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宿迁各地区的土特产是什么
洋河蓝色经典不算小吃吧?
这里面我吃了好多家,很好吃~
1、韩胖子饭店。在二院边巷子里,大肉,红烧猪蹄子味道不错,其他小炒也比较有特色
2、三水对面饭店,是自家的房子,蒜香猪蹄,猪血烧肉,野菜,芹菜叶子汤等等
3、二号桥边的地锅,地锅鸡,地锅鱼。。。。。。味道偏辣
4、市府旁的素雅小吃,的“瓦块鱼”烧的嫩,不太辣,味道不错的
5、苏果平价店对面的“徐州全羊馆”值得一尝
6、王集的瓦块鱼 这个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
7、闸头鱼,靠近新沂了,大家都说闸头鱼,
8、花鸟市场的“绍椿小吃”,味道都不错,无论哪道菜都会满足你的胃。
9、传说中的“丁家汤包”、“王家熏肉”就不赘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0、沙集的羊肉,粉皮等,沙集街中心的苏果超市边的“东莞饭店”值得一去,粉皮,羊肉等很有特色,羊肉的味道宿迁是品尝不到的,冷菜也做的比较有特色。
11、香辣蟹,金港花园附近
12、在宿迁中学附近的巷子里有家小祁拉面,味道不错,特别是他家的大头菜!
13、新华书店巷子里有家臭豆腐、还有个王阿姨凉皮也很好吃哦!
14、楚街炮楼东的诸葛烤鱼味道独特,很值得一尝
15、幸福路老电信局西门有个买炒鸡蛋和煎饼的早点部,特别是鸡蛋的炒法别具一格,微辣微酸,用煎饼卷着吃,那个香啊,还有杂粮稀饭、辣格丝,都很有风味,值得大家一品。
16、金色水岸北门,好清香地锅鸡,风味独特,值得一品,还有咸肉和地锅鱼也不错。
17、到新沂的小湖有家湖滨酒家 那的鸡绝对好吃
18、连支口龙虾你们都忘了啊
19、金谷花园东门的“烧鸡公”我觉得不错
20、项目小区三期南门有个灶台鸡灶台鱼,围着土灶吃,比较不错,价格较高,最好是提前定位.(经常看到)
21、宿城新区,洪泽湖西路南侧,有家饭店听说猪脸做得不错,不过没去过.
22、还有车站对面的火锅店的肥肠鱼也很有特色
23、金谷花园东门对门的酸菜鱼
24、西湖路上“不见不散”东边的“地下室”小吃
25、顺河镇街上焦家的葱油饼
26、马岭路东头,保险公司斜对面,小麦煎饼'腾'鸡蛋(吃过,俺爸带我去的。还有辣汤也好喝)
27、市府东路北步行街(利朗专卖店后向东30米,鸡蛋'伙食
28、英皇后面粗粮煎饼,平价店后面的肉夹馍也不错,小夫妻两做的(吃过)
29、马陵河附近的曹老大家的炒肉片 (吃过。那几家小饭店都不错)
30、项里大酒店斜对面的牛肉米线也不错哦。
31、金谷花园对面好友饭店,味道不错;(小时候就吃过)
32、河滨新村后面骆马湖路上有一家小鸡烧得很好,其他菜胃口也不错
33、普玛特边上的武汉鸭脖子味道很不错
34、市府东路北街的宁云酸菜鱼有人说过没?
35、宿迁中学西巷 秦淮小吃 不错..
36、老花鸟市场的马家肉丸店的菜很不错的,值得一尝
37、徐淮公路边果园朱闸村部有家“木柴烧鸡公炖活鱼”很不错!
38、霸王举鼎南10米处路东,有家众欣排档,干烧小鸡非常不错,其他菜味道也不差,只是白天不营业,晚上才满座,去晚了得等!(暑假里吃过几次,貌似现在不开了)
40.老师范对过巷子里有家楚虎饭店,听说样样都是特色!还有一鱼八吃!作为宿迁人不去到那吃一顿,死都不瞑目!!!!
41.小吃的集中地往往是学校门口,这句话在宿迁也一点没错。老宿中门前的小吃可谓应有尽有地道正宗。宿中门口的麻辣涮 无烟烧烤清华书店旁以前曾风靡一时的七里香 或是各色各样的卷饼摊, 鸡蛋TUN煎饼,鸭血粉丝,清真拉面馆 ,都是我们学生时代下课放学所向往的美味天堂。马陵中学的门口也是各个小摊的集中地,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斗牛王烧烤店,价格适中,环境还不错,曾经和好友去过几次,也是在那里喜欢上贡丸的,从此去哪只要有贡丸的地方我都会买,包心的最喜欢。
42.娃娃鱼:并不是真正的会像娃娃一样叫的娃娃鱼,这个食物只要是在有擀面皮的地方就一定就有。娃娃鱼口感柔软,老板在做的时候会在上面洒点花生屑,舀一勺放入口中,软软滑滑的凉粉伴着香脆的花生再加那么一点点醋和香菜 堪称人间美味。
43.韭菜盒子和什么油脂饼辣饼的超便宜,以前工人路的巷子里有,现在除了宿中新校区门口我看到次,其他的地方还没看到呢。所谓韭菜盒,也是个很好吃的东西,就是薄薄的半圆形面饼里夹上韭菜然后封起来,在锅上煎的一种很薄的饼,韭菜的鲜美被保存的很好。
44.老南菜市那边也是美食的天堂,一进去就可以闻到牙签肉的香味,花个五块钱,买一盒,芝麻均匀的洒在块块被炸的鲜嫩的肉上,再添点辣椒油,拿在手中,在南菜市的叫卖声中边走边吃,闻着干货,水产的味道,置身市井中,反而有一分惬意。
45.幸福路上各个小摊小点还是很多的,比如人民商场旁边那个巷子一直往东走,也是各种小吃出没的地方,什么酸辣粉,炸里脊肉的摊子,现在依然很便宜,以前老宿中巷子里是买一串里脊送一个饼,现在涨价了,变成1块5了,但依然很好吃哦,主要是辣油比较正宗。
46.宿中西大门马路对面的两家烧烤摊也是我们自习下课经常光顾的地方,烤个一串辣椒或者素鸡,孜然粉的味道弥漫在大街上,很多人骑车停留在那,或者边骑边吃。
47.金港花园附近有家酸辣粉,也还是挺不错的,最近那边吃的也比较丰盛,普玛特后面也有好几个摊子,铁板鱿鱼啊这些大众食品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很久没去有意思了,在很久之前还没有KFC的时候,有意思就在市府东路安家了,里面的饭比较好吃,肉类就不怎么样了。
48.市府东路上有家无锡汤包也很不错,不过就是汤多油肥,不要吃太多,免得会腻。
49.黄运路上以前老实小附近开了个东方面霸,里面的盖浇饭不错,不过现在搬到楚街南门了,前几天也去了次,发现里面的咖喱鸡打卤饭很好吃,以后有空大家可以去尝尝。
50.终于说到了楚街了!!!!!忘了是几年前楚街被建立起来然后那么多家好吃的地方入驻过来的。
楚街可以说是代表宿迁饮食文化的一个地方了吧。从北门开始说吧,平时都是从北门开始进的。
一进楚街就可以看到民间瓦岗饭庄了。这家店价格实惠,量多美味,当然特色是大大的瓦罐汤。当然和大学食堂里的那种小瓦罐不是一个档次的了。记得有很多口味,最常见的就是茶树菇排骨了。服务员会帮我们分好,排骨被炖的烂烂的,我在想是不是掉牙的老太太也可以吃呢,哈哈,如果以后我掉牙了我再来吃吃看。
楚街最近新开了很多家店,都靠朋友介绍来吃。
湘土湘情啊,老山特色东牛杂啊,重庆烧鸡公啊,看样子生意都是不错的,对了风波庄也是很特色的,不过我曾经被那里面的气势所吓倒,但创新的精神还是值得表扬,记得当年朋友过生日,我们指着自己带来的蛋糕问小二那是什么菜,人家死记硬背习惯了没对上来,其他N个人就指着它说,那是黑玉断续糕。。。
新开的网络烤肉吧就不细谈了,里面价格稍微贵点但确实物有所值,到这里来就不要吃素了,很多肉都十分鲜美,不过记得要预定,因为新开的人来的比较多。当然楚街并不是只有这一家烤肉吧,还有对面的野人部落和另外一家我忘了名字的烧烤店,环境大致和斗牛王差不多。
饭店都有他们的特色,什么登喜楼啊,状元楼啊,重庆烧鸡公啦。
值得一说的是火锅店。在第一个十字路口的西边开着一家我最喜欢的重庆德庄火锅,里面的中辣曾经让我辣不欲生,以前最喜欢的是工人路上的红芙蓉火锅,但现在德庄改变了我对火锅的看法,可以说是我吃到现在最喜欢的辣的锅底了,但最好点鸳鸯,因为后来我吃了次全红,反而没那么辣。
说到楚街如果不提超越神话就有点奇怪了。毕竟人家那么高的占据着我们大家的视线。不过可惜,这家KTV自从装修之后我好像就不怎么去了,门口站的那么多美女实在是让人家不敢进去啊,哈哈,也改名成商务会所了,其中的意义大家~~~自己琢磨。
超越神话东面的诸葛烤鱼开的比较隐蔽,但美食是藏不住的,全国各地都有它的连锁,在烤鱼方面还是比较值得表扬的,不过我好像很久没去吃了,近期决定再去次。
超越神话的西面还有家农家小院,味道很好,价格实惠,同学,家人聚会经常光顾
再往南走就是荷花池了吧,荷花池东面有一家,非常正宗,极其好吃的何氏酸菜鱼,不去不知道,一吃吓一跳。虽然我不敢说那是最好吃的一家,但纵观我尽20年的美食经验来说,酸菜鱼里面这家算很不错的了,吃完酸菜鱼可以就着鱼的锅底继续火锅,价钱十分实惠,相信只要是宿迁的朋友肯定来过这家。
荷花池附近在晚上灯火通明,当然,附近也是百吃争艳,前两天我还去吃了呢,烧烤啊排挡啊麻辣涮啊卷饼啊油炸啊,当这个城市灯光亮起的时候,大家的夜生活就开始了,夜宵也就开始啦,哈哈~来个臭豆腐,来跟烤鸡腿,有兴致的话再坐下来和个几杯啤酒,这就是我近期最想做的事情,可惜么有人愿意陪我吃露天排挡,因为露天的物价和室内的基本没什么差别。
荷花池旁边以前有个三江源饭店,记得里面的装潢和菜色都不错,不知道为什么前几天逛的时候消失了。
从荷花池再往北走,就是快到头了,那段路上衣服店比较多,好像其他的就是火锅,走到北门就是楚街美食城还有东方霸王面了,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楼上的网吧。。
51.宿迁的早点TENG煎饼也是一绝,义务商贸城有个小二煎饼吃的人不要太多。城南煎包夜很不错哦,来点豆脑就更有味了。还有就是卷饼,一般学校门口的味道才好。宿迁楚街马陵夜市 霸王广场 东大街 中山路都是小吃的集中地。
2. 山东济宁的土特产有哪些
1、金乡大蒜
鱼台大米,山东省鱼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鱼台,历史悠久,因境内遗有鲁隐公观鱼台而得名,是孔子著名弟子闵子骞的故里,素有“鱼米之乡、孝贤故里、滨湖水城”的美誉。千里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为鱼台送来肥田沃土,纵横交错的17条河和星罗棋布的千口方池,为49年前的治水改稻准备了基础,稻改之后,“鱼台大米”享誉四方。
(2)全国土特产超市淳欣加盟扩展阅读: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邻临沂地区,西与菏泽接壤,南面是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北面与泰安市交界。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八大城市之一。济宁属暖温带季风气候,面积1.1万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835.44万人。
济宁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是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儒家创始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皆出生于此。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使济宁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1.82亿元,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91.52亿元、增长9.0%。
参考资料:网络-济宁
3. 南京必买的十大特产有哪些
南京必买的十大特产有:太史饼、南京板鸭、百大糕、南京香肚、南京百合、南京盐水鸭、雨花茶、南京鸭肫、糕团小点、状元豆。推荐:南京板鸭。
好的板鸭外形呈扁圆形状,腿部发硬,周身干燥,皮面光滑无皱纹,呈白色或乳白色,腹腔内壁干燥,附有外霜, 胸骨与胸部凸起,颈椎露出。肌肉收缩,切面紧密光润,呈玫瑰红色,具有板鸭固有的气味。
4. 天津有啥土特产想带点回老家。求推荐!
1.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一道传统名点。天津市的百年老字号麻花店,与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并称的“天津三绝”。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在全国首届名小吃认定会上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1996年被中国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曾荣获国家部优金鼎奖、亚太地区博览会金奖,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天津市名牌产品及天津市著名商标。
5. 唐宋时期的官方语言和当代哪个地区的方言更接近
北流话·唐宋音
陈高林
前几年,我阅读广西作家张发财的著作《一个都不正经》,在最末的一页有这样的叙述:王力先生认为广西北流话就是唐宋普通话。作为北流人的我,免不了产生好奇心。张发财先生是个学者型的作家,虽然所写有点“八卦”,但是所写的东西总是有依有据,不至于胡说八道吧!出于好奇,我用了近五年的时间进行探讨,结论是:这是真的。依据基于两点:海丝路古道的节点北流必定流通官话;南宋初该海丝路古道的改道形成北流河自然封闭,必定会产生语言化石。
一、中国官话的发展脉络
所谓“普通话”,应该是普遍使用的语言。为了上传下达,官方往往以相对普遍流行的一种语言定为官话。我国最早流行的官话是雅言,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雅言便发展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雅言也”。
雅言是中原官话的雏形,那么秦汉语则是发展期,唐朝及北宋语是中古中原语言
南宋之后,中原受西夏、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占领,汉语开始胡化,一般认为
到了元朝,蒙古人迁都至位于燕云十六州内的大都(前称燕京,后称北京),并以当地话为官方语言,当时的中原汉语急剧地向北京官话发展,北京官话的入声迅速消失,又出现了不属“平上去入”传统的四声的轻声声调。
明朝到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北京话为普通话的标准音,并且不再称为官话。
由此看来,中原官话有三个转折点,北宋以前,南宋(客家话)、元以后。
那么,保留和延续唐及北宋中原官话的语言还存在吗?
存在的,就是粤语,粤语不受客家话和元朝官话影响而独立保存和发展了。
粤是现在广东的简称,但从历史上说,粤是指两广、即广东、广西。两广在秦统一中国之前被称为“百越”,全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因为有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的岭南山脉的阻隔,在战国时期即使是离广东最近的楚国(即湖南)也没有统治百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误判形势,派兵南下征服百越,因此造成中原军力空虚,以至于“陈胜吴广起义”及“楚汉双雄”横扫中原,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秦
不少专家认为梧州是粤文化的发源地,是广信县的县
广西的粤语有四个片系。
梧州粤语(梧州话):梧州粤语属广府片,与广州话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区、平南大安、丹竹、武林三镇,桂平县城及金田镇、苍梧县城,贺州及附近。
邕浔粤语(南宁话):与梧州粤语比较接近,主要流行在邕州、浔州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邕宁县、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
钦廉粤语(钦廉话):钦廉粤语与邕浔粤语基本相同,内部差异小,主要分布在钦州、合浦(旧称廉州),浦北县、防城县、北海市。
勾漏粤语(北流话):分布在北流河沿岸、南流江上游,藤县、容县、北流、陆川、玉林、博白、兴业一带。此外,还有贵港、蒙山。
广西粤语四个片系中,勾漏粤语与广州话相距最大,其余三个部分都与广州话接近。哪一种方言最有可能保留着唐宋(北宋)官话呢?我认为是勾漏语,因为勾漏语具备了唐宋官话的流通和保留的两大基本条件。
二、海丝古道的节点必流通官话
北流是中国南方古道最重要的节点。在西周时期,越南中部越棠,遣使万里迢迢到周都镐,向周王室进贡。使者从本国乘船沿北部湾海岸向北航行,至合浦海边登岸,再取水路和陆路北上,最后到达镐。这条路必须经北流鬼门关。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派大军攻打岭南,由于“百越”之地山高林密,彰气四伏,粮草运输极为困难,用了三年时间久攻不下,于是下令开凿灵渠。灵渠,也称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县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在此同时,一条通往钦州、交趾、海南的古道形成了,走南闯北的人可以从中原乘船入汉水沿长江进湖南湘江再进入广西灵渠,从灵渠漂桂林漓江,然后沿桂江到西江,再沿北流河逆流而上到达北流,在北流的沙街码头上岸,再步行或坐轿骑马到玉林南流
东汉交趾征侧、征贰姐妹暴动,沿此道北上占领六十座城池。马援将军领兵三万沿此道平乱于交趾。
西晋石崇作为采珠使常走此道,经南流江上游博白时,迎娶了绝色美女绿珠,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骆宾王有诗曰“绿珠犹得石崇怜
唐朝宰相李德裕在与牛党之争中失利,被贬到海南,在北流留下了诗句“千之千不还,今度鬼门关”。唐朝张说《南中送北使》诗之二有:“山临鬼门路,城绕瘴江流”。宋朝黄庭坚《竹枝词》之一有“鬼门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张说和黄庭坚未必经过北流,但可见此古道上的鬼门关名声远扬。
北宋苏轼确确实实在被贬海南时,往返经过北流。北流的桥头公园景苏楼中有一块石刻,曰“东坡筏河图”。图中刻着苏东坡离岸下筏的情景。苏轼《竹枝词》有:“自过鬼门关外天,命同人鮓瓮头船”的词句。他在海南时接还京旨意之后,也吟出“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的诗句。
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在投降派的围攻下,于建炎二年(1128年),被贬谪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李纲与儿子李宗之南渡琼州,二十九日被赦放还。往返之间,曾在容县都峤山留下足迹,所以必走此道。
唐朝诗坛“神童”王勃是否经过北流河过鬼门关往交趾呢?有人认为王勃死前到过广州,应该是在广州乘船至交趾。不对,唐朝时虽然广州有海外贸易,但多是海外船只,而且由于造船与航海技术尚未发达,海上行船风险很大,王勃不会冒这个风险。他在广州会友后,会从广州乘船逆上,经西江、走北流河这条古道。越南北部的义安省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基地及祠
由此可见,此古道是人来人往的。
北流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陆地节点。北海的合浦已经定为了古代海丝路的始发港,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据《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13年,西汉汉武帝征服
这段陆路大约有三十公里,货物运至北流沙街码头上岸,经现北流的水浸社、过鬼门关,到达玉林南流江古渡装船,然后顺流到合浦。沙街,就是作家林白笔下充满童趣的沙街。五十年前,沙街还有一个古老
不少人南来北往,大量的货物运输,必定需要大量的轿夫、车夫、搬运工。这些人也必定要学会中原官话,否则是没法沟通、抢到生意的。这就是北流话的来源。现在才改革开放四十的上,蜂涌出国旅游才二三十年,越南泰国的旅游点都能流通普通话,连美国的一些街头小贩也会操着美式的北京音与中国游客讲价。而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起着重要作用的海丝古道的节点——北流,不可能不流通官话,而且会随着朝代的更换,与时俱进。
三、古航道的变更,必然留下语言化石
株罗纪时期,整个地球的大陆都是恐龙的世界,但能留下恐龙化石的地方却岭外代答》之中。
《岭外代答》刊刻于淳熙五年(1178年),宋代地理名著,共十卷,作者周去非。
周去非(生卒年:1134~1189年),字直夫,浙东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周去非在29岁那年得中进士,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周去非赴广西任钦州教授。“教授”是宋代的地方教职官,州里的教授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教育局长。第二年他回乡丁忧。回永嘉没住多久,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周去非“再仕峤南,备历崎岖”,又回到了岭南的工作岗位。这回是在静江府(桂林)所属古县任县尉,成了范成大的幕僚。他的职务工作是揖盗,一介书生当了“公安局长”。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赴成都上任,周去非回钦州继续任教授。此时名将
南宋偏安江南,广西变成了派官、经商的重要门户,士子官商都想了解此地,就因为穷于酬答那些打听岭南情况的访客,从而写出了一部《岭外代答》。这部书稿
后世人研究认为,“代答亲故”只是周去非自谦的说词。他在广西时已经处处留心,自序云“随事笔记,得四百余条”,而且所词皆为“疆场之事 、经国之具,荒忽诞漫之俗、瑰诡谲怪之产”。这明显是为写志书做准备。“导时训方氏其将有考于斯”才是他作书的真正动机,即供时人与后世参考,从而达到他“立言”的目的。
果然《岭外代答》在内容丰富方面都要大大高于之前各种广西史志著作,受到近现代学者重视,被推为唐宋时期广西史志的压卷之作。
《岭外代答》中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岩洞、山川、河流,对外贸易等等,都有较详尽的记录。但是有些方
为什么要改道?原因有三。一是到了南宋,造船技术和航运水平大大提高,船只高大,载货多,且经得住江海风浪的冲击。二是走北流河段有三十公里的陆路,需搬运换船,而到广州港则一路水运。三是北流河逐渐浅
航运改道之后,北流河和南流江上游自然封闭,其程度虽然不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但相差出不会很大。不然,周去非不会全然不知。
据说明朝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徐霞客,他还是走过此古道的,他“游山川如会知己,探穷凹如掘至宝”。他的目的是探险猎奇,这更进一步证明了明朝北流河的闭塞程度。
古航道的变更,时间点正好与中原官话发展的节点吻合,南宋初期以前的官话就这样被保存下来。此外,因为南宋前此古道热闹,大量的中原汉人于秦汉时期就南迁于此地,当地的少数民族早就被迫离开,他们的语言也不可能与官话融合,由此保住了中古中原官话的纯度。
一座巨大的古中原语言的化石山形成了。
四、王力大师与
1900年,王力出生在广西博白的一个叫岐山坡的小村落,当地人讲的是地佬话。这是一种古老的汉语言。地佬话有声母24个、韵母46个、声调10个。30年后,从山村走到法国巴黎的王力,用现代科学仪器测试博白地方话
王力(又名王了一)的著作有两本与勾漏语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力是博白人,博白位置南流江的上游,当地流行的有两种方言,客家话和地佬话。王力所在的岐山坡村是讲客家话的。另一种是地佬话,属粤语勾漏片语。王力也会讲流利的地佬话。王力的儿子秦似(原名王辑和)教授说:“我们乡里讲的是一种土白话,跟玉林、北流、容县、陆川的土白话差不多,属于粤方言的分支,这种土白话保存了《广韵》的声调系统,至今有十个调数”。这里所说的土白话就是地佬话。王力就是凭着他对地佬话的熟悉和研究,用法文写成了10万字的毕业论文《博白方言实验录》,从而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一举成名。
另一本著作是王力的《汉越
为什么王力对汉越语会产生了这么大的兴趣,下决心去研究?我认为,王力作为一个语言学家,他了解古汉语的发展史,他知道古汉语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成熟定型,因为历史的原因,从南宋开始中原汉语不再传承及北宋的语言系统,而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唐宋语似乎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还有没有唐宋语的活化石呢?他希望去寻找,去挖掘,努力填补古代汉语史上的这一段空白。此外,他感觉到自己家乡土白话(勾漏语)与
王力是常翻阅《广韵》的。《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南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广韵
所谓的土白话就是勾漏语,粤语的一个分支,其代表就是北流话。北流话是否就是唐宋普通话?王力打了个大大的问号。除了
以下是王力在《汉越语研究》中写的小引
“一九三九年秋到一九四〇年夏天,我因为得清华大学准我休假,在河内远东学院做了一年的研究工作,除了阅读一般关于东方语言的著作外,特别注重汉越语的研究。关于汉越语我写了一本笔记。一九四〇年秋天,我在西南联合大学开了这一门功课。一九四七年,我在国立中山大学文科研究院也开了这门功课。我始终没有敢把它写成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因为我以为短短一年的研究是不够的,希望将
从王力《汉越语研究》的小引中可以看出,王力为揭开勾漏语之谜心情极为迫切,当时他在清华大学任教,竟然请休假一年。我想既是休假是没有工资的。但是,研究工作遇到了不少的难题。首先,在传授唐朝官话之前,当地人就有了自己原来的语言,融合起来后会大大变味,就象今天的“南普”,是现代普通话与壮族语的融合。其次,后来的
五、语言化石山
既然勾漏语是语言化石山,而勾漏语的代表是北流话,我本人从小就在北流长大,对北流话极为熟悉,就作初步的探究,以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发掘
北流话主要分上里话和下里话,上里话受高州话影响,是另一个粤语片系,不属勾漏粤语片系。本文所指的北流话,是指北流城区为代表的下里白话,才是较纯的唐宋官话的语言化石。
1.一些几乎消失的古字,在北流话中还常用。
揞,读音ǎn。释义:用手指把药面按在伤口上。举例:快在伤口上揞些消炎粉。北流话:读音相似、入声,字义延伸,例:这事你想揞也揞不住。
苶,读音nié。释义:疲倦,精神不振。举例:孩子有点苶,可能病了。北流话字义不变,读音相似,nià
尥,读音liào,释义: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踢。举例:尥蹶子。北流话:读音相似liāo ,字义延伸,也可以用于人。例:你为什么用脚尥我。
潲,读音shào,释义:雨点被吹得斜洒。举例:雨往屋里潲。北流话:读音相同,字义基本相同,举例:昨晚,我潲了点雨,感冒了。
溏,读音táng,释义:不凝结,半流动。举例:溏心鸡蛋。北流话:读音tuang,入声,字义不变,举例:我大便溏,要调理。
敹,读音liáo,释义,缝缀,敹贴边,敹上几针。举例:袖口开了,敹几针就好了。北流话:liāo ,字义相同,举例也可相同。
扽,读音:dèn。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举例:把绳扽直,把衣服扽平,北流话,读音,释义举例皆同。
2.北流话里还有不少现代汉语及广州话已消失的古汉语词汇原义。
走,在现代汉语中是“行”的意思,如走路、行走、走亲戚。广州话是离开的意思。古汉语里是“跑”的意思,如“走马观花”、“不胫而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乐府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北流话中“走”也是跑的意思,例:“你走不赢我”是“你跑不赢我”。
箸,在现代汉语和广州话中基本消失,在文言文中是“筷子”的意思,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表》“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北流话现还常用“箸”表示筷子,称“筷箸”。
现代汉语中的“蟋蟀”在古代称“促织”。《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唐杜甫《促织》诗有“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北流话也称“促织”,但读音有偏移,叫“竹卒”
“扯呼”是宋代绿林好汉的“匪话”。在金庸大师的《连城诀》中常见。通常与“风紧”配合使用。“风紧、扯呼”即为“情况危急,赶紧溜走”。北流话中还常见,但“呼”读“wǒu”。
此外,“架势”、“吃酒”、“大虫”等文言文实词词汇均保留在北流话中。文言虚词在北流话中仍保留的现象也常见。
“邪(yé)”在文言文中可作疑问助词。韩愈《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邪”在北流话中也作疑问助词用,读音极为相似,读xie入声。
文言文中的常用感叹词“呜呼、哀哉”在北流话中也常见,也表示感叹、惊叹。读音是“禾哦、哎在”。
3.北流话几乎保留了所有古入声字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分化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中。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现代“普通话”以即标准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这个声调。有的方言至今还保留入声字音,但保留的程度不同。而北流话则保留了几乎所有的入声字。
入声字很多,以下是平声而又较常见的百余入声字:
八、搭、塌、邋、插、察、杀、煞、夹、侠、瞎、辖、狭、匣、黠、鸭、押、压、刷、刮、滑、猾、挖、哲、舌、鸽、割、胳、搁、瞌、喝、合、盒、盍、曷、貉、涸、劾、钵、剥、泼、摸、脱、托、捋、撮、缩、豁、活、切、噎、汁、织、只、掷、湿、虱、失、十、什、拾、实、食、蚀、识、石、劈、霹、滴、踢、剔、屐、积、激、击、漆、吸、息、媳、昔、席、锡、檄、现、揖、一、壹、扑、匍、仆、弗、绂、拂、福、蝠、辐、服、伏、茯、督、突、秃、俗、出、蜀、窟、哭、忽、惚、斛、鹄、屋、屈、诎、曲、戌、拍、塞、摘、拆、黑、勺、芍、嚼、粥、妯、熟、
以上全部一百二十九个字。用北流话读,只有“摸”、“八”读不出入声,但是“摸”字是多音字,“摸鱼”读平声,但“偷鸡摸狗”的“摸”字在北流话中读入声。“八”在北流话中读去声,在更古老的玉林话和较现代的广州话中也不读入声。这是为什么,我不得其解。但还是可以说北流话几乎保留了几乎所有的入声字。
4.从古诗联中看北流话
《悯农》是一首妇幼皆熟的唐诗,作者是唐朝宰相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网络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农民的血汗?”从译文来看,诗中的“禾”应该是“禾苗”,即指水稻的禾苗。但是,水稻是不能“锄禾”的,水田不能锄,全是水。而且只能“汗滴禾下水”。那么只能解释“禾”泛指庄稼,但是问题又来了,既
成都有一名楼,刻着唐代女诗人薛涛的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这二十一字半截联,堪称一绝。很多文人
5.北流的骂人话中的北宋典故
北流话甚至整个勾漏语系常用骂人词“扒灰
有一次王安石走
据专家考证“扒灰”一词并非出自王安石。本人估计,王安石的变法,损害了不少达官贵人的利益,也有些对抗新法的官员被王安石贬至海南,他们路过北流时会大骂王安石,把这个编造的故事四处散布,这个骂人的词由此而生。
六、关于几点质疑
1.玉林与北流相邻为何方言相差甚大?
玉林话听起来比北流话更为古朴,虽然同为勾漏语系,但差别是较大,北流话与广州话还能相通,广州人与玉林人是无法用方言沟通的。玉林话有不少类文言文的合音词,文言文“之于”切合后读“诸”,玉林话的合音词也不少,因无法用文字表达,就不举例了。为什么玉林话与北流话相距较大呢?我认为其一秦朝与汉朝均设郡于玉林。
成万人的屯军,对于当时地荒人稀的玉林来说绝对是很有影响的,“玉林八音”是汉代的宫廷军中乐,因此流传至今,玉林话也在这时定型了。
如果我的推论成立的话,玉林话就是秦汉官话,北流话就是唐宋官话。一段经历
2.为什么北流话与文言文相差甚大?
如果北流话真的是唐宋官话,那么为什么在语义语法上与文言文相差甚远,共同点不太多呢?
我认为,语言发展应该是有两条线,一条是书面语,另一条是口头语。古代没有发明造纸术前,作为书面语先是刻在龟背上(甲骨文),后写在竹简上,再后写在
3.怎样看待网上视频的“标准”唐宋官话。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为粤语是唐宋官话的延伸,最接近唐宋(北宋)官话。这时候,网上出现了用“标准”唐宋官话朗读苏轼《水调歌头》的视频,人们纷纷转发,影响甚大。几个朋友转发给我,对我的“北流话是唐宋官话”的观点质疑。我打开一听,视频朗读的发音与北流话大相径庭,接近客家话的口音。我打开网络,解释说这视频的读音是根据《广韵》反切而得来的。这我就纳闷了,所为反切,就是以两字相拼切,得出另一个字音。在现代拼声字母出来之前,字典都是用反切来注音的。反切是没错的,但是既然是仿唐宋音朗读,就必须以唐宋古音反切,绝不能以现代普通话反切,否则就是大相径庭。例如《水调歌头》的“头”,反切注音是“拖欧切”,用现代普通话切和与北流话切完全不一样。所以他说他的,我还是把我的观点写出来,百家争鸣。
4、语言化石的纯度
有不少人问我:“究竟北流话保留唐宋官话的纯度是多少?”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酒有酒尺,一量就知道有几度。普通话,以中央电视台播音为标准。而古代的官话,从来没有标准。
语言是有强度的。强度由文化、政治、经济、使用的人数,使用的历史所决定。两种语言碰撞,强势的会异化弱势的。例如南宋以后,北强南弱,北方语言席卷中原,直指南方。也有势力相当,各方保留,相安无事。例如客家话。多数是清同治年间,大批客家人从广东福建迁
还有第三种情况。南宋以后,北流河的自然封闭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朝廷会派官员到北流,北流也会有人出去读书当官经商。本地没有盐产,钦廉一带的商人会贩盐到玉林,当地也要把松脂,瓷器等土特产运送出去。特别是一九三六年324国道通车之后,来往人员会更多。会不会使北流方言异化了呢?不会的,词汇会增加不少,但方言发音是不变的。且看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外出谋生,大量人外出读书,他们在外讲普通话,
所以,北流话是否被异化,后两个因素可以忽略不考虑,关键是第一因素。我们先看解放前的情况。北流的北面蒙满北方语席卷而来,但到了柳州以下
解放后,全国普及普通话。收音机、电台、电视机、农村喇叭都播送普通话。孩子上学讲的也是普通话,似乎对北流方言影响较大。但事实上,现在还是双语并行,该讲方言时讲方言,该讲普通话时讲普通话,兼收并蓄。词汇吸收了不少,但发音并未改变。因而还保留着唐宋官话的纯度。
应该说,影响纯度的是北流话自身的发展。千年的历史,不可能没有变化。唐宋时北流就有了“反话”,既是“贼话”,就不可能是官话了。现在北流话中还有些与众不同的发音。有时一个字有轻重之分,比如“萝卜”的“卜”字读重音时表示萝卜比较大,读轻音时表示萝卜比较小。读音也有儿化现象,“小狗”、“小猪”叫“狗儿”、“猪儿”,这些究竟是唐宋语中的口头语呢?还是之后自我发展而产生的呢?只能让专家、学者去研究判定了。
由此,我认为北流话保留唐宋语的纯度还是很高的,发音上的纯度应该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当然词汇上增加了很多。有人认为这样的纯度不值得研究。但是全国、全世界哪里还可以找到比这纯度更高的方言呢?语言可不是酒,放的时间越长就越纯,说不定哪一天就蒸发了。
注:文中资料主要出自于互联网。
6. 我想加盟个特产或休闲食品超市之类的店,哪个比较好
步步食尚比较好,前期投入也不是很多,可以考察一下
7. 写一篇关于土特产 花生的作文
花生的叶子是椭圆形的,边缘还有几根细细的毛,叶子对称地长在茎上。花生杆又细又长,看上去像一棵棵小树。花生长在根上,所以在地面上看不到。花生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像葫芦,有的像数字“8”,身上还裹着泥土呢!根连着花生,就像一只只可爱的小老鼠.
剩下的 你可以写花生的精神它默默的在地里但却给人带来美味,不象苹果那样高高挂在枝头,还可以写花生多功能可以生吃,炸油熟吃等主要点精神的题结个尾