的“祈仙台”。第二天,旭日东升,汉武帝命十八万大军,分布在马家山,印台山,桥山,三山军队面向黄帝陵,军乐四起,满山旌旗迎风飘展,汉武帝脱下盔甲,挂在一颗柏树上,缓步登上:祈仙台,默默向黄帝祷告,保佑汉室汪山永保平安,他自己也想早日成佩,像黄帝一样变龙升天。祭祀一毕,当日领兵返回长安。
司马迁写《史记》时,把这件事写进了《史记·禅书》。这就千百年来人们常说的“十八万大军祭黄陵”。汉武帝也没有成仙升天,却在桥山上留下了供后人攀台杯古的“汉武仙台”。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蒙古族坐皇帝的元朝,颁布过一道森严的保护黄帝陵庙法令。那是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皇帝也孙铁木耳收到陕西中部县(今黄陵县)状子一案,状告轩辕庙保生宫火烧一案,泰定帝大怒:立即召集宫内文武官员上殿议论,应发告曰:“黄帝轩辕氏,乃我中华民族元祖,不论汉,满,蒙,回,藏,还是苗,瑶,彝,黎,藩,都要敬护我元祖陵寝,如有人放火烧宫,破坏陵庙,实属不赦。泰定帝说罢,由他亲自口授,命身边文官,用汉字写了一份蒙语圣旨,立即派臣骑日夜程,送往陕西中部县。
放牛、讨饭出身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委派身边重臣管勾甘带上他亲笔写的祭黄帝“御制祝文”前来祭祀.朱元璋还规定,今后祭黄帝祭文必须由皇帝本人执笔,并将每次祭陵“御制祝文”刻石留存。这是轩吉庙碑廊保存最完整的一份祭文:明嘉靖42年(公元1564年)十二月三日,嘉靖皇帝朱厚燠,听取回京的官员说:地方官府在黄帝陵庙乱征粮税一事,“嘉靖皇帝”大怒,说:国朝再穷,亦不能征收黄帝陵庙粮税。即降旨,免除黄帝庙一切粮税,重拨银两修筑了轩辕庙。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十六日清圣祖康熙亲笔用满文写了一份祭黄帝祭文,身边大臣看后,建议康熙译成汉文,康熙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汉满文字一并刻立在一座石碑上,至今放在轩辕庙碑廊里。
一九一一年在武汉三镇暴发“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封建体制,建立中华民国,一九一二年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年二月委派由十五人组成的祭黄帝陵代表团,临行前孙中山连夜赶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祭陵祠。
一九三七年,正值抗日战争高潮,国共两党抛弃前嫌,为了共同抗日,四月五日两党互派代表来到黄帝陵前,各自读了祭文。这对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唤起四万万民众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因而载入了史册。
一九九二年,在中央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整修黄帝陵工程于四月四日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中央还先后派要员到黄帝陵参加祭祖和整修指导工作。

所以,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不论金人执政南宋,蒙古族当皇帝的元朝,汉族人坐皇帝的明朝,满族人执政的清朝,都没有忘记祭祀自己的伟大祖先--轩辕的丰功伟绩。正如民谚所讲的“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所以,在黄帝陵庙里,没有政治可言, 没有党派之分,更没有阶级斗争。因为我们都是黄帝子孙。至于个人和各个历史朝代在历史长河里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述,先祖圣地不许谈这些,历代前来祭祀黄帝的大小官员,不论乐官有多大,不论你是坐轿或骑马,在黄帝陵前下马石跟前,必须下轿、下马,现代人不骑马,但坐小轿车,必须在“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前停车,不许跨越雷池一步,否则,当场就会受到众人指责。。

2 海内外捐资重整天下第一陵
随着改革开放和海峡两岸交流的发展,海外华人寻根拜祖不断涌向黄帝陵,千里万里,千叩万叩,区誓于始祖陵前。然而.........

Ⅱ 台山斗山美品轩有什么款式生日蛋糕图片

宜芝多、香提、香特莉、BREAD TALK等。 新侨,克莉斯汀,还有元祖的蛋糕也不错,南京东路上的东海咖啡馆的蛋糕也很好吃的,价廉物美. breaktalk德还不错。

Ⅲ 什么是轩辕

轩辕:姓公孙,名叫轩辕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他十五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部落猷长”,三十七岁登上天子位 。轩辕黄帝,一生历经52战,降服了炎帝 ,诛杀了蚩尤 ,结束了远古战争,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中华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由于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后世都尊称轩辕黄帝为“文明之祖”、 “人文初祖”。 黄帝死后,群民选择了“桥山之巅” ,将他深深埋进黄土里,希望“黄帝灵魂升天,精神永远常在”。历代的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谒,这就是今天海内外中华儿女拜谒的中华第一陵―――黄帝陵。

(一) 轩辕黄帝
1 黄帝生平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时间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从此,就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吉祥之说。黄土高原,坦荡浑朴,博大雄沉,山丰土厚,土色呈黄。黄乃地之正色,象征着吉祥喜庆,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万物之本,轩辕以土德称王。故轩辕号曰黄帝。古文献记载有三皇五帝,黄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战败炎帝于阪泉,代炎帝为天子,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古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中华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历史上的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为黄帝后裔,所以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 轩辕黄帝与中华文化
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古史时期的衣 、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药、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的创造发明,均始于黄帝时代,这些都是"文明"的重要标志。而重文明的传统发展到西周时代,就产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论,把"文明"作为一种美德。黄帝时期产生的重创造、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黄帝以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并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要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加强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黄帝与中华民族精神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奠基人 。黄帝时代,解决了人类衣,食,住、行问题,诸如制衣冠,造舟车,创文字,教蚕桑,种五谷等,使人们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黄帝时代的伟大功德,结晶成了黄帝精神,黄帝精神体现了方面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创造”,“奉献”,“团结”,这是黄帝时代宝贵精神的结晶,是促进人类进步发展的伟大精神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亿万黄帝子孙的“传家宝”。
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才创造出如“天下为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信条。这些都是永远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中国精神,它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规范我们言行的总则,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黄帝陵庙

1 历史沿革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庭,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
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谣说:
汉朝立庙唐扩建,
到了宋朝把庙迁,
不论谁来坐皇帝,
登基都不忘祖先。

2 现状
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 “黄帝陵”碑石。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3 规划发展
应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要求,经国家批准,整修黄帝陵工程已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节)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
整修黄帝陵工程的范围包容了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及其周围山水、城镇,面积达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一是以黄帝陵、庙深刻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整修黄帝使黄帝队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二是保证好现存的文物古足迹和古柏林,为古柏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建筑与天然山川水势相结合,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出“雄伟、庄观、肃穆、古朴”的气势;四是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汉代更古朴粗广的建筑风格,并使所有建筑风格形象力求统一。
整修工程规划确定了以黄帝陵、轩辕庙为重点保护范围,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品,功德场及神道,陵区,县城和外围景观六个区域。形成祭祀谒陵完整的建筑休系,其中庙院广场能满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点缀,增强人们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是国内一流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并广泛征求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意见。相信不久的将来,黄帝陵一定能成为全体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和力量的凝聚点。

(三) 历代祭祖活动
中华民族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祭祀黄帝的活动。现在能看能的史书记载:战国初期,秦灵公二年(公元前422年),开始恢复祭祀黄帝和炎帝。这是轩辕黄帝在历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为人的祖先。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祭祀轩辕黄帝规模最大,形式最隆重重的要算汉武帝刘彻,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于公元前封元年十月(110)年,率十八万大军,巡视朔方,威震匈奴,返回长安时,途经桥山,他看到高大雄伟黄帝陵,立即停止行军,备礼致祭,他令士兵一个一担土,一夜之间,在黄帝陵对面,堆起一座20米高的“祈仙台”。第二天,旭日东升,汉武帝命十八万大军,分布在马家山,印台山,桥山,三山军队面向黄帝陵,军乐四起,满山旌旗迎风飘展,汉武帝脱下盔甲,挂在一颗柏树上,缓步登上:祈仙台,默默向黄帝祷告,保佑汉室汪山永保平安,他自己也想早日成佩,像黄帝一样变龙升天。祭祀一毕,当日领兵返回长安。
司马迁写《史记》时,把这件事写进了《史记·禅书》。这就千百年来人们常说的“十八万大军祭黄陵”。汉武帝也没有成仙升天,却在桥山上留下了供后人攀台杯古的“汉武仙台”。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蒙古族坐皇帝的元朝,颁布过一道森严的保护黄帝陵庙法令。那是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皇帝也孙铁木耳收到陕西中部县(今黄陵县)状子一案,状告轩辕庙保生宫火烧一案,泰定帝大怒:立即召集宫内文武官员上殿议论,应发告曰:“黄帝轩辕氏,乃我中华民族元祖,不论汉,满,蒙,回,藏,还是苗,瑶,彝,黎,藩,都要敬护我元祖陵寝,如有人放火烧宫,破坏陵庙,实属不赦。泰定帝说罢,由他亲自口授,命身边文官,用汉字写了一份蒙语圣旨,立即派臣骑日夜程,送往陕西中部县。
放牛、讨饭出身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委派身边重臣管勾甘带上他亲笔写的祭黄帝“御制祝文”前来祭祀.朱元璋还规定,今后祭黄帝祭文必须由皇帝本人执笔,并将每次祭陵“御制祝文”刻石留存。这是轩吉庙碑廊保存最完整的一份祭文:明嘉靖42年(公元1564年)十二月三日,嘉靖皇帝朱厚燠,听取回京的官员说:地方官府在黄帝陵庙乱征粮税一事,“嘉靖皇帝”大怒,说:国朝再穷,亦不能征收黄帝陵庙粮税。即降旨,免除黄帝庙一切粮税,重拨银两修筑了轩辕庙。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十六日清圣祖康熙亲笔用满文写了一份祭黄帝祭文,身边大臣看后,建议康熙译成汉文,康熙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汉满文字一并刻立在一座石碑上,至今放在轩辕庙碑廊里。
一九一一年在武汉三镇暴发“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封建体制,建立中华民国,一九一二年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年二月委派由十五人组成的祭黄帝陵代表团,临行前孙中山连夜赶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祭陵祠。
一九三七年,正值抗日战争高潮,国共两党抛弃前嫌,为了共同抗日,四月五日两党互派代表来到黄帝陵前,各自读了祭文。这对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唤起四万万民众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因而载入了史册。
一九九二年,在中央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整修黄帝陵工程于四月四日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中央还先后派要员到黄帝陵参加祭祖和整修指导工作。

所以,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不论金人执政南宋,蒙古族当皇帝的元朝,汉族人坐皇帝的明朝,满族人执政的清朝,都没有忘记祭祀自己的伟大祖先--轩辕的丰功伟绩。正如民谚所讲的“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所以,在黄帝陵庙里,没有政治可言, 没有党派之分,更没有阶级斗争。因为我们都是黄帝子孙。至于个人和各个历史朝代在历史长河里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述,先祖圣地不许谈这些,历代前来祭祀黄帝的大小官员,不论乐官有多大,不论你是坐轿或骑马,在黄帝陵前下马石跟前,必须下轿、下马,现代人不骑马,但坐小轿车,必须在“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前停车,不许跨越雷池一步,否则,当场就会受到众人指责。。

2 海内外捐资重整天下第一陵
随着改革开放和海峡两岸交流的发展,海外华人寻根拜祖不断涌向黄帝陵,千里万里,千叩万叩,区誓于始祖陵前。

Ⅳ 台山市美品轩饼屋海园店怎么样

台山市美品轩饼屋海园店是2016-07-01注册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分支机构,注册地址位于台山市台城富城大道5号101房之一、二、三。

台山市美品轩饼屋海园店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781MA4URAA77E,企业法人欧瑞葵,目前企业处于注销状态。

台山市美品轩饼屋海园店的经营范围是:零售: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乳制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台山市美品轩饼屋海园店更多信息和资讯。

Ⅳ 轩辕是什么时代人他在五帝中又称什么

姓公孙,名叫轩辕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他十五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部落猷长”,三十七岁登上天子位 。轩辕黄帝,一生历经52战,降服了炎帝 ,诛杀了蚩尤 ,结束了远古战争,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中华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由于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后世都尊称轩辕黄帝为“文明之祖”、 “人文初祖”。 黄帝死后,群民选择了“桥山之巅” ,将他深深埋进黄土里,希望“黄帝灵魂升天,精神永远常在”。历代的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谒,这就是今天海内外中华儿女拜谒的中华第一陵―――黄帝陵。

(一) 轩辕黄帝
1 黄帝生平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时间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从此,就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吉祥之说。黄土高原,坦荡浑朴,博大雄沉,山丰土厚,土色呈黄。黄乃地之正色,象征着吉祥喜庆,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万物之本,轩辕以土德称王。故轩辕号曰黄帝。古文献记载有三皇五帝,黄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战败炎帝于阪泉,代炎帝为天子,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古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中华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历史上的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为黄帝后裔,所以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 轩辕黄帝与中华文化
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古史时期的衣 、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药、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的创造发明,均始于黄帝时代,这些都是"文明"的重要标志。而重文明的传统发展到西周时代,就产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论,把"文明"作为一种美德。黄帝时期产生的重创造、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黄帝以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并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要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加强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黄帝与中华民族精神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奠基人 。黄帝时代,解决了人类衣,食,住、行问题,诸如制衣冠,造舟车,创文字,教蚕桑,种五谷等,使人们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黄帝时代的伟大功德,结晶成了黄帝精神,黄帝精神体现了方面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创造”,“奉献”,“团结”,这是黄帝时代宝贵精神的结晶,是促进人类进步发展的伟大精神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亿万黄帝子孙的“传家宝”。
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才创造出如“天下为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信条。这些都是永远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中国精神,它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规范我们言行的总则,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Ⅵ 广东台山台城占地面积

台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东邻珠海特区,北靠江门新会区,西连开平、恩平、阳江三市,南临南海。毗邻港澳,幅员辽阔,陆地总面积3286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市之一。现辖广海湾工业园区、16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华侨农场,共分313个村(社区)委会,3655条自然村。市内常住人口98.4万人;有130多万台山籍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侨居92个国家和地区,故素有“中国第一侨乡”、“内外两个台山”之美誉。台山人出国追溯到清乾隆39年(公元1774年),已有230多年历史。

台山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鱼米之乡”。

市境南临南海,海(岛)岸线长649.2公里,境内有大小岛屿265个,以川山群岛中的上川岛、下川岛,但上川岛面积最大。上下川被誉为‘东方夏威夷’上川岛157平方公里,是广东面积最大的岛屿,下川岛98平方公里。全市境内有盆地、平原、丘陵、高山、滩涂,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台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8℃,年平均日照2006小时,年均降雨量1936毫米。

台山多山。东北面有北峰山,台山市第一峰狮子头海拔高度是982米东南方的都斛镇东南面有南峰山,台山与新会界山,其间高峰插云,绝壁排空,气势轩昂,过二、三公里,再起一峰,峰顶石排如一瑞兽晓首逆风仰天长啸,故名“望风朔”(831米),比邻“望风塑”有一小峰“邱风云”(又称姆指峰或童子拜观音),再东行数里,又起一峰,据传,此峰乃此山脉中唯一面朝台山的山峰,故新会人又称之为“无情山”,而台山人因其和蔼可亲,山顶石壁如玉,远看如一女子,明眸皓首,故称之为“刘三妹”(694米),临海尾峰,名叫“琴莳头”(701米),西南面有大隆山和紫罗山,南海中有上川山和下川山;西北面大山较少,丘陵却特别多。山地和丘陵,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台山西北面丘陵四布,高度一般由一二十米至一百几十米,但其间也不乏二百米以上高地。作为潭江与矬峒河分水岭的横塘丘陵,把东面的北峰山脉与西面的大隆山脉连络起来。横塘圩东的秦皇点兵山,有280米高;再东的黄蛇型、大灶山,都有220多米高。大灶山以东的三娘迳,是名胜“文迳吊古”的所在。在横塘圩西,有232米高的高掌岭;再西,又有243米高的那旺山;再西,多是百米以下的丘陵,到台、开边上,才又有二百几米高的马山。

台山山海之间,河流两岸,有广阔的平原。概算全县平原——包括滨海平原、盆地中和丘陵间的平原,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县最大的平原是广海平原。在这平原上的,有冲蒌、斗山、都斛、端芬、广海六个公社和赤溪公社的西北角,拥有肥沃的土地三四十万亩。平原南边的古城广海,历来是祖国的海防要地。至今,广海城郊南湾的山岗上,还保留着明代平定倭寇的纪功石刻——“海永无波”。第二个较大的平原是海晏平原——一个半岛状的平原。在这平原上的海宴镇和汶村镇,盛产鱼、盐、米。这平原西面的汶村城,是明末抗清民族英雄王兴的根据地和殉难处,至今人们还传说着他们英勇斗争的故事。位于台山北边的大江、三八、白沙三个公社,分别为一些丘陵所间隔,但它们的北部均为潭江平原的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平原处在盆地中。由于县境高山和丘陵多,往往把一些平原环抱住,形成了盆地。在北部,有水步盆地、四九盆地、三合盆地、联安盆地;在西南部,有那扶盆地、深井盆地和墩寨盆地等。此外,许多低丘之间和河谷中,也有小块的冲积平原。

在南部滨海,也有好些局部小平原,如溪城平原、小江平原、陡门平原、那琴平原等。就是在上川、下川两岛的山地中,也各有一个小平原。

滨海平原的临海一边往往特别低,成为低原。广海平原的南部和东部,海晏平原的南部,那扶盆地、深井盆地的南部,和其他滨海小平原的部分地方,都是低原。这些低原,多数有围堤保护,成为围田——其中大部分是单造田。全县现有的25万亩单造田,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些低原上。而且还有许多海滩,可以筑堤截取为田。

台城镇位于台山市北部。是台山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的枢纽。东与四九镇毗邻,西与三八镇、白沙镇接壤,南与三合镇、冲萎镇相连,北与水步镇相接。总面积159.7平方千米(一说142.4平方千米)。2008年末户籍总人口175321人。辖10个社区、26个行政村。办事处驻富城大道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